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精品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教案

一. 教学内容:《诗词五首》二. 重点:1. 了解诗词大意。

2. 理解表达的感情。

三. 难点:1. 关键词语的理解。

2. 赏析诗词。

【教学步骤】:一. 生字:舟楫羡金樽珍馐投箸歧路刈麦荷箪饷田灼秉吏禄岁晏嶂寐二. 作者及诗词介绍(一)《饮酒》1. 释题,作者介绍:陶渊明,东晋诗人,“田园诗派”开山祖。

此诗写于四十岁辞去彭泽县令归园田隐居不久。

2. 诗句理解:开头四句:结庐,人境,喧、远。

点明身居闹市而能闲适平静是因为“心远”所致。

中间四句:采,悠然,佳,相与。

写人与自然结合一体。

后面二句:从官场回到田园,有人生的“真意”。

3. 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以“东篱下”“采菊”为起点,诗人漫不经心,远方的“南山”扑入眼帘。

“悠然”既是诗人的神态,也点出“东篱”与“南山”这段空间相距较远。

由“南山”生发出“山气”、再由“日夕”引出“飞鸟相与还”的农村黄昏的幽静景色,“佳”字的含意也就有了着落:这四句浑然一体,情景交融。

清人王国维曾举例,将之誉为“无我之境”,意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物我合一。

4. 小结:本诗着力抒发了作者归隐之后悠闲恬静的欢快心情,意在言在,可以发现诗人鄙视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

诗歌先通过自问自答道出了身处人境而能没有车马喧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是因为从精神上摆脱了环境的干扰(“心远地自偏”)。

接着,诗人描绘了他归隐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与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且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人生的意趣,表露了“欲辩已忘言”的纯任自然的恬淡心情。

(二)《望庭湖赠张丞相》1. 释题,简介作者张丞相,即张九龄。

孟浩然,唐朝诗人,诗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唐朝山水田园派诗人。

诗人写作此诗的目的在于请求引荐,希望得到赏识和录用。

2. 诗句理解:首联:广阔的湖水与天连成一片。

颔联:洞庭湖非常雄伟:云气蒸腾,可远达云梦泽;波涛汹涌,可摇撼岳阳城。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 1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 1

《诗词五首》
参考教案之一
一、目标设计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二、重、难点
重点:熟读、背诵
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可由唐诗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导入。

(二)明确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炼、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三)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1.听录音,要求学生标出节奏、韵脚,注意语速。

2.学生范读,师生点评。

3.全班齐读,加深体会。

(四)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学习《使至塞上》
①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全诗。

②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

③王维的诗曾给后世影响极大,人们评其诗,总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即其最擅长写景。

品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妙。

并根据这两句诗的描绘发挥相象作一幅画。

④有感情朗读,当堂背诵。

用心爱心专心115号编辑。

语文教案-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

语文教案-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

语文教案-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诗词《汉江临眺》《浣溪沙》等,使学生能够: 1. 理解和背诵诗词,掌握其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诗词艺术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二、教学准备1.复印诗词《汉江临眺》《浣溪沙》等;2.准备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导入教师和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的背景和创作特点,引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2.呈现诗词标题:《汉江临眺》《浣溪沙》等,引导学生联想和猜测诗词的内容和意境。

第二步:课文分析(15分钟)1.教师逐句解读诗词《汉江临眺》:解释诗句的意义、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涵。

2.教师逐句解读诗词《浣溪沙》:同样进行解释和分析,引导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第三步:诗词背诵(15分钟)1.师范生背诵《汉江临眺》:教师先朗读,学生跟读,再让学生逐句背诵,培养学生语感和记忆力。

2.学生分组朗诵《浣溪沙》: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词进行朗诵。

第四步:诗词欣赏(20分钟)1.欣赏诗词《汉江临眺》的美景:教师通过图片或课件展示江河景色,配以适当的音乐,营造出诗词描绘的景观。

2.欣赏诗词《浣溪沙》的花鸟画:同样通过图片或课件展示精美的花鸟画作,与诗词相呼应。

第五步:诗词创作(25分钟)1.学生仿写《汉江临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想象,写一篇描写江河景色的诗词。

2.学生合作创作诗词《浣溪沙》: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合作创作一首诗词,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题。

第六步: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多读诗词,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学诗词《汉江临眺》《浣溪沙》等,旨在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通过逐句解读、背诵朗读、诗词欣赏和创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意境和美感。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

(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2、齐读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五首》教案一、导语: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

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诗词五首二、检查预习:1.学生同桌先交流,提出自己预习中不会字词,相互解答。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生字词,加以整理,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全班学生朗读正音。

箸爝火彝虞煜砌麾炙(答案略)三、导读〈行路难〉:1.教师课件展示下列诗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

(赵翼《论诗》)(2)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启发设问:以上诗句都与古代哪位诗人有关?你能谈谈他的有关情况吗?教师点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谈A.李白的生平、时代、代表作品;B.有关李白的故事、传说;C.你对李白的评价。

学生思考,发言交流,教师因势导入本课学习。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1)教师示范朗读或放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教师指名朗读,大家评议其优点、不足。

从读音、停顿、音调以及感情上评议,是否朗读到位?如果不合适,应该怎么读比较符合诗的内容?(对有争议之处,教师不做结论,引导学生往下学习,让学生学习课文后再做结论。

)3.教师解题(课件展示,指名学生读或全班齐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时代背景。

《行路难》是李白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诗中写世路艰难,充满着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

4.学生自主朗读,疏通、理解全诗。

学生以个人朗读、小组内互读等形式尽量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并参考注释,疏通诗意。

对不理解的词句可在小组内交流解决,或请教老师,老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予以解答,或交由全班讨论解决。

初三语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案

初三语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教案

初三语文诗词五首教学设计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或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对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一、《汉江临眺》1.简介作者、释题。

(1)王维,唐代文学家。

他的诗被人称赞为“诗中有画”,有《王右丞集》传世。

(2)临眺,即登临远望。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清读音、节奏、语气和停顿。

3.学生齐读诗歌。

4.思考:(1)有的版本将“汉江临眺”改写为“汉江泛眺”,你认为哪个好?为什么?明确:“汉江泛眺”即泛舟汉江。

从诗中所写景物来看不应是泛舟时所见,所以还是以‘汉江临眺“为好。

(2)这首诗描写的是怎样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描写了汉江的地理位置和浩瀚的水势,为我们展示了江水波澜起伏、高山为雾气笼罩而时隐时现的自然景象。

流露出诗人对汉江风景的喜爱之情,全诗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3)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人也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请试着运用丰富的想像,在脑海中把这首诗转换成一幅山水画。

5.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诗歌,然后全体起立齐读全诗。

6.背诵全诗。

二、《宣州谢朓楼钱别校书叔云》1.释题。

饯别:用酒食送行。

叔云:作者的族叔李云。

诗题即为在宣州谢跳楼上设宴送别我的族叔校书郎李云。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中的感情。

4.体会诗歌内容。

(1)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天宝初年,李白被谗毁;天宝末年,李林甫、杨国忠先后弄权,嫉贤妒能,朝政黑暗、腐朽,诗人怀才不遇。

(2)这首诗开头的感情基调是烦忧、怅惘,但随之而来的情绪却是意兴飞扬、神思激越,最后在那意兴飞扬、举杯酣饮的一刹那,情绪却又出人意料地跌落到最低点。

请问:在一篇不长的诗歌中竟有这样大幅度的感情跳跃,那么它如何能够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呢?明确:从全篇来看,篇末的四句可以说是一个大的跳跃与转折。

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教案:21.诗词五首

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教案:21.诗词五首

九年级语文上册语文版教案:21.诗词五首《诗词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背熟五首诗词,理解大意,领悟意境。

2.体悟作者情感,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尝试写诗,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2.品味诗词中的优美意境,感受其隽永的意蕴及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及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代诗词名家及其诗词风格和代表作。

2.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

3.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

4.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进而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教学工具】教学PPT,朗读音频【教学方法】1.背诵法。

2.讨论点拨法。

3.自主学习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社1988年版)。

《卖炭翁》是《新乐府》中的一首,题下原有小序:“苦宫市也。

”宫市,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太监)到民间市场强行买物,口称“宫市”,实为掠夺。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深刻地揭露“宫市”的腐败本质。

《约客》本诗选自《宋诗选》(张鸣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是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一首展示内心世界的小诗。

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以此入诗,就难以写得蕴藉有味。

然而赵师秀的这首小诗就此种情致,却写得深蕴含蓄,余味无穷。

《如梦令》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词中刻画了一个年轻女子爱花、惜花的细腻情感,创造了鲜明、优美的艺术形象。

此词写惜春敏感心理,并无深意,全凭高超的表现技巧和优美的艺术形象取胜。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孝宗淳熙二、三年,作者在江西为官,曾多次上书,陈述抗金复国方略,都未被采纳,他来造口登临时,联想起四十年前中原沦陷、百姓涂炭的史实,于忧愤中写下了这首抚今追昔、即景明志、表现了词人对中原的怀念和壮志未酬的苦闷的词。

九年级语文教案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教案及反思

九年级语文教案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教案及反思

九年级语文教案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教案及反思教学建议一、《汉江临眺》教材分析开元二十八年(740)秋,王维40岁时,以殿中侍御史的身份去黔中、岭南任选补使。

选补使是朝廷派往边远地区选拔地方官员的使臣,是一种为期几个月的临时出差,不同于放外任或贬谪,所以王维此时的心情是比较舒适的。

在去桂州(今)任所途中经过襄阳时写了这首诗。

《汉江临眺》即来到汉江登临远眺。

“眺”,有一个本子作“泛”,即泛舟汉江。

从诗中所写景物来看不应当是泛舟时所见,故应以“汉江临眺”为准。

汉水源于宁强,流经襄阳东南折至汉阳汇入长江。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写在汉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开头第一、二句总写汉江形势。

汉江处于古代楚国境内,既与三湘之水汇合,又与来自的众多河流连接,所以水势浩瀚。

中间两联写纵目所见。

其中第三、四句写汉江水流汹涌,似向天地之外奔流而去,远山由于被江面蒸腾的水气所覆盖,所以若有若无,时隐时现;第五、六句写襄阳一带的城郭楼阁,远远望去好像飘浮在前面的江面上,翻滚起伏的波澜好像撼动得远处的天空也忽上忽下的。

这两联突出地描绘了汉江水势的宏伟壮丽。

诗人紧紧扣住临眺之所见,即总是在写自己的视觉感受。

他运用想像和夸张的手法,又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流速之快。

从江流到山色,从郡邑到远空,视野极其开阔,境界极其广远。

王维不只是诗人,还是一名画家。

苏轼曾评议他的诗和画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在这首诗中,王维把画家的观看、诗人的思索、绘画的技巧、诗歌的手法极自然地结合起来了。

他奇异地描绘了同时并列于空间的景物,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连续性的运动、变化。

古人有“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说法,可引导同学依据诗句想像并描述诗中所呈现的富有动感的画面。

结尾两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中的山翁原指晋朝人山简。

山简是“竹林七贤”涛的儿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

据《晋书·山简传》记载:山简性嗜酒,在襄阳“优游卒岁,唯酒是歌”,当时有儿歌曰:“山公出何许,往至高阳池。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

17 诗词五首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诗词诵读技巧并背诵五首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名句,培养一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目标2和3。

指导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本课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名篇,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

有令人震撼的场面描绘,有稍纵即逝的感慨感悟,也有不同寻常的经历追寻。

让我们继续沿着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漫游,领会独具风格的诗词魅力和韵味。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作品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

杜牧,字牧之,世称“小杜”,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晏殊,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难字词(1)字音萧.关(xiāo)征蓬..(qǐ hù)..(zhēng péng)绮户候骑..(hòu jì) 探看..(chán juān)..(tàn kān) 婵娟(2)词义【萧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征蓬】随风飞扬的蓬草。

这里诗人用以自喻。

【候骑】担任侦察巡逻任务的骑兵。

【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朗读指导。

听录音,正音,标出朗读节奏。

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语气,读出感情。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1.请分别说出五首诗的主旨。

交流展示:(1)《使至塞上》叙述诗人出使边塞的旅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表达了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2)《泊秦淮》叙述了诗人夜泊秦淮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讽刺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忆江南》等

语文教案诗词五首 《忆江南》等

语文教案诗词五首《忆江南》等在教授语文课程时,编写一份优质的教案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将为您呈现一份关于诗词的语文教案,主题为《忆江南》等五首诗词。

通过这份教案,学生们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经典诗词的内涵,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

第一首诗词:《江南》诗句示范:落花时节又逢君,红豆相思转眼云。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词,学生们将能够理解诗人笔下的江南风光和情感表达,激发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思考。

教学步骤:1. 听读《江南》这首诗,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分组讨论,探讨诗中涉及的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

3. 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4. 课堂分享,展示学生们对这首诗的独特见解。

第二首诗词:《菩萨蛮》诗句示范:粉蝶温柔柳絮飞,冰樽暖酒竹花围。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词,学生们将能够感受到唐代女诗人的文学才华和情感抒发。

教学步骤:1. 学生自主阅读《菩萨蛮》,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分组讨论,探讨诗中细腻的描写和造景手法。

3.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朗诵和表演,展现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4. 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菩萨蛮》这首诗的感悟与理解。

第三首诗词:《夜泊牛渚怀古》诗句示范:江边牧童逢春暮,满面桃花相倚乌。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词,学生们将能够感受到古代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怀旧情怀。

教学步骤:1. 学生自主品味《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体会其中的历史意义和生活场景。

2. 小组内分工合作,解析诗中的意象和隐喻。

3. 创作一幅插画,展现出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

4. 课堂展示,分享学生们对这首诗的不同见解和感受。

第四首诗词:《古意》诗句示范:古意缥缈相思迷,绿窗青琴碎月醉。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这首诗词,学生们将能够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抒发和艺术表达。

教学步骤:1. 听读《古意》这首诗,体会其中的古风与现代感。

2. 分组讨论,解读诗中的词藻和修辞手法。

3. 艺术创作:用水彩或素描表现这首诗的意境和画面。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5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5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5第一篇: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使至塞上,无题,泊秦淮,浣溪沙,水调歌头参考教案 5《诗词五首》参考教案之五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2.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3.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三、课型:新授四、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五、教具:多媒体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

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

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

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

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阕:责月-怀人。

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

语文教案-诗词五首《题破山寺后禅院》等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常建及其创作背景。

2.理解并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等五首诗词。

3.领悟诗词中的意象和哲理,提高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领悟诗词中的意象和哲理。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常建画像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诗人。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常建有哪些了解?他的诗歌有哪些特点?2.讲解诗词逐首讲解《题破山寺后禅院》等五首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哲理。

示例讲解《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人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寺景象,表达了向往禅意的情感。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描绘了清晨的古寺和阳光照耀下的树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表现了禅房周围环境的清幽。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对禅意的领悟。

3.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五首诗词中,哪一首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汇报交流: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小结提醒学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5.作业布置背诵《题破山寺后禅院》等五首诗词。

选择一首诗词,写一篇鉴赏文章,不少于300字。

五、课后拓展1.组织诗词鉴赏小组,开展课外活动,欣赏更多诗词。

2.邀请家长参与,共同品味诗词之美。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讨论氛围热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对诗词的领悟有待提高,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3.课后作业布置适当,有利于巩固所学内容。

附:诗词原文及翻译1.《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余钟磬音。

2.《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语文教案)初中九年级短诗五首教案

(语文教案)初中九年级短诗五首教案

初中九年级短诗五首教案学习短诗五首,感受月夜中独立坚强的形象和风雨吟中不畏风雨勇敢年轻的舵手形象,体会萧红墓畔口占中诗人的寂寞孤独的情思,感悟断章中“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一中“保持思想、个性的独立性〞的哲理。

一起看看初中九年级短诗五首教案!欢送查阅!初中九年级短诗五首教案1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比照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第1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导入新课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

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

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

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

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九年级语文教案 石壕吏等诗词五首9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 石壕吏等诗词五首9篇

九年级语文教案石壕吏等诗词五首9篇石壕吏等诗词五首 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石壕吏》。

一、说教材:《石壕吏》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

第一课时已学过了前两首,学生对杜甫的生平和作品风格已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习这篇《石壕吏》应该问题不大。

《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主要记述了在一天傍晚,作者投宿石壕村,遇官吏抓丁服役,老翁逾墙逃走,老妇出门应对。

用大量篇幅记叙了老妇的致词,从中体现战乱给老妇一家带来的不幸,以及在官吏的威逼下请求从军服役的经过。

第二天天明,作者独与老翁别暗示了老妇已被抓走。

全篇以老妇的致词为主,兼有动作描写,再加上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愈加生动。

二、说目标:结合这个单元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内容、思想、写作上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为:1. 读懂文章大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例如:古今异义词(裙、已、前途等)和一些特殊词语的意义。

2. 了解古体诗在停顿和节奏上的特点,能准确、有感情的进行朗读。

达到熟读成诵。

3. 在反复诵读中领会丰富的内涵,体会作者的复杂思想情感和精练的语言。

4.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学生珍爱和平幸福的生活。

5. 通过比较诗风的变化,体会文学来源于生活。

其中重点放在对作者思想的把握和体会语言特点两方面。

三、说教法:学习千法,读是根本。

对于文言文来说读尤为重要。

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了熟读为先,讲中有读,读中促讲的办法。

先生读,互评,再生读,范读,自由读,齐读等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作准备。

文言文教学的一大弱点往往枯燥乏味,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选择了多种学生感兴趣的因素:猜对联、当演员演短剧等等。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效率。

最新整理初三语文教案五册诗词五首教案

最新整理初三语文教案五册诗词五首教案

最新整理初三语文教案五册诗词五首教案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在了解一定的诗歌朗读技巧后朗读本课五首诗。

诗有平仄、平声、缓仄声急,读得很缓时并不是平板的拖长,也应注意感情注入。

2.体会每首诗的感情,品味真意境。

(二)整体感知这五首古代诗词,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学过程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

“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诗词是语言的精华。

首先让学生不停地反复地朗读诗歌。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

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而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

莱新曾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歌是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创造性的极好教材,所以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诗中学,诗中物,使学生步入诗境,达到与诗人心灵沟通、感情交融。

(1)本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诗着力抒发了作者归隐之后悠闲恬静的欢快心情,意在言在,诗人鄙视争名逐利的官场生活还是不难察觉的。

(2)诗中哪些词、句突出作者这份情感的?诗歌通过自问自答道出了诗人身处入境而能没有车马喧嚣的烦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于“心远地自偏”从精神上摆脱了环境的干扰。

接着,诗人描绘了他归隐之后自己的精神世界已与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并且从大自然中领悟到人生的意趣,表露了“欲辨已忘言”的纯任自然的恬淡心情。

(3)赏析“采菊……相与还”四句:这四句以“东篱下”“采菊”为起点,诗人漫不经心,远方的“南山”扑入眼帘。

“悠然”既是诗人的神态,也点出“东篱”与“南山”这段空间相距较远。

由“南山”生发出“山气”、再由“日夕”引出“飞鸟相与还”的农村黄昏的幽静景色,“佳”字的含意也就有了着落:这四句浑然一体,情景交融。

清人王国维曾举例,誉为“无我之境”,意即“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4)品评、诗作品高超的艺术,以及作者矛盾心理。

九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doc

九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doc

九年级语文诗五首教案.doc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

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

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

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

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

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

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

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

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

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

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诗词五首》语文教案1一、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2、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二、重点难点1、重点:①、朗读背诵古代诗词。

②、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

2、难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情志或意趣。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学习唐诗宋词要整体了解各首诗词的主要意思,记住其中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能够背诵。

二、听录音朗读《诗词五首》三、课文分析(一)、学习《使至塞上》1、作者简介:王维:( 701 - 761 ),唐诗人、画家,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是当时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历史上优秀的山水画大家,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一生以李林甫取代张九龄执政为界分前后期,前期颇富积极进取之心,诗作呈现昂扬奋发之面貌。

后期则消极退避,对世事采取“无查无不可”的态度,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王维奉佛,诗中有禅趣,有“诗佛”之称。

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有《王右丞集》。

2、解题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本诗是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时所作。

3、译诗参考一随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

(初中语文教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诗词五首》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初中语文教案)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诗词五首》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学校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诗词五首?教案学校语文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古代诗歌,挂念同学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

生疏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同学更加宠爱祖国和人民。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一、这五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简洁记忆。

应让同学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同学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猛烈感情。

二、接受同学自读、老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明确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指导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南春?三首唐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开展的全盛时期。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绚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殊多。

李白、杜甫、白居易当然是世界有名的宏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很多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

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简单面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根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

今日,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即每诗四句,每句七言。

二、指导自读〔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1同学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1)解释以下词语:浥客舍尽故人(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雨〞与“柳色〞除了写春色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伴侣的什么感情2争辩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第1题:浥:〔yì〕潮湿。

客舍:客店、旅店。

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一作“进〞。

故人:老伴侣。

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宠爱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的1.背诵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诵读能力。

2.了解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柏和词的两大流派。

3.分析品味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人、词人创作的独特风格。

2.体悟诗词的意境和语言。

3.提高学生对诗词的感悟、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法。

反复诵读吟咏,争取当堂成诵。

2.讨论一质疑一点拨法。

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并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语言的感悟。

3.引申一比较法。

通过引申比较,体会诗人、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以及词的两大流派的艺术特点。

媒体设计1.录音机、范读带。

(正字正音,感受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投影仪、胶片。

(显示内容:生字注音、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文体知识、精美插图、相关诗词等。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7一、导语设计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唐诗不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理记忆。

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代表性的象征,唐诗精神也成了我们民族精神血液的一部分。

到了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代文人另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得更加完美,使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就让我们踏进文化宝库,学习几首流传千古的诗词,一睹这两颗明珠、两大丰碑的风采(板书课题《诗词五首》)。

(解说:这段激情澎湃的导语,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认识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解题1.我国古典诗歌自唐代始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近体诗并非近代诗,它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通常有八句,绝句有四句,它们都有平仄的要求。

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但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时仗。

律诗根据每句字数又可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

王维的《汉江临眺》就是五言律诗,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属于古体诗。

2.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三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词贵有意境,词人又各具自己的风格。

清代张蜒将宋词大致归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

本课晏殊的《浣溪沙》是婉约词代表作,苏轼的《江城子》和辛弃疾的《破阵子》则被称为典型的豪放词。

三、研习课文1.结合注释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填文学常识表。

作品作者体例出处《汉江临眺》王维五律《王右丞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古体《分类补注李太白诗》《浣溪沙》晏殊词《珠玉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词《东坡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词《稼轩长短句》2.播放录音,正音正字。

(1)学生先默读这五首诗词,找出自己没有把握读准的字,用铅笔画出来。

(2)播放朗读带,学生为生字难词注音。

(3)出示投影片,强调下列字音、字形。

塞(sài)邑(yì)浦(pǔ)襄(xiāng)眺(tiào) 朓(tiǎo)饯(jiàn)扁(piān)晏(yàn)擎(qíng)骑(jì)鬓(bìn)挽(wǎn)3.再放朗读带,学生跟着小声读,读通读顺诗词。

4.教师范读,读出诗词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5.抽生朗读,纠正节奏、停顿等方面的缺陷。

6.串讲诗词大意,提示作者思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词内容,为背诵做准备。

7.学生背诵诗词。

(解说:本课时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每首诗词的基本思路后,最主要的任务是反复诵读,熟悉作品,背诵诗词,为进一步的分析鉴赏做准备。

)四、布置作业1.熟练背诵诗词。

2.以《汉江临眺》的内容为依据,运用丰富的想像,画一幅画。

第二课时18一、检查作业集体背诵《汉江临眺》和《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研习《汉江临眺》1.抽生背诵该诗。

2.抽生以此诗为例,说说五言律诗的基本特征。

明确:(1)句数字数: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

(2)四联:每两句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3)押韵:偶句押韵,韵脚为:通、中、空、翁。

首句可押韵可不押韵,本诗首句不押韵。

(4)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和“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都是严格的对偶句。

首联和尾联则不作要求。

(5)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此步骤视学生接受能力而确定讲与不讲。

)3.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象,并弄清它们分别指什么。

明确:楚塞:古代楚国的地界。

荆门:湖北宜昌附近的荆门山。

三湘:湘水、漓水、蒸水、潇水的交汇处。

因湘水与漓水并称漓湘,与蒸水并称蒸湘、与潇水并称潇湘而得名。

九派:指在汉阳附近流人长江的各条河流。

郡邑:州郡城镇,指湖北襄阳。

襄阳:晋人山简(即“山翁”)任征南将军镇守过的地方。

4.学生拿出自己画的山水画《汉江临眺》,分析诗中画意。

(1)让学生自告奋勇,将自己的作品用实物投影仪投至大屏幕,并说明自己的作画意图,分析诗画的关系,指出自己作品中的亮点。

(2)几个学生展示与说明之后,全班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每幅作品的优缺点。

5.结合学生作品,理性分析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

(1)分析“诗中有画”的景物层次:明确:本诗犹如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其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分别绘出了画面的背景、远景、近景和全景。

(2)用具体的语言描绘画中美景。

明确:背景: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的汉江水从荆门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近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仿佛眼前的城郭也在水面上缓缓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仿佛远方的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

全景:襄阳城静静卧在三湘九派之间,仿佛一幅色彩素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水墨山水画,在这怡人美景之中,两位谈笑风生、呼酒买醉的朋友自得其乐。

(3)思考王维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融画人诗,以诗写画。

明确:第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结构上吸取了绘画技法,善于把许多个别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

第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色彩的运用上吸取了绘画的长处,采用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而又适当地把情绪、意境融于画中,利用光影的巧妙编织,使画面流光溢彩,更具立体感。

第三,王维的山水诗在遣词造句上,善于推敲琢磨,选择最传神的词汇将深远无穷的画意寓于简易闲淡的山水之中。

如“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全动起来了。

第四,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充满了动态,而意境却异常幽静。

这种画面与意境的张力也是王维诗的一个独特之处。

(解说:关于王维诗的研习,着重在欣赏画面美和分析为什么美两个方面。

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在学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点拨,而不宜死板地讲解。

)6.课堂训练。

试对王维其他山水田园诗进行赏析。

(用幻灯片打出下面四首小诗,学生可任选一首进行赏析。

)一: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泉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栾家瀨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

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三: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四: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解说:课堂上的延伸训练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有极大的帮助,但要注意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求不能过高。

)三、研习《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1.过渡。

读王维的诗,仿佛一幅幅优美的画面铺展在我们眼前,带给我们无尽的享受;而读李白的诗,我们同样会陶醉其中。

先找两个同学就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听完朗读后,请学生先自己谈谈这首诗为什么会令人陶醉。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尽量给予肯定。

)3.分析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

读这首诗,电视剧《包青天》的主题曲《新鸳鸯蝴蝶梦》的旋律便仿佛萦绕在耳边。

(大家有同感,放歌曲。

)这一方面是由于李白的诗句直接被化用为歌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李白诗本身的句式就给人一种强烈的节奏感。

诗歌开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陡然壁立,直抒郁结。

这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说“乱我心”,又说“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如歌曲中的高低强弱,急缓转折,以强烈的节奏感冲击着读者的听觉。

接下来又一连用了十个整齐的七字句,语言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

其中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更像是为歌曲量身定做,一种音乐的旋律随着作者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而腾挪跌宕,跳跃不已。

那么,如果说王维诗是“诗中有画”,李白诗就是“诗中有乐”。

4.研习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生思考发言,教师归纳点拨。

)明确:李白的诗之所以能像优美的乐曲一样激荡人心,让人久久劝忘,除了他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热情奔放的语言、磅礴健举的气势(这些学生应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了解,可略而不讲)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思想情感在诗中急剧转化,恣肆汪洋,带给了我们冲浪的感觉,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诗歌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情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从九霄跌入“抽刀断水”“举杯销愁”的苦闷深渊。

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

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痕的结构,将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急速变化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5.补充李白的坎坷人生经历及其豪放不羁的性格成因。

(解说:赏析李白的诗,必须从其人生经历和思想性格入手,才能理解其飘逸豪放、汪洋恣肆的诗风。

)四、布置作业1.以本节内容为例,阐述文学(诗歌)与绘画、音乐三者之间的关系。

2.阅读欣赏李白诗《行路难》(其一)和《将进酒》。

(解说:作业设置较难,对尖子生有活跃思维、扩展眼界的作用;对中等以下学生要求可适当放宽。

)第三课时19一、抽生背诵《浣溪沙》《破阵子》和《江城子》二、研习晏殊词《浣溪沙》1.学生反复诵读,体味词中意蕴。

2.学生分组讨论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词中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该如何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