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第4课百丈山记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程朱理学即二程兄弟(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性质)。提出 “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与 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 心”的命题。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思想,提出“存天 理,灭人欲”。 这里面的“理”即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三、艺术特色 1.移步换景,游踪清晰。 2.主体意识强烈,材料详略得当。
1.“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 为胜。”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句为读者巧设悬念。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
优等生经验谈:听课时应注意学习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同学们如果理解了老师的思路和过程,那么后面的结论自然就出现了,学习起来才能够举 一反三,事半功倍。
2019/5/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47
谢谢欣赏!
2019/5/29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48
编后语
听课对同学们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听得好好,直接关系到大家最终的学习成绩。如何听好课,同学们可以参考如下建议:
一、听要点。
一般来说,一节课的要点就是老师们在备课中准备的讲课大纲。许多老师在讲课正式开始之前会告诉大家,同学们对此要格外注意。例如在学习物理 课“力的三要素Leabharlann Baidu这一节时,老师会先列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这就是一堂课的要点。把这三点认真听好了,这节课就基本掌握了。
第一单元
第4课 百 丈 山 记
学国学
修身 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赏读: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赏读:蓬草长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 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 自然变黑。比喻好人处在坏的环境里,也会逐渐变坏。 3.养心莫善于寡欲。
四、听方法。
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老师讲课的结论而且要认真关注老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上语文课学习汉字,一般都是遵循着“形”、“音”、“义”的 研究方向;分析小说,一般都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个要素入手;写记叙文,则要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进行 叙述。这些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其他的科目也有适用的学习方法,如解数学题时,会用到反正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消元法; 因式分解法等,掌握各个科目的方法是大家应该学习的核心所在。
发现一座寺庙的山门。
2.庵才老屋数间,卑庳迫隘,无足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庵里只有几间老屋,低矮而又狭窄,没有什么 值得观赏的。
瀑布由前方岩石洞穴中喷涌而出,凌空而下长达几十尺。
第四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各别为.小诗(
)
2.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
答案:1.写 2.指代词,那些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家都赋诗记述百丈山的胜景,我又依次叙述 了它的详细情况。
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
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
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 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 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显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 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 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
第三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下临峭岸,深昧.险绝(
)
2.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
)
答案:1.昏暗 2.如人作揖,这里是“对”的意思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 下数十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草木丛杂的地方向东南眺望,可以看见一挂
[即时演练拓展]
一、通假字 1.以纪.其胜 “____”通“____”,__________ 2.阁据.其上流 “____”通“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纪 记 2.据 踞 踞坐,蹲坐,这里作“坐 落”解
二、一词多义
日薄.西山


1.薄于妄林自菲薄.间薄.东南望((
阁,听着枕席下潺潺的流水声,久了也会让人感到悲凉。
而作者笔锋一转,认为此情此景可爱之至,可见作者心胸
之开阔,境界之高远。
3.作者为什么能把笔下的山写得极具层次感?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作者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
二、听思路。
思路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步骤。例如老师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首先思考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然后在思考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来进行解 答。听课时关键应该弄清楚老师讲解问题的思路。
三、听问题。
对于自己预习中不懂的内容,上课时要重点把握。在听讲中要特别注意老师和课本中是怎么解释的。如果老师在讲课中一带而过,并没有详细解答, 大家要及时地把它们记下来,下课再向老师请教。
一、内容梳理
登山经过 山门前后―→幽静美 《百丈山记》石台、瀑布―→壮美 总括上文,点明作记目的
二、课文主旨
《百丈山记》作者在游览百丈山后诗文并作,记其游 览之胜。作者于诗外作文,不仅为着“呈同游诸君”,同 时“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并点明了写作本文的目 的:导游,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作者于描绘之 中赞美胜景,也体现出了高超的审美观察力。
窄,不值得观赏。而西阁楼又美在何处呢,让读者急于阅
读下文,寻找答案。
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 可爱耳。”这句话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胸怀?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此句写出了作者自己夜宿听泉的感受。夜宿西
2.故事背景
百丈山海拔 1200 米,俗称百丈。因其高大、气势雄 伟,故又称大雄山。大雄山远看似一尊卧佛,山上峭壁耸 峙,危崖突兀,怪石嵯峨。晨夕岚光四溢,冬春雾绕云飞, 山涧泉瀑飞泻,四时气候凉寒。作者于宋孝宗淳熙二年 (1175)的夏天游览其地,感其胜美,特作此记。
3.文学常识
宋明理学简介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 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1)主要派别。 按现代学术界的通常做法,可以把宋明理学体系区分 为四派:气学(张载为代表)、数学(邵雍为代表)、“理 学”(程朱为代表)、心学(陆王为代表)。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 科学,都有较深的研究。在自然科学方面,他吸收了当时 已有的成果,提出一些对自然界变化的见解,如关于阴阳 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地质变迁说等。朱熹的著作有《四书 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通鉴纲目》 等。经后人编辑的还有《晦庵文集》《朱子语类》《朱子遗 书》等。
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阳明(字守仁,也称 王守仁)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认为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 物的根源。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致良知”就是其方法论。而性质是主观唯心主义。
4.识记字音
绝壑.( ) 磴.( )
淙.( )
下瞰.( ) 蹑.( )
——《孟子·尽心下》 赏读:饱食伤胃,欲多伤心。修养思想,培养高尚的情 操,最好的办法是减少私欲。
夯基础
1.作者名片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别称紫阳。谥文,又称朱文公。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 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 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 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 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罅.( )
峭.岸( ) 璀.璨.( )( ) 不可殚.数( )
答案:hè dènɡ cónɡ k n niè xi qi o cuǐ c n dān
[教材重点词句]
第一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登百丈山三里许.(
)
2.十余级乃得度.(
)
答案:1.表示约数 2.渡过,过去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山之胜盖自此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百丈山的优美景色大概就从这里开始了。
五、古今异义
1.左控.垂崖。 今义:控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临
2.不可正.视.。 今义: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不躲避,不敷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正对着看
第二段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或说出用法
1.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
2.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
)
3.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
)
4.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
)
答案:1.佛教寺院的大门 2.俯视 3.欣赏,品味 4.
象声词,溪水流动的声音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1.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越过石桥,沿着两边山崖曲折小路而上,可以
) )
贵贱情何薄. (

十余级乃得度. (

2.度宁尽而信失死其固度.付,度.之不自度.信外也矣(((
) ) )
因自度.其曲


答案:1.迫近 草木丛生的 轻视,看不起 与 “厚”相对,少 2.越过 量长短的标准 风度,气度 考虑,思考 谱写
三、文言虚词
1.山之胜盖.自此始( 2.既皆赋诗,以.纪其胜( 3.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 4.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 ) ) )
答案:1.大概,表推测 2.目的连词,来 3.于是,
就 4.那
四、词类活用
1.循磴而东.( 2.独其西阁为胜.( 3.于林薄间东.南.望( 4.日光烛.之( 5.旦起下.视(
) ) )
) )
答案:1.名词作动词,向东走 2.形容词作名词,美 丽的风景 3.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4.名词作动词,照射 5.名词作状语,向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