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合集下载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分析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分析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分析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以不同知识和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成为学科的内容。

学科课程可以分为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的优点是:有肋于系统地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有肋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

但是,它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容易忽视学生的经验、生活知识,容易导致死记硬背,容易导致忽视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单调的教学方法,变革的难度较大。

经验课程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旨在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其优点在于:能充分满足学习者的动机、需要、兴趣,能体现学习者学习的主体性。

它主张把人类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整合起来,有助儿童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其局限性表现在: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经验课程难度大于学科课程,要求老师有相当高的组织能力。

经验课程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

两类课程虽然在时间上,份量上有多少之分,但在功能上应无主次之分,两者缺一不可。

可以从几个方面认识两者的功能及关系:第一,经验课程是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获得的是直接经验,学科课程中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经验。

第二,经验课程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的同一性和教学活动的一致性,面在经验课程中,老师的作用体现为指导性和服务性,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习过程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性。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学科课程学好了,为经验课程确立了知识基础,并为学习经验课程提供认知能力的准备,有肋于经验课程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而在经验课程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丰富了感性认知,提高了认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发展了个性特长,对学习学科课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科课程的优点

学科课程的优点

学科课程的优点(简答)1.以浓缩的形式集纳人类在各个基本学科领域探索的成果,间接经验的容量较大,有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2.便于按知识逻辑顺序组织教材,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学科课程的缺点(简答)1.现代学校的不少学科中的不少知识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经验,需求缺乏联系,容易导致死记硬背2.强调每一门学科课程的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系统,容易导致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3.学科课程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比优点(是简答)1.强调学习者当下的直接经验的价值,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2.主张把人类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主张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活生生的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与科学知识相互作用3.强调课程与儿童现实生活的结合经验课程的局限,缺点(简答)1.经验课程容易导致忽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2.经验课程容易导致“活动主义”3.活动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的教学艺术,教师很难适应综合课程的优缺点(简答)优点1.体现了文化或学科知识间的相互作用2.有利于学生把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整合起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3.综合课程能够为学习者提供许多潜在的机会,增强学习者的学习愿望和兴趣缺点1.知识琐碎化的问题2.教师的问题3.评估的问题课程标准包括以下内涵(简答)1.它是按门类制定的2.它规定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3.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4.它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5.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中学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简答)1.选编教材要科学合理2.图文并茂,结构新颖3.内容组织内外有序4.排列形式疏密有致5.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课程改革的理念(简答)1.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3,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4.缔造取向的课程实践观5.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趋势(简答,论述)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第5讲课程组织与课程类型

第5讲课程组织与课程类型

经验课程的优点
• 充分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使 学习者成为真正的课程主体,课程意义之 源被发现了,扭转了千百年来把课程视为 学习者的控制工具的局面。
• 把知识、儿童都视为一个整体,有利于提 高儿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促进儿童的 全面发展。
• 以活动来呈现课程,主张教材心理化, 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 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而缺乏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
系,不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经验课程
• 经验课程的定义 • 经验课程的特点 • 经验课程的优点 • 经验课程的缺陷
第5讲课程组织与课程类型
经验课程的定义
• 经验课程(experience curriculum)亦称 “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生 活课程”(life curriculum),或“儿童中心课 程”(child-centered curriculum),是与 学科课程相对应的,以儿童的发展需要和兴 趣爱好为中心,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 态。
第5讲课程组织与课程类型
本讲的主要内容
•课程组织的涵义和基本标准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课程 类型
第5讲课程组织与课程类型
一、课程组织的涵义和基本标准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麦克尼 尔引用诗句言道:
在这智慧的年代 亦有无知的时刻 大量闪烁发光的事实 自天倾盆而降 未经质疑,互不联系 睿智每日萌生
• 足以消除人间祸患 • 但至今没有编织机 • 将它梳理成章……
类型8问题解决学习problemsolvinglearning类型7规则学习rulelearning类型6概念学习conceptlearning类型5辨别学习discriminationlearning类型4言语联想学习verbalassociationlearning类型3动作连锁学习motionchaininglearning类型2刺激反应学习stimulusresponselearning类型1信号学习signallearning加涅的累积学习模式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第6级水平评价第5级水平综合第4级水平分析第3级水平应用有意沟通技巧动作体能知觉能力个性化组织价值判断反应接受第2级水平第1级水平水平层次目标领域领会知识基本动作反射动作动作技能认知领域情意领域三课程类型?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之比较一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定义?学科课程的历史?学科课程的优点?学科课程的缺陷学科课程的定义学科课程thesubjectcurriculum是以学科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00467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要点)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一、本章复习建议:本章在历年考试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建议学员全面掌握,重点复习。

从历年的真题来看,要练习的题型来讲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

二、本章重要知识点讲解第一节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一、课程组织的涵义课程组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

二、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课程组织的两个纬度:“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一)垂直组织的标准垂直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连续性”和“顺序性”。

连续性指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此标准首先由泰勒提出的。

顺序性指将所选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到繁地组织起来。

它强调的是课程要素的拓展和加深.塔巴对此有所论述。

(二)水平组织的标准水平组织: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水平)关系组织起来。

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整合性整合性:将所选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社会关联。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课程组织结构简称课程结构,是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一)学科课程学科课程:以文化知识(学科,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指示组织为学科。

1.学科课程的类型: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综合学科课程。

第一,科目本位课程1涵义:是由各自具有的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

课程与教学论全书要点1 课程意义1.1 课程的认识1.1.1 课程概念的几种界说(一)从课程的构成或属性层面来界定:1.课程是知识。

基本思想:学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课程即学科(科目)。

此种观点下课程的特点:(1)课程强调受教育者掌握完整科学系统的科学知识,分科开设。

(2)课程的体系使相应学科的逻辑、结构为基础组织的。

(3)课程外在于学习者个人生活,并经常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4)学习者对于课程是接受者,教师是课程的说明者,解释者。

局限性和弊端: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专业化,关注知识而不关注使人教育背离了自身的宗旨。

2.课程是经验。

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基本思想: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才称得上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习者自身所有——即经验。

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将学习对象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

特点:(1)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种的体验。

(2)课程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

(3)课程是以学习者时间活动的形式实施。

(4)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1.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一种预设性的课程关,揭示了课程的目标性和计划性,课程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并通过有计划的实施而进行。

过分强调课程的计划性,也会导致教学的窄化和僵化。

2.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观。

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

相对而言,预成性课程倾向于以固定的、封闭的、可预见的学习结果为中心,生成性课程倾向于以开放的、活动的、很大程度上不可预见的学习过程为中心。

(三)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广义的课程: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教育文化-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教育文化-
方法 ■ 4、 变革起来难度较大
■ 二、 经验课程 ■ (一)、经验课程的涵义 ■ 又叫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 它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二)、经验课程的典型理论形态: ■ 1、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
贝尔) ■ 特征: ■ a 人性善 ■ b 教育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 2、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杜威) ■ 特征:223-224 ■ 3、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 特征: ■ 由“经验课程”发展到“体验课程”(略)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课程教材的组织框 架256
十 班级授课组织
■ 一、 班级授课组织的确立 ■ 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最先采用 ■ 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制组织确立起来
的是捷克的夸美纽斯 17世纪上半叶 ■ 二、 班级授课组织的基本特征 ■ 257-258 ■ 三、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与不足 ■ 258-259
■ c、强调对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与儿童 的发展、学习阶段相适应
■ 2、 学术中心课程 ■ 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而开发的课程 ■ 3、 综合学科课程
■ 把两门或以上的学科整合起来,形成一门 新的学科。
■ (二)、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
■ 1、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科目 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 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
■ 4、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范例
■ 轮形课程(布拉梅尔德)
■ 轮轴代表学年教学中心主题
■ 轮辐代表集体讨论、知识技能学习、职业 训练、社会性经验等各类课程
■ 轮辋代表统一地联合所有相关课题学习, 使整个车轮成为一个有机结构
■ Sts课程(科学—技术—社会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7
精选2021版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科目本位课程的理论形态在20世纪有了新的发展。 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 要素主义:巴格莱。知识中心的课程开发,遵循“知识最大价值原则” 选择课程内容,然后按照知识内在的逻辑规律组织课程。 永恒主义:教育应以永恒的价值为基础,追求永恒的真理。课程应包 含人类理性的永恒价值的理念和原理为内容。 经典名著
15
精选2021版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经验课程的特点: 经验课程以学习者当下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 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 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 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16
精选2021版课件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第二节 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 第三节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第四节 教学组织
1
精选2021版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节 课程组织的涵义与基本标准
一、课程组织的涵义 课程组织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
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 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 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的主 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 旨在培养丰富的具有个性的主体。儿童的兴趣、 动机、经验是课程的基本内容。
12
精选2021版课件
精品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理论形态: 1、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18.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课程思潮。经历了从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 验课程,发现教学 裴斯泰洛齐主义运动,以儿童生命为中心的有机发生学原理与德国的 有机整体的世界观相结合,发展为乡土教育论。 哈尔尼希的世界科---荣格的生活共同体---20世纪,受到生命哲学和 精神课程的影响。(乡土不仅仅指自然环境,还指精神存在) 20世纪上半叶,德国的合科教学运动。致力于综合,统一彼此分离的 学科。首倡者奥托。基本原理是以儿童生命为中心的有机发生学原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课程概述和类型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课程概述和类型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课程概述和类型一、“课程“ 一词的由来(一)中国(1)在我国,“课程” 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

唐代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用“课程” 一词指“寝庙”,其寓意为伟业,含义远远超出学校教育的范围。

(2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这里的“课程”指功课及其进程。

(二)西方(1)在西方,“课程” 一词最早源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20-1903 ),他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指出,“课程” 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据此,最常见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他是从指导人类活动方向的诸学科角度,来探讨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的,他最早把“课程”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术语。

(2)1918年,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可以看作教育史上第一本关于课程理论的著作,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二、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英语、数学等。

三、课程的类型(-)根据学科固有的属性,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1.学科课程(1 )基本内涵: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制的课程,即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文化遗产。

(1)代表人物:孔子、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

(2)优点:①重视每门学科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②有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学到系统的知识;③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3)缺点:较少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每一门学科看成是与其他学科互不相关的实体。

2,经验课程(1)基本内涵: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各自优缺点

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各自优缺点

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各自优缺点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各自优缺点学科课程优缺点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

优点在于:1、以浓缩的形式集纳人类在各个基本学科领域探索的成果,间接经验的容量较大,有利于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2、便于按知识逻辑顺序组织教材,使知识系统化,有利于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3、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主要缺点有以下几点:1、科目繁多的学科课程导致总体课程体系臃肿不堪,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学科课程以分门别类的方式组织和编排,而学生的现实生活却是完整的,这种课程上的人为的割裂,造成学生认知结构的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由于学科划分过细,造成知识面过窄,内容偏深偏难。

4、各学科相互分离,彼此孤立,造成学习内容相互分离甚至脱节。

5、具体的某门学科课程对于该学科的一位未来专家或专业工作者来说是必备的,但对于其他学生来说也许是多余的,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经验缺乏联系。

学科自身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往往有冲突,学科教师面临这种冲突时,往往容易牺牲学生的利益,迫使学生服从学科的要求。

综合课程优缺点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1、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能力。

2、综合课程减少了课程的门类,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

3、综合课程从生活、社会的实际出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两大缺点:1、编写综合性的教材书难度大;2、教师难以胜任。

常考知识点——课程的基本分类

常考知识点——课程的基本分类

常考知识点——课程的基本分类通常在教育学知识的学习中,我们总会听到有很多的人在说课程的内容是最为抽象,也是最不好理解的,特别是在课程的分类中,老是分不清楚,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没有找到精确的切入点,也没有联系实际进行区分。

想要正确认识课程,通常分类标准就是我们判断的依据之一,其次就是从概念出发,再者可以联系实际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课程的分类。

一、根据内容属性,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也是当今世界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类型,比如:语、数、外;而我国最早的学科课程就是六艺了。

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

评价:这类课程重视每门学科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能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也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生活课程,主张从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设计课程。

比如:手工课。

代表人物:杜威和克伯屈。

评价:这类课程把学生放在中心地位,尊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强调儿童从做中获得直接经验。

但是却忽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获得的经验带有偶然性,不利于系统知识的获得,也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

区分依据:学科课程获得的是间接经验,活动课程获得的是直接经验。

二、根据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单科形式,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评价:与学科课程相同。

综合课程:学科整合,主张把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内容合并起来组成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与统一性;是基于各门学科内在联系编制而成的课程;是针对学科课程而言的。

比如:自然课(生物、化学、物理、天文);社会课(历史、地理、经济、政治)。

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

评价:弥补了知识之间的割裂性,减少学科不必要的的重复,但是又忽视了学科自身的逻辑和结构。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浅析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摘要:学科课程是按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强调“三中心”,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针对学科课程本身存在的不足,经验课程提出:以学生的心理逻辑规律来组织课程,强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等观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两种课程类型是互不相同,相互补充的,各有优势与不足。

关键词:学科课程经验课程优势不足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提出班级授课制,而与其相对应的课程类型是学科课程。

针对学科课程的一些不足,经验课程诞生了,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类型,两种课程类型各具特色,也各有优势与不足。

一、学科课程(一)学科课程的内涵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选择内容,并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来组织课程。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主张要根据知识的逻辑关系来组织课程,提倡班级授课制,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来传授知识,主要采用讲授法来进行教学。

(二)学科课程的优势1、以知识的逻辑体系编写教材,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化的学科知识学科课程按知识的逻辑关系来编写教材,通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等载体来分析该学科的知识体系。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详细地、系统地说明该学科的教学方向和教学的重难点,以帮助教师进一步理解该学科的教学要求。

教学参考书、随教科书配发的课件资源等教学参考资料更有益于教师传授知识。

2、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互相促进学科课程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而班级是由年龄相近、知识水平程度基本相同、有共同学习任务的同一年级学生组成的群体。

由于年龄相近,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情感特点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使得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顺畅和频繁。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相似性、个人才能的独特性、思维方式的差异性等方面的因素,在学生相互讨论学习问题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开阔视野,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学科课程的不足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施瓦布认为,课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构成的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

课程的基本类型

课程的基本类型

与分科课程相比,综合课程可能具有的 优势:
• (1)综合课程超越了分科课程的学科门类界限,为 课程提供了更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 (2)综合课程可以给学生提供考察世界的整体性观 念,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 (3)综合课程提供了多学科的方法和视野,有利于 培养学生综合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见视频材料1)
• 问题:你是如何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
•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与其他各学 科课程有本质的区别,它对应于分科课程, 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是一门 经验课程。
• 所谓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 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 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与其他课程相 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 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征。
• 《纲要》对以往课程结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减 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 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 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 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
•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 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 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 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 性。
• (4)综合课程强调了各门类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 (5)综合课程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探究等活动提供
了更广阔的现实空间。
•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 ●课程综合化的实现
• (1)设置新的综合性学科 • (2)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3)倡导在学科教学中体现综合性学习

教师招聘课程类型

教师招聘课程类型

教师招聘课程类型课程类型主要以客观题形式备考,对于分类标准考查较多,还应该注意理解每个课程类型的含义,尤其是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一)按照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1.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要学习间接经验。

2.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主要学习直接经验。

(二)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1.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

2.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目前新课改小学要求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要求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从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来划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1.必修课程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体现对学生基本的要求。

2.选修课程主导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

(四)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国家课程反映了国家教育的基本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区的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要求。

2.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等实际情况而设计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状况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

3.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五)根据课程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1.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基础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学习,基础型课程要求很严格,必须有严格的考试。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章节题库(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圣才出品】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章节题库(课程与教学的组织)【圣才出品】

第5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一、单项选择题1.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

A.英国教育家洛克B.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C.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D.美国教育学者凯勒【答案】B【解析】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螺旋式课程。

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2.杜威的“附带学习”与()为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A.克伯屈的“主学习”B.克伯屈的“副学习”C.克伯屈的“附学习”D.克伯屈的“相关学习”【答案】C【解析】杜威的“附带学习”与克伯屈的“附学习”已经提出了后来的隐性课程研究所涉及的许多重要问题,这为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打下了最好的基础。

3.美国著名教育学家()从结构功能主义立场首次提出了“隐性课程”这一概念。

A.布鲁姆B.奥苏伯尔C.布鲁纳D.杰克逊【答案】D【解析】隐性课程一词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教室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它是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

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叫作正规课程或官方课程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具有“潜在性”。

4.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

A.显性课程B.隐性课程C.实际课程D.官方课程【答案】B【解析】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指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5.宏观层面的教学组织是()。

A.个别化教学B.同步学习C.个别学习D.分组学习【答案】A【解析】对教学组织,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理解:①宏观层面的教学组织是教师与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一般化的、比较稳定的外部组织形式或框架,可区分为班级授课组织和个别化教学组织两类基本教学组织形式;②微观层面的教学组织即比较灵活的具体的教学过程的组织,可区分为“同步学习”、“分组学习”、“个别学习”。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类型(第四次作业)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类型(第四次作业)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类型(第四次作业)课程类型专业:学科教学(地理) 姓名:张俊黎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

课程类型具有多样化特点,关于课程的类型,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教育家持有不同的分类标准,因此对课程所划分的类别也不同。

一、依据课程组织重心划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两种最基本的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1、含义:学科课程所谓“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2、主导价值: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中国古代的“六艺”课程和古希腊古罗马的“七艺”课程就是最古老的学科课程的形态。

学科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3、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夸美纽斯:“把一切事物教给人类”,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赫尔巴特:从心理学出发,培养兴趣,设置培养学生经验的、思辩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兴趣的、多样的学科。

斯宾塞:学习实用的科学知识,围绕完满生活的五个方面来组织安排课程。

4、特点:A、分科设置,它是分门别类的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B、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具有严谨的逻辑性;C、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D、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以知识为基础,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有序的整合起来。

5、优点:A、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B、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严密性;C、便于教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6、局限性:A、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忽视了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学生学习时的认识既不是来自生活和实践,也不是完成后回到实践中去,而是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认识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学科课程对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学科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发生冲突,教师也往往牺牲学生的价值,使学生服从学科的要求,轻点知识的记忆,忽视理解,学生被动学习。

课程基本理论与实践思维导图

课程基本理论与实践思维导图

课程基本理论与实践课程概述课程的内涵溯源:最早见于唐朝孔颖达的著作《毛诗正义》、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多次提及课程与目前的课程的含义基本相似;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广义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按课程内容属性)学科课程也称为分科课程,指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的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优点:短时间内学生能获得系统性的知识;有利于保证学习的逻辑性、系统性、整体性,有利于教师教授,学生巩固学习缺点:较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科间的联系经验课程又称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指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的特点缺点: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按课程组织形式)分科课程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 ,形成不同的教学科目优点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某一领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缺点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知识素养 ,同时造成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按课程的实施要求)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按课程开发、管理的主体)国家课程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自上而下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属于一级课程地方课程由地方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各地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属二级课程二级课程的编订权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县、校不经批准无权编订校本课程由学校参照国家课程标准、地方课程框架和本校学生的兴趣、需要而开发的,旨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属三级课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按课程的呈现方式)显性课程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特点:有计划性隐性课程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特点:自发性、个性化的影响影响发展的基本因素外部因素社会因素儿童因素知识因素内部因素课程传统课程理论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内涵概念是课程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蓝图课程目标分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课程目标设置的基本要求系统化具体化层次化课程结构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课程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教育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课程内容含义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和课程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内容体系课程内容的层次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学校的培养计划,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学科设置和各学科的主要任务、学科开设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标准也称为教学大纲,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地位: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课程编制的第三个层次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部分辨析:教材不等于教科书,教材是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

课程论

课程论

体验课程的发展—经验课程的述评导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课程与教学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动向,这既体现了课程与教学领域本身的逻辑,也折射出时代精神的价值取向。

“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是支配国际化时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博比特(F.Bobbitt)出版《课程》(The Curriculum)书,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一、课程的定义在教学领域中,课程是含义最复杂,歧义最多的概念之一。

1.课程是学科广义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代表人物有弗尼克斯。

2.课程是目标或计划是指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代表人物有塔巴,奥利沃等。

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是指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代表人物有杜威。

二、课程的类型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典型的课程类型包括: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直线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经验课程“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以开发与培养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

儿童的兴趣和动机、经验是经验课程的基本内容。

在实践中可发现,经验课程有很大的优点,可以充分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当下活生生的经验;主张基于儿童的人格发展对当前社会现实进行改造。

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亦不难发现,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限制。

首先容易导致忽略儿童思维能力和其他智力品质的发展。

再次,经验课程的组织要求教师具有相当高地教学艺术,对于习惯了班级授课制和讲解教学法的教师而言,这点很难适应。

(一)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理论形态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是18、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

关于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结构

关于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结构

关于课程、课程类型、课程功能、课程结构一、课程的定义和内涵研究课程改革,必须对课程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

据不完全统计,中外学者对“课程”有近百种定义,既有狭义的,也有广义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

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科学发展,课程的定义也不断趋于完善。

我国著名学者钟启泉将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旨在遵照教育目的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

(广义)课程是旨在保障青少年一代的健全发展,由学校所实施的施加教育影响的计划。

(狭义)近年来,课程理论发展迅猛,以上述定义为基础,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可将课程的定义归纳为:课程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广义)课程是学校或培训机构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的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

(狭义)下表可帮助我们加深对课程内涵的理解:在上述三个层次中,课程方案的规划和设计是“龙头”。

因为规划和设计必然要使用某种课程模式,体现其课程观念,并拉动另两个层次的编制和实施。

从课程的定义不难看出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是广义教学的一发展部分,课程论是教学论的一个分支;课程又涵盖了狭义的教学,包含了大纲、教材、教学手段以及教法和学法。

——摘自蒋乃平:《职教课程探索的三个层级》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 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摘自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三、课程的类型及其演变课程类型又称课程形态、课程原型。

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两种最基本的课程类型。

相关课程 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 融合课程 课程 核心课程(以人类的基本活动为中心) 广域课程活动课程(以儿童为中心)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科学发展,出现了一种介乎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之间的课程类型——核心课程。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名词解释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名词解释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名词解释
学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学科课程的关键词是系统、逻辑的学科知识。

所以学科课程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

比如我们常见的语文、数学等就是学科课程。

经验课程(活动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

杜威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他反对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而主张以生活化的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可见,经验课程的特点是主体性、乡土性、综合性、经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根据学科逻辑而编排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一种古老的和基本的课程形式,具有结构性、系统性、简约型等特点。它的优点在于强调每一门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是较少的考虑学科间的相互联系。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或需要为基础、根据心理逻辑而编排的课程,主张学生动手“做”,手脑并用,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具有生活性、实用性、开放性等特点。它的优点在于能给学生广泛的学习空间和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缺点是学生从中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而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分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与学时,分科进行教学的课程。学科课程的优点是比较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缺点是缺少考虑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综合课程坚持知识统一性的观点。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学生常常会把某一领域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这样,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容会相互强化,学习效果就能够得到加强。除了克服了分科过细的缺点以外,还比较容易贴近现实生活,通过把多种学科的相关内容融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课程。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造成了知识的不必要重复,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等。
学科课程的基本特点:A、分科设置;B、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C、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学科课程的优点: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科课程的局限性: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本特点:A、重视儿童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B、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C、强调训练学生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综合能力及个性的养成。活动课程的优点:重视课程和适合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教材的心理组织,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育和教学,有利于促进儿童的积极性。活动课程的局限性: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