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聚落》这一节主要介绍人类居住的环境和形式,即聚落。

教材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聚落,如乡村和城市,让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认知,但对其特点、形成原因和发展规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认识和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他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聚落发展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和认识聚落。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案例分析法:以家乡的聚落为例,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和案例资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

3.准备好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的形式和特点。

提问:“你们听说过聚落吗?聚落有哪些类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

2.展示乡村和城市两种典型聚落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引导学生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如地形、气候、资源等因素。

操练(10分钟)1.教师提出问题:“聚落发展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学生动手绘制一幅家乡聚落的发展图,展示聚落的变化过程。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

初中地理聚落教案【篇一: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背景与意义分析人教版地理第七册第四章开始人文地理的教学,前两节主要是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

这一节是新内容,以往教科书中从未提及过,围绕人类的居住地,介绍了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学知识又有用于生活。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技能掌握与指导:引导学生观察、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搜集、分析、整理资料等活动,落实聚落的含义、主要类型、不同类型聚落的景观差异,使学生理解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进而了解聚落的主要分布地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保护传统的聚落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展开讨论,结合南通古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让学生初步形成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正确认识。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四、学程和导学活动(引入)你喜欢住在城市还是乡村,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生活动)讨论城市与乡村的不同点。

(师总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我们把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出示表格,让学生从环境状况、发展程度、建筑物与道路密度等方面分析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过渡:我们看了一些城市和乡村聚落,那么人类早期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哪里呢?他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板书)二、聚落与环境环节一:1、讨论四大文明古国的分布及形成的因素。

2、9月26日我们迎来了首届世界大城市带发展高层论坛在南通召开这样一个盛会,请分析讨论南通作为世界大城市带上海都市圈中的一员的形成因素。

环节二:看录像分析建筑和环境的关系。

我们刚才主要学习了聚落的含义及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作到我们和环境和谐共处。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前面学习的自然地理知识为根底,在人地关系上进行深入探究,充分展示了“综合分析问题、因地制宜、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新课标理念。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学习的综合提升,又为后面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理论根底。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1)聚落的概念及分类;(2)影响聚落形成及开展的重要因素以及特色民居的人地关系。

二、教学目标:(1)通过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学难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六、课时:2课时七、辅助手段:多媒体展示八、教学过程:导入: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聚落的图片,让同学们找出这些图片的共同点——都是人类居住的地方。

像照片中这样人们集中居住与生活的地方,我们称之为聚落。

由此引出本节的新授课: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展示课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自主学习】本环节学生围绕以下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并联系生活探索答案:1.什么是聚落?2.聚落如何分类?3.不同聚落的生产方式是什么?4.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有何差异?通过白主学习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1.什么是聚落?——人类的聚居地2.聚落如何分类?——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展示两幅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图片)3.不同聚落的生产方式是什么?(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4.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有何差异?(可用下表进行引导,让学生归纳总结)设计意图:“聚落”是学生刚接触到的概念,通过图片来引导学生认识。

“聚落的分类”、“不同聚落的生产方式”、“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差异”等相关知识比拟简单,学生可通过欣赏聚落景观图片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完成对聚落的分类、景观差异的比拟并了解不同聚落的生产方式。

相对而言,“走进聚落”这一环节的知识村对简单,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白主学习即可,教师只需引导点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人类聚居地—聚落》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人类居住地的形成、发展以及各种类型的聚落。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从而对人类的居住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身边的环境和事物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观察和分析各种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形成和发展,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2.难点: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3.观察法: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4.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模拟建设聚落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城市、乡村、传统聚落等图片和文字材料;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3.准备模拟建设聚落的材料,如积木、沙盘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文字材料,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聚落?聚落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聚落与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类型的聚落,分析其特点和形成原因,并进行小组讨论。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目标】1、理解什么是聚落,通过读图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初步认识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保护传统聚落的意识,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难点】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学法引导】通过学生的自学、读图比较,小组讨论等活动,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运用地理的眼光看周围的事物。

作者留言: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为了提高文档质量,欢迎您点赞或留言告诉我文档的不足之处,以便于对该文档进行完善优化,在此本人深表感谢!祝您天天快乐!课后拓展名言名句:任何一个人,都要必须养成自学的习惯,即使是今天在学校的学生,也要养成自学的习惯,因为迟早总要离开学校的!自学,就是一种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行路,还是要靠行路人自己。

——华罗庚学习要有三心,一信心,二决心,三恒心。

——陈景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徐特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

——列宁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今天你所翻的一页页书,就是你明天你所数的一张张钞票。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材,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认识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学生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和分布等方面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片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对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了解不多,需要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来拓展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学会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增强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实践活动法:动手制作聚落模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聚落案例,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实例、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聚落模型材料,如纸板、剪刀、胶水等。

3.划分小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充足的学习材料。

4.设计好课堂提问和讨论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域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分布,让学生对聚落有初步的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三篇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

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

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度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合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合,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水准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聚落对环境的适合表现。

【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使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合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

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通用3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4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4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世界的居民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习目标】1.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指导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以“郑州的变迁”进行导入,介绍郑州是如何从一座小县城发展成为一国现代化城市,引导学生思考: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有哪些?新课讲授:【聚落与环境】我们的同学有的来自于城市,有的来自于乡村,我们把城市、乡村这些人类的聚居地称为聚落。

因此,聚落分为城市聚落、乡村聚落。

(景观的差异)乡村聚落可分为: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它们从事的生产方式不同。

农村——耕作牧村——放牧渔村——捕鱼林场——伐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总结: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场所。

活动:阅读所给图片,思考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住房、道路、基础设施等)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与郑州的发展类似,石家庄也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它的发展得益于铁路枢纽的地理位置。

除了交通的影响,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还有哪些?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便利…案例:石油带来的城市——大庆聚落的分布:读图思考那些地方聚落分布较为集中?哪些地方聚落稀疏?为什么?补充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图——大河流域补充:民居与自然环境(案例)我国南北方民居、东南亚的高脚屋、西亚的传统民居…【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聚落是长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是人类文明的具体体现。

所以我们要注重对传统聚落的保护。

课堂练习:练习题见习题文档部分题目。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内容,梳理本节知识网络。

作业布置:完成配套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知识点较多,讲解时要侧重在聚落形成发展的条件上,同时尽可能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介绍,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形成与发展、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知道聚落的分类,会对比分析两类聚落的差异。

3.能简要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4.知道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重点与难点重点:1.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条件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难点:分析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法与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学法:探究式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本节课由四部分组成:一探世界(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二观聚落(聚落的形态和类型)、三析建筑(分析环境对民居的影响)、四谈感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猜猜它是谁?活动 分析济南形成聚落的优势条件。

承转 世界上其他地方是否也具备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一、探世界——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条件活动 探究活动:选择理想居住地根据资料包中提供的条件,在世界地图中圈画出你的理想居住地,并说明理由小结 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承转 真实世界的聚落是什么形态?有哪些类型?二、观聚落——聚落的形态和类型学生活动:观看图像或视频资料,对比分析。

小结 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乡村向城市转变,也促使自身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

特殊环境里建设的民居体现了人们充分利用自然的能力。

水源充足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平坦其他三、析建筑——环境对民居的影响活动探究活动:特殊环境中搭建民居(小组合作完成,展示讲解)小结依据民居特点分析当地自然环境承转民居不仅仅是人们为适应自然环境搭建的居所,伴随人类文明进程,它已经被赋予了智慧和文化,其中传统聚落里具有突出意义的民居群,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意义深远,其实它就在眼前。

介绍济南泉·城文化申遗你能申遗之路做点什么,讨论分析四、谈感想——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小结申遗目的总结泉韵千年,水泽天下,保护传统聚落文化,传承城市灵魂。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人类的聚居地__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类型的聚落及其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到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然而,对于聚落的具体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以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聚落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家乡聚落特色的认识,增强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及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聚落的认识和看法,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案例等与聚落相关的素材。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3.学生活动材料:笔记本、彩色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聚落,引导学生关注聚落的特点和形成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教学设计
-提交形式: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
作业布置说明:
1.请同学们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以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完成后,请进行自我检查,确保质量,家长督促并签字确认。
3.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评价和反馈,鼓励同学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对于优秀作业,教师将予以表扬,并在课堂上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掌握聚落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在地理学科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地图阅读、地理事物描述等,但聚落概念及其与环境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对他们而言仍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以下学情:
-教学活动: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聚落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聚落环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一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聚落图片,如城市的高楼大厦、乡村的田野和农舍,激发学生对聚落主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1.教师活动:在大屏幕上展示聚落图片,并提出引导性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吗?它们和我们居住的地方有什么不同?”
4.部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生对家乡、祖国的地理环境了解不足,教师可通过聚落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增强他们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分布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把握聚落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主要介绍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居住地的特点,掌握聚落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类居住地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尚不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聚落案例感兴趣,易于接受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聚落,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不同类型聚落的识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案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类型聚落的特征,加深对聚落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类聚落的图片,如乡村、城市、集镇等。

2.案例素材:选取典型的聚落案例,如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案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居住地——聚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我国的传统村落、特色小镇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地方的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聚落的概念、类型、形成和发展等知识,让学生对聚落有全面的了解。

可以使用课件或板书进行呈现。

3.操练(10分钟)针对聚落的不同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人教2024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人教2024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设计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聚落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的复杂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讲解。
举例:以课本中的案例为依据,如沙漠地区聚落的水资源利用、江南水乡的防洪措施等,解释聚落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
(3)聚落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培养:学生可能对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实际案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保护意识。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基本概念、类型、形成因素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聚落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珍视聚落文化遗产。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聚落的概念与特点:理解聚落是人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居住的地方,掌握聚落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举例:通过课本案例,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土楼等,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特点及不同地域的聚落文化。
(2)聚落的类型与形成因素:区分乡村与城市聚落,分析聚落形成的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对聚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聚落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为此,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关于聚落文化的课外阅读和实地考察活动,以提高学生们对聚落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此外,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聚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时,提出的观点较为片面。为了拓宽他们的视野,我将在教学中引入更多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聚落的特点、类型和形成因素。对于难点部分,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一、课程目标1.熟悉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区别;3.掌握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4.培养地图阅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聚落;2.聚落的基本特征;3.聚落的分类和特点;4.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5.聚落的地理分布;6.利用地图认识聚落。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聚落的概念、基本特征、分类和特点、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区别、地图阅读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村庄和城市的区别,进而引出一个新的概念——聚落;2.引入教材内容,提出教学目标。

2. 播放视频资料(10分钟)播放《人类的聚居地——聚落》短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影像更好地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 讲授基本概念(10分钟)通过示意图的形式,讲授聚落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如人口集中、空间有限、互相交流等。

4. 教学分类和特点(15分钟)介绍聚落的分类及其特点,如村落、城镇、大都市等,重点讲解不同聚落类型的区别。

5. 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15分钟)讲解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如人文因素、地理因素等。

6. 地理分布和地图阅读(15分钟)介绍聚落的地理分布和使用地图认识聚落的方法和流程。

通过地图分析,让学生了解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理环境因素对聚落形成的影响。

7. 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和体会,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通过问答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巩固练习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制作一张符合地形简图的聚落分布地图,并在地图上标注各种聚落类型和其主要特点。

六、课后作业1.课堂展示自己小组的制作成果;2.认真阅读《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文,并将学习笔记整理成关键词和概括句式;3.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地图分析作业。

七、教学反思1.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语言简练、形象生动、突出重点,符合学生接受程度;2.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理使用多媒体工具,让学生得到多角度的感性认知。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人教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学目标】通过图片、资料、观察和分析,了解聚落的发展,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聚落的形态,即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世界各地的聚落。

【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聚落是人类为了生活而创造的场所,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的场所。

那大家了解我们的家乡吗?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师: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不同地区的房屋在建筑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小结)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

这些民居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然后了解当地的社会环境。

观察图片,分组讨论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与社会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

)师:(总结)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不同的地区有着各异的自然环境,房屋的建筑风格也各不相同;不同的地区,社会环境不同,建筑风格也不同。

然后让学生观察图6.17、6.18中房屋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可做适当的补充:沙特阿拉伯的民居“墙体厚、窗子小”与当地降水少、风沙大、气温日较差大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东南亚地区的民居“长屋”,反映了当地湿热的气候环境;而墙厚、窗小、色浅则是北方冬季寒冷的气候特色。

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反映出当地降水多、气温高的自然环境;黄土高原的窑洞则是利用黄土的直立性而开凿;日本由于地震多,多建筑木结构房屋等等。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3.了解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地图、图表和实景图等多种资源,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分布规律;2.能够利用实地考察法,观察和比较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人类聚落的文化多样性;2.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认识人类聚落缺乏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二、教学重点1.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第一课时:聚落的概念和特点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资源介绍聚落的概念和特点;2.让学生听取不同聚落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点;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聚落的特点。

第二课时: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的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1.学生观察世界聚落分布图,分析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对聚落类型和分布规律的影响;2.利用图片、地图等多种资源,介绍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和发展趋势;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不同聚落类型的特点。

第三课时: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1.学生介绍中国聚落的演变历史和发展趋势;2.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比较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和发展趋势;3.学生讨论聚落的未来发展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2.借助多媒体资源的演示法;3.实地考察法;4.探究式学习法。

六、教学手段1.电脑;2.多媒体投影仪;3.PPT课件;4.地图、实景图等多媒体资源;5.翻译和电子课本;6.实地考察工具箱。

七、教学评价1.通过小组讨论、课堂答问、课后作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日常评价;2.通过实地考察报告和聚落特点总结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3.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下面是出guo为大家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guo教案栏目。

教学目标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前播放《爱在文登》歌曲,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吗?(爱在文登)对,爱在文登,那么,请同学们看这组图片,你们能说出这是我们文登的哪些地方吗?对,非常好!这是青龙生态旅游度假村、这是文登学公园、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园、最后一幅是昆嵛山风景区。

这些都是我们文登著名的旅游胜地,它们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则建在乡村。

(导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们文登人自己的歌《爱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是我们人类集中居住的地方,我们统称为聚落。

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有关聚落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知识:第一部分:聚落与环境(一)出示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请大家看课本87页图文内容,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自主学习。

(板书: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类型有哪两种呢?谁来说说?(板书:乡村与城市)大家对城市和乡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城乡,感受城乡差异。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图片,进一步了解它们间的差异。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的图片:图片中有什么?谁来说说?正如以上两位同学所说,乡村中有农田、果树、池塘、有通往小镇的小路。

乡村聚落中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相对应他们所从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这是一组有关城市聚落的图片,在图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们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道路纵横,车辆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业、商业、服务业)(添加了更多的图片,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是一组有关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差异的表格。

谁来说说?(师出示表格内容)……(二)小组合作同学们,前面我们了解了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样形成的吗?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板书:形成、分布、形态).(三)交流展示,师总结(一)承接:请同学们看屏幕,这里有四幅图片:沙漠、极地、高山、平原。

现在,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你是一个原始部落的首领,你会带领你的子民选择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选择把家安在D这里,也就是平原地区。

哪个小组起来说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区,B是寒冷的北极,C是地势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在比较中我们发现,自然环境的优劣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出示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二)小结:哪位同学可以总结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体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什么样的地区聚落密集、什么样的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形态是怎样的?(出示图片,生答)1、承接:同学们,我们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当地特色的一些建筑。

下面我们就以西亚的民居和东南亚的民居为例,学习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页内容,完成导学提纲内容。

(板书:民居与环境)2、小组内交流答案。

请同学们看屏幕,西亚的民居、东南亚的民居,他们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这位同学,你起来说一下,好,谁还有补充?这位同学,你说!很好!最后老师来总结一下,请看屏幕!……(师看屏幕讲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

三、拓展延伸:除此之外,你还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们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威海这里有没有与我们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谁来说说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点?我们威海的气候特点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区有没有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请大家再看一组图片。

(出示江南水乡、蒙古包、泰国高架屋、日本的轻木质房屋、云南丽江古城等图片并讲解)。

云南丽江古城是我国的传统聚落,我们国家还有一些有代表性的传统聚落,对于这些聚落,我们是应该保护还是拆除呢?请同学们读课本90页,思考这个问题。

(保护or拆除)(保护,并且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类的生活)出示四合院旅馆和窑洞旅馆图片加以讲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观察其建筑外貌,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对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理解的更为深刻)四、巩固: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记忆一下课本上的重点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了解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差别;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五、课堂总结。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与城市的差异,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和差别,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分析城市的好处与不足,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1.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类可以说是喜欢群居的“高级动物”,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居住”景观。

请同学观察下面几幅图,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呢?(边展示,学生边回答,教师强调图片分别反映了城市与乡村的景观。

)[承转] 城市与乡村都是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聚落。

讲述新课:在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再举些例子。

[承转] 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启发] 教师可先启发学生从图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况、商店、医院等的多少,有无农田、果园、鱼塘等方面对比,说明城市与乡村景观方面的差别。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并由学生课前做好小课件,上讲台当小教师,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人口规模、从事的生产劳动等方面来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

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

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

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

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你我就身在其中,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认为城市存在着哪些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工业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业困难等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越来越大,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我们更加要加强城市的绿化,管理与保护。

在城市的建设中,要注意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环境来。

[过渡] 前面我们了解了聚落的形态,主要包括城市与乡村。

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的,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的乡村发展成为城镇、进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匀,从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识,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况。

教师进一步引导:我们当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世界各地的民居风格不同,既能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又与社会经济生活关系密切,体现了当地的文化习俗等。

[承转] 正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聚落建筑风格各异,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讲述“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 各类文化遗产的图片,教师边介绍边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请学生考虑图片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共性?[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到的发展水平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

[教师提问] 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写“XXX到此一游”,这种做法对吗?(不对)为什么?(学生讨论)[小结]: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经济、科研价值,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在于: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

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课堂总结]课件展示课堂板书设计,概括本课知识要点:1.聚落:人们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种形式;两者的差别;2.聚落的形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课堂巩固]1.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2.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B.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3.影响聚落形成与发民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资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气候⑥植被⑦地质⑧交通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