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笔记
美学概论知识点
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和个人爱好的影响;1“美在形式”说美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和法则;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是“有意味的形式”;2“美在典型”说美是典型,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是物固有的属性和特质,而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看成是美的本源;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看成是美的本源;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是要看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劳动创造了美 ;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感性显现”5、美是不可定义的分析哲学二、美学学科概述一美学的概念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专着Aesthetics出版,第一次赋予审美这一概念以范畴的地位,鲍姆加登成为“美学之父”;从此,美学成为一门有别于逻辑学、伦理学的独立学科,后经过康德、黑格尔等人努力,逐渐走向深入,使其获得更为严谨的理论形态;二美学的发展历史1、美学学科的萌芽西方古代文明中早就蕴涵着美学的精神;古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也是西方美学的源头;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洛丁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达芬奇、莎士比亚、狄德罗、休谟、博克2、美学学科的创立鲍姆嘉登:1750年出版美学一书;3、美学学科的提升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4、美学学科的科学化马克思第三章一、自然美的特征1、客观性2、形式性——更侧重于形式3、易变性随时空改变远近、方位、四季、朝暮、阴晴的变化而变化 ;4、联想性自然美是自然的某种属性与人的审美心理、文化结构的一种契合,即人们往往从自然美的形体、色彩、声响等等联想起人的精神、品格、个性、理想等,加以赞美;二、艺术美的特征1.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实际生活的体验、认识,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艺术情境;形象性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富有美质的艺术内容,必须通过独创的、和谐的艺术形式、艺术形象才能恰如其分的传达出来;2.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客观:根源、物质材料、物态化的形式;主观:观念、创作过程;艺术作品是再现客观社会,表现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进行加工改造;3.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恩格斯: 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艺术美的典型性,是指通过鲜明生动的个别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中带有本质性、规律性的内容;4.艺术美可以以丑为美生活丑能够成为艺术描写对象,具有艺术美;第四章一、色彩1.红色红色是太阳、火、血的色彩;使人感到炎热、温暖、热情、兴奋、活泼;象征革命、喜庆、幸福、希望、吉利,具有青春活力,是属于年轻人的色彩;红色性格热情而突出,然而过于暴露,容易冲动,过分刺激,因此又象征野蛮、恐怖、卑俗和危险;喜爱红色的人,多表现为积极热情、充满活力、性格开朗、具有好胜性和进取心,但感情方面容易受挫,难以持之以恒;2.橙色橙色象征美满、幸福,代表兴奋、活跃、欢快、喜悦、华美、富丽,是非常有活力的色彩;橙色明视度高,在工业安全用色中,橙色即是警戒色,如火车头,登山服装,背包,救生衣等;由於橙色非常明亮刺眼,有时会使人有负面低俗的意象,这种状况尤其容易发生在服饰的运用上,所以在运用橙色时,要注意选择搭配的色彩和表现方式,才能把橙色明亮活泼具有口感的特性发挥出来;3.黄色黄色是阳光的象征,具有光明、希望的含义,给人以辉煌、灿烂、柔和、崇高、神秘、威严超然的感觉;也象征下流、猜疑、野心、险恶,是色情的代名词;4.绿色绿色是植物王国的色彩;充满和谐与安宁,给人以极大的慰藉,是大度的,平凡而随和;是生命之色,象征和平、青春、理想、安逸、新鲜、安全、宁静;喜欢绿色的人比较淡泊名利,不愿争强斗胜,广交朋友,崇尚自然,不苛求人生,不奢望辉煌;在商业设计中,绿色所传达的清爽,理想,希望,生长的意象,符合了服务业,卫生保健业的诉求,在工厂中为了避免操作时眼睛疲劳,许多工作的机械也是采用绿色,一般的医疗机构场所,也常采用绿色来作空间色彩规划即标示医疗用品;5.蓝色蓝色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象征广阔、无穷、遥远、高深、博爱和法律的尊严,带有沉静、理智、大方、冷淡、神秘莫测的感情;又具有寂寞、悲伤、冷酷的意义;由于蓝色沉稳的特性,具有理智,准确的意象,在商业设计中,强调科技,效率的商品或企业形象,大多选用蓝色当标准色,企业色,如电脑,汽车,影印机,摄影器材等等,另外蓝色也代表忧郁,这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个意象也运用在文学作品或感性诉求的商业设计中;6.紫色紫色具有高贵、优雅、神秘、华丽、娇丽的性格;象征虔诚的色彩,但加黑暗化时,又象征蒙昧和迷信;由于具有强烈的女性化性格,在商业设计用色中,紫色也受到相当的限制,除了和女性有关的商品或企象之外,其他类的设计不常采用. 7.褐色褐色常被联想到泥土、自然、简朴;它给人可靠、有益健康的感觉;反面来说,它被认为有些不鲜明,但是可以通过使用较亮的色彩来弥补这种情况;在商业设计上,褐色通常用来表现原始材料的质感,如麻,木材,竹片,软木等,或用来传达某些引品原料的色泽即味感,如咖啡,茶,麦类等,或强调格调古典优雅的企业或商品形象;8.白色白色象征纯洁、光明、神圣,具有轻快、朴素、清洁、卫生的性格;又具有空虚、单调、凄凉、虚无、飘忽的感觉;白色具有高级,科技的意象,通常需和其他色彩搭配使用,纯白色会带给别人寒冷,严峻的感觉,所以在使用白色时,都会掺一些其他的色彩,如象牙白,米白,乳白,苹果白,在生活用品,服饰用色上,白色是永远流行的主要色,可以和任何颜色作搭配;9.黑色表示生命将到终极,表现虚无和泯灭的思想;代表黑暗、寂寞、沉默、苦难、恐怖、罪恶、灭亡、神秘莫测;黑色又有庄重、肃穆、高贵、超俗、渊博、沉静的意义;黑色具有高贵,稳重,科技的意象,许多科技产品的用色,如电视,跑车,摄影机,音响,仪器的色彩,大多采用黑色,在其他方面,黑色的庄严的意象,也常用在一些特殊场合的空间设计,生活用品和服饰设计大多利用黑色来塑造高贵的形象,也是一种永远流行的主要颜色,适合和许多色彩作搭配;10.灰色浅灰色性格类似白色,深灰色接近黑色;纯净的中灰色稳定而雅致,表现出谦恭、和平、中庸、温顺和模棱两可的性格;二、形体一点点,是形体要素中最基本的元素,在空间起标明位置的作用;“雪花”点给人以柔和、轻盈的感觉少量点的点缀,可使画面活跃起来;单独的点能够产生积聚视线的效果,发挥视觉中心的作用;二线1.直线直线刚毅、挺拔、正直、稳定、力量等,常用来象征男人的性格,创造阳刚美;水平线:广阔宁静;令人联想到风平浪静的水面、地平线;垂直线:上腾挺拔;令人联想到树、电线杆、建筑物柱子,有崇高的感觉;斜直线:动感变化,斜线的倾斜角度越大,运动感越强;粗直线:有厚重、粗笨的感觉;细直线:有尖锐、神经质的感觉2.折线折线实际上是直线的转折,一般表现为运动过程中的起伏、升降、进退和突破,给人一种动态感、方向感和灵巧感 ;3.曲线曲线优美、柔和、轻盈、典雅、流畅等,常用来象征女人的性格,创造阴柔美象;曲线的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流畅,让人联想到头发、流水等;曲线的不整齐排列会使人感觉混乱、无秩序以及自由;三面平面:具有平整、刚硬、简洁之感,曲面:具有起伏、柔软、温和、富有弹性和动感的特点;几何形的面:表现出规则、平稳、较为理性的视觉效果自然形的面:表现出柔和、自然、抽象的视觉效果;四体1.三角形体正三角形:具有稳定感;表现稳定、庄重、崇高以至永恒;倒三角形:具有危险感;表示动荡、不安和倾危;斜三角形:具有冲击感,表示方向和前进等 ;在建筑上,正三角形与方形都具有稳定感,但三角形又与方形不同,同时具有方向感,有指向天空神圣的天国意义;在宗教强烈的民族中,三角形建筑就占了主体地位,如古埃及的金字塔,玛雅文化的金字塔;2.方形体方形的美感:稳重、平实、刚性、秩序、权威,是一种阳刚美;大多数建筑物都是方形;方形的负面美感:呆板、平实、拘谨、固执、缺乏灵气;3.圆形体圆形的美感:柔软、圆润、温和、体现一种柔性美,同时具有神秘感、宗教感;椭圆比圆更美;在伊斯兰建筑、拜占庭建筑有巨大的圆形穹隆;在中国,圆形有天的象征,同时有神秘的道教八卦意义;三、声音1、一般而言,高声高亢激昂,低音凝重深沉;强音振奋,轻音柔和;急促的声音显得紧张,舒缓的声音显得舒坦;乐音悦耳动听,噪音令人烦躁不安;2、音量音量大的乐音适合表现激烈、动荡的情感;如男儿当自强、好汉歌音量适中的乐音适合表现开朗、欢快、舒展的情绪;如千年等一回音量小的乐音显得安详、轻柔、哀婉,一般的轻音乐或小夜曲,如理查德·布莱德曼的钢琴曲,只有用小的音量来表现才能传达出缠绵悱恻的细腻情绪;3、音色钢琴:教堂般庄严、肃穆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大提琴:深沉醇厚天鹅双簧管:优雅甘美天鹅湖小提琴:纤柔灵巧、流畅华美;梁祝小号:英雄气概霍拉舞曲笛子:悠扬而嘹亮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二胡:凄凉忧伤二泉映月琵琶:铿锵、激越十面埋伏唢呐:嘹亮、欢快、热闹百鸟朝凤第五章一悲剧一、悲剧的历史发展1.悲剧的起源古希腊人在祭祀酒神和农神的祭祀仪式上,表演歌舞,悲叹地吟唱酒神狄奥尼索斯在尘世遭受的苦难,赞美他再生,即“酒神颂”,这是古希腊悲剧的雏形;2.古希腊时期——命运悲剧3、文艺复兴时期——性格悲剧3、启蒙时代——社会悲剧4、19世纪末——存在悲剧二、悲剧理论的发展1.亚士多德——过失说和净化说2.黑格尔——冲突说、永恒正义说3.尼采——酒神精神说1悲剧的本质:酒神精神;酒神狄俄尼索斯代表本能和混沌,在活动中,人们打破一切禁忌,冲破一切规范,把原始本能和生命意志的洪流释放出来;2悲剧快感的根源:在个体原则的毁灭中,人的生命回归到集体的生命洪流,因此又感受到一种巨大的狂喜,尼采称之为“形而上的沉醉” ;3尼采悲剧观的价值:开始从个体生命生存的角度来思考悲剧,为悲剧注入了个体价值;4.马克思、恩格斯——新旧力量的对立5.雅斯贝尔斯——存在悲剧观三、悲剧的定义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特指一种悲剧性冲突,也就是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矛盾的结果是主体遭到了毁灭;但这种毁灭只是肉体意义上的,主体所代表的精神却得到了弘扬;它给人的美感不仅是悲而且包含着振奋感和昂扬感;四、悲剧的美学特征1、人物遭受不幸悲剧人物可以是英雄,也可以是普通人,一般性格具有正面素质;悲剧的结局必须是人的严重苦难不幸、痛苦、失败、毁灭等;2、悲剧具备冲突过程“没有冲突就没有悲剧”冲突的结构:冲突的有限性——有限性的冲突者的毁灭——在冲突者的毁灭中所显示出的更高的超越性冲突要具备完整性:悲剧事件要有头有尾,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必须有一定的“长度”,即戏剧冲突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有完整的悲剧冲突过程;冲突要具备战斗性:指主人公的悲惨、悲哀、痛苦、死亡的命运给观众带来无限的伤感,使人震惊或畏惧,进而在悲壮中奋发精神,激励斗志,化悲痛为力量,向着自由王国奋进;悲剧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抗争是悲剧的主调;抗争内含了双方的力量对比和道德属性;悲剧主人公面对强大的敌对力量,不因自己弱小而怯怕,也不因可能的悲剧结局而退缩,表现出正义、善良、弱小面对邪恶、不义、强大时的大无畏勇气;行动是抗争的具体化;毁灭是行动的结果;这种结果必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旧势力造成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和本质;3、悲中带有“卡塔西斯”悲:鲁迅:“悲剧是把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给人一种压抑、恐怖和苦痛;尤其当这种“毁灭”是一种不可避免、不可改变的结局时;在悲剧感中,最基本的体验,就是这最初的、但也是最深切的悲痛;“卡塔西斯”:即净化作用;1安全感:卢克莱修:“当风浪搏击的时候,从海岸上观看别人的痛楚是一种快乐;”“在悲剧中可以感到恶,但与此同时,无论它多么强大,却不能伤害我们,这种感觉可以大大刺激我们完好无恙的意识;”2优越感:桑塔耶纳:“我们可能感到这是灾难,但是同时我们也知道,这灾难虽然很大,但毕竟不能触及我们,这一念就格外刺激起我们自己的安全感;”3情感的宣泄:将自身不幸,将自身生活中积累的哀怜和恐惧,投射到悲剧人物上,通过投射,宣泄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压抑感,获得“舒畅的松弛”,从而得到净化,即情感上的解脱;4崇高的超脱:悲剧尽管激起恐惧,但使人感到振奋;暂时的恐惧之后,人会受到激励和鼓舞,能够唤起人的惊奇感和英雄气魄;朱光潜:“在悲剧观赏之中,随着感到人的渺小之后,会突然有一种自我扩张感,在一阵恐惧之后,会有惊奇和赞叹的感情;”——无论是生理上的宣泄,还是情感上的净化,或者是精神上的超脱,悲剧快感都是从最初的恐惧、哀悯和痛苦,转向一种解脱的快感;二喜剧一、喜剧理论的发展1.亚士多德——鄙夷说诗学中揭示了滑稽、喜剧与丑之间的关系,认为通过对丑、滑稽的摹仿而产生的喜剧性效果,是喜剧的主要特点;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模仿:“喜剧所模仿的对象较我们低下;但所谓低下,并非全指凶恶;可笑性只是一种丑;”理论特色:鄙夷说抓住了“可笑者”和“发笑者”的喜剧结构关系,但真正的鄙夷却不一定能产生喜剧的笑;2.霍布斯——突然荣耀说3. 康德——预期失望说4.柏格森——生命机械化说5.弗洛伊德——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6.马克思——历史丑角说二、喜剧的定义所谓喜剧,就是以智力性因素为基础,对生活事物与艺术对象中本质与现象、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之间的错位或乖讹的发现与揭示,并通过顿悟式的笑来完成对不合理因素的批判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颂,从而引人发笑来鞭策丑,征服丑,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优越胜利,最终达到对自我进行肯定的重要美学范畴;只有把“笑”的完美形式和深沉严肃的内涵结合起来,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喜剧艺术;三、喜剧的美学特征1.以“笑”为标志喜剧的笑是人与对象在性质上不平等的结果,是人明显地觉得对象低于自己,是自己取笑的对象;喜剧所引发的笑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笑,而是具有了深刻的社会理性内容,是自我高于丑陋的一种理解与顿悟;它来自于对生活真相和事物本质的洞察,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和道德批判性;2.以“可笑”为内容亚里士多德:“喜剧的模仿对象是比一般的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的‘坏’,而是指具有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或乖讹;”柏拉图:“不美而自以为美,不智而自以为智,不富而自以为富,都是虚伪的观念;”鲁迅:“喜剧就是把人生虚伪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可笑者——笑者笑者对可笑者的超越——喜剧的本质喜剧是在超越过程、向新境界进发的过程完成后,回眸看自己过去所形成的轻松态度,是超越自身的限度、缺陷后所形成的境界;因为已经超越,所以可以笑;是超越后的轻松和欢快;“笑”与”可笑“的种类:1意识到差错而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差错;——对知道何为偏离而不由自主发生的偏离,笑主要是善意的幽默;2意识不到自己的差错,而把差错作为正常的东西展示出来;——对不知道偏离而把偏离作为正常进行,笑主要是善意的戏谑;3明知自己的差错却要掩盖自己的差错,甚至炫耀自己的差错;——对明知偏离而掩盖或炫耀自己的偏离,笑主要是犀利的讽刺;3.以“悖谬”为形式以内容与形式的不和谐以及表面与实质的悖谬,产生滑稽可笑的效果;1人物性格的乖谬性从喜剧人物看,主人公往往表面上一本正经,而实质上非常庸俗;人物性格往往乖谬错讹、自相矛盾,多有愚行和丑行,却又自炫为美,具有人物性格的乖谬性;2喜剧冲突的荒诞性从喜剧冲突的性质和结局来看,多为无价值的以有价值自炫,并在自炫中暴露渺小和可笑,由此造成喜剧冲突的荒诞性;3艺术的讽刺性能带给人喜剧感的艺术作品多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对主人公的缺陷和背谬行为给予极度夸大,从而产生了一种滑稽可笑的效果;从艺术表现手段看,多用机智、幽默、讽刺、滑稽,往往采用夸张、反差、对比、误会、巧合、偶然、意外、怪诞、变形、拼贴等设计笑料的手段,具有艺术讽刺性;4语言的风趣性从语言运用上看,显得俏皮、夸张、诙谐,具有语言的风趣性;。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审美和艺术的学科,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它探讨人类对美的认知与感知,以及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
在美学中,人们可以了解艺术和美的定义、特征、起源、发展、分类、价值评价、经典理论等相关内容。
美学是一个综合性学科,跨越了哲学、艺术、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等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美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古希腊美学:古希腊是美学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美学理论有重大影响。
柏拉图强调理念世界中的“美”是超越个体感官的普遍真理;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个体经验和感知的重要性,提出“概念”和“感性”之间的关系。
2.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文化和美学的重要发展时期。
在此期间,人们重新审视和推崇古典美学,大量重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作品和理论,在美学理论方面,达·芬奇、拉斐尔等艺术家对美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3. 近代美学:欧洲近代美学的发展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有着密切的关系。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对美学理论有所影响。
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理论,开创了近代美学的新篇章。
4. 当代美学:20世纪以来,当代美学在逻辑实证、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和跨学科特点,与社会现实和文化形态密切相关。
二、美的概念与特征1.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审美体验的结果,既包括客观的艺术作品本身,又包括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心理活动。
美的定义是一个复杂的哲学问题,古今学者关于美的定义各有不同,多从客观、主观、相对、绝对等多个角度来进行阐释。
2. 美的特征:美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性与多样性、审美独立性与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美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更是人类主体性意识的审美心理活动,是主客观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美是统一的,又充满多样性,因人类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
艺术设计美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前言二、艺术设计美学定义与学科定位三、艺术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分类四、艺术设计美学的研究方法一、前言艺术设计美学是现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学科性质上看,艺术设计美学是现代设计学、美学与艺术学交叉发展而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自从近代工业设计成为独立的学科形式以来,关于艺术设计美学理论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是到目前为止,系统的设计美学理论—直处在严重缺失的发展状态,许多理论依然套用传统的艺术哲学或美学体系,从而混淆了艺术与设计之间美学特征的差异。
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广泛拓展和应用,设计美学的理论指导作用显得愈发重要。
古希腊大哲苏格拉底提出过关于技术美学六大特征的理论框架;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数学家斐波纳奇用等比数列创造出优美的斐波纳奇数列形式,合理地分析了物体造型形式美的比例关系;特别是后来的艺术大师兼科学家列奥那多·达·芬奇,更是用大量的设计作品,证实了形式美存在的数学基因;17世纪以后,美学探索理论更是层出不穷,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洛克、德国理性主义美学莱布尼茨,都从不同角度对审美客体的美学特征作过解析,尽管当时欧洲的美学论争其理论相悖甚远,但对形式美学的研究直至今天仍然势头强劲。
二、艺术设计美学定义与学科定位定义:设计是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因此,设计美学也有别于传统的绘画和装饰,其研究内容自然也不能完全照搬生吞传统的美学理论。
众所周知,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
艺术设计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与生产、科技、材料、造型、审美(心理)以及经济等密切相关,它是研究造型形式、功能、经济价值等规律的一门科学。
学科定位学科产生的基础:一是实践的基础;二是理论发展的基础。
发展:早期艺术与设计的界限比较模糊;随着机械生产、材料革命以及社会需求增加设计专门化开始显现;伴随社会对设计的心理需求的指数增加,设计专业化成型,对设计的审美指数的要求也逐步提高。
美学概论读书笔记
美学概论读书笔记美学导论—美的宇宙学根据读书笔记1谈美美学三书美学散步谈美书简2西方美学史中国美学史美的历程3美学概论美学导论4判断力批判美学抒情文章的读书笔记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读书笔记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文,体裁为散文.主要写作者在院子中乘凉并且欣赏荷塘及事物的景色.详细写了荷花与荷叶,其次描写了小径,水面,月光,山林等.又描写了动物来以动衬静.在文章后段记叙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许多美好的回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想逃避现实,把自己寄身与美好的景色中去.这篇文章通过字里行间写出了作者无尽的寂寞与苦闷.对这个黑暗的世界(表现在\"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一句,说明了现在生活与以前截然相反),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彷徨之中.通过月光与荷花荷叶的关系的细腻描写,朦胧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内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采莲的那一自然段有所描写)以及对和平,自由的追求.作者生平:朱自清(1898 年 11 月 22 日—1948 年 8 月 12 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写作的背景:曾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在 1927 年 7 月写下《荷塘月色》.此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美学史读后感[美学史读后感]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的一部美学史教材,美学史读后感。
自从它在1963年初次问世以来,不仅受到我国学术界的普遍重视,也获得了海外读书界的好评。
朱先生在本书最后一章谈到他编写时的立意说:我们只就每个时代中挑选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对每个代表人物也只约略介绍他的主要论点,挂一漏万是势所难免的。
挑选的标准是他们要确实能代表当代的主要思潮而且可以说明历史发展线索。
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次第概述了古希腊罗马以来欧洲一些重要美学家的论著。
美学概论笔记
美学概论笔记美是什么?美是事物中客观存在的物理事实吗?面对审美对象,我们为什么会产生美感?面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绝大多数人感受到了美,为什么仍有人看不到美?大家都夸赞拙政园美,我没有去过也没见过相关图片等为什么也认为它美?审美活动只存在于艺术中吗?为什么丑、荒诞、恐怖等也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又是怎么成为审美对象的?我们学习美学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要提倡美育?美学概论和美学史有什么关系……第一章什么是美学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创立的。
1750年,鲍姆嘉通的《美学》正式出版,标志着这门学科的确立。
在此之前,西方美学思想早已有之。
第一节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主张1.主张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及美的规律的认为有一个“美本身”存在,因而将“美本身”作为研究的对象。
2.主张美学是研究艺术的认为现实中虽然也有美的现象,但艺术是美的最具代表性、最高级的存在方式,通过对艺术的把握,就足以探究所有的审美现象。
黑格尔:美学是艺术哲学3.主张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
(2)以审美心理活动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英国经验派美学休谟同情感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审美活动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审美活动。
理解:1.美的现象不是物理的事实,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
例: 这朵花是红的。
这朵花是美的。
2.人与对象之间形成审美关系才会出现美。
人与世界建立的多种关系中,审美关系是其中的一种。
美的现象只存在于人与对象发生审美关系的那一刻。
3.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存在于审美活动中没有“审美活动”就没有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
审美活动本身是美得以生成的唯一方式。
所以,审美现象是属人的现象,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会形成人与世界之间的审美关系,因而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的研究对象。
在各种审美活动中,艺术活动是最高级、最典型的形态。
2014《美学概论》考试复习笔记精华
2014《美学概论》考试复习笔记精华1康德的美学理论主要集中在《判断力批判》的上卷。
2第一部涉及美感经验形态划分的著作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3文献记录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开始思考美的。
4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因素是行壮、色彩、声音。
5中国画多以写意为主,“神似”重于“形似”。
6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东方园林。
7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750年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
8从总体来看,美可以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大类。
9劳动美具体体现为劳动环境的美、劳动过程的美、劳动产品的美。
10艺术美的三种高级审美要素是意蕴、意境、典型。
11 鲍姆嘉通被称为“美学之父”。
12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意识。
13现实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
14研究美学所需要的最基本方法是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法、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心里学的方法。
15西方悲剧主要有三种类型,即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存在悲剧。
名词解释:建筑艺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形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为特点,为标准,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工艺美术: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艺术。
典型:在艺术作品中,典型是指通过鲜明独特的个性,集中地概括一定社会生活中某种人或事物的共性,深刻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规律并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社会美:是指社会生活显示的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科学实验以及人的衣食住行、交际往来等各方面。
现实美: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美,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它遍布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美感经验:就是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创造和艺术鉴赏)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
美学概论知识点总结归纳一、美学的起源和发展1. 美学的概念和起源:美学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哲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著作中,意为对美的研究和理解。
美学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思考,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有关于美的著作。
2. 美学的发展:美学经过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时代等几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西方美学理论的框架。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和全球文化的交融,美学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二、美学的基本概念1. 美:美是一种非常主观的感受和评判,它既包括客观世界的美感特征,也包括主观个体的审美情感和品位等因素。
美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2. 艺术:艺术是一种人类创造力和审美意识的结晶,它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雕塑等多种形式。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追求的媒介。
3. 审美:审美是一个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在审美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美的外在特征,也可以深入体验和感悟美的内在意义和情感价值。
三、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 客观主义:客观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客观世界的属性和特征。
客观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2. 主观主义:主观主义认为美是主观个体的感受和评判,它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美的理解和追求是不同的。
主观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克罗齐尔、舍勒等。
3. 综合主义:综合主义认为美是客观和主观的结合,美是在客观世界和主观感受之间产生的,它既包括客观的美感特征,也包括人们在感知和理解美时产生的主观情感和价值。
综合主义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有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四、美学的基本问题和方法1. 美学的基本问题: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包括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美的功能和意义等。
这些问题涉及到美学的核心课题和理论基础,对于美学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 美学的基本方法: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理论分析、实践观察和历史比较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美学家深入理解美的本质和价值,探究美在不同文化和历史环境下的表现和发展。
美学概论知识点(二)2024
美学概论知识点(二)引言概述:在美学概论的第二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探讨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本文将从美学研究对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美学评价、美学创作和美学历史等五个大点展开讨论。
通过这些细分内容,我们将深入了解美学的内涵与应用。
正文:一、美学研究对象1. 美学对象的定义和范围2. 美学对象的分类与特点3. 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别与联系4. 美学对象的时空变化5. 美学对象与文化背景的关系二、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1. 美的主观感受与审美经验2. 美的客观规律与客观标准3. 客观性和主观性在美学研究中的角色4. 美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互动关系5. 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哲学争议三、美学评价1. 美学评价的概念和作用2. 美学评价的标准与方法3. 美学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4. 美学评价的多元观点与多样化5. 美学评价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四、美学创作1. 美学创作的定义与要素2. 美学创作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3. 创作过程中的观念与审美决策4. 美学创作的社会背景与意义5. 美学创作与视觉传达的关系五、美学历史1. 古代美学思想与理论2. 文艺复兴以及巴洛克艺术的美学观念3. 启蒙时代的美学理论与变革4. 现代美学流派和哲学思潮5. 当代美学发展和美学思想的趋势总结:通过对以上五个大点的讨论,我们深入探讨了美学研究对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美学评价、美学创作和美学历史等重要知识点。
美学作为一门涉及艺术、审美和人类情感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广阔而复杂。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美的概念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化。
河南大学美学概论笔记.
河南大学美学概论笔记.《美学》复习笔记话说,整理完了外国文学,又花了两天功夫把《美学》教材逐字逐句的看了一遍,似乎看出了些许心得,但是敬爱的付国锋老师明显很不靠谱,所以这份资料也完全是我主观预习加复习的来的东西,其本质就是无,然而,无不是没有,而是无法言说。
这份资料的不靠谱程度大体如此。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一、美不等于美学1、《大英百科全书》:“它是关于美及其在艺术和自然领域中的表现和认识。
”日本《□辞苑》:“阐明自然和艺术中美之本质与结构的学问,他以美的一般现象为规定对其内部条件和基础发展进行阐明规定。
”2、世界上第一个对美学进行理论上系统研究的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二、美如何成为“学”1、真正实现为美学命名的人是德国的鲍姆加登。
(注:柏拉图的天才一问——“美是什么?”使西方有了美学,被称为“哲学美学的创立者”,而鲍姆加登则是以一个恰当的方式将美学命名为“美学”,而成为“美学之父”2、鲍姆加登对美学的定义:1、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2、美学是自由艺术的理论。
3、美如何成“学”?答:美是怎么成为“学”的包含了两个问题:一是西方文化特殊的思维方式产生了美学;二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是美学成为世界性的学问。
可以说是包含了三个方面:其一,西方文化如何使美成为“学”的;其二,各非西方文化是如何在由分散的世界史向统一世界史的全球演进中,具体的接受西方学科体系而从现代文学结构中产生美学的;其三,各非西方文化在承认了美学,把美学作为学科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后,以现在的美学框架,按图索骥的在自己的历史中把相关的资料汇集起来,构成本文化的“美学史”(注:以上文字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西方文化研究出了美学;非西方文化接受这一美学理论;非西方文化构建自己的美学史。
4、西方美学是如何产生的?答:西方美学的产生,源于三个基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对心理知、情、意的明晰划分;对各艺术门类的统一定义。
(注:以上文字可以理解为解答了为什么会产生美学;而且美学为什么偏偏在西方产生基础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美学概论知识点
第二章一、美的本质1、从物质世界中去探寻美的本源美就是事物本身所固有一种物质属性,如自然属性、形式特点、典型性等,就是独立于人类主观意识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不受主体的偏见与个人爱好的影响。
(1)“美在形式”说美就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形式、结构、属性、特质与法则。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英】荷迦兹《美的分析》【美】克莱夫·贝尔:美就是“有意味的形式”。
(2)“美在典型”说美就是典型,就是同类事物中最富于特殊性、最有代表性的事物。
【古希腊】苏格拉底【法】孟德斯鸠【美】朗洛伊斯2、从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源认为美不就是客观地存在于物,不就是物固有的属性与特质,而就是精神介于物的结果,精神就是第一性的,把美归结为一种精神现象或精神属性。
(1)“美在理念”说客观唯心主义:把外在于人的某种绝对观念瞧成就是美的本源。
【古希腊】柏拉图【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德】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在主观”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心灵如意识情感、想象、直觉等瞧成就是美的本源。
【英】休谟【英】科林伍德【意】克罗齐3、从主客观关系探寻美的本源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主客观的关系上,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美在关系”说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关系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认为美与不美并不完全取决于事物本身,而就是要瞧它与人及其周围其它的事物所形成的关系。
【法】狄德罗(2)“美在生活”说强调美就是一种客观社会存在,就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美存在于审美主体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审美实践活动。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4、从社会实践活动去探讨美的本源【德】马克思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美的根源不在自然物质属性,不在客观精神,不在主观心理,也不在主观心理与客观事物的统一,它的根源深深地蕴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
劳动创造了美。
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感性显现”5、美就是不可定义的【分析哲学】二、美学学科概述(一)美学的概念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就是“对感观的感受”。
徐恒醇设计美学概论重点笔记
徐恒醇设计美学概论重点笔记徐恒醇是一位著名的设计美学学者,他对设计美学的研究贡献良多。
设计美学是研究设计的美的本质、规律和价值的学科,它涉及到设计的审美特征、美的表现形式以及美感的产生和传达等方面。
徐恒醇的设计美学概论涉及的重点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徐恒醇在其概论中对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包括对美学、设计、审美、美感等概念的界定和关系的探讨。
他可能会从哲学、艺术等多个角度对这些概念进行解读,以便让读者对设计美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设计美学的理论体系,徐恒醇可能会介绍设计美学的理论体系,包括设计美学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等内容。
他可能会从西方和东方的设计美学理论出发,对不同的理论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让读者了解设计美学的理论框架。
3. 设计美学的实践应用,徐恒醇可能还会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介绍设计美学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
他可能会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展示设计美学在产品设计、空间设计、传播设计等方面的具体运用,以便让读者了解设计美学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方法。
4. 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徐恒醇可能还会展望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对设计美学研究的前景、新理论的涌现、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展望。
他可能会对设计美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便让读者对设计美学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总之,徐恒醇的设计美学概论涉及的重点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实践应用和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
阅读这本书将有助于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设计美学的相关知识。
美学概论笔记
美学概论笔记导论美学:简单说来就是人类思索美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在理性层面认识美,提高美的鉴赏力,从而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去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二,美学的对象和方法三,本课程的基本框架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武举论美,《乐论》,诗论,画论,书论(二)西方:1,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2,18世纪:1750年鲍姆加通美学》,标志着美学诞生3,德国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美学史第一次高峰(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革命性意义:奠定理论基础;完成审美本体论转向;提出方法论原则.(四)美学研究细化;流派多元;部门美学;中国美学二,美学的对象和方法(一)美学的研究对象:1,学术观点:否定说;美与艺术;审美经验;审美关系2,审美关系中的美的本质,美感,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审美教育(二)美学的研究方法:1,原则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具体方法:哲学思辩,艺术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发生学方法,科学实证,语言学现象学解释学等三,本课程的基本框架1,《美学概论》:属美学[美学理论,美学史,门类美学]中的基本理论部分,即美学的核心内容.2,基本框架:A,美论,美感论,形态论是构成理论的核心"骨干"B,艺术美论,审美论,美育论是构成理论的丰满的"血肉"C, "余论"部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的形成,并通过呈现研究中曾经和正在面临的难题,展望美学发展的未来第一章美论美论:是对美学"元范畴"的研究,即美的事物美之为美的根据及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本质规定性和一般原理.一,美的探索(一)(二)二,美的本质(一)(二)三,审美关系(一)(二)美的探索(一)"美是难的",但并意味着美的本质的不存在,以及美的本质的无法发现.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A,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B,苏格拉底:有用就美;C,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 D,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E,普洛丁:神(好比太阳)是一切美的本质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A,达芬奇,莎士比亚肯定自然界本身的美和美感的正当性(艺术是镜子);B,狄德罗:美是关系---真实的美,相对的美;C,休谟:美不是事物的性质,美即美感;D,博克:美是事物的客观性质,唤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感,小巧,光滑,娇柔.美的探索(二)3,古典美学:A,康德:"美是崇高的象征","美"涉及的是知性和理性对象的形式,超越了具体的认识和道德内容;B,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历史主义的方法,主体与对象在领导中的统一,客观唯心论的"头足倒置";C,费尔巴哈:"自然界和人"替代"绝对精神",实现自然主义,人类学基础上的美学;D,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想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是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生活是美的母体;重大突破与发展;阶级观点的初步尝试4,三个论美模式:A,美在自然属性:美在客观形式(技术美学,迪扎因,设计美学); "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弗洛伊德,阿恩海姆,苏珊朗格)B,美在现象之后的本质:柏拉图"理式",普洛丁"太一";康德"人类集体理性",黑格尔"绝对理念";休谟"主体性";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柏格森生命哲学.C,美在关系,美是生活: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美的本质(一)对美的本质必须尽可能地按照马克思本人对美的理解进行界说.1,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劳动":劳动不仅改造着外在自然界,而且历史地改造着自身.A使主体于客体开始分化;B使身体器官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C创造了人格化的世界(第二自然):在产品中再现了人的意志和力量. 2,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正在,即将及象征性的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包括内在自然,外在自然).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基础是劳动实践:A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必然结果(劳动实践把人自身从一切存在物中区分出来,提升为主体,同时把外部世界和自然对象变成人的无机身体,为我而存在的客体,造成了主体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B人化自然在实践中不断扩大:主体的素质和本质力量得到巩固,充实,丰富和完善,在人的创造本性驱使下,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来实现,为了自己的本质和需要,人不断的从事实践活动;C美的规律:劳动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美的规律就是生产中的造型规律,即主体目的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规律是一个没有实际内涵的概念,在实践中把美的追求,美的体验,美的理想等,审美的加以实现便体现了美的规律.美的本质(二)3,劳动创造美:A,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自然按照人际所到的自然,认识的自然,有所改造的自然,人造自然,人体自身的自然等次序,按照其人化的不同水平进入人的观照范围,成为人的精神把握的对象,进而成为美的事物.B,劳动创造了具备审美素质的人(美感是"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发展了感官的特长:概括性(理论家),联系性(通感),情感性(情感舒展与投射),创造性(远距离欣赏)C,劳动创造了主客体的审美关系:主体通过劳动把本质力量投射,确证在对象中,客体在劳动中不断唤醒着"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人在劳动中直观自身.4,美的本质的尝试性回答:A,美从哪里来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B,美怎样产生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C,美是什么劳动世界成果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便体现了美的本质.美是人性的证明.审美关系(一)在美的领域中,种种范畴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层次上是审美对象,而在深层的层面上却是通过对象间接的审美自己(我们的本质).(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A,审美关系不同于认识关系:明理和经过概念的逻辑判断并不导致审美.B,审美不能排除认识:广博的认识有助于扩大加深审美范围,提高主体的美感能力.审美关系以认识关系为前提和基础,审美不是认识,却包含或趋向与某种认知.C,审美关系不同于功利关系:功利活动的目的是占有,支配甚至是消灭对象,具有排他性;审美活动的目的是观照对象,求得精神的享受与充实,具有共享性.D,审美关系潜伏着功利关系:功利活动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功利关系本身的内涵也在丰富,社会美,自然美包含浓厚的伦理意味,艺术也要求尽善尽美.审美关系(二)2,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A,个体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莱特".B,民族性:同一个对象对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审美内涵.C,阶级性:在审美关系中,美还有阶级属性.复习思考1,谈谈你对理解美的几种模式的看法.2,*你怎样理解美的本质3,*谈谈劳动和人化自然的美学意义.4,简述美的规律的两个层次.5,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6,*谈谈审美关系与认识关系,功利关系的区别与联系.7,*审美关系中美的属性有那些举例说明.注:带*号的要重点掌握.第二章美感论美感论:是美学理论的关键.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审美意识系统是具有历时性的观念结构,审美感受具有共时性,是美感形成的基础,也是审美意识系统的核心.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一)(二)二,美感的心理结构三,美感的特征四,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一)(二)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一)从广义的美感入手,追溯人类审美意识系统的宏观历程.1,美感论的历史回顾:A,柏拉图:美感是人的灵魂在迷狂状态下对美的理念的观照.B,夏夫滋博里:把先验的审美感官(内在感官,第六感官)当作美感的基础.C,精神分析学派:把美感归结为被压抑的本能的一种特殊的宣泄方式.D,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博克"社会生活的情欲", "自我保全需要".E,费尔巴哈:美感来源于人在对象中直观到了人的本质.F,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感是从审美对象上观照到生活所引起的愉快.G,达尔文:高等动物的生物进化就形成了美感.H,弗雷泽:巫术说.2,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A,制造劳动工具最早也是最明显地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自由活动的特性,不仅得到了物质的满足,也在心理和精神上体会了创造的快乐,即美感的胚胎.B,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尤其是巫术活动,在人类审美意识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C,对象的意义要靠人的感觉来发现,包括美感在内的人类感觉的产生,是人类长期劳动,使自然界得以人化的结果――自然界人化的过程是全部世界史的过程,因此,美感也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二)3,美感的丰富与发展A,美感的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观念的丰富:原来对人来说一些疏远的,可怕的自然现象,如荒芜人烟的大漠,波涛汹涌的海洋,冰封雪盖的极地,惊心动魄的火山爆发,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B,审美感受的细化和深入:从比德到畅神显示了美感的深入好纯粹;20世纪的反传统倾向,既刷新了人类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C,美感的差异性和共性:美感的时代性,不同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生活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取向,不同的审美感受;美感的民族性,审美意识的民族差异,尤其是艺术的民族性,使得这个世界的审美活动丰富多彩;美感的个体性,先天的生理素质,神经类型,气质禀赋各不相同,后天的社会生活经历,文化修养,职业习惯,审美活动的形形色色,造成个人的审美感受,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的差异.美感的共性,a人同此心,心同此理;b,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某种普遍性,共同性,延续性;c,形式美具有共同性.美感的心理结构1,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活动中知情意之间的关系]A,智力机制,认识活动与美感活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会影响对事物的审美判断,只有形成了具有深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智力结构,才能使人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对社会美和艺术品的审美感受更加深入,更加强烈.B,意志机制,行为活动与美感活动:a,意志使人专注于审美活动,驱使人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和精神上的愉悦;b,意志保证人的审美能力认识美的规律,并在审美活动中提高和完善自己,达到美感活动的最后目的.C,情感机制,情感活动与美感活动:美感就是人的情感机制行使感受功能,进行审美判断的心理过程――审美观念和审美需要的提升,使人们在美感活动中的情感愉悦更加强烈,甚至上升到意志自由的境界;美感活动借助于想象力把审美客体和情感结合,形成审美意象,继而通过对审美意象的凝神观照,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D,美感活动是以情感机能为主体,以情感运动为中介,从而调节人的智力结构和意志结构,提升人从认识必然到意志自由的心理过程.2,美感的心理结构:A,双重的动态结构:表层上,审美器官直觉把握审美意象;深层上,以情感为中介,审美意识系统对审美意象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B,既是共时的又是历时的:就共时性而言,美感活动是一个具体的审美感受过程; 就历时性而言,人的审美意识系统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美感的特征康德"审美四契机":第一:"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第二:"量"的特征,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第三:"关系"的特征,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第四:"模态"特征,无概念而有有必然性.1,美感的直觉性:A,美感直观性的两层涵义:形象直观性,身心直接面对审美对象;瞬间生成性,审美不必借助抽象的思考,逻辑的推演,无须深思熟虑,就能获得审美享受.B,美感直观性的双重原因:审美客体具有形象的特征,使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审美主体的生理心理结构,可以导致一种对美的"条件反射".C,一旦接触到审美对象,主体可以立即调动经验"内存",产生审美判断,美感自然表现为直觉了. 2,美感的愉悦性:A,美感中必然带有生理官能上的快感,美感是以感官愉悦为基础的.B,美感愉悦是清理交融的,情中寓理的愉悦,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状态.C,美感不是单一的快感,人禀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凡此种种都是美感的具体体现.3,美感的超越性:A,超功利性:它不是为着满足人们认识和实用的功利,但起着陶冶,感染,熏陶,和教育人的心灵,潜移默化人的精神的特殊作用,即"不用之用".""""B,超现有性:席勒认为,审美活动可以复归人类所失去的人性,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黑格尔认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这是美感的最大价值,也是我们审美活动的最高要求.美感与快感4,美感与快感:(有助于对爱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爱情审美观)A,层次不同:快感是生理本能平台上的满足,美感是精神人性空间里的愉悦.B,对象不同:快感对象是客体的内容和实体,美感对象是客体的形式和境界.C,获取不同:快感取决于对对象的占有消耗,美感得宜于对对象的观照呵护.D,性质不同:快感进行时具有唯我性排他性,美感展开时具有社会性共享性.E,意义不同:快感有助于维护生存身心健康,美感有助于自我实现人性提升.F,存在不同:快感的存在是单次性瞬间性的,美感的存在是弥散性积淀性的.美感的生理要素1,美感的生理表现:人类表情有其生物学的根源,所以诸如喜怒哀乐等许多最基本的情绪,人在外貌表现上是相同的,具有人类的共同性.2,美感发生的生理机体:A,感觉系统:视听两种感受器被称为审美感官,其审美功能表现在:声,色,形是客观世界具有审美意义的形式因素,视听系统感知这些因素的能力,是它们作为审美感官的基础功能;视听及其结合,具备对客体世界较高的整合能力,使主体可以把握到完整的世界总体,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保障.B,人脑结构:大脑皮层最为重要.美感心理因素(一)审美感受是各种心理因素复杂交错的动力综合,它们相互诱发,相互渗透,相互推动.1,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几乎总是同时进行,通称为感知.A,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B,审美感知具有完整性.C,审美感知注重形式表情性.2,联想和想象:(1)联想A,相似联想.B,接近联想.C,对比联想.(2)想象A,再造想象,它在我们欣赏艺术美,尤其是文学艺术时作用很大.B,创造想象,它是美感活动,尤其是艺术家创造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C,审美想象,是充满情感,以情感为动力的;虽然不直接表示概念,但受理性支配.美感心理要素(二)3,情绪和心境:情绪和心境是情感的表现形态,美感是情感活动.A,情绪是一种较强烈的情感表现,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心境是人的情绪之弥漫,持续的状态和趋向,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情绪.B,情绪和心境,能够影响人的行动表现,使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体验,染上某种情绪和心境特有的情感色彩.C,审美主体的情绪和心境直接影响审美感受和美感的倾向.4,审美理解:A,审美理解:是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动的价值整体把握和领会.B,三个层次:确立非实用的独立于现实生活的"审美虚静"状态;理解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以及题材,典故,技法等;对形式中的深层意味的直观把握.C,两个特性:非概念性和非逻辑性,即超感性而又不离开感性,趋向概念而又无确定概念;模糊多义,意味无穷,即具有意无穷性,不能用任何确定性的概念表达和穷尽.。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docx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本课程主要内容一、美论二、美感论三、美的形态论四、审美论五、美育论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二、美的本质三、审美关系一、美的探索1、关于“美是什么”的历史探索(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普洛丁(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达芬奇、莎士比亚、狄德罗、休谟、博克(3)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美的探索2、美的理论模式(1)美在客体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2)美在主体柏拉图“理式”;普洛丁“太一”;康德“人类集体理性”;黑格尔“绝对理念”休谟“主体性”;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柏格森生命哲学(3)美在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或美是生活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一、美的探索3、中国在探讨“什么是美”这一问题上的主要问题(1)美是在心还是在物?(2)“夫美不自美,引人而彰”(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4)中和为美:发乎情,止乎礼仪(5)仁为美:尽善尽美另:一般认为《乐论》是中国最早的美学专著二、美的本质1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A从对象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探讨美的本质B从客观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C从主观精神世界探讨美的本质D从社会生活探讨美的本质E否定美的本质二、美的本质2中国关于美的本质的四种说法客观派主观派实践派意象派二、美的本质3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1)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2)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3)劳动创造美三、审美关系1、什么是审美关系(1)审美关系是人同现实的一种特殊精神关系(2)审美关系与功利关系、认识关系的区别2、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3、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个体性、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本章重点1、美的几种模式2、美的本质3、劳动和人化自然的美学意义4、美的规律的两个层次5、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6、审美关系与认识关系、功利关系的区别与联系7、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第二章美感论一、美感的涵义二、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三、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四、美感的特征五、美感的本质六、美的欣赏与判断第二章美感论一、美感的涵义1审美感觉与其他感觉(1)认识感觉(2)道德感觉(3)日常感觉2作为感觉的美感3美感与美的关系4美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第二章美感论二、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1美感产生的根源(1)倾向于从审美的主观意识方面探究美感产生的根源柏拉图神灵说;夏夫兹博里“第六感观”说;康德先验说;立普斯“移情说”;克罗齐“直觉说”;内模仿说;心理距离说(2)倾向客观存在对美感的作用,并从现实生活和历史的角度解释美感的产生亚里士多德;费尔巴哈;车尔尼雪夫斯基;达尔文;博克第二章美感论(3)美感的形成是整个实践史的产物原始劳动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基础;原始艺术使审美走向了自觉;美感的形成是社会实践和自然界人化的结果第二章美感论二、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四、美感的特征⑴直觉性(2)愉悦性(3)超越性(4)情感性五、美感的本质美感是对善的直观、真的追求第二章美感论六、美的欣赏与判断(1)审美的欣赏的主客观条件(2)审美趣味的差异性和共同性(3)审美判断的标准第二章美的形态论一、美的存在形态1自然美(1)自然美的产生自然的“人化”和“解人化”的自然(2)自然美的表现形态奇、秀、险、幽、雄、旷(3)自然美的不同方面形象美、色彩美、动态美、声响美第二章美的形态论(4)自然美的特征自然美以自然属性为存在基础;侧重于形式美;自然美有着特定的内容(5)自然美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用、比德、畅神第二章美的形态论(6)关于自然美的几个问题美的对象还是美的感觉?自然美是否具有等级之分?自然美高于艺术美?自然全美?第三章美的形态论2社会美(1)社会美的涵义和范围(2)社会美的特征(3)社会美的类型(4)社会美的具体体现人、人文环境、日常生活、民俗风情、节庆狂欢、休闲文化第二章美的形态论3科学美4技术美5环境美6产品美第二章美的形态论二、艺术美1艺术与非艺术(1)能否感兴(2)能否脱离现实利害进入审美思考(3)能否将现成物的物性转化为精神性第二章美的形态论2艺术的涵义(1)起源模仿说、巫术说、宗教说、游戏说、劳动实践说(2)有关艺术本质的探索(3)艺术的基本类型第二章美的形态论3艺术美的基本特征(1)创造性(2)主客观统一(3)非物质实用性(4)永久性第二章美的形态论三、美的表现形态1崇高(1)不同审美对象中的崇高自然中的崇高社会中的崇高艺术中的崇高第二章美的形态论(2)美学史上的崇高古罗马修辞学家朗吉弩斯最早提出“崇高”概念一伟大心灵的回声博克:英18世纪的他站在纯感觉论的立场上考察对象的崇高属性康德: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黑格尔:《美学》一崇高是理念大于或压倒感性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体大,量大,力大第三章美的形态论2优美(1)什么是优美(2)优美与崇高的比较第二章美的形态论3悲剧(1)悲剧涵义(2)悲剧的本质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恩格斯、鲁迅、尼采(3)悲剧的三要素抗争、行动、毁灭(4)悲剧的分类(5)悲剧的作用认识、教育、审美第二章美的形态论4喜剧(1)涵义(2)分类(3)产生的根源本质与现象的不协调期待与事实的落差(4)喜剧特征是寓庄于谐第二章美的形态论5丑(1)概念界定(2)基本范畴审美范畴的丑、道德范畴的丑、艺术内容丑、艺术形式丑、自然丑(3)艺术丑的特征(4)美学史上对美丑关系的探索(5)审丑的实质第二章美的形态论6荒诞(1)涵义语源:“荒诞” (absurd)一词源于拉丁字absurdus,意指“悖理”和“刺耳”字典:不合逻辑、不合情理、悖谬、无意义和不可理喻第三章美的形态论(2)三个问题“荒诞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状态?为什么这样的生存状态被判为“荒诞的” ?“荒诞的”意识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状态?第三章美的形态论(3)“荒诞”技巧:“无化”(4)荒诞的审美状态:不和谐本章思考题1、自然美有那些形态?如何理解自然美的产生?自然美在当前对人们的生活有何新的意义?2、怎样认识人的美?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如何?3、为什么说艺术美来源于生活?如何对艺术美进行评价?4、结合具体例子谈谈你对科学美与技术美的认识?5、什么是崇高?崇高有那些审美特征?6、试比较优美与崇高的异同。
美学概论重要知识点
美学概论重要知识点
1. 美学的定义和范畴: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规律、价值和创造的学科。
2. 美的起源和本质:美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源自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3. 美的主体和客体:美的主体是人类,美的客体可以是自然景观、艺术作品、人类行为等。
4. 美的特征和要素:美具有客观性、感性性、统一性、历史性等特征,要素包括形式、内容、情感和价值。
5. 美学的方法和创造:美学研究可以借助哲学、艺术、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艺术家通过创造来实现对美的表达。
6. 美学的历史发展: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美学、中世纪美学、现代美学等阶段,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体系。
7. 美学的价值和意义:美学研究有助于提升人类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8. 艺术和美学的关系:艺术是实现美的形式之一,美学是研究艺术的学科,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
9. 现代艺术和美学的挑战:现代艺术在形式、内容、观念等方面对传统美学提出了挑战,引发了对美的重新思考。
10. 美学与社会文化:美学研究不仅关注个体的审美体验,还关注社会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审美标准和审美教育。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概论复习资料整理一(2)美学学科的基本情况1.美学研究的对象观点一:美(毫无意义)观点二:美学就是艺术哲学——黑格尔(排除了艺术之外的美)观点三:审美心理——鲍姆加登:人的感觉领域;经验主义:审美经验;心理学美、精神学分析:主观的心理结构(审美心理之外的现象,美学是否应该视而不见?)【审美经验】: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感受、只觉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愉快的心理体验,是人内在心理活动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
观点四:将美与哲学等同起来,讨论抽象意义上的美的价值——尼采:人类通过艺术来理解世界与生存;海德格尔:艺术中包含人类生存的价值(具体的美呢?)目前美学的研究对象:(1)现实中的艺术审美活动;(2)美和艺术现象的历史变化和社会内涵;理解分析人类的审美活动的意义,进而理解人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2.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属于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的生活的知识体系。
也需要结合社会科学有关人的知识。
美学研究的特点:(1)概念与形象相结合;(2)抽象与具体相结合;(3)逻辑分析与个体经验相结合。
美学的学科性质:运用体验与概念推理分析方式的人文学科;同时也需要吸收社会学科的相关基础。
3.美学是什么:美学是运用体验与概念推理分析方式来研究现实与艺术中的美的现象的人文学科,探讨这些现象所体现出来的、有关人的存在和实践的价值和意义。
美学——人的现象和问题4.美学的理论体系:没有公认统一的美学体系(个么那你讲个屁啊)5.美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的——概念推理型典型代表:古希腊美学、德国古典美学——先找一个逻辑起点,一个关于美的基础概念,然后进行推导。
(2)心理学的——实验+推理方法(对产生美感的过程进行推理再做概念性描述)心里美学:心理距离、直觉过程、移情、内模仿【心理距离】:英国心理学家布洛认为,美的纯粹客观性并不存在,使用客观标准、准则和范畴来界定美,将会抹杀掉许多丰富多彩的美感事实,因此他主张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美,说明美感乃是出自人们对艺术品的观赏所产生的心理效应,而此效应则是生于心里距离。
(完整word版)美学概论复习重点
美学概论复习重点第一章什么是美学◆1.文献记载表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早的开始思考美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因之成为西方从形式角度研究美和艺术的滥觞。
◆2.柏拉图的对话《大希庇阿斯》,是西方历史上第一篇企图给“美”下定义的文章,代表作《理想国》。
3.维柯提出“诗性智慧”。
◆4.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美学之父”,1750年出版了以“美学”命名的书,从此开始了美学的学科史。
◆5.康德主要著作是著名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趣味判断就是它的美学。
6.如何理解“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首先美是与人相关的,是属人的现象,没有人也就不会有美。
“美的现象是属人的现象”是研究美学必须恪守的第一底线,这就意味着:①在没有人之前,世界上不会有美的现象,一个物理事物如果不与人发生关系,也不可能具有任何审美意义。
②美的现象不会出现在其他非人类的活动领域,如一只蝴蝶在花丛中嬉戏,但它却绝不会感受到花的美。
同样,一只蜜蜂虽然在建巢方面,可以与最伟大的建筑师相媲美,但它筑巢时绝不会使用“美的尺度”。
③凡是说到“美”时,都意味着它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独特的“关系”,除了这个独特的“关系”领域外,美不可能出现在别的任何关系。
◆7.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审美活动。
所谓审美活动,就是人在其历史性的生存展开中所形成的生存境况的形式表达,即“存在性境域的显现活动”:它包括:审美活动的起源、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审美活动的本质以及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符号形式、艺术)等主要方面。
8.研究美学所适用的方法:①哲学的和逻辑的分析方法②符号学和语言学的方法③心理学的方法。
9.美学的目的是成就人自身。
①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自由②从审美活动认识人的完善③培养审美能力,创造美的生活。
10.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曾说过:只有感性的人是野人,只有理性的人是蛮人,而真正自由的、完善的人则是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的和谐的人。
美学概论知识点2024
引言概述: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的学科,探讨美的本质、美的标准以及审美的过程和价值。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涵盖了广泛的话题,从艺术到自然景观,从文化传统到社会价值观。
本文旨在介绍美学概论的知识点,并以五个大点来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一、美学的定义和历史1.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美和审美的学科,涵盖了对美的本质、美的标准、审美的过程和价值的探讨。
2.美学的起源和发展:美学作为一门学科,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形而上学到经验主义的思想转变,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美的本质和标准1.美的本质: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存在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从客观角度看,美可以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从主观角度看,美可以是个人的情感和体验。
2.美的标准:美的标准是评价美的尺度和准则。
美的标准可以基于客观的规律,例如比例、对称和和谐;也可以基于主观的情感和个人喜好。
三、审美的过程和价值1.审美的过程:审美的过程是个体接受和欣赏美的过程。
审美的过程包括感知、理解和评价等多个环节,涉及感官、认知和情感等维度。
2.审美的价值:审美的价值体现在对美的欣赏和体验中。
审美体验可以带来情感上的愉悦、认知上的启发和文化上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心理和社会意义。
四、美学与艺术1.艺术的定义和特点:艺术是美学的重要领域之一,涵盖了绘画、音乐、文学、戏剧等多个艺术形式。
艺术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和创造美的方式来呈现。
2.艺术的美学意义:美学对艺术的研究不仅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和技巧,还关注艺术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和意义。
美学为我们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提供了深入的视角和方法。
五、美学与社会文化1.美学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美学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
美学在社会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还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2.美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应用:美学在社会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广告传媒和教育等领域中,美学对于提升品质和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美学笔记知识点总结
美学笔记知识点总结美学是研究美的原理、规律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学科,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和探讨,对于美的本质、美的形式、美的分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以主要美学知识点为线索,进行笔记总结。
一、美学的概念与形成1. 美学的概念美学是研究美的原理、规律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学科,它关注美的本质、美的创作、美的鉴赏等问题。
美学以审美活动为中心,探讨人们对美的体验、感知和理解,旨在揭示美的规律和本质。
2. 美学的形成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艺术与审美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提出了言说和表演艺术的观点,并对美的本质进行了深入剖析。
而柏拉图则主张超越物质世界,追求理念之美,提出了“意识形态”的美学观。
3. 美学的意义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人类的审美活动、文化艺术的发展、社会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美的本质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促进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推动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二、美的本质与美学理论1. 美的本质对于美的本质,历代美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对称、秩序、完整”的体现,柏拉图主张美是“超越物质的理念之美”,康德认为美是“无目的性的目的”。
可以看出,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不同的美学理论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释。
2. 美学理论美学理论是对美的思想和观念进行系统阐述和总结的学术体系。
典型的美学理论有形式美学、审美经验理论、美的历史性理论等。
形式美学主要关注艺术形式和结构,审美经验理论则探讨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美的历史性理论则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对美的发展进行分析。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美的本质和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艺术与美学1. 艺术的概念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涉及绘画、音乐、文学、舞蹈等各种形式。
美学概论知识点txt
美学概论知识点txt 美学概论是一门研究审美活动及美的本质的学科。
它探讨了艺术、美感、审美经验以及美学理论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以“美学概论知识点txt”为标题,通过逐步思考的方式,介绍美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 美学的定义及研究领域美学是对美和审美活动进行研究的学科,它关注美的本质、美的起源、美的价值以及美的体验等问题。
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艺术、文学、音乐、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以及审美感受、审美判断、审美评价等方面。
2. 审美经验和美的体验审美经验是指人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过程。
美的体验是一种主观感受,包括对艺术品和自然景观等外部事物的感知与情感共鸣。
美的体验可以带来愉悦、赏心悦目的感觉,同时也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3. 艺术与美艺术是美学讨论的一个重要领域。
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和观众的欣赏,传递出美的意境和情感。
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都可以通过表现方式和符号语言来传递美的信息和情感。
4. 美的标准和美学判断美学研究还探讨了美的标准和美学判断的问题。
美的标准是指衡量美的尺度和准则,它可以有个人的主观标准,也可以有社会和文化的共同标准。
美学判断是指对美的评价和鉴赏,它根据美的标准对艺术作品进行评价和辨别。
5. 美学理论与美的哲学思考美学理论是对美学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的学说。
美学理论包括美的本质论、美学形式论、美的哲学思考等。
美的哲学思考涉及到对美的本质、美的意义、美的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和辩证。
6. 美学与社会文化美学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对美学观念和审美经验产生影响。
美学研究也反过来可以深化对社会文化的理解,通过分析不同文化中的美学现象和审美观念,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学差异和变化。
7. 美学的实践和教育意义美学的实践是通过参与艺术活动和欣赏艺术作品来提升审美能力和体验美的活动。
美学的教育意义在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使其能够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和人文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概论笔记导论美学:简单说来就是人类思索美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在理性层面认识美,提高美的鉴赏力,从而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去创造美的生活和美的世界.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二,美学的对象和方法三,本课程的基本框架一,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武举论美,《乐论》,诗论,画论,书论(二)西方:1,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2,18世纪:1750年鲍姆加通美学》,标志着美学诞生3,德国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美学史第一次高峰(三)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革命性意义:奠定理论基础;完成审美本体论转向;提出方法论原则.(四)美学研究细化;流派多元;部门美学;中国美学二,美学的对象和方法(一)美学的研究对象:1,学术观点:否定说;美与艺术;审美经验;审美关系2,审美关系中的美的本质,美感,形态,审美经验,艺术美,审美教育(二)美学的研究方法:1,原则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具体方法:哲学思辩,艺术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发生学方法,科学实证,语言学现象学解释学等三,本课程的基本框架1,《美学概论》:属美学[美学理论,美学史,门类美学]中的基本理论部分,即美学的核心内容.2,基本框架:A,美论,美感论,形态论是构成理论的核心"骨干"B,艺术美论,审美论,美育论是构成理论的丰满的"血肉"C, "余论"部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美学和中国现代美学的形成,并通过呈现研究中曾经和正在面临的难题,展望美学发展的未来第一章美论美论:是对美学"元范畴"的研究,即美的事物美之为美的根据及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本质规定性和一般原理.一,美的探索(一)(二)二,美的本质(一)(二)三,审美关系(一)(二)美的探索(一)"美是难的",但并意味着美的本质的不存在,以及美的本质的无法发现.1,古希腊和古罗马前期:A,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黄金分割率);B,苏格拉底:有用就美;C,柏拉图:美的理式是事物美的根源; D,亚里士多德: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E,普洛丁:神(好比太阳)是一切美的本质2,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A,达芬奇,莎士比亚肯定自然界本身的美和美感的正当性(艺术是镜子);B,狄德罗:美是关系---真实的美,相对的美;C,休谟:美不是事物的性质,美即美感;D,博克:美是事物的客观性质,唤起爱或类似爱的情感,小巧,光滑,娇柔.美的探索(二)3,古典美学:A,康德:"美是崇高的象征","美"涉及的是知性和理性对象的形式,超越了具体的认识和道德内容;B,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历史主义的方法,主体与对象在领导中的统一,客观唯心论的"头足倒置";C,费尔巴哈:"自然界和人"替代"绝对精神",实现自然主义,人类学基础上的美学;D,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想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 "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是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生活是美的母体;重大突破与发展;阶级观点的初步尝试4,三个论美模式:A,美在自然属性:美在客观形式(技术美学,迪扎因,设计美学); "美在于人的自然生理―心理基础"(弗洛伊德,阿恩海姆,苏珊朗格)B,美在现象之后的本质:柏拉图"理式",普洛丁"太一";康德"人类集体理性",黑格尔"绝对理念";休谟"主体性";叔本华,尼采唯意志论,柏格森生命哲学.C,美在关系,美是生活:狄德罗美在关系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在生活说美的本质(一)对美的本质必须尽可能地按照马克思本人对美的理解进行界说.1,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劳动":劳动不仅改造着外在自然界,而且历史地改造着自身.A使主体于客体开始分化;B使身体器官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C创造了人格化的世界(第二自然):在产品中再现了人的意志和力量. 2,人化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人化自然",是人类已经,正在,即将及象征性的改造,认识,把握和活动的自然(包括内在自然,外在自然).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转化的基础是劳动实践:A人化自然是人类实践必然结果(劳动实践把人自身从一切存在物中区分出来,提升为主体,同时把外部世界和自然对象变成人的无机身体,为我而存在的客体,造成了主体活动成果的体外积累);B人化自然在实践中不断扩大:主体的素质和本质力量得到巩固,充实,丰富和完善,在人的创造本性驱使下,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来实现,为了自己的本质和需要,人不断的从事实践活动;C美的规律:劳动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进行的,美的规律就是生产中的造型规律,即主体目的与自然规律的统一,即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美的规律是一个没有实际内涵的概念,在实践中把美的追求,美的体验,美的理想等,审美的加以实现便体现了美的规律.美的本质(二)3,劳动创造美:A,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自然按照人际所到的自然,认识的自然,有所改造的自然,人造自然,人体自身的自然等次序,按照其人化的不同水平进入人的观照范围,成为人的精神把握的对象,进而成为美的事物.B,劳动创造了具备审美素质的人(美感是"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人通过劳动培养了自身精神能力的专注发展了感官的特长:概括性(理论家),联系性(通感),情感性(情感舒展与投射),创造性(远距离欣赏)C,劳动创造了主客体的审美关系:主体通过劳动把本质力量投射,确证在对象中,客体在劳动中不断唤醒着"人之感觉变成人的感觉",人在劳动中直观自身.4,美的本质的尝试性回答:A,美从哪里来美是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产物.B,美怎样产生劳动使人获得了社会的,普遍的,自由的本质,又将其物化在客观世界中;创造了美的事物,创造了审美的人及其美感.C,美是什么劳动世界成果对人的自由本质的肯定,或者说"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便体现了美的本质.美是人性的证明.审美关系(一)在美的领域中,种种范畴只有在审美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1)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审美活动中,人在直观层次上是审美对象,而在深层的层面上却是通过对象间接的审美自己(我们的本质).(2)审美关系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A,审美关系不同于认识关系:明理和经过概念的逻辑判断并不导致审美.B,审美不能排除认识:广博的认识有助于扩大加深审美范围,提高主体的美感能力.审美关系以认识关系为前提和基础,审美不是认识,却包含或趋向与某种认知.C,审美关系不同于功利关系:功利活动的目的是占有,支配甚至是消灭对象,具有排他性;审美活动的目的是观照对象,求得精神的享受与充实,具有共享性.D,审美关系潜伏着功利关系:功利活动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功利关系本身的内涵也在丰富,社会美,自然美包含浓厚的伦理意味,艺术也要求尽善尽美.审美关系(二)2,审美关系中美的多重属性A,个体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莱特".B,民族性:同一个对象对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审美内涵.C,阶级性:在审美关系中,美还有阶级属性.复习思考1,谈谈你对理解美的几种模式的看法.2,*你怎样理解美的本质3,*谈谈劳动和人化自然的美学意义.4,简述美的规律的两个层次.5,审美关系的本质内涵.6,*谈谈审美关系与认识关系,功利关系的区别与联系.7,*审美关系中美的属性有那些举例说明.注:带*号的要重点掌握.第二章美感论美感论:是美学理论的关键.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审美意识系统是具有历时性的观念结构,审美感受具有共时性,是美感形成的基础,也是审美意识系统的核心.一,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一)(二)二,美感的心理结构三,美感的特征四,美感的生理和心理要素(一)(二)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一)从广义的美感入手,追溯人类审美意识系统的宏观历程.1,美感论的历史回顾:A,柏拉图:美感是人的灵魂在迷狂状态下对美的理念的观照.B,夏夫滋博里:把先验的审美感官(内在感官,第六感官)当作美感的基础.C,精神分析学派:把美感归结为被压抑的本能的一种特殊的宣泄方式.D,亚里士多德"模仿说",博克"社会生活的情欲", "自我保全需要".E,费尔巴哈:美感来源于人在对象中直观到了人的本质.F,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感是从审美对象上观照到生活所引起的愉快.G,达尔文:高等动物的生物进化就形成了美感.H,弗雷泽:巫术说.2,美感的形成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A,制造劳动工具最早也是最明显地体现了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自由活动的特性,不仅得到了物质的满足,也在心理和精神上体会了创造的快乐,即美感的胚胎.B,原始人的图腾崇拜尤其是巫术活动,在人类审美意识由不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C,对象的意义要靠人的感觉来发现,包括美感在内的人类感觉的产生,是人类长期劳动,使自然界得以人化的结果――自然界人化的过程是全部世界史的过程,因此,美感也是整个世界史的产物.美感的社会历史生成(二)3,美感的丰富与发展A,美感的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观念的丰富:原来对人来说一些疏远的,可怕的自然现象,如荒芜人烟的大漠,波涛汹涌的海洋,冰封雪盖的极地,惊心动魄的火山爆发,都可以成为审美的对象. B,审美感受的细化和深入:从比德到畅神显示了美感的深入好纯粹;20世纪的反传统倾向,既刷新了人类的审美趣味,审美感受,也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C,美感的差异性和共性:美感的时代性,不同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生活条件,造就了不同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取向,不同的审美感受;美感的民族性,审美意识的民族差异,尤其是艺术的民族性,使得这个世界的审美活动丰富多彩;美感的个体性,先天的生理素质,神经类型,气质禀赋各不相同,后天的社会生活经历,文化修养,职业习惯,审美活动的形形色色,造成个人的审美感受,审美取向和审美趣味的差异.美感的共性,a人同此心,心同此理;b,人类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某种普遍性,共同性,延续性;c,形式美具有共同性.美感的心理结构1,美感的心理机制:[美感活动中知情意之间的关系]A,智力机制,认识活动与美感活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会影响对事物的审美判断,只有形成了具有深刻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智力结构,才能使人的审美感受,尤其是对社会美和艺术品的审美感受更加深入,更加强烈.B,意志机制,行为活动与美感活动:a,意志使人专注于审美活动,驱使人的审美认识和情感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和精神上的愉悦;b,意志保证人的审美能力认识美的规律,并在审美活动中提高和完善自己,达到美感活动的最后目的.C,情感机制,情感活动与美感活动:美感就是人的情感机制行使感受功能,进行审美判断的心理过程――审美观念和审美需要的提升,使人们在美感活动中的情感愉悦更加强烈,甚至上升到意志自由的境界;美感活动借助于想象力把审美客体和情感结合,形成审美意象,继而通过对审美意象的凝神观照,达到物我合一,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D,美感活动是以情感机能为主体,以情感运动为中介,从而调节人的智力结构和意志结构,提升人从认识必然到意志自由的心理过程.2,美感的心理结构:A,双重的动态结构:表层上,审美器官直觉把握审美意象;深层上,以情感为中介,审美意识系统对审美意象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B,既是共时的又是历时的:就共时性而言,美感活动是一个具体的审美感受过程; 就历时性而言,人的审美意识系统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美感的特征康德"审美四契机":第一:"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第二:"量"的特征,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第三:"关系"的特征,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第四:"模态"特征,无概念而有有必然性.1,美感的直觉性:A,美感直观性的两层涵义:形象直观性,身心直接面对审美对象;瞬间生成性,审美不必借助抽象的思考,逻辑的推演,无须深思熟虑,就能获得审美享受.B,美感直观性的双重原因:审美客体具有形象的特征,使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审美主体的生理心理结构,可以导致一种对美的"条件反射".C,一旦接触到审美对象,主体可以立即调动经验"内存",产生审美判断,美感自然表现为直觉了. 2,美感的愉悦性:A,美感中必然带有生理官能上的快感,美感是以感官愉悦为基础的.B,美感愉悦是清理交融的,情中寓理的愉悦,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状态.C,美感不是单一的快感,人禀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凡此种种都是美感的具体体现.3,美感的超越性:A,超功利性:它不是为着满足人们认识和实用的功利,但起着陶冶,感染,熏陶,和教育人的心灵,潜移默化人的精神的特殊作用,即"不用之用".""""B,超现有性:席勒认为,审美活动可以复归人类所失去的人性,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黑格尔认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这是美感的最大价值,也是我们审美活动的最高要求.美感与快感4,美感与快感:(有助于对爱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爱情审美观)A,层次不同:快感是生理本能平台上的满足,美感是精神人性空间里的愉悦.B,对象不同:快感对象是客体的内容和实体,美感对象是客体的形式和境界.C,获取不同:快感取决于对对象的占有消耗,美感得宜于对对象的观照呵护.D,性质不同:快感进行时具有唯我性排他性,美感展开时具有社会性共享性.E,意义不同:快感有助于维护生存身心健康,美感有助于自我实现人性提升.F,存在不同:快感的存在是单次性瞬间性的,美感的存在是弥散性积淀性的.美感的生理要素1,美感的生理表现:人类表情有其生物学的根源,所以诸如喜怒哀乐等许多最基本的情绪,人在外貌表现上是相同的,具有人类的共同性.2,美感发生的生理机体:A,感觉系统:视听两种感受器被称为审美感官,其审美功能表现在:声,色,形是客观世界具有审美意义的形式因素,视听系统感知这些因素的能力,是它们作为审美感官的基础功能;视听及其结合,具备对客体世界较高的整合能力,使主体可以把握到完整的世界总体,为美感的生成提供了保障.B,人脑结构:大脑皮层最为重要.美感心理因素(一)审美感受是各种心理因素复杂交错的动力综合,它们相互诱发,相互渗透,相互推动.1,感觉和知觉:感觉和知觉几乎总是同时进行,通称为感知.A,审美感知具有选择性.B,审美感知具有完整性.C,审美感知注重形式表情性.2,联想和想象:(1)联想A,相似联想.B,接近联想.C,对比联想.(2)想象A,再造想象,它在我们欣赏艺术美,尤其是文学艺术时作用很大.B,创造想象,它是美感活动,尤其是艺术家创造活动中最自由,最积极的心理现象.C,审美想象,是充满情感,以情感为动力的;虽然不直接表示概念,但受理性支配.美感心理要素(二)3,情绪和心境:情绪和心境是情感的表现形态,美感是情感活动.A,情绪是一种较强烈的情感表现,带有较多的冲动性;心境是人的情绪之弥漫,持续的状态和趋向,是一种微弱的,平静的情绪.B,情绪和心境,能够影响人的行动表现,使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体验,染上某种情绪和心境特有的情感色彩.C,审美主体的情绪和心境直接影响审美感受和美感的倾向.4,审美理解:A,审美理解:是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动的价值整体把握和领会.B,三个层次:确立非实用的独立于现实生活的"审美虚静"状态;理解审美对象的象征意义,以及题材,典故,技法等;对形式中的深层意味的直观把握.C,两个特性:非概念性和非逻辑性,即超感性而又不离开感性,趋向概念而又无确定概念;模糊多义,意味无穷,即具有意无穷性,不能用任何确定性的概念表达和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