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系

合集下载

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系统名词解释
经皮给药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皮肤直接递送到体内以达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目的的药物输送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可以是贴剂、凝胶、乳霜、喷雾剂、液体、脂质体等形式。

经皮给药系统的主要特点是药物在经皮递送过程中避免了肠道和肝脏的首过代谢,药物可以连续缓慢地释放到体内,减少了剂量波动,同时也减少了肠道和胃肠道的副作用。

经皮给药系统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病、疼痛管理、替代疗法等方面。

经皮给药系统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分子的大小、脂溶性、溶解度等因素,以及皮肤的屏障功能。

为了增强经皮递送效果,一些经皮给药系统会使用促透剂、渗透增强剂等辅助剂来提高药物的渗透性。

虽然经皮给药系统具有许多优点,如方便、易用、可避免注射等,但也存在一些限制,比如只适用于一些小分子药物、需要克服皮肤屏障以及对患者的皮肤敏感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经皮给药系统之前,需要对药物的合适性、适应症、适应症外等进行评估和调整。

纳米微针经皮给药系统组成及应用

纳米微针经皮给药系统组成及应用

纳米微针经皮给药系统组成及应用
纳米微针经皮给药系统主要由纳米微针、基底材料、运载载体和渗透增强剂等组成。

其应用主要包括药物递送、基因治疗、疫苗接种等方面。

纳米微针是由纳米级材料制成的微米级针状结构,其基底材料通常采用聚合物、硅等材料,可以在不破坏皮肤屏障的前提下将药物、基因等载体输送到皮肤深层或局部组织中。

运载载体可以将药物或基因等载体稳定地包装起来,并保障该药物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时间和过程。

而渗透增强剂的作用则是增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渗透性,使药物能够更好地穿透皮肤屏障,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纳米微针经皮给药系统在药物递送、基因治疗、疫苗接种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疫苗接种方面,纳米微针经皮给药系统可以实现快速、有效和无痛等特点,提高了人们对接种的接受度,从而推动了疫苗接种工作的普及。

总之,纳米微针经皮给药系统作为一种新兴的给药系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潜力,在药物递送、基因治疗、疫苗接种等多个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中药新药设计性实验(经皮给药系统)

中药新药设计性实验(经皮给药系统)

中药新药设计性实验(经皮给药系统)一、实验目的1、掌握剂型选择的依据,了解药物经皮吸收的机理及影响因素;2、熟悉不同经皮给药剂型制备成型的一般步骤,明确制备工艺操作要点;3、熟悉不同经皮给药制剂所用基质种类及制备方法;4.掌握药物体外透皮实验的操作,熟悉数据的处理方法;5、了解各经皮给药剂型的常规检查项目和质量评价指标。

二、实验原理经皮给药制剂是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治疗或预防疾病目的的一类制剂,主要有软膏剂、贴剂、巴布剂、凝胶剂、搽剂等。

经皮给药制剂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提高了治疗效果,能够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药理效应,减少毒副作用。

还可以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增加患者的用药顺应性。

药物的体外透皮实验是经皮给药系统开发的必不可少的研究步骤,它可以预测药物经皮吸收的速度,研究基质、处方组成和吸收促进剂等对药物经皮速度的影响,是药物经皮制剂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保障。

药物透皮扩散实验是将剥离的皮肤(或人工膜)夹在水平扩散池(改进的Valia-Chien 扩散池,见图1)的两个半池中,角质层面向给药池;将药物置于给药池中,于给定的时间间隔测定皮肤另一侧接受池内的介质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经皮肤透过的动力学。

制剂的经皮通透性测定和评价,一般利用立式扩散池(改进的Franz 扩散池,见图2)进行,并依此进行处方筛选和优化。

皮肤由角质层、表皮、真皮、皮下组织等组成。

药物置于皮肤表面后向皮肤取内渗透,通过表皮达到真皮,由于真皮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药物能很快吸收进入体循环。

因此药物在皮肤内表面的浓度很低,即符合所谓“漏槽”条件,药物的浓度接近于零。

在体外实验条件下,如果置于皮肤表面的药物浓度保持不变,而接受介质中的药物满足漏槽条件,即接受池中的药物浓度远远小于给药池中的药物浓度。

如果以t 时刻药物通过皮肤的累积量M 对时间作图,则在达到稳态后可以得到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为药物的稳态流量(稳态经皮吸收速度),为了处理问题的简单化,可以将皮肤看作简单的膜,用Fick ’s 扩散定律分析药物在皮肤内的透过行为,药物的稳态流量J 与皮肤中的药物浓度梯度呈正比,可以用公式1表示。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PPT课件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PPT课件

经皮给药系统市场前景
➢ 经皮给药系统已成为第三代制剂研究重点之一, 美国2002年TDDS销售收入380亿美元,预计2010 年可达800—1000亿美元.
➢ 根据世界医药市场专家的估测,该剂型药品将会 有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7.8%。 到2005年,40%以上的美国制药企业将生产透皮 吸收制剂.
小分子透皮吸收促进剂
1 .1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 ➢月桂氮草酮及其同系物 ➢有机酸有机溶剂类 ➢表面活性剂 ➢萜烯类 ➢联合应用:桉油+丙二醇
薄荷油+氮酮
大分子促渗剂
1.2新型脂质体----(传递体, transfersomes) ➢变形能力比普通脂质体大5个数量级 ➢可穿过自身大小1/5的小孔 ➢高度亲水,可顺水化梯度穿透皮肤 ➢可转运各种极性及分子量的药物透过皮肤 ➢制备脂质体材料及脂质体本身的a公司开发的信用卡大小的经皮贴 片E-TRANS包括电极、一个电子调控器和 一组电池。其中一个电极上有一个药物储 库,另一个电极上的一个含有盐水的储库 被用来恢复电化学平衡。其开发的芬太尼E -TRANS已在美国获得认证。这套装置使用 非常方便,患者在按下按钮几分钟内即可 感到疼痛减轻
子结构的改造,使其成为亲脂性的有很好透皮性 的生物转化型前体药物。透过皮肤后经组织内各 种酶的代谢后转变成活性母体药物。 ➢维生素C维生素C棕榈酸酯 ➢酮洛芬酮洛芬异丙酯
化学促渗剂
➢传统促渗剂分子量小,在发挥促渗作用的同 时,自身也易渗透进入皮肤, 引起皮肤的刺 激和炎症反应,
➢因此研发一种无药理活性、无毒、无刺激、 无过敏的大分子促渗剂显得尤为重要。
离子导入技术(Electrophoresis ) ➢利用直流电流(通常小于500mA/ cm2)将离子型

经皮给药

经皮给药

四、TDDS前景展望
TDDS是药剂学中一个新兴的领域,具有广阔的发 展前景。中药透皮制剂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经 皮吸收剂型充分体现了中药内病外治的治疗原则,是实 现中药剂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研究较 成熟的是化学促渗的贴片剂型,发展对象仅限于小剂量、 小分子并且同时具有适当水溶性和脂溶性的药物。当今 ,国际社会掀起了“回归自然”、“开发利用天然药物” 的热潮,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中药剂型现代化显得尤 为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剂理论和方法,运用现代经 皮给药新技术改革我国原有的中药制剂,具有现实而重 要的意义,并有利于加速实现中药现代化。
药物经皮吸收的前提是其能否穿经皮肤到达局 部或全身的作用部位。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覆 盖在人体最外面。对大多数药物来说,皮肤是难以 穿透的屏障,许多药物不具备足够的皮肤渗透性,随 着经皮给药方法研究的深入,如何促进药物对皮肤 的渗透成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目前主要的促进药 物经皮渗透方法包括物理促渗透方法和化学促渗透 方法
23 脂质体
脂质体具有类脂双分子层,与皮肤有较好的亲 和性,是目前经皮给药制剂常用的载体之一。脂质 体能较好地包裹亲水或亲油性药物,对难溶性药物 具有增溶作用,从而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同时它还 可作为药物储库,增加药物在皮肤的滞留量和滞留 时间。
陈彤等研究了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经皮给药的 经皮规律,所得皮肤药-时曲线符合一室模型,实验表 明盐酸米托蒽酯制成脂质体皮肤局部给药可实现局 部皮肤靶向,有望用于治疗恶性皮肤病变。 韩飞等对固体脂质纳米粒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 其可以增强药物稳定性,能在皮肤表面产生包封效应, 增加皮肤水合作用,具有药物靶向性,是极有发展前 景的新型经皮给药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
24
N
3、氮酮类化合物 对亲水性药物的吸收促进作用强于亲脂性药物。
O (CH2)11 - CH3
1- dodecylazocycloheptane – 2- one
25
N
O
2- pyrollidone
CH3 N
CH3
O CH
N,N – dimethylformamide (DMF)
CH3 N
无针粉末注射器(powder injection)。
16
2、化学方法(chemical approach) ① 脂 质 类 物 质 的 合 成 (synthesis of lipophilic
analogs); ②角质层去脂质化(delipidization); ③ 化 学 吸 收 促 进 剂 的 合 用(coadministration of
20
1、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自身可以渗入皮肤并可能与皮肤成分相
互作用,改变皮肤透过性质。 非离子型主要增加角质层类脂流动性,刺激性小,
透过促进效果也最差,可能是由于临界胶团浓度 (CMC)较低,药物容易被增溶在胶束中而较少释放 有关。 离子型与皮肤的相互作用较强,但连续应用后会引 起红肿、干燥或粗糙化。
Cl-
Na+
Cathode H+
Skin (application site)
Release is controlled by;
Blood
(1) ionization of drug
(2) rate of migration to opposite electrode
Skin (indifferent site)
Residual amount in skin (ug/cm2)

经皮给药系统概述

经皮给药系统概述

经皮给药系统概述【摘要】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是指能增进具医治量的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发挥系统作用的控释药物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可幸免胃肠道pH、酶、食物及其他药物的彼此作用而引发的胃肠道吸收困难;可幸免首过效应;还可幸免注射给药带来的不便;延长单次给药后的疗效;通过药物贮库和控释特性操纵半衰期短的药物的医治时刻;并可随时撕下以中止用药;且可用于紧急情形下无应答、无知觉的昏迷患者。

经皮给药系统尽管是现代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但也有它的缺点,比如由于皮肤的不透过性等。

在进行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时,应综合考虑各类相关因素,选择适合的药物和辅料才能完成。

【关键词】经皮吸收的阻碍因素;经皮吸收增进剂;中药经皮吸收制剂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是指能增进具医治量的药物透过皮肤,进入体循环发挥系统作用的控释药物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可幸免胃肠道pH、酶、食物及其他药物的彼此作用而引发的胃肠道吸收困难,为无法口服给药的患者,尤其是呕吐和腹泻患者提供一种替代途径;可幸免首过效应,避免消化酶和肝药酶引发的药物失活;还可幸免注射给药带来的不便;延长单次给药后的疗效;通过药物贮库和控释特性操纵半衰期短的药物的医治时刻;并可随时撕下以中止用药;且可用于紧急情形下无应答、无知觉的昏迷患者。

最近几年来由于患者关于药物的“三小、三方便”的要求提高和药物研究手腕愈来愈现代化,给经皮给药系统的进展提供了途径。

1 经皮吸收的阻碍因素阻碍药物经皮吸收因素有药物的理化性质包括分子量、溶解性、分派系数和pKa、载体-溶媒的性质和皮肤条件。

这些阻碍因素中药物浓度、药物应用面积、药物对皮肤的亲和力、药物分子量、药物应历时刻、皮肤的水和作用、皮肤角质层的厚度均能对药物吸收产生较大阻碍,一样来讲,药物浓度越高,应用面积越大,药物与皮肤接触时刻越长,吸收总量越多,分子量为100~800,并具有必然脂溶性和水溶性的药物被以为可达到有效经皮吸收程度[1]。

经皮给药制剂.精选PPT

经皮给药制剂.精选PPT
压敏胶(黏附、载体、控释) 微针:通过机械作用在角质层上形成直径为微米级的小洞。
不与药物发生反应。 分子结构:与角质层类脂形成氢键
骨架:亲水性聚合物(PVA、PVP、聚丙烯酸酯、聚丙烯酰胺) 由药物和适当的粘性基质混合而成。
常用:聚对二苯甲酸二乙酯、聚乙烯、聚苯乙烯、 复合铝箔膜等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狭义: 贴剂
第一节 概述
3.特点:
优点: (1)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胃肠道降解失活、药物对胃肠
道的毒副作用。 (2)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3)维持恒定血药浓度,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血药浓度峰 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4)使用方便,可以随时中断给药,改善病人用药的顺应 性。
第一节 概述
缺点:
系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被涂布在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由背衬(常用无纺布、弹力布)
水分、光线有较好的阻隔性能;有一定的强 、膏体、防黏膜(膏体表面的隔离膜)组成。
分子形状与立体结构:线性 二、药物在皮肤内的转移
度支撑给药系统;良好的柔软性、稳定性, 立式:贴剂、软膏、凝胶体外释放
二、经皮给药制剂常用材料
4.控释膜: EVA 聚乙烯膜 多孔聚乙烯膜 多孔聚丙烯膜。
硬膏剂
具有粘性而供外贴的制剂。由药物和适当的 粘性基质混合而成。常均匀涂布在棉布或其 他裱背材料上,有时在裱背材料面上穿许多 小孔。贴于皮肤后,在体温下渐渐发挥药效。 常用的有胶布(即橡皮膏)和膏药(如伤膏 药)等。
巴布剂
巴布剂是一种外用贴膏剂,在 有较久的 应用 。系药材提取物、药材或/和化学 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合后,被涂 布在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由背衬 (常用无纺布、弹力布)、膏体、防黏 膜(膏体表面的隔离膜)组成。

经皮给药系统知识点梳理.

经皮给药系统知识点梳理.

第十三章经皮给药系统★一、定义:经皮给药系统或经皮治疗系统:系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转移至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常用剂型:贴剂(Patch)。

广义包括:软膏剂、硬膏剂、涂剂、气雾剂等。

★二、TDDS的优点:1、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果,减少了胃肠给药的副作用;2、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产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灭活,提高了治疗效果;3、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4、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间差异;5、患者可自主用药,也可随时停止用药。

★三、TDDS的局限性:1、皮肤屏障性质:适用于透皮速率相对大而治疗剂量相对小、有效血浓低、具一定理化性质的药物;2、不适合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3、制备工艺难度大,价格贵。

★四、经皮给药系统的分类:膜控释型、粘胶分散型、骨架扩散型、微贮库型。

★五、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1、生理因素:皮肤的水合作用、角质层的厚度(部位)、皮肤条件、皮肤的结合作用与代谢作用;2、剂型因素与药物性质:药物剂量(保证给药面积小,一般小于1250px2)、分子量大小及脂溶性、pH与pKa、TDDS中药物的浓度、熔点与热力学活度。

★六、TDDS中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透皮吸收促进剂(penetration enhancers):指能够降低药物通过皮肤的阻力,降低皮肤屏障性能,加速药物穿透皮肤的物质。

表面活性剂(月桂醇硫酸钠、磷脂)、二甲基亚砜及其类似物(DMSO、DCMS(癸基甲基亚砜)经FDA批准)、氮酮类化合物、醇类化合物(乙醇、丙二醇)、其他促进剂(挥发油如薄荷油、桉叶油)。

氮酮类化合物:月桂氮卓酮(laurocapam),也称Azone。

作用特点:(1)促透机理:作用于角质层细胞间脂质双分子层,对亲水性药物作用强于亲脂性药物;(2)国内药典收载,FDA尚未批准;(3)有效浓度1%~6%;具浓度依赖性;(4)吸收少、起效慢、维持时间长;(5)与其它促进剂(丙二醇、油酸)合用具有协同作用,效果更佳。

经皮给药系统.解析

经皮给药系统.解析

五、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
Fick定律
第四节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性质
1. 药物分子大小 Stokes-Einstein定律 KBT D = ───── 6πηr
2. 熔点 3. 溶解度与分配系数 4. 分子形式
二、生理因素
种族与个体差异 皮肤渗透性的部位差异(阴囊>耳后>腋
脂肪酸及 其酯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有 油酸,肉豆蔻 序排列;降低角质层脂质双 水杨酸,雌二醇, 酸异丙酯,丙 分子层的相转变温度;引进 芬太尼,硝酸甘油, 角质层脂质固-液相分离和晶 二醇二壬酸酯, 肝素,吲哚美辛 癸二酸二乙酯 型转变;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的分配 月桂醇硫酸钠, 氟灭酸,水杨酸 泊洛沙姆 使角质层脂质排列无序化; 乳化皮肤表面脂质,改善药 物在角质层分配 作为溶剂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的溶解度;脱去角质层脂质;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排 列的有序性 使角蛋白溶剂化,占据蛋白 质的氢键结合部位,减少药 物-组织间结合;增加并用的 其他渗透促进剂在角质层的 分配
胺类
尿素,十二烷 基-N,N-二甲 氨基乙酯
5-氟尿嘧啶
促进角质层水化,在角质层 形成亲水性孔道;破坏角质 层脂质结构
酰胺类
二甲基甲酰胺, 咖啡因,正辛醇, 二甲基乙酰胺 氢化可的松
低浓度时分配进入角蛋白区, 高浓度时影响角质层脂质的 流动性 将药物形成包合物,提高溶 解度,并可把药物分子传递 到皮肤表面
铝箔及 纸复合 膜
硝酸甘 油 硝酸异 Frandol 山梨醇 Co. 可乐定 Catapres TTS 芬太尼 Duragesi c
胶粘剂分 聚氯乙 塑化聚氟乙烯 散 烯 胶粘剂分 聚酯 散 膜控 聚酯 含药压敏胶
丙烯酸酯 硅纸 压敏胶 微孔聚丙 烯膜 聚乙烯醋 酸乙烯共 聚物 聚异丁烯 硅纸 压敏胶 硅酮压敏 胶

第十五章 经皮给药

第十五章 经皮给药

2014-2-5
3.皮肤附属器: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囊、汗腺、皮脂腺,为 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4.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是一种脂肪组织,主要成分为 6种 脂肪酸:肉豆蔻酸、油酸、硬脂酸、亚麻 二烯酸和十六碳烯酸。皮下组织可作为脂 溶性药物的贮库。
2014-2-5
四、药物经皮吸收过程
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过程有两条途径:
2014-2-5
作用机理
破坏高度有序排列的角质层结构,增加角质 细胞间脂质的流动性。 与角质层细胞内蛋白质发生作用。

2014-2-5
常用吸收促进剂
1、有机溶剂 (1)醇类:
乙醇、异丙醇、丙二醇等低级醇。 乙醇的作用: ①作为溶剂增加药物在角质层的溶解度 ②脱去角质层脂质 ③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排列的有序性
物材料做骨架,骨架中还含有一些润湿 剂如水、丙二醇、聚乙二醇等。
含药的骨架粘贴在背衬材料上,在骨架
周围涂上压敏胶,加保护膜即成。
2014-2-5
2014-2-5
胶粘剂分散型经皮制剂
胶粘剂分散型经皮制剂是指将药物分散在
胶粘剂中,铺于背衬膜中,加保护膜而成。 常用胶粘剂有:聚丙烯酸酯类、聚硅氧烷 类和聚异丁烯类压敏胶。 特点:剂型薄,生产方便、简单。

2014-2-5
经皮吸收制剂的分类
复合膜型 膜控释型 经皮吸收制剂 充填封闭型 聚合物骨架型 骨架控释型 胶粘剂骨架型
2014-2-5
复合膜型经皮制剂
由背衬膜、药物贮存膜、控释膜、胶粘层
和保护膜组成。 背衬膜:常为铝塑膜。 药物贮存膜: 药物分散在压敏胶或聚合物膜中,加入液 体石蜡作增稠剂,形成药库膜。
第十五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 (经皮给药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生产工艺简要介绍

经皮给药系统生产工艺简要介绍

经皮给药系统生产工艺简要介绍摘要:经皮给药系统(DDS ) 是指通过皮肤表面给药,以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给药新途径。

欧美国家常称TDDS制剂为贴剂( p a t c h )。

近年来,随着对TDDS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及各种促渗技术的开发与发展,国内外对TDDS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日益加深,继开发出了多种新型的经皮给药制剂。

现就目前其基本知识和生产工艺以及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关键词:经皮给药系统,经皮制剂,生产工艺,东莨菪碱一、简述经皮给药系统特点及优势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TS)是指在经皮肤给药后,药物迅速穿透皮肤。

进入血液循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荆。

经皮给药即药物应用于皮肤上后,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由于皮肤的结构和生理特点,经皮给药存在独特的优势;同时皮肤渗透性受个体差异影响。

经皮给药制剂可以是软膏、硬膏、贴片,还可以是膜剂、涂剂和气雾剂等。

TDDS制剂为贴剂,是无创伤性给药的新途径,它具有以下特点及优势:①避免了口服给药时肝脏的首过效应及胃肠道对药物的破坏,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②具有缓释作用,可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时间;③保持血药水平稳定在治疗有效浓度范围内,降低了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提高了药物的疗效;④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且给药无创伤,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⑤体表用药,可以随时中断给药,是一种非常方便的给药途径,为不宜口服或注射的药物提供了一个全身用药方式。

二、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药物渗透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途径有二:一是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即表皮途径,这是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

在这途径中,药物可以穿过角质层细胞到达活性表皮,也可以通过角质层细胞间到达活性表皮。

二通过皮肤附属器的吸收,即通过毛囊、皮脂腺和汗腺(图3)。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
离子导入技术(Electrophoresis ) • 利用直流电流(通常小于500mA/ cm2)将离子型药物经由电极定位导入皮肤,
进入组织或体液循环的方法 • 有显著的促透作用 • 药物量消耗大、导入机体的药量相对较小 • 不能精确计算导入量,需要有专门仪器
离子导入贴片
• 离子导入贴片
离子导入是用利用电场的驱动作用,增加药物的经皮渗透速 率的一种方法。在离子导入系统中,一对很接近的电极被置于皮肤 上,在皮肤和下面的毛细血管间建立了一个电极电位。离子导入法 可有效地扩大能经皮转运的化合物的范围,包括蛋白质类和肽类。 因为电流可以被开、关和改变,所以离子导入能被快速发动和取消, 使药物的转运被很好地控制和调整。
• 今后10 — 15年内,有1/3的现用药将采用透皮吸收制剂.
二.经皮给药促渗技术研究进展
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经皮渗透吸收途径
完整表皮 药物
角质层、真皮
毛细血管 体循环
皮夫附属器 药物
毛囊、皮脂腺、 汗腺
体循环
化学方法
• 前体药物(Pro - drug) : 主要通过适当的衍生化改变药物的溶解特性等 理化性质,使药物易于渗透进入皮肤;待前体药物进入人体后,再经相 应酶的代谢产生活性成分,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经皮给药应用
• 经皮给药在ERT中的应用 • ERT(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雌激素替代疗法 已有60年的历
史。大量研究表明,ERT对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症,老年 性痴呆症,心血管疾病都有防治作用。
经皮给药应用
• 临床实践证明ERT能使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降低50℅,骨折,骨疏松危险降低60℅。 • 然而ERT相关的癌变发生率增加一直是影响起普及的重要因素,从长期临床统

经皮给药系统

经皮给药系统


Leabharlann 表皮: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层 基底层 真皮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毛发 皮脂腺 汗腺
Berlex公司(德国Schering AG在美国的子公司)近 日宣布,美国FDA已经批准 Climara Pro(雌二醇/左 炔诺孕酮)上市。Climara Pro是一种很薄的透皮贴剂, 用于诸如潮红、盗汗等绝经期中度血管收缩症状。此 种贴剂将于2004年1月份在药 房出售。
经皮给药系统
J药物制剂0801 顾婷婷 3081158010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简称TDDs)或称 经皮治疗系统(trandermal thrapeutic systerms 简称TTS)是药 物通过皮肤吸收的一种方法,药物经 由皮肤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并达到 有效血药浓度、实现疾病治疗或预防 的一类制剂。

美国FDA已批准生物喷射(Bioject)公司 的无针头给药器用于释放塞罗诺(Serono) 公司的小儿人生长激素,商品名为Saizen。 塞罗诺公司将以商品名为cool.click上市此 产品。无针头给药器系统将得到快速发展, 年销售额将从目前的4亿美元到2005年增至 10亿美元。
TDDs的特点

1. 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 及胃肠灭活,提高了治疗效果。 2. 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药理效应,增强了 治疗效果,减少了副作用。 3. 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增加患者 的用药顺应性。 4. 患者可以自主用药,相对减少患者个体间 差异和个体内差异。
皮肤的结构
无针注射系统

无针注射系统又分为无针溶液注射系统和无 针粉末注射系统。
无针头粉末注射器

《药剂学Ⅱ》课件6经皮给药系统

《药剂学Ⅱ》课件6经皮给药系统
4
• 经皮给药的发展
– 膏药
古代中国
– “狗皮膏药”
– 1974,东莨菪碱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scop, 晕车贴) -里程碑
– 1981,硝酸甘油贴剂的上市
– 最近三十年的著名品种
• 东莨菪碱贴剂
• 硝酸甘油贴剂
• 可乐定贴剂
• 芬太尼
• 睾酮
• 烟碱(戒烟贴)
5
其他3%
缓控释制剂 13%
– 作用
• 离子导入 • 电渗析 • 电流诱导
– 特点
• 离子型和大分子药物 • 精确调节电流控制释药速度 • 需要特殊装置
30
31
32
• 镇痛泵
– IONSYS ™ – 芬太尼
• 影响离子导入有效性的因素
– 药物的解离性质 – 药物浓度 – 介质pH值 – 电流
34
• 电致孔导入法(Electroporation)
经皮给药系统 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内容
• 概述 • 经皮制剂的分类 • 经皮制剂的吸收 • 经皮吸收促进剂 • 促进经皮吸收的新技术 • 经皮制剂的设计 • 经皮制剂的制备 • 经皮制剂的质量评价
2
概述
•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DS)
42
• 微针法(microneedles)
– 是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方式,以铬沉积于硅 片上,应用氟/氧化学为基础的控制等离子体 进行深度蚀刻而成的一种微细针簇,足够穿 透皮肤角质层,但又不足以触及神经,所以 不会有疼痛感觉
43
• 生物可降解微针
– 羧甲基纤维素钠 – PLGA – 海藻酸钠 – PVP/PVA

《经皮给药系统》课件

《经皮给药系统》课件
《经皮给药系统》PPT课 件
一、简介
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通过皮肤传递药物的方法。与其他给药系统相比,它具 有许多优点,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使用。
二、含药透皮贴剂原理
经皮给药系统透过皮肤吸收药物,其原理涉及透皮吸收机制和贴剂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三、适用范围
经皮给药系统适用于多种药物类型,并可用于治疗广泛的疾病,包括但不限 于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四、优点和局限性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诸多优点,例如简便易用、减少了肠道和肝脏的代谢,但 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药物吸收受限和不适用于大分子药物。
五、应用前的注意事项
使用经皮给药系统前需注意患者的禁忌症和正确的使用方法,以确保药物的 有效吸收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并有许多典型病例可 以分享。
七、展望和未来方向
已有许多创新技术用于经皮给药系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 药物递送和贴剂的持久性。
八、总结
经皮给药系统具有多项优势和广泛的应用范围。未来的研究应关注药物递送 的改进和新型贴剂的开发。
九、参考文献
相关研究论文和专业书籍与期刊可以提供更多关于经皮给药系统的详细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皮给药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TDDS):也 称为经皮治疗系统(transdermal therapeutic system,TDS), 一般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制剂,也称透 皮贴剂(dermal patches)。


经皮给药是药物通过皮肤吸收的一种给药方法, 药物应用与皮肤给药,以一定的速率穿过角质 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 环的过程称经皮吸收或透皮吸收。 广义的经皮给药制剂包括软膏 (ointments)、硬膏(plasters)、巴布 剂(cataplasms)、贴片(patches)、 涂剂(liniments)、气雾剂(aerosols)、 喷雾剂(sprays)、泡沫剂(foams)和微 型海绵剂(microsponges)等
铝箔及 纸复合 膜
硝酸甘 油 硝酸异 Frandol 山梨醇 Co. 可乐定 Catapres TTS 芬太尼 Duragesi c
胶粘剂分 聚氯乙 塑化聚氟乙烯 散 烯 胶粘剂分 聚酯 散 膜控 聚酯 含药压敏胶
丙烯酸酯 硅纸 压敏胶 微孔聚丙 烯膜 聚乙烯醋 酸乙烯共 聚物 聚异丁烯 硅纸 压敏胶 硅酮压敏 胶
五、药物在皮肤内的扩散动力学
Fick定律
第四节 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
一、药物性质
1. 药物分子大小 Stokes-Einstein定律 KBT D = ───── 6πηr
2. 熔点 3. 溶解度与分配系数 4. 分子形式
二、生理因素
种族与个体差异 皮肤渗透性的部位差异(阴囊>耳后>腋
胺类
尿素,十二烷 基-N,N-二甲 氨基乙酯
5-氟尿嘧啶
促进角质层水化,在角质层 形成亲水性孔道;破坏角质 层脂质结构
酰胺类
二甲基甲酰胺, 咖啡因,正辛醇, 二甲基乙酰胺 氢化可的松
低浓度时分配进入角蛋白区, 高浓度时影响角质层脂质的 流动性 将药物形成包合物,提高溶 解度,并可把药物分子传递 到皮肤表面
吸收促进剂一览表
类 型 举 例 药 物 作用机制
亚砜类
二甲基亚砜,癸 基甲基亚砜
氢化可的松,水杨 酸,溴乙啡啶,茶 碱,氟灭酸,丙炎 松等
角质层细胞内蛋白质变性; 破坏角质层细胞间脂质的有 序排列; 脱去角质层脂质和脂蛋白
2-吡咯酮,5-甲 咖啡因,正辛醇, 基-2-吡咯酮,1, 吡咯酮类 苯甲酸倍他米松, 5-二甲基-2-吡咯 甲灭酸 酮



背衬膜:铝塑膜 药物贮库膜:药物分散在聚异丁烯等压敏胶中, 加入液状石蜡作为增粘剂 控释膜:聚丙烯微孔膜 胶粘层:聚异丁烯压敏胶,• 加入药物作为负荷剂 量 保护膜:复合膜,如硅化聚氯乙烯/• 聚丙烯• /• 聚对苯二甲酸乙酯等。
2. 充填封闭型经皮给药系统




背衬膜、药物贮库、控释膜、胶粘层及保护膜 药物贮库:液体或软膏和凝胶 控释膜: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膜等均质 膜 压敏胶:聚硅氧烷压敏胶和聚丙烯酸酯压敏胶
脂肪酸及 其酯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有 油酸,肉豆蔻 序排列;降低角质层脂质双 水杨酸,雌二醇, 酸异丙酯,丙 分子层的相转变温度;引进 芬太尼,硝酸甘油, 角质层脂质固-液相分离和晶 二醇二壬酸酯, 肝素,吲哚美辛 癸二酸二乙酯 型转变;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的分配 月桂醇硫酸钠, 氟灭酸,水杨酸 泊洛沙姆 使角质层脂质排列无序化; 乳化皮肤表面脂质,改善药 物在角质层分配 作为溶剂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的溶解度;脱去角质层脂质; 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排 列的有序性 使角蛋白溶剂化,占据蛋白 质的氢键结合部位,减少药 物-组织间结合;增加并用的 其他渗透促进剂在角质层的 分配
表面活性 剂
醇类
乙醇,异丙醇, 水杨酸,雌二醇, 纳洛酮,左旋-18正十二醇,正 辛醇 甲基炔诺酮
多元醇类
丙二醇,丙三 醇
水杨酸,5-氟尿嘧 啶
萜烯类
桉树脑,d-苎 烯,橙花叔醇
普鲁卡因,吲哚美 辛5-氟尿嘧啶,肝 素
促进药物在角质层的扩散; 破坏角质层细胞间脂质屏障; 提高组织电导率,打开角质 层极性孔道;增加药物从基 质向角质层的分配
经皮给药系统选用药物的最适条件 ────────────────────────── 物理化学性质 药理性质 ────────────────────────── 分子量<600 (<300) 剂量小 (<50 mg/d)


熔点 <200℃ (<150 ℃ ) 溶解度:在液状石蜡 与水中都大于1 mg/ml pH:饱和水溶液在5~9间
液体石蜡-微粉 硅胶-聚异丁烯
膜控
聚酯膜 羟乙纤维素乙 醇凝胶
雌二醇 Estrader m
膜控
聚酯乙醇 聚乙烯 复合膜
聚乙烯醋 酸乙烯共 聚物
聚异丁烯 压敏胶
雌二醇 Vivelle
胶粘剂分 EVA膜 聚异丁烯压敏 散 胶、EVA
聚酯膜
雌二醇 Menores 胶粘剂分 t 散 雌二醇 Climara 雌二醇 Aliatis ///炔诺 酮 尼古丁 Habitrol 胶粘剂分 散 胶粘剂分 散
1981年
第一个经皮给药系统上市
东莨菪碱 (Alza发明,Ciba-Geigy上市)
20多个药物:东莨菪碱、硝酸甘油、
可乐定、雌二醇(含或不含炔诺酮或 左炔诺孕酮)、睾酮、芬太尼、尼古 丁 和利多卡因 等

透皮给药系统优点:
1.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关效应和药物在胃 肠道的降解 2.药物吸收不受酶、食物相互作用等胃肠道因素影响 3.单次给药后,即可以长时间使药物以恒定速率进入 体内,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间隔,大大增加患 者的顺应性 4. 可按治疗需要的速率将药物输入体内,维持恒定的 有效血药浓度,可避免因口服给药等引起的血药浓 度峰谷现象,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 5.使用方便,如发生副作用,可以随时中断给药,特 别适合于婴儿、老人或不宜口服的患者
聚氨酯 丙烯酸压敏胶, 膜 油酸,丙二醇 聚乙烯 丙烯酸压敏胶, 膜 PVP, 丙二醇, 丙烯酸压敏胶 铝箔 药物甲基丙烯 酸共聚物溶液 分散在纤维垫 中 丙烯酸 压敏胶
聚酯膜 硅化聚酯 膜
铝箔
尼古丁 NicoDer m CQ
膜控
聚乙烯 EVA /鋁膜/ 聚酯 /EVA
聚酯 乙烯-醋酸乙烯 共聚物
聚乙烯膜
(一) 骨架材料
对药物的扩散阻力不能太大
骨架稳定,能稳定地吸留药物,高温高湿
水杨酸
磷脂类
卵磷脂,豆磷 脂,磷脂酰甘 油,磷脂酰乙 醇胺
二氢麦角胺,异山 梨醇硝酸酯,茶碱 吲哚美辛
促进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增 加药物在皮肤中的扩散;作 用于角质层细胞膜脂质,改 善其渗透性
第七节 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
一、药物选择与剂量设计
(一)选择药物的一般原则 应考虑的主要因素:胃肠道的降解、通过胃肠 道粘膜与肝脏的首过效应,生物半衰期小和需 长期给药 使药物的血浓度平稳地保持在最佳治疗范围内 药物剂量小 病人可接受最大面积为60cm2 足够大的透皮速率
生物半衰期短(<5 h) 首过效应大 对皮肤无刺激性、 不发生过敏反应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剂量 TDR = Css×Vd×k = Css×CL 经皮给药系统的面积A应是 TDR×24 A=─────── < 60 cm2 透皮速率×24
二、经皮给药系统的组成
1. 复合膜型经皮给药系统 背衬膜、药物贮库膜、控释膜、胶粘 层和保护膜
药物微细的粒子分散于骨架中
2.膜控释型 均质膜
微孔膜
二、药物通过皮肤的途径
三、皮肤的代谢与贮库作用
皮肤内存在着一些代谢酶,主要在 活性表皮内。主要积累部位是角质层
四、药物在皮肤内的渗透过程
1.角质层内扩散系数:10-9~10-13 cm2/sec 2.活性表皮中扩散系数:10-7cm2/sec 左右
聚维酮/聚乙烯醇 甘油/水/乳糖/枸橼 酸钠
铝箔及纸复 物
硝酸甘油
NitroDurⅡ Deponit
胶粘剂分散
丙烯酸压敏胶
氟碳聚酯薄 膜 聚异丁烯 压敏胶 硅化铝箔
硝酸甘油
微贮库
铝塑复合膜
含药的聚异丁烯压 敏胶层骨架
硝酸甘 Nitrodisc 油
微贮库
铝箔交联硅橡胶骨 聚乙烯 架 复合膜 丙烯酸酯 压敏胶
环糊精类
环糊精,2-羟 丙基-环糊精
Liavozolel
氨基酸及 其酯
L-异亮氨酸, 十二烷基焦谷 氨酸酯
雌二醇,左旋18-甲 松弛皮肤的角蛋白,影响角 基炔诺酮,茶碱 质层脂质排列的有序性
大环化合 物 有机溶剂 类
十五烷酮
氢化可的松
增加药物在角质层中的溶解 度 破坏角质层脂质排列的密实 性
醋酸乙酯
聚异丁 烯压敏 胶
睾酮
Testoder 胶粘剂分 m 散 Androde 膜控 rm
乙烯-醋酸 丙烯酸 乙烯共聚 酯压敏 物 胶
睾酮
铝箔
乙醇、卡波普、 乙烯-醋酸 丙烯酸 单甘酯、月桂 乙烯共聚 酯压敏 酸甲酯 物 胶
三、经皮给药系统的高分子材料 高分子材料需满足:
1.聚合物的分子量、玻璃化转变温度、化学性能必 须允许特定的药物能适当的扩散和释放 2.不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 3.聚合物及其分解产物必须无毒或相容性好 4.在储藏或使用期间,不应降解 5.容易加工和制成所需产品,允许加入大量的活性 药物 6. 廉价
低浓度分配进入角蛋白,高 浓度影响角质层脂质流动性 并促进药物在角质层的分配; 增加角质层的水含量 渗入皮肤角质层,降低细胞 间脂质排列的有序性;脱去 细胞间脂质形成孔道;增加 角质层含水量;降低角质层 脂质的相转变温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