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词类活用做的规律(打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
一、词类活用的概念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往往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做主语、宾语、定语,动词常作谓语,形容词常作定语、状语、谓语,数词常作定语。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二、词类活用的分类及规律
名词活用的基本规律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连用,它们之间如果不是偏正、并列、同位关系,一般地说,其中则有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它们之间可能是主谓、状谓、动宾关系。
例如: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动宾)
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2、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同上)
4、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5、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6、七十者衣帛食肉。(《齐桓晋文之事》)
(二)名词带状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1、副词修饰名词:(1)一般副词:公将鼓之。(2)否定副词:天不雨。
2、介词结构修饰名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过秦论》
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
2、不蔓不枝。(《爱莲说》)
3、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疫矣。(《狱中杂记》)
4、君子不齿。(《师说》)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
6、出入必舆隶。(《苦斋记》)
三、名词带补语:则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带补语1、介词结构作补语,不省略介词:刑于寡妻。(《齐桓晋文之事》)
2、省略介词:秦伯素服郊次。(《之战》)
3、非介词结构作补语: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促织》)
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唐浮图慧褒始舍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
2、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勾践栖会稽》)
4、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5、与其饥死于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中山狼传》)
6、方今唯秦雄天下。(《鲁仲连义不帝秦》)
(四)要求和动词连用的一些特殊词语和名词连用,这个名词用作动词。
(一)能愿动词后带名词,名词一般活用作动词。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表示可能、必要或意愿的词叫能愿动词。这种词在古今汉语里也不过二十几个,常见的有:现代汉语中的:可以、能、能够、会、愿意、肯、敢、应该、当、要;文言文中的:可、能、愿、应、宜、当、欲。
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狼不敢前。(《狼》)
2、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3、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廉颇蔺相如列传》)
4、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7、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同上)
8、云青青兮欲雨。(《梦游天吟留别》)
9、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
10、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二)“而”连接一个动词一个名词时,这个名词一般用如动词。
练习:指出下面各句中活用作动词的名词。
1、夫一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缇骑按剑而前曰。(《五人墓碑记》)
3、儿涕而去。(《促织》)
4、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5、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三)“所”字后边的名词用作动词。
1、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起义》)
2、太守即遗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3、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杞供客乎?(《卖柑者言》)
(四)代词前边的名词用作动词。
1、一狼洞其中。(《狼》)
2、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3、布囊其口。(《童区寄传》)
4、先主器之。(《隆中对》)
二、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表示时间、处所、方位的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一般不作状语。而在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作状语是非常普通的现象,是名词本身固有的语法功能之一。名词充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进行的状态。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状态或动作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多带有比喻的意义,含有“像……一样”或“跟……似的”的意义。
例: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蛇行”,像蛇一样爬行。
(2)表示对待动作对象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
(3)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所处方位,有“在……”或“向……”
例: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史记•留侯世家》)“道”,在……的路上
(4)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面刺”,当面讥刺、批评。
(5)表示动作进行的工具、凭借或依据。
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箕畚”,用箕畚。
(6)时间名词中的“日”“月”“岁”等充当状语时,具有特殊的意义,或表示动作行为的经常性,或表示情况的逐渐发生变化,或表示追溯往事。
例:燕日败亡。(《史记•田单列传》)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史记•孟尝君列传》)
形容词活用的规律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主语或宾语及判断句谓语的位置上,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特征和意义,它就活用为名词。
例: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难得的贤主嘉宾)《滕王阁序》
例: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旧交情)《赤壁之战》
例:将军身被坚执锐。(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陈涉世家》
(二)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本身是不能带宾语的,但有时后面却带了宾语(但又不是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这时候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感到热、感到凉)《两小儿辩日》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慑、威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如果使得宾语具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