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级哲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六课(飞扬之旗)

合集下载

2015文化生活第二课复习(飞扬之旗)

2015文化生活第二课复习(飞扬之旗)
④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C
来源
文 化 对 人 的 影 响
特定文化环境 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 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潜移默化的影响 深远持久的影响
积极参加健 康向上的文 化活动
表现
特点
重点
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
优秀文化的作用(①②③)
C
(09天津卷9)某校开展了以“纪念新中国 成立60周年”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开展这项 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其 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握 人生道理、实践人生追求。这是因为 ①文化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有文化知识才会有崇高的道德 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D
很多中国人在海外定居了几十年,但到了晚
年还是有叶落归根的思想。这表明:
A、中国人在海外住不惯
B、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受别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C、不定期的思维方式形成后就固定不变了
D、一定的思维方式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D
美国人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并不追 求高学历好职业的功利性目标。而中国人一般希 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并来有出息,有好职业, 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中美两国的差异表现 A、文化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B、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C、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 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 D、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课堂练习
(2010高考· 广东卷31)孟浩然《与诸子登 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 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 沾襟。”该诗句可以体现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优化方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优化方案】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一个基本观点:实践 是认识的基础 两个概念:实践、真 理 三个特点:实践具有 客观物质性、主观能 动性、社会历史性 三个原理:真理是客 观的;真理是具体的 有条件的;追求真理 是一个过程 三个方法论:真理面 前人人平等;一切以 时间、地点、条件为 转移;在实践中追求 和发展真理
本节目录






深剖细析 1.正确区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真知都来源 于实践。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 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 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计划性、能动性(主动创造性),①④正确,故答案选B。人的
实践水平是由生产工具决定的,②错误。③与材料无关。
【答案】 B 【点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 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 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 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 服务于实践。
【点拨】 在题目涉及区分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时,材料中 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一般体现的是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材料中强调历史过程,一般体现的是 实践的历史性;材料中强调“合作”等,一般体现的是实践 的社会性。
考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干梳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__能__动___ 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 践中、在__主__体___ 和__客__体___ 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2)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知 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名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

2.“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 终无收获”,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答案]B
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A.唯一性
B.条件性
C.实践性
D.客观性
[答案]D
4.球海洋生物普查结果显示,约有 75%的海洋物种人类知
(2)认识具有无限性。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②作为认识的 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③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 发展的。
(3)认识的前进性和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 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的范畴。
[答案]B
易错点 不能正确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 【典题】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
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 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故选C。
[答案]C
考点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的概念 (1)实践的概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 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三个)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从实践的构成要素看: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是由实践的构 成要素的客观性决定的。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手段) 是客观的。②从制约实践的条件看: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015文化生活第一课复习(飞扬之旗)

2015文化生活第一课复习(飞扬之旗)

参考答案: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 深刻影响。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相互交融……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 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 ④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 精神力量,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中国,中 国国家形象提升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 信心。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
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文化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 的重要精神武器。




文化竞争力的内涵----文化竞争力是一个多层次的 统一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
①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
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 化素养; 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
内容。
注意区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 •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主要是指经济、政治对 文化具有决定作用,同时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 作用; •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是文化与经济、政治在 当今时代的显著特点,主要是指文化与经济、政治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相互影响”强调的是彼此制约、相互作用;“相 互交融”强调的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
(2011· 高考江苏卷20)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 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 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 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 料告诉我们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 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018版哲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五课(飞扬之旗)

2018版哲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五课(飞扬之旗)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
球上最美的花朵。
必修四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考点展示
名 称 内容
五年考情
考查 题型
命题立意 以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为 载体,考查意识的本质,试 题难度不大。 以树立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为 载体,考查意识的作用,试 题难度不大。 以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战胜日 本侵略者的作用为载体,考 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考 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 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问 题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 以钱学森的中学经历为载体, 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考查 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 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 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试题开放性强,难度较大。
考向预测
一、 物质 和意 识的 辩证 关系
意识的起源;2013·课 意识的生理 标Ⅰ·21 基础;意识 的内容与形 式;意识能 动性的特点;2013·课 意识能动性 标 的表现 Ⅱ·23(2) 尊重客观规 律与发挥主 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 出发、实事 求是
选择 题
二、 客观 规律 性与 主观 能动 性
方法论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 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 符合客观;意识的能动作 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 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 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 的思想意识。
考向预测
意识的 起源; 一、 物 质 和 意 识 的 辩 证 关 系 意识的 生理基 础; 意识的 内容与 形式;
2016·课 标Ⅲ·23
2015·课 标Ⅰ·21
选择 题
选择 题
意识能 动性的 特点;
意识能 动性的 表现
2015·课 标 Ⅱ·39(1)
非选 择题
2014·课 标 Ⅰ·39(2)
非选 择题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必修4

高考政治 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新人教必修4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够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 识则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考点归纳突破
例3 8月26日,武汉大学发电控制与电网智能化技术研究所内,工作人
员按下开关后,一盏30瓦的灯泡随即亮起,神奇的是,灯泡上并没有电线。
专家介绍,这背后使用的是磁共振式无线电能传送技术。通过磁共振进行
答案:A 解析:“人类泛基因组”概念属于认识范畴,其首次被提出依赖于测序技 术和自主研发的基因组装工具,这表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答案为A。就每个人来说,认识 是有限的;就人类而言,认识是无限的,B错误。真理具有相对性,是具体 的、有条件的,C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错误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 有一定社会的烙印。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 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是指历史上每一阶段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规模和水 平都不相同,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 条件的产物。
考点归纳突破
考点归纳突破
考点归纳突破
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指: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适用于特定的条 件和范围,如果真理的运用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转化为谬误。其二, 真理是发展的,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实践 发展了,还照搬过去的理论,或者把将来才能做到的原则硬搬到当前现实中 实行,在这两种情况下,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其三,真理是全面的,如果把其 中某一个方面孤立地抽取出来,加以夸大,以至与其他原理相对立,也会丧失 其原有的真理性而转化为谬误。
考点归纳突破

2015级哲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五课(飞扬之旗)

2015级哲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五课(飞扬之旗)

难点 释疑
正确理解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客观规律性是第一性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二性的。客 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不是相互制约的。规律的客观性制约着人的
主观能动性,认为主观能动性能制约客观规律,则是唯心主义观点。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认
识规律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样,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考点二、意识的作用 2.正确发挥意识的作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考点突破
①含义:略。 ②要求: A、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B、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 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 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C、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 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D、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 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

2、除人脑外,其它动物都不能产生意识,因为只有人脑才是 意识的来源。 ( × ) 3、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就如同照相机、镜子对事物的反 映一样。 ( × ) 【高考警示钟】意识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
1)意识的生理基础是人脑,不可与大脑混淆, 4( 、具体感觉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抽象理论是人脑思维的产物。 应明确电脑不能取代人脑成为意识活动的载体。 ( √ )
C.对客观对象正确的反映
D.对客观对象直观的反映
(2014· 上海卷)26.还记得上海世博会仿 佛刺猬的英国馆吗?馆内藏有6万粒种子。
也有人说它像蒲公英,反正就是不像我们 常见的建筑。那种种子圣殿,出自英国青年设计师托马斯· 赫斯 维克之手。他说他不是在建房子,而是在种房子,建筑可以像 植物一样是活的,在花园中绽放笑容。“种”这个动词诠释了

2015级哲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四课(飞扬之旗)

2015级哲学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四课(飞扬之旗)

客观的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原理归纳
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 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 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 方法论: 自然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
然时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原理归纳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归纳
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 存在方式。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原理归纳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含义不同
(1)区别:
难点 释疑
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2、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把握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
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造福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体现在两方面: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
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
-相对主义、诡辩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对点精练
(2013· 衡阳模拟)2012年10月25日,我国第16颗 北斗导航卫星在长征三号丙火箭的托举下呼啸升空。 这颗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将与先前发射的15颗北斗导 航卫星组网运行,形成区域服务能力。地球静止轨 道卫星表明(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运动性 B.静止是无条件的,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世界上的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对点精练
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 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 不移易。”这说明( )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

【优化指导】高考政治总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必修4

【优化指导】高考政治总复习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第6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必修4

(5) 真 理 面 前 人 人 平 等 。 任 何 人 , 不 论 他 的 出 身 、 社 会 地 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 拥有真理。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 等”。
2.真理的具体性 (1)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 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否则,历史条件发生 变化,仍旧照抄、照搬,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 × ) (5)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 (6)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永无止境,人们不可能获 得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 × ) (7)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 )

2.连线
一、实践与认识 1.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的 含义: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 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 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社会历 史性
社会性强调的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 动。历史性强调的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 的,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对实践概念的理解 从主体看,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他动物的本能活动 不是实践;从对象看,实践改造的是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 会),是发生在人和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头脑 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从性质上看,实 践是一种改造活动,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是“主观见之 于客观的活动”。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文化生活第六课复习(飞扬之旗)

文化生活第六课复习(飞扬之旗)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⑵源远流长的见证
汉字与史书典籍
中 华 文 明 的 重 要 标 志
中重 华要 文见 化证 一 脉 相 承 的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3)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 ①为什么——近代中华文化经历了一个衰微的过程原因:
【考点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 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 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 烂的中华文化。
【考点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二。
⑶民族性 --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 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 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 ②怎么办——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A.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 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 B.弘扬中华文化,就是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我 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 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 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 C.创新角度(见教材P55)
• (2008· 宁夏高考)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 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 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 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 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 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 时代精神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生活与哲学》复习之一 哲学常识(飞扬之旗)

《生活与哲学》复习之一 哲学常识(飞扬之旗)

考点突破
一、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哲学的内涵: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 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 总结和反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的含义: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 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的含义:是指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 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 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寻觅社会的真谛、实现人生价值。共两课)
《生活与哲学》的知识体系
①唯物论: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 辩证唯 ②认识论(实践论):实践与认识 ③辩证法:联系、发展、全面(矛盾) 物主义 辩证否定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 矛盾、社会历史的主体、价值判断与价 值选择、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
对点 精练
(2010· 新课标全国卷)“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 与工程技术,还是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知识 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 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论断的合理性在于 ( ) ①认为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 ②主张科学是哲学的知识前提,哲学是科学的最高概括 ③强调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④指出哲学与科学具有一致性,哲学对科学具有方法论的指 导作用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C.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
B.存在就是被感知
A
D.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
考点突破 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积极意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②缺陷: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 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这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2016级哲学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七课(飞扬之旗)

2016级哲学一轮复习第三单元第七课(飞扬之旗)

26
智能手机“核”战再次升级,由“四核之争”升
级至“八核大战”。有专家指出,八核手机是拼硬件 规格孕育的“怪胎”。如果硬件之间不协调、软件 优化不到位,单纯提高CPU 核心数不但不能提高手机 性能,还会带来发热量过大、电池持续时间短等问题。
这说明
①搞好部分就能带动整体的发展 ②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 ③要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处理问题 ④科学思维方法决定事物的发展
系统优化方法 实践方面 认识方面
用综合的思维 方式来认识事 物。要着眼于 事物的整体, 要注意遵循系统 从整体出发, 内部结构的有序 有序性 把各个部分、 性,使各要素按 原则 各个要素联系 照一定的顺序和 起来考察,统 方向发生作用 筹考虑,优化 要注重系统内部 组合,形成关 结构的优化趋向, 于这一事物的 优化 完整准确的认 力求实现整体功 原则 识。 能大于部分功能 之和 23 要着眼于事物 整体性 的整体性,重 原则 视整体的功能
(2015•全国II卷)23.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 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 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 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 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18
(2015•福建卷)36. 一堵墙挡住了视野,找个东 西把脚垫高.问题就解决了 。可是找不到垫脚之物,于 是,便把墙上的砖拆掉垫在 脚下…… 。漫画(图16 ) 给我们的警示与下列古诗所 蕴含的哲理最为接近的是 A、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 浙江卷)材料 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 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 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 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 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 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 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养, 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 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 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生意。 (1)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 (10分)
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
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1
(2014· 全国大纲卷)30.农谚说:“蚯蚓叫,大雨到。” 一位农民气象员对此感到怀疑,经过反复观察和实验,他发现 下雨前鸣叫的是蝼蛄而不是蚯蚓,于是把这条农谚改成了“蝼 蛄叫,大雨到”。经过进一步观察和研究,他又发现“春秋蝼 蛄叫,大雨定会到”,但“盛夏蝼蛄叫,大雨不会到”。这表 明 ①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 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25
(2014· 山东卷)35.19世纪,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 组成的。20世界初,科学家发现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 成。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认识到原子核该由质子和中子构 成。现在,科学家正在对质子和中子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B.彻底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
2
3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物质观
探 索 世 界 与 追 求 真 理
第四课探究 世界的本质
运动观 规律
辩证唯物论
第五课把握 思维的奥妙
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 实践观 真理观
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
第六课求索 真理的历程
4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 程
5
考点概览
一、实践与认识 1、实践及其特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2、真理的具体性 3、真理的条件性 4、真理和谬误 三、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2、认识的无限性
1
参考答案: ①美食的创造,从食材的获取、辅材佐料的搭配到烹制 方法的选择,无不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 觉选择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动作用。 ②美食的创造是意识指导下利用、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 肴的活动,体现劳动者意志和追求,发挥了意识在改造世界 中的能动作用。 ③在这一过程中,就地取材、应时而获、因材烹制,符 合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从而正确的发挥了意 识能动作用。

14
(2014· 海南卷)17.以往台湾改良水果注重提高
甜度,水果以甜而多汁著称。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台湾的科研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如何使水果回到合理的 “糖酸比”,使菠萝、释迦、葡萄等当地优质水果带有 一定酸味,以扩大销路。这表明 ①认识总是来源于实践并能够指导实践 ②认识决定于实践并始终落后于实践 ③认识始终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④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①含义: ②原因:
2.认识的无限性
①含义: ②原因:
3.认识的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 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特别提示 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上看, 认识是无限的。但从每一具体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 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
22
原理归纳
19考点二、ຫໍສະໝຸດ 理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 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 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 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①观念的存在不通过实践也能转化为现实的存在
②观念的存在与现实的存在没有本质的差别 ③生产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不断发展的
④实践是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和联接纽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
考点一、实践与认识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 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②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还是通过 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13
(2014· 江苏卷)31. 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 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
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
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 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
表明
①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
15
考点二、真理
含 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 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特点
客观性
具体性
条件性
16
考点二、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 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特别提示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真理的 内容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二是真理的检验标准 是客观的。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有用 即真理”等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
4.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互转化,是对 20 立统一的关系。
(2014· 上海卷)23.周恩来总理曾说:“只有
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真理是人们
A.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B.对客观世界的直观反映
C.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1
考点三、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时的实际
18
考点二、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 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 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 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10
考点一、实践与认识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 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 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
参考答案 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会受到立场、能力 等因素的影响。在评价互联网金融的作用时,人 们往往是站在各自的立场看问题,从而形成不同 的观点。 ②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 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互联网金融由于出现 时间比较短,影响了人们对其性质和作用的认识 。
28
辩证唯 物主义 认识论 框架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 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 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3
(2014· 北京卷)27.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 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 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 山去换金山银山; 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 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①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②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③是一个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④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
C.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D.随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
26
(2014· 江苏卷)第37题: 材料一 2013 年,以“XX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目 前,互联网金融年化收益率一般为5.0%,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3.3%,活 期存款利率为0.35%。巨大的利差让网民用鼠标投票,开始了银行存款的 “搬家”。与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互联网金融一方面赢得了鲜花和掌声, 一方面也受到审视和质疑。 某普通民众:不用怎么打理,每天都有利息到帐,比存银行获得的利息 多,感觉挺好的。 某银行业从业人员:我们一方面要利用自身的地位和优势抵制“XX 宝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推出类似的产品。 某财经评论员:互联网金融抬高了社会融资成本,干扰了货币市场秩 序,且存在许多未知的风险,应该取缔。 材料二 2013年8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务院法制办 等部门组成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研究小组 ”成立,并赴上海、杭州等 地对互联网金融业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建议与诉求,未来可 能在国家明确互联网金融组织和业务法律地位、监管体制等问题上提供 决策建议。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鲜花和掌声 ”、“审视和质疑 ”并存的原因。 27 (4 分)
特别提示 ①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 于动物的本能活动。②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发生在人与 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 (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③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 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