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总结
诊断学重点(考试后小结)
14.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心脏杂音指在心音与额外心音之外,子啊心脏收缩或舒张时,在心脏或血管内产生湍流所致的室壁、瓣膜或血管壁震动所产生的异常声音,具体机制时:1.血流加速;2.瓣膜开放口径或大血管通道狭窄;3.瓣膜关闭不全;4.异常血流通道;5.心脏结构异常;6.大血管瘤扩张2.产生水肿的几项主要因素为;⑴①钠与水的潞留如继发性醛固朗增多症等⑵;②毛细血管滤过压升高如有心衰竭等(3)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如急性肾炎等;(4)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通常继发于血清白蛋白减少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5)淋巴液或静脉回流受阻如丝虫病或血栓性静脉炎等。
15.二尖瓣分裂的常见形式和临床意义分为1.生理性分裂,多数人可见,尤其是青少年;2.通常分裂,时临床最常见的第二心音分裂,见于完全性右束支传到阻滞、肺动脉狭窄、二尖瓣狭窄等引起肺动脉瓣关闭明显延迟的疾病或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室间隔缺损等引起主动脉瓣提前关闭的疾病;3.个固定分裂,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4.反常分裂,又称逆分裂,时病理性体征,见于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也可见于主动脉瓣狭窄或重度高血压时。
16.引起腹部隆起的常见原因:腹腔积液,腹内积气,腹内巨大肿块。
17.简述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脏体格检查特点答;1、视诊:颜面苍白,点动运动,musset 氏征,颈动脉搏动增强,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毛细血管搏动;2、触诊: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有水冲脉;3、叩诊: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心腰凹陷,呈靴型;4、听诊:心尖区S1减弱,主动脉瓣区A2减弱,主动脉瓣听可听到舒张期叹气样杂音,有相对二尖瓣狭窄时,心尖部出现Austin-Flint杂音,可有枪击音和杜氏二重音24.期前收缩的听诊特点和心电图特点答:听诊特点:在规则心律的基础上,突然提前出现一次心跳,其后有较长间歇,S1明显增强,S2明显减弱。
心电图特点:1.提前出现的一个异位节律;2.常因干扰下一个心动周期的正常心律而出现一段较长的代偿间歇。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
1.实验诊断:是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2.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3.参考值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标准差即为--。
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理,称之为危急值。
5.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6.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时。
7.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
8.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9.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故称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在细胞中,就可拟诊为急性白血病。
棒状小体在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时有重要价值。
10.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临床:异淋↑常见于传单等病毒感染性疾病。
11.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12.网织红细胞: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而得名。
13.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14.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
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16.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17.巨幼细胞贫血:是由于叶酸及(或)维生素B12 缺乏使DNA 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18.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19.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肝细胞减少或/和功能异常。
实验诊断学总结_副本
实验诊疗学总结第一章总论观点[1]临床查验:以离体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为标本,经过试剂、仪器等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的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最后获得靠谱的检测结果或数据。
[2]实验诊疗:经过临床查验获得的信息为预防、诊疗、治疗和预后评论所作的临床医学活动。
[3]床边查验:在病人医疗现场进行的临床查验。
[4]参照值或参照范围:参照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参照范围是指全部抽样组测得值的均匀值加减其标准差。
[5]质量控制:为保证临床查验结果质量( 知足医生 / 客户要求 ) 而采纳的一系列检查、控制手段第二章血液检查Examination of BloodKey points:1.血液有形成分的构成2. 红细胞、血红蛋白参照值及增添与减少的临床意义3 . 白细胞参照值及增添与减少的临床意义4. 血小板的参照值及增添与减少的临床意义5. 何谓核左移、核右移6. 全自动血细胞剖析仪的临床应用一、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直接或间接参加浑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功能调理及保持人体内、外环境间的均衡,达成各项生理功能活动。
二、 1.血液有形成分的构成血细胞占全血40~ 50% ,称之有形成分1.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2.红细胞(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3.血小板三.血液一般检查General Examination of Blood(血惯例)1、一些缩写Erythrocyte count (RBC)红细胞计数Hemoglobin determination (Hb)血红蛋白测定Leukocyte count(WBC)白细胞计数Differential leukocyte count 白细胞分类Platelet count ( PLT)血小板计数重生儿特色: 红、白细胞都比成人高,红细胞呈“生理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的表现,白细胞呈感染的表现(粒细胞增高并左移)2、红细胞计数Erythrocyte Count方法 : 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细胞剖析仪计数法操作 :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作200倍稀释,滴入血细胞计数板中静止1-2 min ,于高倍镜下计数 5 其中方格红细胞总数,经换算即得每升血液中血红细胞数。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格式不良却给力板
========================================第1页========================================血液检查1、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低限,通常称为贫血2、RBC病理性↓的意义:(1)生成不足:a造血原料不足: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b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c慢性病性贫血:恶性肿瘤晚期、慢性肾病。
2)丢失过多:失血性贫血(3)破坏过多:溶血性贫血3、贫血的3个诊断指标:Hb、RBC、Hct四个鉴别诊断指标:MVC、MCH、MCHC、RDW、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性(离散程度)的参数。
RDW能直接、客观、及时地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程度。
临床:缺铁性贫血----RDW升高地中海贫血-----RDW正常5、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介于晚幼红细胞与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临床: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Ret多↑↑6、红细胞沉降率(ESR):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即血沉。
(一定条件:a血沉管:直立b一定时间:1小时c一定温度:室温25℃)临床:结核、风湿、肿瘤。
、中性粒细胞(N)病理性升高:细菌感染、创伤、中毒、溶血出血及肿瘤。
8、N病理性降低:病毒感染、脾亢、血液病、自身免疫病及药物理化作用。
9、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增多(>5%),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见于严重感染。
10、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者为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叶核及以上者大于3%,或多数为4~5叶核,称为核右移。
见于巨幼贫。
11、嗜算性粒细胞(E)↑:变态反应性疾病(哮喘、荨麻疹)寄生虫病(蛔虫病、血吸虫病)12、淋巴细胞的病理变化(1)病理性相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2)病理性绝对↑:病毒疾病及结核病13、异型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受病毒等因素刺激增生亢进而形成的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简称异淋。
临床《实验诊断学》大题(总)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1.何为AFP?AFP的临床检测意义。
答:AFP——甲胎蛋白,是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
出生后逐渐消失,当肝细胞或生殖腺胚胎组织恶变时,有关基因重新被激活而使AFP重新开始合成,使血中AFP含量增高。
它的检测对诊断肝癌有重要的价值。
临床意义:(1)血清中AFP≥300时,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生殖腺胚胎癌(睾丸癌、卵巢癌、畸胎瘤)胃癌、胰腺癌时,AFP含量也升高;(3)病毒性肝炎、肝硬化AFP含量也升高;(4)妊娠时特别是7—8个月时,AFP含量达高峰。
2.试述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漏出液渗出液原因非炎症所致炎症、肿瘤等外观淡黄、浆液性不定,可为血性、、脓性、乳靡性透明度透明或微混多混浊比重低于1.018 高于1.018凝固不自凝能自凝粘蛋白定性<25g/L >30 g/L葡萄糖定量与血糖接近低于血糖细胞计数<100×106/ L >500×106/ L细胞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根据病因,分别以中性或淋巴细胞为主细菌学检查阴性可找到病原菌3.简述乙型肝炎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主要是乙肝(1)H BSAg:阳性,见于乙肝潜伏期,发病时达到高峰,常被作为传染性标志之一。
(2)H BSAb:表明机体有一定免疫力。
(3)H BeAg:阳性,表明乙肝处于活动期,有较强的传染性。
(4)H beAb:阳性,表示大部分乙肝病毒被消除,复制减少,传染性减低。
(5)H BcAg:阳性,表示复制活跃,传染性强,预后较差。
(6)H bcIgM:阳性表明新近感染或复发初始。
4.血清前清蛋白检测有哪些临床意义?答:(1)降低:见于:①营养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恶性肿瘤②肝胆系统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胆汁淤积性黄疸对早期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有特殊诊断价值(2)增高:见于Hodgkin病5. 简述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1)生理性增多:见于运动、激动、寒冷等(2)病理性增多:①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和炎症、组织损伤和坏死、急性溶血、急性中毒、急性失血、恶性肿瘤等②异常性增多: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6. 简述临床常见的蛋白尿类型及其特点答:(1)肾小球性蛋白尿: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蛋白尿,分为两种: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小分子蛋白,无大分子量蛋白,半定量多在+ + + ~ + + + + +,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症;非选择性蛋白尿:有大分子量蛋白、小分子蛋白及中分子量的清蛋白,半定量+ ~ + + + + +,可见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不佳,预后不良。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一、名词解释1、放射痛(radiating pain):又叫牵涉痛,内脏疼痛引起身体体表的疼痛,内脏痛觉信号传入相应的脊髓节段,该节段支配的身体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特点是疼痛明显,有压痛、感觉过敏。
2、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主要表现是在心搏停止5~10s后出现晕厥,停搏15s以后可出现抽搐,偶有大小便失禁,见于最严重的心源性晕厥。
3、Horner征: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和眼球下陷,同侧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
4、奔马律: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张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的蹄声。
5、Austin-Flint杂音: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张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杂音。
6、肠源性青紫症:由于大量进食含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而引起的中毒性高缺血红蛋白血症而出现紫绀。
7、端坐呼吸:患者坐于床沿,以两手置于膝盖上或扶持床边,这种体委可使胸廓辅助呼吸肌易于参与呼吸运动,加大膈肌活动度,增加肺通气量,减少回心血量和减轻心脏负担,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者。
8、移动性浊音:腹部查体时,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是发现有无胸腔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
腹水1000ML以上。
9、脉搏短绌:心率大于脉率的现象,血液不足以充盈血管,见于房颤等心律失常。
10、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1、黄疸(Jaundice):是由于胆色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增高,而致巩膜、粘膜、皮肤及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若血中胆红素浓度在17.1~34.2μmol/L,而临床上尚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者,称为隐性黄疸。
12、潮式呼吸(cheyne-stokes):陈-施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
实验诊断学(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血液学检查(一)红细胞检查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临床意义:相对性增多:血浆容量减少,使得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亢、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A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
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因血氧饱和度减低所引起。
红细胞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程度成正比。
红细胞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是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患有关B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全身总血容量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也不同程度增多。
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老年人、妊娠中晚期可见病理性减少:见各种贫血:①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内在、外在异常②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细胞生成减少):骨髓造血障碍、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③红细胞丢失过多二网织红细胞的检测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由于胞质内还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色,呈现浅蓝或深蓝色的网织状细胞临床意义: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及某些贫血病人治疗后,如补充铁或维生素B12及叶酸后。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三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临床意义:1、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2、病理性增快:风湿热、结核病等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各种原因导致血浆球蛋白相对或绝对增高;贫血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黏液水肿3、血沉减慢:严重贫血、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和纤维蛋白原含量重度缺乏者,血沉可减慢,临床意义较小四血细胞比容HCT/PCV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临床意义:1、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用于计算补液量的参考2、减低:见于各种贫血五 ABO血型系统ABO血型鉴定:ABO血型抗体能在生理盐水中与相应红细胞抗原结合而发生凝集反应交叉配血试验:受血者血清加供血者红细胞悬液相配一管——主测,供血者血清加受血者红细胞相配一管——次测,两者合称交叉配血临床意义:输血;新生儿同种免疫溶血病;ABO血型与器官移植;亲缘鉴定;可疑血迹、精斑、毛发的鉴定;某些疾病相关性的调查(二)白细胞检查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一白细胞的分类计数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急性感染(化脓性球菌感染最常见)、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及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革兰阴性菌感染、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等过敏性疾病;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寄生虫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皮肤病;血液病;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传染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或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临床意义甚小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血液病、恶性肿瘤嗜碱性粒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淋巴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淋巴细胞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放射性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三)血小板的计数临床意义:血小板减少:①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反射性损伤②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③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血液被稀释等血小板增多:①原发性增多,见于骨髓增值性疾病②反应性增多,见于急性感染、急性溶血(四)凝血因子检测一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原理: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Ga2+后,观察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临床意义:APTT延长:见于因子Ⅱ、Ⅴ、Ⅷ、Ⅸ、Ⅹ、Ⅺ、Ⅻ、PK(激肽释放酶原)、HMWK(高分子量激肽原)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尤其用于细胞因子Ⅷ、Ⅸ、Ⅺ缺乏以及他们的抗凝物质增多;监测普通肝素和诊断狼疮抗凝物质的常用试验APTT缩短:血栓性疾病和血栓前状态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原理:在被检血浆中加入钙离子和组织因子,观测血浆的凝固时间临床意义:PT延长:先天性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DIC、使用抗凝物质和异常抗凝血物质PT缩短::血液高凝状态如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但敏感性和特异性差第二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第一节尿液检测一尿液:是血液经过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排泌所产生的终末代谢产物,尿液的组成和性状可反映机体的代谢状况,并受机体各系统功能状态的影响二尿液标本的收集:(标本)应在半小时之内送检1 首次尿:清晨首次尿2 随即尿:用于门诊和急诊病人的临时检验3 24小时尿:清晨8点(此时的膀胱刚刚被排空)到第二天早上8点(此时做最后一次的采集)4 餐后尿:午餐后2小时收集尿标本三尿液标本的保存1 冷藏2~8摄氏度保存6~8小时2 加入化学试剂:甲苯、甲醛、麝香草酚、盐酸、冰乙酸四一般性状检查尿量增多:暂时性多尿、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减少:肾前性少尿、肾性少尿、肾后性少尿尿液外观血尿:尿液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可以呈淡红色云雾状、洗肉水样或混有血凝快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震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常见于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脓尿和菌尿:尿内含大量的脓细胞、炎性渗出物或细菌时,尿液呈白色混浊或云雾状乳糜尿和脂肪尿:尿液中混有淋巴液而呈稀牛奶状称乳糜尿3.气味:正常气味来自尿中挥发的酸性物质;长时间放置后尿素分解出现氨臭味;新鲜尿液即有氨味,见于慢性膀胱炎及尿潴留;有机磷中毒,尿带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呈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尿有鼠臭味4.尿液比密:是指在4摄氏度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尿比密受尿中可溶性物质的量及尿量的影响。
诊断学_考试复习_重点总结
骤然升至 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 4.回 归热 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后即有规律地 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
交替一次
5.波 逐渐升高达 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 布鲁菌病
状热 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1)平滑肌痉挛或血管狭窄缺血所致疼痛——阵发性; (2)心绞痛——发作时间短暂;
(3)心肌梗死——疼痛持续时间长且不易缓解。 4.胸痛的诱因与缓解因素
(1)心绞痛常因劳累、体力活动或精神紧张而诱发,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而对 心肌梗死的胸痛则无效。
(2)心脏神经症的胸痛在体力活动后反而减轻。 (3)反流性食管炎的胸骨后烧灼痛,在服用抗酸剂后减轻或消失。
为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
●急性者:急性菌痢、肠套叠、绞窄性肠梗阻、急性出血性坏死
性结肠炎、过敏性紫癜;
8.伴血便
●慢性者:慢性菌痢、肠结核、结肠癌;
●柏油样便——上消化道病变;
●鲜血便——下消化道病变。
细目四:咳嗽与咯痰 一、病因——注意非呼吸系统也可能导致。 1.呼吸道疾病。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细目三:腹痛
一、问诊要点
1.既往史及年龄 (1)反复发作的节律性上腹痛病史——消化性溃疡;
(2)儿童——肠道蛔虫症及肠套叠; (3)青壮年——消化性溃疡、阑尾炎;
(4)中老年人——恶性肿瘤。 2.腹痛部位
疼痛部位
常见疾病
中上腹部
胃、十二指肠疾病、急性胰腺炎
右上腹部
肝脓肿、胆石症、胆囊炎
PDF 文件使用 "pdfFactory Pro" 试用版本创建
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一、实验诊断学概论及质控(一)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1.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收到标本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
分析前过程大部分由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在实验室以外完成。
(1)实验的准确性受下列因素干扰/影响:①标本因素:全血、血浆、血清、体液等。
②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服用药物、应激状态等。
i.昼夜周期变化举例:清晨:皮质醇↑、ACTH↑、血清铁↑、胆红素↑入睡时:生长激素高峰,皮质醇最低午夜:蛋白质最低垂体激素:多在入睡1~2小时开始升高,在睡眠的中段达高峰ii.月周期变化性激素:女性按月经周期而变化胆固醇:月经前高,排卵时最低纤维蛋白原:月经前增高iii.长周期影响维生素 D夏天高,冬天低副甲状腺激素、钙有轻度的相同变化③运动因素长期运动可导致: CK↑,AST↑,LDH ↑,尿酸↑(男性,可能因排泄减少),内分泌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性激素)(停止运动后数日可恢复正常)④饮食因素⑤药物因素药物对血、尿等成分及试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2.分析中质量控制3。
分析后质量控制(二)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流病学过)1.确立金标准2.诊断方法的对比3.列出四格表4.诊断性实验的评价真实性、精确性、实用性(诊断效果、成本—效益)(三)循证实验医学的概述二、循证实验医学(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EBLM):是根据临床应用的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使病人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一)血液1.血液常规检验(1)红细胞参数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②红细胞比容的测定(Hematocrit,HCT)男性:42~49%,女性:37~48%③红细胞平均值参数MCV、MCH、MCHC-—用于贫血的形态学诊断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80—10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27—34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320-360g/L④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Red blood cell volume distribution width,RDW)参考值: RDW-CV : <14。
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诊断学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常见的临床检查1.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医生对患者进行的一种基本的检查方法。
它主要包括了一些基本的检查项目,比如血压、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身高、体重等。
通过对患者的体格检查,医生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对于后续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2.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通过对患者的血液、尿液、组织等样本进行实验室分析,从而得到一些有关患者身体状况的参数。
实验室检查的项目非常多,主要包括了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免疫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等。
通过实验室检查,医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有很重要的作用。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通过一些高科技设备,比如X光、CT、核磁共振等,对患者进行扫描,从而得到患者身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状况的信息。
影像学检查能够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于一些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非常有帮助。
4. 病理学检查病理学检查是通过对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显微镜观察,并从中得到一些有关疾病的信息。
病理学检查主要包括了病理组织学检查和病理免疫组化检查。
通过病理学检查,医生可以得到一些非常具体的病理性诊断,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它们对于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结合不同的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到一个全面的病情评估,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二、主要临床症状与临床检查一样,了解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也是进行诊断的重要基础之一。
下面对一些常见的临床症状进行总结。
1. 发热发热是患者体温升高的症状,其原因非常多样。
最常见的原因包括感染、炎症、肿瘤、代谢性疾病等。
对于发热患者,医生需要借助临床检查,找出其病因,从而进行相应的治疗。
2. 咳嗽咳嗽是由呼吸道受到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动作。
咳嗽的原因也非常多样,包括感染、过敏、气道异物、支气管扩张等。
对于咳嗽患者,医生需要了解其咳嗽的性质、伴随症状等信息,从而进行诊断和治疗。
临床《实验诊断学》笔记重点知识总结
实验诊断学第一章、血液学1、红细胞(RBC)计数(选择)【参考值】成年男子:4.0-5.5成年女子:3.5-4.0新生儿:6.0-7.0临床意义:(1)生理上:新生儿、气压降低、精神因素、剧烈运动、年龄与性别差异、妊娠(2)病理上:1)RBC↓:贫血A.急、慢性RBC丢失过多;B.RBC寿命↓:溶血;C.造血原料不足;D.骨髓造血能力↓。
2)RBC↑:A. 原发性RBC↑:骨髓增生性疾病;B.继发性RBC↑:机体缺氧;C.相对性RBC↑:体内水分丢失。
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低于参考值底线。
以血红蛋白(Hb)为标准:成年男子HGB<120g/L,成年女子HGB<110g/L轻度:90——110(120)中度:60——90重度:30——603、网积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内残存有嗜碱性物质(RNA),是表明骨髓造血能力的指标。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的临床意义:(1)反应骨髓造血能力:1)增多:表示骨髓造血能力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
2)减少:表示骨髓造血能力低下,再生性障碍、白血病。
(2)贫血疗效观察;(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4、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率,沉降速率和红细胞本身、血浆成分相关,后者为主要因素。
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1)生理上:老人、儿童、孕妇。
2)病理上: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
5、血细胞比容(PCV):又称“血细胞压积”,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比值。
临床意义:增高:血液浓缩;减少:贫血。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是指每L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克数),用g/L表示。
7、粒红比例:是指粒细胞系的百分数÷有核红细胞系的百分数所得的比值,正常值为(2—4):1。
8、类白血病反应:是指机体因某些刺激产生的类似于白血病的血象反应。
诊断学考试重点完整总结
诊断学考试重点完整总结引言:诊断学作为医学教育的核心科目之一,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学科之一。
在诊断学考试中,对关键知识的准确理解和熟练应用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本文将对诊断学考试的重点内容进行完整总结,以帮助考生全面复习和准备。
一、诊断学的基本原则1. 病史采集- 听取主诉:患者所述症状的描述,包括起病时间、程度、频率等。
-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相关因素以及既往病史等。
- 家族病史的探讨:了解是否有遗传性疾病的家族史。
- 药物史和暴露史的了解:了解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和接触有害物质史等。
2. 体格检查- 观察:全面观察患者的外貌、姿势、表情等。
- 器械检查:运用医学器械进行各系统的检查,如听诊、触诊、视诊等。
- 特殊检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特殊检查,如心电图、X线检查等。
3.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
- 特殊检查: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特殊检查,如血糖测定、病理检查等。
4. 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CT、MRI、超声等,帮助医生观察身体内部器官的情况。
- 生物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帮助医生确定病因。
二、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心血管系统疾病- 冠心病:通过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确诊,并采取药物治疗或介入手术治疗等措施。
- 高血压:测量血压,评估心脑等靶器官损害程度,采取药物治疗、控制生活方式等进行治疗。
2.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哮喘:通过肺功能检查、过敏试验等评估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药物治疗和干预措施。
- 肺炎:通过胸部X线检查、痰液培养等确定病因,并采取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3. 消化系统疾病- 肝炎:通过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肝功能检查等评估病情,并根据病毒类型进行抗病毒治疗。
- 胃溃疡:通过胃镜检查和Helicobacter pylori检测,进行抗生素治疗和酸抑制治疗。
4. 泌尿系统疾病- 尿路感染:通过尿常规检查、尿培养等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诊断学复习总结回顾
诊断学复习总结回顾诊断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术。
在诊断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知识和技能,对诊断学的研究方法和流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首先,诊断学的学习重点是掌握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
疾病的诊断是医生对患者进行观察、询问、检查和实验室检验等一系列操作的过程。
我们需要了解各种疾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询问和观察,通过分析病史和症状,能够提出正确的诊断方案。
其次,诊断学还包括各种实验室检查技术和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实验室检查技术包括血液学、尿液学、生化学等各种检查方法,通过对患者体液的化验和检测,可以获得疾病的相关指标,进一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
影像学诊断技术则是通过各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如X线、CT、MRI等,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获取更多的疾病信息。
在学习诊断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统计学和流行病学的知识。
统计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释各种医学数据,从而更好地进行诊断。
流行病学则研究了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传播规律,通过分析流行病学数据,可以预测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诊断学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包括实践操作的训练。
在诊断学的实践教学中,我们通过参与临床实习和案例讨论的形式,学习如何收集病史、观察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和检验等操作技能。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症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在诊断学的学习中,我们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
首先,我们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辨别力,能够准确地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分析判断是否属于某种疾病。
其次,我们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患者和其他医务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诊断工作。
最后,我们还需要具备快速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因为医学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我们需要保持学习的姿态,并与时俱进。
总的来说,诊断学是医学专业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医生的职业发展和患者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1、网织红细胞参考值成人:0.005~0.015(0.5~1.5%)新生儿:0.03 ~0.06(3~6%)绝对值:24~84×109 / L2、溶血性贫血是RBC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
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血细胞的发展规律原始→成熟[ 胞体]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胞浆] 量:少→多染色:深蓝→浅蓝→浅红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胞核]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核型:规则→不规则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核仁:有→无核膜:不明显→明显[ 核浆比]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4、粒红比值的定义: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2~4 : 15、造血干细胞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相同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1-10%)(0.5-1%)(<0.5%)临床意义:增生极度活跃:亢进增生明显活跃:旺盛增生活跃:基本正常增生减低:减低增生极度减低:衰竭7、骨髓各细胞比例:名称比例(%)粒细胞系统40-60红细胞系统20淋巴细胞系统20单核细胞系统<4浆细胞系统<2巨核细胞系统7-35个/L8、尿液比重参考值:成人在1.015 - 1.025间,晨尿一般大于1.020临床意义: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血流灌注不足。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
若持续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9、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10、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用系统学理论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实验结果的各个环节,制定措施加以控制11 参考值范围参考值是指对抽样的个体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所有抽样组测得的平均值加减2个标准差即为参考值范围。
12 医学决定水平(Medicine decide level ,MDL)是指不同于参考值的另一些限值,通过观察测定值是否高于或低于这些限值,可在疾病的诊断中起排除或确认的作用,或对某些疾病进行分级或分类,或对预后作出估计,以提示医师在临床上采取何种处理方式或决定采取某种治疗措施等等。
【实验诊断学】总结1
一、绪论1、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将检验学提供的结果或数据,由医师结合临床病史/家族史、症状/体征、影像资料/病理检查等,经过逻辑思维与科学分析,应用于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也可以为科学研究、预防疾病、健康普查、卫生保健、个体化医疗和遗传咨询等提供实验依据的一门学科2、床旁检测(POCT):为由非专门技术人员操作、能快速检测并快速获得检测结果仪器或技术,亦称及时检测;包括血糖、心肌标志物、出凝血功能、血气、电解质、感染及治疗药物监测等项目3、实验诊断学的常用参数(1)参考值:指对特定条件下(健康人群)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2)参考区间:指对抽样的个体(健康人群)进行某项目检测,由95%抽样所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所确定的范围(3)临床决定水平:又称为医学决定水平,指临床上必须采取措施的检测水平,即临床处理患者的“阈值”,检查结果高于或低于“阈值”,医生应采取相应措施;例:AFP(参考范围<25ug/L),若>25,可能是肝炎、肝硬化;若>400,是诊断原发性肝癌的阈值(4)危急值:是指某些检测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预示病情严重,是医生必须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检测值(5)临界值:是介于参考区间与临床决定水平之间的检测值,是指同一项目检测时健康人群与患病人群所得检测结果的分界值;临床上常以参考区间的上下限作为临界值(6)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用于寻找最佳判断限及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4、分析性能指标(1)精密度:表示测定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的指标,用标准差(SD)或变异系数(CV)表示(2)准确度:测定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用偏差和偏差系数表示,用以判断检测系数是否存在系统误差(3)检出限:能与“空白对照”相区别的能测出的待检物质的最小值(4)灵敏度:试验方法对最小分析量的检测能力(5)特异度和干扰:特异度即专一性,试剂只对待测物质起反应、而不与非待测物质发生反应;干扰是指标本中某些非待测物质并不与试剂起反应,但会以其他形式使待测物质测定值增高或降低(6)分析范围:指某方法可以测定到准确结果的浓度范围(7)介质效应:分析标本中除了分析物以外的其他所有组分称介质,介质可能加强反应,也可能已知反应(8)携带污染:上一分析对下一分析所引起的干扰(9)回收试验:将已知浓度的分析物定量加入到待测样本中,分析所用检测方法对已知浓度定量分析物的实际检出能力5、实验诊断项目临床评价指标(1)敏感度:指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即所有患者中获得真阳性结果的百分数(2)特异度:指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即所有非患者中获得真阴性结果的百分数(3)阳性预测值:诊断性试验阳性者中有病者所占的比例(4)阴性预测值:诊断性试验阴性者中无病者所占的比例(5)准确性:指某检验项目在实际使用中,所有检验结果中诊断准确结果的百分比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1、血液一般检测(一)全血细胞及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常规)(1)RBC计数和Hb测定临床意义:1)减少:①生理性减少:生长发育造成的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儿童);造血功能减退(老年人);血容量增加(孕妇);长期饮酒等等②病理性减少(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比容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和地区的正常人最低值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Hb<30g/L:极重度Hb在30g/L-60g/L:重度Hb在60g/L-90g/L:中度Hb>90g/L:轻度2)增多:①生理性增多:新生儿;高山居民;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等等②病理性增多:可分为相对增多和绝对增多相对增多:暂时性血液浓缩如呕吐、高热、腹泻等等绝对增多:原发性增多(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增多(如组织缺氧引起EPO代偿性增高、肿瘤或肾脏疾病引起EPO非代偿性增高)(2)血细胞比容测定(Hct)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RBC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比值(参考值:男40%-50%、女35%-45%)临床意义:1)升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浓缩和RBC绝对增多2)降低:见于各种贫血,是诊断指标之一(3)红细胞平均值参数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每个红细胞的体积,以fl为单位(参考值:82-100fl)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pg为单位(参考值:27-34pg)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以g/L表示(参考值:316-354g/L)贫血的形态学分类(4)红细胞容积分布宽度(RDW)测定:是反应RBC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参考值:<15.4%)临床意义:与其他指标一起协助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5)白细胞参数的检测1)白细胞计数参考值:成人:(3.5-9.5)x109/L新生儿:(15-20)x109/L临床意义:①生理性增多:主要见于月经前、妊娠、分娩、哺乳期妇女、剧烈运动、兴奋刺激等等②病理性变化:主要受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2)白细胞分类计数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①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感染、严重外伤、大面积烧伤、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在生理情况下,外周WBC及中性粒细胞存在日内变化,新生儿WBC计数较高②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x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x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见于革兰阴性杆菌、某些病毒或原虫等感染性疾病、再障等血液性疾病等等(补充:脾功能亢进)2、淋巴细胞:①淋巴细胞增多:病理性增多见于病毒或某些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性恶性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相对增高)、排斥反应等②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接触放射性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病3、单核细胞:①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感染或血液系统等疾病,如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肺结核、恶性组织细胞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等②单核细胞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肿瘤浸润骨髓以及由于其他血细胞增多引起的相对减少4、嗜酸性粒细胞: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及寄生虫感染、某些恶性肿瘤、骨髓增殖型疾病等②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用于观察急性传染病的病情及判断预后、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判断等5、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等(6)血小板参数1)PLT计数参考值:125-350X109/L临床意义:①PLT减少:生成障碍(再障、急性白血病等)、破坏过多(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消耗增多(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分布异常(脾大、肝硬化,导致PLT潴留于脾脏内)、假性PLT减少(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等)②PLT增多:原发性增多(骨髓增殖性肿瘤等)、继发性增多(炎症、急性大失血及溶血后和脾切除术后等)2)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参考范围:7-13fl)①鉴别血小板减低的原因:造血功能损伤致血小板减低、MPV减低;周围血破坏增多致血小板减低,MPV升高②评估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早期指征:MPV与血小板同时持续减低、说明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血功能恢复时,MPV先升高3)血小板比容(PCT):(参考范围:0.11-0.28%)①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脾切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②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PLT减少症等4)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反映外周血小板体积异质性参数(参考范围:10-18fl)增大多见于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巨幼红细胞贫血、脾切除、巨血小板综合症、血栓性疾病等(二)血细胞形态检查(1)红细胞形态正常大小RBC呈双凹圆盘形,平均直径为7.2微米,瑞氏染色后为淡红色,中央着色较边缘淡1)红细胞大小变化:小细胞、大细胞、巨细胞等等2)红细胞形态改变:球形、椭圆形、口形、靶形、棘形、泪滴形、裂片形、细胞缗钱状等3)红细胞染色异常:正常色素性、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色性4)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见于巨幼贫、铅中毒)、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2)白细胞及其分类形态1)中性粒细胞①正常形态:胞体呈圆形,直径10-13微米,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胞核有杆状和分叶状,呈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块状②形态异常1、中毒性改变:表现为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等,见于严重感染性疾病、化脓性炎症或慢性感染2、分叶过多:核分叶常超过5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等3、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PH畸形4、棒状小体:胞质中紫红色细杆状物,可鉴别白血病类型M3③核象变化1、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5%时,称为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2、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核分叶在5叶以上者>3%时,称为核右移,常伴白细胞计数减少,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及炎症恢复期等2)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及过敏性疾病等病毒性感染或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3)单核细胞形态与异常:异常可见颗粒减少,空泡、吞噬等现象4)嗜酸性粒细胞形态与异常:略5)嗜碱性粒细胞形态与异常:略(3)血小板形态1)正常PLT形态:胞体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直径2-3微米,呈淡蓝色或淡红色,内含细小颗粒2)PLT异常改变①大小变化:明显大小不均,巨大PLT直径可达到20-50微米以上,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髓性白血病及某些反应性骨髓增生活跃性疾病②形态的变化:可见无颗粒型PLT,即血小板内无颗粒,呈灰蓝色或淡蓝色,见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毛细胞白血病③分布情况:PLT卫星现象(血小板粘附围绕于中性粒细胞周围的现象,有时可见血小板吞噬现象);血小板聚集异常(功能正常的PLT在外周血涂片上可聚集成团)(三)网织红细胞(Ret)测定(1)网织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RBC,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之间的过渡型细胞;由于胞浆内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染液进行活体染色,嗜碱性物质即被染成浅蓝或深蓝色(2)Ret计数:(参考值:0.8-2.0%;绝对数(24-84)x109/L)临床意义:1)增多:提示骨髓红系增生活跃,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等,出血停止后Ret逐渐恢复正常,临床上应用这一特点来判断出血是否停止2)减少:提示骨髓红系增生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危象、急性白血病、某些化学药物引起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3)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CHr):(参考值:29-35pg)CHr较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更能敏感地反映新生红细胞中的Hb合成变化,是判断铁缺乏的早期和灵敏指标(四)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1)ESR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即红细胞沉降速度参考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2)影响ESR的主要因素1)血浆中各种蛋白比例的改变,与总蛋白浓度无关2)RBC数量和形状的影响(3)临床意义1)ESR增快①生理性增快:12岁以下的儿童或60岁以上的高龄者、妇女月经期、妊娠三个月以上②病理性增快:炎症性疾病、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其他2)ESR减慢:意义不大三、贫血及红细胞相关疾病的诊断1、红细胞疾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的生成、结构、代谢或凋亡发生异常,造成各种与红细胞相关的疾病;临床上分为贫血和红细胞增多症2、贫血:外周血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细胞比容(Hct)低于本地区、相同年龄和性别人群参考区间下限的一种症状(1)临床特征1)一般临床表现:疲乏,无力,皮肤、黏膜和甲床苍白2)心血管及呼吸系统:心悸,心率加快,呼吸加深3)神经系统:头晕目眩,耳鸣,头痛等4)消化系统:厌食,恶性,消化不良等5)特殊表现:溶血-黄疸,脾大等(2)分类1)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①红细胞生成减少:1、骨髓衰竭2、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障碍3、无效造血4、造血功能受抑5、骨髓浸润6、DNA合成障碍7、Hb合成障碍8、红系造血调节异常9、原因不明的造血功能低下②红细胞破坏增多:1、红细胞内在异常:遗传性RBC膜缺陷病、RBC酶缺陷、血红蛋白异常2、红细胞外在因素:免疫性溶血、同种免疫性、药物免疫性、机械损伤、化学系因素、生物性因素等等③红细胞丢失过量:1、急性失血性贫血:创伤性大出血、出血性疾病等等2、慢性失血性贫血:溃疡病、钩虫病、肠息肉等等2)细胞形态学分类:略3)骨髓增生程度分类:分为增生性贫血、增生不良性贫血3、贫血的实验诊断(1)实验诊断项目1)一般血液学检测(血常规)2)血细胞涂片检查:观察细胞形态3)网织红细胞检测:是反映骨髓红细胞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4)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测和骨髓组织病理学检查(2)实验诊断路径1)确定有无贫血及贫血的严重程度:略2)贫血的类型确定4、常见红细胞疾病的实验检测及诊断(一)缺铁性贫血(IDA):是指机体摄入铁不足、铁代谢障碍或贮存铁耗尽,从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代谢试验(1)血清铁(SI):血清中的铁一部分与转铁蛋白结合,另一部分呈游离状态,检测后者在血清中的含量即为血清铁临床意义:1)降低:生理性铁需要量增加、IDA、感染或炎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增高:红细胞产生或成熟障碍(AA)、铁利用下降、红细胞破坏增多、铁吸收增加、肝脏贮存铁释放和转铁蛋白合成障碍(2)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是指血清中转铁蛋白能与铁结合的总量,能与100ml血清中全部转铁蛋白结合的最大铁量(饱和铁)称为血清总铁结合力;通常血清铁仅能与1/3的转铁蛋白结合临床意义:1)降低:生理性降低、转铁蛋白合成不足、转铁蛋白丢失、其他2)增高:生理性增高、转铁蛋白合成增加(IDA)、铁蛋白从单核-吞噬系统释放增加(3)血清转铁蛋白(STf):一种能结合Fe3+的糖蛋白,主要由肝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妊娠期、慢性失血,尤其是IDA2)降低:遗传性转铁蛋白减少症、营养不良、溶血等(4)转铁蛋白饱和度(TS):临床上常以血清铁与总铁结合力的百分比表示临床意义:1)减低:结合病史可诊断为IDA2)增高:见于血色病、过量铁摄入、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5)血清铁蛋白(SF):主要由肝合成,是铁的贮存形式之一,其含量能准确反映体内贮存铁的情况临床意义:1)降低:见于体内贮存铁减少(IDA、妊娠)、铁蛋白合成减少、Vc缺乏等2)增高:见于体内贮存铁增加(原发性血色病、继发性铁负荷过大)、铁蛋白合成增加(炎症或感染、恶性疾病、甲亢)、组织内的铁蛋白释放增加(肝坏死、慢性肝病等)(6)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是存在于血清或血浆中组织受体的游离形式,转铁蛋白受体的数目反映了机体对铁的需求临床意义:1)增高:常见于IDA早期和红系造血增生时,可用于ID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2)降低:可见于再障、慢性病贫血、肾衰等综上所述:IDA的铁代谢试验指标变化为血清铁:降低血清总铁结合力:升高血清转铁蛋白: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血清铁蛋白:降低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升高(二)巨幼细胞性贫血(MA):是由于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导致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本病特点为大细胞性贫血,骨髓内出现巨幼红细胞,比例超过10%,同时粒系、巨系也可见巨大改变主要实验室检测(1)血清和红细胞叶酸测定1)原理:血清叶酸应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诊断,而红细胞叶酸不受短期内叶酸摄入情况的影响,能反映机体叶酸的总水平和组织的叶酸水平2)临床意义:①降低:常见于MA、溶血性贫血、甲亢、营养不良等②升高:常见于肠盲袢综合征、恶性贫血、长期素食者等(2)血清维生素B12测定1)原理:维生素B12缺乏时,影响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形成,间接导致DNA合成和神经髓鞘质合成障碍,进而出现有神经精神症状的巨幼细胞性贫血2)临床意义:①降低:见于MA、恶性贫血、胃肠疾病(内因子分泌减少,影响维生素B12的转运)等②升高:见于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肝细胞损害等(三)再生障碍性贫血(AA):由于获得性的原因造成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骨髓造血组织减少、非造血组织增多、血液三系细胞减少和网织红细胞减少为实验检测特征的一类贫血(四)溶血性贫血(HA):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分类:(1)按先天性、获得性和发病机理分类(2)按溶血发生的部位分类1)血管内溶血:为红细胞在血管内(血液循环)中直接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到血浆中形成血红蛋白血症;多为获得性,常急性发作2)血管外溶血:为红细胞在血管外,即脾脏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被吞噬破坏,之后血红蛋白就地分解代谢;多为先天性,呈慢性发作;患者常有脾大(3)按溶血发生的急慢分类1)急性溶血:起病急,有发热及全身症状,重者可发生休克、急性肾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急剧下降,出现血红蛋白血症和血红蛋白尿症;发作12小时后可发生黄疸2)慢性溶血:起病缓慢;除了可代偿者无明显表现外,常出现贫血、黄疸和脾肿大溶血性贫血的筛查试验(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FHb)测定1)原理:当红细胞破坏后存在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释放入血,称为血浆游离血红蛋白2)临床意义:增高表明存在血管内溶血(2)血清结合珠蛋白(Hp)测定1)原理:Hp是血红蛋白的转运蛋白,其作用是运输血管内游离的血红蛋白至网状内皮系统降解2)临床意义:①降低:各种溶血性贫血、鉴别肝内(显著减少)和肝外阻塞性黄疸(正常或升高)、传单②增高:急性或慢性感染、结核病、组织损伤、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SLE等等(3)尿含铁血黄素试验(Rous试验)临床意义:阳性提示有慢性血管内溶血(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是由于自身产生的抗红细胞抗体而导致自身红细胞破坏过多的一种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是诊断AIHA的首选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1)原理:在盐水介质中,IgG类不完全抗体只能致敏红细胞,而不能使红细胞凝集,加入抗人球蛋白后,抗人球蛋白分子的Fab段与包被在红细胞上的IgGFc段结合,促使红细胞凝集,而未致敏的红细胞则不出现凝集2)临床意义:阳性可怀疑AIHA(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一种先天性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异常引起的遗传性溶血病;其主要特点是外周血中见到较多小球形红细胞RBC渗透脆性试验(1)原理:RBC在低渗NaCl溶液中逐渐膨胀破裂溶血,是测定RBC对不同浓度的低渗NaCl溶液的抵抗力,其取决于RBC表面积与体积之比;表面积大体积小,说明抵抗力大而脆性较小(2)临床意义:1)脆性增加:见于HS、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2)脆性减低:见于地中海贫血、IDA、肝病等(七)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糖化肌醇磷脂(GPI)锚连接蛋白合成障碍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造血干细胞良性克隆性溶血性疾病血细胞膜CD55/CD59表型分析临床意义:以CD55/CD59阴性RBC大于5%,CD55/CD59阴性的中性粒细胞大于10%作为PNH诊断的临界值,本法是目前诊断PNH最直接、最敏感、最特异的方法(八)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克隆性的,以红系细胞异常增生为主的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特点:以JAK2V617F基因突变为特征;以红系增高为主,同时伴白细胞和血小板不同程度增高四、白细胞疾病的实验诊断1、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当骨髓造血异常或某些局部及全身因素影响骨髓造血时,外周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功能等出现异常变化,通过血细胞常规检验(血常规)可以部分地反映出来,但骨髓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质量)出现的变化(骨髓象)常更为典型或特异(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级(2)正常骨髓象各系统比例1)粒系细胞:约占总有核细胞的40-60%2)红系细胞:约占20%左右3)淋巴系细胞:约占20%,儿童可达40%4)单核细胞:<4%;浆细胞<2%5)巨核细胞:7-35个/1.5x3cm大小6)其他细胞:少量(3)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临床意义1)造血系统疾病:用于分类、分型诊断与鉴别诊断2)某些血液病及其相关疾病:用于协助诊断3)某些寄生虫感染性疾病:4)恶性肿瘤骨髓转移5)某些类脂质沉积病(4)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应用评价1)骨髓象分析:需要结合血象的变化分析辅助诊断:急性白血病鉴别诊断:①某些疾病血象相似而骨髓变化显著不同,如非白血性白血病与AA②某些疾病骨髓象无明显变化而血象变化显著,如传单③某些疾病血象无明显变化而骨髓变化显著,如MM、戈谢病2)注意事项:①骨髓取材、涂片、染色良好时,才可进行骨髓象检查②血友病禁忌骨髓检查;骨髓液抽取约为0.2-0.3ml,过多易导致血液稀释③对不明原因的贫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等患者需骨穿明确诊断3)原始细胞计数:白血病一般计数500个有核细胞2、骨髓病理学检查:在骨髓纤维化或骨髓增生极度活跃/低下时,骨髓病理学检查(又称骨髓活检),能真实反映骨髓造血细胞的造血状态和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意义:(1)较全面地衡量造血细胞增生程度以及造血组织、脂肪组织和纤维组织的容积比例,如AA、骨髓增生性肿瘤,对其诊断有重要意义(2)当纤维组织增多及骨质增生时易发生“干抽”,骨髓活检可以反映造血状态及纤维组织增生程度(3)协助某些血液病的诊断,如MDS、毛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浸润时(4)活检比涂片有助于预测疾病的预后(5)骨髓活检可以观察重要的骨髓组织学变化,如铁的储存增多及减少、炎性肉芽肿等等3、细胞化学染色:是在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将形态学与化学或生物化学相结合的技术,利用具有较高特异性的化学反应对血细胞内的各种化学成分、代谢产物等在细胞原位作定性及半定量检查(1)髓过氧化物酶染色(MPO染色):主要用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鉴别诊断原始粒细胞——部分阳性早幼粒细胞成熟粒细胞——阳性且呈正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强阳性嗜碱性粒细胞——阴性原始单核细胞——阴性;幼单核和单核细胞——弱阳性淋巴和巨核细胞及各阶段幼稚红细胞——阴性(2)酯酶染色:1)酯酶种类:特异性酯酶(SE)/(CAE):为粒系细胞所特有非特异性酯酶(NSE)/(NAE):可存在于多种细胞单核细胞酯酶(NBE):主要存在于单核系细胞中2)非特异酯酶氟化钠抑制试验①CAE强阳性,a-NAE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但其阳性反应不被氟化钠抑制,则为粒系(APL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②a-NAE染色和a-NBE呈阳性或强阳性,但其阳性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则为单核系统(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3)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染色):。
南方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知识重点总结
南方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知识重点总结简答题: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3、渗出液、漏出液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7、尿糖、尿蛋白什么情况下出现?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8、肾小球肾炎尿液的特点,观察到那些管型第一章1、分析影响前的因素2、诊断灵敏度,特异性(联合检测意义)第二章1、几个参考值的范围(血常规的基本参考范围如红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钾,血钠,GFR,血糖),以及临床意义2、血沉加快和减慢影响因素3、异常的红细胞形态有哪些4、白细胞(考的多),各种情况下,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增加和减少,贫血,辐射电离,伤寒副伤寒何种细胞增加或减少5、网织红细胞的定义,增多减少;红细胞沉降速率实验,6、溶血性贫血几个实验的意义,渗透脆性不需要记住参考值,高铁血红蛋白症(G6PD,蚕豆病),血红蛋白电泳临床意义,combs实验用途,7、骨髓检查的步骤,内容,方法以及正常骨髓象的形态特点。
8、粒红比值9、POX染色临床意义,SB染色临床意义,NAP染色临床意义,类白血病的概念,ACP.AS-D NCE,α-NAE,PAS,染色的临床意义10、最易发生DIC――M3型11、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次侧12、溶血贫的特点1,2(尿胆原增加)13、白血病的各个特点/几种类型/什么样的医学方法14、MDS熟悉第三章血栓和止血检测1、临床上的四项检测指标2、内源性:APTT,延长S异常3、外源性:PT,延长S异常4、单纯血友病哪一项指标异常5、凝血试验一定要做对照6、假如APTT、PT都延长说明什么7、凝血酶时间8、血小板活化会伸出伪足9、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区分标志,异二聚体、3P实验10、阳性排除、阴性排除11、肌红蛋白:心梗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1、怎样收集尿液,应注意什么2、病理性尿液外观;如何区别血尿、血红蛋白尿3、管型的定义,管型包括那些,透明管型在什么条件下出现4、正常尿液中可以见到什么?5、蜡样管型――慢性肾炎6、最常见的寄生虫,如黏液遍:菌痢7、潜血、隐血8、三管化学检查9、渗出液与漏出液10、脑脊液蛋白升高最明显的是什么病理状况,糖保持正常是什么病理情况?11、脑脊液中可见的蛋白质12、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变化表明什么13、白带外观改变;鉴别加德纳阴道炎:结核杆菌、新生隐球菌14、精液减少、无精症15、前列腺最常见,,,,,,,,(没听到)16、慢性前列腺炎第五章肾功能检测(从这章考试老师急着走,讲得不详细)1、肾小球滤过率(菊粉)、反应肾小球血流量的检测方法是:对氨基XXX2、肾前性、肾实质性少尿的鉴别3、β微球蛋白什么时候增高4、浓缩稀释功能:远端肾小管第六章肝功能1、脂类代谢2、胆红素代谢3、ALT、AST临床意义4、单胺氧化酶5、谷酰胺羟化酶:胶原纤维的关键酶6、急性肝损、慢性肝损第七章临床生化检测1、OGTT诊断糖尿病2、血钾高容易酸中毒3、血钙、血鳞,无机磷重要存在于4、心肌酶包括哪些指标;心肌钙蛋白;肌红蛋白:阴性排除心梗第八章免疫学检测1、T细胞、B细胞、花阶形成实验,T细胞形成实验,T细胞缺陷,HIV2、甲胎蛋白、肿瘤标志物选择:灵敏性、特异性3、系统性红斑狼疮,抗体4、梅毒、血红蛋白5、C反应蛋白、IgE检测第九章病原体检测1、学习微生物检测的临床意义2、伤寒病人第一周血培养结果最明显3、米泔样便:霍乱4、耐药性:β内酰胺酶,ESBL5、衣原体有细胞壁、支原体没有6、甲肝、乙肝、丙肝标志物7、巧克力培养基:脑膜炎奈瑟菌8、HIV、淋病。
实验诊断学期末复习总结
实验诊断学期末复习总结实验诊断学是一门将临床医学和实验室检查相结合的学科,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期末复习阶段,对这门学科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梳理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对实验诊断学的期末复习总结。
一、血液学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总数升高常见于感染、炎症、应激等情况;白细胞减少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放化疗等有关。
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病毒感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寄生虫感染等。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用于判断贫血的类型和程度。
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多可能与炎症、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有关。
2、骨髓细胞学检查了解骨髓增生程度,判断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等系统的发育情况。
对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止血与凝血功能检查血小板功能检查:如血小板黏附、聚集功能。
凝血因子测定:如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用于判断凝血功能障碍的原因。
二、尿液检查1、一般检查尿量:增多可能与糖尿病、尿崩症等有关,减少可能与肾前性、肾性、肾后性因素有关。
外观:血尿常见于泌尿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蛋白尿可能提示肾小球或肾小管病变。
2、化学检查尿蛋白定性与定量:定性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蛋白情况,定量检查能更准确地反映蛋白排出量。
尿糖:阳性可能与糖尿病、肾性糖尿等有关。
3、显微镜检查细胞: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等的出现可能提示相应的疾病。
管型:如透明管型、颗粒管型、细胞管型等,对肾脏疾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三、粪便检查1、一般性状检查颜色与性状:黑色柏油样便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脓血便常见于肠道炎症、肿瘤等。
2、显微镜检查细胞:白细胞增多常见于肠道炎症,红细胞提示肠道出血。
3、隐血试验用于检测消化道少量出血,对消化道肿瘤的筛查有一定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总结三、简答题药敏试验的作用、意义1、提供药物选择的依据,预测治疗的效果,指导临床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由于抗菌素使用不当而造成不良后果;2、对耐药菌株及其耐药性变迁的监测,掌握耐药菌感染的流行病学,预防和控制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或流行;3、为新药的研究和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4、用于某些细菌的鉴定。
HAV抗体的临床意义1.HAV刺激后机体产生特异性保护抗体,分为IgM、IgG、IgA三型。
2.HAV-IgM是早期抗体,HAV感染一周后产生。
HAV- IgM阳性表明机体HAV急性感染。
是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特异性指标。
阴性可除外HAV感染。
3.HAV-IgG产生较IgM晚,用于监测病情,急性期后期和恢复期早期出现,2~3个月达高峰,此后缓慢下降,可保持多年乃至终身,为保护性抗体。
4.HAV-IgA是感染HAV后肠道粘膜细胞分泌的局限性抗体。
可从粪便中分离出来。
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的临床意义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感染乙肝后首先出现的血液学指标。
HBsAg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中。
是判断HBV感染的特异性血清标志物。
与乙肝抗体-IgM同时存在,提示急性期感染。
持续存在超过6个月,提示慢性肝炎感染。
HBsAg转阴是乙型肝炎理想的治疗终点。
2、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提示肝炎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
持续存在超过10周,提示慢性肝炎感染。
孕妇HBeAg阳性可引起直接传播,导致90%以上的新生儿呈HBeAg阳性。
HBeAg转阴:是HBeAg阳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满意的治疗终点。
3、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是对HBsAg产生的一种抗体,它对HBsAg有一定的中和作用,是一种保护性抗体,提示机体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
抗HBs在急性乙型肝炎发病后3~6个月才出现,一旦出现可持续多年。
成功进行免疫接种乙肝病毒疫苗的指标。
可以同时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共存。
4、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抗HBc)阳性表示现实或曾经受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与康复或免疫情况无关。
抗HBc不是保护性抗体,能影响杀伤性T细胞对靶抗原的攻击作用,主要为IgM和IgG两型。
抗HBc-IgM:是急性肝炎感染的指标,通常存在超过6个月,若同时与表面抗原(HBsAg)存在,显示急性肝炎感染。
5、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是病人或携带者经HBeAg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抗体。
血清学由e抗原阳性转变为e抗体阳性,表示HBV复制减少和传染性减低,病情改善。
抗HBe不是保护性抗体,出现后不能保证HBeAg被清除。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1、抗HCV是机体针对HCV基因编码蛋白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属非保护性抗体。
2、HCV-RNA阳性是HCV感染的直接证据,表明存在活动性感染,且有传染性。
全血细胞计数的适应证1.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和辅助诊断: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急、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征、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减少症等。
2.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辅助诊断:细菌、病毒感染3.组织损伤:手术后、肿瘤的放疗、化疗、放射性损伤、急性大出血和严重溶血。
4.监测治疗效果5.健康体检、预防保健。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压积(HCT)减低的临床意义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HGB及HCT低于参考范围下限。
红细胞异常的临床意义1.球形红细胞此种红细胞直径缩短,厚度增加,细胞中心区的血红蛋白比周围多,呈小球形状。
常见于遗传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
2.口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的中心淡染区呈条状,这种细胞正常小于4%,增高见于口形细胞增多症,急性酒精性中毒时可大于5%。
3.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椭圆形,横径缩短,长径增大。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至少占25%,一般要高于25%-50%才有诊断价值。
在大红细胞性贫血可达25%,恶性贫血及严重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及镰刀形贫血也可见椭圆形红细胞。
4.水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形态如梨形或水滴形,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及骨髓纤维化,以及地中海贫血、脾功能亢进或肾病等。
5.镰状红细胞这种红细胞两端尖锐,长而狭,形如镰刀样,见于先天性镰状红细胞贫血和Hb-C病等。
白细胞减少的临床意义1.WBC低于参考范围下限。
WBC减少可由于骨髓生成减少、破坏过多、利用增加及分布异常等引起。
2.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伤寒、结核等3.血液系统疾病:再障、粒细胞减少症等4.物理及化学因素:放疗、化疗、放射性损伤5.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亢进:脾功能亢进。
6.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1.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急性白血病、射线2.血小板破坏过多:ITP、系统性红瘢狼疮…3.血小板消耗过多: 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4.血小板分布异常: 脾肿大血小板贮存在脾脏。
5.假性血小板减少:抗凝剂的影响如EDTA有时可诱导血小板聚集。
白细胞分类计数的适应证1.感染性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疗效观察。
2.组织损伤、急性中毒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白血病的诊断、分型、疗效观察。
4.肿瘤的放疗和化疗疗效观察5.白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各类白细胞数量异常的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增多:反应性增多:主要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
异常增生性增多:见于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严重败血症等.2.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再障、粒细胞减少症.物理、化学因素:x线、退热镇痛药、抗肿瘤药及抗甲状腺药等。
其它:系统性红斑狼疮、脾亢及某些恶性肿瘤等。
3.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减少: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伤寒。
4.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种少见的粒细胞,其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增多见于慢粒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极为罕见。
5.淋巴细胞增加:1.生理性:年龄变化:婴儿、儿童期淋巴细胞比例高日间变化:清晨低、下午晚上高。
体力活动的影响:轻微活动增多,剧烈活动减少。
2.病理性:感染性疾病:主要见于病毒感染。
急性和慢性淋巴白血病、淋巴瘤。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及移植排斥反应。
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值相对增多。
6.淋巴细胞减少:(相对减少/绝对减少)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接触射线,免疫缺陷病及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7.异形淋巴细胞:主要见于EB病毒感染,该病毒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的成员,为95%以上的成人所携带。
它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原体,还与鼻咽癌、儿童淋巴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8.单核细胞增多:①生理性:见于儿童与婴儿②病理性:某些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结核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等)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等。
急性传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证1.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分型、疗效及愈后判断2.诊断某些感染性疾病3.恶性肿瘤疑有骨髓转移4.协助诊断某些代谢性疾病5.骨髓干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1.确定诊断:各类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疟原虫,黑热病小体等。
2.辅助诊断: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3.鉴别诊断:不明原因的发热,淋巴结/肝/脾肿大;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尿液常规检查的适应证1.泌尿系统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结石、泌尿系肿瘤。
2.全身性疾病伴继发性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肾损害等。
3.其他系统或器官的疾病:糖尿病、溶血性贫血、黄疸型肝炎、水与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调等。
4.肾毒性药物的治疗与监测: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磺胺类药物等。
5.健康体检:接触重金属类导致肾损害的职业病监测。
少尿(无尿)的临床意义1.肾前性少尿:严重脱水(剧烈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急性失血、心衰、休克….2.肾后性少尿:尿路梗阻、前列腺肥大…..3.肾性少尿: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
病理性尿液外观的临床意义1.血尿(hematuria):当每升尿液中含血量≥1ml时,尿液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混浊外观,称肉眼血尿。
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肾结核、泌尿系肿瘤、泌尿系外伤、急性肾盂肾炎及膀胱炎。
急性白血病、再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
抗凝血药物使用过量。
2.血红蛋白尿(hemoglobinuria):尿液中血红蛋白含量>0.3ml/L为血红蛋白尿,多呈洗肉水样,隐血试验阳性。
血尿和血红蛋白尿的鉴别:前者含有大量的红细胞,离心后上清液无色,后者含血红蛋白,离心后上清液为红色。
血红蛋白尿常见于急性溶血,如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贫血等.3.肌红蛋白尿:当心肌或骨骼肌组织出现严重损伤时,尿液中肌红蛋白检查呈阳性,尿液呈粉红色或暗褐色。
由于肌肉损伤时也常伴有红细胞破坏,因此肌红蛋白尿也常伴有血红蛋白尿。
肌红蛋白尿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肌肉疾病、创伤等。
4.胆红素尿(bilirubinuria):尿中含有大量结合胆红素。
尿液呈深黄色,振荡后呈黄色泡沫,在空气中放置过久氧化为胆绿素,尿液呈棕绿色。
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胰头癌等。
5.脓尿(pyuria):尿液中含有大量白细胞或脓细胞及炎性渗出物等,尿液呈黄白色脓状,常可见脓丝状悬浮物。
见于急性膀胱炎、淋病、前列腺炎、尿道炎。
6.乳糜尿(chyluria)或脂肪尿(lipiduria): 乳糜液或淋巴液进入尿中。
见于腹腔结核、肿瘤、丝虫病、创伤等。
7.盐类结晶尿(crystaluria):尿液含有较多结晶时,可呈灰白色或淡粉红色混浊状。
常见有磷酸盐、碳酸盐、尿酸盐、草酸钙结晶. 尿酸盐,草酸盐和磷酸盐结晶可见于正常人,一般没有什么特殊的临床意义。
但如经常大量地出现,并伴有镜下血尿,则应怀疑有结石的可能,对尿路结石性质的确诊也有提示作用(通过显微镜检查,可以看得出是哪种结晶)。
糖尿的临床意义当血糖浓度>8.88mmol/L时,超过了肾小管回吸收的能力,过多的葡萄糖就可以从肾小球滤出,使尿中葡萄糖增高,尿糖定性试验呈阳性。
根据糖尿发生的机制可分为:1.高血糖性糖尿:糖尿病2.肾性糖尿:肾功能减退导致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减低。
3.暂时性糖尿:进食大量含糖饮食。
酮体尿的临床意义1.酮体尿:酮体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包括丙酮、乙酰乙酸、β- 羟丁酸,均属酸性物质。
2.当机体糖代谢障碍、脂肪分解加速,肝脏产生酮体超过肝外组织利用的速度时,血中酮体浓度增高,过多的酮体排入尿中形成酮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