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过失犯罪的观点分析
浅析设立共同过失犯罪制度的几点思考

浅析设立共同过失犯罪制度的几点思考共同过失犯罪制度是现代刑法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创新,它为司法审判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法律工具。
本文将从设立共同过失犯罪的原因、影响、法律适用和完善措施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制度。
一、设立共同过失犯罪的原因设立共同过失犯罪制度主要是为了纠正因合作犯罪而逃避法律责任的问题。
在以往的刑法制度中,只有直接犯罪行为才能被法律追究责任,而共同行为中的非直接行为一般是无法被定罪的。
然而,在许多犯罪活动中,合作方之间存在一定的分工和相互依赖关系,他们的行为可能会对犯罪结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却又不具有直接犯罪的特征。
这就导致了一些合作犯罪者可以通过跳过“关键环节”来逃避法律制裁,从而造成了社会上的不公和不稳定因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共同过失犯罪制度的设立来弥补了法律对于间接、辅助行为的一些漏洞,进而有效地防止了犯罪分子的逃避行为,使得犯罪制度的应用更加科学和合理。
二、共同过失犯罪制度的影响设立共同过失犯罪制度对于司法的正义与合理性、犯罪的预防和惩处、以及社会公正和进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增强司法公正和合理性。
共同过失犯罪制度的设立使得犯罪制度体系不再单一依赖于具有明显违法特点的直接犯罪行为,进而更加关注对整个犯罪活动及其影响因素的认定和处罚。
这有助于促进对犯罪行为的深刻理解和对犯罪风险的全面评估,进而形成更加客观、科学、公正的司法格局和判决结果,从而增强司法制度和社会文明的稳定性。
2.加强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惩处。
相较于以往的刑法制度,共同过失犯罪制度关注的是组织和合作的整个行为过程,也就是说共同过失犯罪制度更加注重对犯罪行为的预防和惩处。
这有助于防止一些犯罪行为在从“产生到发生”过程中的被畏惧、被抵触及被反对等现象,更好地维护社会面貌变化的稳定性和犯罪人的应对责任归属原则。
3. 保障社会公正和进步。
共同过失犯罪制度的实施有助于推进社会了解和认知不同类型犯罪和不同性质的犯罪分子,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全社会对于刑法在实施前的内容和要素的深入认识与效果;其次,共同过失犯罪制度的出现使得原本略显模糊的犯罪责任产生了一定的普遍性,形成了一条全社会了解缺陷的权利路径,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公正和进步的实现。
浅析刑法中的共同过失犯罪

浅析刑法中的共同过失犯罪刑法中的共同过失犯罪是指在犯罪行为中,多个人共同参与,其中有一方的行为或者疏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其他参与者有一定的过失责任,因此引起了共同过失犯罪的情形。
共同过失犯罪是刑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司法实践和公众安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定义、构成要件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来探讨刑法中的共同过失犯罪。
一、定义共同过失犯罪是指多人共同参与犯罪活动,其中一个人的过失行为或者疏忽,导致犯罪行为发生,而其他参与者对于所发生的犯罪行为也有一定的过失责任。
简单来说,就是多人合作犯罪时,由于某个人的疏忽或者过失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因此其他参与者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共同过失犯罪在刑法中是以共同犯罪的形式出现的。
二、构成要件1、多人共同参与犯罪共同过失犯罪必须有多名人员参与,其中主要参与者和从犯在实践中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根据各自实施犯罪活动的程度和性质,分别划分为主犯和从犯,而多名人员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共同犯罪、串通犯罪或者是从属犯罪。
2、有一方的过失行为或者疏忽共同过失犯罪需要有一方的过失行为或者疏忽作为其基础,这个过失行为必须与犯罪行为具有因果关系,即在取得共同结果的过程中,由于一方的过失行为导致了犯罪的发生。
比如,在投掷烟花的过程中,一名参与者没有按照规定使用安全装备,导致烟花爆炸,造成他人受伤,那么他就是实施共同过失犯罪的罪犯之一。
3、其他参与者有一定的过失责任在共同犯罪中,即使是没有直接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其他参与者的过失责任是指他们在共同犯罪中,因自身的过错或疏忽没有承担起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有些参与者可能并不直接参与犯罪行为,但是却没有制止犯罪行为或者没有尽到必要的保护义务,从而会被判定为过失犯罪。
三、案例分析1、云南邀请聘用美籍外教悲剧事件2014年12月,云南曲靖市一所中学为其学生邀请聘用一名美籍外教,但是在该外教向学生展示他收藏的信刀时造成了一名学生的死亡。
刑法论文过失共同正犯研究

刑法论文过失共同正犯研究刑法论文:过失共同正犯研究引言:在刑法领域,犯罪行为的主体可以分为故意犯和过失犯。
而过失共同正犯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犯罪,一直备受争议。
本文将对过失共同正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构成要件、责任划分和适用范围等问题。
第一部分:过失共同正犯的构成要件过失共同正犯是指两个或多个人共同实施某一犯罪行为,其中至少有一个人以过失的方式参与。
其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1. 主观方面过失共同正犯的主观方面要求参与者具有过失心理状态。
即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其没有预见到或没有应当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危险后果,并由此造成了犯罪结果。
2. 客观方面过失共同正犯的客观方面要求参与者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具有一定的行为表现。
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在实施过程中采取一定的行动或不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从而导致了犯罪结果的发生。
第二部分:过失共同正犯的责任划分对于过失共同正犯的责任划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单纯过失原则,二是实质过失原则。
1. 单纯过失原则根据单纯过失原则,参与者只需具备过失心态,无需对犯罪结果负有实质上的过错。
这种观点认为,只要参与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过失,即可被认定为过失共同正犯。
2. 实质过失原则相较而言,实质过失原则对参与者的过错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这一观点,参与者必须对犯罪结果负有实质上的过错,即其过失行为与犯罪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三部分:过失共同正犯的适用范围过失共同正犯的适用范围是一个关键问题。
在实践中,过失共同正犯往往适用于那些对他人生命、财产等权益造成严重损害的犯罪行为。
1. 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是过失共同正犯适用的典型案例。
当两个或多个人共同参与交通活动,其中至少有一个人以过失的方式导致交通事故,并造成他人伤亡或财产损失时,可以认定为过失共同正犯。
2. 火灾罪火灾罪也是过失共同正犯适用的范畴之一。
当多人在火源附近进行危险行为,其中至少有一个人以过失的方式引发火灾,并造成他人伤亡或财产损失时,可以认定为过失共同正犯。
共同过失犯罪成立与否问题分析(一)

共同过失犯罪成⽴与否问题分析(⼀)⼀般认为,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争论缘起于共同犯罪理论中犯罪共同说与⾏为共同说之争。
犯罪共同说是⼀种客观主义的共同犯罪理论,认为共同犯罪是指⼆⼈以上共同对同⼀法益实施犯罪的侵害,也即共同犯罪是指⼆⼈以上共同实⾏⼀个特定的犯罪。
据此,共同犯罪只能在具有共同犯罪故意的场合发⽣,如果⼀⽅所实施的⾏为是出于故意,另⼀⽅是出于过失;或者双⽅都是出于过失,则都不能成⽴共同犯罪。
⽽⾏为共同说则是⼀种主观主义的共同犯罪理论,认为⼆⼈以上的⾏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应以⾃然⾏为本⾝是否共同⽽论;凡⼆⼈以上有共同⾏为⽽实施犯罪的,皆系共同犯罪。
据此,各共同犯罪⼈所实施之⾏为并⾮都具备犯罪构成要件;共同犯罪不⼀定必须出于共同犯罪的意思,⼀⽅是出于故意,另⼀⽅是出于过失,甚⾄双⽅均出于过失,也可以成⽴共同犯罪。
⽬前我国刑法理论通常认为,犯罪共同说与⾏为共同说都有失⽚⾯,⽽应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将我国刑法中的主客观相统⼀之原则贯彻到底。
④[4]但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为共同说算作主观主义,把犯罪共同说算作客观主义。
⼆者的分歧并不在于主观和客观这两种认识⽴场,⽽在于事实意谓和法律意义这两种语词视⾓。
具体⽽⾔,⾏为共同说的理论基础是⾏为⼼理主义,研究⽅法是社会学观察,根据这种观点,共同过失犯罪作为社会现象应得到刑法的分析与归类;犯罪共同说则完全是刑法原则下的演绎,在认识论和⽅法论上都未出传统刑法理论的范围,因此它不承认在刑法上可以成⽴共同过失犯罪,甚⾄否认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
有观点认为,犯罪共同说虽被我国刑法界⼴泛采纳,但⾏为共同说体现了刑法学与社会学的交叉,有助于突破传统刑法理论的局限,把法律时间问题带到社会的宏观背景中去解决。
最有助⽀持这⼀观点的,莫过于最⾼⼈民法院2000年11⽉10⽇通过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法律若⼲问题的解释》。
该司法解释第5条第2款明确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员、机动车辆所有⼈、承包⼈或者乘车⼈指使肇事⼈逃逸,致使被害⼈因得不到救助⽽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与我国现⾏刑法第25条"共同犯罪是指2⼈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过失共同正犯的理论辨析

过失共同正犯的理论辨析过失共同正犯是刑法中一个广泛讨论的问题,也是司法实践中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
笔者在这篇文章中将从理论和案例两个方面探讨一下过失共同正犯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过失共同正犯的定义。
根据刑法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谋犯罪的行为,而过失共同正犯则是指在同一犯罪事实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的行为互相协助,其中一方存在疏忽、过失,但是所有人的行为都是犯罪的。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才可以构成过失共同正犯呢?根据法学界的普遍认识,过失共同正犯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首先,多人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针对同一行为进行犯罪行为。
其次,过失共同正犯必须在事前或者事中互相协助、共同犯罪。
最后,所有人的行为都必须是犯罪行为,即使其中一方出于疏忽犯罪,也不能否认其行为满足犯罪构成要件。
接下来,我们来看几个经典的案例。
首先是经典的“背包客制造案”:三个背包客在旅馆制造毒品,而其中一人在操作过程中疏忽导致爆炸,造成旅馆毁坏和人员伤亡。
法庭认定三人都构成过失共同正犯,因为他们事前共同策划并协作制造毒品,同时在犯罪过程中疏忽导致后果严重。
第二个案例是“醉酒驾车案”:两个朋友在酒吧喝酒,其中一人醉酒后要求另一人开车送他回家,后者同意了。
但是,他们在回家的路上发生车祸,导致另一名司机死亡。
法庭认定两人构成过失共同正犯,因为两人共同协作醉酒驾车,其中一人犯下了过失行为,但是这不排除另一人也参与了犯罪行为的事实。
最后一个案例是“建筑坍塌案”:两名建筑工人在进行施工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导致建筑坍塌,多人死亡伤亡。
法庭认定两人构成过失共同正犯,因为两人事前互相协作,但在操作过程中疏忽导致了严重后果。
总的来说,过失共同正犯的判断要看具体案情和证据,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往一个人身上推卸责任。
同时,经过三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过失共同正犯中,每个犯罪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不能将责任只归于其中一人身上。
试论共同过失犯罪及在我国刑法中的完善

2006.12试论共同过失犯罪及在我国刑法中的完善□袁志明(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重庆400031)摘要共同过失犯罪是共同犯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被我国刑法所规定。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共同过失犯罪的发案率越来越高,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刑法有必要对其加以规定,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和司法实践的需要,也是完善刑法理论的需要。
关键词共同犯罪过失共同过失犯罪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6)12-017-02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就实施的人数而言,有一人单独实施的犯罪,也有两人以上共同实施的犯罪。
前者称为单独犯罪,后者称为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在西方刑法理论中通常称为共犯。
如果说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协作不等于若干个人劳动的简单相加,而会产生一种新的力量;那么共同犯罪也不是若干单独犯罪的简单相加,而会产生更大的危害性。
各国刑法大多在刑法总则中设共同犯罪的规定,用以解决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同时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的犯罪。
根据行为人主观心态的不同,共同犯罪可分为共同故意犯罪和共同过失犯罪。
共同故意犯罪由于其社会危害性较大,早已被法律所反映并提升为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而共同过失犯罪,无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长期以来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共同过失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应受惩罚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不少学者也改变了认识,转而主张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一些国家的刑事判例也开始承认这种犯罪形态,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共同过失犯罪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很有必要加以重新认识。
一、有关共同过失犯罪的学说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颇多。
概括起来有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肯定说大多立足于行为共同说,他们认为共犯的本质是数人依共同的行为而实现各自的犯意,所以认为共同过失犯罪是可以成立的。
过失的共同正犯研究

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的效益与生态损失塔里木河是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内陆河流,流经新疆各地,是该地区重要的水源地。
然而,长期以来,塔里木河的水资源利用一直存在着效益与生态损失的矛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一问题。
一、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的效益塔里木河是新疆地区最重要的内陆河流,其上游的克孜勒苏河、互助河等支流也是该地区的重要源泉。
塔里木河水的利用效益包括以下几点。
1.灌溉用水。
塔里木河及其支流流域覆盖面积广,河流穿过的地带是新疆重要的灌溉区域,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用水来源。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塔里木河流域总面积达到43.56万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为40亿立方米,经过适当的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可以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为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灌溉用水。
2.发电用水。
塔里木河流经的城镇、乡村及交通枢纽等地,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
通过修建水电站等措施,可以有效利用塔里木河水电能资源,为当地电力供应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3.工业用水。
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塔里木河流域的工业经济也越来越发达。
众多的工业企业需要大量的用水,通过合理利用塔里木河水资源,可以得到稳定的用水保障,推动地区经济加快发展。
二、塔里木河水资源利用的生态损失伴随着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塔里木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一定的破坏。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河道断流。
由于人类大规模开采水资源,破环了地下水的循环,对河流的补给能力有了很大的损失,尤其是在旱季,河道许多众泉受到断流通常无法满足农业灌溉用水,给当地农作物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自然界水文循环的平衡。
2.生态环境破坏。
塔里木河流域作为新疆地区最著名的内陆河流,其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令人烦恼。
过度的开采水资源和进行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工业废水和污染物,不仅会导致河水水质污染,同时也极大地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平衡。
3.湿地丧失。
塔里木河流域有大量湿地资源,不仅是众多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也是著名的物种多样性区域。
浅析共同过失犯罪

( 1 )疏忽大意 的共 同过失 ;( 2 )过 于 自信 的共同过失 ;( 3 )疏
忽 大 意 和 过 于 自信 混 合 的 共 同过 失 。 第五,各个行为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发生之间都有因果联系。 过失共 同犯罪是结果犯,共 同的过失行为和共同的危害结果密不可 分 ,即每 个过 失行 为和 危害 结果 之间都 要存 在 因果关 系才 能成立 。 三 、 过 失 共 同 犯 罪 的 具 体 类 型 ( 一 ) 过 失 的 共 同实 行 犯 所谓过 失的共同实行犯 , 是指二人 以上的过失实行行为共 同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3 )部 分 行 为人 的 作 为 与 部 分 其 他 行 为 人 的 不 作 为 共 同 导 致 危 害结果发生 。 过 失犯 罪 是 结果 犯 ,因此 过 失共 同犯 罪 当 然 也 要 求 存在现 实的危害结果 。 第 四,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 失,这是构成过失共 同犯罪 的主 观要件 。 行为人主观上 的过失必须是共 同过 失, 通常有三种情况 :
共 同 过 失 犯 罪 的 理 论 纷 争 关于共 同过 失犯罪,刑法理 论和实务界存在颇 多争议 ,概括 起 来可 以分为 肯定说、否定说与 限定肯 定说 。 ( 一 )肯 定说 肯定说大多立足于行为共同说, 他们认为共犯的本质是数人依共 同 的行为 而实 现各 自的犯意 ,所 以认 为共 同过 失犯 罪是 可 以成 立 的 。 ( 二 )否 定论 持否定论者认 为, 共 同 犯 罪 是 指 二 人 以上 对 同 一 法 益 实 施 犯 罪 的侵害 。从世界范 围来看 ,否认共 同过失犯罪之存在 目前仍然 是一 种传统而通行 的观点 。 究其 原因 , 承认共 同过 失犯罪就必然 背离刑法 中共 同犯 罪的理论 ,有走上 “ 客观 归罪 ”道路之嫌疑 。 ( 三 )限定肯定说 限定肯定说 则认为,一般不 成立 共 同过失犯罪 ,但当各共 同 行 为 人 负 有 法 律 规 定 的 共 同注 意 义 务 并 共 同违 反 了 该 义 务 时 , 就 应 当 肯 定 过 失 的共 同 正 犯 。 ( 四)观 点评析 以行 为共 同说为基 础 的肯 定说 ,着眼 于刑法 的社会保 障功 能,不 以行 为人有共 同的故意 为成立 共 同犯罪 的前提条件 ,在无 法辨 明因果关系 时,确 能起 到实现刑事责任 、追 究犯罪的作用 。 但是, 行 为 共 同说 容 易 导致 不 当 的 扩 大 了共 犯 的成 立 范 围 ,对 一 些不需要 以共犯来 认定的犯罪 ,而适用 了共犯 的规 定,其过分注 重行 为 之 共 同 , 忽视 了主 观 方 面 的 差异 性 , 不 仅 有 客 观 归罪 之 嫌 , 而且违背 了刑法 的谦抑 性 。 而 以犯罪共 同说为基础 的否 定说 ,其 着 眼点为保障人权 ,限制了刑法 的扩张 。然而 ,其认 为成立共同 犯 罪 只有在各 犯罪人 均在 故意 的主 观心态 下方有 成立共犯 的可 能,而极 力否认过失犯罪 的存在 ,这样 导致 了共 同犯罪认定 的片 面性 , 只认 可故意 的形态 ,而将过失形态 的共 同犯 罪作同时犯处 罚,甚至 可能会出现对过失犯无 法处罚的情形 。笔者大体上赞成 限定肯定说 。共同过失犯罪 是共 同犯罪的一种 , 其 也是过失犯罪 的一种 ,其也应符合 过失犯罪 的一般规定 。因此,就过失犯罪而 言,不论 是出于哪种过失形态 的过失犯罪 , 行 为人 承担刑事责任 的前 提条件是行 为人 负有注意义务并违反 了该注 意义务 。 限定肯 定说 只限于共 同过 失正犯,即共 同过 失实行犯 , 过 失教唆犯与过 失帮助犯均被排 除在共同过失犯罪 的成 立范 围之外 。 限定肯定说 缩 小 了刑 罚的打击 面,从而体现 了刑 罚的谦 抑性 。 二 、 共 同 过 失 犯 罪 的 成 立 条 件 共 同过 失 犯 罪是 指 二人 或 二人 以上存 在 意识 联 络 ,负有 防 止危 害结 果发 生 的 共 同注 意义 务 ,因行 为人 共 同 的疏忽 大 意或 过 于 自信 的过失,没有尽 到注意义务,以致发生了共同的危害结果的一种共 同犯罪形态 。对于共 同过失犯罪的成立条件有 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 犯 罪主体是两人或两 人以上 , 且各行 为人除具备行为 能力 外,更要 求具备注意能力 。这是构成共 同过 失共 同犯罪的核 心要件 。 第二 ,行 为人 必须具有防止危害结 果发 生的共 同注意义务 。 这是 构成过失共 同犯 罪的重要条件 。 注意义务是指 行为人在作为 时应 当 注 意 是 否 侵 害合 法 权 益 , 在 不 作 为 时应 当注 意 是 否 违 反 法 律义 务的责任 。 第三 , 数个行 为人客观上实施 了共 同过失行为 ,发生了现实 的危 害结果 。共 同过 失行为有三种表现形 式:( 1 )过失的共 同作 为 ,即行 为人 出于过 失以积极的行动促使危 害结果发生 ;( 2 )过 失 的共 同 不 作 为 , 即行 为 人 负 有 阻 止 某 种 危 险 发 生 的义 务 且 有 阻 止 的能力 , 由于共 同过 失而没有阻止危 险, 导致危害结果 的发 生;
浅析共同过失犯罪的成立和刑事责任的承担

浅析共同过失犯罪的成立和刑事责任的承担摘要:共同过失犯罪是指在具有共同注意义务的场合,二人以上的行为由于过失违反自己的注意义务,共同引起基本内容相同的违法结果的一种犯罪形态。
本文在辨析了关于共同过失犯罪成立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司法实践,进一步分析了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条件和范围,并对共同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承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见解。
关键词:共同过失犯罪;必要性;成立范围;刑事责任一、共同过失犯罪成立的必要性辨析根据我国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该法条已经明确提出了共同过失犯罪不作为共同犯罪处理。
因此,在现有的立法状况下,在共同犯罪的罪过形式问题中再提出共同过失这个论题就似乎显得有些多余。
但是由于人们对犯罪的理解和看法的不同决定了对犯罪的形式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本部分将对共同过失犯罪成立的必要性进行一定的辨析。
1、共同过失犯罪成立的理论之争共同过失犯罪是指在具有共同注意义务的场合,二人以上的行为由于过失违反自己的注意义务,共同引起基本内容相同的违法结果的一种犯罪形态。
对于其是否成立,理论界主要有以下几个学说:(1)肯定说肯定说认为某种犯罪的成立,只要有数人的共同行为,即使主观上出于过失,也可成立共犯①。
持肯定说的学者人多是行为共同说的支持者,他们将共犯的本质求诸于数人以共同行为而实现各自的犯意,认为共同犯罪不一定要求出于共同犯罪的意思,如果一方出于故意,另一方出于过失,或者双方均出于过失也是可以成立共同犯罪的。
此外,也有少部分犯罪共同说的学者认为过失共同正犯能够成立。
如日本学者福田平教授就提出,既然存在着所谓违反客观注意义务的危险的实行行为,而在对此具有共同故意的意思并对该事实能够认识的情况下,是能够肯定过失共同正犯的存在。
(2)否定说否定说认为共同犯罪以二人以上具有共同犯罪故意为要件,而过失犯罪不具备共同犯罪成立的要件,因而不能成立共同犯罪②。
试析共同过失犯罪

试析共同过失犯罪[摘要]根据我国《刑法总则》有关共同犯罪的规定,共同犯罪仅限于共同故意犯罪,共同过失犯罪不包括在内。
笔者认为将共同过失犯罪纳入共同犯罪的范畴,有利于在理论上为司法实践提供支持,符合刑事司法实践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共同过失犯罪;共同注意;共同正犯一、关于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观点述评(一)共同过失犯罪之理论纷争共同过失犯罪是否构成共同犯罪,是国内外刑法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在刑法理论界关于共同过失犯罪是否成立共同犯罪的主要观点有三种:肯定说、否定说和限制肯定说。
1.肯定说肯定说认为共同过失犯罪成立共同犯罪,一般以行为共同说和目的行为论为理论基础。
行为共同说只要求有共同的客观行为,主观上即使出于过失,也可成立共犯。
目的行为论认为过失行为也是一种意思行为,是一种违反注意义务的不注意的目的行为,因此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构成共同犯罪。
2.否定说否定说否定共同过失犯罪成立共同犯罪,认为共同犯罪仅限于共同故意犯罪,因为共同犯罪需要各行为人之间有犯罪需要的意思联络并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希望或者放任态度,主观上只能是故意,二人以上故意实施共同犯罪行为的才能构成共同犯罪。
而共同过失犯罪不具有这种犯罪所需的意思联络,因此不成立共同犯罪。
3.限制肯定说限制肯定说认为从过失犯罪的性质上看,对二人以上的过失行为导致结果的,通常不能认为是共同正犯,但当法律对共同行为人科以共同的注意义务,共同行为人共同违反了该注意义务时,就应当肯定过失的共同正犯。
(二)理论评析应当肯定以行为共同说为基础的肯定说和以犯罪共同说为基础的否定说对理论产生的时代里解决共同过失犯罪问题都起到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从刑法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两种学说又表现出了极大的局限性。
肯定说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共同犯罪理论,对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共同过失行为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共同过失犯罪行为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对于实现刑法的社会保障功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浅析共同过失犯罪

期作者简介:冯洋洋,女,1991年出生,河北省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刑法学。
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相互协作,在这些工作中便有了共同注意义务,然而由于人们相互协作的意识不强,未能正确地履行注意义务,致使大量的共同过失犯罪发生。
共同过失犯罪的理论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通过构建科学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通过对共同过失犯罪理论的研究,构建科学的共同过失犯罪理论,进一步引导我国更加科学地对共同犯罪进行立法。
其次有助于解决司法实践的困境。
在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共同过失犯罪案件由于无法证明行为者的危害行为与危害后果间的因果关系,因而无法对行为者进行科学合理的定罪。
承认共同过失犯罪属于共同犯罪能够解决司法实践中的这种困境。
最后能够解决应然法和实然法的矛盾,刑法理论的应然状态是共同过失犯罪属于共同犯罪,而现在的实然法却对此持否定态度,因而两者间存在矛盾。
1共同过失犯罪成立的依据1.1共同过失犯罪成立的法理依据1.1.1共同过失犯罪具有意思联系通常人们认为共同犯罪在主观方面具有共同的犯意。
这种犯意是指各个行为者在主观方面都具有犯罪的认识、意志、意思联系。
共同过失者在主观上具有意思联系,这种意思联系体现为“过失的心理互动”。
在共同过失犯罪中由于某个过失者没有履行注意义务,在“过失心理互动”的影响下会促进其他行为者的不注意,因此各过失者会产生共同的不注意,在这种心理影响下都未履行注意义务从而造成了危害结果的发生。
因此共同过失犯罪行为者在主观上具有意思联系。
1.1.2共同过失犯罪具有整体性共同犯罪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其具有整体性。
共同过失犯罪的各行为者被赋予了共同的注意义务,由于违反了共同的注意义务,各行为者之间便产生了“过失互动的心理”,各个行为者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才促使了危害后果的出现,因此形成统一的犯罪整体。
危害后果是由全体过失者一起造成的,因此各过失者对整个危害后果承担刑事责任,这一点也体现了共同过失犯罪的整体性。
共同过失犯罪的学理解读

共同过失犯罪的学理解读我国《刑法》第25条第1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的,是共同犯罪。
《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共同发生过失犯罪行为后,不应当以共同犯罪统一进行论处,对于需要担负刑事责任的人员,应当按照个人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罪名的程度轻重进行分别处罚。
刑法学界从对刑法条款的不同角度的解读出现了以下三种不同的解释:(一)共同过失犯罪与共同犯罪此种解释认为,共同过失犯罪指的就是过失犯的共同犯罪。
通常认为:共同过失犯罪中,各行为人没有明确意思联络,没有构成共同过失犯罪的一体性,也没有主犯、从犯、教唆帮助犯的分别,只需按各行为人在共同过失犯罪的责任大小,按过失罪量刑处理。
以侯国云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应该在过失犯的共同犯罪的层面来理解共同过失犯罪,刑法第25条第2款的表述正是肯定了共同过失犯罪的客观存在,但不以共同犯罪论处,是有值得探讨和商榷之处的。
(二)共同过失犯罪与过失的同时犯学界有不少学者将刑法第25条第2款的表述归纳为过失共同犯罪。
针对这种观点相关的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指出共同过失犯罪其实就是过失的同时犯,而不是他们所说的共同过失犯罪就是过失犯的共同犯罪。
共同过失犯罪实际上是多个行为人共同造成了一个过失结果,行为人之间没有必然的共同注意力。
而过失共同犯罪则是多个行为人之间有防止过失结果发生的必然的共同注意力,却因共同注意力的丧失导致结果发生的共同犯罪。
也就是说,共同过失犯罪可以是过失的同时犯或先后犯,是一种单独的犯罪形态;过失共同犯罪则是共同犯罪形态的一种,是过失的共同犯罪。
(三)共同过失犯罪与过失共同犯罪的双重论这种理论是这样对共同过失犯罪与过失共同犯罪之间的关系进行定义的:他们认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是一种包含以及被包含的关系。
因为过失共同犯罪、过失犯罪的同时犯、过失犯罪的竞合都具备过失犯罪上的时间共同特点,又都属于过失犯罪,因此可以被共同过失犯罪所包含。
但严格意义上来讲,它们又有各种不同的内涵。
浅析共同过失与共同犯罪

浅析共同过失与共同犯罪“共同过失犯罪”是刑法理论中的一个复杂问题。
按照中国刑法的规定(将共同犯罪限定为故意犯罪)以及汉语的语义,“共同”不只是相同的含义,似乎还具有犯意联络(犯意的共通)的含义;但过失犯的重点,决定了二人以上过失犯罪时缺乏犯意的联络,而实务中又存在需要以共同犯罪处理的情形。
但种种原因,中国刑法理论对共同过失犯罪还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新中国的两部刑法均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该规定肯定了“共同过失犯罪”存在,但不承认它们是共同犯罪,只可分别处罚,这避免了理论上的争论,却也阻碍了刑法理论的发展。
在这种立法背景之下,作为解释论,刑法理论上存在三种观点:第一是通说,否认过失的共同犯罪;第二是仅承认结果加重犯的共犯;第三是认为存在过失的共同正犯、过失的教唆犯与过失的帮助犯,只是不按共同犯罪处罚而已。
其中,后两种观点只是极少数学者的主张。
通说显然是以现行刑法为基本依据的,但理论上的论证则未必充分:第一,通说并未说明共同犯罪的本质特征的根据。
事实上,在没有犯意联络的情况下,各行为人的行为完全可能共同造成法益侵害的结果,但其在主观上却属于过失。
第二,认为过失共同犯罪时,各行为人所起的作用相同也是不符合事实的。
例如,车主令司机超速行驶因而发生交通事故时,将车主与司机均认定为(过失的)交通肇事罪,但车主与司机的行为方式与所起的作用也并不相同。
第三,通说认为,对于过失共同犯罪分别定罪科刑即可,没有必要按共同犯罪处罚,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因为在不可能判明各个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各个人又都有义务防止结果发生的情况下,只有认定为共同犯罪,适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才可能定罪量刑,否则就不能分别定罪量刑。
但是,从立法论上主张过失的共同正犯的观点具有合理性。
首先,认定是否成立共同正犯的重要结论,在于是否适用部分实行全部责任的原则。
浅析过失共同犯罪_刑法论文(1)_浅析过失共同犯罪_刑法论文(1)

论文摘要:刑法理论界一直对共同过失能否成立共同犯罪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司法实践中问题的不断出现,使得我们对传统的共同犯罪理论有了新的认识。
本文主要从完善过失共同犯罪立法的必要性、过失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等角度谈了自己对过失共同犯罪的理解;并提出自己浅陋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过失共同犯罪共同注意义务共同犯罪一、完善过失共同犯罪立法的必要性分析我国刑法第25条明确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由此可见我国刑法否认共同过失能够成立共同犯罪的。
刑法典将过失共同犯罪定位于一般过失之中,排斥在共同犯罪之外。
但在刑法理论界关于过失共同犯罪的理论争议还在继续,要求共同过失也能够成立共同犯罪的理论呼声也是不绝于耳,基于刑法的规定而否认过失共同犯罪现象是不恰当的,因为这种社会现象不是以法律规定决定其存在与否。
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完善过失共同犯罪立法的必要性。
1、从刑事政策需要来看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因各行为人共同过失导致各种安全事故频频发生,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是触目惊心,报纸、新闻几乎每周度有各地的矿难、重大交通事故、劣质工程事故、重大医疗事故等等的报道。
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生活的危险源大大增加,其中在许多生产工作领域,分工日益精细,任何一个环节稍有纰漏都会导致严重危害结果。
同时,繁忙复杂的工作和高节奏的生活加剧了人们的些心理负荷,加上社会规范的疏漏,监督管理的不利因素,致使过失犯罪所占的比例有稳步上升的趋势,共同过失导致严重后果的现象也是时常发生。
过失共同犯罪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
这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一方面,在工作管理上加强工作人员之间的协作,赋予各行为人相互监督的义务。
另一方面,以这种相互监督的义务为基础在工作人员的过失行为共同导致严重危害结果发生时,追究过失共同刑事责任,可以说是遏制过失犯罪不断增加势头的必要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同过失犯罪的观点分析
综合国内外有关共同过失犯罪的争论归纳为三种观点:
(一)肯定态度
持肯定态度的观点是:虽然共同过失犯罪的各行为人可能没有事先和事中的共识沟通,但违反共同的注意义务而使各行为人的疏忽和松懈导致了一个共同危害的产生。
这种共同危害的产生是基于各行为人共同过失,因此不仅仅认定为过失犯罪,还应认定为共同犯罪。
前苏联的刑法学家特拉伊宁曾经明确的指出当所有的人的行为都是由于过失情况才被实施的话,那么这样的问题就是过失的共同犯罪的问题。
日本刑法学家冈田朝太郎、大场茂马都是这种观点的持有者。
二战后的日本最高法院在司法实践的判决也支持了这一观点,肯定了过失共犯。
基于行为共同说的过失共同犯罪说认为:只要产生共同犯罪的过失行为共同,也就是各行为人产生了共同的自然行为是犯罪发生,即为共同犯罪。
基于目的共同说的过失共同犯罪说认为:过失行为也是一种无意识的目的行为,多个行为人可以共同实施,这种无意识形态的行为也能导致过失犯罪的发生,多个行为人即为过失犯罪的共犯。
这不单单是理论问题,还牵扯到具体过失犯罪中的定罪问题。
例如,A、B两人在野外狩猎,由于疏忽大意,判断失误把C当做野兽向其开枪射击,导致C中弹身亡。
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认定打中C的子弹是A还是B射出的,这样不从过失共同犯罪的角度就无法确定两人为过失的共同正犯,两人作为行为个体的犯罪行为都无法认定,都是未遂,则不构成犯罪,这是显失公平的。
相比较而言,共同(故意)犯罪由于行为人之间对于犯罪行为有共同意思的达成,危害力显然大于个体的危害力,因此刑法具体规定了制裁的各项规定,以达到重点打击的目的。
虽然共同过失犯罪的各行为人之间并没主观犯罪意思的达成,危害力小于共同(故意)犯罪行为,但也应该为过失行为的结果共同承担责任。
《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正是承认了共同过失犯罪是客观存在的,行为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二)否定态度
根据《刑法》第25条第2款规定: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共同发生过失犯罪行为后,不应当以共同犯罪统一进行论处,对于需要担负刑事责任的人员,应当按
照个人在整个事件中所犯罪名的程度轻重进行分别处罚。
这一法律规定使我国刑法学界通常采取共同过失犯罪不属于共同犯罪的态度。
国内以陈兴良、何秉松等教授为代表的学者认为:不同于故意犯罪,共同过失犯罪中双方未能实现犯罪要求的整体性,即主观上不具有共同犯罪的思想共识,客观上的共同实施不足以认定为共同犯罪,应当分别量刑定罪。
国外持否定态度的学者有德国的李斯特,日本的团藤重光等。
团藤重光认为过失犯的本质是没有故意犯罪的目的,只是没有尽到注意义务,也就是在个体产生行为本身的深层意识下去探查,把没有犯罪意图和联络的非犯罪性行为定性为共同犯罪的理由不充足。
也就是说共犯所需具备的互为利用实施行为的意图,只在故意犯罪中具备,在过失犯罪中并不具备。
既然过失犯之间没有犯罪意图和联络,就不能肯定过失的共犯。
(三)有限制的肯定态度
另一个例子则是二人以上共同过失导致的后果分别符合刑法分则的不同规定:A、B两人共同推落了山上的滚石,砸死了山下的行人C。
就这一行为,可能存在的三种情况为1、共同的疏忽。
两行为人应该能够预见这种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但因为疏忽大意导致伤害的发生。
2、两行为人预见了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存有侥幸心理,都认为不会有伤害的发生,或都认为有能力避免伤害的发生,导致伤害的后果。
3、两行为人中A出于疏忽没有预见行为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没有观察到山下的行人;B虽然看到山下有行人,却存有侥幸心理,认为不会有伤害的发生,或认为自己有能力避免伤害的发生,并未对A言明,最后导致伤害的发生。
有限制的肯定态度认为虽然不应当完全肯定共同过失犯罪,但应从本质上看待共同过失犯罪:如果多个行为人共同进行了含有某种犯罪潜在因素的危险行为,却没有尽到防止危害发生共同的注意义务,应该将其确定为过失犯罪的共犯。
也就是说即使是多个行为人的过失导致了犯罪结果,也不能只依据多个行为人存在共同行为就能够认定过失的共同正犯,而是多个行为人具有共同的注意义务并共同违反了该注意义务时,才能够认定过失犯的共同正犯。
因此,即使在目前国内的刑法理论中虽然没有认定上共同过失犯罪构成法律上的共同犯罪,但认定了共同过失犯罪事实的客观存在,但视之为过失犯罪的一种特殊情况。
共同过失犯罪观念上的指向不够清晰和统一,使刑法学界对于相关
法律条款产生了不同解读,通常所持的否定态度影响了共同过失犯罪的深入分析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