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邱晓明 范明华 熊红梅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研究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分析慢性胃炎内镜下的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诊断的关系。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6例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的临床患者,其中男65例,女6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诊断,在经过胃镜检查后,对符合慢性胃炎的患者进行病理组织活体检验,观察记录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组织活体检验的结果并进行分析。
结果:经内镜诊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03例(81.75%),慢性萎缩性胃炎23例(18.25%),经病理活检最终诊断为非慢性萎缩性胃炎69例(54.76%),慢性萎缩性胃炎57例(45.24%),内镜与病理活检检查诊断符合率为73.02%。
结论:研究表明,内镜用于慢性胃炎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应适当结合临床病理诊断,继而提高疾病的确诊率。
标签:慢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临床研究慢性胃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其主要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引起的,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发生的主要因素。
慢性胃炎一般分为萎缩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以及其他特殊型胃炎3种,其病理变化主要是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慢性浸润,在炎症早期,浸润主要局限在黏膜的固有层的表层和胃小凹,随着炎症的进展,炎症细胞逐渐蔓延至腺体区,最终导致黏膜变薄,从而形成了肠上皮化生以及异型增生[1]。
目前,临床上诊断慢性胃炎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活体活检两种检查方法,在临床中对这两种诊断方法的研究比较少。
本文选取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6例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通过对患者进行内镜检查以及病理组织活体检验来进行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26例需要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65例,女61例,年龄24~72岁,平均(58.76±4.58)岁。
在临床的治疗中,所有患者临床表现的症状均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胃部烧灼感、上腹饱胀及不适等,主要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伴有食欲减退、反酸、恶心以及嗳气等症状,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均无明显的规律可循。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方法:对两年来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症状分析后分别进行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
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本组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中经病理诊断证实6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76.9%,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2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5例,占89.6%,异型增生12例,占42.8% ,肠上皮化生9例,占32.1%。
结论:内镜检查中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等症状表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说,内镜的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前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如不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癌症。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早期的诊断,就能够对癌症的病变起一定的防护作用。
而早期诊断主要包括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本文对7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对这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经内镜诊断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取得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参与实验,成为研究对象。
均排除消化性溃疡疾病、消化道肿瘤疾病及实施胃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
其中,男42例,女36例。
患者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43 .58士 1 .27)岁,胃部疼痛、消化不良、过于饱胀等症状,进食后反应尤其明显。
同时还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病程持续时间为3天至20个月。
胃十二指肠疾病、胃十二指肠肿瘤以及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则不纳入研究范围。
1.2诊断方法采用电子内窥镜对患者胃部进行直视检查主要表现如下: 黏膜以及钻膜壁粗糙,呈现结节状或者颗粒状,胃钻膜表面凹凸不平,血管透明黏膜白红相间,血管清晰可见,胃黏膜变薄。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5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患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资料对病患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并就其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在实际病理分析中,内镜下诊断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58例病患中,经病理诊断得出结果的有4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达到68.9%。
胃镜检查的指标有胃粘膜变薄、白相和胃粘膜粗糙,本次研究的58例病患检查出胃粘膜变薄的有20例,其中诊断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10例;检查出白相的有18例,其中10例被诊断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检查出胃粘膜粗糙的有20例,其中有11例被诊断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
三种内镜检查下的表现与病理学检查符合率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得出在临床医学中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联合病理诊断的形式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率,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227-02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
发病时患者常有教痛苦的表现,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
而且若在早期临床治疗时,未能对病情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并实施正确的治疗,就会导致后期的病情恶化从而演变为胃癌。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对病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当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形式主要有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
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本文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58例病患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内镜检测和病理诊断两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以探讨出这两种检查形式在临床医学中的相关性。
具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58例病患中男患者有30例,都是于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小的有26岁,最大的63 岁,平均年龄在48.8岁。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目的:研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分析。
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诊治的2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同时比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符程度。
结果:通过对所选的患者实施检查发现,186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临床诊断相符率为69.9%;进行胃镜检查,34例胃黏膜变白和变薄,其中24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70.6%);胃镜下120例胃黏膜粗糙,其中82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68.3%);胃镜下黏膜变白和薄同时粗糙的右112例,其中106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94.6%)。
3种内镜下表现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的几率差异较大(P<0.05)。
其中能够发现黏膜白相为主+黏膜变白+黏膜粗糙者病理诊断符合率明显比其他两种表现高。
结论:经过内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变白、变薄同时黏膜粗糙时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息息相关,将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临床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多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以胃部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类慢性炎症,也是胃癌常见的癌前病变,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早期治疗、早期诊断时预防癌前病变发展,提高预后效果的主要方法[1]。
最近几年,临床在对胃部疾病进行检查时广泛应用内镜检查,这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
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诊治的2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比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符程度,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诊治的2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150例为男性,116例为女性;年龄在26~70岁之间,平均为(63.6±6.8)岁;内镜下主要表现:34例为胃黏膜变白和变薄,120例为胃黏膜粗糙,112例为胃黏膜变白、变薄以及黏膜粗糙;所有患者均排除为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肿瘤等其他消化道疾病。
慢性胃炎患者内镜下特点与病理的对比研究
下诊断慢性浅 表性胃炎 1 3例 , 而病理诊断为 3 6例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胃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 胃炎 7 9例 , 而病理诊 断为 8 4例 , 差
【 关键词 】 慢性胃 炎; 内 镜; 病理; 慢性浅表性胃 炎; 慢性萎缩性胃 炎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0 3 6 9 . 2 0 1 5 . 1 0 . 0 2 6
中图分类号 : R 5 7 3 . 3
文 献标 识码 : B
1 资料 与方 法
批准文号 : 苏食 药监械 准字 2 0 1 2第 2 2 0 0 0 7 9号 ) 。
术 前检查 Hb s A g 、 抗 HC V、 抗 HI V。禁 食 6~8 h , 幽 选取 2 0 1 2年 5月 一 2 0 1 4年 6月烟 门梗 阻者 应禁 食 2~ 3 d 。 咽部 麻 醉 , 对 精神 紧 张 的患 者, 在检 查前 1 5 mi n肌 内注 射 或缓 慢 静 脉 注射 地 西
小弯 、 大弯 、 胃体 小 弯 各 取 1块 活 组织 送 病 理 检 查 ,
银染 色 , 检测 H P 。 1 . 5 诊 断标准 病 理 评 价依 据 悉 尼 系 统 直 观 模 拟 评分 法 , 分为肠 上 皮化 生 、 异 型增 生 和 H P感 染 。采
. 4 方 法 所 有 患 者 入 院后 采 用 日本 奥 林 巴斯 牌 l i c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H P ) 感染 、 肠上皮化生、 异 型增 生 。 1 型号 : G I F — Q 2 6 O , 生产时间 2 0 0 9年 6月 , 本次 研究 的 目的是探讨 慢性 胃炎 内镜 下 特 点 与病 理 电子 胃镜 ( 进行 对 比, 试 图探 讨两 者 的相关性 。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观察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的差异。
方法:选择122例因消化道症状而于我院进行检查的患者(检查时间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对患者分别采用内镜检查与病理学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分析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
结果:122例患者中,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22例,经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为85例,内镜诊断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为69.67%,确诊的8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有61例患者为肠上皮化生,所占比例为71.76%,21例上皮内瘤变,所占比例为24.70%。
结论:临床上需要联合内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对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予以确诊,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0-0044-0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使提升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方法,临床上对该疾病的诊断主要有内镜检查与病理学检查[1]。
今纳入122例因消化道症状而于我院进行检查的患者,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的差异。
1.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来我院进行身体检查的122例因消化道症状入院诊断的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73例(占有率59.84%),女性患者49例(占有率40.16%)。
患者的年龄最小28岁,年龄最大为72岁,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5.69±8.51)岁。
所有患者采用黏膜组织实施病理学诊断。
纳入标准[2]:本文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下签署同意书;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排除精神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全者以及合并其他重大心脑血管疾病者。
1.2 检查方法内镜检查:检查前,要求患者禁食6小时~8小时,科室人员需要为患者讲解内镜检查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耐受性,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间的结果。
方法:本次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慢性胃炎患者160例资料展开研究,对所有患者分别采取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对两种方法的差异性加以观察。
结果:对我院160例慢性胃炎患者采取内镜检查发现,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为112例,100例诊断正确,,总符合率为84.38%;经病理诊断发现,98例患者为非萎缩性胃炎,正确例数为78例,总诊断符合率为80%。
另外病理诊断方法漏诊率为20%、内镜检查漏诊率为15.62%,漏诊率差异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慢性胃炎诊断中将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结合起来可提高确诊率,降低误诊发生率。
关键词:慢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临床分析慢性胃炎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该疾病通常包括萎缩性胃炎以及非萎缩性胃炎,大部分慢性胃炎患者为老年患者。
导致慢性胃炎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患者胃黏膜上皮遭到损伤所致[1],该疾病的发生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困扰,影响其生活质量,在慢性胃炎诊断上通常会采取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这两种方法均可在疾病诊断方面发挥作用,详情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中选取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00.05±8.12)岁,包括例110男患者,50例女患者,符合临床对比要求。
患者纳入标准:自愿参与此次研究者;对研究内容知情,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者。
患者排除标准:配合度低者;消化道肿瘤者;胃部切除手术者;其它类型的肺部疾病者。
1.2方法对我院患者分别采取内镜检查及病理诊断,详情如下:内镜检查:对我院患者采取纤维胃镜进行检查,在患者胃窦中置入胃镜,对实际病况进行观察。
病理诊断:距离患者幽门3cm处将患者微粘膜组织取出,同时固定好,待24h后进行HE染色[2]。
1.3观察指标萎缩性胃炎:(1)患者胃粘膜表面红白相间,血管纹路清晰可见;(2)胃粘膜出现隆起与糜烂,表面颜色发生改变;(3)胃粘膜粗糙,且表面呈现结节样。
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效
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效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临床效果。
方法:针对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这些患者的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观察患者的检查结果和诊断符合率,在内镜下的病例表现等。
结果: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结合病理诊断后,共有64例确诊,临床中内镜诊断的符合率为80%。
在内镜观察下共发现了38例黏膜粗糙患者,有28例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而实际的诊断符合率是73.68%;有14例患者在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变薄+白相,病理诊断后有10例确诊,临床诊断符合率是71.43%;有28例在内镜下可见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病理诊断有26例确诊,诊断符合率是92.86%;内镜下观察到的三种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结论:胃黏膜变薄、白相、黏膜粗糙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病理诊断依据,内镜下的检查和实际的病例诊断之间存在差异性,提升两者的符合率能够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是消化系统疾病,该疾病以患者的胃轴膜腺体萎缩为主要表现,是胃癌疾病中常见的癌变前征兆。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固有腺萎缩,肠上皮组织有转化或化生和炎性反应。
早期治疗能够有效地预防患者的癌变,降低癌病几率。
临床中使用内镜进行检查具有一定的准确率,此次我院就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胃镜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现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我院接收了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有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24例,最小患者28岁,最大患者70岁,平均年龄为(55±4.67)岁;其中表现为胃黏膜变薄及白相为主14例,表现为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和黏膜粗糙28例,表现为胃黏膜粗糙38例。
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
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目的临床观察与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情况。
方法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计算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内镜下表现与病理学结果等。
结果本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中经病理诊断证实56例,临床诊断符合率71.8%;内镜下见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12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8例(66.7%);内镜下见胃黏膜粗糙42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9例(69.05%);内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者共24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9例(79.2%);3种内镜下所见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
结论内镜检查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密切相关;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变为胃固有腺的萎缩,肠上皮组织转化(化生)及炎性反应。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炎性反应与浅表性胃炎相似,但较其为重。
固有腺中有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浸润深度常达黏膜肌层,淋巴滤泡等也较多[1]。
炎症细胞亦可浸润腺体,破坏腺体结构,使腺腔内充满炎症细胞。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0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8月~2013年10月收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男44例,女34例,年龄26~67岁,平均(60.2±5.3)岁,内镜下表现为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12例,表现为胃黏膜粗糙42例,表现为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24例;全部患者均排除胃十二指肠溃疡,肿瘤等其他消化道疾病。
1.2方法①内镜检查:采用电子内窥镜直视患者胃部,观察表现:a胃黏膜变薄,主要为黏膜皱襞变薄平;b白相为主,血管暴露、透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并以白相为主;c黏膜粗糙,黏膜壁粗糙,呈颗粒或结节状,表面不平;于胃黏膜病变部位取5~6块标本送病理诊断;②病理诊断:内镜活检标本首先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固定,常规HE 染色,镜下病理医师阅片诊断。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
结果 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
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相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常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征的慢性炎症,其发生发展与年龄、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因素、胆汁反流及家族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CAG的发展变化被认为是重要的癌前病变。
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正确诊断是预防和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举措[1]。
为了更好地认识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点,提高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胃镜下诊断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0年1~12月采用Olympus-V型电子内窥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9例,女31例;年龄25~84岁,平均年龄58岁;均排除了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肿瘤及其他胃十二指肠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明显,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持续数天或数月不等。
1.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2]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血管网透见;黏膜变薄;黏膜粗糙不平,颗粒样改变并糜烂。
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对比分析
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对比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内镜检查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临床符合率。
方法:选取60例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临床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临床符合率进行对比。
结果:60例患者经内镜诊断后经病理诊断42例,符合率为70.0%,伴异型增生7例,伴肠上皮化生19例;内镜诊断表现的症状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诊断符合率较低,内镜检查中胃黏膜粗糙、变薄、白相为主的临床诊断较高,通过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结合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7-0047-02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疾病,胃癌高危疾病,但青年人中也常见。
临床症状、体征一般无特异性,主要依靠胃镜和活组织检查结果来确定。
慢性胃炎可出现胃黏膜的急性浅表性变化[1]。
胃镜检查结合在直视下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可靠方法。
现对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应用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临床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62.5±2.5岁。
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疼痛,并有饱胀等不适现象,进食后症状加重,其他症状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表现。
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
1.2 方法采用电子内窥镜直视患者胃部观察表现。
胃镜检查过程中作病变部位的胃黏膜活组织检查。
由于萎缩病变常呈局灶性,故应在不同部位或同一部位作多块活检,一般为3~6块。
通过活组织检查,不仅可以确定胃粘膜萎缩的程度和程度,而且可以早期发现癌前病变,并可以确定幽门螺杆菌感染。
1.3 统计学分析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采用例百分率n(%)表示,χ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Endos opi D i nos s of Chr c c ag i oni Ga r ts A Clni al Ana y i and c st i i i c lss Pat hol c i n os s ogi al D ag i
/ We j A nh n Z  ̄ a g P oic i u Ct t hr epe s H s i l Y w 2 0 0 hn h in rv e Y w i h T i P o l’ o p a, i u 3 2 0 ,C i n y e d t a
慢性 胃炎 (hoi gsis是临床常见病 、 cr c ett ) n ri 多发 病… 该病是 , 指不 同病 因引起的 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从实质 而
言 , 胃黏膜 上 皮 遭 受 反 复 损 害后 , 于 黏膜 特 异 的 再 生 能 力 , 是 由
入标准 : ①年龄 4 8 0~ 0岁 ; 经内镜诊断或病 理活组织检查诊 ② 断为慢性萎缩性 胃炎者。排除标准 : ①患有慢性非萎缩性 胃炎 、 消化性溃疡 、 消化 道肿瘤者 ; 胃部手术 史 、 ② 长期饮酒 、 食管 静脉
t n s w t h o i a t t r ee td a d h i d a n s n e a  ̄ s o e a d p t oo y we e a ay e .T e c i cd n e a d e i t i c r n c g s i s wee s lce n ter ig o i u d r g s o c p n ah lg r n l z d h o n i e c n a - e h ri s
w t i CAG,h a t c p n d a n s g NAG h s a ih r r l b ly h te g sr s o e i i g o i o n a n h g e e i i t. g s is Gat so e Pah lg ; a n ss Ke r s ho i att ; sr c p ; too y Dig o i ri o
慢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比较分析
慢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比较分析刘军李小红(上高县人民医院,江西上高336400)差异(P >0.05),观察组拆线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
见表1。
2.22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例,发生率为6.67%(2/30),对照组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8例,发生率为26.67%(8/30),差异显著(χ2=4.32,P =0.038)。
3讨论剖宫产术会对产妇造成一定术后创伤和瘢痕,因剖宫产损伤皮肤真皮网状层,瘢痕一般显示为过度增生,对伤口的美观度造成一定影响。
从1963年钛镍合金组织吻合器在临床运用开展至今,在医学、机械、电子等领域运用较为广泛[2]。
钛镍合金组织吻合器作为剖宫产皮内缝合材料,通过形状记忆效应避免传统材料在连续皮内缝合后需使用外力向两侧加力拉直皮肤现象;钛镍合金组织吻合器在机体温度作用下,无任何缝线反应,机体刺激性较小,减少胶原蛋白析出从而避免瘢痕形成;其生物相容性较好,具有定向选择性,在拆线时不对伤口造成二次损伤,无痛感。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拆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说明钛镍合金组织吻合器可规避丝线间断缝合长时间拆线对产妇造成的痛苦。
观察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低,证实了钛镍合金组织吻合器减少瘢痕出现的显著作用。
研究显示[3]钛镍合金组织吻合器其有形状记忆性和生物相容性,在30℃下任意弯曲键入体内,持续挤压皮肤组织,减少水肿出现,保持皮肤切口愈合状态,减少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
综上所述,剖宫产术后产妇使用钛镍合金组织吻合器皮内缝合切口皮肤,可有效减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石荟莲.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在产科临床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0(20):108-109.[2]周海红,饶文琴,杨全英,等.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在妇科手术中的应用[J].江西医药,2014,13(11):1263-1265.[3]罗雁如,陈祝演,周桂东,等.钛镍记忆合金组织吻合器在瘢痕手术中的应用与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22):4536-4537.(收稿日期:2019-01-24)【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明确慢性胃炎内镜检查的临床价值。
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
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
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诊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行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
观察并比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以及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学结果。
结果:内镜下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经病理诊断证实64例,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80%。
内镜下可见黏膜粗糙3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8例,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73.68%;内镜下见黏膜变薄+白相为主14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71.43%;内镜下见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2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6例,临床诊断的符合率为92.86%;三种内镜下见到的表现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之间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镜检查患者的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和黏膜粗糙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紧密相关,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合可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临床多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是以胃部轴膜腺体萎缩为主的慢性炎症,也是胃癌中最常见的一种癌前病变。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变的主要是胃固有腺萎缩,肠上皮组织出现转化或者化生、炎性反应。
慢性萎缩性胃炎炎性反应和浅表性胃炎极其相似,但是比较浅表性胃炎的病情严重。
固有腺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其浸润深度会渗透到黏膜肌层,故淋巴滤泡等很多。
炎症细胞也能浸润腺体,并破坏腺体的结构,让腺腔内部充满炎症细胞。
早期治疗成为预防癌前病变、改善预后的重点。
临床内镜检查逐渐应用于胃部疾病的诊断中,并与病理诊断相结合,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诊治的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以及内镜下表现和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诊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0例,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龄为28—70岁,平均年龄为(55±4.67)岁;表现为胃黏膜变薄及白相为主14例,表现为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和黏膜粗糙28例,变现为胃黏膜粗糙38例。
慢性胃炎的临床及病理学诊断研究进展
慢性胃炎的临床及病理学诊断研究进展在我国,慢性胃炎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病症,大部分慢性胃炎都源自Hp(胃幽门螺杆菌)感染,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引发胃粘膜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以及癌变等。
近些年很多病理学与临床研究发现,多灶性胃上皮萎缩与不完全性肠上皮化生致癌潜能非常高,而且很多癌前病变都从胃窦与胃角开始,逐步向全胃窦发展。
所以,对胃镜检查者实施组织病理学分析与系统性活检极为有必要。
本研究主要对慢性胃炎病理学诊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慢性胃炎;病理学;诊断;研究进展现阶段,虽然全球胃癌发病率逐渐呈现降低趋势,然而,胃癌依旧是全球最为常见的疾病,防治该病症的重点在于早期预防、发现与治疗[1-3]。
所以,精确诊断胃癌治病因素对有效识别高危人群、癌变的早期治疗以及避免癌变扩展等具有重要作用[4]。
以往数十年中,临床病理学研究丰富了胃癌发展机制理论,在此,本研究与自身研究结果、病患临床资料相结合,对慢性胃炎病理学诊断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Hp感染一般Hp会引发消化性溃疡、慢性活动性胃炎、神经内分泌瘤、淋巴瘤、上皮萎缩等,1994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列Hp为I类致癌物[5-6]。
相关研究发现[7],Hp的致癌作用通常会受到很多因子的影响,比方说,细胞Hp受体、菌种、吸烟、宿主免疫状态、非甾体消炎药、高盐饮食等。
而且黏膜耐药性、完整性与自身免疫病等也会对Hp感染受到一定限制。
Hp感染大多始于胃窦与胃角,并形成非萎缩性胃窦炎,若治疗不及时,就会向全胃窦扩展,并逐渐形成萎缩性与多灶性病变。
胃癌与慢性胃炎的发展和Hp感染呈现正相关性。
Ohata等对5000名健康成人进行平均7.5年的内镜一病理学研究发现,Hp阳性、但无萎缩的患者胃癌危险性为对照组的7倍以上;两者阳性的危险性增至14.9倍。
荷兰流行病学研究发现[8-9],萎缩患者癌变与Hp感染肠化生在每年的发生概率分别为0.25%、0.1%,所以,Hp感染是萎缩-肠化生与胃癌病变的基础与前提,一定要及早治疗。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作者:黄荣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28期【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胃炎内镜下的表现与临床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来提高慢性胃炎内镜诊断的正确率。
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接诊的150例需进行内镜检查的临床患者,其中男79例,女71例,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诊断,经过内镜检查后对符合慢性胃炎的所有患者进行病理组织的活体检验,将慢性胃炎内镜的检验结果与病理活体检验的结果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
结果:经过内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52例,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98例;经过病理组织的活体检验后,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54例,非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为96例,与内镜诊断的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90.74%和95.05%。
结论: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很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者在诊断结果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临床生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将内镜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结合,将病理学的诊断结果作为胃炎的确诊依据。
【关键词】慢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 R5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8-0126-02慢性胃炎(CG)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其中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其主要的病因,并且发病率较高,这种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它的发病率会随着年纪的增大而呈现升高的趋势[1]。
在临床上大多数慢性胃炎的患者没有任何的症状,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为特异性消化不良,如饱胀、上腹部不适、烧灼性疼痛及钝痛,这些临床症状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主要在进食的前后表现为加重或者是减轻,另外还会有如嗳气、反酸恶心及食欲减退等症状。
慢性胃炎主要可以分为萎缩性胃炎和非萎缩性胃炎及特殊类型的胃炎,萎缩性胃炎还可以分为自身免疫性及多灶性。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特点主要是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的浸润,在炎症的早期,细胞的浸润只是局限在黏膜固有层表层和胃小凹,胃腺体没有被破坏还依旧是完整的,随着炎症的继续发展,炎性的细胞逐渐蔓延到达腺体区,一直到炎症发展到后期,腺体逐渐被侵蚀,开始受损、萎缩、消失直至黏膜处变薄,直到出现胃腺细胞在形态学上出现了改变,出现异型增生和肠化生。
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
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内镜诊断和病理检查两种方法在诊断慢性胃炎时的表现,探讨其相关性并提高诊断准确率。
方法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间到我院进行内镜检查确诊的98例慢性胃炎患者做病理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通过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得到的检查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96.8%,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为94.6%,两者一致性较好;通过对两种检查手段的具体指标分析比较发现,两种诊断方法在诊断慢性胃炎类型时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对慢性胃炎的确诊应采用内镜与病理检查相配合的诊断方式,防止漏诊、误诊。
【关键词】慢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048-02有文献报道称[1],我国慢性胃炎发病率较高,其中最常见的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达59.3%,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则达23.2%,在较高的发病率下常见漏诊和误诊病例,表明临床上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准确度有待提高,故笔者将探究两种诊断方法的相关性,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经内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的患者98例。
其中男性65例,女性33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3±2.5)岁,病程1~5年,患者均伴有反酸、恶心、食欲减退、嗳气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
经检查排除有消化道严重疾病、胃部手术史、心脏、肝脏、肾脏功能不全患者。
1.2方法所有患者在进行内镜检查后均做病理组织检查,方法如下:内镜检查。
采用盐酸达罗克宁胶浆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和润滑,由专业医师操作OlympusXQ-40型胃镜按照操作程序和诊断标准对食管、胃、十二指肠进行检查并在胃窦与幽门间距3厘米处大弯、小弯及胃部小弯三个位置取组织黏膜用10%甲醛溶液固定后送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李问津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医生》
【年(卷),期】2010(048)032
【摘要】目的分析应用胃镜和病理切片诊断慢性胃炎的结果及其差异性.方法选择290例经胃镜或者病理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分析其诊断符合率.参照病理诊断,分析胃镜对慢性胃炎病理类型分型的准确率.结果内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NAG)290例,其中萎缩性胃炎(CAG)55例.与病理诊断比较,非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92.86%,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 68.75%.结论非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可信度较高,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
【总页数】2页(P140-141)
【作者】李问津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人民医院内科,浙江义乌32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
【相关文献】
1.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J], 张和成
2.慢性胃炎胃镜诊断的临床分析 [J], 仲艳丽
3.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J], 黄荣
4.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性分析 [J], 安俊丽; 程帅师; 李新
民; 蔡杰超
5.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J], 刘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李亮【期刊名称】《系统医学》【年(卷),期】2022(7)7【摘要】目的对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在慢性胃炎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运用价值进行观察与研究。
方法抽取该院自2020年5月—2021年4月所接诊的114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予以胃镜检查与病理组织检查,再对上述两种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经过治疗后分析,114例患者胃镜检查结果为72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3.16%),4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6.84%);病理结果为76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6.67%),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33.33%)。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分别是79.17%、69.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萎缩、肠化生发生率分别为12.50%、11.11%,明显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58、35.253,P<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红白相间(白为主)发生率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但红斑、红白相间(红为主)的发生率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慢性胃炎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较为一致,但为保证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临床上可采取两种检查方式相结合的诊断方式。
【总页数】4页(P94-97)【作者】李亮【作者单位】日照港口医院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相关文献】1.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2.电子胃镜下直视诊断慢性胃炎与病理诊断之间差异的相关因素3.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4.电子胃镜与病理诊断慢性胃炎差异的相关因素分析5.电子胃镜与病理诊断慢性胃炎差异的相关因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邱晓明范明华熊红
梅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胃炎内镜下的表现与临床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来提高慢性胃炎内镜诊断的正确率。
方法:随机选取在医院接诊需进行内镜检查的临床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诊断,经过内镜检查后对符合慢性胃炎的所有患者进行病理组织的活体检验,将慢性胃炎内镜的检验结果与病理活体检验的结果比较,进行统计
学分析检验。
结果:经过病理组织的活体检验后,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占非萎
缩性胃炎的患者的百分之五十六左右。
结论: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很好,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两者在诊断结果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临床生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将内镜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结合,诊断结合作
为胃炎的确诊依据。
【关键词】慢性胃炎内镜下临床病理检查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5-0069-02
通常情况下慢性胃炎的症状是上腹疼痛和饱胀,空腹时比较舒适,饭后就会觉得不舒服,可能因胃部功能障碍,进食虽不多但觉过饱,病人常诉“胃弱”或“胃软”,常因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引起症状或使症状加重,这些症状用普通的药物不易缓解,多数病人说食欲不振等。
此外,出血也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合并糜烂,可能导致频繁小量出血,也有可能出现大出血的情况,急诊胃镜检查提示,在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急慢性胃炎占20%~40%,出血以黑便为多见,一般持续3~4天后自动止血,数月或数年后可再发。
胃炎分为以下几类:
1.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类型,它通常表现的症状为上腹疼痛,疼痛多数无规律、腹胀、嗳气、反复出血等。
多数患者可无症状。
2.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
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其是摄取食物后,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
3.慢性糜烂性胃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及性别。
出现的症状时往往发生的急并且病情重,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出现呕血、黑便,休克,出血停止后常易复发。
4.小儿慢性胃炎:症状并无特异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临床表现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且病程迁延。
5.老年人慢性胃炎:平时自觉症状可较轻微,有的到出血或癌变等合并症出现时才被发现。
导致慢性胃炎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现已明确Hp感染为慢性胃炎的最主要的病因,有人将其称为Hp相关性胃炎,但其他物理性。
除此之外,还有可能是其他生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不断重复感染人类也可以导致其症状发生。
病因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即可形成慢性病变,目前医学界已经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变,先有浅表性炎症最后变为不可逆的萎缩性炎症,从临床观察作为证据可以充分说明这一问题,青年人多为浅表性胃炎,老年人多为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与萎缩性胃炎又常同时存在于同一个病人,目前认为慢性胃炎是由
多种因素作用造成。
幽门螺杆菌感染(20%),触酶阳性,具有尿素酶活性的革
兰阴性螺旋菌,3μm×0.5μm大小,呈弯曲状或S字形,一端有2~6根带鞘鞭毛,活动性胃炎95%有此种细菌感染,医学界通过临床研究已经证实Hp在慢性活动
性胃炎的检出率达98%~100%,说明了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与Hp
的感染关系密切。
Hp引起胃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可在黏液层中自由泳动,与上皮细胞及黏液的糖蛋白和糖脂靶位结合。
可与上皮细胞结合而使微绒毛脱落,细
胞骨架破坏。
它产生多种酶及代谢产物,如尿素酶及其产物氨,过氧化物歧化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2和C,我们的实验证实Hp阳性个体胃黏膜和胃液氨明显
高于Hp阴性个体,说明尿素酶在胃内水解大量尿素产生大量氨,而氨在动物实
验可造成显著的胃黏膜损害。
可以使人体免疫反应:Hp感染后可以通过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产生抗体)和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或加重胃炎的形成。
由于
Hp的感染,黏膜固有层出现大量单核细胞浸润,上皮细胞被破坏与细菌的浸润程度及细菌与细胞接触的紧密程度成正比,当中性粒细胞出现时为炎症活动的指标,表面黏液消失,细胞变性坏死,大量中性粒细胞穿过腺颈部进入腺窝,形成腺窝
脓肿(管型),使腺体的再生受到极大影响等。
年龄(10%):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年龄呈显著的正相关,年
龄愈大,胃黏膜功能,“抵抗力”也愈差,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损伤。
吸烟(10%):严重吸烟者胃炎的发生率可升高,Eward发现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40%可发生胃黏膜炎症。
根据病人的症状如饭后上腹部饱胀,可疑胃炎的存在,但如果需要肯定诊断
进一步明确部位及程度就必须通过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同时还必须除胃溃疡病,
胃癌,慢性肝病及慢性胆囊病。
医学界参考慢性胃炎的悉尼分类法,慢性胃炎的
诊断应包括病因,病变部位,组织形态学(包括炎症,活动性,萎缩,肠上皮化生
以及Hp有无),并对病变程度进行分级(无,轻,中,重),与组织学平行,对内
镜所见也进行分类诊断并分级。
鉴别诊断:
1.胃癌:慢性胃炎之症状如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贫血等少数胃窦胃炎的X
线征与胃癌颇相似,需特别注意鉴别,绝大多数患者纤维胃镜检查及活检有助于
鉴别。
2.消化性溃疡:两者均有慢性上腹痛,但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规律性,周期
性疼痛为主,而慢性胃为疼痛很少有规律性并以消化不良为主,鉴别依靠X线钡
餐透视及胃镜检查。
3.慢性胆道疾病: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常有慢性右上腹,腹胀,嗳气等消
化不良的症关,易误诊为慢性胃炎,但该病胃肠检查无异常发现,胆囊造影及B
超异常可最后确诊。
4.其他:如肝炎,肝癌及胰腺疾病亦可因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而
延误诊治全面细微的查体及有关检查可防止误诊。
小结:
慢性胃炎是人类常见的疾病之一,通过临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慢性胃炎出
现时人们经常出现的身体状况,通过内镜下的检测可以完全确定其病症。
通过分
析胃炎出现的原因我们可以在以后治疗过程中加入新型的医用药物,尽早解决病
人的疼痛,快速解决人们的问题,是我们医生应尽的责任,我们要在以后的工作
更加的努力,解决更多的疑难杂症,战胜病魔,解救病人。
参考文献:
[1]夏玉亭,丁中麟;胃炎临床研究进展[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究会共识意见;胃肠病学;2005.5
[3]全国胃癌防治研究协作组病理组;胃及十二指肠黏膜活检病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