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退耕还林历史背景与成功案例[论文]

合集下载

退耕还林成效典型材料:坚持绿色发展 实施生态扶贫

退耕还林成效典型材料:坚持绿色发展 实施生态扶贫

退耕还林成效典型材料:坚持绿色发展实施生态扶贫1. 概述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解放思想,实行市场经济,并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政策和措施。

退耕还林是中国政府率先实施的一项国家政策。

退耕还林指的是要求全国范围内的农民放弃贫瘠的坡地和低产地,改种高产经济作物或退耕还林,使这些荒地变成树木密集的耕地。

自从中国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已经有数百万亩的退耕还林面积被恢复,使这些族集的退耕还林地区的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同时也解决了还林后的经济问题。

绿色发展是概括了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词,它意味着保护生态平衡,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同发展。

实行绿色发展,中国将实行更为全面的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在实施绿色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扶贫是中国的一项重要举措之一。

它主要是指通过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促进贫困地区的持续发展,实现贫困地区的绿色崛起。

本文将对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以及生态扶贫进行详细介绍。

2.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利用退耕还林来对荒山、荒地进行治理和恢复。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是解决中国最沉重的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2.1 退耕还林政策的背景中国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它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国家性的生态环保政策,也是中国政府进行生态环境保护行动的开端。

退耕还林政策实行的主要背景是:一是中国人口总量庞大,土地资源匮乏;二是“大绿篱”行动,保护生态环境。

2.2 退耕还林的突出成效2.2.1 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退耕还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修复手段,它可以遏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的健康。

另外,退耕还林还能够增加难化作物的蓄积量和品质,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回光返照。

2.2.2 促进农村经济增长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中国的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退耕还林通过恢复荒山、荒地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恢复经济;另一方面,它可以改善耕地质量,增加耕地的产出,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

农村环境整治的退耕还林政策

农村环境整治的退耕还林政策

农村环境整治的退耕还林政策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农村环境的恶化。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一政策的意义和影响。

一、环境恶化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增长,许多地区的土地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水土流失、荒草滩地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农村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二、退耕还林政策的背景为了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我国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

这一政策的出台是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考量,旨在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政策的实施目标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减少耕地面积、恢复植被,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农田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的实施路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加强林木种植等,以实现退耕还林政策的目标。

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参与其中,共同推动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

五、政策的成效经过多年的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很多地区的荒草滩地得到了治理,水土流失得到了遏制,植被得到了恢复,农田生产力得到了提高,农村环境得到了改善。

六、政策的不足虽然退耕还林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部分地区还存在退耕还林工作不够扎实、不够细致的情况,导致政策实施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七、政策的可持续性为了确保退耕还林政策的可持续性,政府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的宣传推广,加大资源投入,提高政策的执行力度,确保政策的长期有效实施。

八、政策的社会影响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不仅带来了农村环境的改善,还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就业增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九、政策的倡导和推广政府需要积极倡导退耕还林政策,加强对各界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推动政策的广泛实施。

农村区域发展的农村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农村区域发展的农村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农村区域发展的农村退耕还林还草政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其中,农村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促进农村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政策目标和政策效果三个方面来探讨农村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一、政策背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实施农村退耕还林还草政策。

该政策旨在通过减少农业用地,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区域发展。

二、政策目标农村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可以恢复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政府还鼓励农民发展林果业、养殖业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政策效果农村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有效减少了农业用地,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土地资源。

其次,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改善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再次,政策鼓励农民发展产业,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缓解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

最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促进了农村区域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然而,农村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政策的实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

其次,政策的效果需要长期观察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措施。

最后,政策的实施还需要加强农民的意识和参与度,提高政策的执行效果。

综上所述,农村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在促进农村区域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继续加大对该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强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同时加强对政策效果的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措施。

农民也应积极参与政策的实施,提高自身的意识和能力,共同推动农村地区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是指农村地区为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农民收入而采取的一种措施。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农村土地资源的枯竭,退耕还林政策成为了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的一项重要工程。

本文将探讨退耕还林政策的背景、意义以及实施的相关举措。

退耕还林政策的背景是中国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的耕地过度利用、过度开发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等自然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此外,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农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也使得农村发展面临巨大困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退耕还林政策应运而生。

退耕还林政策的意义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功能。

通过退耕还林,可以将农田恢复成自然林地或其他生态用地,实现土地生态恢复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建。

这样不仅可以保护珍贵的生物多样性,还可以改善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减少水源涵养、提高空气质量等,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离不开相关举措的支持。

首先,政府需要出台明确的政策规定,明确退耕还林的目标和时间表,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和补贴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退耕还林工作。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他们对退耕还林政策的认同和支持。

此外,农民还需要接受相关技术培训,提高退耕还林工作的技术水平。

最后,要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推进,有效实施。

退耕还林政策在中国得到了积极的推进和广泛的参与。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工程,累计退耕面积超过2亿亩。

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退耕还林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部分地区存在以退耕为名占用农田的情况,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影响。

其次,退耕还林政策的效果不同,有些地区退耕地的治理和管理不到位,导致退耕地的生态效益不明显。

森林退耕还林系统治理实践案例总结

森林退耕还林系统治理实践案例总结

森林退耕还林系统治理实践案例总结地球上的森林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过去几十年人类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和不可持续的经济活动,许多地区的森林遭受了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许多国家采取了退耕还林政策,通过系统治理来恢复并管理森林。

本文将总结一些森林退耕还林系统治理的实践案例,并探讨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案例一: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森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的国家之一。

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如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保护等,来恢复和保护森林资源。

这些政策鼓励农民将可耕地还给自然,并提供补偿和支持措施。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的退耕还林面积在过去几十年中稳定增长,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案例二:巴西的亚马逊森林保护巴西的亚马逊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之一,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亚马逊雨林面临着破坏和退化的威胁。

为了保护亚马逊雨林,巴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限制采伐和砍伐、建立保护区域、加强执法力度等。

同时,巴西还积极推动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并促进当地居民的参与和福利共享。

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亚马逊雨林的生物多样性,也推动了当地可持续发展。

三、案例三:澳大利亚的火灾管理澳大利亚是一个干旱的大陆国家,也面临着森林火灾的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管理和减少火灾对森林的破坏,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火灾管理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建立火灾预警系统、清理林地积极防范火灾、培训专业消防人员等。

此外,澳大利亚还注重火灾后的恢复和植被重建,通过种植抗火植物和进行退耕还林来恢复火灾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

这些措施在减少火灾破坏的同时,也保护了澳大利亚独特的森林资源。

四、案例四:加拿大的森林可持续管理加拿大是拥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木材出口国。

为了保护和管理森林资源,加拿大政府实施了森林可持续管理的政策和措施。

陕西延安退耕还林20载山川黄变绿

陕西延安退耕还林20载山川黄变绿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典型案例之一:陕西延安退耕还林案例1. 突出贡献:延安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经过20年接续奋斗、不懈努力,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077.5万亩,占全国退耕面积的2.1%、陕西省的26.7%,森林覆盖率由33.5%提高到52.5%,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陕西绿色版图因此向北推移400公里,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奇迹。

2. 主要荣誉:延安被誉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2019年荣获全国生态建设哭出贡献先进集体。

Returning Farmland to Forest in Yan'an,Shaanxi,Let 20Years Mountain Change from Yellow to Green陕西延安退耕还林20载山川黄变绿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辖2区11县, 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226万。

20多年来,延安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力发扬延安精抻,率先在全国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掀起了一场轰轰 烈烈、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经过20年接续奋斗、不懈努力,延安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 史性转变,创造了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的奇迹。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一代又一代延安人以崇高的政治责任和神圣的历史 使命,忠诚守护着这片红色土地。

再造秀美山川,延安人民勇挑重担,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 任干,从1998年吴起县首开全国封山禁牧先河,到 199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大规模退耕还林成为敁早试 点,再到2013年财力十分紧张情况下自筹资金13亿 元再次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将25度 1乂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延安市始终坚持人工 绿化与封山禁牧相结合,梁峁沟坡洼统一规划,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群策群 力、投工投劳,变“兄妹开荒”为“兄妹造林”,用 20年的时间,退出了一片片青山,还出了一洼洼绿56 G C 绿色中国地.延安山川大地披上了层层绿装,过去“黄中找绿”,如今“绿中找黄”。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助推乡村振兴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助推乡村振兴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于改善生态 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民 收入、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
义。
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可以增 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植被覆盖率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空气质量
和水质。
同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还可以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 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来
源。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发展历程
该地区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中,注重农村产业结 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通过工程实施,推动农业向绿色 、高效、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 融合和升级。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 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能力,实现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四
总结词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详细描述
该地区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中,注重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通过工程实施,增加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 率,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模 式,推动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案例五
要点一Biblioteka 总结词治理现代化、乡村和谐稳定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01
资金投入不足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种苗、技术指导、后期管
理等。然而,目前资金投入不足,影响了工程的实施效果。
02
技术指导不足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需要科学的技术指导,包括种苗选择、种植技术、后
期管理等方面。然而,目前技术指导不足,影响了工程的实施效果。
感谢观看
案例二
总结词
产业融合、助力扶贫乡村振兴
详细描述
该地区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中,注重与 乡村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工程实施, 改善了农村环境和景观,提高了乡村旅游的 吸引力和品质。同时,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旅 游开发和管理,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乡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例子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例子

退耕还林,退塘还湖例子
1、退耕还林
吴起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澳南缘,属黄土高原梁状丘陵沟露区,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1998年以来,吴起县立足县情实际,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等历史机遇,率先作出在全县范围内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的决定,在水保生态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效,全县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hm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53860hm²,种草合格面积64000hm²,成为全国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县。

近年来,吴起县坚持以把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向纵深化发展。

2、退塘还湖
据了解,新洲区在武湖生态蓝线内鱼池登记面积共97.55亩,集中在仓埠街3个村。

其中宋咀村15.83亩、陈堰村31.81亩、蔡漖村49.91亩。

武湖区级湖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在汛情稍有缓解后,迅即到仓埠街督导,要求街道办事处既要限时完成腾退任务,又要做细村民思想工作,减少农民的损失。

仓埠街在财政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自筹退养补偿资金40余万元。

同时,针对农户对当前起鱼时间节点不理解的情况,三个村加大湖泊保护宣传力度,逐户上门做细做通农户思想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自愿签订退养合同。

今年9月,仓埠街道与相关村签订武湖蓝线内鱼池退养补偿协议,并针对“双登”结果,在相关村加强宣传,进行公示公告。

10月底,退养所涉及村与农户
签订补偿协议,所涉及鱼池全部完成起产。

目前,在区街村三级的共同努力下,退养工作正有序推进。

退耕还林政策背景

退耕还林政策背景
退耕还林政策背景、内容与 退耕还林政策背景、 效果 第十三组
• 背景 • 内容 • 效果
背景
• 最近20多年,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平均9%的增长率高速增长,但是今 后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巨大的障碍,除了技术进步之外,最大障碍就 是资源和环境因素。环境污染、人口压力造成的过度开发和使用农牧 业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现代工业制造的污染,这样的经济发展是不 可持续的。退耕还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根 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所制定的。具体可分为环境背 景和历史背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 • 第 367 • • 号
《退耕还林条例》已经2002年12月6日国务 院第66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3年1 月20日起施行。 • 总 理 朱镕基 • 二○○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 • • • • • • •
第一章 第五条: 退耕还林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二)政策引导和农民自愿退耕相结合,谁退耕、谁造林、 谁经营、谁受益; (三)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 合治理; (四)建设与保护并重,防止边治理边破坏; (五)逐步改善退耕还林者的生活条件。 这是对该政策的实施具有原则性指导意义的重要标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4、退耕地造林后,禁止间作粮食和蔬菜。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减 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可采取林果间作、林药间作、林竹间作、林草 间作、灌草间作等模式,实行立体经营。 • 5、退耕还林要以营造生态林为主,营造 的生态林比例以县为核算单 位,不得低于80%,经济林比例不得超过20%。坡度在25度以上的坡 耕地(含梯田)、水土流失严重或泛风沙严重、及一切生态地位重要 地区必须营造生态林,要按照先陡坡后缓坡的原则进行退耕还林,还 林后实行封山管护。在雨量较多,生物生长量高的缓坡地区,可大力 发展速生丰产林、竹林和生态经济兼用林,适当发展经济林,对超过 20%的经济林地,只补助种苗费。 • 6、退耕还林粮款补助对象为实施退耕还林的个体农户。尚未承 包到户及休耕的坡耕地、沙荒地、荒滩地造林,只给予每亩50元的种 苗补助。

退耕还林论文范文

退耕还林论文范文

退耕还林论文范文退耕还林论文范文退耕还林论文范文第1篇榆阳区位于陕西省北部,处于毛乌素沙地和黄土高原交界处,地理坐标界于北纬37°49′~38°30′与东经108°56′~110°21′之间,东西长128.3km,南北宽124km,全区总土地面积689170.4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547612.4hm2,占总面积的79.5%,海拔介于870~1405m。

气候属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1℃,年降水量358.1mm,且年内降水的66%多集中在7~9月,年蒸发量达1905.5mm,为降水量的4.6倍。

特别的地理位置,使全区分为3部分,即:西北部以风沙土为主风沙草滩区;中南部以於土为主的河谷川道区和东南部的黄土性土壤为主的沟壑纵横、梁峁起伏的黄土丘陵区,形成了“七沙”、“二山”、“一分田”的地貌地类自然景观。

榆阳区是最早实施退耕还林的区、县之一。

2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限制性因子)2.1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榆阳区地理位置处在较深内陆,且四周环山包围。

北有阴山山脉,西北有狼山与贺兰山系,两山之间180km缺口是西北气流通行要道,东有太行山、吕梁山,南有秦岭对东南暖湿气流的阻截。

每年10月至下年5月,西伯利亚寒流长驱直入,6~9月青藏高原气流流进,造成冬冷夏热,干旱少雨,只有太平洋热带海洋气流侵入才可形成降雨,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依据气象资料统计,累年平均降水只有358.1mm,且降水年际、月际变率大,分布不匀称,主要集中于7、8、9月,而蒸发量却高达1905.5mm,干燥度介于1.5~1.6之间,空气湿度仅为57%,这样严峻的气候成为限制退耕还林造林成活的主要因子。

如上年南部山区栽植侧柏,次年春季干旱无雨,成活率仅达40%左右,而大面积的浇灌几乎是不行能的,只有采纳各种抗旱措施来保证退耕还林的进行。

2.2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峻榆阳区东南部山区由于人类社会历史时期滥垦滥伐,毁林毁草,林草植被破坏,地表暴露,加之人多地少长期广种薄收,过度开垦恶性循环的影响,使区内主要分布的结构疏松,遇水易于溶解的黄土性土壤,在降水径流冲刷及其外力剥蚀的作用下,发生剧烈的水土流失,使耕地熟化层逐年变薄,土壤日趋贫瘠干旱,依据调查测定土壤侵蚀基数为10000~15000t/km2,土壤中含氮0.027%左右,有机质含量0.1%~0.5%,且逐年下降,成为林木生长极大限制因素。

后续产业退耕还林论文2篇

后续产业退耕还林论文2篇

后续产业退耕还林论文2篇第一篇1工程实施与产业建设相结合情况1.1发挥区位优势,壮大核桃产业楚雄市是云南核桃主产区之一。

2002~2004年,退耕还林工程在山区9个乡(镇)和坝区部分乡镇的山坝结合部共发展核桃种植2026.0hm2,进一步促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核桃经济林由1984年的3592hm2增加到现在的38666.7hm2,核桃年产量超过5000t,产值1亿元以上,现已成为楚雄市继粮烟之后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又一重要产业。

1.2增强工业原料林建设,带动农民增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楚雄市发展以桉树、黑荆为主的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共实施桉树×黑荆混交种植2462.7hm2。

种植的桉树、黑荆树3~5a后不但可为州内楚雄、双柏、牟定的3户中纤板厂提供生产原料,又可为林农采烤桉叶油增加经济收入,同时还可为林产工业的崛起打下基础。

1.3积极发展蚕桑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楚雄州在实施退耕还林中共发展桑树种植近2000hm2,如姚安、大姚、南华、楚雄等县(市)种植的桑树长势较好,种植当年便可采叶养蚕,群众发展生态蚕桑产业的积极性非常高。

楚雄市部分乡(镇)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发展蚕桑种植,如永安镇、吕合镇、东瓜镇等农户在部分退耕地中单一种植桑树;中山、八角、富民等镇农户在退耕地中套种桑树,将核桃与桑树混交,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1.4培强优质鲜果产业,拉动森林旅游业发展为培强做大经济林果产业,楚雄市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在实施退耕还林中因地制宜地引导农户种植杨梅、优质梨、樱桃等特色经济林果,取得了初步效益。

如紫溪镇抓住紫溪山生态旅游的优势,发展速生的经济、生态兼用树种樱桃,既达到了退耕还林目的,又为部分农户展开多种经营创造了条件,拉动了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2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中存有的问题及原因2.1资源种类单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楚雄市2002~2007年共发展核桃2026.0hm2,桉+黑荆混交2462.7hm2,其它树种1378.0hm2。

退耕还林与农业发展论文

退耕还林与农业发展论文

退耕还林与农业发展论文1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岷江上游农业发展的影响1.1对土地利用状况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后最典型的影响体现在耕地的利用状况上。

退耕还林还草后,岷江上游农业耕地面积明显减少,草地和林地的面积逐渐扩大,对其他非农业用地,如学校、住宅以及公路等基础设施用地不会产生影响。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退耕还林政策发行后,我国退耕还林还草的总面积高达280hm2,其中还草的面积达到150hm2,还林的面积达到132hm2。

1.2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岷江上游农业区域在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后,农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图1是近几年岷江上游流域各农作物种植面积和价值的变化图。

从下图1和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随着种植面积的减少,农作物所产生的价值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农业种植结构却发生了较大程度低转变。

1.3对农业经济结构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岷江上游农业发展区域的农业经济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耕地面积逐渐减少,林地和草地面积逐渐增加后,原有的农业经济结构已经很难满足岷江上游农业区域的发展需求,导致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4对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的影响岷江上游农业推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后,原有的农村劳动者从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表2是近几年岷江上游流域劳动力从业结构表。

从下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近三年岷江上游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后劳动者从业结构的变化状况。

2退耕还林(草)工程促进岷江上游农业发展的对策岷江上游农业区域采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后,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产量也随之下降、农业投入和产出的实际状况也发生了较大转变。

要想充分发挥退耕还林还草的作用,岷江上游农业发展建设者应该结合实际发展状况,采取有效解决措施,为提高岷江上游农业发展速度提供动力保障。

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结合上文中对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对岷江上游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状况,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后续产业的支持以及建立生态农业补偿机制等方面着手,对促进岷江上游农业发展的对策做了总结介绍。

林业典型案例

林业典型案例

林业典型案例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土地资源有限。

为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提高农民的收入,中国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

这一政策的目标是通过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

2. 政策实施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自1999年开始实施。

政府通过提供经济补偿,鼓励农民将耕地转为林地。

政府还积极推动林木种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种植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

3. 政策效果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退耕还林政策也为农民提供了额外的收入来源,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4. 成功案例一:四川省巴中市巴中市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势起伏,森林资源丰富。

该地区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动下,大量的耕地被转为林地。

森林覆盖率从政策实施前的30%提高到现在的60%以上。

这一政策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5. 成功案例二:湖南省娄底市娄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地理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紧张。

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动下,该地区的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林地面积大幅增加。

森林覆盖率从政策实施前的20%提高到现在的50%以上。

这一政策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6. 成功案例三:山西省晋中市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土地资源贫瘠,生态环境恶劣。

在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动下,该地区的耕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

政府还鼓励农民种植经济林木,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森林覆盖率从政策实施前的10%提高到现在的30%以上。

这一政策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7. 总结中国的退耕还林政策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政策,通过减少耕地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土地的生态环境。

这一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各地的成功案例证明了退耕还林政策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中国将继续推动退耕还林政策,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乡村振兴背景下退耕还林可持续生态补偿

乡村振兴背景下退耕还林可持续生态补偿

2023-11-07•退耕还林背景与意义•退耕还林政策及实施现状•可持续生态补偿机制构建•退耕还林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路径•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目•研究结论与展望录01退耕还林背景与意义中国退耕还林政策中国政府自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旨在通过生态补偿和植被恢复,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自然灾害风险。

国际经验国际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实施了类似的退耕还林政策,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政策背景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对农民进行补偿,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改善也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促进农村发展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林业和旅游业等绿色产业,促进了农村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推动产业升级退耕还林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可持续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可持续生态补偿的定义可持续生态补偿是指通过经济、政策、技术等多种手段,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补偿,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双重目标。

可持续生态补偿的意义可持续生态补偿有助于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促进经济发展。

02退耕还林政策及实施现状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

政策背景政策目标政策内容通过退耕还林,增加森林面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同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包括退耕还林的范围、补贴标准、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方面。

03退耕还林政策内容0201退耕还林实施现状及问题实施现状自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各地积极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实施问题如补贴标准不统一、实施进度不均衡、保障措施不到位等。

一些地方在退耕还林过程中,探索出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补偿模式,如政府购买服务、生态补偿基金等。

实践挑战可持续生态补偿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同时需要解决生态补偿与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

实践经验可持续生态补偿的实践与挑战VS03可持续生态补偿机制构建退耕还林可持续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应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以政策法规为指导,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分步实施,逐步推进。

我国退耕还林的历史背景与成功案例

我国退耕还林的历史背景与成功案例

我国退耕还林的历史背景与成功案例我国退耕还林的历史背景与成功案例【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基本现状,研究了退耕还林工程启动的历史背景,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功案例。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工程生态平衡吴旗耕还林的概念退耕还林是指从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

2 退耕还林工程启动的历史背景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加等原因,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毁林毁草开垦种粮的现象十分严重,这样虽然增加了一些粮食,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林草植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每年因上游水土流失而进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20多亿t,其中70%以上来自坡耕地,致使江河湖库严重淤积,带来无穷后患。

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延误一天治理,损失就加重一分。

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切实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草),从根本上扭转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1997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深入延安、榆林有关县区,就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问题进行了调研。

1998年8月,《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中指出:“各地要在清查的基础上,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毁林开垦的林地,限期全部还林。

”1998年10月14日,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禁止毁林毁草开荒和围湖造田。

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还湖。

”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把“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放在灾后重建“三十二字”综合措施的首位,并指出:“积极推行封山育林,对过度开垦的土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加快林草植被的恢复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江河水患的重大措施。

退耕还林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退耕还林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退耕还林助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是指将农田转为林地的一项政策措施,旨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在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退耕还林政策的背景和意义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农田面积,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农田产出效益。

退耕还林可以增加林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态效益。

退耕还林还可以推动农村农业向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高附加值农业转变,促进农民增收。

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情况退耕还林政策自1999年开始实施,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来实施退耕还林。

据统计,目前中国已经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超过40亿亩,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0%以上。

林地面积也在逐年增加,不仅提高了生态效益,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退耕还林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退耕还林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通过退耕还林,农田面积减少,农民转而从事非农产业,促进了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一些地方发展了特色农产品种植、农家乐、休闲农业等,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退耕还林增加了林地面积,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木材加工产业,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退耕还林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农田的利用效率,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撑。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尽管退耕还林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地方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时存在机械性、粗放性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效益,导致有些耕地转为林地后没有产出效益。

一些地方在退耕还林后没有提供有效的培训和扶持政策,导致部分农民在转型过程中面临困难。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建议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政策时要注重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避免盲目进行。

[其他论文文档]浅论退耕还林之“二战”

[其他论文文档]浅论退耕还林之“二战”

浅论退耕还林之“二战”一、研究背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促进我国西部地区经济飞跃的必然抉择。

自1999年开始退耕还林试点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程的进展,先后颁发了《退耕还林条例》等若干重要意见,退耕还林工程在其指导下也取得不少成果。

据统计,在退耕还林工程第一轮实践中,中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4.03亿亩,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37亿亩,封山育林0.27亿亩,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

中央将其骄人的成绩总结为四个增加,即工程增加4.03亿亩有林地面积,使全国有林地面积增长15.4%;增加森林蓄积量约15亿立方米,使全国森林总蓄积量增长10%以上;增加农民收入,退耕还林补助占退耕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近10%;退耕区实现了粮食增产,通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减地不减收,25个退耕还林省区粮食增产57.7亿公斤。

由此可见,不仅生态效益上,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显著成果,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上也是战功赫赫。

但必须指出,显著战果的背后也暴露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巩固战果、总结经验教训以在退耕还林二战中取得更好的战果,不仅是政府、农户关心的时政问题,也是学者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退耕还林工程存在的问题(一)农户对工程意义及价值认知程度不高。

张超(2011)通过调查发现,西南地区仅有30.68%的退耕农户完全了解退耕还林政策,50.65%大概了解,还有18.67%不了解,因此必须采取有效途径引导农户充分认识其意义和价值。

SJ Bai ,BC Gao (2004)认为农户的文化水平是影响工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根据各地研究发现,工程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民对政策的走向不十分清楚,进而导致积极性下降也是一个关键性影响因素。

(二)基层队伍不健全、缺乏高效管理。

经调查发现有的工程区甚至没设基层林业工作站,且相关主管部门的人员变动频繁,真正合格的技术人员匮乏,根本不具备工程管理的技术力量。

石家庄退耕还林成功案例

石家庄退耕还林成功案例

石家庄退耕还林成功案例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实施的六大林业工程之一,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生态工程。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关于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的公示,石家庄市井陉县林业工作总站榜上有名。

据悉,自2002年成立退耕还林办公室以来,井陉县高标准完成退耕还林共计8.1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1.7万亩,匹配荒山造林4.4万亩,封山育林2万亩。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井陉大地由黄变绿,生态面貌显著改善;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苹果、核桃、杨树等经济林面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退耕还林工程形势及建设进展

退耕还林工程形势及建设进展

讲义资料退耕还林工程形势及建设进展国家林业局退耕办吴转颖(2006年11月28日西安)一、退耕还林工程的启动背景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多亿元,一时间掀起了举国上下“共论长江”的热潮。

直观地讲,退耕还林就是基于对1998年长江特大水灾的反思提出的。

党中央、国务院在灾后重建“三十二字”综合措施中,把“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放在首位。

1999年,朱总理先后视察了西南、西北5省,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生态环境建设方针。

随后,四川、陕西、甘肃三省1999年率先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

2000年1月,中央2号文件和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会议将退耕还林还草列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

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林计发[2000]111号),标志着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正式启动。

2000年1月29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第三章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25度以上的坡地应当用于植树、种草。

25度以上的坡耕地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制定的规划,逐步退耕,植树和种草”,标志着退耕还林还草已开始走上法制化轨道。

2001年3月,朱总理在九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要有步骤因地制宜推进退耕还林等重要工程的建设,注意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建成我国西部牢固的绿色生态屏障”。

会议正式将退耕还林还草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二、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意义(一)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是根治水土流失、治理土地沙化、维护生态安全的战略举措。

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大减轻了工程区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大幅度减少了输入江河的泥沙量,为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态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退耕还林的历史背景与成功案例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退耕还林的基本现状,研究了退耕还林工程启动的历史背景,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功案例。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工程生态平衡吴旗
耕还林的概念
退耕还林是指从保护和改善西部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有计划、分步骤地停止耕种;本着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

退耕还林是我国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其基本政策措施是“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

2 退耕还林工程启动的历史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加等原因,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毁林毁草开垦种粮的现象十分严重,这样虽然增加了一些粮食,但付出了惨
痛的代价。

林草植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每年因上游水土流失而进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20多亿t,其中70%以上来自坡耕地,致使江河湖库严重淤积,带来无穷后患。

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延误一天治理,损失就加重一分。

采取坚决果断措施,切实保护和恢复林草植被,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退耕还林(草),从根本上扭转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状况,已成
为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1997年6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姜春云深入延安、榆林有关县
区,就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问题进行了调研。

1998年8月,《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中指出:“各地要在清查的基础上,按照谁批准谁负责、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毁林开垦的林地,限期全部还林。

”1998年10月14日,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禁止毁林毁草开荒和围湖造田。

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还湖。

”1998年特大洪灾之后,为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状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把“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放在灾后重建“三十二字”综合措施的首位,并指出:“积极推行封山育林,对过度开垦的土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加快林草植被的恢复建设,是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江河水患的重大措施。

”1999年8月,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同志来延安考察后,明确提出“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生态建设政策措施。

2000年1月,中央2号文件和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会议将退耕还林还草列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

3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林计发[2000]111号),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作正式启动。

3 退耕还林的意义
实施退耕还林,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改善长江和黄河流域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地增强
这一地区的防涝、抗旱能力,提高现有土地的生产力;又能为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提供生态保障,促进平川地区和中下游地区工农业取得更快的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增加林草植被、再造秀美山川、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而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

是党和国家着眼于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局,审时度势,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退耕还林对改善生态环境、改变不合理生产方式、加快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群众称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实施退耕还林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4 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
数据显示,1999年~2008年,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任务0.269
亿hm2,其中退耕地造林0.093亿hm2,荒山荒地造林0.158亿hm2,封山育林0.018亿hm2。

工程范围涉及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200万农户、1.24亿农民。

“十五”期间退耕还林完成111.1万hm2,荒山荒地造林及封山育林266.7万hm2,退牧还草666.7万hm2。

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三化”草地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矿山生态恢复面积分别为838万hm2、420万公顷和7.2万hm2。

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得到加强。

退耕还林工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
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为我国在世界生态建设史上写下绚烂的一笔。

5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功案例
吴起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属黄土高原梁
状丘陵沟壑区,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1998年以来,吴起县立足县情实际,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等历史机遇,率先作出在全县范围内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的决定,在水保生态及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效,全县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万hm2,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53860hm2,种草合格面积64000hm2,成为全国退耕还林面积最大的县。

近年来,吴起县坚持以把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吴起县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向纵深化发展。

在未来三年内,把吴起境内1.7万hm2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提前完成二次退耕。

吴起六年创造了“四个亮点”:
5.1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2008年,该县在继续抓好造林补植、调整林份结构、提高抚育管护,抓好“一园两线两院四点四畔”绿化美化工作的同时,为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斥资5000万元建设“退耕还林森林公园”。

县财政列支100万元,对0.66万hm2沙棘林进行林份结构调整。

年底,全县累计栽植各类苗木7450万株,新造林对0.47万hm2,补植1.19万hm2,调整林份结构1.51万hm2,绿化井场860个、道路930km、
坟院5200个,森林公园栽植常青树17.6万株,成活率达95%以上。

该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5.39万hm2,其中经国家确认兑现退耕还林面积11.01万hm2,成为全国退耕还林“退得最早、还得最快、面积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县之一,先后荣获“全国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县”和“全国造林先进县”等称号。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吴起县成功地解决了农民要“票子”与国家要“被子”的矛盾,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全县的林草覆盖率已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目前的62.9%,土壤年侵蚀模数由1997年的1.53万t/ km2下降到目前的0.54万t/km2,相当于每年减少入黄泥沙3700万t,每年减少下游河床泥沙沉积量380万t。

按照目前每清淤1m3泥沙25~30元的价格,可减少下游清淤费9500~11400万元,达到了对黄河标本兼治的目的。

登高望远,青山连绵;俯视田畴,林网成片,秀美山川初露端倪,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绘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与毗
邻的甘肃、宁夏、榆林地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被周边市、县群众称为黄土高原的“小江南”。

5.2 区域生态环境的好转
生态环境的好转,改善了境内的小气候,据气象部门统计,吴起县年降雨量已由1997年的478.3mm增至582mm,干早、暴雨、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五级以上的大风已由1997年之前的19次降为5次,多年罕见的飞禽走兽重新出现,良好的生物链初步得到恢复;径流量大幅减少,重点治理区已难以形成径流,基本实现了洪
水不下山,淤泥不出沟。

在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实施10周年之际,全国首个退耕还林森林公园在吴起建成,吴起退耕还林森林公园以吴起退耕还林建设成果为基础,以生态文明建设和退耕还林成果展示为主题,以生态保护修复和景观规划为主线,旨在实现“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城市森林景观再造,美化县城周边环境,提升城市品味,全面巩固提高和集中展示退耕还林成果。

并以县城为中心,覆盖周边100km2。

公园建设包括城市十里森林长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大吉沟树木园、袁沟休闲度假园、沙棘产业化种植示范园、饲料林草高效种植模式示范园、退耕还林生态修复完善区等七个主题公园,园内以林为基,以水为韵,以城为邻,实现了林、水、城三种景观的完美结合。

进入园区,绿树成荫、香草青青、花团锦簇,洛河的水声与鸟儿叫声交相呼应,让人不禁产生完全融入自然的心旷神怡。

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退耕还林展示等多项功能于一体。

在2012年的绿化数量上,预计完成林分结构调整10万亩、荒山造林10万亩{0.67万hm2}、重点区域绿化0.67万hm2,栽植杨柳100万株,绿化井场站点500个、道路700k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