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

合集下载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五篇)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五篇)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新课程改革试验工作的展开,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教研方式已凸显出了它的弊端,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新课程改革活动的实施者---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彻底贯彻落实新课改精神,切实提高教师的参与意识、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法规和教育方针,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认真探讨新课改精神实质和素质教育规律,紧紧围绕"学校有特色、课改有实效、学生有特长"这一办学目标,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新课改为依托,不与重点校攀比,"低起点,广开路、多成才"的路子,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课改实验落地生根。

二、具体实施办法。

1.建立机制,鼓励"课改实验"。

(1).健全___。

学校设立中心教研组,由专人负责。

配备兼职教研员,整合骨干力量,加强中心教研组工作,将课改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之中,作为教务工作的核心,由教务主任亲自管理、督促、指导实施,作为学校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校长统一部署支持、协调、落实政策。

(2).完善制度。

学校制定相应的《新课改实施方案》、《新课改实践奖励细则》、《教科研制度》、《经验资料收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新课改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3).积极创设条件、支持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以加强交流,取长补短。

鼓励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和函授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师合格率。

2.开足开齐课程,保证"课改实验"。

课改实验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学生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主要来自课堂,规范的课程设置是课改实验的基本条件之一。

(1).学校必须保证开足开齐课程,不增加考试课程课时,不减少或挤掉音、体、美、劳技、信息技术等课程。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1.课程内容的转变2.课程结构的转变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4.课程评价的转变5.课程管理的转变(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1.由“专制”走向民主2.由封闭走向开放3.由专家走向教师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

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精选7篇)对新课程改革的看法和心得1《新课程标准》强调: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以下是我学习新课程的心得体会:本次课程改革不再将学生掌握系统知识放在首位,而是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第一、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因此,深入地了解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

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第三、提高自身素质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

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

新课程改革ppt课件

新课程改革ppt课件

2021精选ppt
20
练习题
6、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 念,这句话包含着三层含义:1)以学生发展为本; 2)倡导全人教育;3)追求学生个性化发展
7、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转变
在对待师生的关系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学与研究的关系上,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上,教师是课程的开发建设者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上,教师是社区型开放教师
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分析解决
问题、交流合作等四大能力
2021精选ppt
6
新课改的目标 (重点)
5、建立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考评机制
过去:选拔甄别功能 改革后:即发挥教育评价学科学习目标,又发挥其
促进学生一般发展、教师水平提高、课程更新,改
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的配合,处理好和 家长间的合作关系
2021精选ppt
18
练习题
1、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______。
A.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B.以学生发展为本
C.探究自主性学习
D.转变旧的学习教学方式
2、教师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改强调________ 和________
3、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 做到( )
2、哪一组符合情感体验目标陈述方式:( )
A. 说出、表演、展示 B. 设计、制作、创作
C. 感受、参加、养成 D. 解释、完成、背诵
3、与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一致的是( )
A.以教师的视角反思 B.教学设计留白
C.培养求异思维
D.教学过程预设性强
2021精选ppt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完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国在2017年正式启动了新的高中课程标准,即《新课程改革》。

这次改革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转型,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从课程背景、目标与实施效果三个方面全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相关内容。

一、课程背景新课程改革的推出,是建立在教育的新形势下的,也是对现有高中课程的一种改革,旨在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表示,新课程改革的背景是中国教育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不仅是一个质量提升的时代,更是一个转型升级的时代。

因此,新课程旨在秉承“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导向的新型课程,全面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目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在课程编制方面,新课程采取了“考试与教学相依”的原则,采用“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等概念,通过对学生的具体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来考核其综合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中,不再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实施效果新课程改革刚刚开始,一些高校已经开始试行新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生导师黄春艳老师表示,新课程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并且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相应地增强了。

除此之外,在新课程改革中,还有许多优秀的案例,如名校同步改革、校企合作培养等,都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效的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项重要改革,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

教育部门和相关高校正在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争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我们相信,在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新课程将会开创出更加美好的教育新局面。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
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陛、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二、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
(一)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
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此外,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文肓”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文化、没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新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强调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

2. 强化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加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等。

3. 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推进跨学科教学:新课程改革鼓励跨学科教学,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知识的融合和创新。

5. 实施素质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评价,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推动教育评价转向多元化、全面化、个性化。

6. 推行现代化教育技术:新课程改革提倡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通过新课程改革,中国教育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进一步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

- 1 -。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中国基础教育迎来了规模最大的、最深刻的一次课程改革。

习惯上把此次课程改革称之为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八次课改,更简便的叫法是新课改。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指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与观念。

新课程理念只不过是教育本旨的回归。

新课程理念包括十项主要内容:一、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刻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教育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课改最终目的是“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最大任务是在造就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同时,努力完成中华民族整体素质提高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巨大的贡献。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观念主裁命运。

观念以影响人的一生,教育观念的转变改变教师的命运,影响所教学生的一生。

从教师“教完”到关注学生“学完。

”教与学仅一字之差,却能从中折射出教师不同的教育观念。

许多教师认为教材是用来“教“的,而不是教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学会自学教材的。

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

教的方式的转变,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借鉴“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经验,引入“研究性学习”这一新课程。

其意义就在于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赋予学生以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主决策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新课程改革包含哪些内容

新课程改革包含哪些内容

新课程改革包含哪些内容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其次,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第三,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第四,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最后,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同时,还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对于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它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

新课程观把课程视为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研究共同体”。

每位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

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

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教材中学到的多。

因此,新课程下的教师必须转变课程理念,树立起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的新理念。

新课程理念提出,课程要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意指课程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一方面,这可以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另一方面,研究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想象,研究起来易于理解和接受。

这样一来,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新课程理念提出,课程要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相适应,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还可以增强英语教学的实践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和谐的发展每一位学生,强调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结构,建立新的课程结构,注重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制定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

3. 改善课程实施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发展,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 规范教程的开发与管理:制定教程开发与管理的规范,建立完善的教程审查和更新机制,确保教程的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和适应性。

5. 建立新的课程评估体系:建立新的课程评估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完善学生评价机制,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创新。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包括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改革,旨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024年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024年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024年中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需求与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传统的中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需要进行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二、目标和原则1. 目标(1) 建立多样化、开放性的学科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其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3) 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原则(1) 立足创新,引领教育发展;(2) 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结合,促进知识与实际运用的结合;(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持续学习的能力;(4) 保证教与学的质量,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三、内容和重点1. 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1) 增加国际化学科,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关系等,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2) 加强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3) 引入生涯规划和创业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和职业规划;(4) 强化体育与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审美能力。

2. 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1) 推行项目化学习,将课程内容与实际问题结合,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2) 引入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4) 综合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

3. 师资培养和专业发展(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2) 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课程研发,推动教师专业发展;(3) 建立教师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

四、实施措施1. 完善改革方案并制定实施细则,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2. 加强领导层的管理和指导,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3. 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和设施,支持学校开展新课程教学;4. 加强家长和社会的宣传和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合力;5. 进行中期和后期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措施,确保改革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1、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是什么?答: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程结构3.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新课程改革是指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变革,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来推动教育发展的一种改革。

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兴趣。

然而,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需求和潜能也不尽相同。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发展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其次,新课程改革重视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育往往将各科目独立对待,缺乏综合思考和能力的培养。

然而,实际生活中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来解决。

新课程改革鼓励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教育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灌输,缺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竞争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和项目学习,让学生能够主动探索和创造,锻炼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四,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然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不仅对他们个人发展重要,也对社会的繁荣和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心理,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包括以学生为中心、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这种改革旨在推动教育的转型,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转变,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通过新课程改革,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项目制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和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强调学科的融合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不再将知识按学科划分,而是将知识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通过跨学科活动和综合实践课程,培养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和品德教育。

通过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体。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5.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改革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有创造力的公民。

6. 倡导多元评价和终身学习: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评价和终身学习。

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和评价标准,如学业水平评价、学科竞赛评价、课程评价和素质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社会和职业发展的需求。

总之,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这六项具体目标的实施将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如下: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兴趣发展,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展现自己的潜力。

2.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使他们能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强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突出学科的基础性和系统性。

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解决问题。

4. 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新课程改革倡导了解和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通过设置选修课程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5. 促进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整合和跨学科学习,鼓励
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探究和研究,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和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6.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价值观。

通过设置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和挑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四篇)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四篇)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教育部将于____年实施新的课程改革。

本实施方案旨在详细规划____年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操作步骤,以保证实施顺利进行。

二、目标1.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体魄和创新精神的公民。

3. 培养具备终身学习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内容1. 课程设置(1) 优化基础教育课程,注重核心素养培养,明确课程目标和体系。

(2) 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 开设思想品德课程,加强德育教育的力度。

(4) 加强社会实践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开展多元化课程,鼓励学生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

2. 教学方法(1) 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 实施问题导向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推广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注重实践教学,开展实验、实训和实践活动。

(5) 创新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3. 师资培训(1) 加强新课程理念和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 定期组织教师交流研讨,推广教学经验和好的案例。

(3) 鼓励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

四、步骤1. 准备阶段(1) 成立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推动改革的整体工作。

(2) 制定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工作计划和时间表。

(3) 组织专家进行新课程改革研究,明确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4) 开展宣传工作,让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内容。

2. 实施阶段(1) 开展新课程的试点工作,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2) 制定新课程教材和教学大纲,保证教学质量和有效性。

(3) 加强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评估,及时调整改进。

(4)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我国教育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

其中,新课程改革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课程目标的调整新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

核心素养包括语文素养、数学素养、外语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和健康素养等。

通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具备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的调整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质量和实用性,注重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一方面,课程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而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新课程改革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实验教学、讨论教学、合作学习等,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评价方式的改革新课程改革提倡综合评价,强调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而新课程改革强调综合评价,包括学业评价、能力评价和素质评价。

学业评价主要通过考试和测验来评价学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能力评价主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项目来评价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素质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来评价学生的综合发展情况。

五、教师培养与发展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包括教师的专业培训、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师的职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改革及新课程理念(精简版)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部分理论简介)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

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项重大改革, 旨在推动教育现代化, 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地位,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和机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二、强调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艺术素质和实践能力等。

教育者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竞争的能力。

三、推崇探究式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推崇探究式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活动,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

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
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四、注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注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即教育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教育者应该关注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注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五、强调教育的国际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要强调教育的国际化, 即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国际化。

教育者应该关注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需求, 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和合作, 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教育者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 积极推进教育改革,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新课程改革概述第一节新课程改革的背景20世纪中国的教育始终处于不断地变革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多年,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本次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指1999年正式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总体框架。

本次课程改革的背景如下:一、时代发展特征的新要求(一)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起,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其他生产要素的总和,因此,人们把21世纪称为知识经济时代。

在知识经济时代,劳动者的素质和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传统的产业工人。

此外,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文肓”一词将不再单纯是指没文化、没知识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不能更新自己知识、技能的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人也把知识经济称为“学习经济”。

(二)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冷战”结束后,被“冷战”长期掩盖的各种矛盾、冲突日益凸现,国际间的竞争空前激烈。

美国等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幌子粗暴践踏他国主权;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在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对其他国家的控制和渗透使得和平与发展不断面临新的不确定性。

当前的国际竞争主要体现在综合国力方面,而且,这种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

(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是指人类目前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短缺、人口迅速膨胀等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包括我国在内的18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战略和新观念。

从上述对当前时代三个主要特征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对21世纪人类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渎、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只有这样,他才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曾做出过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然而,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种种错综复杂的原因使我国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本次课程改革意义深远。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向我们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抓住人类生产方式变革这一历史性机遇,我们就可以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超越他们。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科技文化水平偏低的人口大国。

我国能否很好地把握知识经济时代生产方式变革这一历史机遇,能否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而教育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

历史经验证明,教育在把握人类自身命运、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的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在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奠基作用,综合国力竞争必将聚焦到教育上来。

基于对教育功能准确而深刻的认识,党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三、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七次课程改革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同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肩负的历史重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差距。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原因在于:第一,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反差。

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是客观的。

学生的任务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的知识。

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现象。

新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学习是一种“探究活动”,而不是绝对的、不变的“结论”。

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有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选择、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第二,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

我国现今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及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及产生的不良影响都足以说明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四、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一)政府参与并领导课程改革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起,教育受到各国政府前所未有的关注:除了大量增加拨款给予教育改革以财政支持之外,由政府支持并组织有关专家、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家长等参与的各种研究报告、课程改革方案、教育法律、教育政策等文件纷纷出台。

1990年美国提出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1998年日本课程审议会发表了关于改善中小学课程标准的审议报告;1996年韩国教育部在《韩国教育》白皮书中提出了韩国第六次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和学生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20世纪教育发展的历程表明,满足各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展的需要是各国不同时期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唯一的追求目标,而学生的发展几乎成为一种奢求。

这次课程改革在强调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注重把学生当作国家和人类社会未来的主人,因而非常注重学生的发展,因为这不仅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改革具有整体性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前苏联的课程改革,历时长久,规模浩大,然而其内涵却是非常有限的。

尽管两国的国情以及理论基础不同,但是它们却表现出惊人地相似,即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更好地掌握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因此,两国都耗时费力地组织了各门学科的一流专家重新编写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以容纳各类“最新”“最先进”的知识。

美苏两国的这次课程改革除了重新厘定课程目标之外,还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及其组织方法、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涉及“课程”的几乎所有方面加以改革。

第二节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根本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陛、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新课程重视不同课程领域(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与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地转变,保证学生自主、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获得有效保障,并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同时倡导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能够使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三是要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地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利用学生档案袋记录、评价其成长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