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0.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41.演替系列:指从生物入侵开始直至顶级群落的整个顺序演变过程。
42.植被型:凡建群种(一级或二级)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43.植被型组: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被型联合为植被型组。
③光周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积累与消耗。
⑵适应:
①在黑暗条件下,植物会出现“黄化现象”;
②光强有利于果实的成熟;
③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④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
㈡光因子与动物
⑴生态作用:
①光照度影响动物的行为(昼行性、夜行性、晨昏性);
②光质影响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
10.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⑴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⑵研究意义:
①他感作用与歇地现象:有些农作物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
②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
③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菜地与森林植被之间平衡的改变。
29.他感作用: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0.捕食作用:是一种直接的对抗性关系,一种生物吃掉另一种生物。
31.叶面积指数:是一块地上阳光直射时作物叶片垂直投影的总面积与占地面积的比值。
32.季相: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
33.干扰:指平静的中断,正常过程的打扰或妨碍。
③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曲线呈“J”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⑵应用价值:
①预测人口增长率;
②预测人口数量;
③监测环境承载量。
6.繁殖有几种基本方式?怎样理解各自的生态学意义?
①无性生殖:营养繁殖、孢子生殖;(扩展能力强,繁殖速度快,繁殖潜力强)
②有性生殖(对多变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的进化速度快)。
⑵作用:
①生态学上的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
②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
③保护濒危植物。
13.群落组成的数量特征有哪些指标?
⑴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①多度、
②密度、
③盖度、
④频度、
⑤高度、
⑥重量、
⑦体积
⑵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①优势度、
②重要值、
③综合优势比
14.群落的结构要素有哪些?
⑴生活型;
⑵叶片大小、性质及叶面积指数;
③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④生态金字塔: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之间的量值自基础营养级向上排列,呈现出下大上小的结构。
18.说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消费效率和林德曼效率的生态学意义及关系。
7.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⑴主要特征:
①r-选择是有利于发展较大的r值选择;
②K-选择是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
③r-选择的物种在个体数量上变化大、不稳定;K-选择的物种在个体数量上变化稳定,临近K值;
④r-选择的物种:a发育快、b增长力高、c提前生育、d体型小、e一次繁殖,K-选择的物种:a发育缓慢、b竞争力高、c延迟生育、d体型大、e多次繁殖。
②他感作用;
③捕食作用;
④寄生与共生。
9.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⑴生物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的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⑵两个基本规律是指①产量恒定法则、②-3/2法则。前者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的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即Y=W*d=Ki;后者则是指当种群密度提高时会出现“自疏现象”,即W=C*d-a,其中a为一个恒值3/2。
⑶层片;
⑷同资源种团;
⑸生态位;
15.什么是演替顶级?你的看法如何?
⑴演替顶级:到达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是演替的终点。
⑵看法:①植被总是趋向于减轻极端情况而朝向顶级方向发展的;②演替过程中群落间的差异会逐渐缩小;③最终生境都趋向于中生型的生境,发展为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
15.生态入侵: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
16.生活史:是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
17.生活史策略:生物对它所处生存环境条件的不同适应方式。
18.繁殖代价:即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
19.生殖对策:生物繁殖后代时所面临的各种选择,是对生殖和生长资源合理投资的策略。
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的必须物质。
9.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一种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有其中一项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10.贝格曼定律:在相等的环境条件下,一切定温动物身体上每单位表面面积发散的热量相等。
52.生态危机:指由于人类盲目活动而导致局部地区甚至整个生物圈结构和功能的失衡,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53.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54.阈值:生态系统本身能抗御外借干扰、恢复平衡状态的临界限度。
简答题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⑵知道意义:
①在生产养殖业中,选择r-选择的物种,增加产量,获得更多的利润。
②在林业畜牧业中,选择K-选择物种,保证高存活率和产量。
8.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特征?
⑴种间关系:是指种群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是指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⑵基本特征:
①种间竞争;
⑵空间特征:①均匀分布;②随机分布;③集群分布。
⑶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系一个基因库。
5.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举例说明指数增长模型在人口预测上的应用价值。
⑴比较:
①种群指数增长模型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②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
⑵积温: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意义:①为地区间作物引种和新品种推广提供依据;②分析地区或热量资源,编制农业气候区划指标;③根据作物各发育时期的积温,预测作物发育时期。
4.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特征相比较,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特征?
种群:是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组合。
⑴数量特征:①种群密度;②出生率和死亡率;③迁入率和迁出率;④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⑴协同进化是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⑵生物不能脱离环境,环境有靠生物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
㈠光因子与植物
⑴生态作用:
①光照度影响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质量的增加;
②光质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
11.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种群:是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总和。
13.年龄结构: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14.环境容纳量: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25.衰老: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发的必然过程;表现为结构和机能衰退,适应性和抵抗力减退。
26.生态位:指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27.领域性: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28.共生: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互利或偏利的关系。彼此之间存在营养方面相互依存,或者存在防卫性的相互照应。
11.什么是生物群落?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⑴生物群落: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
⑵基本特征:
①具有一定的外貌;
②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③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
④形成群落环境;
⑤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⑥一定的动态特征;
⑦一定的分布范围;
⑧群落的边界特征。
12.什么叫优势种和建群种?有何作用?
⑴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此处为乔木层)。
16.生态系统有那些主要成分,它们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
⑴生态系统基本组成:
①非生物环境、
②生产者、
③消费者、
④分解者;
⑵构成:
①非生物环境:包括能源、气候、基质和介质,以及厂家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等;
②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以简单的无机物质为原料制造各种有机物质,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也是其他生物类群以及人类食物和能量的来源;
5.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6.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发育的一种规律,即生物在完成其发育阶段所需发育起点以上温度的总和为一个常数。
7.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通过变异和选择,结果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有时在外貌上也非常相似。
③消费者对初级生产物起着加工、再生产的作用,而且许多消费者对其他生物种群数量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④分解者将动植物残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物网和营养级?生态金字塔如何形成?
①食物链: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②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的一个网状结构。
一、名词解释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2.生态因子: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
3.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4.限制因子:生物的存在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34.同资源种团:指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35.生活型:是生物对于特定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百分比。
36.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
37.多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目。
38.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39.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44.群系:凡事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被群落联合为群系。
45.群丛: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有如植物分类中的种。
4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47.食物链:生物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③光周期影响鸟类的迁移,哺乳动物的换毛和生殖。
⑵适应:
①灵长类、蹄类适应于白天的强光下活动;蝙蝠、蛾类适应于夜晚的弱光下活动;
②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性;
③鸟、兽、鱼、昆虫的繁殖对日照长短表现出周期性。
3.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上有何意义?
⑴“三基点”: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相应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意义:①农作物生产过程中,通过控制强度来控制酶的活性,从而提高出产率;②确定作物种植的季节和分布区域;③计算作物生长发育的速率。
20.滞育:动物受环境条件的诱导所产生的静止状态的一种类型。
21.r-选择:有利于发展较大r值的选择。
22.k-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
23.生殖效率:后代的质量与投入的能量的比值。
24.迁徙:指某种生物周期性的、有规律的、沿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地在繁殖地区和越冬地区之间进行的长距离的往返移居的行为现象。
48.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49.同化效率:指植被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的能量比例。
50.生长效率:同一营养级的净生产量与同化量的比值。
51.林德曼效率:能量沿捕食食物链,每经一个环节都将大大减少,最后只有少部分能量留存下来用于生长,形成动物的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