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_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_朱仁显

合集下载

戊戌变法失败的三大原因是你什么

戊戌变法失败的三大原因是你什么

戊戌变法失败的三大原因是你什么戊戌变法的知识点在很多的考试试卷里都有看到,那么你想要知道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失败的三大原因,一起来看看吧!戊戌变法失败的三大原因维新派与守旧势力矛盾的不断激化维新派与慈禧矛盾的不断激化康有为等人在维新运动中,凭一腔救国救民的热血,一支动人肺腑的妙笔,大造声势,全国哄然,展现了他们作为爱国者、思想家、宣传家的卓越才华,然而,他们毕竟疏于政治,对他们来讲,怎样正确估计形势,如何对待那些封建老朽、旧党官僚,则大不在行。

他们既无实权,又少谋略,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光绪身上。

可光绪帝虽有抱负,在政治上支持变法,但他长居深宫,终其一生都跳不出那拉氏手掌,是个不折不扣的傀儡,变法因此也面临极大的困难,但这并不等于说变法就没有成功的希望。

问题在于如何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争取更多人同情和支持。

与地方守旧势力的利益冲突当然成功的变法,首先依赖于变法者握有相当强大的国家权力,构成强有力的领导变法的核心,足以将变法法令有效地贯彻下达。

但纵使变法在中央一层没有阻力,康、梁掌握了朝中实权,在当时中国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变法法令亦难以顺利、有效地在全国推行,达到目的。

变法成功与否,关键还取决于变法法令能在地方上切实贯彻实施。

这就要求中央政府要拥有相当的权威足以使法令畅行于地方。

这是各国政府推进现代化运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无论是西欧,还是俄国、德国、日本,当现代化启动之时,就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王权或中央政府。

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更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然而,清季的朝廷,远没有具备这种权威。

“及至19世纪下半叶,现代化真正启动之时,清政府却处于江河日下的政治衰败之中,已无从扮演领导现代化的轴心角色。

”自太平天国运动以后,由于地方势力膨胀,中央政府的威望已经迅速式微,长期的内外紧急形势,迫使军政财政大权从中央向地方转移,最终导致权威失落、地方割据、社会失序的大动乱局面。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问题: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标准答案: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资产阶级势力太脆弱,封建势力过于强大。

戊戌变法
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

资本主义尽
管在中国已出现。

但基础还十分薄弱,资产阶级也刚刚构成,很
不成熟。

相形之下,封建统治阶级无论在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
的各个方面还具有强大的势力。

②寄希于光绪皇帝。

“幻想是弱者的命运”,由于资产阶
级的软弱,维新派认为“变之自上者顺而易,变之自下者顺而难”。

因此他们把变法的期望寄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以获取廉
价的胜利。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涉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利益的社会变革。

恩格斯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袭读,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拜的秩序的叛逆。

”川因此,要变法就必须唤醒各阶层人士,动员起浩浩荡荡的变法大军,但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准备却不充分,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革新思潮。

1.变法理论缺乏说服力任何社会变革,都必须有进步理论为指导,并且只有在这一理论为人们所接受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维新派变法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前者旨在破旧,后者则在立新。

这两部著作对传统儒学可谓空前的“翻案”和“革命”,刊出后,犹如“思想界之一大咫风”,如火山地震,引起巨大的震动。

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托古改制的旗号,其本意是想减小变法的阻力,但其结果却适得其反。

首先,康氏学说遭到顽固派的强烈抵制。

他们奉“古文经学”为立身之本,视康梁学说为洪水猛兽,攻击康梁是“伪六籍而灭圣经,托改制而乱成宪,伸民权而无君上,实属士林败类”。

其次,洋务派也反对。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攻击康梁“邪说暴行,横行天下”二就是大多数士大夫、政治上同情维新派的帝党官僚对此学说也是持否定态度。

就近代思想史而言,康氏理论对正统思想的大胆冲击,如石破天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但是就变法而言,康有为的学说混淆了学术与政治。

“伪经考”对传统儒学作全面挑战,“改制考”也缺乏历史依据,难以使人信服,反而引起太多的争论、混淆和疑惧,使知识分子处于困惑不解的境地,也给顽固派镇压变法授以“乱法”的把柄。

因此康氏学说的负面影响超过了正面影响。

2.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力量动员得充分与否,关系到变法的成败。

日本明治维新前,其维新派在封建统治薄弱的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渗透和思想启蒙。

到幕府末期,农民、市民、新兴地主资产阶级、高利贷主、下级武士从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的立场出发,强烈要求改革旧的封建制度,形成一股巨大的改革力量。

戊戌变法整个变法失败原因

戊戌变法整个变法失败原因

戊戌变法整个变法失败原因戊戌变法,又称“戊戌政变”,是指发生在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一场政治运动。

该运动的目标是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以强化清朝政府的能力,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其失败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变法的推行过于急进。

戊戌变法在实施中行动过于激进,措施过多,导致了社会的剧烈变动和不稳定。

一方面,变法派推行了一系列的西化,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传媒机构、组建警察机构等。

这些迅速而激进,引发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和自力更生派的抵制。

另一方面,变法派迅速也没有适应社会的准备和基础。

清朝政府的行政机构腐败严重,社会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不满情绪,一时间突然推行,不仅引发了社会动荡,还加剧了官民矛盾。

第二,政治局势的不利因素。

戊戌变法发生之时,清朝正面临严峻的内外压力。

外部压力主要来自于列强的侵略,包括八国联军的进犯和英、法等列强的干涉。

这些外部压力导致了清朝政府的急迫感,迫使其迅速推行。

然而,外部压力同时也使得政府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来推行。

在内部,政府内部存在严重的腐败和权力斗争现象,缺乏统一的行动和领导,使得变法的阵线开始就面临内部的分裂和懈怠。

第三,保守势力的强大。

清朝政府内部的保守派力量庞大而强大,他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特别是西化。

清朝政权依赖于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循规蹈矩的社会结构,为了保持其统治地位,保守派势力必然企图保持现状。

他们通过妥协和抵制来反对变法派的措施,将变法派推动的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逐渐将其置于被动的局面。

第四,社会各界支持的不足。

戊戌变法在推行初期,得到了一些知识分子和实业家的支持。

他们希望通过来振兴国家,实行各方面的现代化。

然而,这些支持者的数量和力量都远不足以对抗保守派和自力更生派。

同时,在广大的农民和工人中,并没有出现强烈支持变法的声音。

农民和工人阶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剥削和生活困苦,而变法派的并没有直接解决他们的问题,因此他们很难给予变法以积极支持。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具有进步意义,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你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吗?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以及历史意义简介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还有一个名字叫百日维新,它之所以还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仅仅持续了103天就失败了,对于它失败的原因,主要可以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来分析。

1.根本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发动维新变法的维新派的力量比较小,带有软弱性。

2.直接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主要有四个,分别为以下几点:第一是守旧派的势力比起维新派要强大的多,即便当时是光绪皇帝称帝,但是他手中并没有实际的权利,而真正掌握权利的人主要还是慈禧。

第二是维新派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论做指导,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曾写了一些书但是都无法说服群众,他们没有正确的理论但还是会大力得宣传,导致社会阻力不断地增加。

第三是维新派以及光绪皇帝的做法有些偏激,戊戌变法刚开始光绪皇帝身为一国之君,因为不满意自己的老师和大臣便把他们全开除了,导致很多人都失职没有其他的出路,所以光绪皇帝的行为有点冒失。

第四是因为戊戌变法的手段很单一,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很单纯。

在种.种的原因下戊戌变法仅仅经历了百天就被慈禧扼杀最后失败了,但是它还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比如它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等,它失败的原因也将成为日后先进人士进行运动的经验和教训。

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社会上发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资本主义正在快速地发展。

这样一来很多已经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处于世界的前列,本来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发动资本主义之后也飞快地发展了起来,在这样的局面下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是一种潮流。

资本主义国家强大了,他们便开始侵略落后的地区,而当时的中国比较落后,于是也成了被瓜分的对象,所以一些资产阶级改良者希望能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使中国能够快速的发展,于是戊戌变法便爆发了。

浅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浅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浅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血泪史,更是一部抗争史。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继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做出的又一次尝试。

采取走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但结果是失败的。

以下由小编来浅谈一下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又名百日维新、戊戌维新、维新变法,是清朝光绪二十四年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的短暂政治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一、客观原因①失败的根本原因——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②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③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④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⑤失败的直接原因——袁世凯告密光绪帝和几个书生的全变和大变的急进变革得罪了整个上层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废除科举堵住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升官之路。

而日本则是稳健的改革;2、戊戌变法和之后慈禧太后的新政都有洋人的破坏。

而日本的改革受到洋人的扶持;3.维新派依靠无实权的皇帝,缺少中央地方的官员及民众的支持,帝国主义与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封建势力强大,代表民主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薄弱,无法与其抗衡,又加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脱离群众。

二;主观原因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②康有为个人心理素质不成熟③变法指导思想的错误④谭嗣个人思想的错误⑤维新派严重失误的政治策略这场变法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戊戌变法意义: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_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尝试,尽管具有大胆和前瞻性的措施,但最终仍以失败告终。

以下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1.顽固保守的维新者阻碍:维新派内部存在一些保守派别,他们害怕会导致他们的特权地位被削弱,因此积极阻挠戊戌变法的实施。

这些维新者主要来自具有世家背景的士人阶层,他们固守传统封建观念,认为会破坏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秩序。

2.国内外势力的干扰与阻碍:戊戌变法时,列强对中国的入侵和掠夺达到顶峰,他们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富强的中国,因此通过各种手段对变法进行干扰与阻碍。

英法联军的侵略、俄国的南下以及北洋舰队被迫解散等事件严重削弱了变法派的施政能力。

3.经济基础的薄弱: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半殖民地状态,经济基础十分薄弱。

社会经济的不发达导致变法的资源和财力非常有限,无法实现推进变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4.社会民众的不理解和抵制:由于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积累的封建文化和道德体系的影响,人民对持保守态度。

由于变法政策的实施牵涉到社会各个方面,涉及利益的重大调整,导致了一些利益集团和社会阶层的抵制。

5.动摇的中央政权:当时的清朝政权已经日益腐朽和衰弱,清廷在国家内外的困境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政权的动摇导致了变法派的政策难以得到坚决的支持和推行,政权的不稳定也加剧了外部势力的干扰。

6.具体变法政策的不成熟:尽管戊戌变法通过了新政的一系列法令和政策,但其中许多政策并未能得到充分考虑和实施。

一些变法政策在推行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如地方长官的任用问题、税制等,导致效果不佳。

7.内外困境的夹击:戊戌变法发生在中国内外形势极其复杂的时候,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暴露无遗。

内外困境的夹击让变法派难以集中精力推进,导致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受阻。

尽管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仍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变法派的意图和努力改变了传统的封建社会观念,坚持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主体性,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基础。

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思考

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思考

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思考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变革,然而它最终以失败告终,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历史背景来看,戊戌变法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使得社会矛盾激化,而变法领导者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导致变法的失败。

其次,从变法本身来看,戊戌变法的推动者缺乏实际的执行能力,未能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同时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权力斗争和派系之争,使得变法的力量被削弱。

此外,变法措施过于激进,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也使得变法难以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最后,从外部因素来看,西方列强的干涉和抵制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内政进行干涉,使得变法的外部环境十分恶劣。

综上所述,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背景、变法本身、外部因素等多个方面。

对于我们来说,戊戌变法的失败也提醒我们在进行社会变革时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策略和方案,以减少变革的阻力和风险。

戊戌变法为何最终失败

戊戌变法为何最终失败

戊戌变法为何最终失败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然而,这场变法仅仅持续了一百零三天就宣告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守旧势力过于强大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时的清政府,封建统治根基深厚,守旧派掌握着绝大部分的权力和资源。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对变法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他们担心变法会削弱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损害既得利益。

这些守旧派在朝廷中拥有庞大的势力,能够轻易地对变法进行阻挠和破坏。

例如,在变法期间,守旧派官员纷纷上书弹劾维新派,对变法的各项措施进行指责和攻击。

他们利用自己的权力,阻碍变法的推行,甚至直接打压维新派人士。

其次,维新派自身的软弱和缺乏经验也是导致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维新派大多是一些没有实际政治经验的知识分子,他们虽然满怀热情和理想,但在政治斗争中缺乏策略和手段。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如何应对守旧派的反击。

在变法过程中,维新派的一些举措过于激进,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和实际情况。

例如,在短时间内颁布了大量的改革法令,使得社会难以适应,从而引发了一些混乱和不满。

此外,维新派内部也存在着分歧和矛盾,缺乏统一的领导和组织,无法形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守旧派。

再者,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也是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变法的主要支持者是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和部分官僚,但广大的民众对变法的了解和支持程度非常有限。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民众的思想观念依然比较保守,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

维新派没有能够深入到民众中去,宣传变法的理念和意义,争取广大民众的支持。

因此,当变法遇到阻力时,缺乏来自社会底层的强大支持力量。

另外,光绪皇帝权力有限也是变法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虽然光绪皇帝支持变法,但他实际上并没有掌握真正的权力。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一、历史背景:1898年(农历戊戌年)进行的戊戌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要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同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二、戊戌变法的失败: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历时103天就失败了,时人有喜有悲,但对大多数的百姓来说是茫然。

当然失败的原因有多种,有内因有外因,不是一二句话所能道得清的。

主要原因如下:(1)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以康有为等为首的维新派,代表着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要求走上历史舞台,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

——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分析,维新派没有广泛的联系群众,发动群众,最后的失败在开始时就已经注定了。

(2)经济方面维新派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在北京设立农工商总局、铁路矿务总局,提倡实业,鼓励私人投资。

——用今天的经济观点来看,是没有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措施,放任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3)取消满人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维新派忘记了老一辈开国元勋的丰功伟绩,忘记了国家是千千万万的先辈打下来的,没有满人那有你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光绪也太糊涂了。

(4)政治方面维新派令各衙门删改条例;中央裁撤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闲散衙门,外省裁撤湖北、广东、云南三省(此三省督抚同城)巡抚、东河总督等重叠机构;一下子裁减大量国家机关,把大量公务员推向社会,只会使本来就高失业率的社会更加动荡。

那些将被裁机关的工作人员当然是拼死反对资产阶级维新派了。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第⼀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促进了中国⼈民的觉醒,激发了⼈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戊戌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最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意义是巨⼤的。

第⼀,戊戌维新运动是⼀次爱国救亡运动,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第⼆,戊戌维新运动是⼀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的局限;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是⼀场思想启蒙运动,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了猛烈的冲击,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具有启蒙性。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
⼀、主要原因: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的阶级局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量⼗分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这是根本原因)和以慈禧太后为⾸的强⼤的守旧势⼒的反对。

⼆、具体原因:
1.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地所有制;思想上借孔⼦之名 “托古改制”。

2.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直幻想西⽅列强帮助⾃⼰变法维新。

3. 脱离⼈民群众。

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些官僚⼠⼤夫和知识分⼦,没有得到⼴⼤⼈民群众的⽀持。

⽽且害怕⼈民群众。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它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但是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

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是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决定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下,经济基础很薄弱,资产阶级的力量相当弱小。

资产阶级力量不足以同封建腐朽势力相抗衡。

主观上,戊戌变法的失败是由于:(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型和妥协性,缺乏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而且还对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

从变法诏书的内容看,具体表现为:○1变法诏书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

政治上,取消闲散重选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准许官民上书言事。

这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精简机构,提高效率,但是没有涉及论战中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最突出的是慈禧太后仍然牢牢的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整个局势的权力。

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

显然,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2变法诏书中的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添设海军。

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却没有采取由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致于面对政变阴谋,束手待毙,最后运动失败了。

很明显地,他们对政治斗争残酷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军队在政治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2)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却不明确提出反帝的具体主张,甚至还对侵略者抱有幻想。

譬如:在甲午战争之前,中国人一直视日本为‘蕞尔岛国’、‘东夷小国’。

但在历时近十个月的甲午战争中,中国却惨败于向为国人小觑的日本。

而战后的康有为却喊出“不妨以强敌为师资”的口号,说“我朝变法,但采于日本,一切已足。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虽然以失败收场,但也为多年后的辛亥革命打下了思想基础。

扩展资料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戊戌变法是由光绪帝和维新派主导的一次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力量过于弱小。

清朝晚期实权掌握在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派手中,当戊戌变法触及到顽固派的利益时,就遭到了遏制和镇压。

维新派在变法的过程中,并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书都没有充分的证据,无法说服顽固派,甚至连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

另外,在变法的过程中,维新派一些激进的宣传也为变法增加了社会阻力。

戊戌变法的目的虽说是为了救助那些生活不好的人民,但是却缺乏实际考虑,过于乐观的估计改革形式和变法的难易程度。

同时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维新派变法最大的依仗不过是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官僚。

在戊戌变法的.103天中,皇帝一共发出改革谕旨286件,平均每天近3件。

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一开始就为变法埋下了祸根,而且这种冒进的措施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利益。

另外,维新派在变法的过程中,采取的就是单纯的自下而上的和平、合法的方式,手段过于单一。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政治上: 改革律例,允办报纸、上书言事,广开言 路,精简机构,裁撤冗员。(触动封建官僚体 制,受到顽固抵抗和反对)
文化上: 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 书局,派留学生。(遭到广大醉心于科举、八 股的知识分子的讥讽和抵触)
戊戌变政, 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 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 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慈禧太后下令捕杀在逃的康有为、梁启超;逮捕
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 徐致靖、张荫桓等人。9月28日, 在北京菜市将谭 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
人杀害;徐致靖处以永远监禁;张荫桓被遣戍新 疆。所有新政措施, 除7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 京大学)外, 全部都被废止。
3,维新派开始时和英、美传教士有接触, 后党有所狐疑。
血染的事实, 证明一个道理——
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 通! ! 虽然,有的维新人士意识到了,
但是康有为却依旧“至死不悔”。
——刘大年: 《戊戌变法六十年》
二、重要原因
1, 维新派的变法理论具有局限性, 牵强附会, 对主流知识分子没有吸引力。
2, 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依靠的是一个没有 实权的皇帝。
3, 对列强侵略本性认识不清, 对帝国主义列 强抱有幻想。(李提摩太、林乐知)
4, 没有也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参与变法 5, 得不到群众的支持 (没有解决、触及农 民的最关注的问题)
支持变法一方: 光绪皇帝、康梁、帝党(虽然 是纠结的选择)
反对变法的一方: 顽固派(徐桐、倭仁)、后党(荣禄、)
3, 不能也不敢摧毁封建制度, 变法未触及其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本。
这些人不是当权派,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和封建势 力有矛盾,但是他们地位很软弱,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 缕的联系,因此在探索解决民族独立和中国资本主义发 展的问题时,就不可能考虑采取革命的方法,而只是选 择在他们看来比较可行的改良主义道路。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但也有一定的经验教训。

那么,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下面就由店铺来告诉你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吧!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1)守旧派势力强大,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维新派手中,而紧握在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

几位掌实权的显赫人物恭亲王、庆亲王,刚毅几乎无例外地守旧。

维新派只少数几个人,而且在朝中没有实权,康有为只担任各国事务衙门章京行走(外交秘书),他的7次上书大多被压下了;康有为组织学会也受到压制,遭到封闭解散的命运。

办报受到遏制,《强学报》出了3期就被停刊。

西太后对变法的态度是八个字:容忍:她想把变法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意废八股、改策论、发展商业、开办工厂、用新式武器武装军队等;控制:西太后对维新派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将翁同龢开缺,去掉光绪身边的参谋;二是让荣禄到天津担任直隶总督,控制北京及其周围的军权;观察:看看光绪要干什么。

动手:只要变法触及到清廷王公贵族利益,她就动手镇压。

2)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在理论指导上的局限性。

康有两部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

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社会阻力。

3) 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策略错误侵犯了一些大官僚的利益,如开国会、设制度局,一些老臣的职权被剥夺,又没有安排措施,他们当然坚决反对。

精减机构撤销六个部,罢免“六堂官”也操之过急。

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1. 敌强我弱。

维新运动时期,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虽有初步发展,但还极其微弱。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严峻的民族危机,迫使他们仓促上阵,其经济实力、理论体系、思想酝酿、政治主张等都准备不足。

而维新派所面对的封建顽固势力却十分强大。

2. 脱离民众。

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他们的理想。

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至害怕和敌视民众。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有而然的转瞬即逝的方面,也有其必然的稳定的方面。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但这绝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人们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

我们小组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依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等一系列规律,分析了戊戌变法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客观发展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势,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在明朝后期的江南地区,纺织业已经出现了出租设备或雇佣劳动力的小作坊,这被看成了我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清朝后期,大机器大设备等工业革命的产物纷纷涌入中国,生产力被动提高,现有的封建主义下的大地主、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关系等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关系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变革的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反观戊戌变法时清朝经济,九十年代清政府的正常岁入约八千多万两,按四亿多人口计,人均0.2 两,比起乾隆时的0.4两是差得多了(乾隆时岁入约一亿两,人口按2.5 亿计);但比张居正改革前夕强多了(明嘉靖年间岁入二百万两,[4]按六千万人口计,人均约0.03 两)。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但变法仅维持了103天就失败了。

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呢?有何历史评价呢?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评价,希望能帮到你。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直接原因其一,守旧派势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

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

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到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其二,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指责西汉的古文经书全系刘歆伪造,《孔子改制考》将孔子打扮为“改制立法”的祖师爷。

两书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

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其三,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四,维新派及光绪皇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

变法一开始,光绪皇帝就因不满自己的老师、军机重臣翁同龢的持重、顶撞,将其开缺回籍。

大量裁减冗官,仅京师一地,涉及闲散衙门十多处,失去职务者近万人,但是又没有安排出路。

因王照上书被阻而一下子罢免六个部长级大员,也操之过急,并且失之过重。

其五,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国内评价中国历史学家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维新运动具有救亡和抵制人民革命的双重性质,但变法主张的公开提出,起了主要是积极的政治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萧功秦:戊戌人士激进变法的失败,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社会内部的政治两极化过程。

一方面,这这场变法引起了以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姬友文
【期刊名称】《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9(000)002
【总页数】4页(P42-45)
【作者】姬友文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学院社科部副教授。

710065西安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5
【相关文献】
1.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 [J], 朱仁显;李凯;卢碧珍
2.政治认同缺失: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 [J], 朱迪;张顺昌
3.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清代变革的环境压力与时机问题 [J], 郭长庚
4.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分析 [J], 刘子恒
5.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分析 [J], 刘子恒[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意义,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的 戊 戌
为我们注册一种智慧
比 较 于 明 治 维 新 灾 想 难 的 理 来 格 带 人 想 的 思 制 国 人 压 中
为天地立心,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张载
谈笑论生死,刚正不阿, 谈笑论生死,刚正不阿, 留得正气凌霄汉; 留得正气凌霄汉; 隐忍苟活,笔擎千秋, 隐忍苟活,笔擎千秋, 著成信史照尘寰。 著成信史照尘寰。
从顽固势力强大 到西太后控权
从资本水平低 到皇帝无力回天
误读了乾坤事
客观: 客观: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水 平 很 低 守 旧 势 力 强 大
主观: 主观:
无 正 确 领 导 和 组 织 脱 离 群 众 策 略 错 误 (皇 帝 无 实 权 )
不 朽
·爱国进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思想解放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守旧民族资本民族资本主无正确无正确领脱离群脱离群众策略错策略错误旧势力强大势力强大主义发展水平很低义发展水平很低领导和组织导和组织众误皇帝无实权皇帝无实权爱国进步不朽的不朽的思想解放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戊戌的戊戌为我们注册一种智慧中国人压制思比较于人的人格理想思想带来的灾难于明治维新文化差异变法阻力推进方法士大夫抵触外来文化视欧美为蛮夷之邦鄙夷其文化吸纳欧美文化以欧美为师受社会各种势力的阻挠主要阻力来源于幕府操之过急急功冒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改革侧重斗争策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涉及面广主要是政权建设依靠皇帝疏远群众缺乏与其他阶级的联系联系了人民群众利用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决心和力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谈笑论生死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吸纳欧美文化,以欧 美为师 主要阻力来源于幕府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主要是政权建设 联系了人民群众,利 用了人民群众的革命 决心和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朱仁显 李 凯 卢碧珍[收稿日期]2011 04 05[作者简介]朱仁显,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当代中国政治;李凯,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与当代中国政治;卢碧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公共事业管理。

福建厦门 361005[摘要]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意义非常重要的一次自强运动,它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改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倡导民权、平等。

但是由于报酬递增以及政治市场的不完全,自我强化机制使专制主义制度陷入了路径依赖,专制主义制度被 锁定 在一种无效率的状态。

戊戌变法由于无法打破路径依赖下形成的制度均衡,无力实现制度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

在这里,我们认为可以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来找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戊戌变法[中图分类号]K 256 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0633(2011)04 132 05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殖民者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一直以来以 天朝上国 自居的封建帝国沦为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而到了19世纪90年代,西方殖民者更是变本加厉地侵略中国,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存亡危在旦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们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以图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史称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宣扬资产阶级思想、鼓吹民权的启蒙运动。

不过令人痛惜的是,这一变法运动最终却以流血政变而失败告终。

对于这一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可谓众说纷纭,不胜枚举。

但大都归结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只依靠无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等多种因素。

这些解释都具有其合理性,但是这些解释大都着眼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内外部影响原因,缺乏从制度本身属性特点进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毕竟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制度主义取向。

而新经济史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 诺斯在解释经济史时发现由于制度存在着路径依赖,即使经济制度是低效的的,国家也会维护这种无效率的制度。

路径依赖的发现无疑为我们解释、探究具有制度主义取向的历史事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历史事件中的制度变迁,发掘制度发生变迁的原因、过程以及失败的原因。

所以,本文就尝试着用路径依赖理论来探讨具有强烈制度主义取向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从1973年的 西方世界的兴起 到1981年的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作为西方学术界新经济史学派领军人物的道格拉斯 诺斯教授一直在用最先进的经济理论去重新解释和研究西方的经济132史,并强调理论和历史的统一性。

诺斯意识到,在经济史中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制度性因素而非技术性因素。

之后,他将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融合进他的制度变迁框架内,并以此来解释经济的增长这一经济史中的热点问题。

不过,在他考察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落后的国家并没有选择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而且有些国家还长期陷入不发达、总是走不出经济落后和制度低效的怪圈。

诺斯将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结为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认为正是这些国家旧制度的自我强化导致了上述问题。

对于路径依赖,最一般意义上的解释就是指 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象进入一种特定的 路径 ,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 1 。

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有两种不同的向度:一种是良性的路径依赖,就是指初始制度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具有报酬递增的效果,促进经济增长,产生了路径依赖的正效应;一种是恶性的路径依赖,指制度变迁可能会沿着错误的路径进行下去,直到进入 锁定 状态,阻碍经济增长和其他替代性的制定安排的进入,使制度安排陷入无效率的状态。

在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中,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的市场的存在决定了制度变迁的轨迹,使制度的自我强化机制得以发挥作用。

而自我强化机制使初始制度一旦确立,就会按照既定的方向前进,并限定以后制度变迁的路径。

而制度的自我强化机制又来源于规模效应、学习效应、合作效应和适应性预期。

(1)规模效应。

指一项制度的初始设置成本会很大,但是随着制度实施规模的扩大会不断地下降。

不过,从另外的角度讲这也同时意味着改变现有制度和采用一种新制度的成本会由于实施规模的限制而大大提高。

(2)学习效应。

指适应初始的制度结构给人们所带来的收益会引导人们互相效仿和学习,加速该制度的扩散,使越多的人采用某种制度。

结果该制度却变得越来越难以改变,即使已经被 锁定 在低效的状态下。

(3)协调效应。

指制度主体为适应既定制度而采取的相互配合的行动会产生合作利益,同时,与既定制度相适应的配套规则会建立起来,对既定制度起到补充和协调的作用。

这样,任何改变既定制度的努力不仅危及制度主体的利益,而且势必危及各种配套制度及其相关者的利益。

(4)适应性预期。

指人们对某项制度的预期有一种自我实现的特征,认识到这种制度未来还会继续流行,个人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这些预期实现。

不过,进一步探究,我们会发现,路径依赖产生的深层原因还是离不开利益与成本的某种考量。

因为,对于组织和个人而言,一项制度一旦确立,就会形成某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在的制度有强烈的要求,只有巩固和强化现有制度才能保障他们继续获得利益,那怕新制度对全局更有有利。

路径依赖在政治发展过程中也是明显存在的。

因为政治的集体性、强制性、复杂性以及不对称性使政治制度的报酬递增,而且政治市场也是不完全。

这就必然要求政治活动在制度的环境下开展,所以在政治制度建立和变迁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规模效应、学习效应、合作效应以及适应性预期。

换句话说就是在政治发展过程中政治制度也存在着自我强化机制,从而使政治制度的变迁沿着特定的路径演进下去,并排除其他潜在的或者更优的制度很难对它进行替代。

路径依赖表明政治发展存在惯性。

它意味着一旦一个国家或地区沿着一种轨迹开始发展,改变发展道路的成本非常高。

尽管存在着其他道路选择,但已建立的制度会阻碍对初始选择的改变。

总而言之,路径依赖理论其实就是强调历史是重要的,认为特殊的时间安排和发生顺序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这是一种新的历史观,虽然还存在无法进行经验验证,无法预测未来,在解释内生性制度变迁时不具说服力等缺点。

但是,它毕竟为我们解释历史,尤其是历史中的政治事件提供了一个特别新颖的视角。

尤其是在解释兼具传统政治制度的转型与现代政治制度的形成的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时。

二、专制主义制度的初始选择与报酬递增路径依赖理论非常重视制度的初始选择,因为过去的选择会影响到后来可能的选择。

作为明朝统治秩序的继任者,清朝统治者基本上是延续了明朝的各项制度。

延续了两千多的专制主义制度成为清朝统治者在创立清王朝时初始的制度选择。

原因除了其少数民族的身份及其阶级属性之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专制主义制度是一种能使满清贵族这一当时最大、最有权势的统治精英利益最大化,能使清朝统治者爱新觉罗氏租金最大化的统治制度。

经济人 本性注定了他们在选择初始制度时会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选择有利于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制度结构,并通过这种制度结构将整个社会资源的分配固定化、模式化。

专制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实现清朝统治精英的利益最大化,是跟专制主义制度本身的属性特点是有必然的联系的。

专制主义是我国历史发展序列中133最为重要的制度结构,主导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

我国的专制主义制度开始于秦朝,历经汉、唐、宋、元、明等各朝各代而不断得以加强,而明朝是我国古代专制主义制度发展的顶峰。

专制主义是其制度结构的最大特点,其他的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皆从属于这一制度结构。

在这样的制度结构中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皇帝集行政、司法等大权于一身,并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他不仅将所有的政治上的事务当成个人的事情来处理,还将个人的事情抬升到政治层面来处理,公与私的界线在没有制约的权力的干预下变得严重模糊;而且皇帝也被神化成天命的唯一代言人, 成为认识的最高权威和终极裁决者 2 。

皇权还通过主导官僚体制支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官僚们由统治者直接任命,并以 忠 为纽带向皇帝效命。

统治者通过科举制度将社会各阶层的精英分子纳入到政治和官僚系统,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维护君主利益的统治阶级。

除此之外,统治者们还会通过实行 重农抑商 的政策控制社会经济发展,因为 工商业破坏了稳定的国家赋税和徭役来源,商人与国家即君主争利而破坏了统治者的垄断租金和绝对权威 3 。

在这样的制度结构中,专制主义的统治者很容易通过他所掌握的专制权力使整个社会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服务。

这样,专制主义的制度结构就得以在清朝延续,直至辛亥革命。

虽然在具体的机构和职能设置上有所变动,但这都不影响专制主义的制度结构在清朝统治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当专制主义的制度结构被清朝统治者以暴力的形式再次在华夏大地确定下来以后,它就开始呈现出了报酬递增的趋势。

显然,这里的报酬递增是对掌握暴力工具,能够压制对抗性政治集团的清朝统治者而言的。

具体来讲专制主义制度的报酬递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后通过建立起专制主义制度掌握了足够多的经济、文化、政治的资源。

在掌握了这些资源后,清朝统治者从经济上开创了 康乾盛世 这一社会经济繁荣局面,使人民日益富足;从文化上 建构 道统 ,塑造其儒家 道统传人 形象 4 ;在政治上,灭除明朝残余的政治势力,清除天地会等反清组织。

在这过程中正是专制主义制度使清朝统治者们增强了其统治整个中国的合法性。

(2)专制主义制度使清朝统治者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一方面通过不断征战平定周边少数民族的叛乱;另一方面通过朝贡体系使朝鲜、琉球等周边国家向清朝皇帝俯首称臣,从而使皇帝的权力在边界上得以不断扩展, 天朝上国 的地位得以巩固。

(3)专制主义制度由于使皇权混淆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从而增加了统治者支配国库中的财政收入用于宫殿的建设以及其他宫廷和皇室的开支的随意性,从而可以集全国之力满足统治者们的骄奢淫逸。

而由皇权主导的官僚集团也能在专制主义权力的庇护下通过搜括老百姓、腐败、官官相护等方式增加他们个人的收益,实现其金钱、权力、地位等的报酬递增。

三、专制主义制度的自我强化如上所述,在组织化利益的驱动下,满清政府继承的专制主义制度是报酬递增的。

而同时,政治市场在专制主义的制度结构中更不可能是完全的,因为权力为统治贵族完全垄断造成了专制主义制度结构下的大量不完全的信息、机会主义和高昂交易成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