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质和核酸等离子型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分析,加 入表面活性剂还可以扩大到中性粒子,甚至应用 到细胞和病毒等的分离。同时,在小分子化合物 的分离分析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基本原理
一、毛细管电泳的理论基础 毛细管电泳法:是指以弹性石英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
aV pp l eeV o l
2 Dt2 DL 2 D L
提高分离电压是增加分离效率的主要途径,在相 同的操作电压下,l/L =1,分离效率最高(短的毛 细管)。此外,N与溶质的扩散系数D成反比,所 以用毛细管电泳分离大分子时,可得到高的柱效。 高的电渗流也可提高柱效。
毛细管电泳分离柱效方程式
两端电压
N l2
aV pp l eeV o l
2 Dt2 DL 2 D L
理论塔板高
毛细管总长度
溶质扩散系数
实验上可按下式求出理论塔板数
电泳图上从起点至电泳峰 最大值之间的距离
电泳峰的半高峰宽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毛细管电泳分离柱效方程式
N l2
第三章 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第一节 概 述
电泳是基于两种或多种带电粒子或微粒,它们 所在的介质受到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其迁 移速率不同而得到分离的一类方法。 (electrophoresis )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发展历程
• 1807年,Ferdinand Frederic Reuss就观察到了 荷电物质在电场力作用下会发生运动的现象。
➢ 正离子:νt =νeo + ν+ ➢ 中性分子:νt = νeo ➢ 负离子:νt =νeo - νˉ
注:电渗流的速度 为泳流的若5-7倍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电渗流是毛细管电泳分离的重要参数,控 制电渗流的大小和方向,可提高毛细管电 泳分离的效率、重现性、分离度
➢ 抑制毛细管中电渗流的办法:
向同一方向,产生差速迁移,在一次电泳操 作中同时完成正、负离子的分离分析。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电解质区带的移动速度(Vi)等于电解质区带的 电泳迁移速度(Ve)与溶剂流速度(Veo)之和。 Vi = Ve + Veo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当把样品从阳极端注入毛细管时,假设A物质为 负离子,B物质为正离子,则带不同电荷的离子 将按下面的速度迁移到阴极,到时间t时,A、B 物质已经分离了。
当毛细管长度一定时,带电离子的迁移速度 与溶质离子的电荷、施加的电压、缓冲溶液 的粘度及带电离子的大小有关。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电渗(Electro osmosis)是驱动电解质运动 的第二种作用力,它使毛细管中的溶剂在 直流电场作用下发生定向运动。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电渗流的产生
毛细管内壁表面上的硅醇基在pH>3的水溶液中,可电离 而产生SiO-负离子,使毛细管内壁带上负电荷,因此,溶 液中的一部分正离子就靠静电作用而吸附于毛细管内壁上, 形成一个双电层(Electric double layer)。其中一层是带 负电的内壁,一层是带正电的溶液离子吸附层。但溶液中 的其余大部分正离子则是离内壁越远,越呈自由状态,于 是在吸附层之外又存在着一个扩散层 。
介质的介电常数
界面电动势
电渗流迁移率
溶剂流迁移速度
eo 4
介质的粘度
veo eoE4E
电渗流速度Veo与ζ电位、ε、E成正比,而 与介质的粘度η成反比。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与HPLC柱不同,毛细管中的电渗流呈平面 流型,它不存在径向梯度。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电百度文库流的意义
1. 电泳过程中伴随着电渗现象 2. 电渗流的速度比电泳速度快5-7倍 3. 利用电渗流可将正、负离子或中性分子一起
• 20世纪70年代在HPLC的推动下,电泳分离技术 成为了一种“灰姑娘”式的技术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 1981年,Jorgenson等介绍了毛细管区带电泳技 术。
• 1984年Terabe等提出的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 1987年,Hjerten建立了毛细管等电聚焦。 • 1987年,由Chohen等提出了毛细管凝胶电泳。 • 1991年,Monnig等首次提出了高速毛细管电泳。 • 目前,毛细管电泳已广泛应用于氨基酸、肽、蛋
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依据样品中各组分的淌度(单位电场 强度下的迁移速度)和/或分配行为的差异而实现分离的 一种分析方法。 在毛细管电泳中带电粒子所受的驱动力:
电泳力 电渗力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一)电泳和电渗
电泳(Electrophoresis)是指溶液中带电粒子(离 子、胶团)在电场中定向移动的现象。电泳是驱动电 解质运动的第一种动力。
• 1909年,由Michaelis对此现象的描述中提出电 泳这个术语(elektron和pbore,分别代表电和搬运 者的意思 )
• 20世纪30年代,通过Tiselius的研究,电泳技术 才得到有实际意义的发展,Tiseluis也因此获得 了1948年度的诺贝尔奖。
• 到20世纪50年代,电泳已经是一种与纸和薄层的 平面色谱技术一样的实验室常用技术。
电泳迁移速度Ve : Ve= μeE = μeV/L
注:μe:电泳迁移率(电泳淌度); E:电场强度; V-毛细管柱两 端施加的电压;L-毛细管柱的长度。
μe =νe/E= Q/f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ve
Q f VL
QV
6RsL
注: Q-离子所带的净电荷;f-Stokes阻力系数。η是缓冲 溶液的粘度(动力学的),Rs是离子的有效半径(包括溶剂化层)
① 消除固液界面间的ζ电位或提高溶液的粘度; ② 在毛细管的内壁涂上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涂
层。 具体方法有: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二)分离效率和分离度
1、分离效率
电泳湍度
毛细管有效长度
电渗湍度
柱效可用理论塔板数n表示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固、液两相之间的相对运动发生在吸附层 与扩散层之间的滑动面上,此处的电动势 称为界面电动势,也称ζ电位。
由于处在扩散层中的正离子的溶剂化作用, 它在电场中发生迁移时,将带动整个溶液 向阴极移动,所以就形成电渗流(Electro Osmotic Flow, EOF)。
第三章毛细管电泳分离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