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21世纪的偶像应具备怎样的时代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21世纪的偶像应具备
怎样的时代精神
2019年高考作文模拟题及范文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20 世纪60 年代,雷锋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偶像,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是他身上最突出的闪光点;70 年代,陈景润怀着科技报国的激情投身科学研究,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成为那个时代的偶像;80 年代,中国女排以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创下了世界排球史上的“五连冠”,成为了一代偶像;
90 年代,微软公司的创始者比尔·盖茨成为了一代人的偶像……进入21 世纪的今天,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偶像。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些偶像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

你觉得21世纪的偶像应具备怎样的时代精神?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

审题立意
【审题指导】
理解作文材料的关键在于看清“偶像”身上的“时代精神”:60 年代时代精神是艰苦朴素、舍己为人、献身国家;70 年代的
时代精神是投身科学、专心科研;80 年代的时代精神是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90 年代的时代精神是创新创造、敢为人先。

学生写作之前要思考清楚两个问题:一是21 世纪的偶像是谁?这需要学生将自己的个人偶像和世纪偶像区分开来。

二是21 世纪的时代精神又是什么呢?这需要学生紧紧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立足当下,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范文
我们需要怎样的时代偶像?
不久前,人民网文化频道推出独家策划“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时代偶像”专栏,邀请国内30位名家,讲述他们心中的“时代偶像”,旨在回顾我们曾经历的时代人们的精神偶像,挖掘这些不同时代不尽相同的偶像身上所体现的时代的精神气质,闪烁着时代精神的光芒,留给人们的文化记忆,探寻偶像文化含义的时代演变轨迹。

这样的众人谈时代偶像的策划,吸引了很多读者、网友的关注,并引发很多人的心灵共鸣和精神记忆,人们纷纷畅谈自己心中所崇拜的偶像。

我们看到了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感受到不同时代的青春话语里偶像的含义的不同。

纵观这个大型策划邀请的这30位名家所讲述的“时代偶像”,其中既有中外历史伟人,也有中外作家文豪;既有时代的学术大家,也有时代的行业标兵;既有战争年代的英雄,也有新社会中的普通一兵;既
有文艺明星,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劳动者;既有助人成功的事业上的导师,也有给予生命教人成长的父亲母亲……
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家方方说自己的偶像是鲁迅,“我们这一代人是读鲁迅成长起来的”。

方方不仅喜欢鲁迅的文章,还欣赏他的傲骨气质。

鲁迅对她的影响无处不在。

原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说,自己的偶像是保尔·柯察金,“保尔·柯察金对革命的追求和信仰给予我很大的力量”,“我觉得,人不能平平度过自己的一生,要对生活和事业充满激情”。

从这些人所讲述的自己心中的偶像来看,这些偶像具有时代的鲜明印记,反映着人类精神的光芒,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高度,铭刻着人类思想、道德和信仰的高度,具有伟大的心灵和广阔的胸怀。

这是人类历史和文化为一个时代定义的偶像的精神含义,这也是我们所理解的偶像文化的本质意义。

这不由得让我们再次反观我们今天的偶像文化、偶像崇拜现象。

不能否认的是,今天商业娱乐明星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偶像主体,我们的追求偶像的生活,也几乎完全被商业娱乐明星偶像所代替,偶像的“粉丝”各种形式的追星则构成了种种畸形世相。

有的因热爱自己喜欢的偶像而把自己的样子“整容”成偶像的容貌,有的把自己所有的幸福和快乐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联系起来,有的甚至不顾自身的经济条件,狂热追星而使自己家庭背上沉重的债务,乃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粉丝”对偶像的崇拜,已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且也已经越来越折射
出其行为的盲目的情绪化、失去理性的冲动和精神狂热……而看一看我们的流行文化,为此却是不断地推波助澜,以至使这种偶像崇拜失去了精神意义,缺乏严肃而崇高的价值,变成了一种娱乐狂欢和集体的商业文化冲动,这导致了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的明显的偏移,使不少人这样相信偶像明星的价值,就是一个社会的文化价值,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的唯一信念……
我们需要时代偶像和榜样。

与优秀者接触,就像受到了一种精神鼓励和心灵影响,每一个人都是因崇敬实际上高于他的人而感到自身的心灵和精神更高一些。

在人的心中,这是最高尚和神圣的感情,这是在我们一个人的生命阶段,几乎都存在着的心理和情结,是我们以真挚不渝的热情,去仿效社会上某个卓越的人、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可钦佩的品格与人格唤起的自我的热情和追求,而实现自己的重要价值的一种精神努力。

尤其是在这个商业明星偶像价值取代了一切偶像价值,当下的偶像已经变成了充满浓重的商业气息和功利色彩的流行娱乐符号的时代,这更是我们的一种对时代的偶像的期望和寻找。

我们需要寻找这样一个能够代表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代表文化发展方向,真正体现人类偶像崇拜精神的社会群体。

我们的文化要突出这种时代偶像的精神引领作用;我们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力量、精神信仰应该以这样的时代偶像的道德吸引力、优秀品质为基石……总之,这应该成为我们最终期待和景仰的时代精神的灵魂。

大师远去,“后偶像时代”谁值得被崇拜9月9日,87岁的儒学大家汤一介逝世,“一介书生”以人格魅力和等身著作获得各方尊重,官方称其为大师,坊间流行叫偶像,两种不同的称呼都为同一种情绪所左右——崇拜。

大师百年一个,偶像也不好当,特别是全民偶像,要有极高的成就和道德,没有厚重的积淀,难成大器。

不过时代变了,我们处在一个“偶像”丛生的年代,也处在一个误解大师的时代。

十年,差不多是一个青年的跨度,看社会所崇拜对象的变迁,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社会价值营养流失的痛楚,尤其是在“后偶像时代”:偶像越来越“扁平化”,大师日渐凋零。

高山仰止只是梦境。

年代秀里,偶像沉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寄托。

五十年代,新中国初创,局部战火还未消散,硝烟味道浓重,家国情怀浓厚,那时候全中国的空气里透着一种气氛——爱国。

那时,人们记住了邱少云和黄继光,志愿军的典范。

出国在外,没丢国人的脸,是一个雄辈出的年代,以国为家。

六十年代,国家大建设,这属于偶像的黄金时代,每一个人都会成为一种符号,雷锋、王进喜、焦裕禄……这些人的影响力已经跨越了时代的藩篱,烙印在国人的心里。

五六十年代,人们对于偶像的感念大抵如此吧,传统而经典。

七十年代后,偶像开始进入多元化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变得不拘一格,“楷模”变得模糊,舞台明星取代了那些记忆中的老照片。

七十年代,我们一般不会把陈景润和邓丽君放在一
起说事儿,但在偶像变迁的接力赛里,他们承前启后,陈景润把经典偶像演绎到了极致,邓丽君开启了另一个偶像膜拜的时代——多元。

八十年代,张海迪、金庸、琼瑶……
九十年代,周星驰、比尔盖茨……这些年代分界并不明显,毕竟精神世界的内容更替不会如年轮一样整齐划一。

偶像大众化是精神世界丰富和价值观念多元的表现,不过现代人的偶像观令人担忧。

进入二十世纪,是疯狂的偶像时代,也是“粉丝”暴走的时代。

我们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粉丝”,为自己的偶像可以天涯海角追随,也能茶不思饭不香,更有为偶像“奉献”出生命的。

这种偶像与传统的概念相去甚远,我们可以称他们“明星”,在笔者的眼中,偶像是充满敬意的,而对于明星,除了不成熟的痴迷,当真不存在更多的意义。

尤其是当下,明星们的素质参差不齐,自理能力都很欠缺的他们,怎么担当得起偶像的称谓。

全民明星时代,我们的精神该寄托到哪里?
社会多元,自然有纷争,那所谓的意见领袖和道德观察家,要么偏执,要么中庸,撑不起中国偶像的脊梁。

更不要提那些靠桃色和花边搏出位的明星们,笔者并无意一棒子打死,但却非常的担忧,毕竟娱乐圈生态实在乱象丛生,谁也不敢说那些俊男靓女们能够表里如一,这与修养有关,无需过多的苛责。

“艳照门”、“诈捐门、”“吸毒门”……闪亮光鲜的外衣下,多少龌龊事,
或者那些没有被发现的有碍公序良俗的败德行为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肯定会有。

偶像没那么好当,在后偶像时代,谁能担此重任?
就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个转折点,五丈原后再无三国争雄,后三国时代,小人物从幕后走到台前,充当了英雄,都想扬名立万,却被后人记起的并不多。

当下社会,人生价值观、社会观、审美观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对于偶像的理解停留在粗浅层面,对于“偶像”的喜欢露骨疯狂,只要你长得帅,不管你做什么,我们都支持,当真是不可理喻。

而偶像却也没有那么好当,明星不是偶像,除非你德艺双馨,不然只不过是比别人收到些关注而已,切莫当真那些疯狂的假象。

更何况,对于自重自爱的理解都不透彻,即便是偶尔的放松会破坏掉辛苦打造的形象,如果你不能坚持,那就不配做明星,更不要提做偶像。

“我爱你,但是和你无关”这是正确的追星观;“我们两不相欠,各自精彩”平凡人不必妄自菲薄。

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明星们,需要时间来考证是否靠得住。

有人才华横溢,却是道德的叛徒,遑论全民偶像。

偶像是一种信仰,你把自己交给他是安全的,至少不用经受颠沛流离的恶语相向。

十年一个时代,偶像不断翻新,开放包容的社会,可以容许人们有不同的偶像。

不过在确定你的“偶像”,追随你的大师时,多些人格和道德的考量,少些固执,多些理性,毕竟爱了恨了的情绪都会降低你的智商。

每个时代都需要文化偶像?
前不久,韩国明星宋仲基在北京举办粉丝见面会,据说入场券被炒到了2万人民币一张,因为现场女粉丝太多,以致男洗手间都被征用。

凭借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首歌,甚至仅仅是“颜值”,明星偶像被传媒工业一批批制造出来。

疯狂的粉丝不断验证着,偶像崇拜是不讲理性的。

但在张火丁身上,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偶像崇拜。

“灯迷”彻夜排队只为抢到限购的《白蛇传》门票,售票网站一经放票便被“秒杀”。

在“相约北京”艺术节闭幕式《白蛇传》的演出现场,戏迷们双手拍红、双脚将地面踏得山响,此情此景与明星演唱会别无二致。

只不过,台上的明星身披百年流芳的国粹京剧,自小唱、念、做、打,数十年如一日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锻造出独此一家的张火丁。

许多人纳闷,张火丁为什么这么“火”?细细想来,这“火”的背后,有艺术规律的必然,也有我们时代的塑造。

张火丁师承程派青衣,被“灯迷”们念念不忘的是她的程派唱腔、程派水袖,程派的手眼身法步。

这程派的艺术特色,历经程砚秋、王吟秋、李世济等几代艺术家和几代观众的共同塑造、传承扬弃,方才形成了独特的程派京剧美学。

因此,程派艺术的美是深邃的、沉静的,有历史穿透力的,不因时空的变幻而泯灭。

张火丁全身心贯注于程派,抛却功利杂念,沉下心、俯下身,向
传统的深处求教,学习艺术本身,学习艺术家应有的品格修养。

这让她具有了“人艺合一”的独特性。

张火丁又是属于这个时代的。

她的“灯迷”以青年人居多,大多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独立的审美诉求,甚至是新媒体环境下的话语权。

《白蛇传》演出之后,颇具专业水准和感染力的剧照剧评“第一时间”呈现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灯迷”自身就形成了一个传播平台。

可以说,“张火丁现象”是张火丁和“灯迷”共同制造的,二者相得益彰,构成了一种稳定、健康、积极的偶像与粉丝的关系。

与此类似的,还有京剧女老生王佩瑜,文化名人白先勇扶植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雨果奖”获得者科幻作家刘慈欣……我们可以列出一份长长的“文化偶像”名单。

厚重博大的中华文化从来不缺少值得追慕的“偶像”。

从圣人孔子到舍生取义的屈原,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从“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曹雪芹到“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鲁迅先生。

这些“文化偶像”,承载了源远流长而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为当代人亲近、读懂中华文化打开了一扇“时间之门”。

这就是“文化偶像”的力量。

而在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在文化工业、现代传媒和金融资本不断生产明星偶像、制造话题、争夺“眼球”的语境下,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当代文化艺术依赖什么去传承去创造?
说到底,离不开一个个艺术家的个体,离不开站在艺术家身后支持他们的广大受众。

有人说,戏曲节奏缓慢,脱离时代。

而这,正是张火丁、王佩瑜乃至《牡丹亭》的追慕者所珍视的戏曲的味道。

舞台上的一桌一椅、演员手足间的一招一式,积淀的都是中华文化之美,令人念兹在兹,回味无穷。

也有人说,新科技、新传媒必将推动文化的转型,古老的文化样式被历史淘汰是难以挽回的宿命。

然而,文化的转型未必遵循达尔文的“进化论”,甚至文化的真正价值往往历经时间的淘洗,方才真正让人看得清晰。

更何况,文化的转型,并不意味着前一种文化就此消亡,或被新兴的文化彻底取代。

三五年前,电子阅读风头正劲,人们担忧纸质阅读或将落寞,如今却是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各守一端、相互补充,全民阅读总量不断攀升。

可见,在新媒介中人类以往各阶段的文化都会被选择性地保留下来。

而谁将被保留下来,决定权就掌握在这门文化艺术的从业者,以及真正享有这些文艺创造的受众手中。

英国学者理查德·戴尔在专著《明星》中提出,明星是社会流行趣味的代表,一个国家的社会史可以用该国的电影明星书写出来。

在我看来,“文化偶像”本质是一种映像和投射,他(她)是公众文化诉求的承载、自身形象的寄托。

沿着这些“文化偶像”的视线,我们也得以看清前行的路。

盼望着,像张火丁、王佩瑜、刘慈欣一样,越来越多的文化创造者成为我们时代的偶像。

因为这些“文化偶像”的出现和备受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追捧,当代文化可亲可近、熠熠闪光、魅力无限,不断积蓄积极向上的力量。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