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教育的病根
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教育也不断进行着调整和改革。
然而,尽管已经取得了许多进展,中国当代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中国的教育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一方面,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校拥有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和课程资源;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缺乏相关资源,小区孩子上学也困难。
这种不平衡的教育资源分配导致了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失衡,加深了社会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
二、培养出来的“学霸”不具备实践能力中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智商的国民”,导致了许多“学霸”在学科知识上非常出色,但缺乏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就业将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教育重视程度不同学校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品格、情感、人格等其他方面的发展。
这种单一的教育理念和目标不仅缺乏个性化、多元化的培养,同时也会导致学生缺乏自我认知,因而更难为社会所接受。
四、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过度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课本和讲授,孩子们往往缺乏创意和主动性。
同时,教材和考试制度也需要更多的更新,来适应社会和未来的发展。
五、进修性教育不足中国的教育缺乏为年轻人提供深入了解社会和各类知识的平台,如夏令营、国际交流、实习等。
这些可以开拓年轻人的视野,增强他们的胜任力,让他们更快地适应和抓住未来社会新需求。
总之,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教育资源不平衡、缺乏实践能力、教育目标单一、教材和教学方法落后以及缺少进修性教育等方面。
我们应该尽快审视并解决这些问题,以使中国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一)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
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
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
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
(图1)在世界上任何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扁平化”的大趋势。
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或“过度教育”的问题。
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农村办学条件等等。
中国儿童教育的弊端
中国儿童教育的弊端【篇一:中国儿童教育的弊端】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是当今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大家。
他不仅在学术研究成果卓著,而且对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都有独到思考和重要观点。
他参与了关于国家教育改革的相关调研和方案论证,近年来不断呼吁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废止“三好学生”评选与反对强迫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等,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
在最近所写的一篇名为《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的长文中,顾先生针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再次梳理了他对教育尤其是当前教育难题的思考,以及我国的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
正如顾先生所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毫无疑问的,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但现在社会上又对现行的教育制度不满意。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顾明远先生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这是他本人的教育信条,也是他对走出中国教育困境的回答。
“京城教育圈(微信号:bjeduvision)”近期将陆续分享这篇长文的部分观点。
邀请圈友们和这位教育大家一起来思考中国教育的困境和出路,来体味“顾老之问”背后的沉重和热烈。
今天分享的内容为该文的第二部分:教育本身没有责任吗?前面我们分析了影响教育的各种社会、思想根源(点击查看:“”)。
那么,教育本身就没有问题吗?教育本身就没有责任吗?当然不是。
教育本身的问题在于屈从于社会的各种压力,教育被扭曲了,被异化了,没有自己的“人格”了。
教育本身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改革创新。
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的,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
教育必须改革,还原自己的本真。
下面,我们来列数一下教育的弊端和失误,以便对症下药,改革取得成效。
长期以来缺乏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实际上是对教育功能的反思。
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一、教育问题的存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但在我国教育体制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教育质量的下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等。
1. 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我国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充足,包括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都比较优秀,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这种不均衡分配导致了教育机会的不公平,使得农村学生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无法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
2. 教育质量下降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普及教育的推广,虽然普及了教育,但教育质量不断下降。
主要原因在于教育过度应试化,注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教育的功利性导致了一些学校将应试教育作为教学的核心,只关注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3.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增加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学生们的心理压力也日益加大。
学业繁重、家庭期望、同伴关系等问题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同时,缺乏一定的心理教育,学生自身对于自我情绪和压力的认知能力也较弱,导致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如焦虑、抑郁等。
二、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以上教育问题的存在不仅与教育本身的发展和改革有关,也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
以下是对我国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1. 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不均衡分配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吸引了大量的教师和教育资源,而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则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
此外,教育资源的流动不畅也加剧了资源不均衡,缺乏有效的调配机制使得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更好地为贫困地区服务。
2. 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功利性,学校和家长普遍重视分数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应试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教育模式导致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削弱,不利于国家人才培养的长远发展。
中国教育的十大问题
中国教育存在的十大问题一、思想政治教育造就中国思想真空与文化沙漠单一形式和内容、呆板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中国人失去了吸纳、鉴别多元文化和思想的机会,失去了站到人类文明成果巨人肩膀上继续创新的可能。
失去思想自由和可能的民族正在走向思想真空与文化沙漠。
我们曾经拥有光耀千古的灿烂古文明,我们正在成为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
二、应试教育摧毁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根基应试教育的典型特点是死记硬背,是刻板地继承人类文明的成果。
须知:人类文明是阔步前行的,再高效率的亦步亦趋(跟踪发展),也只能是跟在别人的屁股后头检粪渣。
应试教育把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成果视为真理,而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应试教育束缚了人的头脑,根绝了中华民族科技创新的源泉。
三、教育日趋功利化,传统文化断了根教育功利化趋势日趋显著,英语、计算机、钢琴、汽车等考证成为学生追逐的热点,中国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传统文化薪火传承的链条已经断裂。
没有了中国文化,我们还是中国人吗?四、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村教育遭重创在2005年国家宣布在2007年国家宣布“全国农村将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和2008年国家宣布“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前,中国是世界上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收取书本费、杂费等费用的10个国家之一。
义务教育不义务,在三农问题严重的中国,子女教育成为农村教庭沉重的负担。
再由于县乡村三级摊派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和这两年免除农业税的浪潮,乡村财政几乎被釜底抽薪,农村教育经费随之成为无源之水。
许多农村学校关门大吉、许多农民子弟无学可上(很多是有学上也上不起)。
九亿农民在国民中所占的比例之大,足以决定性地影响着中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
谁说中国的国民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这不明摆着是在走下坡路吗?五、素质教育不素质,教师成了替罪羊素质教育的口号不知道喊了多少年了,先后开展素质教育试点的学校和地区,也逐渐醒悟过来了,什么素质教育?升学率升不上去,谁都饶不了你。
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_功利主义还是反功利主义
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_功利主义还是反功利主义导言:当前,中国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广泛讨论了众多相关议题,如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和教育公平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源于中国教育制度和价值观的缺陷。
其中,功利主义和反功利主义是影响中国教育的两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围绕这两种主义展开讨论,以期寻找和提出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的可能路径。
一、功利主义:功利主义的侷限功利主义教育追求目标明确、实用性强的教育内容和手段。
在追求提高学生应试成绩的过程中,功利主义教育忽视了学生自主思考、人格培养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将学习变成了单一的应试模式,沦为试题的机械答题者。
功利主义教育的过度关注学生应试成绩,也进一步加剧了教育公平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学生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被边缘化,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受到限制。
功利主义也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发展。
教师们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单纯追求升学率和优秀率,教书育人的任务变为“教书育考”。
这种教育环境下,教师晋升和评价体系更倾向于应试成绩和学术研究,忽视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发展。
二、反功利主义:反功利主义教育的价值与功利主义教育形成对比的是反功利主义教育,它试图通过强调学生的人格培养、价值观教育和自主学习等来实现教育目标的多元化。
反功利主义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关注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兴趣,追求教育的全面发展。
它的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这对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反功利主义教育也对教师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发展的多样性。
同时,教师应更多地扮演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合理引导和支持。
三、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中国教育问题的根源既包含功利主义教育的侷限性,也包含反功利主义教育的不足。
在实际应用中,两种主义往往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制约,难以得到充分发展和落地。
当前我国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我国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一、突出问题(一)、认识不高,重视不够。
总是“雷声大、雨点小”,总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总是报告十几页,教育提点点,优先搞别的,教育往后提,而使教育不是处在“战略地位”,而是落在“略占地位”。
(二)、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国家生产总值的比重,本世纪末达到4%。
1998年,国务院提出从当年到2002年要做到教育经费每年增加1个百分点,争取达到4%的目标。
五年过去了,这个目标并未实现。
而实际投入:2002年3.23% ,2003年3.28%,2004年2.97%,2005年2.82%,2006年2.27%,仅2006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少投入3622.62亿元,只达到投入的56.7%。
查阅2006年版的《数据中的世界》,教育在GDP中所占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发达国家在9%左右,欠发达国家也在4%左右。
而中国则处在亚洲教育投入最低的20几个国家之列,而排在这个档次的国家,基本不是“失败国家”,就是“赤贸国家”,只有中国一个崛起中的”经济大国”。
中国台湾在经济起飞跻身亚洲“四小龙”之际,其GDP的12%到22%都被用于办教育,而大陆在财政猛增的情况下,既定的4%,一直遥遥不可企及,显然是不可思议的。
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基础设施、普及程度、入学巩固、师资力量、教育质量、办学效益、教育乱收费等大量问题难题的涌现。
(三)、教师严重缺编,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教师待遇、社会地位严重偏低,大大影响了教师工作以及从教的积极性,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住房更困难等。
使得教师为了生计,不得不忙于“第二职业”者不乏其人,使得在职者“人在曹营心在汉”,“跳槽”改行者愈演愈烈,导致大量教师流失。
于是缺了又招,但因地方财政困难,招进教师入不敷出,数量不够,优秀的人才又不愿从教,这种恶性循环,教师整体素质令人堪忧,严重制约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国教育在不断地更新发展。
然而,我们也需要承认教育领域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教育资源不平衡虽然教育发展迅速,但中国的地域差异仍然非常明显。
目前,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包括优质学校、名师和先进设备等。
然而,远离城市的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却面临长期以来的教育资源短缺。
这种情况导致一些孩子从一开始就处于劣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缺乏公平竞争的机会。
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是政策倾斜,通过政府投入资源,加大对农村和偏远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建设更多的教育基础设施和库存优质教育资源,提升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
如此一来,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到更加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条件,走向美好的未来。
二、教育质量不高虽然中国教育的整体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教育质量问题仍然存在。
教师在教育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单调。
教育规划和课程设置缺乏适应性、多元化的特点,无法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需求的学生,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受到很大的限制,无法发挥他们的潜力。
为了改善教育质量问题,首先要从教育授课、教材选用、考试制度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展开工作。
例如,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其次,整合各种资源,改善教育规划,推行多元化教学,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和个性化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关注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
三、考试制度的问题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考试制度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虽然考试的作用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查和反映,但是现在考试比重过大,应试教育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考试容易让学生追求分数,而忽略知识的深入掌握,容易导致教育质量低下。
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解析
《经济师》2019年第7期摘要: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从古至今未变,中国传统主流的儒学教育思想影响至深。
隋朝以来采用的科举制度如今演变为考试制度,使得当今中国的教育越来越趋向于功利化,社会大环境过度关注分数与成绩,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教育本身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学生为考试而学,不是为了知识本身或自身的乐趣,与现实生活无法衔接;教师长期以来的灌输式教育模式死板、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要求。
区域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的不平等,办学效益低下,教育质量下降。
诸多问题使得学生人格发展不完善、难以快速适应社会。
关键词:应试教育功利化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中图分类号:F202;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9)07-019-02中国教育一直以来都与考试密不可分,从小学至博士,学生需要通过重重关卡才能达到下一个学习阶段,学生也因成绩被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
不禁让人反思: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教育问题的根源在哪?当今中国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停下来回头看看和思考其中的弊病,革新除旧,努力创新,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使中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与国家和时代所提出的要求相契合,培养出新时代的优秀人才。
一、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1.功利化的社会风气、急于求成造成形式主义盛行,殊不知教育是一个慢过程,成果的显现不是一时的。
当前中国初高中教学质量的评定在社会的舆论下主要以升学率的方式呈现,近年来,各类学校纷纷打出本校学生考取名校状元的新闻来作为自己招生的手段,借此吸引家长眼球。
甚至在专家对学校进行考评时搞“形式主义”,在获得相应的名利后又变成各方面不合格的学校。
家长也以此作为选择学校的标准,曾经看重的学校学风、历史底蕴、师资力量成为空谈。
在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分数成为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以成绩来判断一个独立个体的好坏,孩子也受家长影响开始用成绩判断他人好坏。
以上现象反映出当前急于求成、只看重结果的社会风气,家庭、学校、社会环环相扣,相互影响。
学生负担重,病根在哪里?
学校开始 “ 减 负” , 家长却慌 了 。调查还发 现 , 在
文件 的出台和相关措施 的实施确 实取得 了一定 学 校不布置或者 少布置作业 的情 况下 ,不少 家长转
z 0 s 年 s 月 中/1 2
新
闻
一 l 0
l
向 了把孩子送进 培训班 。家住 长沙某 小 区的蔡女士 和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 减 负” 不是一个 新话题 。可 以说 , 自从 “ 素 质教 上晚 自习 , 走读 生下 午放学后就可 以直接 回家 。
育” 这一概念提 出以来 , 它就如影 随形 , 成 了推行 “ 素 质 教育” 道路 上绕不开 的坎儿 。调查发现 , 早 在几年 负 ” 、 完全“ 减负” 似乎还有一段长路要走 。调查 发现 , 初、 高 中学校 的“ 减负” 效 果不 前 ,我省 多地教育行政部 门就明确规定 要减轻学生 小学 的情况相对乐观 , 的课业负担并 明文规定 了学生的作业 量。 是很 明显甚 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行动 。 小朱是某 知名初 中二年级 的学生 。今年 1 4岁的 2 0 0 8年 ,长沙市教育局就 已经规定 ,寒暑假 期 间, 小学 一 、 二年级 不 留书面作业 , 小学 其他 年级 暑 他酷爱 运动 , 打球 、 骑 山地车都 是他 的强项 , 不过 读
业 负担过重 问题的若干规定 》 ,到 2 0 0 0年教 育部发 选择也更加多样化 。
过 重 的课 业负 担严重 损 害 中小 学生 身心健 康 。 纲要 ( 2 0 1 0 ~ 2 0 2 0 年) 》 有关 “ 减负 ” 的规划 。 几十年来 , 如何 将 “ 减负” 进行 到底 , 让他 们 快乐 学 习 、 幸 福成 “ 减 负 ”已成 了我 国各级 教育 部 门三令 五 申的老话 长 ?
中国儿童教育弊端
中国小孩教育的缺点【篇一:中国小孩教育的缺点】中国教育学会声誉会长、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是此刻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大家。
他不单在学术研究成就卓著,并且对很多社会关注的热门问题都有独到思虑和重要看法。
他参加了对于国家教育改革的有关调研和方案论证,近来几年来不停号召提升中小学教师地位,撤消“三勤学生”评比与反对逼迫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等,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
在近来所写的一篇名为《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闲谈》的长文中,顾先生针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门,再次梳理了他对教育特别是目前教育难题的思虑,以及我国的教育终究该何去何从。
正如顾先生所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毫无疑问的,是谁也扼杀不了的。
但此刻社会上又对现行的教育制度不满意。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大家都在思虑的问题。
顾明远先生倡议:“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这是他自己的教育信条,也是他对走出中国教育窘境的回答。
“京城教育圈(微信号: bjeduvision )”近期将陆续分享这篇长文的部分看法。
邀请圈友们和这位教育大家一同来思虑取国教育的窘境和出路,来体会“顾老之问”背后的深重和热情。
今日赋享的内容为该文的第二部分:教育自己没有责任吗?前方我们剖析了影响教育的各样社会、思想本源(点击查察:“”)。
那么,教育自己就没有问题吗?教育自己就没有责任吗?自然不是。
教育自己的问题在于屈服于社会的各样压力,教育被歪曲了,被异化了,没有自己的“人品”了。
教育自己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改革创新。
正如《国家中长久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领(2010 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领》)指出的,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动力。
教育一定改革,复原自己的本真。
下边,我们来列数一下教育的缺点和失误,以便因材施教,改革获得收效。
长久以来缺少对教育实质的认识对于“教育实质”的议论,其实是对教育功能的反省。
顾明远:中国教育问题的九大病源2016-2-23
顾明远:中国教育问题的九大病源顾明远:中国教育问题的九大病源 | 大家说2016-02-03 京城教育圈京城教育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是当今中国教育研究领域的大家。
他不仅在学术研究成果卓著,而且对许多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都有独到思考和重要观点。
他参与了关于国家教育改革的相关调研和方案论证,近年来不断呼吁提高中小学教师地位,废止“三好学生”评选与反对强迫孩子参加“奥数”培训等,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
在最近所写的一篇名为《中国教育路在何方——教育漫谈》的长文中,顾先生针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再次梳理了他对教育尤其是当前教育难题的思考,以及我国的教育究竟该何去何从。
正如顾先生所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毫无疑问的,是谁也抹杀不了的。
但现在社会上又对现行的教育制度不满意。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是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
顾明远先生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
这是他本人的教育信条,也是他对走出中国教育困境的回答。
“京城教育圈(微信号:bjeduvision)”近期将陆续分享这篇长文的部分观点。
邀请圈友们和这位教育大家一起来思考中国教育的困境和出路,来体味“顾老之问”背后的沉重和热烈。
今天分享的内容为该文的第一部分:就教育论教育能走出教育的困境吗?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是人们向上流动的最重要的渠道。
但是社会分配不公,就业困难,贫富差距过大,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消除,这是教育出现问题的最主要的根源。
要说教育的病理,这是最主要的病理所在。
下面我们来说说其他的病源。
“学而优则仕”的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中国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提倡教育,任用贤才,起到了进步作用。
科举制度摒弃了世袭制和用人唯亲的弊端,它激励庶民百姓通过学习,进入仕途,促进了社会流动,相对公平,同时又鼓励读书,尊重知识,促进了社会文化建设,是社会的进步。
中国教育_生病_了吗_陈培瑞
“ 不发达的集中体现。 小财政 ” 面对 “ 大支 “ 出” , 自然入不敷出。 小财政 ” 负担 “ 大教 育” , 尽管政府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 例并不算低 ( 全国平均 (%& 以上,各省 平均 !"& 以上 ) , 但绝对数小, 远远不能 满足 “ 大教育 ” 所需要的庞大支出。我们 的 “ 穷国 ”之 “ 穷” ,还表现在老百姓之 “ 穷” 。 我国的 “ 大教育 ”之 “ 大” ,显而易 见。 仅普通教育在校生就多达 !) ( 亿人,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 * ’ 。随着我国社会 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 高, 教育社会化、 社会学习化的趋势日益 明显。这种教育国情迫使我们不能不办 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 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教育国情,一 方面是 “ 穷” , 一方面是 “ 大” , 必然在两者 之间引发尖锐的 “ 供求矛盾 ” , 使教育长 期处于双重拉动和双重制约之中,即: “ 人口多—— — 要求扩大教育规模—— — 经 济水平低又制约教育规模的扩大;经济 起飞—— — 要求提高教育程度—— — 人口多 又制约教育程度的提高 ” 。 仅以基础教育 而言, 我国以 ") +,& 的费用承担世界基 础教育总人数的 !"& ,其投入低、规模 大而造成的供求矛盾可想而知。 病根之二:盲目追求数量,扩大外 延,尤其是盲目铺新摊子造成教育的失 衡和 “ 浮肿 ” 。 比如, 高等教育, 在 ’" 年代 末和 ," 年代中叶就曾出现两次 “ 大跃 进” 的局面。 每次 “ 跃进 ” 都使教育增长曲 线速度跃上 “ 波峰 ” , 入学人数暴涨, 供求 关系紧张, 于是, 不得不进行调整。每次 调整, 又使教育迅速跌入 “ 低谷 ” 。如, 从 (-,# 年到 (-,’ 年的 # 年间,全国新建 高校多达 #"( 所, 其中 (-,’ 年一年中就 新建高校 (($ 所,平均每 # 天就建一所 大学。 新建大学并非 “ 按需增长 ” , 而是低 水平重复;低水平重复必然造成 “ 小而 “ “ 全” ; 小而全 ” 必然导致 “ 低效益 ” ; 低效 益” 必然降低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 利用 率不高必然加剧供求矛盾。我们的教育 长期以来在这种 “ 怪圈 ” 里进退维谷, 左 右为难。 病根之三: 教育脱离实际, 育人质量 不高加剧了教育的供求矛盾。教材内容 和教学方法陈旧, 专业设置不合理, 思想 政治教育薄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追求 狭隘功利等不良倾向, 犹如教育痼疾, 在 教育战线长期存在, 反复出现, 导致教育 脱离实际, 育人质量不高。 中小学的孩子 们在 “ 应试教育 ” 的桎梏下加班加点, 死 记硬背, 泯灭智慧, 抹杀个性, 已经造成 了严重恶果。高等教育多年来过弱的文 化陶治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
中国教育的现状
第二是中国学生神经 神经绷得太紧 太紧。 神经 太紧
中国初等教育的残酷程度与紧张氛围足以与一场决定生死的战斗相当, 分数、分数还是分数,升学率、升学率还是升学率,不仅决定学生的 "优劣"也决定了学校名气。 不论是周周练习还是月考、期中和期末考,很多学校的一项非" 人道"举措就是排名,不仅是排名,还要张榜公布,并在家长会上大 声宣布,名列前茅的自然会暂时洋洋得意,但保持领先优势的压力与 下次落后带来的"丢脸"必然给这些心理本来就不成熟、心态本来就不 太稳定的学生带来巨大的不安与精神压抑,就有人因为一时考试"失 足"加上长期的忧郁而引发精神疾病,重者会永远离开给其带来欢乐 多余痛苦的课堂,从此成为家庭与社会的累赘。有道是,连十个手指 都有长短,凭什么能让人人都得第一呢?再好的班级也得有人为考试 垫底呀,况且每个人的天资本来就有差别,反映到有分数差别也是正 常的呀!与此对应的是,真正素质教育的核心——人文教育这个有利 于学生身心健康与建立和谐社会的东西,却成了中国教育的盲区,要 么不知道人文教育的本质与形式是什么,要么对尚存的一点人文教育 由于不与升学等直接挂钩而置若罔闻,更不明白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 低对发挥其科学素质的决定作用。
可恨的还有中国教育的各类考试,好像只有把学生考倒考 怕才能显示老师的水平与教育的价值,中国考试难度之大也是 世界一绝,许多地方考试题目之难令人困惑。2005年湖北某 市中考数学的最后几道题,都把考生给看傻了,后来有人指出, 除非平时参加了花钱的补习班学习,如奥数之类的,否则连从 哪里动笔都不知道,所以中考结束后,初一、初二年级参加各 种收费补课的学生猛增数倍,搞得那些补习老师应接不暇喜上 眉梢,钱也如流水般进了他们的腰包。可怜那些父母,相当部 分下岗在家,平时连几块钱都不敢瞎消费,但无奈之下对子女 一小时几十块的补习费却没有丝毫的吝惜,有的甚至将父母一 方的工资作为孩子的补习基金,此种补习之恶习之恶果真是令 天下人心寒和心痛啊!
《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摘要
荣隆镇初级中学2015年暑期政治业务培训材料《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摘要《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李政涛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
1.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一定有教育。
不同的教育,培养出不同的人,并各自拥有不同的人生。
教育之所以重要,无非是因为它与每个人的人生同在。
不同的教育,造就不同的人生:有的教育让人获得自由和解放,从而拥有自由创造的人生,有的教育则使人受到束缚和压制,度过的是充满枷锁的一生;有的教育赋予人生以尊严和价值,有的教育则会降低人生的层次——降落到动物和工具的层次……(P3,《不同的教育,不同的人生》)2.由引,带给教育者的感悟是,作为教师,思考今日教育的起点,不再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而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人生”。
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一面是:你想给他们什么样的人生,就会给他们什么样的教育。
另一面是:你给了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就会让他们度过什么样的人生。
教育与人生的关系的真谛,大抵如此。
(P4,《不同的教育,不同的人生》)3.教育的全部神圣和庄严均来源于此——这是一项改变他人、提升他人生命境界的事业;教育所有的艰辛和沉重也来源于此——还有什么比促进他人生命的变化更新更为艰难持久呢?所以,真正的教育,必定是繁重漫长的“慢教育”。
(P5,《面向他人的教育,朝向自我的教育》)4.这种自我意识的缺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那些“自我感觉很好”者的通病。
其背后的潜在预设是:自我已是无可挑剔和提升的“完人”,因而有资格对毛病百出的他人“循循善诱”,结果往往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这或许是教育关系不平等的根源,也是某些教育失败的缘由。
(P5,《面向他人的教育,朝向自我的教育》)5.教育生活中最日常也最本真质朴的关系,表面上是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他人和自我的关系,是“他向教育”和“我向教育”的关系——对教师而言如此,对学生而言亦如此。
(P6,《面向他人的教育,朝向自我的教育》)6.既要把每一次面向他人的教育转化为朝向自我的教育,因为他人始终是呈现并照亮自身的镜子,也要把朝向自我的教育转化为面向他人的教育,自我更新生长的体验和经验,可以由己推人,与他人共同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中国教育的病根作者:邓晓芒文章来源:《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7期什么是病根?病根不同于病灶,更不同于病症、病象。
当代中国教育的病症病象,人们一般追溯到教育体制,即官本位体制;但这种教育体制的形成有它的病根,这就是传统文化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心理模式,即“忠孝立国”。
一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人想要把自己的下一代教育成什么样的人,说已经完全失去了目标怕也不为过。
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甚至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就在把青少年往高考的独木桥上赶;而大学教育则多半成了职业培训,有的连职业培训都不如,只在做培训状,纯粹是为了混文凭。
文凭是一个人受过教育的凭据。
但这是什么样的教育?孩子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归结起来最主要的是两点,一点就是服从,即无条件地服从地位比自己高、权力比自己大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班长。
受了这种教育,就会认为官本位天经地义,并且一心想自己成为更大的官。
另一点就是潜规则,个个都知道明规则可以肆意违反,可以说假话、空话、大话,可以厚颜无耻地做缺德的事甚至违法的事而没有任何底线,但潜规则不可违背,听话听音,要善于体会言外之意。
比如前几年的大学教学评估,明明是劳民伤财、贪腐泛滥、公然造假,但面对检查大员,从校长到学生干部都必须振振有词,天花乱坠,因为这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和集体的名誉。
这层利害关系,在校内动员时就向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们暗示甚至明示出来了,检查大员们其实也都心知肚明,但就是不能在场面上说破,谁捅了漏子谁不得好死。
类似这种训练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中每天都在进行着,孩子们看在眼里,悟在心里,觉得这是起码的社会知识和人生经验,不懂这个,别想在社会上“混”。
如此假话套话的作用就在于使人服从,按照权力话语规范自己的思维。
所以教育的内容其实就是一个,即用一切方式、包括欺骗的方式使人服从。
这就是官本位的来历。
由此表现在教育的方式上,诸如教育大跃进、大学的扩招、高收费、学校体制的衙门化和行政主导下的市场化,几乎无处不在的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种种乱像,都出自这种官本位体制。
在中国,只要有了权,什么事情办不到啊!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地有地,要文凭有文凭,要论文有论文,要数字有数字……唯独要学术、要思想,没门!人们近年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这些现象做了研究和解释,这些研究和解释看起来也能够说明部分问题,但给人的感觉却总是没有说到根子上。
例如一讲起“官本位”,人们都认为是教育中一个巨大的毒瘤,但究竟是官本位导致了教育腐败,还是腐朽的教育思想导致了官本位?我想指出,我们的官本位与一般官本位不同,是特种的“官(君)师合一”的官本位。
例如,别的国家(如德国)也崇拜官员和头衔,“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现象也不是我国仅有,却不像我们这里这样,“一把手”成为手下一切人当然的“教育者”。
一个单位(哪怕不是教育单位)出了问题,领导首先就检讨自己“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员工”。
古代的韩非子早就讲过“以吏为师”,孔子提倡的则是“以师为吏”(“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我想要指出的是,我们今天教育的真正病根出在我们几千年来的教育理念上,这就是以忠孝立国为鹄的的官方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彻底变革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今天教育领域的改革比其他领域都更为艰巨的原因。
当然,要透彻地说明这一点并不简单。
二教育,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家庭社会的纽带,政治生活的核心。
“教”字,按许慎《说文解字》,“从孝从文,上所施下所效也”,古孝、效通用,作“仿效”解。
对“育”字的解释则是:“养子使作善也。
”按段玉裁的说法,育字上面是一个倒写的“子”字,“正谓不善者可使作善也”。
显然,教育在中国首先是家庭教育,即长辈对晚辈“上施下效”的垂直式训育;社会教育也是围绕家庭教育而建立起来的,而家庭教育的核心则是“孝”。
这一点最明显地体现在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的基本教材《孝经》之中。
《孝经》其实就是“教经”,它以家庭教育为基点,而扩展至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也是“大家庭”的教育。
中国的教育本质上是孝的教育,“教”就是“孝”。
《孝经》处处借孔子的口来言说教育的道理。
如开篇就说:“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这显然来自《论语》中有子的话。
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弟为什么就是“仁之本”“德之本”“道之本”,即人类社会生活之大本?有子的解释是:“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但有子的解释只是从后果上来解释孝弟的这种教化作用。
《孝经》则阐明了其中的道理。
为什么孝弟之人就不好犯上作乱呢?《孝经》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官本位”出来了!)“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
”所以,“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原来,孝弟可以转变成忠君,忠是更高的孝,这就是“移孝作忠”。
一个人在家里对长辈服从惯了,到社会上去对于有权有势的人也会习惯性地服从,不需要威吓和武力强制。
也就是说,孝可以培养顺从性,即奴性。
但孝的根源又是什么呢?那就是人的自然本性。
如《孝经》云“: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
父母生之,续莫大焉。
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德义,而民兴行。
”先王正是看到了人的自然本性中这种天经地义的属性,才因性施教,以使孝提升为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法则。
这样,孝就放大成了整个社会的一种政治体制。
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尽心上》)中国政治体制在理论上是建立在“民心”之上的,而“得民心”要靠“善教”,即教民成孝,由孝而忠。
忠其实乃是大孝。
忠就是以孝顺的心态“事君”,把君王看作“伟大的父亲”。
“文革”中跳“忠字舞”时唱着“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就是这种心态。
不过,上述《孝经》所言之“博爱”其实并不“博”,而是爱有差等的:“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敬爱其亲人和敬爱他人,两者不可得而兼之,也不可等而同之,而是有先后、有礼数的。
“博爱”在这里只不过是人人皆有之爱而已(“民莫遗其亲”),而不是对所有的人平等地爱,所以它其实还是私爱。
这就有个严重的问题,即每个人的私亲之爱主观上都是要优先于爱他人,但现实中一人之亲与他人之亲之间又总是会遇到一个客观的先后问题,所以即使每个人都讲孝道,也免不了整个社会陷入各家各户争先恐后,各为其家,互不相让。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由谁来裁定各家之亲的先后呢?这就需要一个超越于各家之上的大家长,一个“父母官”,他以“大家”的名义既在各小家之间摆平了先后,又仍然维护了“孝”的根本原则,使孝自身具有了“忠”的含义。
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发明。
只有中国人才会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地球上哪条大河不是由涓涓细流汇成的?)通过这一发明,孝的教育意义便提升到了国家“政教”的层次,所以中国的教育历来就是道德和政治不分、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合一。
只有通过大家长式的专制主义,形成“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国家体制,才能在全社会落实有差等的“博爱”(和谐)。
因此,看起来温情脉脉、人情味十足的孝道,其实隐藏着国家专制主义的必然逻辑,这就是今天社会生活中“官本位”在传统文化中的根源。
在教育领域,人人都追求成为“学官”,所谓“学而优则仕”,按照这种逻辑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这无非意味着想要成为更高的教育者和大家长(父母官)。
至于官员治学,即“仕而优则学”,或者按照韩非的说法“以吏为师”,也是上述逻辑的逆命题,因为这也意味着只有行政级别上更高的大家长才能成为权威的教育者。
所以,这种看起来荒谬的教育体制,只要懂得传统儒家教育是以孝为本,以“上施下效”的政治服从为目的,也就一点也不荒谬了。
这不仅仅是教育体制,而是国家体制。
中国的官本位本身就是教育性质的官本位,最高的官本位当然是皇帝本位(君本位)了,皇帝是最高权力兼最高教育者、“哲学王”,他经常采取庭训甚至庭杖的方式教育他的大臣们。
所有的下属都是他的孩子,未成年人。
所以,毛泽东不接受“四个伟大”(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导师、伟大的舵手),只接受“伟大的导师”。
《周书·泰誓》中也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后人还加上一个“作之亲”,形成了(天地)“君亲师”的伦理架构,也就是“忠孝为教”的教育模式。
我必须声明一点,我并不一概反对在家庭教育中实施“孝”的情感教育,但我反对把这种教育变成家庭教育中唯一的或者至上的内容,反对将它拔高为“仁之本”“德之本”和“教之所由生”。
相反,我认为“孝”的情感不过是一般人性中的同情感、仁爱心的一种表现而已,或者说,孝不是“仁之本”,仁反而是“孝之本”。
而我所理解的“仁”,是人人平等的同情心、博爱之心,并且应该包含由这种平等意识而生的公平感、正义感,这些都是“孝”所无法包括、甚至常常会和片面的“孝”发生冲突的。
所以,如果说到道德教育,那么把这种教育仅仅局限于“孝”和由此扩充开来的对权威的服从,那是极其狭隘的,对受教育者来说是一种片面化和畸形的教育。
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应该包括对人的自由意志的激发和肯定,以及对正确运用自由意志的方式和原理的阐明和论证,应该把人教育成为成年人,而不是教育成为未成年人。
道德教育应该讨论人性的善恶、罪与罚、义务和权利、人格和自由意志以及责任的界限,不是当作教条,而是当作原理。
应有实践理性的推演。
道德教育中没有天经地义的东西,只有合理的东西。
再者,即使是正确理解的道德教育,也不应该是教育的唯一内容。
教育应该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标,道德虽然是健全人格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全部,也不是能够孤立地建立起来的。
道德教育本身就需要有其他方面的丰富资源,例如科学知识,社会和人文知识,包括对人生和宇宙的哲学思考,个人兴趣和事业心的培养,思维方法的训练(逻辑、语法、修辞等等),还有审美和艺术,再就是技术实践(动手能力)。
所有这些都是教育本身应该关注的,由此也才能使道德教育成为活生生的自由的人格教化,而不是呆板僵化的教条甚至伪善的说教。
当然,在中国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中,也包含有上述某些要素,尤其是审美教育和人生哲学;但非常缺乏的是科学知识、思维方法和技术实践方面的内容,也不重视兴趣的培养。
而更重要的是,在儒家教育思想中即使有这些内容,也都被看作在以忠孝为本的道德教育之下的附属成分,而并没有自身独立的意义。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开始大力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在教育中更是强调智力培养,乃至“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但所有这些都仍然是为道德政治服务的手段,并且要以道德政治的需要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