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PPT
合集下载
抗原抗体反应的课件ppt
比例性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比例性,即当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时,反应最完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最多。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反应则不完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也较少。这种比例性是由 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决定的。
02
抗原抗体反应机制
抗原识别与结合机制
抗原表位识别
T细胞通过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B细胞通过BCR识 别抗原表位。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 物。这种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结合部位的互补性决定的。
可逆性
抗原抗体反应是可逆的,即在一定条件下,免疫复合物可以解离成游离的抗原和抗体,再 次相遇时仍可重新结合。这种可逆性是由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决定的,亲和力越高,结 合越牢固,解离越困难。
优化抗体药物设计
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对抗体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抗 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模拟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模拟抗原抗体反应过程,为药 物筛选和开发提供新工具。
THANKS
感谢观看
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及诊断
01
02
03
检测方法
介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相关抗体检测方法,如 ELISA、免疫印迹技术等 。
临床意义
阐述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 免疫性疾病诊断、病情监 测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 值。
病例分析
通过具体病例展示自身免 疫性疾病抗体检测的临床 应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药物开发中抗原抗体反应的意义
01
阐述药物开发中抗原抗体反应的研究意义,包括药物安全性、
有效性等方面。
药物抗原性的研究方法
02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比例性,即当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时,反应最完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最多。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反应则不完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也较少。这种比例性是由 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决定的。
02
抗原抗体反应机制
抗原识别与结合机制
抗原表位识别
T细胞通过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B细胞通过BCR识 别抗原表位。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 物。这种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结合部位的互补性决定的。
可逆性
抗原抗体反应是可逆的,即在一定条件下,免疫复合物可以解离成游离的抗原和抗体,再 次相遇时仍可重新结合。这种可逆性是由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决定的,亲和力越高,结 合越牢固,解离越困难。
优化抗体药物设计
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对抗体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抗 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模拟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模拟抗原抗体反应过程,为药 物筛选和开发提供新工具。
THANKS
感谢观看
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及诊断
01
02
03
检测方法
介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相关抗体检测方法,如 ELISA、免疫印迹技术等 。
临床意义
阐述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 免疫性疾病诊断、病情监 测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 值。
病例分析
通过具体病例展示自身免 疫性疾病抗体检测的临床 应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药物开发中抗原抗体反应的意义
01
阐述药物开发中抗原抗体反应的研究意义,包括药物安全性、
有效性等方面。
药物抗原性的研究方法
02
抗原抗体及其反应ppt课件
• 2)标本经酶标抗体染色后,还可用其他 染料复染,显示细胞形态结构。
• 3)标本可长久保存,随时备查。 • 4)特异性强。 • 5)灵敏度高。
标记酶应具备的特点
• 1)纯度高、高溶性、特异性强、稳定性 高。
• 2)测定方法应简单、敏感、快速。 • 3)与底物作用后会呈现颜色。 • 4)与抗体交联后,仍保持酶活性。 • 最常用的标记酶是辣根过氧化物酶
(agglutinin)。
2、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
可溶性抗原(蛋白质、多糖或类脂溶液、
血清、细菌抽提液、组织浸出液等)与其相应
的抗体在合适条件下反应并出现沉淀物的现象。
•
用于沉淀反应中的抗原称沉淀原
(precipitonogen)。
•
用于沉淀反应中的抗体称沉淀素
(precipitin) 。
(horeradish peroxidase,HRP)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 常用的方法:
•
双抗体夹心法(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method)
•
间接免疫吸附测定法
(Indirect immunosorbent assay)
• 4)加入该酶的底物,然后产生可见的有色酶 解产物。
间接免疫吸附测定法
• 是一种检测血清中是否含特
定抗体的方法。
间接免疫吸附测定法主要步骤 1
• 1)将已知的抗原吸附在微量滴定板的小 孔内,用缓冲液洗涤3次。
• 2)加入待检抗血清,如其中含有特异的 抗体,则能与抗原发生特异结合,用缓 冲液洗涤3次,洗去未结合的抗体。
• 3)标本可长久保存,随时备查。 • 4)特异性强。 • 5)灵敏度高。
标记酶应具备的特点
• 1)纯度高、高溶性、特异性强、稳定性 高。
• 2)测定方法应简单、敏感、快速。 • 3)与底物作用后会呈现颜色。 • 4)与抗体交联后,仍保持酶活性。 • 最常用的标记酶是辣根过氧化物酶
(agglutinin)。
2、沉淀反应
(Precipitation)
•
可溶性抗原(蛋白质、多糖或类脂溶液、
血清、细菌抽提液、组织浸出液等)与其相应
的抗体在合适条件下反应并出现沉淀物的现象。
•
用于沉淀反应中的抗原称沉淀原
(precipitonogen)。
•
用于沉淀反应中的抗体称沉淀素
(precipitin) 。
(horeradish peroxidase,HRP)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 常用的方法:
•
双抗体夹心法(Double
antibody sandwich method)
•
间接免疫吸附测定法
(Indirect immunosorbent assay)
• 4)加入该酶的底物,然后产生可见的有色酶 解产物。
间接免疫吸附测定法
• 是一种检测血清中是否含特
定抗体的方法。
间接免疫吸附测定法主要步骤 1
• 1)将已知的抗原吸附在微量滴定板的小 孔内,用缓冲液洗涤3次。
• 2)加入待检抗血清,如其中含有特异的 抗体,则能与抗原发生特异结合,用缓 冲液洗涤3次,洗去未结合的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知识讲义PPT(63张)
•
5、世上最美好的事是:我已经长大,父母还未老;我有能力报答,父母仍然健康。
•
6、没什么可怕的,大家都一样,在试探中不断前行。
•
7、时间就像一张网,你撒在哪里,你的收获就在哪里。纽扣第一颗就扣错了,可你扣到最后一颗才发现。有些事一开始就是错的,可只有到最后才不得不承认。
•
8、世上的事,只要肯用心去学,没有一件是太晚的。要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对阳光,对美,对痛楚。
范德华引力
概念:抗原和抗体相互接近时,由于分子的 极化作用而出现的引力。
• 结合力的大小与两个相互作用基团的极化程 度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7次方 成反比,键能约为4.2~12.5kJ/mol。
• 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 • 具有特异性。
氢键结合力
• 概念: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原子 间的引力。
二、环境条件: *电解质:0.85%NaCl *酸碱度:pH6~9 *温度:15~40℃
*酸凝集:当pH为3左右时,接 近细菌Ag的等电点,可出现非 特异性凝集。
• 作用时间
• 抗原抗体反应应有足够的时间,不同反应时间不 同。
第四节 抗原抗体反应类型
1.沉淀反应 2.凝集反应 3.补体参与的反应 4.中和反应 5.免疫标记
1.抗原决定簇又称表位(epitope),是指抗原性物质 表面决定该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和免 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2.抗原决定簇是很小的,其大小相当于相应抗体的 结合部位,它们可由5-7个氨基酸、单糖或核苷酸残基组成。
3.抗原结合价:是指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 簇的总数。每一种半抗原可理解为单一的抗原决定簇,而 天然抗原含有很多不同的抗原决定簇,它是带有大量多种 "天然"半抗原的大分子。
抗原抗体反应与免疫化学ppt课件
抗原抗体反应与免疫化学
完整最新版课件
1
多塞(1916~) 法国免疫学家、医学家 1965年发现人类的白细胞表面抗原(HLA) 系统,此发现在 输血和组织器官移植中有重要意义,于1980年获诺贝尔奖。
完整最新版课件
2
利根川进(1939~) 日本分子生物学家 1976年发现了抗体多样性的遗传现象,80年代初揭示了 抗体合成的基本原理,为了解机体如何制造出抵抗多种疾病 所需的不同抗体作出了重要贡献。于1987年获诺贝尔奖。
抗原性质?
完整最新版课件
6
抗原性质:
异物性:分子量大小:化学结构:
抗原特异性基础
半抗原及其应用(药物残留检测)
半抗原-载体效应:载体不仅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 还与半抗原免疫应答的记忆性密切相关。
完整最新版课件
7
天然抗原的表位
抗原表位:也称抗原决定簇,表位是抗原分子 表面或者其他部位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的特 殊化学基团。蛋白质抗原有几个氨基酸残基组 成;糖类抗原有单糖残基组成的特殊结构。
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
一种与免疫无关的、一定大小的颗粒状载体的表面,
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
完整最新版课件
26
(2)沉淀反应: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完整最新版课件
27
单向琼脂扩散实验:一种常用的定量检测抗原的
方法。将适量抗体与琼脂混匀,浇注成板,凝固后, 在板上打孔,孔中加入抗原抗原就会向孔的四周扩 散,边扩散边与琼脂中的抗体结合。一定时间后,在 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环。沉淀环的直径与抗 原的浓度成正比。如事先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制成 标准曲线,则从曲线中可求出标本中抗原的含量。本 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标本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血清中各 种补体成分的含量,敏感性很高。
完整最新版课件
1
多塞(1916~) 法国免疫学家、医学家 1965年发现人类的白细胞表面抗原(HLA) 系统,此发现在 输血和组织器官移植中有重要意义,于1980年获诺贝尔奖。
完整最新版课件
2
利根川进(1939~) 日本分子生物学家 1976年发现了抗体多样性的遗传现象,80年代初揭示了 抗体合成的基本原理,为了解机体如何制造出抵抗多种疾病 所需的不同抗体作出了重要贡献。于1987年获诺贝尔奖。
抗原性质?
完整最新版课件
6
抗原性质:
异物性:分子量大小:化学结构:
抗原特异性基础
半抗原及其应用(药物残留检测)
半抗原-载体效应:载体不仅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 还与半抗原免疫应答的记忆性密切相关。
完整最新版课件
7
天然抗原的表位
抗原表位:也称抗原决定簇,表位是抗原分子 表面或者其他部位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的特 殊化学基团。蛋白质抗原有几个氨基酸残基组 成;糖类抗原有单糖残基组成的特殊结构。
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
一种与免疫无关的、一定大小的颗粒状载体的表面,
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
完整最新版课件
26
(2)沉淀反应: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完整最新版课件
27
单向琼脂扩散实验:一种常用的定量检测抗原的
方法。将适量抗体与琼脂混匀,浇注成板,凝固后, 在板上打孔,孔中加入抗原抗原就会向孔的四周扩 散,边扩散边与琼脂中的抗体结合。一定时间后,在 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环。沉淀环的直径与抗 原的浓度成正比。如事先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制成 标准曲线,则从曲线中可求出标本中抗原的含量。本 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标本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血清中各 种补体成分的含量,敏感性很高。
《抗原抗体反应》课件
夹心反应
总结词
指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其复合物可与其 他物质结合,形成夹心结构所引发的反 应。
VS
详细描述
在夹心反应中,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其复 合物可以与另一种物质结合,形成一种夹 心的结构。这种反应可以显著增加反应的 灵敏度,常用于检测低浓度的抗原。例如 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酶标 板上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再与酶标记的 抗体结合,形成夹心结构。
抗体
指由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 球蛋白。
抗原抗体的特性
特异性
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 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结合反应。
亲和力
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结合力称为亲和力,亲和力的大 小决定了抗原抗体反应的强弱。
可逆性
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 离,即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可逆性。
凝集反应
观察抗原抗体结合后颗粒物的凝集情况,判断反 应结果。
荧光免疫技术
利用荧光物质标记抗体或抗原,通过荧光信号的 强弱判断反应结果。
06
抗原抗体反应的注意事项
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材料准备
确保抗原和抗体溶液的浓 度和纯度,选择适当的标 记物如荧光染料、酶等。
实验设备检查
检查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如离心机、显微镜、酶标 仪等,确保其正常运行。
02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02
01
03
静电吸引
抗原和抗体带有相反的电荷,通过静电吸引相互结合 。
氢键
抗原和抗体中的极性基团形成氢键,增强结合力。
疏水相互作用
抗原和抗体的非极性基团相互靠近,形成疏水键。
抗原抗体的亲和力
《抗原抗体反应》课件
免疫测定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01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通过酶标记技术检测样本中微量抗
原或抗体的方法。
免疫荧光技术
02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标记荧光物质,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
号,对细胞或组织中的抗原进行定位和定性分析。
免疫印迹技术
03
将抗原抗体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分离并检测复杂样本中的抗
免疫学领域的发展趋势
免疫疗法
随着免疫疗法的发展,抗原抗体反应在肿瘤、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免疫预防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研发新型疫苗,提高预防传染病的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亲和力定义
抗原和抗体结合时,它们 之间的亲和力是指它们相 互吸引的强度和稳定性。
亲和力常数
亲和力常数是用来描述抗 原和抗体结合强度的物理 量,其值越大表示结合越 稳定。
亲和力影响因素
亲和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如抗原抗体的结构、 电荷分布、溶剂环境等。
抗原抗体反应的动力学
反应速率
抗原抗体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包括 反应速率和反应机制。
等。
05
抗原抗体反应的实验操作
抗原抗体的制备
抗原的制备
选择适当的抗原物质,经过适当的处理和纯化,确保抗原的纯度和特异性。
抗体的制备
免疫动物以产生特异性抗体,通过细胞培养或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抗原抗体的纯化
亲和层析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通 过亲和层析介质分离纯化抗体。
凝胶过滤层析
利用分子大小差异进行分离,排除杂 质,纯化抗原抗体。
详细描述
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由于分子量增 大,可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这种 沉淀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 在,如免疫比浊法测定抗原的浓度。
详细介绍抗原抗体反应 ppt课件
抗体。 抗原过量区(后代现象):沉淀少。
ppt课件
42
四、阶段性
第一阶段: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阶段 特点:反应快
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 特点:反应时间较长
ppt课件
43
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抗原抗体本身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反应环境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抗原抗体反应中,抗原和抗体是反应的主体,所以它们的特性直接影响其结合 情况。 (一)抗原 抗原的理化性状、表面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和数目等均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结 果。
淀。 沉淀反应可用于研究抗体与大分子抗原结合的
特性。
ppt课件
40
抗原抗体反应与沉淀形成
沉 淀 的 抗 体 量
抗原量
ppt课件
41
沉淀反应曲线
测定方法:在一定量的抗体中,逐渐增加抗原 浓度,沉淀的形成与抗体的比例密切相关。
曲线分3个区: 抗体过量区(前带现象):小分子复合物,不
形成沉pt课件
16
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
• 天然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通常由蛋白表面的亲水氨基
酸组成,易于接近膜结合或自由的抗体。
• 顺序抗原表位(Sequential Epitopes),连续抗原表位
(Continuous Epitopes),蛋白质一级结构
• 结构抗原表位(Continuous Epitopes),不连续抗原表
ppt课件
13
结构决定簇与顺序决定簇
ppt课件
14
两种抗体与一个连 续性抗原表位及一 个非连续性抗原表 位的相互作用
ppt课件
15
蛋白质结构与抗原表位
3. 蛋白质的结构与抗原决 定簇的关系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只有顺序决定簇;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与抗原的反应性密切有关;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与抗原构象决定簇密切相 关; (4)蛋白质四级结构与 抗原构象决定簇和免疫原 价数密切相关;
ppt课件
42
四、阶段性
第一阶段: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阶段 特点:反应快
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 特点:反应时间较长
ppt课件
43
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抗原抗体本身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反应环境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抗原抗体反应中,抗原和抗体是反应的主体,所以它们的特性直接影响其结合 情况。 (一)抗原 抗原的理化性状、表面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和数目等均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结 果。
淀。 沉淀反应可用于研究抗体与大分子抗原结合的
特性。
ppt课件
40
抗原抗体反应与沉淀形成
沉 淀 的 抗 体 量
抗原量
ppt课件
41
沉淀反应曲线
测定方法:在一定量的抗体中,逐渐增加抗原 浓度,沉淀的形成与抗体的比例密切相关。
曲线分3个区: 抗体过量区(前带现象):小分子复合物,不
形成沉pt课件
16
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
• 天然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通常由蛋白表面的亲水氨基
酸组成,易于接近膜结合或自由的抗体。
• 顺序抗原表位(Sequential Epitopes),连续抗原表位
(Continuous Epitopes),蛋白质一级结构
• 结构抗原表位(Continuous Epitopes),不连续抗原表
ppt课件
13
结构决定簇与顺序决定簇
ppt课件
14
两种抗体与一个连 续性抗原表位及一 个非连续性抗原表 位的相互作用
ppt课件
15
蛋白质结构与抗原表位
3. 蛋白质的结构与抗原决 定簇的关系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只有顺序决定簇;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与抗原的反应性密切有关;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与抗原构象决定簇密切相 关; (4)蛋白质四级结构与 抗原构象决定簇和免疫原 价数密切相关;
图解抗原抗体反应类型和原理ppt
Keq =
104 Affinity
106 Avidity
1010 Avidity
二、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不形成牢固的共价键,通过非共价键结合
这种弱的结合力涉及几种分子间的作用力 1、静电引力 3、氢键 2、范德华引力 4、疏水作用力
一、静电引力 概念:抗原和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 羧基基团之间相互的引力。又称库伦引力。
研究生课程抗原抗体反应类型
(antigen – antibody reaction)
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
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体内: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作用 体外:各种免疫学检测技术
包括
本章讲述的抗原抗体反应,主要是指抗 原和抗体在体外结合所表现的反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第三节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1、电解质: (1)作用:中和抗原抗体复合物表面电荷,使 其靠拢聚集成出现大块聚集复合物。 (2)常用电解质:0.85%NaCl、各种缓冲液 2、酸碱度: 一般抗原抗体反应以pH6~9为宜,有补体参 与的反应以pH7.2~7.4为宜。 3、温度:一般抗原抗体反应以15~40℃为宜, 最适温度为37℃。
概念: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具有部分相同或类似结 构的抗原表位,可与彼此相应的抗血清发生反应。
B
抗原抗体交叉反应示意图
二、可逆性(reversibility)
1、概念: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
一定条逆性。 2、原因: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 结合,因此形成的复合物不牢固。
1、比例性是指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 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 2、以絮状沉淀实验为例,受抗原抗体比 例性的影响非常明显。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课件
免疫应答机制研究
通过研究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深 入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和过程,为疫 苗研发、免疫治疗等提供理论基础。
自身免疫性疾病机制研究
通过对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的反应进 行研究,揭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 机制,为治疗提供新思路。
免疫细胞功能分析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免疫细胞表面 的抗原标志,分析免疫细胞的功能和 亚型,为免疫学研究提供有力工具。
抗体的纯化
通过一系列分离纯化技术,去除血清中的其 他成分,提高抗体的纯度,常用的方法有离 心、凝胶电泳、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 。
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方法
沉淀反应
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在一定条 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 常用的方法有单向免疫扩散、 双向免疫扩散、对流免疫电泳 等。
凝集反应
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引起颗粒 性抗原的凝集现象,常用的方 法有直接凝集、间接凝集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抗原抗体的分类
按作用对象分类
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是指来自机体外部的抗原,如细菌、病 毒等;内源性抗原是指来自机体内部的抗原,如变性或损伤的组织细胞。
按功能分类
完全抗原和半抗原。完全抗原是指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物质,能够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半抗原是指仅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抗原物质, 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影响因素
亲和力受到抗原和抗体分子间的电荷分布、空间构象、结合位点数目以及溶液环 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
特异性的含义
特异性是指抗原和抗体结合的专一性,即一种抗原只能与相 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决定因素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是由其分子表面的化学基团决定的,这些 化学基团在空间构象上互补,使得抗原和抗体能精确地结合 在一起。
抗原抗体检测技术ppt课件
目前应用最广的是人O型红细胞和绵羊红细胞。后 者应用更广,因为其来源方便,另外,绵羊红细胞 的表面有大量糖蛋白受体,极易吸附某种抗原物质, 吸附性能好,且大小均匀一致 。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凝集实验是一个定性检测方法,即根据凝 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与阴性。
也可以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标本作一系 列对倍稀释后进行反应,以出现阳性反应 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
间接凝集反应中所用与免疫无关的颗粒称为载 体(carrier)。
将抗原(或抗体)吸附或偶联于颗粒表面的过 程称为致敏(sensitization)。
吸附有已知抗原(或抗体)的颗粒称为致敏颗 粒(sensitized particle)。
敏感度比直接凝集反应高2~8倍,适用于各种可 溶性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敏感度也高于沉 淀反应。
环境条件
电解质
抗原抗体结合后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易受电 解质影响。
若无电解质存在,则不出现可见反应。 但如果电解质浓度过高,则会出现非特异性蛋白质
沉淀,即盐析。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凝集反应的类型
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直接与相应 抗体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成为直接 凝集实验(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凝集实验是一个定性检测方法,即根据凝 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阳性与阴性。
也可以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标本作一系 列对倍稀释后进行反应,以出现阳性反应 的最高稀释度作为滴度。
间接凝集反应中所用与免疫无关的颗粒称为载 体(carrier)。
将抗原(或抗体)吸附或偶联于颗粒表面的过 程称为致敏(sensitization)。
吸附有已知抗原(或抗体)的颗粒称为致敏颗 粒(sensitized particle)。
敏感度比直接凝集反应高2~8倍,适用于各种可 溶性抗原(或抗体)的检测,敏感度也高于沉 淀反应。
环境条件
电解质
抗原抗体结合后由亲水胶体变为疏水胶体,易受电 解质影响。
若无电解质存在,则不出现可见反应。 但如果电解质浓度过高,则会出现非特异性蛋白质
沉淀,即盐析。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凝集反应的类型
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直接与相应 抗体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成为直接 凝集实验(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原抗体反应及其应用
• 抗原的基本知识 • 抗原决定簇 • 抗原-抗体相互作用
2
一、抗原的基本知识 抗原(Antigen)
• 是指那些能够通过TCR和BCR特异性结合而激活T或B淋巴细胞、诱导正或负免
疫应答的物质。
• 正应答导致抗体和效应T细胞的产生,而负应答则引起宿主对抗原的无反应状 态,即免疫耐受。 • “应”——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 • “答”——指相应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结合并将其排除体外。
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具有免疫原性和特异反应性的物质。 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hapten,incomplete antigen)无免疫原性, 只有特异反应性的物质。 如青霉素,芳香族化合物、糖、
核酸等。
载体 (carrier)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 半抗原 + 蛋白质(载体) = 完全抗原 常用载体:BSA(牛血清蛋白)
17
T淋巴细胞与MHC分子
TCR识别靶细胞表面MHC/抗原肽复合物 与BCR不同,TCR不能与游离的抗原结合,而只能识别被主要组织相容性(MHC) 分子递呈的短肽,因此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具有MHC限制性。MHC分子是一 类独特的跨膜糖蛋白大分子,由α和β链非共价结合而成。表达于细胞表面的MHC 分子必须与9-17个氨基酸的短肽相结合。
它的功能是与免疫系统中淋巴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以及与相应抗体
分子结合。
它是免疫原引起免疫应答以及与抗体产生特异反应的基本结构单 元,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12
2.类型
(1)顺序决定簇(sequential determinant),又称线性决定簇
(linear determinant),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构成的决 定簇。 (2)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又称非线性 决定簇(non-linear determinant),由不相连接的氨基酸顺 序片段经多肽折叠卷曲而组合起来的功能基团,一般位 于蛋白质的表面。
普通抗原
超抗原
单克隆T细胞应答
1:104 - 1:105
多克隆T细胞应答 1:4 - 1:10
10
超抗原与典型抗原
区 别 典型抗原 + + + (VαJαVβDβJβ) + 1/10000 + 超抗原 + + (Vβ) 1/5-1/20 是否需要APC参 与 是否需要APC处 理 必须与MHC类分 子形成复合物 MHC限制性 激活T细胞数 特异性激活
19
4.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空间排列和立体构象决定 着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
20
5.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1.共同表位(common epitope):指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 相似的抗原表位。 2.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 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均具有的反应(交叉结完全抗原
B B B
B Th
Th
抗体
8
半抗原的转化
将半抗原与大的载体分子(通常是蛋白质)偶联在一起称为半抗原的转化作用。
小分子的半抗原经过重 氮化以后,再与载体蛋 白上酪氨酸残基偶联, 形成一个共价的偶氮蛋 白,表现免疫原性。
9
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 •
超抗原指一组能与某些亚型的TCR/BCR在受体外侧部位相结合的, 并能直接激活T细胞或B细胞的物质。 可激活很高数量T细胞的分子,比普通抗原的激活效率高2000-50 000倍。
4
1、抗原性与免疫原性
•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T 致敏T细胞
Ag
B 浆细胞
抗体
5
T
致敏T细胞
Ag
B 浆细胞
抗体
抗原性(特异反应性),指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
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6
2、抗原的分类
13
结构决定簇与顺序决定簇
14
两种抗体与一个连 续性抗原表位及一 个非连续性抗原表 位的相互作用
15
蛋白质结构与抗原表位
3. 蛋白质的结构与抗原决 定簇的关系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只有顺序决定簇;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与抗原的反应性密切有关;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与抗原构象决定簇密切相 关; (4)蛋白质四级结构与 抗原构象决定簇和免疫原 价数密切相关;
超抗原作用示意图
超抗原种类
外源性超抗原:微生物的毒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内源性超抗原:次要淋巴细胞刺激抗原,如反转录病毒基因产物等。
11
二、抗原决定簇
1. 定义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又称表位(epitope),是决定抗
原特异性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
抗原的理化性质
抗原多是分子量在4000以上的生物大分子。无机物溶解于水以后以离子的形 式存在,不能与抗原识别受体形成足够数量的非共价键,故不能成为抗原。 蛋白质、多糖、脂多糖和DNA等是常见的抗原。
3
• 外源性 • 分子大小
MW.>5000-10000
• 化学组成与复杂性 如异聚物比同聚物免疫原性更 强 • 抗原加工和递呈的敏感性 如不可溶的大分子通常是比可 溶性小分子免疫原性更强(不可 溶的大分子易于吞噬和加工); 不能被降解递呈的大分子物质免 疫原性很低。
18
按照与抗原受体细胞结合不同,分为B细胞抗原表位和T细胞抗原表位。 特性 表位分子 T细胞表位 TCR B细胞表位 BCR
MHC分子
表位性质 表位大小 表位类型 表位位置
必需
主要是线性多肽 8-12氨基酸(CD8-TC) 12-17氨基酸(CD4-TC) 线性表位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无需
天然的多肽、多糖、脂 多糖、有机化合物 5-15个氨基酸,5-7个 单糖或5-7个核苷酸 构象、线性表位 抗原分子表面
16
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
• 天然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通常由蛋白表面的亲水氨基
酸组成,易于接近膜结合或自由的抗体。
• 顺序抗原表位(Sequential • 结构抗原表位(Continuous
Epitopes),连续抗原表位 (Continuous Epitopes),蛋白质一级结构 Epitopes),不连续抗原表 位(Discontinuous Epitopes),蛋白质三级结构。
• 抗原的基本知识 • 抗原决定簇 • 抗原-抗体相互作用
2
一、抗原的基本知识 抗原(Antigen)
• 是指那些能够通过TCR和BCR特异性结合而激活T或B淋巴细胞、诱导正或负免
疫应答的物质。
• 正应答导致抗体和效应T细胞的产生,而负应答则引起宿主对抗原的无反应状 态,即免疫耐受。 • “应”——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 • “答”——指相应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结合并将其排除体外。
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具有免疫原性和特异反应性的物质。 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hapten,incomplete antigen)无免疫原性, 只有特异反应性的物质。 如青霉素,芳香族化合物、糖、
核酸等。
载体 (carrier)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 半抗原 + 蛋白质(载体) = 完全抗原 常用载体:BSA(牛血清蛋白)
17
T淋巴细胞与MHC分子
TCR识别靶细胞表面MHC/抗原肽复合物 与BCR不同,TCR不能与游离的抗原结合,而只能识别被主要组织相容性(MHC) 分子递呈的短肽,因此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具有MHC限制性。MHC分子是一 类独特的跨膜糖蛋白大分子,由α和β链非共价结合而成。表达于细胞表面的MHC 分子必须与9-17个氨基酸的短肽相结合。
它的功能是与免疫系统中淋巴细胞上的受体结合以及与相应抗体
分子结合。
它是免疫原引起免疫应答以及与抗体产生特异反应的基本结构单 元,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12
2.类型
(1)顺序决定簇(sequential determinant),又称线性决定簇
(linear determinant),序列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构成的决 定簇。 (2)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又称非线性 决定簇(non-linear determinant),由不相连接的氨基酸顺 序片段经多肽折叠卷曲而组合起来的功能基团,一般位 于蛋白质的表面。
普通抗原
超抗原
单克隆T细胞应答
1:104 - 1:105
多克隆T细胞应答 1:4 - 1:10
10
超抗原与典型抗原
区 别 典型抗原 + + + (VαJαVβDβJβ) + 1/10000 + 超抗原 + + (Vβ) 1/5-1/20 是否需要APC参 与 是否需要APC处 理 必须与MHC类分 子形成复合物 MHC限制性 激活T细胞数 特异性激活
19
4.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抗原表位的性质、数目、位置、空间排列和立体构象决定 着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
20
5.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1.共同表位(common epitope):指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 相似的抗原表位。 2.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 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均具有的反应(交叉结完全抗原
B B B
B Th
Th
抗体
8
半抗原的转化
将半抗原与大的载体分子(通常是蛋白质)偶联在一起称为半抗原的转化作用。
小分子的半抗原经过重 氮化以后,再与载体蛋 白上酪氨酸残基偶联, 形成一个共价的偶氮蛋 白,表现免疫原性。
9
超抗原(superantigen, SAg)
• •
超抗原指一组能与某些亚型的TCR/BCR在受体外侧部位相结合的, 并能直接激活T细胞或B细胞的物质。 可激活很高数量T细胞的分子,比普通抗原的激活效率高2000-50 000倍。
4
1、抗原性与免疫原性
•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
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T 致敏T细胞
Ag
B 浆细胞
抗体
5
T
致敏T细胞
Ag
B 浆细胞
抗体
抗原性(特异反应性),指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
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6
2、抗原的分类
13
结构决定簇与顺序决定簇
14
两种抗体与一个连 续性抗原表位及一 个非连续性抗原表 位的相互作用
15
蛋白质结构与抗原表位
3. 蛋白质的结构与抗原决 定簇的关系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只有顺序决定簇;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与抗原的反应性密切有关;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与抗原构象决定簇密切相 关; (4)蛋白质四级结构与 抗原构象决定簇和免疫原 价数密切相关;
超抗原作用示意图
超抗原种类
外源性超抗原:微生物的毒素,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内源性超抗原:次要淋巴细胞刺激抗原,如反转录病毒基因产物等。
11
二、抗原决定簇
1. 定义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又称表位(epitope),是决定抗
原特异性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特殊结构的化学基团。
抗原的理化性质
抗原多是分子量在4000以上的生物大分子。无机物溶解于水以后以离子的形 式存在,不能与抗原识别受体形成足够数量的非共价键,故不能成为抗原。 蛋白质、多糖、脂多糖和DNA等是常见的抗原。
3
• 外源性 • 分子大小
MW.>5000-10000
• 化学组成与复杂性 如异聚物比同聚物免疫原性更 强 • 抗原加工和递呈的敏感性 如不可溶的大分子通常是比可 溶性小分子免疫原性更强(不可 溶的大分子易于吞噬和加工); 不能被降解递呈的大分子物质免 疫原性很低。
18
按照与抗原受体细胞结合不同,分为B细胞抗原表位和T细胞抗原表位。 特性 表位分子 T细胞表位 TCR B细胞表位 BCR
MHC分子
表位性质 表位大小 表位类型 表位位置
必需
主要是线性多肽 8-12氨基酸(CD8-TC) 12-17氨基酸(CD4-TC) 线性表位 抗原分子任意部位
无需
天然的多肽、多糖、脂 多糖、有机化合物 5-15个氨基酸,5-7个 单糖或5-7个核苷酸 构象、线性表位 抗原分子表面
16
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
• 天然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通常由蛋白表面的亲水氨基
酸组成,易于接近膜结合或自由的抗体。
• 顺序抗原表位(Sequential • 结构抗原表位(Continuous
Epitopes),连续抗原表位 (Continuous Epitopes),蛋白质一级结构 Epitopes),不连续抗原表 位(Discontinuous Epitopes),蛋白质三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