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2:王阳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天理在人心,亘古亘今无有始终。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 要致良知。”
王守仁“四句教”
• • • •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五. 思考
• 论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 • 谈谈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
Baidu Nhomakorabea
二.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 理,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 (《答顾东桥书 》)
•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同上) • “忠与孝之理,在君亲身上,在自己的心上?若在 自己心上,亦只是穷此心之理矣。”(《传习录 上》)
王守仁的著作,后人编辑为《王 文成公全书》,其中在哲学上比 较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 问》。
阳明洞
王守仁手迹
一. 与朱熹理学的不同
• 王守仁早年曾经信仰程朱,想依照朱熹的学说去 实行。他同一个朋友商量,“做圣贤要格天下之 物”,怎样格物呢?“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 他那个朋友“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想了三 天,没有得到竹子之理,反而病了。王守仁自己 也是“早夜不得其理”,到七天,也病了。于是 在一起叹气,说“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 去格物了”。后来,他在龙场,反复思考如何有 效地进行道德的修养,自以为达到了“彻悟”, 断言:“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 心上做。”(以上见《传习录下》)
传奇人物 (豪雄、封建时代的完人)
• • • • • 初溺于任侠之习 再溺于骑射之习 三溺于辞章之习 四溺于仙家之术 五溺于佛氏之习
28岁,登第,授刑部主事 34岁,为朝中宦官刘瑾陷害,廷杖40,死而复生 37岁,贵州“龙场悟道” 45岁,南赣平叛,(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 后升任南京兵部尚书 • 47岁,平定朱宸濠叛乱 • 50岁,父丧,守丧,有六年较为清静的时间讲学 • 56岁,起征思田 • • • •
三、知行合一
•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1.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 “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 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 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 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 (《答顾东桥书》)
2.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 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传习录》上)
3.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
•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 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 已自有知在。”(《传习录上》) •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 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 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传习录下》)
王守仁(明代)
王守仁生平
•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生 于公元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 年),死于公元1528年(明世 宗嘉靖七年),浙江余姚人。 他早年曾任兵部主事,反对过 宦官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驿 丞(公路站长)。后来累升为 右副都御史。皇室贵族宁王朱 宸濠起兵企图篡夺帝位,王守 仁对之进行讨伐,在短期内就 生擒了宸濠,为明代封建朝廷 平定了内乱,升南京兵部尚书, 受封为新建伯。
四、 致良知
良知: • 1、良知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孟子》 语),先天固有,是本体。不学:先验性;不虑: 直觉性。
• “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 • “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
• 2、良知是人的内在道德判断,对意念活动有指导
监督作用,是道德实践的指南针。 • 致:良知的展开与扩充,完满实现。
心外无物
•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
•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 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 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 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 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传习 录》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