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的人称代词

合集下载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

常见文言文代词汇总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吾欲之南海,何如?3、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

4、同予者何人?5、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6、臣不胜受恩感激。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0、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11、君与仆有何亲?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

1、甚矣,汝之不惠。

2、尔安敢轻吾射?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6、君与家君期日中。

先主曰:“君与俱来。

”7、吾知所以距子矣。

8、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10、然足下卜之鬼乎?11、愿诸君勿复言。

12、卿太重,将非鬼也。

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

1、愿陛下亲之信之。

2、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3、彼竭我盈,故克之。

4、为伊消得人憔悴。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岂其学不如彼邪?人称复数:古文中用“辈,等、属,侪(chái)、族、徒、曹”等放在人称代词后表示多数,可译成“们”,或在人称代词后加“一类”、“一班”、“这些”等词对译。

1、公等遇雨,皆以失期。

失期,法皆斩。

2、徒属皆曰:“敬受命。

”3、尔曹身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二、指示代词:(代人,代物,代事,……)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这个,这里,这样……)1、余之游于是乎始。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今若断丝织也,则捐失成功。

4、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6、此皆幼时闲情也。

7、今臣使楚,不当从此们入。

8、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9、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1、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12、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呼[宝典]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呼[宝典]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人称代词1、吾吾不能居其地(《勾践灭吴》)吾:我们。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我。

2、余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余:我。

盖余所至(《游褒禅山记》)余:我们。

3、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予:我。

4、朕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汝:你。

6、尔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尔:你。

7、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尔、乃:你,第二人称代词。

8、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你的9、二三子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勾践灭吴》)二三子:你们。

10、或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二、以身份、职业作称谓1、公、侯、伯、子、男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汉代封侯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

王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汉代初期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的通称列侯。

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姓封王都是一致的,异姓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

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表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

2、子、臣、君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子:儿子。

臣:臣子。

君:君主。

3、黎民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黎民:百姓。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众,黎民:众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节。

5、贾人贾人夏则资皮(《勾践灭吴》)贾人:商人。

行则叫商,坐则叫贾。

6、、前马其身为夫差前马(《勾践灭吴》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的人称代词是哪些语文学习分享到: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

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3.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4.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以译为“自己”的意思。

5.关于“旁称”,亦称为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6.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一般译为“您老人家,他老人家”的意思。

7.个人在对话中用“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一、人称代词第一人称:吾、我、予(余)、卬教材例句补例:1、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

《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论语·泰伯)啟:通“晵“,视也。

2、《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

”“吾“一般不用作宾语。

但可作前置宾语。

例如:1、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2、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庄子·秋水)3、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4、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5、我胜若,若不吾胜。

(庄子·齐物论)补充:1、“卬”也是第一人称代词,例如::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郑风·匏有苦叶)2、先秦时期一般人也可自称“朕”: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第二人称教材例句补例: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常用文言代词

常用文言代词

常用文言代词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语言精炼、表达深刻,给人一种独特而庄重的感觉。

在文言文中,代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替代名词并引导整个篇章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文言代词以及其用法。

一、人称代词1. 吾:我吾欲言之者,乃众生也。

2. 余:我余所欲为者,则以仁义为基础。

3. 兄弟:我们兄弟同舟共济,方可克服困难。

4. 邦家:我们邦家之恩,念念不忘。

二、指示代词1. 是:这个是乃吾师之言也。

2. 此:这个此言甚是,可参详思虑。

3. 彼:那个彼乃圣贤之行也。

三、疑问代词1. 何人:谁何人敢当此重任?2. 何事:什么事何事如此重要,值得我们付出所有努力?3. 何故:为什么何故不思进取,却束手待毙?四、指代代词1. 其:他/它/她其人才高八斗,不可小视。

2. 其中:其中其技艺之高超,举世瞩目。

3. 若:如果若有变故,务必密切注意。

五、反身代词1. 己: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吾体:我的身体吾体尚且不适,焉能效力他人?六、指向代词1. 是故:因此是故,我们必须努力向前。

2. 非此:不是这个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

3. 云云:等等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宽容、理解,云云。

七、连接代词1. 而:而且学习不仅要刻苦,而且要坚持不懈。

2. 又:再加上山高水长,又有何妨?3. 乃:于是事情发展至此,乃不可逆转。

八、相对代词1. 非之:不是吾之过失均应自省,非之他人。

2. 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九、数量代词1. 众:许多众人皆醒,方能无往而不胜。

2. 无几:几乎没有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无几。

十、疑问代词1. 客曰:请问客曰:“贵姓大名可否告诉在下?”2. 居乎:在哪里我前日曾见一人,不知其居乎何处。

以上是常用文言代词的介绍,这些代词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熟悉它们的用法有助于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文章。

希望读者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代词,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文言文中的代词用法分类详解

⽂⾔⽂中的代词⽤法分类详解1.⼈称代词第⼀⼈称:吾、我、余、予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我”;表⽰复数时,译为“我们”;在句中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我的”“我们的”。

是单数还是复数,须根据上下⽂的⽂意来判断。

第⼆⼈称:汝(先秦古籍中也作“⼥”,⾳rú)、尔(ěr)、若、乃、⽽说明:第⼆⼈称各个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你”,表⽰复数时译为“你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你的”、“你们的”。

诲汝知之乎?(《论语⼗则》)汝⼼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盍各⾔尔志?(《⼦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尔其勿忘乃⽗之志。

(《伶官传序》)家祭⽆忘告乃翁。

(《⽰⼉》)⽽翁归,⾃与汝复算⽿。

(《促织》)妪每谓余⽈:“某所,⽽母⽴于兹。

”(《项脊轩志》)第三⼈称:之、其、彼、渠、厥说明:第三⼈称代词,表⽰单数表⼈称时,译为“他(她、它)”;表⽰复数时,译为“他们(她们、它们)”;⽤作定语表领属时,译为“他(它)的”“他(它)们的”。

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有复⾔令长安君为质者,⽼妇必唾其⾯。

(《触龙说赵太后》)虽与府吏要,渠会永⽆缘。

(《孔雀东南飞》)思厥先祖⽗,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之地。

(《六国论》)注意:古汉语⼈称代词单复数的形式相同。

有时“侪(chái)、辈、属、等、曹”附在⼈称代词后边表⽰⼀(同)类⼈,但它们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含有“等等、⼀批”的意思。

倘复请之,吾辈⽆⽣理矣。

(《狱中杂记》)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单于视左右⽽惊,谢汉使⽈:“武等实在。

”(《苏武传》)尔曹⾝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指⽰代词①近指代词:此、是、斯、兹、之、尔、若、然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这个、这样、这种”。

此则岳阳楼之⼤观也。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语法介绍_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语法介绍_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语法介绍_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特点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其中代语与现代汉语有较大的不同,下面,把古现代的代词不同的地方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代词可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三类。

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代词:余、予、吾、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我、我们);第二人称代词:尔、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们);第三人称代词:之、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和他的、她的、它的 )等。

古代汉语人称代词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是a.有些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单数,又可以表示复数。

b.有些人称代词既可以表示人称,又可以表示领属。

例如尔既可以表示你、你们,又可以表示你的、你们的。

第三人称代词略有不同。

之只表示他(她、它和他(她、它)们 . 不表示他(她、它)的。

例如读他的诗不能说成读之诗,而且,只能作宾语,不能作主语。

例如,能说吾能胜之 ,但不能说之能胜吾。

表示他(她、它)的和他(她、它)们的是其。

如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在先秦两汉,其不能表示他或他们。

到晋以后,才出出现饮其麻沸散(给他喝麻沸散)这样的用法。

但总的来说,这种用法仍是不多见的。

还有一点应当注意之和其虽然是第三人称代词,但有时可以灵活运用,用来指我、我的或你、你的,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蒋氏很悲伤.眼泪汪汪的说:你要可怜我,救活我吗?)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猴之墓,此其志也(希望能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死后在墓碑上题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几个字:这就是我的志向。

)在这里附带说一下之字的一种特殊的用法:有时之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这种之字旺旺翻译不出来,例如:《论语.微子》道之不行.己知之矣《战国策.燕策二》:故愿王之熟计之也《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屁皮不存在了.毛将附着在哪里呢?)那么,它在句中起什么作用呢?让我们先看两个现代汉语的句子。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用法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用法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有“吾”、“我”、“余”、“予”等。

其中,“吾”和“我”是最常用的两个代词。

“吾”一般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可以表示单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也可以表示复数第一人称代词“我们”。

例如,“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屈原《离骚》),这句话中的“吾”表示“我”;又如,“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这句话中的“吾”表示“我们”。

“我”也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通常用于比较随意的场合。

例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句话中的“我”表示“自己”。

“余”和“予”也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不过使用频率比“吾”和“我”要少一些。

“余”一般用于比较古雅的场合,而“予”则带有一种自谦的语气。

例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范仲淹《岳阳楼记》),这句话中的“予”表示“我”。

此外,在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皇帝自称“朕”,臣对君主自称“臣”,诸侯自称“孤”、“寡人”,一般人自称为“仆”、“鄙人”,妇女自称为“妾”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需要根据场合、身份、语气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时候也可以不用第一人称代词,而是直接使用自己的名字或者用一些其他的词语来表示自己。

代词宾语文言文

代词宾语文言文

文言文常见代词——人称代词代词: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

另外一种就是个人在对话中用的贱称,也叫谦称。

一般用“臣、仆、妾、鄙人、寡人”等,均可译为“我”。

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

例: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

” 《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我忘记了拿尺码。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

3、余闻而愈悲。

《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是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7、臣不胜受恩感激。

《出师表》我就受恩感动激励不尽了。

8、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乐羊子妻》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

9、鄙人才疏学浅,难当此任。

我才智空虚学问浅陋,难于承担这一重任。

二、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

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另外,有“尔曹、若属”等词,译为“你们”。

“子、君、公、、卿、先生、阁下、陛下、足下”等是对对方的尊称,可译为“您”例:1、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4、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

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6、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7、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人称代词(古代汉语)

人称代词(古代汉语)

人称代词(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1)吾、我、予(余)朕等例:他日我曰:“子为郑国,我为吾家,以庇焉,其可也。

”《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夫上党之国,我攻而胜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车。

《战国策·勾践灭吴》居,予语汝!《庄子·达生》曰:“余病矣。

”《左传·鞌之战》皋陶曰:“朕言惠。

”《书经·皋陶谟》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①魏晋前,“吾”字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

例:今者吾丧我。

《庄子·齐物论》②否定句中,宾语放在动词之前,可以用“吾”。

例:居则曰:“不吾之也。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③魏晋后,“吾”字可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

例: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三国志·蜀志·先生传》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2)谦称(名词,包括自称)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是臣之大荣也,臣又何耻乎?《战国策·范睢说秦王》妾父为吏,齐中皆称其廉平。

《史记·孝文本纪》仆非敢如此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文(田文,即孟尝君)倦於事,愦于忧,而性儒愚,沉於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战国策·齐策四》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人称代词:(1)作主语、宾语、定语:“女(汝)、尔、若”等。

例: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左传·齐桓公伐楚》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

《国语·勾践灭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若为庸耕,何富贵也。

《史记·陈涉起义》吾语若。

《庄子·人间世》(2)一般只作定语,偶尔也作主语,但绝不作宾语:“而、乃”等。

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哉?《史记·平原君列传》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作者:不详时间:2012-4-7 23:36:43 来源:会员原创人气: 443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汝:汝是大家子尔:尔等若:若属皆且为所虏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孟子•滕文公下》)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文言文中人称代词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中人称代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余:余闻而愈悲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予:予观夫巴陵胜状谦称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

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自称其名。

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自称低贱的身份。

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牛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称。

②愚以为宫中之事。

此外:“臣、不肖、小人”等代替第一人称时是谦称。

注意“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安陵君其许寡人“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如: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卬(áng)”,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

后来则变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

其中以“女、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硕鼠》)汝:汝是大家子尔:尔等若:若属皆且为所虏尊称“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李广苏建传》)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的常见用法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的常见用法

文言文中人称代词的常见用法一、第一人称:我、吾、余、予等,表示“我”“我的”。

1.无食我黍:(我的)2.莫我肯顾;(我)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第一个“吾”意思是“我的”,第二个“吾”的意思是“我”)此外,第一人称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如皇帝自称“朕”,臣对君主自称“臣”,诸侯自称“孤”“寡人”,一般人自称为“仆”“鄙人”,妇女自称为“妾”;另外,交往中,人们为了客气,自称自己的名字,而不用“吾”“我”等第一人称代词。

二、第二人称:尔、汝(女)、而、乃、若等,表示“你”“你的”。

4.甚矣,汝之不惠:(你)5.汝心之固,固不可测:(你的)此外,为了表示尊重,文言文中有时也用“子”“君”“公”等词表示第二人称。

三、第三人称:“之”“其”等,“之”指“他”“她”“它”,用作宾语;“其”指“他的”“她的”“它的”,一般用作定语。

6.是说也,人常疑之:“之”代指“它”(说),做“疑”的宾语。

7.则山下皆石空罅,不知其深浅:“其”代指“它的”(空罅),做“深浅”的定语。

四、有时候,“其”充当句中主谓词组或分句的主语,作“他”。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其”代“李氏子蟠”,作“能行古道”的主语。

五、“之”“其”有时也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9、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君”,指“你”;“之”,指“我”。

10.今子爱谗以自危也,甚矣其惑也:“其”作“你的”讲。

六、文言文里的代词,一般兼指复数。

11、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我”指“我们”。

12、予我千金,吾生若:“若”指“你们”。

六、有时候,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后面加上“侪”“辈”“属”“曹”等词表示复数。

1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指“你们这些”。

14.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吾辈”指“我们这些”。

初中文言代词归纳

初中文言代词归纳

初中文言代词归纳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初中阶段中常见的文言文代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用于代替人的身份或称呼,常见的人称代词有:
- 吾:指代说话人自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 君:用来称呼对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

- 儿:用来称呼他人,表示亲昵或尊敬,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

二、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用于指示、代替事物或人,常见的指示代词有:
- 是:指示靠近说话人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或“这个”。

- 故:指示较远离说话人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或“那个”。

三、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用于提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
- 谁:用于询问人的身份或姓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

- 何:用于询问事物的名称或性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四、反身代词
反身代词用于表示动作的主体和宾语是同一个人,常见的反身代词有:
- 自:表示动作的主体和宾语是同一个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
的“自己”。

五、连体代词
连体代词用于修饰名词,常见的连体代词有:
- 其:用于修饰前面出现的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她的”、“它的”等。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代词归纳,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
有所帮助。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希望能帮助到您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
本文是关于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感谢您的阅读!
文言文中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代词,常见的有:我吾予余;不常用的有:朕台(YI)昂(ANG)。

A,吾和我字,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同。

吾,常用作主语,定语,或否定句中的前置宾语。

我,可以作主语,定语,宾语。

如:吾日三省吾身。

居则曰:“不吾知也。

”(否定句,前置宾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汇总

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汇总

文言文中的第一人称汇总一、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予”、“余”、“朕”。

1、我:用于第一人称,译作“我”、“我们”例: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两小儿辩日》)2、吾:可译作“我”、“我们”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论语·为政》)3、予:可译作“我”、“我的”例: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范仲淹《岳阳楼记》)4、余:可译作“我”例:余闻之也久。

(王安石《伤仲永》);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

(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5、朕:用于第一人称,我、我的。

(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例:朕皇考曰伯庸。

(屈原《离骚》)二、谦称代替第一人称,主要有“愚”、“臣”、“仆”、“鄙人”、“不才”、“某”、“小人”(一般人自称),“寡人”、“不穀”、“孤”(君主自称),“妾”(女子自称)。

但谦称是名词,而不是代词。

1、愚:可译作“我”例: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

(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2、臣:可译作“我”例: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3、仆:可译作“我”例: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

(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刘义庆《世说新语》)4、鄙人:可译作“我”例:且鄙人虽愚,独不知狼乎?(马中锡《中山狼传》)5、不才:可译作“我”例:至以上下相争,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

(宋臣《报刘一太书》)6、某:可译作“我”例: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相助上以抗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7、小人:古时男子对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辈自称的谦辞,亦称“小可”、“小子”例:小人实不才。

(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8、寡人:诸侯王的谦称,可译作“我”例:桓侯曰:“寡人无疾。

文言代词的分类

文言代词的分类

文言代词的分类
文言代词是古代汉语中一类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词语。

它在句子中起到独立代替成分的作用,常用于陈述、问句、祈使句
等语境中。

文言代词的分类可以根据其具体的语义和用法进行划分。

人称代词
人称代词是文言代词的一种,用来代替人的称谓、姓名或代表
特定人物。

常见的人称代词有:
- 吾:代表说话人自己
- 卿:代表与说话人关系密切的人
- 子:代表受话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你"
- 之:代表第三人称,常用于叙述、引用等语境中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是文言代词的一种,用来指示特定的人、物或地点。

常见的指示代词有:
- 此:代替较近的人、物或地点
- 彼:代替较远的人、物或地点
疑问代词
疑问代词是文言代词的一种,用来提问特定的人、事、物或地点。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
- 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
- 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
- 何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人"
反身代词
反身代词是文言代词的一种,用来指代动作的执行者是其自身。

常见的反身代词有:
- 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己"
- 其:用于第三人称,表示其自身
- 伊:用于第三人称,表示其自身
以上所述是文言代词的一些常见的分类。

在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时,了解文言代词的分类和用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的语境和表达方式。

古文第一人称代词辨析

古文第一人称代词辨析

古文第一人称代词辨析
古文第一人称代词是指在古文中用来指代自己的代词,它们有着不同的形式,
如果不能正确辨析,就会影响到文章的意思。

首先,最常见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是“吾”,它是指自己,表示自己的身份,
如“吾见之不思”,表示自己看到了什么,但是没有思考。

其次,“我”也是一个常见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它表示自己的感受,如“我心中满是悲哀”,表示自己心里充满了悲伤。

此外,“己”也是一个常见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它表示自己的行为,如“己
自求之”,表示自己自己去寻求。

最后,“其”也是一个常见的古文第一人称代词,它表示自己的态度,如“其心不可言”,表示自己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

总之,古文第一人称代词有着不同的形式,如“吾”、“我”、“己”、“其”等,它们各有不同的含义,如果不能正确辨析,就会影响到文章的意思。

因此,在阅读古文时,要特别注意这些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以便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主要有“彼、之、 其、厥、他、渠”等六个。其中以“彼、之、 其”三个为常见。 彼: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之:公与之乘 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 表“其他”、“别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 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于 晋代。“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如: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国志· 吴 书· 赵达传》
注意
“孤、寡人、朕”是古代帝王诸侯自称。 如:孤不度德量力 安陵君其许寡人 “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 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如: 朕皇考曰伯庸。(屈原《离骚》) “卬”,多用在《诗经》中,“台”多用 在《尚书》里,后代都不使用了。还有 “臣”是春秋战国时的人自称。后来则变 成臣子的自称了。

第二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 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 汝、尔、若”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例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 魏 风· 硕鼠》) 汝:汝是大家子 尔:尔等 若:若属皆且为所虏



尊称
“子、足下、君、公、先生、大王、陛下(对君 王)”作第二人称时,是尊称,相当于先生, “您”。 1、称人之字。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汉书· 李广苏建传》) 2、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子”、“君”、“公”、“先生”等。 例如:①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孟 子· 滕文公下》) 3、称人以其近侍、所在。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 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 “足下”、“执事”等。 如:①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史 记· 秦始皇本纪》)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 (《白居易《与元微之书》》③敢以烦执事。《烛 之武退秦师》)

古文中的人称代 词
第一人称代词
古汉语中,第一人称代词主要有“我、吾、 余、予、朕、台(yí )、卬(áng)”等七个。 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 吾:吾与汝毕力平险 余:余闻而愈悲 我: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观夫巴陵胜状



谦称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 不用自称代词,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 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如: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 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史记· 廉颇 蔺相如列传》) 2、自称低贱的身份。如:①太史公牛马走司 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牛 马走”指“像走马一样被役使的仆人”,是谦 称。②愚以为宫中谦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