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发现周围的环境1.1 教学目标:了解我们周围的环境,学会观察和描述周围的事物。

1.2 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环境,如学校、家庭、社区等。

1.3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的细节,如颜色、形状、大小等。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事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二、第二章:探索自然界的奥秘2.1 教学目标:认识自然界的基本事物,如植物、动物、天气等。

2.2 教学内容: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认识不同的天气现象。

2.3 教学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

观察不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观察天气的变化,了解不同的天气现象。

三、第三章:感受科学的力量3.1 教学目标: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2 教学内容:学习科学的基本概念,如物质、能量、变化等。

3.3 教学活动: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变化。

通过游戏和讨论,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

四、第四章:探索人体的奥秘4.1 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4.2 教学内容:学习人体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器官等。

4.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模型,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

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人体各部分的功能。

五、第五章:体验生活中的数学5.1 教学目标: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5.2 教学内容:学习数学的基本概念,如数量、形状、空间等。

5.3 教学活动:通过游戏和活动,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基本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第六章:发现文化的多样性6.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6.2 教学内容:学习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如饮食、服饰、节日等。

6.3 教学活动: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教案标题:探索色彩的魅力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认识并了解主要的色彩种类和各自的特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能力,学会观察并描述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异;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学习与使用各种颜色;4. 通过团队合作和互动,提高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色彩样本卡片;2. 一盒蜡笔和纸张;3. 彩虹拼图游戏;4. 彩色圆环/板(可自制);5. 班级墙壁/布置区域。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基本颜色,并简要复习各颜色的名称。

2. 准备一些色彩样本卡片,向学生展示,并邀请他们说出他们对这些颜色的感受或联想。

3.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颜色,并简单陈述为什么喜欢这些颜色。

探索与实践(3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予一盒蜡笔和纸张。

2. 让学生分别选择一个颜色,用蜡笔在纸上画出自己心目中与该颜色相关的事物,并简单描述。

3. 邀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作品,并解释所选择的颜色。

4. 基于学生的描述,引导学生发现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并解释这些差异和共同点。

巩固扩展(25分钟):1. 进行彩虹拼图游戏,把彩虹的颜色按顺序排列。

2. 引入彩色圆环/板,向学生展示颜色如何通过混合而成其他颜色,并鼓励学生自己尝试。

3.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游戏,每组选一个颜色,用彩色圆环/板创造出更多的颜色,并给予命名和描述。

4. 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完成的作品,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课堂总结(5分钟):1. 向学生强调各种颜色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询问学生对课程的感受,是否有新的发现和学到的知识。

3. 提供简单的回顾,并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不同颜色。

作业: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不同颜色及其表现。

教学实施时应注意:1. 在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2. 提供清晰的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3. 鼓励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并进行互动和讨论;4. 注意每个学生的情况,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5. 确保课堂秩序和时间的合理安排。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朱慧婷2.吹泡泡教学目标:1通过吹泡泡的活动,引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2 通过吹泡泡的游戏,让学生了解“玩”中有科学,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体验自己动手动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喜悦。

3 通过配置泡液及各种吹泡泡方法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重以配置泡液的试验,了解吹泡泡的液体为重点,让学生体验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用自己配置的泡液练习和体验试验五的四个程序中的内容。

学会三个吹泡泡的技巧。

教学难点以实验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创新精神,让学生在玩中发现科学规律,探索科学奥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1 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展学评导,品研探究实验一:实验程序:①在水杯中倒入半杯清水。

②用吸管的一端粘一下杯中的清水。

③用嘴对着吸管吹一下,能吹出泡泡吗?实验二:实验程序:①在半杯清水中用滴管加入1滴洗洁精。

②用吸管把杯中的洗洁精搅拌均匀。

③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

④用嘴对着吸管吸一下,能洗出泡泡吗?实验三:实验程序:试着再向杯中用滴管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

实验四:实验程序:用吸管的一端在小杯的洗洁精里蘸一下。

用嘴对着吸管的另一端吹一下,看有什么结果?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

实验五:实验程序:用自己配制的泡液练习和体验4个问题:体验慢慢吹是什么结果?体验快吹是什么结果?体验用粗管吹是什么结果?用多只吸管捆在一起,蘸上泡液是什么结果?三、质疑解疑,升华理解实验结论: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四、反思归纳,总结提升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探索发现1.吹泡泡的溶液配比,以及吹泡泡的过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了吹泡泡里有科学。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通用5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通用5篇)

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通用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我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三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教科版一、活动目标:1、经过引导幼儿自我动手做实验,从而明白两种颜色加在一齐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本事。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今日,教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看?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齐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2、自由讨论:师:谁明白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教师!3、自由探索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教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③总结:我们此刻一齐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师:那又是怎样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教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能够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

(幼儿调色并记录)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能够用瓶子,也能够用调色卡,还能够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我的发现教案

我的发现教案

我的发现教案
教案: 我的发现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发现能力;
2. 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发现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
展示一张图片,引导学生开始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细节。


励学生发现一些他们平时容易忽视的细节,并引导他们表达出来。

2. 引导: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推测一些事物的特点或相关信息。

例如,根据图片中的细节,让学生推测图片所在的场景或时间等。

3. 探究:
分发一些实物或者展示一些有趣的现象,要求学生进行观察
和发现。

例如,给学生展示一颗苹果,并引导他们观察苹果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点,并鼓励他们发现苹果表皮上的细微变化或瑕疵等。

4. 分享:
让学生和同伴分享自己的发现,鼓励他们用清晰的语言将自
己的观察和想法表达出来,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发现的过程和经验,强调观察和发现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发现能力。

6. 拓展:
带领学生进一步探索其他领域的观察和发现,如自然界、社会环境等。

教学评价:
学生能够积极观察和发现事物的特点和细节,能够用清晰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三年级 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 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章:认识科学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2.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的定义和特点2.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含义,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

2. 介绍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这些方法。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科学探究方法的短文。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记录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

第二章:生物与非生物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种类的生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2. 生物的基本特征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生物,描述它们的外貌、生活习性等特征。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关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表格。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完成一篇关于某种生物的短文。

第三章:探究物质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状态和性质。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1. 物质的状态和性质2. 物质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的性质。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物质的变化(如融化、沸腾、溶解)和相互作用(如酸碱反应)。

作业与评估:1. 学生完成关于物质状态和性质的实验报告。

2.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完成一篇关于物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短文。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1. 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

2. 学生能够了解宇宙的基本知识,如星系、恒星、行星等。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特征2. 宇宙的基本知识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地球的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特征。

三、发现与探索、下

三、发现与探索、下
在山谷处修坝,减缓水的流速。




7.泥石流
课后反思:这一活动,引起学生对预防自然灾害知识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科学态度。
西港小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8.怎样从教室内撤离




强化学生在灾害面前的求生意识,增强学生对紧急避险方法的体验,树立科学避险协作逃生的正确认识。
重点难点
使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发现有序撤离比盲目撤离生存几率大。




5、热空气会向上升吗
课后反思:学生知道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的道理。
西港小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6、弹弦听音




对物理中“声学”学习研究兴趣了解弦乐的琴弦的变化而引起声音音调变化的条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精神,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教具准备
纸杯、曲别针、长粗线绳与细线绳、短线绳、相同重量的小重物
教师根据教室内(或室外)具体情况指示一些地方,让学生用指南针辨认其方向。如:门的位置,黑板的方向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暗示学生指认方向的相对性




9.辨认方向
课后反思:学生会辨认方向了。
西港小学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10.火灾中的烟雾




学生如何在火灾发生时逃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灾难避险的科学知识体验和对逃生方法的正确认识。
注:这个实验具有一定的残忍性,所以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防止学生在实验后过多感受到残忍的情绪。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

教案一:发现与探索主题:感受四季的变化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四季的现象,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2.掌握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学习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2.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四季的变化。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实物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老师与学生们进行互动问答,引导学生回忆四季的名称和特点。

2.老师出示四季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个季节的特点和变化。

Step 2:学习四季的变化规律(20分钟)1.老师通过PPT或教具向学生介绍四季的变化规律,包括气温、天气、植物和动物的变化等。

2.老师出示四季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每个季节的变化规律。

3.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比较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发现。

Step 3:感受四季的变化(30分钟)1.学生跟随老师到校园或户外,观察并记录当天的天气状况、植物的生长状况等。

2.学生回到教室后,将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整理,并和其他组进行交流。

3.老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四季的变化规律。

Step 4:拓展延伸(20分钟)1.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区四季的变化情况,并与自己所在地进行比较。

2.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季节,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并制作成海报或PPT进行展示。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四季的特点和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亲身感受的方式加深了对四季的认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和总结,使学生更加活跃和参与。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标题:发现与探索教材:三年级语文教材教学目标:1. 让学生感受到发现与探索的乐趣;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准备:1. 绘本《探索小百科》;2. 探索实验箱(包括放大镜、显微镜、磁铁、天平等);3. 索引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问题:“你们都有过什么有趣的发现和探索经历吗?”2. 让学生讲述自己的发现和探索经历。

二、学习探索绘本《探索小百科》(10分钟)1. 给学生展示《探索小百科》绘本,并介绍其内容。

2. 阅读绘本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三、观察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样实验道具进行观察实验。

2. 学生观察、探索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学生与同组同学分享实验结果。

四、总结实验结果(10分钟)1. 学生回到座位上,用索引卡片写下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

2. 学生分别将索引卡片贴在黑板上。

3. 阅读索引卡片上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总结实验的规律或结论。

五、小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引导学生思考发现与探索的重要性。

六、反思(5分钟)1. 让学生交流和分享今天的学习体会。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发现与探索的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扩展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更多的观察实验。

2. 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观察实验,并写下观察结果。

教学延伸:1. 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2. 鼓励学生向身边的老师、家长或专家请教,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寻求答案。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学生从观察到实验,再到总结,完成了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发现,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

课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发现与探索的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继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一、第一章:认识数字3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字3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数字3。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3的写法b. 数字3的读法c. 数字3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3。

b.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3。

c.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3。

二、第二章:数字4的探索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掌握数字4的写法和读法。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4的写法b. 数字4的读法c. 数字4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4。

b.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4。

c.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4。

三、第三章:数字5的发现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数字5的含义,能够正确书写数字5。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5的写法b. 数字5的读法c. 数字5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5。

b.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字5。

c. 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数字5。

四、第四章:数字6的认识1. 教学目标:a. 让学生掌握数字6的写法和读法。

b. 能够通过实物或图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c. 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

2. 教学内容:a. 数字6的写法b. 数字6的读法c. 数字6的实际运用3. 教学方法:a. 实物教学:通过教具或生活用品等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数字6。

《科学》课程三年级上册教案探究

《科学》课程三年级上册教案探究

《科学》课程是小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是培养孩子科学素养、坚持科学精神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更是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实验、探究和思考能力,让孩子能够学会发问、提出假设和解决问题,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的问题,并通过科学探究找到答案,让孩子在成长中体会科学的奇妙之处,不断感受和启发科学的思考方式。

一、教材解析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主要围绕金属、水和空气展开,而这些都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基础的事物。

通过这些教材,孩子们从触发自己身体某种感觉出发,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并从中发现事物中的奥秘,提高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学习和探讨空间体验,科学教育中注重国际化的教育质量和理念,注重多元文化以及多方面的学习方法,更加注重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

二、教学模式针对小学生的学习认知,科学教育追求互动学习的教育模式。

科学教育通过发现性、体验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本质上是具有实验性思维的,他们善于发掘、体验、想象、产生兴趣。

大力发挥孩子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从实践中逐渐认识科学,加深他们对科学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三、实验课的重要性科学的教学不仅注重理论的授课,更强调实验课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孩子们能够感知现象、理解规律,完成能知、能做达到相互促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性学习。

在实验中,孩子们可以自由探索,大胆试验,让他们似乎代入一种创造与发掘的状态中,这种学习方式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精神,增加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使科学知识成为孩子们的生活常识。

四、教育对孩子们的意义科学的教育从孩子的认知、体验、发现和探究四个层次来展开。

通过深入体验生命的奥妙,发掘生命的变化和奥秘,让孩子在实践中了解世界,逐步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让孩子逐渐懂得越过认知的界线,不断追寻知识的边缘。

科学对孩子的意义不仅在于具体的知识,它更赋予了孩子们思考、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好奇、求知、创造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对于孩子进行人生规划、职业读研、创新创业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探索数学的奥秘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探索数学的奥秘

数学是一门既抽象又具有实用性的学科,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们既要让学生们学习基本的计算技能,同时也要让学生们体验数学的乐趣,探索数学的奥秘。

在的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份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探索数学的奥秘》,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该能够:1.明白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及目标。

2.学会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3.建立自信心,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活动。

4.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美妙。

二、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主题为《数学的奥秘》。

通过数学的科学性、多样性、实用性来引领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1. 从活动中认识数学:让学生通过来自日常生活、自然界的事物,掌握初步的数学概念和思想,建立多元智能。

2. 从小游戏中拓宽知识范畴:结合小游戏,通过发现、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3. 小组探究数学解题法则:鼓励学生自行探索数学解题规律,激发乐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 轻松学习数学:通过有趣、简洁的课堂教学和优美的数学诗歌吟唱,让学生从愉悦中轻松学习,增强记忆和兴趣,强化学习效果。

5. 培养创新思维:通过课堂比赛、思维游戏、搜索思维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活到多元文化,多元思维。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全面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和多样性。

1. 以个性化授课为主:参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特长进行针对性教学,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享受。

2. 提供多元资料:通过实践活动、多媒体技术、新的教育模式等方式,帮助学生多元化地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心智能力和兴趣。

3. 培养集体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彼此交流、互动、合作,以互助、分享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增强集体合作精神。

4. 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探索中体验、在创造中发展。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探索数字之间的关系
课时:1课时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比较关系;
2. 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和发现不同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3.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
2. 比较符号“>”“<”“=”的卡片;
3. 小组讨论的桌面。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个数字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 探究:教师将数字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相互比较数字的大小,并用比较符号“>”“<”“=”进行组合。

3. 发现:学生通过讨论和比较,发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2<5,6>4,7=7等。

4.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反思,加深学生对数字大小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
1. 让学生利用数字卡片进行比较游戏,巩固数字大小关系;
2. 设计更复杂的比较题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字大小关系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自己设计一道数字比较题目,并和同学们分享。

以上为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探索与发现教案

探索与发现教案

探索与发现教案教案名称:探索与发现(正文开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和掌握探索与发现的含义和重要性;2. 掌握一些常见的探索和发现方法;3. 发展学生的探索和发现能力;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探索与发现a. 探索与发现的定义b. 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性2. 探索与发现的方法a. 实地观察b. 实验方法c. 调查研究d. 逻辑推理3. 发展学生的探索和发现能力a.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b.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c. 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指导d.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三、教学过程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导入环节a. 创造一个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情境b. 引导学生思考关于探索与发现的问题2. 知识讲解a. 通过图文等方式简要介绍探索与发现的定义和重要性b. 介绍常见的探索与发现方法,并配以实例解释3. 实践探索a.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型的探索活动,例如观察校园植物或动物b. 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探索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4. 总结归纳a. 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和体验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性5. 拓展延伸a.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研究b.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四、教学评估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等;2. 收集学生在实践探索和拓展延伸环节的记录和成果;3. 提供适当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

五、教学资源准备1. PPT或教具,用于辅助讲解;2. 学生实践探索所需的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测量尺、相机等;3. 相关参考资料,用于支持学生的拓展延伸活动。

六、教学反思通过分析课堂观察和评估结果,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正文结束)。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教育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学设计第一课从问题开始(一)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发现问题、研究方法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从提出问题到开展研究的基本过程,尝试给提出的问题分类,学习整合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发现问题,开展研究的乐趣,培养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⑴查阅综合实践课程关于三条线索、两大领域的理念、要求、等方面的资料,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领域及任务。

⑵了解本班学生在家庭、学校、以及当地自然和社会中能够利用的课程资源,设计好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的方案。

2.学生准备⑴学习掌握有关观察、调查、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提高自身的研究指导能力。

⑵查阅袁隆平、鲁班、莱特兄弟、等古今中外发明家发明创造的资料,着重了解这些发明家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从问题开始发明创造的。

⑶了解按题目的大小、难易、远近等给问题分类的方法,其中重点了解按问题来源分类的有关要求,为本课的学习与活动做好准备。

(三)课时安排:1—2周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二、合作交流1、袁隆平爷爷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从问题开始发明创造的?2、鲁班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从问题开始发明创造的。

3、莱特兄弟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怎样从问题开始发明创造的。

4、引导学生小结:三、探究:怎样发现问题呢?1、引导学生思考2、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

3、引导学生把自己小组的问题综合分类。

四、怎样进行研究呢?1、实地观察2、查阅资料3、动手实验。

五、拓展与创新1、学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2、我发现了、、、、、、六、展示与评价1、通过上面的活动,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集体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一、教学目的: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操作:用尺量一量。

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①图中红蓝线那条长?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③图中的圆圈圆吗?④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说说你的第一印象?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

①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②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③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④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三)课后作业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①完成三、四实验,②分组讨论一、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②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

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④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①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

②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③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三、小组讨论弄明白:1、实验一的3幅图,说明了是错觉的存在。

实验二说明了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响人们产生视错觉。

实验三说明图形(物品)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2、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怎样注意视错觉现象?四、探索延伸动手量一量书中4幅图,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第二课:吹泡泡一、教学目的:1、通过配制泡泡液的实验,了解泡液成分的比例。

2、初步掌握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吹泡泡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游戏,你们自己会制泡液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制泡液。

(二)学习新课:配制泡液与吹泡泡1、实验一:目的是叫同学们明白清水吹不出泡泡。

2、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洗洁精看能否吹出泡泡?3、实验三:重点指导,①试着向杯中用滴灌滴入2滴、3滴、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②用吸管的一端蘸一下杯中的泡液,用嘴对着吸管连续吹几个泡泡,观察泡泡的大小。

③通过实验发现,用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效果不好。

④小结:配制吹泡泡的液体要根据水量的多少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

第二课时一、探索发现:活动设计:1、分小组调制能够吹出泡泡的泡液。

2、记录清楚泡液的比例3、室外活动,吹出五颜六色的泡泡。

4、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一次吹出很多泡泡。

5、小组总结,在吹泡泡的活动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二、班内汇报:1、配制泡液时,你经过多少次调配,才能配制出效果较好的泡液?2、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慢慢吹出泡泡你有什么体会?3、快吹的时候是什么结果?4、用粗管吹时你有什么体会?5、用多支吸管捆在一起吹时是么结果?(四)练习吹泡泡的技巧1、吹:泡泡连泡泡2、泡泡套泡泡3、思考:舞台上有时飞出很多泡泡,这些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第三课:照镜子的发现一、教学目的:1、通过镜子成像的有趣实验,探索其中的规律。

2、初步掌握镜子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组准备1-3面小镜子、一把不锈钢勺子。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每个同学家里都有穿衣镜。

我们每次出门都要照一照镜子,你知道吗?镜子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呢?(二)学习新课:镜子中图像的左右1、实验一:①用镜子照自己的脸,能分清镜子中那是你的左眼?那是你的右眼吗?②在桌子上立一个小镜子,在纸上用笔写个汉字和符号。

如:“左”“右”“”“”。

③思考:说一说,照镜子时,镜中图像的左右与实物的左右之间是什么关系?2、实验二:画圆圈,先在纸上画圆,然后,将镜子摆好,眼睛看着镜子中的圆形再描画这个圆形。

对比两种画法的难易程度、观察镜中笔的运行方向与笔在纸上的运行方向,说说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实验三:照凸凹面镜的效果用光亮的不锈钢勺的两面分别照自己的脸部。

提问:你发现勺子两面照出的你有什么变化?图形变化与勺面之间有什么变化?小结:通过实验证明了平面镜所形成的像与实物对镜面是互相对称的。

非平面镜所成的像会产生奇妙的变化。

(三)探索延伸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讨论,汽车后视镜的作用。

2、用一面小镜子,如果你在镜子中看到了同桌的眼睛,你的同桌是否会从镜子中看到你的眼睛?与同桌讨论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四课:水轮转的快与慢一、教学目的:1、通过水流动能带动轮子转动的原理,探索让水轮转动更快的方法。

2、初步了解水流大小与水轮转动快慢的关系关系。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水轮、塑料盆、易拉罐。

三、教学时间: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早在1900多年前。

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水轮带动的机械,后来人们发明了许多结构更为复杂的水轮,并用于完成不同的工作。

水轮是怎样转动起来的呢?(二)学习新课:水轮转动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系1、实验一:教师指导实验①江水轮装置放在水盆里。

②用手堵住一拉罐底部小孔,灌满水。

③将孔眼对准轮叶,松开手使水流冲击轮叶,让它转动起来。

④改变罐孔大小,观察水轮的转速⑤小结: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水流越大,水轮转动越快。

反之,越慢。

2、实验二:改变罐孔高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①教师指导实验,用同一个易拉罐,在罐孔大小、冲击轮叶角度和部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把易拉罐放在高、低两种不同位置,用水冲击水轮的轮叶。

②小结:高度越高,水轮转动越快。

3、实验三:改变冲击水轮叶片的部位,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①指导实验,用笔在轮叶上分别标出“远轴点”和“近轴点”。

用同一个易拉罐,在罐孔大小、冲击轮叶角度和部位、高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别用水冲击水轮上的近轴点和远轴点。

②小结“冲击远轴点,水轮转动得快。

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完成实验四,总结汇报。

一、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做了三个实验,知道了要使水轮转动得快,河水流的大小、高低、水流冲击的部位都有一定的关系。

谁能给同学们讲一讲?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水轮转的快慢与水流冲击的关系。

二、继续试验四:改变冲击水轮叶的角度,观察水轮转动的快慢。

1、教师指导实验,使用同一个易拉罐在同一高度对轮叶的同一点用不同角度冲击水轮。

2、观察有什么发现?3、提问:哪种角度水轮转动得更快?小结:角度越小,水轮转动越快。

三、探索发现1、分小组实验并总结,一位同学记录,准备全班汇报。

2、教师出示小黑板表格,根据学生汇报结果填写。

3、根据表格内容,师生共同总结使水轮转的快的方法。

实验块慢实验1 大孔易拉罐小孔易拉罐实验2 易拉罐高易拉罐低实验3 近轴点远轴点实验4 与叶片垂直冲水与叶片斜着冲水四、探索延伸思考:现代大型水电站的拦河坝修得很高,有的甚至超过300米,这是什么道理?第五课:人的反应能力一、教学目的:1、通过利用直尺进行人的反应能力实验,感受人的反应过程需要一定时间。

2、初步知道人的反应能力通过训练是可以缩短反应时间的。

3、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两把学生直尺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当灰尘要进入眼睛时,你会很快的眨眼睛,者很快是多长时间?人在骑自行车时,突发意外情况要立即刹车,从发现情况到做出反应需要多长时间?人的反应有快慢吗?我们不妨做几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视觉反应实验①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甲同学负责接捏直尺,②乙同学突然松开,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

③两人交换进行实验④小组内作好记录⑤小组讨论:被测试的同学每次能捏在零刻度位置吗?如果不是说明了什么?2、实验二:听觉反应实验①继续指导实验,甲同学闭上眼睛负责接捏直尺②乙同学告诉甲同学再松开,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

③两人交换进行实验。

④小组内作好记录。

3、实验三:触觉反应实验①继续指导实验,甲同学闭上眼睛负责接捏直尺②乙同学放手时不出声,而是在甲同学手上碰一下,看甲同学能在靠近零刻度多少的地方把尺捏住。

③两人交换进行实验。

④小组内作好记录。

4、小结:通过几次试验说明,人的反应能力,不论是在视觉反应、听觉反应还是在触觉反映上够需要一定的时间。

(三)探索发现1、分小组继续进行三个试验,2、总结:人的反应是需要时间的,反应能力经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

(四)探索延伸讨论:当汽车行驶到公路的人行道标志地方时,司机师傅都要提前做好刹车准备,这是为什么?第六课:耳朵的功能一、教学目的:1、通过利用纸杯和线绳制作传声筒并进行实验,探索耳朵的功能。

2、初步知道人的耳朵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

二、教学准备:按小组配备:眼罩、小铃铛、秒表一块、纸杯2个线绳一根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我们人的耳朵,不但能使我们听到各种美妙的声音,而且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和保持我们身体平衡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耳朵的功能(二)学习新课1、教师指导,分组制作传声筒①在纸杯底部中间扎一小孔②在杯底小孔里穿入线绳并扎好结。

③用同样方法穿好另一纸杯2、实验一①将纸杯两端拉紧,甲同学将纸杯放在耳朵上,乙同学对准纸杯轻轻说话。

②甲同学听后,复述乙同学的话。

③小组内互相对话,体会小组各成员说话的声音特点。

④熟悉了声音后,用眼罩蒙上眼睛,听话辨别说话的是谁。

⑤小结:人的耳朵能分辨出声音的差别。

3、实验二:人的耳朵能起到保护身体平衡的作用①甲同学蒙上眼睛,听铃声前进。

找拿铃的同学。

②蒙上眼睛,没有声音,在教室里走动,观察有什么感觉。

③小组讨论:闭上眼睛并捂住两个耳朵走路与平时走路有什么不同?④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同发声物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

我们的耳朵不但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而且还能区别他。

我们的耳朵在辨别声音产生的方向、保持身体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探索延伸讨论1、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现象是应用了耳朵的某种功能?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耳朵?第七课:哪种方法倒水快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倒水快的方法和其中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