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联动机制研究_秦广虎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成为了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带之一。
然而,这一地区的快速发展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如水污染、生态破坏等。
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探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机制的研究。
二、长江经济带的现状长江经济带位于中国中东部,地域范围广,包括10个省市,总人口1.06亿。
经济发展迅速,2019年全年GDP达到8.1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5%。
但是,长江经济带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特别是,水资源缺乏、水质下降、水生态系统崩溃等问题已经对整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三、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和经济协同机制研究1.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适度平衡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之上,同时,也不能削弱经济增长的动力。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需要在政府规划、技术创新、市场机制等多个方面实现。
政府必须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政策和法规,承担更大的环保责任;同时,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也可以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保护,并推动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
2. 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长江经济带面对的首要问题是水污染。
政府必须投资用于河流整治与生态修复,例如增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固废处理中心等。
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当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更加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政策,使水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3. 推行生态补偿机制推行生态补偿机制是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和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补偿机制要引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鼓励他们通过生态保护行为获得经济奖励。
4. 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是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协同机制的关键所在。
绿色发展意味着技术创新、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节约等多方面加强,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政府可以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获得经济收益。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生态核心区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随着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研究并建立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已成为当前和未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迫切需求。
一、长江经济带环境现状分析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带,而长江流域也是中国最繁华的地区之一。
长江流域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质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成为了困扰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顽疾。
长江经济带的环境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质污染严重。
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原因,长江流域的水质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
据统计,长江上中下游水质差的比例分别为52.3%、80.8%、69.6%,整体水质仅有三分之一的地区达到了地表水水质控制标准。
2.生态环境恶化。
长江流域林地减少、湿地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日益显现。
长江上游的水土流失、中游的湖泊湿地退化和下游的滩地沼泽减少等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
3.资源消耗过快。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增长速度快,资源消耗也相对较大。
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导致了资源枯竭的问题,这也是制约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问题存在的原因1.发展观念转变不足。
长期以来,长江经济带地区普遍存在重发展轻保护的观念,经济增长一直被视为首要任务,环境保护往往被忽视,这使得环境治理问题愈加突出。
2.政策体系不完善。
长江经济带地区的环境治理政策体系相对薄弱,相关政策法规缺乏协调性和整体性,导致了环境治理政策的一些盲点和漏洞。
3.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长江经济带地区,资源配置不合理是环境治理问题存在的另一个原因。
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了资源消耗速度过快,这从根本上加剧了环境问题的恶化。
长江经济带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江经济带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区一体化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的主要方向之一。
其中,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区域之一,自然成为了地区一体化的一个重要领域。
本文将探讨长江经济带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研究。
一、什么是长江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是指以长江流域为主体,以高速公路、包括水路和铁路等为纽带的区域经济发展带。
长江经济带贯穿中国东部地区,总面积约122万平方公里,跨越11个省份,人口总数约3亿。
长江经济带拥有诸多优势,如丰富的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人口密度等,这些优势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
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和现状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2016年,国家正式下发《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了“一体化、经济化、绿色化”发展理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和措施。
目前,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数据显示,2017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28.7万亿元,占全国的36.8%;人均GDP达到了1.25万美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然而,长江经济带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环境污染。
长江经济带的工业发达,但也带来了大量的地下水和河水污染,严重影响了周边城市和乡村的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长江经济带与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与区域一体化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
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东部地区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必然会成为整个区域一体化的重要领域。
同时,区域一体化也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条件。
区域一体化可以通过开发共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来实现,长江经济带作为地理位置优越的经济中心,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长江经济带内,可以实现不同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物流协作、产业互补和人才流动等。
通过这些互动,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四、区域一体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研究第一章绪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也是我国内河流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流域之一。
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发展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会制约经济发展。
因此,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问题。
第二章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现状长江经济带的环境状况备受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长江流域的环境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污染、部分区域水资源紧张等。
尤其是在发展初期,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长江流域的八十多个港口中有三分之一达到或接近停航状态,其中包括上海、南京等大型港口。
而在新世纪初期,长江流域的环境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2012年,我国启动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逐步提升了长江经济带的环境质量。
第三章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现状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紧密相连。
在建国初期,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比其他地区快一步,以已经开发的沿海城市为代表,如上海、南京等。
21世纪初,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断提升,长江经济带也开始逐渐升温。
近年来,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黄河经济带和珠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经济的“三大板块”之一。
第四章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措施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政府在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首先,政府加大了环保投入力度,强化了环保监管。
其次,政府大力推广绿色产业,支持环保型企业发展。
此外,政府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加强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这些措施有效地推进了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第五章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分析长江经济带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区域、行业、企业之间都存在着差异。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的研究,分析了当前长江经济带的环境现状和治理情况,探讨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路径。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的建设方案。
总结了研究的结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绿色发展、协同机制、政策体系、环境现状、绿色发展路径、研究结论、政策建议、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带状地区之一,辐射着中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
长江经济带囊括了包括上中下游的11个省市自治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区之一。
随着长江沿岸城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长江流域面临着环境问题不断加剧的挑战,包括水质恶化、生态破坏、资源紧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环境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和政策,改善长江经济带的环境质量,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
绿色发展也是长江经济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绿色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环境保护,还可以提升长江经济带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崛起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
研究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的研究,通过对长江经济带环境现状、环境治理现状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为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一是深入了解长江经济带当前的环境状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二是探讨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的现状,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三是阐述绿色发展在长江经济带中的重要性,探讨发展绿色产业的路径和机制;四是探讨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之间的协同机制建设,寻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政策支持。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一、引言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也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带之一。
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深远的历史及文化底蕴,以及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由此,探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及政策,对于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概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
据统计,截至2019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的GDP总量已经突破30万亿元,人口也超过4亿。
但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的环境问题、资源短缺问题也逐渐浮现,这也给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3.1 制定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建设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地区涉及多个省份和城市,制定全面可落实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体现地区特点,具有全局视野,整合各地区产业发展,构建一体化基础设施,推动在吸引投资、促进区域协作、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取得更好成效。
3.2 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
应做好城市的规划管理,重视对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投入,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能够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
3.3 抓好生态保护与资源整合长江经济带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而资源却显得十分紧缺。
应该采取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实现土壤水质的全面治理,节约资源,整合长江经济带资源,加强环保法规的监管,以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供给的可持续性。
四、长江经济带发展政策4.1 动员社会力量投入生态保护在社会力量投入上,应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保护,发挥社会监督、合作、融合的作用,形成资源节约、互惠共赢的新模式。
4.2 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针对长江经济带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城乡差距大、经济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必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促进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多方联合、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其国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充满了活力和希望。
其中,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区域经济之一,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其发展对于整个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促进其经济发展。
一、长江经济带的概述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同时又是升级改造的主阵地。
长江经济带横跨了中国的十个省份,占地面积达到了633万平方公里,拥有着超过5亿的人口。
这个区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地理位置独特,交通、资源、市场等优势明显,可以说是我国的经济、文化、人口等资历的聚居地。
同时,长江经济带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区域经济,是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切入口。
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对于推动全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长江经济带的优势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其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市场广阔。
这里的优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区位优势。
长江经济带处于中国东部地区,拥有10个省份、685个政府单位。
这个区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中国的环渤海、沿海、长江黄河流域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节点。
同时,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廊道相当发达,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水道之一,长江沿线的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衔接起来,实现了较为便捷的交通体系。
2、资源优势。
长江经济带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包括土地、水、矿产、油气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并且这些资源的分布非常平衡,可以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3、市场优势。
长江经济带所处的位置非常重要,其交通优势和资源优势齐头并进,形成了强大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
这里的市场行情十分活跃,各种主要产业都能找到市场,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多样性。
三、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探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互动研究》评述
912018年7月上总第319期阅读观察·全民阅读VIEW ON PUBLISHING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创新探讨——《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互动研究》评述文/曹蓄温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所做出的重要决策,是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着力点。
从人类文明史和全球化格局来看,“一带一路”倡议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理念开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新征程,推动了传统中华文明的转型和近代人类文明的创新。
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全方位开放将我国的优质产能从全球产业链高端向低端转移,充分发挥我国以互联互通为基础的相关行业人力、物力、财力、经验、标准的全方位比较优势,全面提升中国在技术、资本、标准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重要的“黄金水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必须全面融入国家的整体发展格局中。
通过长江经济带战略,把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发挥好,对于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完善、产业结构提档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尽管两者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其核心内涵均是推动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形成更为强劲的发展合力。
“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战略之间存在互为前提、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紧密关系,两者要通过互动对中国经济的对内深化改革和对外扩大开放进行新的战略布局,必须先找到一个平衡点。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发展基础最好的经济带之一,是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有效实施的切口,因此成为这个平衡点。
创新一体化协调机制与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绿色发展
要推动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推进产业生态化改造、发展生态产业是关键,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治理环境污染是抓手,创新一体化协同机制、推进沿江地区产业生态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核心。
深刻理解创新体制机制的重大意义,准确分析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及绿色发展与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面临的困境,科学提出创新一体化协调机制以推进沿江地区一体化发展与保护治理的路径和政策建议,对于促进沿江地区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尧创新一体化协调机制是推进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创新一体化协调机制是推动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协同治理的有效手段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亚洲第一长河,横跨11个省(市)地区,从区域性质上来看,是行政区、经济区、城市群等不同性质的综合体。
推动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性质构成的现有体制机制,以11个省(市)为基本单元,以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的重要城市群为主体,以区域大中小城市为重要载体,创新连接各类经济与非经济联系、培育各类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体制机制,形成共护共享、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二)创新一体化协调机制是协调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各类发展主体的关键举措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发展涉及的主体较多,包括11个省(市)的众多城市节点,省际、城际、城乡关系多种多样,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不同区域之间的利益诉求千差万别。
若依托分割条件下的行政体制,难以满足长江大保护的总体目标要求。
从全球各种流域治理的成功案例来看,仅仅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来实现环境治理目标是创新一体化协调机制与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绿色发展☉盛方富李志萌[摘要]创新一体化协同机制,是推进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绿色发展的关键和保障。
本文充分阐述了用创新一体化协调机制推进长江经济带沿江地区绿色发展的意义,分析了一体化协调推进沿江地区产业生态化改造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建立一体化协调机制推进沿江地区产业生态化改造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及对策建议。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发展研究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发展研究一、前言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带之一,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经济的枢纽,涵盖了11个省市区,经济总量超过30万亿元,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也日益关注。
而区域协同发展则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关键,是实现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长江经济带的现状、区域协同发展背景、区域协同发展的意义、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践以及未来发展展望去探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
二、长江经济带现状长江经济带的地理位置优越,多条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线纵横交织,加上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优势,使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非常迅速。
据统计,长江经济带地区的人均经济收入超过10万人民币,城市人口占比超过70%,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0%左右。
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富有和最具有活力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东方硅谷”。
三、区域协同发展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之间的差距也逐渐加大。
一些沿海地区和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断提升,而一些内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这就需要通过区域协同发展来实现各区域的均衡发展。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同发展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例如资源分配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因此,区域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实现长江经济带整体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区域协同发展的意义区域协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地区之间的合作,可以将优势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其次,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
此外,区域协同发展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和人才的流动,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增强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五、区域协同发展的实践为了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协同发展,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
例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政策。
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区域协同发展中。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长江经济带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不断凸显。
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绿色发展。
本文将就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进行研究探讨。
一、长江经济带环境问题现状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地带,也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长江经济带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据统计,长江经济带地区的环境质量一直处于较差状态,水质、空气质量等环境指标严重超标。
水污染是长江经济带面临的最大环境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
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成为制约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长江经济带的环境问题,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绿色发展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推动绿色技术和产业的发展,逐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一些地区还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大力整治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
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绿色发展水平不平衡,一些地区的绿色发展水平明显较低,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力度不足。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监管不力、技术与资金匮乏等问题。
为了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需要建立协同机制,实现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的有机结合。
需要加强政府管理体制和监管体系建设,落实责任,加大监管力度。
要加强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机制,强化协同治理,减少信息交流壁垒,加强合作机制。
长江经济带需要推动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的技术创新。
加大对环保技术的支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引进力度,提高环保技术和装备水平,提高环境治理效率。
需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鼓励绿色产业发展,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之一。
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需要建立协同机制和政策体系,以解决长江经济带环境问题和推动绿色发展。
本文将从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的现状出发,探讨协同机制和政策体系的研究。
一、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的现状长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但同时也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的聚集区。
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环境风险增加等问题日益突出。
特别是长江以及其流域地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和治理挑战,迫切需要有系统的协同机制和政策体系来解决。
在环境治理方面,长江经济带地区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比如制定了相关环保政策、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项目等。
但由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环保力度不一致以及相互之间的协同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环境治理效果并不明显。
长江经济带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协同机制和政策体系,以解决环境治理问题。
长江经济带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突出,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阻碍。
在实践中,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发展与环境保护脱节、产业结构偏重、资源能源的高耗费等问题。
长江经济带需要建立起有效的协同机制和政策体系,以推动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机制是指各地区和部门在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方面,通过协作、协调等方式,形成合力,解决环境问题,推动绿色发展。
为了建立起有效的协同机制,需要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
要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形成合理的协同机制。
通过资源整合和产业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推动长江经济带地区实现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的协同发展。
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形成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的协同机制。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形成技术创新和人才支撑的协同机制,为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中国的经济发展在过去几十年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特别是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形成了一种严重的博弈。
因此,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协调发展,成为长江经济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长江经济带的概述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经济带,涉及11个省市,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亿。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带之一,也是中国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长江经济带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拥有巨大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长江经济带持续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进入这个地区,形成了强大的经济综合体。
然而,由于长江经济带地理范围庞大,自然环境复杂,加上经济发展与环境管控之间的落差,长江经济带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例如水资源紧缺、水的污染、土壤污染、气体排放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同时也对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问题1.水资源紧缺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流,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占据了中国水资源总量的1/3。
然而,由于长江经济带百姓数量众多、水资源需求量大、水资源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长江经济带面临着水资源日益紧缺的问题。
2.水的污染长江流域的工业化进程比较早,然而在当时的环境管控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都直接排放到长江里,导致长江水的严重污染。
长期以来,长江经济带的居民们一直饱受水污染的折磨,环境污染一度成为长江经济带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3.土壤污染工业化进程不仅影响了长江的水资源,同时也导致了长江经济带的土壤污染。
一些工厂和矿山等企业不规范的运营使得毒害物质进入土地里,加上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等环境问题,导致区域土壤质量急剧下降,土地变得难以再生产有机食品。
长江经济带背景下南通江港海港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长江经济带背景下南通江港海港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赵仓龙
【期刊名称】《中国水运(下半月)》
【年(卷),期】2018(018)003
【摘要】长江经济带发展和海运业发展都已经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是南通港江港海港航运一体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加快推进南通港综合立体运输体系的建设.因此,通过对南通江港海港一体化发展的长效机制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赵仓龙
【作者单位】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联动机制研究
2.长江经济带背景下南通港江海航运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3.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琼州海峡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
4.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灭火救援机制研究
5.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村官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凸显。
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研究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点任务。
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发展经济的早期,为追求经济增长,长江经济带的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忽视了环境保护,造成了大量的环境问题。
随着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越来越严重,已经对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例如,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下水严重污染,使得饮用水资源受威胁,不仅影响了人民身体健康,而且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
再例如,杭州湾、嘉兴湾一带的工业废水排放,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一些渔民失去了生计,为了维护生命价值的渔民们也不得不维权上访。
这些问题的出现,说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工作缺乏协同机制,矛盾在所难免。
二、协同机制理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都是国家各个战略性领域之一,如何使这些领域得到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协同机制理论就是针对这一问题而产生的。
协同机制理论是指,一个地区的各种资源、系统、利益方都存在联系和交互作用,为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同时又为了达到整个地区的共同利益,需要建立一个合作协同的机制。
协同机制的存在可以实现各个资源和利益之间的互补和协调。
三、协同机制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的应用协同机制理论的提出,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中,协同机制有三个方面的重要应用。
首先,协同机制可以实现不同领域之间的资源共享。
例如,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可以通过资源共享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等。
这可以让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不受限制,同时将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其次,协同机制也可以将不同领域之间的系统连接。
例如,在长江流域,可以采用“水—农—工”一体化模式,在解决输送水资源的同时,为工业和农业生产提供了均衡的机会,从而实现长江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
长江经济带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
长江经济带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第一章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众所周知,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集中了大量的工业基地、商贸企业以及交通运输枢纽,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长期以来,这个区域的快速发展也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污染治理、资源利用等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章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治理是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目前,长江经济带在有机物、氮、磷等重点污染物方面均超标,大量的污染物往往直接排放到江河中,对水生生物、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带来了安全风险。
治理污染的关键在于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建立产业园区,推广绿色化生产、节能环保技术,通过环保税、排污权等手段,加大对这些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
第三章生态保护与恢复在治理污染的同时,不断的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保护长江生态就是在保护全国的生态安全。
在实践中,我们要大力推进退耕还林、湿地保护和恢复等方面,提高造林率,深入推行水土保持,使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保护和恢复。
第四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重要方式。
当前,长江经济带仍然存在着环保技术、节能技术、清洁燃煤发电技术等领先的企业,这些领先企业的创新和推广,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转型升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兴行业,也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结构升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五章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有关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建设、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解决长江经济带上下游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问题。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摘要】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伴随着经济增长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本文通过分析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现状和绿色发展现状,指出当前存在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协同机制和完善政策体系的必要性。
通过构建协同机制,各级政府和企业能够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提升整体效果。
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能够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在展望未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并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
本文旨在探讨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为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 环境治理, 绿色发展, 协同机制, 政策体系, 挑战, 发展展望, 政策建议, 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江经济带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水污染、大气污染等。
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催生了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的迫切需求。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的研究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建立协同机制和完善政策体系,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对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将从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探讨协同机制的构建和政策体系的建设。
通过展望未来发展,提出政策建议,总结研究成果,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的研究意义在于提升长江经济带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带,也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长江经济带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承载力下降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一、引言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也是中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
长期以来,长江经济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给当地居民的健康和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的协同机制及政策体系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二、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的现状与挑战1. 环境污染严重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工业、交通、生活污水等排放不断增长,导致水、土壤、大气等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给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2. 生态破坏严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饱受破坏,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草原沙化等问题突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3. 资源消耗过快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需求大量的能源和自然资源,这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使得长江流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渐减弱。
4. 监管体系不完善由于长江流域跨越多个省市,而各地在环境监管和治理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监管体系不配套、执法不严格等问题逐渐成为环境治理的制约因素。
5. 缺乏协同机制由于跨区域、跨部门的复杂性,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缺乏协同机制,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缺乏合作意识,难以形成合力,使得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以上种种问题表明长江经济带的环境治理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协同机制,形成共同治理的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新模式。
三、协同机制的构建1. 加强区域合作长江经济带包含多个省市,要解决其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问题,需要加强跨区域的合作。
各地政府要加强信息共享,积极推动环境和资源的共同管理,加大协作力度,形成合力。
2. 建立政府与企业合作机制政府和企业是环境治理的主体,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责任等方式,建立政府与企业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企业进行资源节约和再利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第1期重庆三峡学院学报No.1.2015第31卷(155期)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V ol.31 No.155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联动机制研究秦广虎(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在把握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之后,结合长江经济带目前的发展状况,阐述了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揭示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探索有效推进一体化发展的路径。
从增强区域各省份一体化发展意识,打破各自为界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经济圈协同发展、产业整合与优化、一体化管理体制建立、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带动,提升长江水运承载力,拓展公路铁路运载力等方面给出对策,促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联动发展。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联动机制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5)01-0048-04DOI:10.13743/ki.issn.1009-8135.2015.01.011一、问题的提出长江经济带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资源条件、居中的地理区位,同时兼有较雄厚的经济基础,人口和城市集中,是我国重要的东西向经济发展轴,近年来,关于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研究的角度和内容比较丰富。
汪祝龙(2005)[1]通过分析阻碍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从产业调整、整体战略规划和组织体质架构等方面协调发展思路;罗蓉(2006)[2]从产业结构分布、调整和优化的角度,论述了长江经济带产业协调发展的措施。
李靖、谷人旭(2011)[3]论述了长江经济带各辖区合作领域和合作措施;赵琳、徐廷廷、徐长乐(2013)[4]通过对长江经济带经济演变时空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在上、中、下游经济增量差异和潜在增长极。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梳理,作者发现当前的研究,注重从产业结构、经济合作领域以及空间规划的角度进行论述,一体化合作机理分析和联动机制建立相对较少。
本文依据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现状,揭示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阐述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索有效推进一体化发展的路径。
二、长江经济带概况长江经济带包括长三角的江浙沪3省市、中部4省和西南4省市,2013年国务院批准通过国家发改委会提请的《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从经济总量来看,2013年,长江经济带所涵盖的11个省辖市的GDP总量为25.95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31省份总量之和)的41.2%,近3年,长江经济带的GDP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在持续加大,反映出其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见表1。
从空间分布来看,长江经济带依托长江,又可区划分为长江上、中、下游区域或者东部、中部和西部区域。
2013年,在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增量方面,苏浙沪一直居于全国前列,总量为11.8万亿元,收稿日期:2014-10-12作者简介:秦广虎(1981-),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工程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区域经济与发展。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区域差异视角下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地方传统特色业协谐发展研究”(SK2014A178)阶段性成果重庆三峡学院学报占长江经济带GDP总量的45.59%。
而中部四省8.25万亿元,占长江经济带GDP总量的31.8%。
西南四省市5.86万亿元,占长江经济带GDP总量22.59%。
从经济增速上看,西部地区在领跑,贵州、重庆和云南的GDP增速均超过12%,位居全国前三,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增速超过10%,苏浙沪增速低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份。
从交通运载能力来看,长江流域是我国内河航运最为繁忙和发达的地区,流域内共有通航河流3 600多条,通航里程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0%以上。
长江流域铁路路网较为发达,长江流域主要铁路有宝成、成昆、成渝等20多条主干线,其中,浙赣—湘黔—贵昆线横贯江南,京沪、京九、京广和焦柳4线纵跨长江,成昆、宝成—成渝—川黔—黔桂和商阜—阜淮—皖赣3线纵穿南北,构成了长江流域“七纵一横”的铁路路网主骨架[5]。
公路运输是长江流域综合运输中的骨干力量,2013年,客运量约占流域内客运总量的80%,客运周转量占60%,货运量占75%,货运周转量占20%。
表1 2011—2013年长江经济带GDP总量及占全国比重(单位:万亿)年度2011 2012 2013长江经济带16.92 19.22 25.95占全国比重35.88% 36.99% 41.2%数据来源:2011、2012和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三、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从目前的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上、中、下游省份差异较大,区域内部城市圈和经济带关联发展程度不高,相邻省份的协同发展力度不强,个别省份强调按片发展,协调合作重视度不够。
总的来说,由于沿江城市圈相互间联动发展机制不健全,导致了长江经济带整体优势表现不明显,产业跨江、跨省整合、集群力度小,资源配置与共享效率低,信息技术、人才交流等资源性要素流动不够充分,黄金水道一体化发展程度总体不高。
(一)辖区省域间一体化发展意识尚未形成沿江各个省市都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建立了经济合作区和城市圈,它们对更大范围一体化的经济发展积极性不高。
同时,一体化发展不是简单的区域合作,而是要在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导向甚至是文化社会功能的重新定位等的合作,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应是系统化的合作领域。
以往考评地方政府绩效水平的关键指标是GDP,一体化发展路线,可能会打破现有的相对稳定的发展格局,在能源资源、产业规划、搬迁、结构调整等方面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短期内会给辖区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波动,势必在一定时间内影响地区GDP。
要打破这种稳定的格局,地方政府需要一定的勇气,付出一定的代价。
由于沿江各省市间之前没有建立起分工定位关系和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加之沿江开发往往都是地方政府主导,行政色彩浓厚,客观上阻碍了长江经济带一体化进程。
(二)产业布局分散,空间集群化发展程度不高,产业同构现象严重2013年长江经济带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国40.48%,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全国47.88%和30.04%,产值比为2.53︰299︰1.87,见表2。
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在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上存在明显差异,长江经济带目前工业布局由东向西呈现轻工业、重工业向原材料、采掘业过渡的空间态势。
同时,全区集中了钢铁、石化、汽车、机电、建材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
从产业总体结构来看,由于受到行政壁垒作用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形成割据,带来产业同构,以汽车工业为例,长江经济带内的上海、武汉、重庆、南京、芜湖、合肥、成都等地,几乎都把汽车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产业空间布局的集群化和一体化程度不高。
表2 2013年长江经济带三大产业当年增加值占全国比重(单位:亿元)数据来源:201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三)缺乏有效的一体化协调机制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不是个别省份的“单打独斗”,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自我发展模式处于主导地位,省际间的广泛合作相对缺失,尤其表现在沿江产业格局的调整优化、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部分社会服务功能再定位等领域,缺乏宏观层面的一体化联动发展机制和微观层面上的推进区域整体发展的具体合作举措。
东西区域发展差异较大,资源转移、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的协调机制没有真正的形成。
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长江经济带23 055.07 119 539.3 78 770.82 占全国比重40.48% 47.88% 30.04%秦广虎: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联动机制研究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策略(一)疏通一体化发展的内在机理20世纪90年代,国家就提出发展沿江省份,由于区域差异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均衡,导致了地区发展差异,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
国家重新打造长江经济带,看中了长江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蕴含的巨大的发展潜力。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区域一体化发展是生产力从差异化向均衡化发展,再向整体水平提高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为了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省际间的约束力。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生产性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提高实效,人才与信息技术的交流与资源共享。
树立共赢思想,是改善区域发展壁垒,解决区域不正当竞争的客观需要。
挖掘长江经济带发展潜能,提升区域竞争力符合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一体化发展的联动机制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功,将对东、中、西部的联动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其他经济带也是一种借鉴。
由于长江经济带横跨区域很大,且上、中、下游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打造的难度也相对较大,因此,需要建立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联动机制[6]。
1.区域内部经济圈(示范区)实现一体化发展。
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目前获批经济圈有长三角、武汉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成渝经济区等,试验区有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和重庆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和长株潭的“两型”(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拥有上海浦东新区、重庆两江新区等国家级新区。
长江沿江省份过去的发展,都是相对独立和分割的,联系不太紧密,因而,要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各经济圈(示范区)要加强沟通,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效度。
2.产业格局实现一体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开始,长江流域的各个省市,都逐步提出了沿江发展战略,并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
但是,由于发展的立足点大多基于自身的角度考虑,没有从整个长江沿线的大局进行谋划,导致沿江产业布局同构现象严重,缺乏产业集群化和差异化发展格局,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因而,在打造长江经济带过程中,要从产业一体化的角度,对现有的格局进行重新布局和改造,且产业布局要有战略思想,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局部不顾大局,而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编制相对统一和规范的产业布局规划,且各个区域的产业必须有所侧重、有所分工,避免产业同构现象,形成产业互补优势。
3.管理体制实现宏观一体化发展。
由于沿江省份的地理状况、资源及人文环境的差异性的存在,要实现微观上的管理一体化,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比较困难,但是,从整合长江经济带的需要来看,实现宏观上的管理一体化,亦即通过相对松散的管理机构和政策,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实行统一管理,在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方面促进自由流动,实现共享。
可以成立中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办公室和由各省份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的长江经济带省长(直辖市长)联席会议制度,中央提出发展宏观战略并进行论证、实行和评估监督;地区联席会议定期研讨战略实施效度,谋求具体的区域协调机制,最大化推进区域联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