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查7页

合集下载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

凝血四项内容及正常值(总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凝血四项内容与正常值及意义乐安中心卫生院钟恒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 3纤维蛋白原(FIB):2-4 g/L二.纤维蛋白溶解检测:4凝血酶时间(TT):秒数:12-16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各项意义:PT: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 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APTT: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TT: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雪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降低无临床意义。

2FIB: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增高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 ,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活动度:80-120% INR:0.8-1.2PT: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其中INR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APTT 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 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第10页
PT测定原理:
外源性凝血路径:来自血 液 之 外 组 织 因 子 TF 暴 露 , 激活Ⅶ,最终形成 Ⅶa-TF- PL-Ca2+
在抗凝血浆中,加入 足够量组织凝血活酶 (含TF)和适量钙离 子,满足外源性凝血 全部条件。从加钙离 子到血浆凝固开始所 需时间即血浆凝血酶 原时间。
AT- Ⅲ由肝脏和内皮细胞产生,经过与凝血因 子结合而抑制其活性。与肝素结合后,抗凝作 用可增强倍。正常情况下,血浆中几乎无肝素, AT- Ⅲ与内皮细胞表面硫酸乙酰肝素结合而增 强血管内皮抗凝功效。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第28页
AT抗凝机制
பைடு நூலகம்
丝氨酸位 点
丝氨酸
肝素
AT
凝血酶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第29页
AT- Ⅲ 抗凝血酶Ⅲ临床意义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第6页
凝血过程:
凝血因子按一定次序相继激活生成凝血酶, 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第7页
内源性凝血路径:血管内皮细 胞受损,内皮细胞下带负电荷 胶原暴露,激活Ⅻ→Ⅺ→Ⅸ, 最终形成Ⅸa-Ⅷa-PL-Ca2+
外源性凝血路径:来自血 液 之 外 组 织 因 子 TF 暴 露 , 激活Ⅶ,最终形成 Ⅶa-TF- PL-Ca2+
共同路径:内外源性凝血路径形 成复合物激活Ⅹ,最终形成凝血酶 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激活 Ⅱ 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第8页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Ⅹa-Ⅴa- PL-Ca2+)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凝血功能报告解读

凝血六项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凝血六项各项检查的临床意义
第19页/共27页
四、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

是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后血液凝固(出现纤维蛋白丝)的时 参考范围T T:14- 21s
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
➢ 凝血酶时间(TT)是反映的体内抗凝物质,所以它的延长说明纤溶亢进,测 定的是加入标准化凝血酶后纤维蛋白的形成时间,所以在低(无)纤维蛋白 原症,DIC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时出现延 长。
➢ VI 因子是 V 因子的活化状态故而取消了因子VI。
第3页/共27页
(三)、凝血酶原激活物
凝血酶原激活物为Xa、V、Ca2+和PF3(血小板 第3因子,为血小板膜上的磷脂)复合物,它的 形成首先需要因子X的激活。 根据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始动途径和参与因子的 不同,可将凝血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 条途径。
(一)临床意义
• Fib减少见于:先天性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严重肝脏疾病、原发性纤
参考范围FIB为:1.8-3.5g/L
维蛋白溶解、DIC、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新生儿及早产儿、某些产科意外、 恶性肿瘤等。 • Fib增高见于:各种血栓前状态及血栓栓塞病、月经期及妊娠期、糖尿病、 动脉硬化、结缔组织病、手术后、休克、癌肿、骨髓瘤、放射治疗后等。
➢ 特别对老年人及住院患者,因患菌血症等病易引起凝血异常而 导致D-二聚体升高。
第22页/共27页
(二)、 D-二聚体用于临床诊断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诊断 ➢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作为继发性纤溶亢进的标志性物质,D-
二聚体在DIC的诊断和病程监测上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DIC是 一种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和严重的获得性、全身性血栓-出血综 合征。其特点是体内凝血和抗凝机制失衡导致弥漫性小血管内 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 在DIC形成早期即有D-二聚体升高,比FDP更灵敏,而且随病 程的发展,D-二聚体可持续升高达10倍以上。因此,D-二聚体 可作为DIC早期诊断和病程监测的主要指标。

出凝血功能的常用检测方法

出凝血功能的常用检测方法
抗凝血浆0.5ml+1%鱼精蛋白溶液0.05ml, 37℃水溶15min
可见纤维蛋白丝 阳性
FDP与纤维蛋白单体结合(FM)
+鱼精蛋白
使FDP与FM分开
FM自行聚合〔副凝〕
正常:3P试验(一)
第二十九页,共八十六页。
有关纤溶亢进的检查
FDP定量 (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
Vessel wall
White HD. Am J Cardiol. 1997; 80 (4A): 2B-10B.
第二十六页,共八十六页。
Thrombosis: Platelets and the Coagulation System
vWF
1. Collagen
IIIaIIb Ib
Ia
2. Thrombin
第二十一页,共八十六页。
血小板黏附
胶原蛋白
第二十二页,共八十六页。
内皮
血小板黏附
第二十三页,共八十六页。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
不稳定的有纤维帽的斑块
巨嗜细胞
积聚
血管壁
坏死核心 形成
纤维帽 形成
有脂核的冠状动脉斑块
mod. nach Ross R, N Engl J Med 340 (1999) & Falk et al., Circulation 92 (1995) 第二十四页,共八十六页。
AT-Ⅲ占血浆中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67%
第十二页,共八十六页。
抗凝系统
〔二〕肝素
肝素作用于AT-Ⅲ的赖氨酸残基而使抗凝血酶作用增强1000倍 AT-Ⅲ
肝素
肝素— AT-Ⅲ复合物
凝血酶
凝血酶—AT-Ⅲ复合物

凝血报告分析

凝血报告分析

凝血报告分析引言凝血报告是医学检验中常见的一种检查项目。

通过分析凝血报告,可以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可能性和程度。

本文将根据凝血报告的常见指标,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步骤1. 查看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PT和APT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PT和APT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2. 观察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纤维蛋白原(FIB)是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纤维蛋白的前体物质。

正常情况下,FIB水平较稳定。

若FIB水平过高,说明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凝血异常,如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而FIB水平过低,则可能暗示凝血功能低下。

3. 分析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小板计数反映了体内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血小板计数过低,说明患者的血液凝固功能可能受损,易出现出血现象。

而血小板计数过高,则可能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4. 检查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T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T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T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5. 观察凝血酶时间(CT)凝血酶时间(CT)是评估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CT应在一定的范围内。

若CT延长,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较差,可能存在出血倾向。

6. 检测D-二聚体水平D-二聚体是血液凝固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

正常情况下,D-二聚体水平较低。

若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表示患者存在血栓形成的风险。

7. 综合分析通过综合分析凝血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综合评估。

若多个指标异常,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需要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而正常范围内的指标则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正常。

结论凝血报告是评估患者凝血功能的重要工具。

通过分析凝血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可以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判断。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课件

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课件

Disorders vWD
ADP
Primary wave
ADP 2nd wave
collagen AA
N
N
N
N
Ristocetin ATP release
I/D/N
N
Glazmann A/D
A/D
A/D
A/D
N
A/D
Thrombasth enia
Bernard
N
N
N
N
A
N
Soulier
Aspirin
N
D
D
A
N
D
NSAIDs
Storage Pool N/D
A
disorders
第二十九页,本课件共有68页
N/D
N/D
N
A/D
血小板功能
ICU血小板功能障碍
• 尿毒症(血小板的黏附性明显降低,花生四烯酸产物
) 的合成减少和细胞内cAMP 的水平升高
• 肝脏疾病 (血小板数量及功能障碍) • 药物诱导性紊乱 等原因导致的获得性的
ddd二聚体二聚体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15第二部分止凝血功能的实验检查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16止凝血障碍出血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综合因素一期止血缺陷二期止血缺陷纤溶系统缺陷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17血管壁和血小板监测血管壁监测毛细血管抵抗力试验出血时间bleedingtimeb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因子抗原检测血小板的监测血小板数量血小板相关的免疫球蛋白血小板功能的监测血块退缩血小板黏附及聚集凝血功能检测和解读18一血小板计数pltcount正常值10030010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
第一部分 正常的止血机制
➢ 血管壁(vessel wall) ➢ 血小板 (platelet) ➢ 凝血系统 (coagulation system) ➢ 抗凝血系统 (anti-coagulation system) ➢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fibrinolytic system)

出凝血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

出凝血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

出凝血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凝血功能异常是指血液凝固过快或过慢的情况,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形成等疾病。

为了评估凝血功能的异常,可以进行一系列实验室检查指标的检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指标:1.凝血酶原时间(PT):PT是评估凝血因子外部激活途径的功能指标。

通常通过在血浆中添加一种酶来激活凝血因子,然后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

结果以所测得的时间与正常值的比值来表示。

2.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是评估凝血因子内部激活途径的功能指标。

通过在血浆中加入一种活化的磷脂质和凝血因子活化剂,然后观察血浆的凝固时间。

结果以所测得的时间与正常值的比值来表示。

3.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是通过将PT结果与国际标准样品的凝血时间进行比较,以纠正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

INR主要用于监测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的患者。

4.凝血酶时间(TT):TT是评估凝血因子I、II、V、VIII、X等的功能指标,并用于评估纤维蛋白原的转化成纤维蛋白的速度。

5. D-二聚体(D-dimer):D-dimer是评估凝血系统活化和纤维蛋白溶解的指标。

在血栓形成或纤维蛋白溶解时,D-二聚体水平会升高。

6.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凝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凝血功能异常时,血小板计数可能会降低,导致血液凝固能力下降。

7.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是运输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贫血,从而降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水平。

8.凝血因子检测:通过测量凝血因子I(纤维蛋白原)、II(血纤维蛋白原)、V、VII、VIII、IX、X、XI、XII和XIII等的活性,可以评估凝血因子的功能。

9.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检测:维生素K是合成肝素(凝血酶抑制剂)所需的物质。

通过测量凝血因子II、VII、IX和X的活性,可以评估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的功能。

10.抗凝血物质检测:抗凝血物质如抗凝血酶III(抗凝血酶C)、蛋白C和蛋白S等,通过测量它们的活性来评估抗凝血功能。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

凝血功能各项指标解读凝血功能是机体在遭受血管损伤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和细胞间相互作用,形成血栓以维持血管的完整性的一种生理功能。

凝血功能指标是一系列血液凝血的生化参数和指标,通过测定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了解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对于诊断与评估血液病理学和凝血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以及血小板计数等。

首先,凝血酶原时间(PT)是评估机体外在凝血通路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常用来评估肝脏功能以及检测血液凝血因子的异常。

正常值为12~14秒。

当PT延长时,可能提示存在凝血因子的缺乏或异常,如血友病等。

其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评估机体内在凝血通路功能的指标,一般用于评估血浆中凝血因子相关疾病。

正常值为25~40秒。

当APTT延长时,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的缺乏、异常或抗凝血药物的使用。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PT的标准化指标,常用于评估华法林治疗患者的凝血功能。

正常值为0.8~1.2、当INR高于正常范围时,说明患者的凝血功能受到抑制,存在出血风险。

纤维蛋白原(FIB)是促进血浆中纤维蛋白形成的关键凝血因子,是评估机体纤维蛋白形成能力的一个指标。

正常值在2~4g/L。

当FIB含量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纤维蛋白形成障碍,存在出血风险。

血小板计数是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值在150~400×10^9/L。

血小板是凝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血小板计数过低时,可能导致出血倾向。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时间(TT)、降解纤维蛋白产物(D-dimer)等,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机体的凝血功能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使用、疾病的存在等,因此在解读凝血功能指标时需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总之,凝血功能指标的测定对于评估机体凝血功能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四项解读

凝血四项解读
第十九页,共十九页。
一般为26-36s〔仪器法〕,32-43s〔手工法〕,与对照 血浆比较大于10s以上有意义。
一、延长见于:
a、凝血因子VIII、IX、XI、XII缺乏。
b、凝血因子II、V、X及纤维蛋白原减少
c、有肝素等抗凝物质存在
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
e、DIC
二、降低见于:
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
凝血四项:
1、凝血酶原时间〔PT〕 2、活化局部凝血活酶时间〔APTT〕 3、凝血酶时间〔TT〕 4、纤维蛋白原〔FIB〕
第六页,共十九页。
逐项解读:
1、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PT是血检前状态、DIC及肝病诊断的重要指标,作为 外源性凝血系统的过筛试验,也是临床口服抗凝治疗 剂量控制的重要手段
延长〔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见于: 肝素或类肝素物质增多: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肝、
肾病、AT-III活性增高、纤维蛋白原量和质异常 降低无临床意义
第十二页,共十九页。
局部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
反响血浆中凝血因子VIII、IX、XI、XII水平,是内源性凝 血系统的筛选试验。常用APTT对肝素抗凝治疗进行监 控。
出血〕〔超过正常对照3秒〕
a、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主要由于凝
血酶原及有关各凝血因子生成障碍。
b、维生素K缺乏,合成II、VII、IX、X因子均需维
生素K。当维生素K缺乏时生成减少而致凝血酶原时间
延长。亦见于阻塞性黄疸。
c、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因广泛微血管血
活性增高等情况。
第十三页,共十九页。
关于APTT的评价: 〔1〕因APTT对肝素的敏感性高,目前已广泛用于普通肝素

凝血四项操作规程

凝血四项操作规程

6.3.2 设置测试项目和病人编号:方法同6.1.26.3.3 加血浆30ul于空比色杯内,置于测试通道或预温位预温2分钟。

血浆凝固主要是酶催化的反应。

PH环境和溶液离子强度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反应混合物PH必须处于7.2-7.4之间.每次APTT实验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试剂和血浆混合物的孵育时间决定了APTT试验中接触活化的量,所以其混合的时间和技术对检测结果影响很大.9.4 实验前应检查血浆是否有溶血、黄疸、脂血和出现凝块。

红细胞膜含有磷脂,溶血标本具有与血小板第3因子(磷脂)相似的凝血活性,能缩短溶血血浆的APTT值。

9.5 标本中如出现凝块,无论多小的凝块均会影响实验结果。

9.6 APTT、TP需去血小板血浆,一般3000r/min离心10min后分离血浆。

10.临床意义:10.1 PT检测的临床意义10.1.1 PT延长a.外源凝血系统的因子Ⅱ、Ⅴ、Ⅶ、Ⅹ和纤维蛋白原减低,如先天性某因子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但均很少见,获得性的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等。

b.血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加,如肝素或FDP增多等。

10.1.2 PT缩短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10.1.3 用于香豆素类等口服抗凝剂的监控,或PT R为1.3—1.5(最大不超过2)为宜。

PT%应控制在40%以上,减低到40%有出血倾向。

a.术前两周或术中口服抗凝药,INR为1.5—3.0;b.原发或继发静脉血栓的预防,INR为2—3;c.活动性静脉血栓、肺梗塞、复发性静脉血栓的预防,INR为2—4;d.动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心脏换瓣术后,INR为3—4.5。

10.2 APTT检测的临床意义10.2.2 对内源凝血途径因子(Ⅷ、Ⅸ、Ⅺ)缺乏较CT敏感(血小板异常不影响APTT)能检出Ⅷ:C小于25%的轻型血友病。

对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缺乏则不够敏感,故APTT延长的最常见疾病为血友病。

此时可进一步做纠正试验,即于患者血浆中加入1/4量的正常新鲜血浆、硫酸钡吸附血浆或正常血清(试剂参见凝血酶原消耗试验的纠正试验),再做APTT,如正常血浆和吸附血浆能纠正延长的结果而血清不能纠正,则为因子Ⅷ缺乏;如吸附血浆不能纠正,其余两者都能纠正,则为因子Ⅸ缺乏;如三者都不能纠正,则为病理性循环抗凝物质。

化验单解读血凝分析

化验单解读血凝分析
抗凝血酶 蛋白C系统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病理性抗凝蛋白(类肝素物质、
狼疮抗凝物质(LA)、 凝血因子Ⅷ抑制物)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溶酶原(PLG)在纤溶酶原激活剂(PA) 作用下转变成纤溶酶(PL),PL进而降解
纤维蛋白(原)和其他蛋白质的过程。
第十八页,共61页。
我院检验科现开展的凝血相关项目
– screening before surgery(单纯正常或延长都不足以确定 是否出血)
– coagulation factor assays (FVII, FX, FV, FII)少见
PT-based assays in combination with factor deficient plasmas
纤维蛋白原<1 g/L 可以导致凝血实验结果严重影响 ◆ Other factors PRP 和 温度(冷血浆待测缩短)
第二十四页,共61页。
PT相关的一些问题
◆ 各种血栓性疾病的二级预防:如华法令
◆ 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的筛查
-出血性疾病(如VK缺陷,延长在INR2以上)
– in patients who actually bleed(如DIC,但主要用于评估 DIC发展阶段,不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prolongation of APTT in case of - increased consumption of coagulation factors, e.g. in DIC, postsurgery, or - decreased synthesis, e.g. oral anticoagulant therapy (OAT), liver disease
第十页,共61页。
第十一页,共61页。

关于凝血功能的几个问题演示文稿

关于凝血功能的几个问题演示文稿
凝血时间缩短见于 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
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第九页,共41页。
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的筛
选试验。 正常值 35~45s 本试验是通过体外标准时间内以接触因子激活物激活凝血因子
阴性:DIC早、中期,纤维蛋白单体与FDP结合,形成可溶性复合物,3P 试验阳性;而DIC晚期,纤维蛋白单体已经形成牢固的不溶性纤维蛋白 网,3P试验呈阴性。但在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肾小球疾病等,3P 试验可呈假阳性;正常人、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时,本试验呈阴性。
一般采集安静状态下空腹静脉血。 阳性 见于dic早中期。但是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外科大手术后,败血症,肾小球
• 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第十四页,共41页。
正常参考值
凝血酶原时间11~13秒(也有的说11~15秒)。12-16秒。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临床应用
PT异常意义:1 、延长:先天性因子Ⅱ Ⅴ Ⅶ 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 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 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 Ⅴ Ⅶ Ⅹ的抗体。
b)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
c)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第十二页,共41页。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简称PT,是指在缺乏血小板的血浆中加 入过量的组织因子(兔脑渗出液)后,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导致血浆 凝固所需的时间。正常值为12-14秒(PT时间有争议,有不同的定值规定, 大约在11---16秒之间)。PT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者有临床意义。应用正 常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曲线,对比患者血浆的PT,可以求出活动度。 活动度的正常值为80%-1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功能检查(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参考值】手工法和血液凝固仪法11~13s或(12±1s)。

测定值超过正常对照值3s 以上为异常。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参考值为1.0士0.05(0.82~1.15)s。

国际标准化比(INR)1.0+0.1。

【临床意义】1.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 (凝血酶原)、Ⅴ、Ⅶ、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血物质等。

2.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3.PTR及INR是监测口服抗凝药物的首选指标。

国人以2.0~2.5为宜。

(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同(APTT)测定【参考值】手工法:为31~43s。

测定值与正常对照值比较,延长超过10s以上为异常。

【临床意义】1.APTT延长:见于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见于FⅧ、Ⅸ、Xl缺乏以及它们的抗凝物质增多;此外,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

2.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

(三)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参考值】2~4g/L。

【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传染病、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灼伤、多发性骨髓瘤、休克、大手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急性感染、恶性肿瘤等以及血栓前状态、部分老年人等。

2.减低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四)D-二聚体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ⅩⅢ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参考值】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200μg/L。

【临床意义】D-二聚体主要反映纤维蛋自溶解功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的水平升高,表明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

因此,纤维D-二聚体是深静脉血栓(DVT),肺栓塞(P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键指标。

增高或阳性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肾脏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

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二聚体就会升高。

心肌梗死、脑梗死、肺栓塞、静脉血栓形成、手术、肿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感染及组织坏死等均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

在钝性心肌外伤、心肌挫伤、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病人的心肌损伤、药物损伤、严重脓毒血症所致的左心衰时cTnT也可升高。

(二)糖化血红蛋白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是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且保持120天左右,所以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的血糖浓度。

【参考值】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

【临床意义】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师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水平没有阈值,随着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降低,越接近正常值,糖尿病的并发症降低越明显。

糖尿病患者经强化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各种并发症风险也明显减少。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的意义:①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②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③指导对血糖的调整。

④对判断糖尿病的不同阶段有一定的意义;⑤区别应激性血糖增高和妊娠糖尿病(GDM)中的检测意义。

甲状腺功能(一)促甲状腺激素(TSH)腺垂体分泌的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功能的激素。

TSH全面促进甲状腺的功能,稍早出现的是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稍晚出现的为促进T4、T3的合成,包括加强碘泵活性,增强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甲状腺球蛋白合成及酪氨酸碘化等各个环节。

【参考值】正常范围2~10mU/L。

【临床意义】1.增高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单纯性甲状腺肿、伴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桥本病、外源性促甲状腺素分泌肿瘤(肺、乳腺)、亚急性甲状腺炎恢复期。

摄入金属锂、碘化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使促甲状腺激素增高。

2.减低垂体性甲状腺功能减低、非促甲状腺激素瘤所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摄入阿司匹林、皮质激素及静脉使用肝素。

(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T4)甲状腺素测定【参考值】T3 1.7~2.3nmol,T4 65~156nmol/L。

【临床意义】1.升高见于弥漫性或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伴功能亢进症、亚急性甲状腺炎、局限性垂体小腺瘤及急性肝炎、妊娠、新生儿或应用雌激素、碘化物治疗等。

2.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腺垂体功能减低症及地方性甲状腺肿等。

自身抗体(ANA、抗DNA抗体、抗环瓜氨酸抗体、双链DNA抗体)大纲新增【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抗核抗体是一组针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

按其核内各个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将各ANA区分开来,如:①抗DNA抗体,②抗组蛋白抗体,③抗非组蛋白抗体。

④抗核仁抗体等。

每一大类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为许多种类。

ANA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IgA,甚至IgD及IgE中。

ANA为一系列抗细胞核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

一般应用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

根据核荧光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周边型(M型):核周边的荧光增强呈环状。

M型的ANA主要由抗双链DNA抗体组成,故高滴度的M型ANA几乎仅见于SLE,因此有助于SLE的诊断。

②均质型(H型)。

整个细胞核呈一片模糊而均匀的荧光。

H型的ANA主要由抗脱氧核蛋白抗体组成。

高滴度的H型ANA主要见于SLE,而低滴度H型ANA偶可见于药物性狼疮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斑点型(S型)核内荧光呈颗粒状。

是由抗Sm抗体,抗SSB/La抗体、抗Scl-70抗体等多种抗体组成。

因此S型ANA可见于SLE,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硬皮病(PSS),干燥综合征(SS),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PM或DM)等自身免疫病。

约99%(86%~100%)的活动期SLE患者ANA阳性,其滴度也常为1:80,但它的特异性差。

ANA阳性本身不能确诊任何疾病,但ANA阳性且伴有特征性狼疮症状则支持狼疮诊断。

ANA阴性几乎可除外SLE的诊断。

抗DNA抗体主要为抗双链DNA(ds-DNA)抗体。

抗ds-DNA抗体主要见于SLE患者,其他疾病及正常人很少出现,是SLE的诊断标准之一。

高滴度的抗ds-DNA抗体不仅表示疾病的活动性,而且提示疾病累及肾脏的可能性。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是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可以鉴别侵蚀性、非侵蚀性类风湿关节炎(RA),是IgG型为主的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抗C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骨破坏较抗CCP抗体阴性者严重。

抗CCP抗体大于50AU/ml 即可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有较高诊断意义。

病例及分析患者女性,46岁,口渴多饮1年,因尿频尿痛3天于门诊就诊。

既往无疾病史记载。

父亲及哥哥均患糖尿病。

查体:T36.5℃,BP120/80mmHg,身高156cm,体重75KG,双肺未闻干湿啰音,心率76次/分,律齐,腹平软,左上中输尿管点压痛,肾区叩痛阴性,下肢无水肿。

初步诊断:2型糖尿病可能性大膀胱炎辅助检查:尿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和OGTT+糖化血红蛋白骨髓常规检查(一)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1.过氧化物酶(POX)染色【临床意义】主要用于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白血病细胞多呈强阳性反应;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呈阴性反应。

P0X染色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鉴别最有价值。

2.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参考值】成人NAP阳性率10%~40%;积分值40~80分。

【临床意义】(1)感染性疾病:急性化脓菌感染时NAP活性明显增高,病毒性感染时其活性在正常范围或略减低。

(2)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NAP活性明显减低,积分值常为0分。

类白血病反应的NAP 活性极度增高,故可作为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鉴别的一个重要指标。

(3)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NAP积分值减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NAP积分值多增高;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一般正常或减低。

(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活性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时活性减低。

(5)恶性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症等NAP活性中度增高,恶性组织细胞病时NAP活性降低。

(6)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雌激素等NAP积分值可增高。

3.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染色【临床意义】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呈强阳性反应,但单核细胞中的酶活性可被氟化钠(NaF)抑制,故在进行染色时,常同时做氟化钠抑制试验。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但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

因此,本染色法主要用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

4.糖原染色(又称PAS反应)【临床意义】(1)红血病或红白血病时幼红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积分值明显增高。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原粒细胞呈阴性反应或弱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呈细颗粒状或均匀淡红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原淋和幼淋细胞常呈阳性反应,弱阳性反应物质呈粗颗粒状或块状;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原单核细胞大多为阳性反应,呈弥漫均匀红色或细颗粒状,有时在胞质边缘处颗粒较粗大。

PAS反应对三种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参考价值。

(3)其他:巨核细胞PAS染色呈阳性反应,Gaucher细胞PAS染色呈强阳性反应,腺癌细胞呈强阳性反应。

点彩红细胞增多。

【骨髓象】(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幼红细胞百分率常>30%,使粒红细胞比例降低,红系以中幼及晚幼红细胞为主。

(3)幼红细胞体积减小,胞质量少,着色偏嗜碱性。

晚幼红细胞的核固缩呈小而致密的紫黑色“炭核”。

(4)粒细胞系相对减少。

(5)巨核细胞系正常2.溶血性贫血【骨髓象】(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

(2)红细胞系显著增生,幼红细胞常>30%,急性溶血时甚至>50%,粒红比例降低或倒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