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杜甫

合集下载

蜀相

蜀相

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 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 情怀? 情怀?
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 本诗的主旨句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 情怀? 情怀?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 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诸葛亮 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 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 他惋惜了。 他惋惜了。
蜀 相
杜甫
制作者:பைடு நூலகம்制作者:郭建设
知人论世 本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 年 春天, 本诗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 杜甫“初至成都时作” 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当时唐王朝正处在安 史之乱中,中原鼎沸,百姓流离。 史之乱中,中原鼎沸,百姓流离。诗人从华州 弃官西走,辗转抵达西南,在成都城郊, 弃官西走,辗转抵达西南,在成都城郊,自筑 草堂,暂时落脚。在此安顿的余暇, 草堂,暂时落脚。在此安顿的余暇,诗人怀着 满腹深情, 满腹深情,只身前往附近的诸葛武侯祠堂瞻仰 凭吊,写下这首著名诗章。 凭吊,写下这首著名诗章。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 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 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 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 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 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 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 频烦:多次地烦劳。 频烦:多次地烦劳。 一说:清代汪师韩《诗学纂闻》认 一说:清代汪师韩《诗学纂闻》 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 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 差不多。 差不多。
读、品、 感、 悟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 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 说说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 说说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 好音” 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此境界的关系最 为密切,为什么?颔联如何理解? 为密切,为什么?颔联如何理解? “自”“空” ——使人生出“感物怀人之 使人生出“ ”“空 使人生出 意” 写景实为伤情,为下文写心志作铺垫。 写景实为伤情,为下文写心志作铺垫。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 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 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境遇不同, 诗情有别。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 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练习一
学生讨论1: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 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切忧虑。
1
凉州词 唐-王之涣 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
3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 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 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 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
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2
注释:孤城:指玉门关。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练习二、《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世事”的感慨, 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严州 (今浙江建德)。《书愤》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 感情。全诗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同时,我们还要善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主观感受融入欣赏的过程, 理解诗意,甚至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新的旨趣。

2024版《知人论世杜甫诗歌》课件

2024版《知人论世杜甫诗歌》课件

感和深入的观察来创作。
追求艺术真实
02
杜甫的诗歌追求艺术真实,强调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的统一,
对后世诗人的艺术创作有重要启示。
创新与探索
03
杜甫在诗歌创作中不断创新和探索,启示后世诗人要勇于尝试
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
17
在世界文学史上地位
2024/1/24
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作为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世界文化名人,其诗歌作 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人论世杜甫诗歌》课件
2024/1/24
1
目录
2024/1/24
• 杜甫生平及时代背景 • 杜甫诗歌主题与思想内涵 •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与成就 • 杜甫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 知人论世方法在杜甫诗歌研究中的应用 • 杜甫诗歌鉴赏与传承价值
2
01
杜甫生平及时代背景
2024/1/24
3
杜甫生活经历
2024/1/24
10
03
杜甫诗歌艺术特色与成就
2024/1/24
11
沉郁顿挫,雄浑豪放风格
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情感深沉,语言凝练,表达曲折,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在《春望》、《登高》等诗中表 现尤为突出,通过描绘破败景象和抒发深沉感慨,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雄浑豪放
04
2024/1/24
26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024/1/24
27
知人论世的方法要求将作家及其作品放到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察,强调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以 及作家的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
2024/1/24
20
在杜甫生平及时代背景研究中应用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知识储备】一、知人论世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人又称其为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广阔的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诗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共有1400多首诗歌被保留下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2、写作背景这组诗共五首,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

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皇帝却不分忠佞,对他无故贬斥。

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不像王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

他寄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报负。

诗人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二、知识链接古体诗:乐府诗等诗歌近体诗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律诗要求字数整齐划一、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每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自主识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登岳阳楼》带翻译实用版

《登岳阳楼》带翻译实用版
忧国忧民
主旨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通 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 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 自然界宏伟奇丽的景色上下衬托,表现了诗人 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 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江南三大名楼












登岳阳楼 杜甫
知人论世
杜甫,字 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
,
因他少做陵过野工部老侍郎,又称
杜工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
表作是“三吏”、“三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
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其诗被
称为“诗史”,他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
,其人被人誉为诗“圣 ”。
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 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我漂泊江湖,亲朋故旧音讯全无,年 老多病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亲朋无一字”: 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老病有孤舟”: 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kuí]州携带妻儿、 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 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 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 身世的孤危感。
代表作品:
“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 :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诗歌的主要思想:
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同情。 2、忧国忧民,表现出深挚的爱国情感。 3、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表现强烈的憎恶之情。 4、歌咏自然景物,抒写亲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五首》知人论世悟深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五首》知人论世悟深意

《诗词五首》知人论世悟深意“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

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课文示例【示例1】知人论世——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是杜甫对自己真实的写照。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他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他饱受了人生的穷困,阅尽了人间的丧乱,颠沛流离大半生,就在他去世的那一年还曾挨过五天饿,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高扬悲天悯人、关怀现世的精神,时时忧国,刻刻忧民,他的心因国破而碎,他的泪因战乱而流,他的叹息因“穷年忧黎元”而一刻不曾停息。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

诗歌饱含着兴衰感慨,抒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示例2】知人论世——李清照李清照出生于北宋时期,她身处书香门第,前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后期是南渡后,国破、家亡、夫死,颠沛流离。

因此她的词作也明显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如梦令》《醉花阴》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武陵春》等。

《渔家傲》一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技法点评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词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不同的朝代,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身世,同一诗人不同年龄的境遇,都影响着诗词的表情达意。

《知人论世--杜甫诗歌》

《知人论世--杜甫诗歌》
“知人论世”
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 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首先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 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作者一生 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其次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可结合题目和注释) 另外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 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时代与环境
• 唐玄宗后期,沉溺声色,朝纲混乱,奸臣 当道,终于在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 历对杜甫影响很大。
杜甫(712-770)一生遭际
字子美,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家庭文化传统使 他的骨子里就具有忠君爱民的思想。
1青年时代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33岁遇 到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建立千古传颂的友谊。总之三十 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他有远大的抱负,要 “致君尧舜 上,再使风俗淳”。 2天宝年间(746)到长安,十年长安,仕进无门,历尽 辛酸,使他看到了民生疾苦。颠沛辛酸使他忠君爱民的思 想更加强烈了。 3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曾为叛军所俘;脱险后, 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 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 有杜工部之称。这就是他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晚年 (765)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漂泊鄂、湘一带,穷 困潦倒,疾病缠身,十分凄凉,年五十九,贫病而卒 (770) 。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安史之乱仍未平息,百姓涂 炭,田园荒芜,唐王朝仍处 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昏
庸无能,信任宦官,猜忌功
臣。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 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

咏怀古迹(其三).正式ppt

咏怀古迹(其三).正式ppt
沉 鱼 落 雁 之 容
闭 月 羞 花 之 貌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唐)
人了 物解 ,历 思史 考人 历物 史, 人关 物注 。历 史

的名感 主歌伤了 诗句受 旨的己解 风,诗 。深的怀 。体歌 沉风古 会主 感格诗 杜旨 情特借 甫思 ,点古 沉想 领。伤 郁。 会感今 顿赏 诗受借 挫析 歌诗古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 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昭君村,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 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 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 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 “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 君的不同凡响。
[讨论一]: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 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 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人,入宫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千载之怨)

诗人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咏怀古迹》是唐代伟大 诗人杜甫于大历元年(七 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 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 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 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 古迹,杜甫因古迹怀古人 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 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 独咏,而本文选自第三首。
二、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 朔(shuò)漠
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 无比广大和沉重之感。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讨论二] 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 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 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据《后汉书》记载: 昭君远嫁思乡,至死未能回乡。 匈奴王死了,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 王的儿子。 回乡无望和适应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 俗摧折心扉。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三. 《 孤雁 》——漂泊无依 的悲 苦哀 鸣
杜甫草堂的闲适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 , 唐代宗永泰元年 ( 7 6 5 ) , 随着好友严武的去世 ,杜甫也失去了生活的来源 ,只得带着一家老 小坐 船 从岷 江顺 流东 下 ,开始 了长达 一 年的 漂泊 。杜 甫坐 在船 头 看 到一 只 离群 的孤 雁发 出凄厉 的哀 鸣 ,仿佛 在 急切地 呼 唤 同伴 ,此情 此景让他不 由的想起 了自己的处境 ,自从严武去世好 ,杜甫又陆续 得到 了苏 预 、 高适 、 郑虔 、 李 白去 世 的消息 , 亲人 也大 多不 在人 世 了 , 好友亲朋的一个个离去 , 他更加觉得孤苦无依。加上 自己体弱多病, 心里 更是 悲痛 不 已。于 是提 笔 写下 了这 首诗 《 孤雁 》 :孤 雁不饮 啄 , 飞鸣声念群 。 谁怜一片影 , 相失万重云 ? 望尽似犹见, 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 ,鸣噪 自纷纷。
全诗 以孤雁象 征 自己。诗 写的是 孤雁 ,无一 字涉及 诗 人 自己。 但 通过 这 只不 饮不 啄 、穿 飞哀 鸣 、思寻 伙伴 的 失群 的孤 雁 间接 暗示
天宝十四年,节度使安禄 山起兵反叛,唐 玄宗带着百官逃离长安 , 京城 陷落 。那 一 年 杜 甫 3 5 岁 ,他 逃 离 叛军 的营地 回到 了 自己在 杜 陵的旧居。生活在沦陷下的长安 ,真是度 日如年啊!每当月白风清 的秋 夜 , 他 总是 怀 想着 流落 鄢州 的妻 子儿 女 ,每到 乱云 急雪 的冬 日, 他 又 为官 军 迟迟 不能 反攻 而 独 自愁 吟 。春 天 来 了 ,他 更为 远 在延 州 以北 的卢 子 关担忧 ,因为 那 里 防守空 虚 ,万 一 山西 的叛将 史 思 明和 高 秀岩 率 兵攻 下 这一 关 口,就可 以直 捣凤 翔 ,一 下子 摧毁 反 攻 的根 据地 ,大唐 就 真 的岌 岌可 危 了 。三月 里 ,陷 落的 长安 城春 光格 外 明 媚 ,杜 甫居 住 的杜 陵 一代 ,春 草 长得 很茂 盛 ,绿 油油 的如 烟 似雾 ; 五颜 六 色 的杂 花 ,仿佛 星星和 宝石 嵌 在绿 草 丛 中。清 晨起 来 ,翠 鸟 在枝 头 呜 叫 ,清新 的 空气 沁人 心脾 ,使人 好像 进入 了一个 纤尘 不染 的境界。可是春光越明媚 ,杜甫的心情也是悲凉。望着晨露未干的 花 朵 ,他觉 得 也在 为艰 难 的 时事 暗 自流泪 ;听着千 啼 万啭 的 鸟语 , 他觉得鸟儿也在为人们的生死离别心惊胆战。战火已经烧了两个暮 春三 月 ,一 封家 书 抵得上 万 两黄 金 。此 时此刻 感伤 时事 、叹恨 离别 、 家音难觅各种复杂的情感一起涌上心头。 一阵春风吹乱了他的鬓发 , 他随手抓了抓,感到 白发越来越短 ,差不多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这 首 春 望》里 ,诗人 通过 望见 的 长安 城春 天草 木丛 生 的荒 凉 景象 ,写尽 了这 位忠 贞爱 国 、忧 国忧 民 的诗人 的所 有伤 感与 悲愤 。

知人论世之杜甫

知人论世之杜甫

杜甫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生平经历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知人论世之杜甫(《登高》素材)课件 (23张PPT)

知人论世之杜甫(《登高》素材)课件 (23张PPT)


叁表
创 作
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 《垂老别》

肆世
影 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 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 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 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 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 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 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 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 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 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 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 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 使之得以保存 。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 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 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 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 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 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天祥在狱中作了200首集杜 甫五言诗,自序里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 而杜 甫更广泛的影响是,杜甫的作品将律诗从文字上的游戏变成了抒发政 治抱负的载体,对后来的诗人政治题材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析杜甫诗明古代诗歌中的知人论世

析杜甫诗明古代诗歌中的知人论世

析杜甫诗明古代诗歌中的知人论世作者:朱宏来源:《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2009年第01期(泗阳县致远中学江苏泗阳“知人论世”是把握诗人情感思想的一把钥匙,它要求鉴赏者一方面要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时的状态和情况,另一方面还要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进程和时代背景。

鉴赏者要在熟悉生活的基础上,认真地研究鉴赏对象,对诗人的其他作品或有关资料也要有所了解,对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作要有基本的比较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和诗人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

现在以杜甫诗为例,略谈“知人论世”在古代诗歌赏析中的运用。

论世第一任何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并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

因此,我们要准确鉴赏一首诗歌,就必须把它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去分析。

(一)朝代的兴衰:杜甫生活的时期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杜甫的诗歌里真实的反映了这段历史,他的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作成就了杜甫诗歌“诗史”的美名。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国”指的是国家还是国都,只要了解安史之乱史实——叛军只是占领了国都长安,唐王朝并未灭亡,所以不是国家破亡,联系下文“山河在”“草木深”,就可以确定“国”指的是国都,表达对叛军占领国都的愤恨和对国家衰落的悲伤之情。

唐王朝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安史之乱”在杜甫诗中更是常见的背景。

如《江南逢李龟年》一句中“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落花时节”,了解那段背景材料,就能让我们准确解读“落花时节”的寓意:诗人是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交代了具体的时令,并且古人对于晚春往往具有惜春、伤春情怀,所以晚春的落花正是象征二人漂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象征着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社会现状,表达了诗人深重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

(二)地理方位:唐王朝疆域广大,经济繁盛。

杜甫一生颠簸流浪,足迹遍布唐王朝大半个河山。

在诗作中地域地名对诗人行踪就有了指引作用。

秋兴八首(其一)

秋兴八首(其一)

分 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暗

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 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
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
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
1. 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 课 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 文 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 分 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 析 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
一语双关,暗示着时局的动荡不安,国家命运 光景暗淡,作者心情既翻卷不息又阴沉郁闷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接地阴。
精析意象
颈联 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深意?

暗示作者在这待了两年

花开已两载,想起两年未曾回故
乡,不免伤心落泪

孤独的小船系在岸边
故园
作者就像小船,飘零在外, 一颗炽热的心依旧系着故乡
秋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白露使枫树林凋谢衰败了,巫山巫峡气象萧瑟阴沉。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巫峡江中的波浪汹涌,接连天际,山上雾霭阴 沉接地。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已开两度令人回忆往昔而潸然泪下,一 叶孤舟系在江岸,像系着我思念故园之情。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审视标题
• 《秋兴》,即因秋引发感慨(触 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 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 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通读诗歌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zhēn

赏析古诗《登高》

赏析古诗《登高》

赏析古诗《登高》登高杜甫(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二、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三、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四、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诗歌赏析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 767 )秋,时其流落 夔州(今四川奉节)。古九月九有登高习俗,此 诗即杜甫登高有感而作,抒写 一 字 ,
乾 坤 日 夜 浮 。
吴 楚 东 南 坼 ( ) ,
今 上 岳 阳 楼 。
昔 闻 洞 庭 水 ,
登 岳 阳 楼
che
杜甫诗歌赏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新 婚 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 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 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 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 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 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军去,形势反苍 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 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 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 翔。人事多错忤,与君永相望。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读杜甫其人其文
诗人
本 此
杜 甫
生平及创作分期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 陵野老。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 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 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 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 史”,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是年, 唐征伐作战,大肆征兵,致使民无宁日。杜 甫有感于此,作《兵车行》以抒其愤忿之意。 杜甫京华困顿十年,功业无成,但却对 上层社会和统治阶级有了深入地了解,开始 创作出许多揭露统治阶级腐朽生活,反对穷 兵黩武的开边政策的诗篇,为后来现实主义 光辉乐章的不断涌现奏响了序曲。
生平及创作分期
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 的家庭里。祖父杜审言是 唐初著名诗人,父亲杜闲 曾做过奉天县令。这样一 个家庭给了他一定的文化 熏陶。
生平及创作分期
• 杜甫: (712--770)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6)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 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 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 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 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 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 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 作品《望岳》
白 帝 城 高 急 暮 砧 。
寒 衣 处 处 催 刀 尺 ,
孤 舟 一 系 故 园 心 。
丛 菊 两 开 他 日 泪 ,
塞 上 风 云 接 地 阴 。
江 间 波 浪 兼 天 涌 ,
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
玉 露 凋 伤 枫 树 林 ,
秋 其兴 一八 首
凭 轩 涕 泗 流 。
戎 马 关 山 北 ,
生平及创作分期
• 杜甫:(712--770) • 4、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 甫弃官,携家逃难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 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 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 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 在湘江上。 • 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 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 《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 等大量名作。

生平及创作分期
• 杜甫:(712--770)
2、困居长安十年: (746—755)在长安应试落第。向皇帝 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 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参军的小官。 《兵车行》 《丽人行》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兵 车 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 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 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 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 头百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 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棘,纵有健妇把 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 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 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处?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 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 阴雨湿声啾啾。
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
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 ,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
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 ,
漫 卷 诗 书 喜 若 狂 。
却 看 妻 子 愁 何 在 ?
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 。
剑 外 忽 闻 收 蓟 北 ,
闻 官 军 收 河 南 河 北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生平及创作分期
• 杜甫:(712--770) •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 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 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 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 《悲陈陶》等诗。 •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 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 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