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灾因子

合集下载

3灾害、承灾体、致灾因子、孕灾环境ppt课件

3灾害、承灾体、致灾因子、孕灾环境ppt课件

地震自救
道格自救10项要领
如地震发生,你正在看电 视,不能迅速地从门或窗口逃离, 那就在靠近沙发,或椅子的旁边 躺下,然后蜷缩起来
大楼倒塌时,被发现很多人 在门口死亡。这是怎麼回事?如 你站在门框下,当门框向前或向 后倒下时,你会被头顶上的屋顶 砸伤。如门框向侧面倒下,你会 被压在当中,所以,不管怎麼样, 你都会受到致命伤害
22
有的河流洪水也给人类带来一些利益,如 尼罗河洪水定期泛滥给下游三角洲平原农 田淤积肥沃的泥沙,有利于农业生产。
23
24
通常由海底地震引发 海啸是很少发生的事件 可预警
25
火 山 的 喷 发
26
27
28
类型 名称 1 极端危险 2 高度危险
距离
威胁
0~100码
高度危险的高温、火山灰、 熔岩、气体、滚石和抛射物
“脆弱性综合症”
41
气象致灾因子
飓风
山火
9
10
洪水 风暴潮 海啸
11
12
火山 地震
13
14
15
16
17
萨菲尔-辛普
风速
森飓风
(公里/小时)
1
119-153
速压 (磅/平方英尺)
19.0
风暴潮 (英尺)
风的影响
植被:对树叶造成
某种损害;
4~5
其他建筑:很少或
没有损害
植被:许多树木被
吹到;
2
154-177
地震自救
道格自救10项要领
在地震中,木质建筑物最牢固。 木头具有弹性,并且与地震的力量 一起移动。如果木质建筑物倒塌了, 会留出很大的生存空间,而且,木 质材料密度最小,重量最小。砖块 材料则会破碎成一块块更小的砖。 砖块会造成人员受伤,但是,被砖 块压伤的人远比被水泥压伤的人数 要少得多

arcmap致灾灾因子计算

arcmap致灾灾因子计算

ArcMap是一款由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开发的桌面组件,它具有强大的地图制作、空间分析以及空间数据建库等功能。

在ArcMap中,可以进行致灾灾因子的计算,具体步骤如下:
1. 打开ArcMap软件,加载需要进行致灾灾因子计算的数据层。

2. 在菜单栏中选择“空间分析工具”-》“地图代数”-》“重分类”-》“重分类”。

3. 在“重分类”窗口中,选择需要进行重分类的数据层,并选择“使用已存在的要素创建新要素”选项。

4. 在“输出要素类”中,设置输出文件的位置和名称,然后点击“确定”。

5. 在新生成的要素类中,可以使用“空间分析工具”-》“重分类”-》“重分类”进行致灾因子的计算。

6. 在“重分类”窗口中,选择需要进行重分类的数据层,并选择“使用已存在的要素创建新要素”选项。

7. 在“重分类方法”中选择适合的致灾因子计算方法,如平均值、众数、中位数等。

8. 在“输出要素类”中,设置输出文件的位置和名称,然后点击“确定”。

9. 完成致灾因子的计算后,可以使用ArcMap的其他功能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致灾灾因子计算时,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和参数设置,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
还需要对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应用,以指导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等工作。

灾害经济学复习资料

灾害经济学复习资料

1、致灾因子、灾害两者区别和联系:致灾因子是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一种对生命或财产的潜在危险.灾害是致灾因子造成的社会后果,当致灾因子达到某种强度,超过人们的应对能力而无法控制时,给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了较大损失,潜在危险变成真实的损失时,这时致灾因子造成了灾害。

灾害包括致灾因子和人类社会两方面因素,二者相互作用才有可能形成灾害。

2、脆弱性:是指个人、团体、财产、生态环境等易于受到某种特定致灾因子影响的性质.(名词解释)3、消费者剩余:人们不愿意失去某种东西,愿意支付的价格超过其实际支付的部分。

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销售商品获得的价格与边际受偿意愿的差额。

4、补偿变差和等效变差的计算(计算题)补偿变差(CV);是指在灾害引起价格变化的条件下,需要多少补偿支付,才能使福利状况也就是效用水平保持与价格变化前相同。

等效变差(EV):考察的是灾后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如果假定价格不发生变化,收入应该改变多少才能达到价格变化后的效用水平.5、灾害损失的分类:1)经济影响: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宏观经济影响2)人身影响3)环境影响6、影子价格比市场价格更能反映出资源的真实价值.(判断题)7、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自然垄断行业的产品价格往往不能真正反映市场效率,没有反映资源的真实价值。

8、在评估经济损失时,损失是指发生在实体经济中的损失;收入和产出不可重复计算;转移支付不计入损失。

9、直接损失的三种评估方法:(辨析题)1)重置成本法;是按现市场条件重新购建功能相同的处于全新状态下的资产所需要的成本耗费,以其作为评估对象现实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分为复原重置成本和更新重置成本2)现行市价法:是指按市场价格确定损失资产价值的评估方法.以均衡价值论为理论基础,认为资产的价值是由买卖双方力量达成一致时的均衡价格所决定的。

3)收益现值法:是通过估算损失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为现值,借以确定损失资产价值的损失评估方法。

致灾因子的名词解释

致灾因子的名词解释

致灾因子的名词解释引言: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试图理解各种偶发事件和灾难的原因和机理。

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是致灾因子。

本文将对致灾因子进行详细解释,探讨其定义、分类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什么是致灾因子?致灾因子是指能够引发自然灾害或疾病爆发的物质、行为或条件。

它们可以是自然的,如地震、飓风、洪水等;也可以是人为的,如恶劣环境污染、战争、犯罪行为等。

致灾因子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一旦其作用条件具备,就会导致灾害或疾病的发生。

二、致灾因子的分类:1. 自然致灾因子:这些因子源于自然界中的气候、地质等变化。

常见的自然致灾因子有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风暴等。

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产生地震波并引发地质灾难。

火山喷发是由地壳深处的岩浆喷出引发的,导致火山灾害。

洪水是由降雨量过大、河流泛滥或堤坝决口等原因引起的,常常造成城市和农田的严重损失。

干旱是指长期缺乏降水的气象现象,导致土地干旱、农作物减产等问题。

风暴包括台风、飓风、龙卷风等,由特定气象条件下的强风产生,导致破坏性灾害。

2. 人为致灾因子:这些因子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自然环境或社会结构,引发灾害和疾病。

例如,恶劣环境污染是由工业排放、废弃物处理不当等原因导致的,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战争是人类之间的武装冲突,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城市破坏等后果。

犯罪行为如恐怖袭击、抢劫等不仅危害人身安全,也对社会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三、致灾因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致灾因子对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首先,灾害和疾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自然灾害如地震和风暴常常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毁坏,造成人员伤亡和流离失所。

疾病的爆发会导致大规模的感染,危及公共卫生。

其次,致灾因子破坏了环境平衡。

自然灾害破坏了生态系统,损害了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人为致灾因子如恶劣环境污染和开垦土地,丧失了很多珍贵的自然资源,危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致灾因子评估的方法

致灾因子评估的方法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社区致灾因子
精确性和适宜性的平衡 大数法则 提高风险意识为目标——民众的参与
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 社区致灾因子评估
模糊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 1、建立评价对象因素集U

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 社区致灾因子评估
模糊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 2、建立评语集V

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 社区致灾因子评估
第四章 社区致灾因子评估
第二讲 致灾因子评估的方法
主讲人:万蓓蕾
复旦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致灾因子的概念 常见社区致灾因子 常见致灾因子的危害
本讲重点
致灾因子评估的基本方法 美国风险识别与危害分析的方法 基于模糊数学的社区致灾因子评估

一、致灾因子评估方法的选择

两大类基本的方法:
单灾种单灾害的专业性评估 多灾种多灾害的综合性评估
一、致灾因子评估方法的选择

单灾种单灾害的专业性评估

以自然灾害为例,包括:
自然灾变指标 自然灾害损失指标
一、致灾因子评估方法的选择

多灾种多灾害的综合性评估 国际上通行的方法:历史数据 死亡人数和经济损失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灾害风险指数
模糊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 3、建立单因素评价模糊矩阵R

R为单因素评价模型矩阵 (U,V,R)构成了一个综合评价模型
三、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 社区致灾因子评估
模糊综合评价的一般步骤 4、综合评价

A是U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即权重子集) B是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



理解两种致灾因子评估方法及其范围 了解美国危害评估的方法 掌握模糊综合评价用于社区致灾因子 评估

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复杂性分析

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复杂性分析
第一节 自然灾害致灾因子风险评估概述 灾害风险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内涵: 灾害风险识别:面对潜在灾害风险加以识别、归类和鉴定的过程。(时、空、强) 灾害风险分析(核心):历史资料风险量 化;致灾机理的科学技术分析。
第一节 自然灾害致灾因子风险评估概述
一、灾害风险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三)内涵: 3.灾害风险评价:面对灾害风险分析基础 上,建立一系列评估模型,根据风险区域特 征和防灾减灾能力,预估可能发生的经济、 社会和生态环境的损失。 4.灾害风险管理:在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决 策风险规避方案和风险控制措施的过程。
第一节 自然灾害致灾因子 风险评估方法 旱涝灾害的马尔科夫随即过程 计算状态i和状态j之间的置换系数Lij
第一节 自然灾害致灾因子 风险评估方法 式中:
分别表示由状态i和j转移到状态k
的概率
越接近于1,状态i和j在序列中的地位的
相似性越高;因此, 是考虑状态i和j动态
变化相似性程度的指标
第一节 自然灾害致灾因子风险评估概述
一、灾害风险基本概念及其特征 (二)分类: 依据政府管理部门分类: 1.自然灾害:民政部(包括地震局、气象局、国土 资源部、国家海洋局等) 2.安全生产灾害:国家安全生产管理总局 3.公共卫生:卫生部 4.公共安全:公安部(安全部)
第一节 自然灾害致灾因子风险评估概述 在2006年1月8日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2007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分为四大类
01
地方震:小于100km地震
02
近震:大于100、小于1000km的地震
03
远震:大于1000km地震
04
第二节 地震致灾因子风险 评估概述
(四)地震按地震级分类 地震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表征地震 大小或强弱的指标。 目前国际通用里氏震级是1935美国地震学家C. F.Richter给出的。每相差1级,释放能 量相差约30倍。 小震:4级以下地震 中强震:5~6级地震 强震:7级以上地震 特大地震:8级以上地震

第四章 致灾因子风险分析与评估

第四章  致灾因子风险分析与评估

第四章 致灾因子风险分析与评估4.1致灾因子风险分析概念含义——指超过某强度致灾因子发生的概率。

致灾因子风险分析是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基础。

致灾因子风险分析的核心是:建立强度—频率的关系,并导出在未来一定时段内某灾害强度指标超过一定值的概率。

4.2致灾因子风险分析方法4.2.1野外调查法含义——采用一定技术,通过野外实地调查以揭示灾害发生、发展的机制,从而准确预报灾害的一种基本方法。

条件——适用于局部地区的灾害风险分析。

4.2.2模拟实验法含义——在实验场里模拟灾害发生的基本过程,以揭示灾害形成的机制,在为灾害风险预测、区划提供依据。

条件——建立在灾害研究的基础上。

优点——可以弥补野外观察的不足;可以净化致灾因子,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深刻揭示灾害形成的机制。

目的——为灾害风险预测预报、区划等提供依据。

4.2.3遥感技术方法含义——采用遥感技术对自然灾害进行实时监测,以获得实时的灾害信息要素。

条件——大规模的、动态的灾害灾害监测。

4.2.4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含义——根据已有的历史资料(自然界记载的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分析自然灾害的特征、评价自然灾害风险,预测不同等级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

条件——具有足够长时间序列的历史资料。

目的——可以预测不同等级灾害发生的频率、灾害损失等级、范围、区域灾害危险及特征等。

4.2.5模型预测含义——根据自然灾害的相关关系,采用模型方式预测未来灾害发生的一种方法。

条件——自然灾害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则。

4.3主要致灾因子风险分析模型4.3.1暴雨洪涝风险分析暴雨——日降水量≥50mm 的强降水过程。

洪涝——持续性暴雨引起地面积水或排水不畅产生。

洪涝灾害风险分析的方法——基于水文资料和一定概念得到的线型模式,根据其计算出的经验频率。

关系式为:P=m/(n+1) P ——洪涝灾害经验频率,σ——均方差,n ——某水文要素的系列长度(年),m ——将n 年水文资料从大到小顺序排列的序号,即从1顺序增至n 。

第二章 致灾因子与灾害

第二章 致灾因子与灾害

第二章致灾因子与灾害严格来说,没有自然灾害(natural disaster)这样的事情,而只有自然致灾因子(natural hazard),如飓风和地震1。

约翰·特威格(John Twigg)(2001)人类认识灾害是从自然灾害开始的。

人类历史上,曾经认为“灾害”是命运的安排,甚至是某种超自然力量导致的结果。

在周朝以前,我国古人的自然观是宗教神学的,人们把获取幸福的希望寄于神灵,不惜用频繁的祭祀和大量的牺牲去讨好它。

后来又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认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人顺天而行,“天”就现吉像,人间必会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人若逆天而为,“天”就降凶兆,人间就会干旱少雨、洪涝灾害、兵变民乱等。

古人也常常把“灾害”看成是天意,是上天用来告诫和惩罚君主“为政失道”的手段,所谓“人君失政,天为异;不改,灾其人民;不改乃灾其身”。

古人对于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往往托于超人之神的意志,即便有人试图从物体运动本身规律来解释像地震这样的自然现象,也替代不了占统治地位的“天人感应”说。

第一节灾害的分类一、致灾因子与灾害的区别人们也常常把地震、海啸、洪水等称之为“灾害”,把这些极端的自然现象看成是“灾害”的同义语,视“灾害”为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现象。

但我们稍加分析就会注意到,地震或引起洪水的降水等自然现象并不必然导致灾害,如地震发生在无人居住的西部茫茫戈壁滩,谁又能说那里发生了灾害呢?因此,灾害是和地震、洪水等自然现象有着密切关系但却有着本质区别的不同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把灾害与导致灾害的现象看成是同一件事情,在中文文献中,人们也经常把灾害(disaster)与致灾因子(hazard)混为一谈,这实际上混淆了灾害和致灾因子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各种危险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本身与其所造成的后果之间的区别。

在灾害经济学中,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加以区分。

致灾因子是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为一种对生命或财产的潜在危险。

3灾害、承灾体、致灾因子、孕灾环境

3灾害、承灾体、致灾因子、孕灾环境


人口 公共基 础设施 经济
密度
农业经 济用地
居民建 筑物


承灾体的暴露是指暴露在致灾因子影响范 围之内的承灾体(如房屋、人口、道路、 室内财产等)数量或者价值。 承灾体的暴露取决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和 区域内承灾体总量

承载体敏感性是指由承载体本身的物理特 性决定的接受一定强度的打击后受到损失 的难易程度。

产生于社会生活结构,而不是致灾条件或 偶然变化。 “脆弱性综合症”
地震自救
道格自救10项要领
千万不要走楼梯,因楼梯与建筑 物摇晃频率不同,楼梯和大楼的结构 物会不断发生个别碰撞。人在楼梯上 时,会被楼梯的台阶割断,会造成很 恐怖的毁伤!就算楼梯没有倒塌,也 要远离楼梯,哪怕不是因为地震而断 裂,还会因为承受过多的人群而坍塌 尽量靠近建筑物的外墙或离开建 筑物。靠近墙的外侧远比内侧要好。 你越靠近建筑物的中心,你的逃生路 径被阻挡的可能性就越大
灾害、承灾体、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
灾害是指人类生存、生产环境因子
的异变给人类及其社会带来的灾难。 孕灾环境 承灾体
致灾因子
什么是承灾体? 承灾体脆弱性
暴露 程度 脆弱性 因素 社会经 济因素
敏感性
结构性 脆弱



人口密度指数 人口年龄结构指数 经济密度指数 k1SPOP S k S iK k l 建筑物密度指数 L S POP length 1 GDP 2 2 n n length POP h elder child low H K land E P L R E P d 公路敏感性指数 vul vul vul (d age )d vul POP S S S S POP S K S d area 生命线工程密度指数 区域疏散脆弱性指数 精细化土地类型易损指数

自然因子

自然因子
故意致灾因子:恐怖主义;暴动或骚乱;敌国入侵、战争;罢工或劳资纠纷;犯罪活动;电磁脉冲干扰;物理或信息安全问题;产品瑕疵或污染;歧视;骚扰等
技术因子
自然因子
地质致灾因子:地震;海啸;火山;滑坡;泥石流;沉降等、飓风、热带气旋、龙卷风、沙尘暴、寒潮、热浪、雷击、地磁暴等
生物致灾因子:影响人或动物的传染病等
人为因子
事故致灾因子:有害物质泄漏;爆炸或火灾;交通事故;建筑结构坍塌;能源电力等设施崩溃;燃料或资源短缺,空气或水污染;崩坝或决堤;金融问题、经济萧条、通货膨出、金融系统崩溃;通信系统中断等

自然灾害致灾因子风险评估

自然灾害致灾因子风险评估
挑战
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 战,需要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风 险评估和应对能力,以减少灾害损失。
02
致灾因子识别与分析
气象灾害因子
暴雨
暴雨可能导致城市内涝、山洪 、泥石流等灾害,对城市基础
设施和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台风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 潮可能造成房屋倒塌、道路阻 断、洪水等灾害,影响范围广 ,危害严重。
措施。
应急演练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政府、企 业和公众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应急资源储备
建立应急物资和救援队伍储备机制, 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社区与公众教育
01
02
03
社区培训
开展社区培训,提高居民 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宣传教育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自然灾 害防范知识,提高公众风 险意识。
应急疏散演练
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指导 公众在灾害发生时正确应 对。
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
国际交流
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 挑战。
经验借鉴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评估和应对经验,提高 我国灾害防范水平。
资源共享
共享国际灾害防范资源,共同应对全球自然灾害 风险。
THANKS
感谢观看
农业病虫害风险评估
总结词
农业病虫害风险评估是评估农业病虫害可能 对农作物生长和产量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过 程。
详细描述
农业病虫害风险评估包括对病虫害种类、发 生规律、传播途径、危害程度等方面的分析 ,以及对农作物品种、种植方式、农药使用 等方面的评估。目的是确定病虫害可能造成 的潜在损失和影响,为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
雷电
雷电活动可能导致火灾、电器 损坏、人员伤亡等,尤其对室 外作业和人员安全构成威胁。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

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特点

1、自然灾害的概念形成自然灾害的两个必备条件①诱因:自然变异现象;②客体:人、财产、资源。

2、自然灾害系统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了自然灾害系统。

其中,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共同作用。

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致灾因子:是对人类及其经济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损害的自然异常变化。

受灾体:是灾害的承受体,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自然资源。

灾情:因灾导致的生命、财产、资源损失的情况。

【例题1】自然灾害情况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因子、承受灾害的客体三者共同的作用。

据此完成(1)~(4)题。

(1)孕育环境包括()○1大气圈○2岩石圈○3水圈○4生物圈A ○1B ○2○3C ○2○3○4D ○1○2○3○4(2)下列属于致灾因子的是()○1洪水○2山崩○3地球表层○4自然环境A ○1○2B ○3○4C ○1○3D ○2○3(3)导致灾情、构成自然灾害的有()○1致灾因子作用于受灾体并造成危害和不利影响○2海底火山喷发于无人荒岛○3山洪爆发冲毁桥梁○4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使数以百万计的居民患上严重的放射病A ○1○2B ○3○4C ○1○3D ○2○4(4)导致自然灾害的灾情由大到小排列的是()A 孕灾环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B 致灾因子:火山、地震、泥石流、滑坡C 受灾客体:残障老年女性、一般老年女性、青壮年男性D 自然环境:南极大陆、亚马孙平原、西伯利亚、马里亚纳海沟3、自然灾害对不同类型资源的影响4、自然灾害的危害存在地域差异○1差异性的表现○2社会发展水平对灾害危害程度的影响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方面决定了受灾体的经济含量,另一方面还决定了受灾体抵御灾害的能力。

这两方面都是影响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高低,具体见下图:○3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5、自然灾害的规律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是有规律可偱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6、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叫灾害连发性或称灾害链。

灾害风险管理

灾害风险管理

第一章灾害风险概念:某种程度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即致灾可能性;灾害给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危害,即风险损失。

灾害:广义来说,凡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条件安全的各类事件均称之为灾害。

灾害:致灾因子(事件)和易损性(脆弱性)共同作用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的过程。

灾害=致灾因子×脆弱性致灾因子:造成生命损失、财产损失与环境破坏可能的威胁事件,是形成灾害主要原因。

致灾因子:自然性因子:地震、洪水、台风等技术性因子:火灾、爆炸、交通、环境污染等社会性因子:战争、骚乱、凶杀、恐怖活动等城市灾害:承灾体为城市的灾害。

同样分自然、技术和社会灾害。

城市灾害易损性:是反映城市对灾害承受能力和敏感程度,主要体现在人口、建筑物、经济、生命线工程等几个方面。

由于城市人口众多、建筑密集、财富集中,是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因此城市灾害特点:1、种类多、频率高;2、受灾对象多、经济和社会危害大;3、连发性强;4、影响深远;5、灾害损失增长严重;6、修复难度大、恢复时间长;7、预防灾害的难度大。

灾害风险定义:灾害系统一种状态。

灾前由风险源、风险载体和人类社会的防火减灾措施等三个方面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们不能确切把握的一种不确定性态势。

性质:自然灾害形成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其强度、损失程度和概率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越大,对人类社会威胁越大,即灾害风险越高!灾害风险管理:是对各种风险进行识别、估计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做出风险决策,从而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妥善处理风险造成的损失,期望最小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的。

灾害风管理包括灾害风险分析、风险评价及风险管理与决策!中国历史时期减灾机制:检灾是历史时期国家行政机关对灾害进行先导管理。

我国历史上的检灾体制:测灾、报灾、核灾、评灾并贯穿奖惩措施(激励机制)。

一、测灾环节二、报灾环节三、核灾环节四、评灾环节四、奖惩环节一、行政措施1.设官仓2.修水利3.蠲免4.缓征5.赈给6.赈贷7.养恤8.抚恤二、市场性措施1.赈粜2.招商3.工赈4.其他三、社会性措施1.劝分2.设义(社)仓3.其他日本灾害管理工作1、法律《灾害对策基本法》为基础的系列法律法规体系2、灾害管理组织体系(1)中央防灾会议(2)地方政府防灾会议(3)防灾专门机构:A:备灾部门:国土交通省(发布与管理)和气象厅(监测与信息)B:救援体系:消防、警察、自卫队和专门的灾害医疗中心C:综合性应急处理防灾指挥所,3、灾害管理规划体系(1)中央政府的《防灾基本规划》:(2)《防灾业务规划》:各个机构的减灾对策(3)《地方防灾规划》:分灾种规划和灾害损失的具体估计4、政府资金投入体系资金主要有防灾减灾科技研究、灾害预防、国土整治和灾后恢复重建四个方面5、防灾减灾宣传及活动6、其他基础性工作7、先进技术手段应用防灾领域,积极推进防灾领域的科研和相关合作美国灾害管理工作1、灾害管理法律体系:《灾害救助法》2、灾害管理组织体系:FEMA3、灾害管理规划体系:《联邦响应计划》4、灾害救援体系:应急指挥系统;民间社区灾难联防体系;行政资源系统;灾民安顿系统;信息指挥系统5、政府资金管理:FEMA拥有数十亿美元预算资金,救灾基金,集中支出第三章脆弱性的涵义:“社区、系统或资产易于受到某种致灾因子损害的性质和处境”。

社区致灾因子评估研究

社区致灾因子评估研究

社区致灾因子评估研究摘要: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开展有效的应急管理的重要步骤,风险管理是应急管理的起点。

引入风险管理的应急管理模式和方法,更有利于资源配置和任务管理的优化。

开展风险评估,首先要确定风险评估的方法。

综合国内各类风险评估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研究团队已经认可社会风险由多致灾因子和承灾体脆弱性两个方面构成。

本文同样采用这一理论基础进行社区风险模型的构建。

关键词:社区致灾因子评估模型一、社区致灾因子评估模型构建对社区致灾因子的评估,分别对各因子的发生强度和发生频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估。

1.社区致灾因子指标体系(C)参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本设计参考这一分类标准,分别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三个层面建构社区致灾因子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自然灾害包括(C1):地震(C11)、暴雨(C12)、极端气温(C13)、雾霾(C14)、路面塌陷(C15)、山体滑坡(C16)等致灾因子。

事故灾害包括(C2):生产安全事故(C21)、交通事故(C22)、公共设施事故(C23)、火灾事故(C24)、煤气中毒事故(C21)、食品安全事件(C21)等致灾因子。

社会安全事件包括(C3):偷盗抢劫事件(C31)、个人极端事件(C32)、群体性事件致灾因子(C33)。

2.社区致灾因子强度打分标准参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分类标准,本设计将社区内部各项致灾因子强度打分标准设置在1分~5分范围之内。

1分:社区内该项致灾因子没有造成过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2分:社区内该项致灾因子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微小3分:社区内该项致灾因子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小4分:社区内该项致灾因子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较大5分:社区内该项致灾因子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重大按照指标解释和打分标准,运用专家打分法,请社区工作人员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打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旱是土壤-植物-大气系统中水分平衡遭受到破坏的结果(张养才中国农业气象灾害概率),降水量偏少程度、土地状况、不同作物抗旱能力、干旱发生时作物所处生育期等因子共同决定干旱强度。

目前,不同学者分别从以上诸要素的一个或几个方面构建了表征干旱强度的指标(表3-1)。

1. 常用干旱指标1.1 降水距平百分率降水距平百分率是表征某时段降水量较常年值异常情况的指标(式3-1),能够直观反映降水异常而引起的干旱。

需要数据量较少,计算简单,应用广泛。

(式3-1)其中:为降水距平百分率;某时段的实际降水量(mm);为同时期多年平均降水量(mm)。

由于降水距平百分率对平均值的依赖性较大,对于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的西北地区不宜使用统一的降水距平百分率标准。

1.2 标准差降水指数1950年,徐尔灏等在研究我国年降水常态性时,提出用标准差降水指标来表征我国某年旱涝状况(式3-2)。

式3-2其中,为旱涝指数;为某地一年降雨量(mm);为该地平均年降雨量(mm);为该地年降雨量的标准差。

并且给定了旱涝年划分标准:(1)大旱年I<-2;(2)旱年-2<I<-1;(3)常年-1<I<1;(4)涝年1<I<2;(5)大涝年I>2;但该指标讨论的是年雨量的旱涝状况,并不能反应降雨量年内的季节变化。

而对我国农业有较大影响的是夏季降雨量的多少,而非全年降雨量。

1.3 帕尔默干旱指数美国学者Palmer于1965年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基于以下两个基本出发表3-1:农业干旱指标类型干旱指标指标描述应用评价气象干旱指标降雨量指标某区域某时间段内降水少于该时间段内降水平均值计算简单,但区域性强,不具有普适性,同时也不适用于降水时空差异极大的地区。

连续无雨日数用日降雨量小于一定数值的累积日数,如Munger指数计算简单,但区域性强,不具有普适性。

标准差指标,其中为干旱指数;为某地一年降雨量;为该地平均年降雨量;为年降雨量标准差该指标只能反映年际趋势,无法反应季节变化降水距平百分率;其中为某时段实际降水量;为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该指标需要数据仅为降水数据,计算简单,应用广泛,但对平均值依赖性较大,对于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的地区不宜使用统一的降水距平百分率标准。

降水Z指数;其中φ为降水的标准化变量;为偏态系数。

;n为样本数,为样本均方差。

该指标假设降雨量PersoorⅢ型分布前提下进行计算的,计算简单,且使用于降水时空分布较不均匀的地区。

前期降水指数(API);其中,为某日的API值(mm);为前日的API值(mm);为今日降雨量;为衰减系数。

,其中为第t填的潜在蒸发量,为土壤最大可蒸发湿度。

一般取经验值0.9。

该指标是依据降雨量的自回归关系表征水分干湿状况的气象干旱指标,具有普适性。

但只能反映短时间尺度的干湿状况,且的确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其中t为累积概率的函数,c、d为参数;当累积概率小于0.5时,取负号,否则取正号。

该指标假设降水满足偏态分布的条件下进行计算。

能够表达不同时间尺度(1、3、6、12、24月)干旱状况,但是SPI假设所有地点旱涝发生概率相同,无法识别频发区,且没有考虑是水分支出。

水分供求差;其中R为降水量;EP为蒸发量该指标考虑水分支出,但该水分支出为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潜在蒸发量,而非实际蒸发量。

相对蒸散量,其中为实际蒸发量;为潜在蒸发量该指标比较综合的考虑的水分的供求关系,但因很多变量数据较难观测而难以应用推广。

积分湿度指标;其中为月平均气温;n为月平均气温大于0℃的月数;K为月湿润指数。

该指标主要是表征农业水分满足程度,只使用于约平均气温大于0℃的时期。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I);其中,、分别为近30天和近90天标准化降水指数;为近30天相对湿润度指数;a、b、c为系数,分别为0.4、0.4、0.8。

该指标分别综合前30天和前90天降水和蒸发情况表征月尺度和季尺度干旱状况。

可进行气象干旱适时监测和评估。

但需要数据变量较多。

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表征某地区实际水分供应持续地少于当地气候适宜水分供应的水分亏缺状况。

该指标使用广泛,表示效果较好,但需要数据较多,且一般适合月尺度水分盈亏监测和评估。

土壤水分指标土壤湿度指标土壤水分重量与干土重量的比值(质量湿度)或土壤水分体积占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比(容积湿度)。

能够较好的反应不同作物或同种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干旱状况,但需要大量一手观测数据。

土壤有效水分储存量;其中为土壤质量湿度(%);为凋萎湿度(%);为土壤容重(克/厘米3);为土层厚度的厘米数。

作物干旱指标作物层温度与气温差; 为作物层温度;为作物层顶以上2米处的空气温度。

因不同作物及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敏感程度不同,需通过实验找出相应的干旱指标阈值。

植物状况指数(VCI) 基于NDVI 的遥感旱情指标解决了适时监测和空间不连续监测的缺陷,但主要适用于作物生长的季节,而作物休眠期的旱情评价有很大的局限性。

综合干旱指标DM(Drought Monitor)指标系统集各类干旱指标和专家经验为一体,进行大区域统一干旱监测和旱情发布的综合系统。

该系统以周为单位进行实时监测,但需要海量数据和众多专家经验做支持。

点构建了帕尔默干旱指数。

1)干旱时一个持久的水分缺乏;2)干旱程度是由水分亏损程度和持续时间两者共同决定的。

该指标是在综合分析某段时间内“当前气候适宜降水量”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对应时段内与实际降水量的差值,表征该地区干旱状况(式3-4—式3-7)。

(式3-3)(式3-4)(式3-5)(式3-6)(式3-7)其中,为气候适宜降水量(mm);为气候适应蒸散量(mm);为气候适宜补水量;为气候适宜失水量;为气候适宜径流量(mm);为实际降水量与气候适宜降水量差值(mm);为实际降水量;为修正系数;为平均蒸发量;为平均补水量;为平均水量;为平均降水量;和为本月和前一月的干旱指数;为降水距平指数。

在以上干旱强度计算的基础上,同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确定干旱持续时间的规则,能够保证在以月为时间尺度上确定干旱的起止时刻,已被广泛应用于干旱监测与评估、土壤水分反演等相关研究中。

该指标虽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表征干旱程度的指标,且表征干旱效果好,机理性强,但需要的基础数据较多。

1.4 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综合气象干旱指数()是利用近30天(相当于月尺度)和近90天(相当于季尺度)降水量标准化降水指数,以及近30天相对湿润度指数进行综合而得(式3-8)。

其中,、分别为近30天和近90天的标准化降水指数;为近30天相对湿润度指数;为近30天标准化降水系数,由达到轻旱以上级别的平均值除以历史出现最小值,平均取0.4;为近90天标准化降水系数,由达到轻旱以上级别的平均值除以历史出现最小值,平均取0.4;为近30天相对湿度系数,由达到轻旱以上级别的平均值除以历史出现最小值,平均取0.8。

该指标基于历史数据,可滚动计算出每天气象干旱指数,适合月尺度和季尺度的实时气象干旱监测和历史同期气象干旱评估。

式3-8另外,给定了基于该指标详尽的干旱过程和干旱过程强度确定标准,同时给出了某时段干旱评价的原则和分级标准(表3-2)。

鉴于此,近些年来基于CI指数对我国进行全国或区域性干旱研究不断出现。

表3-2:综合气象干旱等级的划分标准等级 1 2 3 4 5类型无旱轻旱中旱重旱特旱CI值-0.6<CI -1.2<CI<=-0.6 -1.8<CI<=-1.2 -2.4<CI<=-1.8 CI<=-2.41.5 植物状况指数(VCI)近些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995年Kogan提出了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A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的遥感旱情指标——植物状况指数。

其原理是利用红光波段和红外波段对植物冠层敏感的特征来检测植物类型、生长期和冠层结构与生长状况等。

该指标能够实时检测干旱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克服了点源监测空间不连续的缺陷。

该指标能够较好的反应干旱强度,较精确的确定干旱时间和干旱范围。

但该指标只要适合于植物生长季节,而作物休眠期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监测结果往往较真实旱情滞后。

2. 标准化降水量(SPI)(选择该指标的原因及计算过程)一般而言,干旱指标的选取遵循以下原则:1)能够精确的描述干旱的强度、和起止时间;2)包含明确的物理机制;3)指标的实用性。

在影响旱灾形成和决定旱灾强度的诸要素中,降水量偏少程度是决定干旱严重程度的最关键因子。

在以上原则指导下,考虑已有数据情况,本章选择了标准化降水指数(SPI)来研究不同时间尺度的干旱时空状况。

标准化降水指数是由美国学者Mckee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

该指标以30年以上历史积累数据为基础,能够较好的反应干旱状况,在不同气候区具有普适性,且受地形影响小,能够对月、季、年、连年等不同时间尺度旱情做较好的量化,并给定了干旱等级划分标准(表3-3)。

表3-3 标准化降水指数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干旱等级干旱类型SPI值1 轻旱-1.0<SPI<=-0.52 中旱-1.5<SPI<=-1.03 重旱-2.0<SPI<=-1.54 特旱SPI<=-2.0因某地多年降水量而非正态分布,多为偏态分布。

该指标计算中,假定该偏态分布为伽马分布(Γ分布),某一段时间降水量为,则其概率密度函数为:()(式3-8)()(式3-9)其中,为形状参数;为尺度参数,为降水量;为Gamma函数。

参数α和β的值可采取最大似然法求得:(式3-10)()(式3-11)其中,为降水量资料样本;为降水量气候平均值;为计算序列的长度。

对与某一年的降水量,随机变量小于事件的概率为:()(式3-12)由于Gamma方程中不包含为0的情况,而实际降水量可以为0,所以累积概率表示可表示为方程3-13:()(式3-13)其中,q是降水量为零的概率;m为降水时间序列中降水量为0的数量。

对累计函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式3-13),可将Gamma分布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

()(式3-14)对公式3-14进行近似求解可得:1)当0< 0.5时,(式3-15)(式3-16)2)当0.5< <1时,(式3-17)(式3-18)其中,=2.515517;=0.802853;=0.010328;=1.432788;=0.189269;=0.0013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