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教材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发现周围的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学会观察和描述周围的事物。
1.2 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环境,如学校、家庭、社区等。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第二章:探索自然界的奥秘2.1 教学目标:认识自然界的基本事物,如植物、动物、天气等。
2.2 教学内容: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
2.3 教学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
观察不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观察天气的变化,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
三、第三章:感受科学的力量3.1 教学目标: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2 教学内容:学习科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能量、变化等。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
通过游戏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
四、第四章:探索人体的奥秘4.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4.2 教学内容:学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器官等。
4.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模型,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
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人体各部分的功能。
五、第五章:体验生活中的数学5.1 教学目标: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5.2 教学内容:学习数学的基本概念,如数量、形状、空间等。
5.3 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第六章:发现文化的多样性6.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6.2 教学内容: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如饮食、服饰、节日等。
6.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
探索海底世界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探索海底世界,是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在这个主题之下,学生将会通过课堂教学和实地考察展开深入探索,了解各种海洋动物的习性、海底地形的特点等等,从而开拓他们对海洋知识的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教学的角度出发,讲述如何帮助学生探索海底世界的奥秘。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要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了解海底世界,要引起他们对此的兴趣。
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用图示动画等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各种海洋动物的形象和特点,同时也要讲解它们的生活习性,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能够收获一些知识。
我们还可以安排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海底生态环境的魅力,激发他们对海洋世界探索的热情。
二、创设情境要让学生对海底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单纯的讲解远远不够。
我们需要将海底生物、海洋地理、海底地质等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创设一个富有情境感的学习氛围。
例如,通过讲述一些神秘的海底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逐渐对海底世界产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或者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海底世界的神秘和美妙。
三、运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将海底世界的真实景象展现给学生。
例如,利用图片展示各种奇特的水生生物、海底地质地形等;用音频和视频进行讲解,让学生听到、看到和感受到海洋的无穷魅力。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地了解海洋世界变得更加容易,多媒体的运用也更加丰富多彩。
四、勇于探索要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收获,就必须让他们在探索中摸索、发现。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实地考察,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逐渐发现知识的魅力和趣味,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综合素质教育探索海底世界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活动,也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的方式。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习科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思考能力等综合素质。
小学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
2009年小学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参考目录1.影子2.“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3.纸的再认识4.用眼卫生5.热空气会向上升吗?6. 弹弦听音7.泥石流8.怎样从教室内撤离9.辨认方向10.火灾中的烟雾11. 校园尘降的研究12.寻找夏天的足迹1.影子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以“影子的特点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
关于影子与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条件地应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要亲自实践一下,关于被测物高度可以酌情选定。
同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
(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四、教学要点及建议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1)引言以一则谜语和影子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影子的特点与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探索活动活动准备:① 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
②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1个手电筒、1块6×8厘米透明塑料板、一块大橡皮、1根2米长的竹竿等活动器材。
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
③ 进行安全教育。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含反思)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1.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
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⑤月球会发“光”。
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3.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2.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1)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朱慧婷2.吹泡泡教学目标:1通过吹泡泡的活动,引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通过吹泡泡的游戏,让学生了解“玩”中有科学,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体验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喜悦。
3 通过配置泡液及各种吹泡泡方法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重以配置泡液的试验,了解吹泡泡的液体为重点,让学生体验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用自己配置的泡液练习和体验试验五的四个程序中的内容。
学会三个吹泡泡的技巧。
教学难点以实验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创新精神,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科学规律,探索科学奥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1 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展学评导,品研探究实验一:实验程序:①在水杯中倒入半杯清水。
②用吸管的一端粘一下杯中的清水。
③用嘴对着吸管吹一下,能吹出泡泡吗?实验二:实验程序:①在半杯清水中用滴管加入1滴洗洁精。
②用吸管把杯中的洗洁精搅拌均匀。
③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
④用嘴对着吸管吸一下,能洗出泡泡吗?实验三:实验程序:试着再向杯中用滴管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
实验四:实验程序:用吸管的一端在小杯的洗洁精里蘸一下。
用嘴对着吸管的另一端吹一下,看有什么结果?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
实验五:实验程序:用自己配制的泡液练习和体验4个问题:体验慢慢吹是什么结果?体验快吹是什么结果?体验用粗管吹是什么结果?用多只吸管捆在一起,蘸上泡液是什么结果?三、质疑解疑,升华理解实验结论: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四、反思归纳,总结提升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探索发现1.吹泡泡的溶液配比,以及吹泡泡的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了吹泡泡里有科学。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的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发现身边的科学1. 学习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如天气变化、植物生长等。
2. 探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如为什么叶子会变色、为什么花朵会凋谢等。
第二章:探索自然界奥秘1. 学习自然界中的生物特征,如动植物的生长、繁殖和适应环境等。
2. 观察自然界中的非生物因素,如阳光、水分、土壤等对生物的影响。
第三章:身边的物质世界1. 学习常见物质的特性和用途,如水、空气、土壤等。
2. 探讨物质的变化现象,如溶解、沉淀、蒸发等。
第四章:生活中的力的现象1. 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如重力、摩擦力、浮力等。
2.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如拉力、压力、阻力等。
第五章:神奇的光与热1. 学习光的基本知识,如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
2. 探索热的现象,如温度、热量、热传递等。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4. 交流法:鼓励学生分享心得,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等。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探索海底世界
对于三年级下册的语文教学,其中一节比较有趣和生动的内容就是有关探索海底世界的章节。
在这一章节中,教师会通过讲解课文和一些形象生动的图表、视频等,带领同学们一起了解海底世界的生物、地貌、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下面我将分享一下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和一些心得体会。
一、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让学生观看一段有关海洋的短视频,激发他们对海底世界的兴趣;二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先谈一下自己对海底的印象和想象。
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快速进入到下面的学习内容中。
二、学习内容1.生物部分这一部分我主要讲解了几种常见的海洋生物,如海星、海蜇、珊瑚等,并且通过图片和视频进行展示。
同时,我也分享了一些海洋生物的趣事和习性,让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到海洋生物的奇妙。
在这一环节,我还让学生试着画一下自己喜欢的海洋生物,锻炼他们的画画能力和想象力。
2.地貌部分这一部分我主要给学生介绍了一些海底地势的基本概念和构成,比如海底山脉、海沟、海底平原等。
同时,我也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地貌特征是如何形成的。
3.环境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我和学生一起探讨了海洋中的污染和保护问题。
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环境需要得到的保护和重视。
在这里,我也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爱护和保护海洋。
三、小结与作业在课堂结束前,我会让学生回顾和总结一下今天学到的知识,并且提出一些问题和疑问。
同时,我也布置了一些有趣的作业,比如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在海洋中探险的经历或观察一些海洋生物,记录下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等。
总体来说,这一章节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趣和生动的,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他们也可以学到很多的自然知识和语文技能。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也会继续探索更多的生动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发现与探索、下
板
书
设
计
7.泥石流
课后反思:这一活动,引起学生对预防自然灾害知识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
西港小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8.怎样从教室内撤离
教
学
目
标
强化学生在灾害面前的求生意识,增强学生对紧急避险方法的体验,树立科学避险协作逃生的正确认识。
重点难点
使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发现有序撤离比盲目撤离生存几率大。
板
书
设
计
5、热空气会向上升吗
课后反思:学生知道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道理。
西港小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6、弹弦听音
教
学
目
标
对物理中“声学”学习研究兴趣了解弦乐的琴弦的变化而引起声音音调变化的条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精神,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教具准备
纸杯、曲别针、长粗线绳与细线绳、短线绳、相同重量的小重物
教师根据教室内(或室外)具体情况指示一些地方,让学生用指南针辨认其方向。如:门的位置,黑板的方向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暗示学生指认方向的相对性
板
书
设
计
9.辨认方向
课后反思:学生会辨认方向了。
西港小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10.火灾中的烟雾
教
学
目
标
学生如何在火灾发生时逃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灾难避险的科学知识体验和对逃生方法的正确认识。
注: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残忍性,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防止学生在实验后过多感受到残忍的情绪。
板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 探索乐园单元教案与反思
第九单元探索乐园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田墩中心小学何龙教学目标:1、在观察、整理、讨论等活动中,经历发现、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3、在探索事物规律和应用规律的活动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初步推理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了探索规律的经验,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仅限于具体直观的观察和探索,抽象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还有欠缺,有条理地思考能力特别是清楚表达的能力还急需加强。
另外,,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知识储备区别还很大,不能整齐划一地要求。
对于第二个探索活动中“需要火柴根数”的规律,学生的总结得到的规律及处理方法还不可能达到同一尺度。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隐藏在事物中的简单规律。
2.灵活地应用规律,合理推算并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新设计探索乐园——找规律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92-93页。
教学目标1、在观察、整理、讨论等活动中,经历发现、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3、在探索事物规律和应用规律的活动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能发现事物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能利用发现的规律进行简单推算。
教学准备:课件、围棋子若干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1、课前手臂有节奏拍击小游戏。
游戏中,老师利用手臂、手掌击打出明快的节奏,让学生观察发现击打的规律,同时对游戏产生浓厚的兴趣。
2、揭示课题:会发现的眼睛,会探索的大脑,同样是我们学习数学的“法宝”,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两样武器,一起走进探索乐园。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一)活动一1、出示探索活动1,摆扣子的学问。
在课件中,依次出现探索活动1中的前三幅图,指导学生认真观察。
稍后提问:你发现了什么?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其中规律。
师继续引导,那么你觉得第4、5幅图中的扣子应该是怎样摆放的呢?请把它画在教材中相应的位置。
探索海底世界——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二
探索海底世界——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二在三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与大自然有关的内容。
而本篇教案的主题便是探索海底世界。
小学生们广泛的阅读素材来源于周围自然环境,由此会更好地对世界的物质、能量等自然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海洋的奥秘,扩展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呢?一、让学生感受海洋的宽广我们可以通过展示图片、PPT等多种形式来介绍海洋的宽广。
让孩子们看到蔚蓝色的海洋、广大的海面以及深不可测的海底,感受到大海所带来的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同时,我们也可以让孩子们通过观看影片的形式亲身体验到海洋的宽广和神奇,比如介绍河流注入海洋时极其壮观的景象等等。
二、让学生尝试绘制海洋在介绍完海洋的宽广之后,让学生们自由绘制他们心中眼里的海洋,画出他们印象最深的海洋,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海洋的美丽,也能培养他们的绘画能力和创造力。
三、让学生通过游戏来了解海洋生物海洋生物是海洋世界的主体,让学生通过一些游戏来了解海洋生物的名称、习性、食性等,能让他们更加容易融入学习的氛围,而且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增加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兴趣与乐趣。
四、让学生亲身体验打捞海底船我们可以邀请一些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学校,向学生们现场演示打捞海底船的过程,让学生们了解这个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专业设备和技术,并对海底深处的情况有更为直观的了解。
这需要提前申请并得到对方的同意。
五、让学生做海洋模型通过让学生制作自己的海洋模型来加深学习海洋知识和认识。
可以用原材料和细节来模拟小型世界主题乐园中的海洋景点和海洋生物,在制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知更鸟,自己去体验制作的艰苦和趣味。
总结:在三年级语文教学中,探索海底世界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内容涵盖广泛,包括海洋的阐述,学生海洋绘画,海洋生物游戏,打捞海底船的现场演示,以及制作海洋模型等多方面。
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并且可以使他们更加了解自然世界的奥秘。
探索大自然三年级教案
这是一篇关于三年级探索大自然的教案的文章,我们会探索什么是大自然,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保护和尊重大自然。
第一课:了解大自然我们会首先着眼于了解大自然的概念。
我们会探讨大自然包括什么,这些事物是如何相互联系的,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我们会介绍植物、动物和自然景观,并且鼓励学生展示它们所知道的关于大自然的一切事实。
第二课:探索生态系统我们接下来会进一步探索生态系统。
我们会讲解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以及它们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我们还会学习什么是食物链以及食物网,学习不同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类型。
第三课:了解环保我们第三节课会讨论环保的概念。
我们会鼓励学生思考他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可以参与环保。
我们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减少垃圾、节省水和电力资源、如何保护植被和野生动物等。
第四课:大自然之旅我们会带领学生们去进行大自然之旅。
我们会鼓励学生在户外进行观察和探索,学生可以学习在户外找到和识别不同的植物、动物和其他事物。
我们也会鼓励学生借助科技手段,比如拍照、录音或者操作野外学习工具等,来记录探险过程中的学习体验。
第五课:保护和尊重大自然最后我们会强调保护和尊重大自然这一概念,我们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做出不同的行为时会对自然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会探讨如何尊重和保护动物和植物,我们也会帮助学生了解如何为环保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论:通过以上几次课的学习,我们旨在让学生对大自然有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希望学生们从靠近自然、享受自然的体验中得到快乐,尤其是通过户外学习和大自然之旅。
同时,我们鼓励学生们将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为环保和保护大自然做出自己的贡献。
1《爱探索,爱发现》(教案)鲁画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
鲁画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爱探索,爱发现》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鲁画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的第一课《爱探索,爱发现》,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发现精神,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探索和发现的意义,认识到探索和发现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探索和发现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探索和发现的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活动。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好奇心,但对于探索和发现的概念可能还不够清晰。
他们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
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展示一张世界地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问学生他们是否知道地图上的各个国家,是否想过去探索不同的国家和文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要进行探索和发现?探索和发现对我们有什么好处?2.引入新课-通过播放一个精彩的视频,展示一些伟大的探险家和科学家的故事,如哥伦布、爱因斯坦等,讲述他们的探索和发现经历,激发学生对探索和发现的兴趣。
-与学生分享一些有趣的探索和发现的故事,如发现新物种、发明新工具等,让学生了解探索和发现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3.概念讲解-解释探索和发现的概念:探索是主动去寻找未知的事物,发现是在探索中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和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比如,通过探索和发现,我们可以解决问题、发明新的工具、发现新的知识等。
4.探索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一个探索任务,如:观察并描述教室里的一件物品,然后思考它的用途和功能。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
教案一:发现与探索主题:感受四季的变化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四季的现象,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2.掌握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学习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四季的变化。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实物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老师与学生们进行互动问答,引导学生回忆四季的名称和特点。
2.老师出示四季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Step 2:学习四季的变化规律(20分钟)1.老师通过PPT或教具向学生介绍四季的变化规律,包括气温、天气、植物和动物的变化等。
2.老师出示四季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每个季节的变化规律。
3.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
Step 3:感受四季的变化(30分钟)1.学生跟随老师到校园或户外,观察并记录当天的天气状况、植物的生长状况等。
2.学生回到教室后,将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并和其他组进行交流。
3.老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四季的变化规律。
Step 4:拓展延伸(20分钟)1.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区四季的变化情况,并与自己所在地进行比较。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季节,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制作成海报或PPT进行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亲身感受的方式加深了对四季的认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和总结,使学生更加活跃和参与。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认识数字3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字3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数字3。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3的写法b. 数字3的读法c. 数字3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3。
b.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3。
c.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3。
二、第二章:数字4的探索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掌握数字4的写法和读法。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4的写法b. 数字4的读法c. 数字4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4。
b.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4。
c.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4。
三、第三章:数字5的发现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数字5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数字5。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5的写法b. 数字5的读法c. 数字5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5。
b.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5。
c.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5。
四、第四章:数字6的认识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掌握数字6的写法和读法。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6的写法b. 数字6的读法c. 数字6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6。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第一课:影子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通过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验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
(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三、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手电筒、透明塑料板、橡皮、竹竿。
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猜谜语引入本课:跟我走,跟我站,跟我一个样,就是不吃饭。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了,这是影子。
在光线照射下,物体背光处会出现影子。
关于影子,人们研究了几千年,它可大有学问呢!(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产生影子的条件。
①将橡皮立在桌上,打开手电筒,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②关闭手电筒,再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影子出现与什么有关这是不是说明:物体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源③、继续实验,拿掉橡皮,将透明塑料板立在桌子上,从一侧用手电筒照塑料板。
④、观察:透明塑料板影子的情况。
思考:实验是否说明物体要产生影子,这个物体必须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只有挡住部分光线,才会产生影子。
2、实验二:影子哪去了(分小组实验)。
①把一块橡皮立在课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手电站在周围。
②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
③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
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思考:想一想,手术室里的灯光布局,与实验中有相同的地方吗?说说看。
3、实验3:影子与测量(按小组进行,测量旗杆高度)。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一课《影子》
怎样使物体的影子发生变化? 探究活动二
灯是光源, 手是遮挡物。
手电筒是光源, 铅笔是遮挡物。 影子的变化与光源的高度、遮挡物的形状有关。
拓展活动
观察生活中影子对我 们有什么影响?
谢谢!
猜一猜:
跟我走, 跟我站, 跟我一个样, 就是不吃饭。
影子
刘喆
我们身边的影子
影子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活动一
1.将橡皮放在手电筒和纸屏中间,打开手电筒开关,从 一侧照橡皮,出现什么现象。 2.关闭手电筒,再观察。 3.拿走橡皮,纸屏上会呈现什么现象?
思考:影子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光
遮挡物
日晷
日晷是古代一种 利用太阳投射的影 子来测定时间的装 置。随着太阳东升 西落,投在晷面上 的晷针影子就像钟 表的指针一样慢慢 移动,以此来显示 时刻。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探索数字之间的关系
课时:1课时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比较关系;
2. 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和发现不同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3.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
2. 比较符号“>”“<”“=”的卡片;
3. 小组讨论的桌面。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个数字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 探究:教师将数字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相互比较数字的大小,并用比较符号“>”“<”“=”进行组合。
3. 发现:学生通过讨论和比较,发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2<5,6>4,7=7等。
4.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反思,加深学生对数字大小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
1. 让学生利用数字卡片进行比较游戏,巩固数字大小关系;
2. 设计更复杂的比较题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字大小关系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自己设计一道数字比较题目,并和同学们分享。
以上为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二课
凿壁借光的故事
凿壁偷光,是一个成语。 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 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 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 人。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 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 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黑暗中能看见东西吗?
实 验 一
思考:
• 看不见橡皮的盒子里缺少了什么?
• 我们能看见物体的条件是什么?
不可以 用手电筒光 直照眼睛!
光的直线传播
实 验 二
思考: • 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透过直筒看前面灯 光,怎样? • 把纸筒弯折再看灯光。怎样? • 将灯光换成教室里的标志物,按以上实 验程序再进行实验。
用这种方法卷两个细纸筒。
讨
光沿直线传播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论
光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线的直进原理。 光的直进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应用,如瞄准射击、 大地测量、农田水利施工等等都利用了光的直进原理。
பைடு நூலக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影子产生条件。
影子与测量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实验一:影子产生的条件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将橡皮立在桌子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关闭手电筒,在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实验二:影子哪去了?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把一块橡皮立在书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同样型号手电筒围站在书桌周围。
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筒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
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
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筒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产生影子的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又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光线。
教学目标: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1、影子产生条件。
2、影子与测量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实验一:影子与测量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
分别测量竹竿影子和旗杆影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在三次实验中,影子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从影子长短或方向能估计出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吗?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在太阳照射下,利用物体影子长短或方向能知道当前大约是什么时间。
笫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教学目标: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了解原理应用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难点: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人为什么能看见东西?教学过程:实验一:黑暗中能看见东西吗?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教师把两个鞋盒的一侧同位置各扎一个小洞,在一个鞋盒里放一块橡皮,盖严盒盖儿放在讲台上。
在另一个鞋盒里放一个亮着的小手电筒,手电光对准橡皮但不要对着小洞,盖严盒盖儿放在讲台上。
全班同学按顺序到讲台,通过小洞向盒里看,哪个鞋盒能看见橡皮?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光沿直线传播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透过这个直筒在距离灯光几米以外观察灯光。
从直筒内看得见灯光吗?把直筒适当弯折再透过直筒观察灯光。
从直筒内看得见灯光吗?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光线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线的直进原理。
光的直进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应用。
教学目标:通过对三种纸的对比实验,初步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几个特征。
教学重、难点:纸的三个特性。
怎样观察到纤维的长短和粗细教学过程:实验一:纸张撕扯的实验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用尺在报纸的一个角画出一个长18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
用剪刀剪下这块报纸,并在一张报纸的长边标明“横向”、另一张的短边标明“纵向”。
撕同一种纸时,你的感觉一样吗?用放大镜观察纵向、横向撕扯后,纸的毛边有什么不同?怎样撕比较费力?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实验二:纸张的吸水性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从三种纸上分别剪下同样大小的纸片平放在桌子上。
用滴管在三张纸片的中央各滴上一滴红色的水。
观察哪种纸上颜色扩散得最快?用放大镜观察,扩散的快慢同纸的纤维长度和纤维之间紧密程度的关系。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纸张吸水性与纤维长短和纤维紧密程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通过对三种纸的对比实验,初步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几个特征。
教学重、难点:纸的三个特性。
怎样观察到纤维的长短和粗细教学过程:实验三:纸张的抻拉实验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用剪刀对不同类型的纸按纵向和横向剪下两条长15厘米、宽1厘米的纸张。
总想剪下的纸条标出“纵”,横向剪下的纸条标上“横”。
紧紧捏住标有“纵”的纸条两端抻拉,逐渐加大用力直到纸条断裂,再用同样的方法用标有“横”的纸条做同样的实验。
你感觉两次实验用的力有区别吗?哪个纸条用力要大些?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抻拉纸张,受力方向与纸中纤维大致方向垂直与纸中纤维大致方向一致时,纸张更容易抻拉断裂。
笫四课《用眼卫生》教学目标:通过探索眼睛的作用和造成视力下降原因的研究,了解眼睛保健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关于用眼卫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进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
教学过程:实验一:眼睛的用处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把眼睛蒙上,试着做一做事情。
(电脑打字、浇花、打扫地面)被蒙住眼睛的人做事时出现了什么现象?蒙住眼睛干事情的感觉怎样?2、学生自由活动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实验二:眼睛的疲劳1、教师讲解游戏过程:眼睛距书1尺,定睛看测试图1分钟,说说看图后眼睛有什么感觉。
分小组讨论:测试图的图案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特点易引起眼睛的疲劳?哪些不良的习惯会对眼睛有不好的影响?2、学生活动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没有视觉,生活和学习有许多事情做不了,许多事情做不好。
通过实验和调查,我们还了解到,排除遗传因素外,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
笫五课《热空气会向上升吗》教学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热空气上升的道理,并用研究的结论解释一些生活实践中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研究热空气的上升现象。
教学过程:实验一:验证热空气的上升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拿一个薄膜塑料袋倒扣在蜡烛上方,让热空气进入塑料袋内,然后松开手。
你会看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实验二:热空气的上升的道理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在一根粗细均匀的细木条中间拴好线绳并悬挂在实验铁架上,木条两端各用一根细线栓挂一个同样式的纸杯,呈倒扣状,并使两端处于平衡状态。
并把一端的纸杯口加热。
这样的试验会发生什么现象?这说明什么?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自然界的空气受热,热空气上升,而其他地方的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风。
笫六课《弹弦听音》教学目标:通过改变琴弦(线绳)的松紧、粗细、长短变化研究音调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琴弦震动与音调变化教学过程:一、制作实验工具:听筒1、教师讲解制作的过程:在第一个纸杯的底部扎一个小孔,将线绳一端打一个结,然后每隔15厘米再打两个结并和第一个纸杯串联起来。
按照上面的程序再用粗绳制作一个同样的听筒。
2、学生用制作好的实验工具完成三个实验。
实验一:线绳的松紧变化与音调变化的规律。
实验二:琴弦的长短变化与音调变化的规律。
实验三:琴弦的粗细变化与音调变化的规律。
学生实验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全课小结:通过实验,当琴弦由松变紧、由长变短、由粗变细时,用手弹琴弦发出的音调都升高了。
笫七课《泥石流》教学目标:通过模拟泥石流形成的实验,研究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及防灾办法。
教学重、难点:泥石流的成因与预防教学过程:一、制作实验工具:山体模型1、教师讲解模型制作过程学生动手制作。
2、学生用制作好的实验工具完成两个实验。
实验一:探讨泥石流的成因。
思考问题:这个实验是不是说明,突然间的大量水源能造成斜坡上松散土壤及地表向下滑动形成泥石流呢?实验二:探讨泥石流的预防方法。
思考问题:这个实验是不是证明了植树、种草能固坡,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3、学生实验并思考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全课小结:如果山坡上树木或植被很少,土壤松软,一旦大暴雨来临,就容易形成泥石流。
笫八课《怎样从室内撤离》教学目标: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遇险时快速撤离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从室内快速撤离地方法。
教学过程:一、制作实验工具1、教师讲解器材制作过程学生动手制作。
2、学生用制作好的实验工具完成两个实验。
实验一:快速撤离实验。
讨论问题:增加一个出口撤离时间缩短了多少?看看我们教室有几个门,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二:实地演练撤离。
讨论问题:在实地演示过程中你们又遇到什么问题?又有什么新想法?3、学生实验并思考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全课小结:多一点防灾常识就会多一份安全系数,多几招自救本领就会多一些生存机会。
教学目标:通过进行有关辨认方向的时间和研究,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
教学重、难点:收集信息研究“太阳帮我们辨认方向”和“其它辨认方向”的方法教学过程:实验一:使用指南针辨认方向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观察指南针实物,认识指南针。
在学习使用指南针的基础上,测一测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思考问题:用指南针辨认方向要注意些什么?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实验二:太阳帮助我们辨认方向1、教师活动操作过程: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面向太阳方向站立,你的前面是东方,后面是西方,那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太阳落山时刻,面向太阳方向站立,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2、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讨论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探索延伸:如果今天刮北风,看看国旗飘扬的情况,你可以辨认方向吗?教学目标:通过进行有关辨认方向的时间和研究,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
教学重、难点:收集信息研究“太阳帮我们辨认方向”和“其它辨认方向”的方法教学过程:实验一:其他辨认方向的方法1、教师提问:如果在雪地、森林、农村民居、锯后的树桩这四种没有阳光的情况下,你应怎样辨认方向呢?2、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讨论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总结:冬天的雪地上,朝向太阳的雪先融化,由此可以辨认方向。
有树木的地方,树木枝叶茂盛的那部分是朝阳的。
如果能看到树木的年轮,也可以辨认方向,年轮稍窄的一方应是朝向北方。
农村民居的正房一般都是朝南开门,房子也可以辨认方向。
笫十课《火灾中的烟雾》教学目标:通过对于浓烟弥散性和窒息性的观察,感知火灾中浓烟对于人生命的威胁,学习遇到火灾如何避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研究火灾自救逃生的办法。
教学过程:一、制作实验工具1、教师讲解器材制作过程学生动手制作。
2、学生用制作好的实验工具完成两个实验。
实验一:烟雾的窒息性。
讨论问题:通过实验,对于烟雾你有什么看法?如果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样呢?你有什么看法?实验二:烟雾的弥散性。
讨论问题:瓶中的烟雾主要集中在瓶中的什么地方?瓶中的火柴或蚊香在燃烧一会儿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火柴或蚊香燃尽了吗?3、学生实验并思考问题。
4、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发生火灾时,应避免和减少浓烟的吸入,并迅速撤离现场。
烟雾流动的规律是:烟往上升,撤离时人应匍匐在地,用湿布捂住口鼻,减少烟雾的吸入。
笫十一课《校园尘降的研究》教学目标:通过用“尘降检测板”进行实验,了解尘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习用实验数据说明道理的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