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献综述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缘由、进程及经验、理论成果等方面,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综述,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研究特点与走向等进行分析、展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综述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并不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状况如何,其与中国社会政策选择和现实问题解决的关联等等,对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综述,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是毛泽东总结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丰富经验,并且进行深入的哲学思考,于抗日战争初期提出来的。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根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于本世纪初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作为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的中心任务重新提了出来。
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长篇报告。这一著名报告的第七部分,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他以北伐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经历的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历史经验为鉴戒,以抗日战争初期我们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出现的右倾错误为鉴戒,深刻地指出:“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 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 即是说, 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 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里,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形成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情况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并在这一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形式方面就是使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为中国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赋予它以中华民族的风格和特点。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从新的角度对内涵进行解释和界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实质, 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相结合,这是一个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有的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还有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体系,要有新的理论创新。也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三层内涵, 即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运用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中国化。
有学者提出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学术定位,认为要解决中国化中的问题与分歧,需要有个宏观视野上的转变,需要获得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高度就是现代化,而改革开放前在中国化的定位上出现了偏差。还有的提出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的区别。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中国化和一种外来文化的中国化,这两个层面的中国化统一于中国革命和改革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有的研究者将学术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上的观点归结为“结合论”“实质论”“过程论”三种。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
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进程的分期,多数学者认为应分为三个阶段,但划分的标准又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四种标准:
(1)是以“实践主题的转换与解答”为标准。陆剑杰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以不同主题为中心而分阶段地展开;适时地实行这个转换,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这是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第一阶段是以“怎样争取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为主题,第二个阶段是以“把中国引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为主题。第三个阶段则是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而展开。
(2)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为标准。田克勤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分为奠基、再创与发展三个阶段。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基阶段、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再创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阶段。
(3)是以“时间演进”为标准。张步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段、马克思主义准中国化阶段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1917—1921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第一阶段;1921—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阶段,即马克思主义准中国化阶段。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第三阶段,即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阶段。
(4)是以“历史性飞跃”为标准。石仲泉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三个历史阶段可表述为: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划分也与相应的时间对应。与第一次飞跃相对应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相对应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属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必然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改变自己的形态。我们党的历史和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克服了党内存在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深入研究我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在不断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立足于本国国情,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程中,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我们党在实践中发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一些弊端,并努力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提出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走自己的路,初步形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正是在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路线上进行拨乱反正,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在深入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在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总结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总结党的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并初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