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2:王阳明
2019-2020年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3课后练习:第2课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1.王阳明认为,致良知必须实地用功,为学不能与为政任事分离,经世求治成为其立心、立功的基本生活目标。
由此可知王阳明( )A.以致良知为思想核心B.提倡“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C.具有强烈的功利思想D.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色彩2.针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王阳明提出了“天理即是人欲”的观点。
相对于程朱理学而言,王阳明更( )A.注重德性培养B.强调主体意识C.认同先秦儒学D.追求个性自由3.王阳明《泛海》诗云:“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从这首诗中不能体现的是( )A.王阳明淡然世间荣辱的洒脱心态B.王阳明的哲学观“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C.思通万里,胸开三界,充满禅机理趣D.格物致知,追本溯源4.下图是嵩山少林寺“三教合一碑”(即“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上的一幅图画,从正面看是一位和尚的图像,即释迦牟尼,左侧头戴方巾者为孔子,右侧头后挽个发髻的是老子。
三教共存一碑,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
这一思潮( )A.开始出现在隋唐时期B.推动了宋代理学的产生C.体现佛教的主流地位D.体现三教合归佛的趋势5.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学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孟子荀子董仲舒不够充分混乱不清或错误粗浅,已误入歧途A.传承性B.批判性C.佛学化D.超前性6.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写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
”其主要原因是王阳明( ) A.否定孔孟权威B.否定“存天理,灭人欲”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D.强调知行合一7.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知、行分际,“先知而后行”;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认为知而不行,是不知。
据此可知( )A.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立B.阳明心学主张以行代知C.朱熹重知轻行、知行脱节D.阳明心学更注重道德实践8.黄斡(1152-1221年)曾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
宋明理学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
王守仁的“四句教” 意为心本来没有善恶,有 善有恶是人意念的作用, 知道善恶是人的良知所固 有的,学会做好事而去除 邪恶则是人生境界的追求 。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 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 可分的一回事,只有把知 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 上“善”。知而不行不能 算真知。“格物”指穷究 事物的道理,纠正人的行 为。
(4)社会政治理论: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 利,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⑸文化成就:《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 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所作的注。
影响:
对程朱理学的总结:
1、以理为本,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属于客观唯心主 义。
2、天理=人伦=三纲五常,重塑儒学的核心精神,重建 社会秩序,同时又为封建统治和等级制度制造理论依据。
(3)道德观
地得之材而料天为一理地即,宇“…宙…之三其间纲张一五之理为而常三已”纲。,,天其得就纪之是之而儒为为五天,
常…… 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朱文公文集》
材天理料灭二,未人有之存天一理心天人,理欲天,夹理杂存灭者则人。人欲—欲亡—。,《人朱欲子胜语则类》
朱熹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主要是针对读 书人和统治阶层提出的精神要求,是高扬士人刚健挺拔 的道德精神和节操意识,可以和孟子“富贵不能淫,贫 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一样是对信仰 的执着追求。这种刚强坚毅的浩然正气是华夏民族宝贵 的精神财富。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三: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传统 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缺 乏治心的手段。汉唐儒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的各 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力。
宋明理学名词解释
宋明理学名词解释宋明理学是中国明代思想家朱熹和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被称为“宋明理学”。
1. 心学:心学,又被称为“阳明心学”,是王阳明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
心学强调人的内心意识对于道德行为的决定作用,认为人之本心即为善,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而偏离了本心。
修养心性、悟道德、实践善行是心学的核心。
2. 心即理:心即理是坚持一元论思想的中心观念,即认为人的心和理念是不可分割的。
心指的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心灵活动,而理指的是客观规律和真理。
宋明理学认为心即理,即人的心和理念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通过心性的改造和修养可以达到与道德理念的一致。
3.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宋明理学强调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
它认为人应该将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的正确性。
只有在实际行动中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并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
4. 性即善:性即善是宋明理学的核心主张之一,即人的本性即为善良。
人的心性本身具有善良和正直的本质,只是受到了外界环境的干扰和误导。
因此,通过修养心性和回归本心,就可以实现善行和道德的体现。
5. 致良知:致良知是宋明理学倡导的一种悟道德、认识真理的能力。
良知指的是人的良知或本能感觉,它是人的心灵中具备辨别善恶的能力。
通过修养心性、回归本心,可以唤醒人的良知,从而实现对道德真理的认识和实践。
6. 知行合道:知行合道是心学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指的是将知识与行为结合,实践与道德一致。
只有将道德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道,实践道德的真谛。
7. 理气论:理气论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学说之一,它强调了理和气之间的关系。
理指的是客观的原则和规律,气指的是事物本身的具体形象和特性。
理气论认为,理是因气而存在,而气则是理的具体体现。
只有理气相合,才能形成完整的事物。
总之,宋明理学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朱熹和王阳明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强调心性修养、知行合一、性善思想等,主张通过回归本心、达到善行和道德境界。
理学2
格物致知
陆九渊
宋 明 理 学
课堂活动1
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 理在心中。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 心,吾心便是世界” 说是旗动,另一位说 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 材料二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 是风动,慧能过去跟 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 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木 这两位僧人说,既不 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 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 是风动,也不是旗动, 神、意志等 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 是仁者心动。 关?
第3课 宋明理学
南北朝时期儒、佛、道三教并立,成为中唐以后儒学复兴的 重要背景。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儒家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 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它绵延700 余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背景:
二、含义:
什么是理学? 它形成的历史 背景是什么?
宇宙观: “理”是世界的本源,理先气后
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程朱理学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 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 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
材料二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 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 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陆王心学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 学的开创者 (2)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 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 完成 (3)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 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三十四岁那一年途径富阳,当时富阳主簿(相当于 今天的法院院长)杨简向陆九渊讨教“什么是本心”这一 问题,恰好有人来打官司,杨简出去把案子处理好以后回 来,继续问:“先生,什么是本心啊?我还是不太明白。” 陆九渊说:“刚才你断案,知道怎样合理判断是非,不偏 不倚,这就是你的本心啊。”杨简问:“仅仅是这样吗?” 陆九渊大声回答说:“你还要什么?”杨简顿悟。
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宋明理学教师用书 北师大版必修3-北师大版高
第2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重点:宋明理学的阶段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难点:宋明理学的影响。
教材整理1理学的产生1.背景(1)唐宋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重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唐宋以来儒家学者不断思索的重要问题。
(2)面对困境,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改造创新,以维护封建统治。
2.产生(1)王安石创立了“新学”,并以其为指导,实行变法。
(2)官僚地主集团反对王安石变法,把理学作为他们反对变法的精神武器。
3.含义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
4.影响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三教合一”的认识“三教合一”的主X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X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
教材整理2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1.地位北宋重要的理学家,是理学思想的奠基人。
2.主X(1)核心思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主X先有理而后有物。
(2)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3)道德观:强调“克己复礼”,主X“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以维护封建纲常。
教材整理3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思想主X(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根据。
理是唯一的、绝对的存在,故又称“天理”。
(2)封建的三纲五常就属于“天理”,主X“存天理,灭人欲”。
2.影响(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尊崇为“大贤”,其地位仅次于孔孟。
(2)朱熹的理学还跨出国门,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造了“理性”概念。
教材整理4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1.心学的形成南宋理学家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宋明理学2
5.理学旳影响 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压抑、扼杀人们旳自然欲求,产生了悲观 影响(郭巨埋儿、三寸金莲、贞节牌坊)
理学注重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 旳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 性格起到了主动作用。
理学以“理”(或“天理”)为关键,既贯穿 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
维护封建统治旳新儒学。 儒(根本)
(目旳)
董仲舒旳新儒学=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 神学化
宋明理学=儒家+道教+佛教 “理”是世界万物旳根源,
思辨化
指世界和事物中具有顺序、条理、法规、规律。
理学它为何产生以及它有什么特点,宋明理学旳产生是儒学旳一种复兴,它是针对佛学和道教旳兴起,向儒学示威旳情况下,做旳一种复兴,那么佛教和道教,
儒家思想演变线索
春秋 儒学产生
战国 初步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隋唐 面临挑战,三教合一
宋明 理学产生,儒学复兴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旳代表人物, 阐明宋明时期儒学旳发展。
一、宋明理学兴起旳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时期佛道民间传播,儒学在民间面临挑战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3.唐朝 统治者奉行“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旳学说 (3)地位——心学旳集大成者。
致良知——良知是天理。加强道德涵养,去掉人欲,恢复 良知旳本性。
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旳行为 实践。
商场着火了--
程朱理 学代表
高二历史下册《宋明理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二历史下册《宋明理学》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有理。
”又说:“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
”这表明在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A.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B.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C.从天人感应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选A。
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理是一切事物的本原,所以朱熹的理学开始从世界的本源出发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2.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气的关系问题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解析:选A。
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认为“心就是理”。
所以答案为A项。
3.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特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在灾害面前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一次次彰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大爱无疆”、“有难同当、自强不息”,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中华民族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地考验,宋明理学在塑造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方面的影响表现在()①压抑人的自然欲求②注重人的气节、品德③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④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选D。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理学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但理学中很多思想在当时乃至今天都有借鉴意义,如注重人的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奋发图强,强调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都是理学对人格塑造的积极影响。
故②③④是正确的。
4.“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与禅宗这一理论类似的是() A.老庄思想B.程朱理学C.王阳明心学D.孔孟之道解析:选C。
本题以世人熟知的禅宗理论考查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学案2(人民版必修3)
1.3宋明理学一、学法指导1、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儒家学说在新形势下吸收了佛道一些思想的发展,“理”是程朱理学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现出来,“三纲五常”就是天理。
2. 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开创心学,明朝王阳明发展心学。
“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其本质是用自我约束,强化自身修养,来符合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统治;“心学”也是理学,宋明理学的形成,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3. 宋明理学认识:在继承先代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佛道思想,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新的主张,对当时的政治、道德、教育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学习中应该当结合宋明理学的具体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的评价。
如“心学”主张内心自省,有助于我们加强自律、构筑和谐,有助于我们奋发进取,增强责任感。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1.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的挑战与新发展(1)挑战:①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②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尊道”;③佛教盛行并且渐趋本土化。
(2)新发展:①从内容上看,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②从传播的范围看,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崇儒兴教;③从影响上看,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2. 宋朝程朱理学(1)时代背景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
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
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
④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
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⑤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理学的概念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从而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宋明理学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 满本都 翻开历史一查 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 ──鲁迅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 血泪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酷吏以法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其谁怜之? 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人戴震 清人戴震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佛、道广泛传播,儒学出现危机 道广泛传播,
在外来佛教传入的同 时,中国的本土宗教 道教也在东汉时期形 成。东汉末年,神仙 东汉末年, 方士之说阴阳五行之 说与道家学说的某些 部分杂糅起来, 部分杂糅起来,形成 了道教。 了道教。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发展。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温故知新
• 回忆春秋以来儒家思想形成过程及地位变 化? • 影响一种思想兴衰的因素? 影响一种思想兴衰的因素?
– 自身理论是否完善、有没有现实需要。 自身理论是否完善、有没有现实需要。
都认为世界本原不是物质,都承认“ 都认为世界本原不是物质,都承认“理”的存 属于唯心主义; 在,属于唯心主义; 相同 都主张以儒家纲常伦理来维护专制统治,遏制 都主张以儒家纲常伦理来维护专制统治, 人的自然欲求; 人的自然欲求; 都主张自我修养、克制,并积极服务社会。 都主张自我修养、克制,并积极服务社会。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
观点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 观点1: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 批判多于肯定 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对朱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 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 期的统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 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从政治作用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观点2 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 观点2:目前一些学者们,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 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 理学:侯外庐、邱汉生诸先生主编之《宋明理学史》 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 有一段说得十分精辟:“宋明理学达到了思想发展 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 史上的新的水平。它提出的范畴、命题,所讨论的 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 问题,是新的,它探究的学术理论的广度和深度, 是前所未有的。 是前所未有的。”
概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概述宋明理学的发展脉络
宋明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哲学学派。
其发展
脉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宋代的程朱理学和明代的王阳明心学。
宋代的程朱理学是以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
程颐提出“理”的概念,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朱熹进一步发展了程颐的理学,强调
理的包容性和实践性,认为通过学习理可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目的。
程朱理学成为了宋代的官学,并对后来的中国哲学产生了深
远影响。
明代的王阳明心学是在程朱理学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王阳
明强调人的心性是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心中本具道德真知。
他认为人
们可以通过觉醒内心的良知和修身养性来实现人与理的统一。
王阳明
的心学强调了内在道德觉悟的重要性,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总的来说,宋明理学的发展可以看作是由程朱理学到王阳明心学
的演进过程。
程朱理学奠定了道德修养和治国理政的基础,强调通过
学习理来实现人生的目标。
而王阳明心学则注重个体内心的觉醒和真
知相通,强调人人皆可成为圣人。
这两个阶段的理学对中国思想史产
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学派。
总结宋明理学思想主张
总结宋明理学思想主张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流派,主要由宋代哲学家朱熹和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所创立和发展。
其主张包括“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对后世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宋明理学思想主张的总结。
一、“格物致知”:宋明理学强调通过实践、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源和本质来认识世界。
朱熹认为人们通过对事物深入研究,可以获得正确的认识和智慧。
他强调“格者,物之理也”,即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理解事物的方式是一种融合了理性思考和感性体验的认识方式。
二、“知行合一”:宋明理学强调知识和行为的一致性。
朱熹认为,只有理解了道理的人才能正确地去实践,而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更好地理解道理。
他指出,知识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道理。
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这一主张,他认为人们的内心已经具备了道德准则,只要调动内心的良知,就可以正确地行动。
知与行是一体的,只有通过行动,人们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三、“致良知”:王阳明的“致良知”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认为,人们内心都有一种能够辨别是非善恶的良知,只要调动和发挥良知,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动。
他主张一切道德规范都源于心灵深处的良知,人们只需“致良知”去觉察和追求善恶,就能够实现自己的道德境界。
这一主张突出了人们内心具备道德能力和潜力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人们应该依靠内心的力量去实践和追求道德。
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理学提出了一种全面的道德伦理体系,并强调人们应该从个人修身做起,同时也注重家庭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
朱熹认为,要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从个人做起,注重个人的德行修养,通过个人的实践和道德的践行,才能够建立和谐的家庭,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和国家。
王阳明进一步强调了个人内心的道德追求,他认为,只有个人内心达到完善的境界,才能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正确的贡献。
宋明理学宋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
宋明理学宋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宋明理学是宋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文化艺术繁盛,而宋明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流派,对于当时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宋明理学的概念、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论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以便更好地理解宋明理学的重要性。
一、宋明理学的概念宋明理学是指宋明时期理学的发展与演变。
理学源于古代儒家学派,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主张通过修养道德以及推行君主专制来实现社会和谐与和平。
由于历史的变迁与学术的深化,宋明时期的理学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思想体系,成为当时的主流哲学思潮之一。
二、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论1. 陆九渊(1046年-1100年)陆九渊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主张经世致用与格物致知,并提出“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天地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应该通过观察物象,深入探索自然规律,从而真正了解天地之道。
2. 程颢(1032年-1085年)与程颐(1033年-1107年)程颢和程颐是北宋时期理学派别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分别被尊称为“程门立雪”的程颢和“二程”的程颐。
他们重视修身养性,提倡内观自省,通过塑造自身品德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程颢与程颐的思想让理学思潮由经验主义逐渐转变为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3. 王阳明(1472年-1529年)王阳明是明代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强调心性理学,主张人人皆有良知,只要靠自省反思,即可达到心即理的境界。
他提出“致良知”与“格物致知”的理念,强调通过自我觉醒去探寻真理。
王阳明的思想在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明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宋明理学的重要性宋明理学的出现和发展为我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社会层面上,宋明理学为封建社会提供了一种道德伦理的指导原则,强调个体修身齐家治国,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其次,在学术层面上,宋明理学推崇格物致知,倡导通过实践与经验来认识世界,这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王阳明学说的主要观点
王阳明学说的主要观点1. 王阳明学说的背景王阳明(1472年-1529年),字文宾,号阳明,福建永春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化名流之一。
在中国哲学史上,他是儒家学派四大名人之一,也是程朱理学和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王阳明学说早在明代中叶就已经形成,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2. 王阳明学说的主要观点①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人的内心有致良知的本来面目,只要不被外物所扰,自然能够认清良知,行好之事。
因此,实现人类的道德教化要从内向外的途径,即通过致良知来确定人类的道德标准。
②心即理。
王阳明认为,心灵是百川汇成一片的,不能将其分割开来,因此,心即理。
这也就是说,将心看成是思想和行为的源泉,是知识和实践的纽带。
如果人们能够从内心深处认识和体验到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就能自然而然地践行道德理想。
③事功。
王阳明认为,真正的功夫不是靠书本知识可以达到的,而是要通过实践来体验和感悟,在行动中领悟道理,这就是所谓的“事功”。
④学以致用。
学习只是为了完成或者解决某些问题,如果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就没有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
因此,王阳明提出了“学以致用”的观点,即学习知识要融会贯通,找到学习知识的真正意义,并通过实践将它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3. 王阳明学说的影响王阳明学说对于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阳明学说强调实践和实用主义的思想,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
王阳明学说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思维方式,也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引导,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同时,王阳明学说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影响,成为世界哲学发展史上的一等思想财富。
最后,王阳明学说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心的价值观和道德信仰,不但要扩大人的学识,更要把正确的道德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成就远远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中国和世界文化传统中的珍贵精神财富。
专题25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备战高考历史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原卷版)
【高频考点解读】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热点题型】题型一宋明理学例1、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提分秘籍】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比较程朱理学陆王心学不同点本体论“理”是世界本原,理在心外“心即理也”,理在心中体验方法“格物致知”,体验“天理”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哲学思想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相同点代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内容都是儒学表现形式,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灭人欲”)影响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作用【举一反三】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热点题型】题型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例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提分秘籍】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的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
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第2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第七分册_华东师大版_2024-2025学年
《第2课宋明理学》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谁?A、朱熹B、王阳明C、程颢D、张载2、下列哪项不属于宋明理学的特点?A、强调道德修养B、重视历史研究C、注重实践应用D、提倡“格物致知”3、下列哪位思想家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A、朱熹B、王阳明C、程颢D、程颐4、宋明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其中“格物”指的是什么?A、研究自然界和事物B、规规矩矩做事C、改变事物的本质D、对事物进行哲学思考5、题干:《的中庸之道》强调“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反映了宋明理学中的哪种思想?A、心学B、格物致知C、性即理D、知行合一6、题干:宋明理学家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主张的目的是?A、提倡节俭,反对奢侈B、反对道教、佛教,弘扬儒家思想C、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D、提倡仁爱,反对兽欲7、宋明理学中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家是:A. 朱熹B. 王阳明C. 张载D. 陆九渊8、明代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周敦颐B. 程颢C. 王守仁D. 朱熹9、【题目】下列关于程朱理学的核心观点,错误的是:A. “格物致知”B. “心即理”C. “天人合一”D. “存天理,灭人欲” 10、【题目】宋明理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C. 提高了士人的道德修养D. 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11、宋明理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其核心命题“理”主要体现出哪一种哲学思想?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无为而治D、法家思想12、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探讨“理”的来源和存在方式时存在分歧。
程朱理学认为“理”存在于:A、人的内心世界B、先验的世界C、社会伦理规范D、自然现象之中13、宋明理学中的“格物致知”理论,强调的是人的哪种认知途径?A. 直觉感悟B. 经验归纳C. 实践探究D. 经典著述14、以下哪种做法最能体现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A. 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B. 古代的祭祀仪式C. 推崇节俭反对奢华D. 三纲五常的社会规范15、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A. 周敦颐B. 张载C. 朱熹D. 王阳明16、明朝心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提出的著名观点是:A. “格物致知”B. “知行合一”C. “致良知”D. “性善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高二宋明理学知识点梳理
高二宋明理学知识点梳理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之一,它是在宋代和明代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该学派主要关注人性、伦理道德和政治理论,并与其他学派进行对话和辩论。
一、宋明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宋明理学起源于北宋的程朱理学,其学说受到程颢和朱熹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
明代时,理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了明代理学的特点。
明代理学强调实践,强调宇宙间的理和人事之理的关联。
二、宋明理学的核心思想1. 人性论:宋明理学认为人性本善,有良知和道德意识,人通过修养和教化可以培养和发展自己的道德品质。
2. 伦理道德:宋明理学强调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人应该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来实现仁义和和谐的社会。
3. 政治理论:宋明理学关注政治问题,主张君主立宪制和君主为民的理念。
他们认为君主应该以道德为准则来治理国家,依靠贤能来辅佐自己。
4. 教育观念:宋明理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德才兼备,提出了“格物致知”和“强本治人”等理念。
三、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家和代表作品1. 程颢和程颐:北宋时期,程颢和程颐是理学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包括《二程集》和《程颢程颐集注》等,其中包括了他们对人性、伦理道德和政治理论的思考。
2. 朱熹:南宋时期,朱熹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包括《朱子家训》和《四书集注》等,他对人性、伦理道德和政治理论都有独特的见解。
3. 王阳明:明代时期,王阳明对理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他强调人的内心体验和直觉认识,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主张心学。
四、宋明理学对后世的影响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后世的政治、教育、道德和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宋明理学的思想成果广泛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
总结起来,高二阶段学习宋明理学是重要的课程内容。
通过学习宋明理学,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问题和思考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概述宋明理学,又称道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一、理学创立的背景1、背景(1)儒学面临的困境①佛道的冲击,人心思变,严重动摇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出现信仰危机;②儒学无法解决当时王朝更替、社会动荡的现实问题,人们普遍重利轻义,和儒家倡导的伦理纲常、礼乐仁义大相径庭,出现道德危机。
③儒学自身的理论缺陷:儒学重社会伦理研究,轻对世界本源及宇宙演变的思考。
在和佛道的竞争中常常处于劣势,出现理论危机。
(2)宋代各种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交织,民族矛盾尤为突出。
宋朝统治者急需一个有力的思想武器,以缓和危机,巩固统治。
2、条件(1)魏晋隋唐时,中国社会出现三教合流趋势,儒学从佛道等吸收有效成分,更具理论化、思辨化。
(2)唐宋时期的儒学复兴运动,促进了理学的诞生3、北宋五子和理学的创立(1)开创者:北宋五子(2)理学的含义: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二、程朱理学1、集大成者:朱熹2、内容(1)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
(2)理学的方法论(修养论):“格物致知”。
强调日积月累,通过接触时间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彻理。
(3)理学的社会政治理论:以德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其价值内涵是“存天理,灭人欲”。
三、陆王心学(一)陆九渊1、开创者:陆九渊2、内容:(1)核心命题:“心即理也”本心即天理。
(2)方法论: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
3、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二)王阳明1、集大成者:王阳明2、内容(1)核心内容:“良知”。
良知即本心,本心即天理(2)方法论:“致良知”。
要认识本心即可达到认识理。
为防止伪善横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立志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五、理学的影响(1)积极: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实践意识: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致良知
良知: • 1、良知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孟子》 语),先天固有,是本体。不学:先验性;不虑: 直觉性。
•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谓恒照者。”
• 2、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判断,对意念活动有指导
监督作用,是道德实践的指南针。 • 致:良知的展开与扩充,完满实现。
• “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始终。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 要致良知。”
王守仁“四句教”
• • • •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五. 思考
•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 谈谈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传奇人物 (豪雄、封建时代的完人)
• • • • • 初溺于任侠之习 再溺于骑射之习 三溺于辞章之习 四溺于仙家之术 五溺于佛氏之习
28岁,登第,授刑部主事 34岁,为朝中宦官刘瑾陷害,廷杖40,死而复生 37岁,贵州“龙场悟道” 45岁,南赣平叛,(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 后升任南京兵部尚书 • 47岁,平定朱宸濠叛乱 • 50岁,父丧,守丧,有六年较为清静的时间讲学 • 56岁,起征思田 • • • •
王守仁的著作,后人编辑为《王 文成公全书》,其中在哲学上比 较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 问》。
阳明洞
王守仁手迹
一. 与朱熹理学的不同
• 王守仁早年曾经信仰程朱,想依照朱熹的学说去 实行。他同一个朋友商量,“做圣贤要格天下之 物”,怎样格物呢?“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 他那个朋友“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想了三 天,没有得到竹子之理,反而病了。王守仁自己 也是“早夜不得其理”,到七天,也病了。于是 在一起叹气,说“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 去格物了”。后来,他在龙场,反复思考如何有 效地进行道德的修养,自以为达到了“彻悟”, 断言:“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 心上做。”(以上见《传习录下》)
三、知行合一
•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1.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 “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 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 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 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 (《答顾东桥书》)
心外无物
•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
•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 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 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 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 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传习 录》下)
2.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 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传习录》上)
3.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 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 已自有知在。”(《传习录上》) •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 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 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传习录下》)
二.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 理,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 (《答顾东桥书 》)
•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同上) • “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的心上?若在 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传习录 上》)
王守仁(明代)
王守仁生平
•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 于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 年),死于公元1528年(明世 宗嘉靖七年),浙江余姚人。 他早年曾任兵部主事,反对过 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 丞(公路站长)。后来累升为 右副都御史。皇室贵族宁王朱 宸濠起兵企图篡夺帝位,王守 仁对之进行讨伐,在短期内就 生擒了宸濠,为明代封建朝廷 平定了内乱,升南京兵部尚书, 受封为新建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