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综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资金部分全部计入个人账户,政府补贴资金的一小部分也可计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计入基础养老金账户,这样个人账户部分的筹资比例就比较高。这种设计是基于农业劳动力流动时与相关制度衔接和保险关系迁移方便考虑的,也有助于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也可以拓展纯农民个人账户的发展功能,个人账户积累应该探索运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创新,允许参保人以保险证质押贷款的方式,解决其面临的生产和生活的困难,这有利于调动纯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并保持个人账户的稳定性。

3.5加大政策和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一方面,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运用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加强对试点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宣传,加强试点工作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的宣传,使广大农村居民正确理解新农保政策,让这项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适龄农民积极参保。如果广大农村居民了解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内容,那么他们参保的意愿将会大大增强。另一方面,弘扬中华民族养老孝亲的优良传统。在重视“三农”,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一代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风气,树孝风正气,遏制不孝敬老人的歪风邪气。

总之,在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快,农民群体日益分化的今天,关注纯农民的养老问题显得更为必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种社会性养老方式,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关乎农村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建立起以新型社会养老保险为主的多层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是解决纯农民养老的最终途径。

基金项目: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农民分化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项目编号:B27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河南频道,,2011-01-15.[2]《河南统计年鉴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8.

[3]人民网,河南频道,/2010-07-1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347.

作者简介:

岳花艳(1973—),女,河南宝丰人,硕士,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现当代。

1“留守老人”概念的界定

目前没有针对留守老人的相关政策的出台,也没有权威部门对其给出统一定义。各学者在进行研究时,有的只是限定了自己研究中涉及的农村留守老人的范围,而有些则没有明确研究对象,更有些研究中,“留守老人”与“空巢老人”作为同一个概念进行研究。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引用陈浩(2007)《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一文中的定义:“70%以上的农民工在进城时(包括进城学习、工作和定居)把父母留在了农村,催生了留守老人这一特殊的群体。我们把这种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引起的特殊现象所构成的老人群体称为农村留守老人群体。”这一定义,指出了子女离开老人而外出的原因——

—进城学习、工作和定居。

张艳斌、李文静在《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他们所研究的农村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全部子女)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在家留守的父母。重点强调了全部子女外出、外出时间达到“半年以上”。

王学芳在《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建构探析》一文中,则认为“留守老人是子女长期外出流动时留守在户籍地村的60岁以上(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指出了留守老人的年龄限制。

王乐军《济宁市农村留守老人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的研究对象为济宁各县市农村留守老人,其农村留守老人的确定标准为:常住农村的老人,年龄≥60周岁;其子女及子女配偶因外出工作均常年不在本村居住者。突出子女及子女配偶都不在老人身边。

黄强认为,如果家中男子外出务工,留下妇幼,老人受到的照料有限,生活受到一定影响,也应属于这一群体。所以,他定义的农村留守老人指农村中因为子女外出务工,老人生活受到影响且具有老人特征的群体。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各学者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定义不统一,各自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分别有——

—老人年龄、子女外出原因、外出的时间、子女及子女配偶是否在老人身边等,但都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农村留守老人的界定。

所以,我认为,我国的农村留守老人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

—农村60周岁及以上老人的全部子女及子女的配偶

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综述

高娜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1)[摘要]回顾和总结了以往国内外学者针对劳动力迁移引发的留守老人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留守老人;城市化;养老方式

-112-

全部离开户籍所在地长期(1年及1年以上)外出(国内)务工(不包括学习),没有时间或很少有时间回家照顾老人(平均1年在家时间不超过20天),而单独留在家中看家、操持家务的老人。其中,不包括没有子女、独生子女参军或者子女另立门户等特殊情况的老人。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于留守老人的研究没有区分是其子女是国内还是国外迁移,统一都把留在原籍的老人称为“left-behind”。而研究的重点都是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的留守老人问题(很少涉及发达国家),主要原因还是这些国家社会福利体制不健全、地区发展不平衡、家庭养老为主要养老方式等。其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2.1引起留守老人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牛津大学的学者Xing Biao从中国的制度入手,认为,中国的户口制度使得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协调,产生分化、脱节。留守在农村的群体并不一定比全部家庭成员都生活在一起的其他农村人过的糟糕,不能把留守者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进行研究,而是,中国的许多农村,作为一个整体,已经在经济、社会上严重落后于城市。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应消除城市、农村差别对待的政策,使在城市务工的农民能享有和城市市民同等的待遇;大力发展社区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2.2留守老人生活现状

对留守老人生活现状的研究占大多数,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经济供养方面,不同学者通过对不同国家留守老人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老人能否得到外出务工子女经济的支持,主要和当地的经济、文化等因素有关。

Sana和Massey通过对四个拉丁美洲国家外出务工人员的汇款研究指出,外出务工挣钱供养家中的老人,是一项家庭策略,以此可改善老人的经济状况。

Vullnetar和King在对阿尔巴尼亚的研究中,发现,老人的经济状况没有因为子女外出而得到改善,许多老人生活困难,没有经济来源,大多数只能依靠捡食剩饭剩菜、以及菜叶勉强度日。

(2)生活照料方面,Zimmer等对柬埔寨和泰国农村留守老人和外出务工子女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后发现,亚洲人崇尚佛教,强调孝文化和利他主义,子女大多遵守赡养老人的义务。会对老人进行必要的生活照顾与支持[11];而Vullnetar和King 在他们的文章中指出,由于外迁子女去希腊或意大利打工,承担不起高昂的回乡成本,老人也没能力投奔子女,留守老人的生活根本没人照料,许多留守老人已被子女遗弃。

(3)感情需求方面,几乎所有学者都指出,子女迁移使得留守老人面临孤独的威胁。Kanaiaupuni通过对墨西哥的村庄进行研究,指出外迁子女增加了老人遭受孤独的风险,尤其是已婚子女外迁,使老人孤独生活的几率增加两倍;Silverstein等对子女外迁以及繁重家务对中国农村留守老人幸福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的研究中指出,三代同居的大家庭、老人和孙子共同生活,这样的老人的幸福程度高于独自生活的留守老人。

(4)生活方式方面,Min Qin等人对泰国北碧省15周岁及以上的人口进行为其五年的实时监控,发现,几乎每月都有老人从原来几代同居的大家庭变成自己一人或和配偶居住。他们指出,劳动力外迁,改变了父母——

—子女共同生活的方式;带动更多的社会网络成员参与到迁移的大部队中来。从而对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起到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老年人被“留守”的风险。

2.3留守老人与子女的交互关系与方式

Toyota、Yeoh和Nguyen认为应研究新的框架把迁移者和留守者整合起来,弄清两者的关系,以及如何相互作用组成了社会、经济、文化的相关领域。文章通过对越南、中国、泰国、老挝和印度尼西亚的研究,发现,一些留守老人在资金和情感上给予流动子女积极的支持。在泰国的农村,近四分之一的留守老人在资金上帮助过在外省工作的子女,还有一部分留守老人承担留在家中孙子辈的花销。不同于传统的看法,他们认为这些都不能表明留守老人做出了巨大牺牲。一个经过修改的、扩大的家庭模式借助发达的交通、通讯技术正在产生。家庭成员的外出并没使家庭关系分解。

3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人口流动开始于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但直到21世纪才出现学者的思考与探索。截至目前,我国关于留守老人问题的探索主要有:200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在河北、河南和安徽进行了题为“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的调查;2004年9月,《人口研究》编辑部举办了题为“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的论坛,对农村留守家庭的子女教育和养老问题进行了探讨;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课题组历时两年对我国农村留守老人进行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而且,“两会”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农民工权益,以及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等问题,一再被提及。

纵观各学者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农村留守老人产生的原因

大家普遍强调的原因有:计划生育带来了老龄化,“留守老人”是农村人口结构老龄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城乡差距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老年人与子女在价值观、消费观、生活方式、兴趣爱好方面存在差距;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得进城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市人相同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户籍制度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使农民工只能往返于乡城之间;老年人不愿意离开祖辈生长的居住地,自留地和宅基地等因素也让老人放不下。

-1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