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试述柯琴先生的六经纵横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试述柯
琴先生的六经纵横论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试述柯琴先生的六经纵横论
摘要:《伤寒来苏集》为清代名医柯琴先生所着。

所立“六经地面学说”为书中之明训,故世人皆知。

而于“六经纵横学说”乃着作中之隐旨,故世人少知。

今挖掘采摘,勒以成章,供研究歧黄之学,讨仲景之术者玩味。

首立纵横之旨,中叙各经表枢里横之三层,上中下之三部,尾后评叙纵横之意。

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浙江慈溪人也。

为晚清名医,其着述如同其名:琴声雅,尤如阳春白雪;韵味足,似同诗风雅颂;象巅峰,为古今注疏家中上乘之高论。

是书又有醒世之能,使后人治伤寒,朱紫不混,鱼目不珍,故名之为《伤寒来苏集》。

通阅全书,我们可以看到柯氏是一位继承仲景遗志,发扬仲景学理论的楷模。

他除了创制“六经地面学说”,“六经兵法学说”之外,而于“六经纵横学说”之隐旨,尚未掘取。

余稍见此中微理,乃鼓念起笔,略陈管见,使先生高论,得以出潜离隐,使圣人学理,得以离照昌明。

六经纵横论
柯琴先生应用纵横的方法把六经及六经中的每一经按着表、枢、里三个层次和上、中、下三个部位,并作以方测证的方法来对六经理论加以研究和阐述的又一学说。

虽然这种思潮还显得比较粗浅稚幼,理论上还在着缺陷与不足,但是它给我们在探讨仲景学说,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研究六经规律的过程中提供了思路,开阔了视野。

使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朝着全面的、系统的综合的、纵深的层次方向发展。

在太阳方面
发汗是横法。

麻黄解其表层,青龙利其枢层,桂枝发在里层。

利水是纵法,水在上焦,用青龙使其云兴雨施而下行。

水在中焦,用十枣汤“攻水邪尚留结于中”者。

水气在下焦,用桂枝去桂加苓术使其膀胱水去也。

进而究之,设大、小陷胸丸,以理上焦。

埋五种泻心之方来泻中焦。

下伏抵当汤、丸,桃核承气汤攻治下焦。

故“发汗利水,是治太阳两大法门。

发汗分形层之次第,利水定三焦之高下,皆所以化太阳之气也。

……麻黄汗在皮肤(表)……桂枝汗在经络(里)……”。

“制小青
龙以两解表里之邪,复立加减法,或然之证,此太阳枢机之证”。

“其治水有三法……水气在上焦,在上者,汗而发之,小青龙……是也,……水气在中焦,中满者,泻之于内,十枣汤是也,……水气在下焦,在下者,引而竭之,桂枝去桂加苓术是也”。

在阳明方面
柯氏以心胸为表上,以胃为中枢,以腹部里下的划分方法。

从而,在论述阳明经方面,造成了纵横混谈,重纵轻横,重腑轻经的错误论点。

余曰:邪在表层,用葛根汤发之。

是方也,麻黄之药,桂枝小汤用以断前,使太阳邪气不得入阳明之地;设葛根以卫其阳明,抵太阳所传之邪于阳明门外。

此汤虽列于太阳经中,但实为阳明表层之剂。

正如清代医家吴谦在论及阳明表证病脉时所云:“葛根浮长表阳明,缘缘面赤额头疼,发热恶寒而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邪在枢层,则内外游溢。

外可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之表证。

内可见咽燥、口苦、腹满而喘之里候。

因邪不在表,故不可发汗。

若发汗则燥,心愦愦而谵语。

邪不在里,故不可下,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

邪已非寒,故不可烧针。

针之则心怵惕,烦燥不得眠。

汗、下、温针,在此所禁,惟有和之一法能解阳明枢证。

治之者,用栀子豉汤和之。

若夫栀子豉汤一方,为阳明和剂,是吾之管见。

为阳明吐剂,是众家大观。

是和方、是吐剂否余粗论与右:研栀子豉汤之方剂,在于究淡豆豉之药理。

知其造豉之工艺,才可评吐剂之邪说。

世人注此方,只知在栀子、豆豉中旋转,不知在青蒿、桑叶中深谈。

造豉者,先覆以青蒿,得少阳春生之气以升发之;后盖以桑叶,止少阴冬藏之气收藏之。

青蒿升发邪外出,桑叶入里药达内。

栀子色赤,入心而治烦。

黑豆色黑,入肾而除燥。

《别录》言豉,有除烦燥满闷之功。

《纲目》论豉,能解下气调中之能。

栀子豉汤之不吐,是栀子豉之不涌。

考历代本草,言豆豉无涌越之功。

察近代中药,设豆豉在解表药中,而瓜蒂散中用豉,是吐在瓜蒂不是吐在豆豉。

豆豉下气,是操纵瓜蒂不可过涌。

香豉调中是借谷气以护胃气。

豆豉有升降出入之功,栀子有表里皆通之能,因阳明表里皆热,故用栀子豉汤以和之。

阳明里层,是邪入经内,比葛根、栀豉又深一层。

故所现热、渴、汗出、脉洪之证,皆以“大”字冠之。

用白虎汤以清阳明之里热。

柯氏论白虎汤,是阳明中清之剂;论栀子豉汤,是阳明涌泄之和剂者非。

夫白虎清里,是清阳明之经里,非清阳明之胃里。

栀豉是和剂,乃调和阳明之枢剂,非为涌吐之表剂。

阳明纵法,是上越、中调、下夺,乃治阳明三大法门。

解其上焦用越法,用瓜蒂散吐之而愈。

清其中焦用调法,调胃承气汤治之而愈。

攻其下焦用夺法,大、小承气汤治之而愈。

柯氏指出:“胃府主谷,为阳明之里,三承气汤为阳明谷道之下药……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胃家实则二肠俱实矣;若三分之,则调胃承气,胃家之下药;小承气,小肠之下药;大承气,大肠下药”。

在少阳方面
小柴胡汤即为六经枢层而设,又为少阳枢层而投。

故柴胡汤为少阳正宗之枢剂。

少阳表层,用柴胡加桂枝汤以治之;少阳里层,布柴胡加芒硝、加龙骨、是投少阳之里剂。

少阳枢层,用小柴胡汤和解而治之。

故柯氏在《六经正义》里说:“邪入少阳地位……轻者入腠里,重者入募原,尤重入脾胃。

小柴胡腠理之剂也;大柴胡募原之剂也,小建中、半夏泻心、黄芩、黄连四汤,少阳之脾剂也。

柴胡加芒硝加龙牡二方,少阳之胃剂也。

如太阳少阳有合、并病……用柴胡桂枝汤是两路分击之师也”。

少阳为游部,其气游行于三焦,一剂小柴胡汤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之病。

上焦可祛口苦、咽干、目眩、胸满烦、心烦悸、咳渴喜呕。

中焦可理腹满、胁下痞硬。

下焦可治妇人热入血室、小便不利。

故柯氏在他的〈〈伤寒论翼·制方大法》中指出:“小柴胡……实以理三焦之气,所以称枢机之剂。

如胸满、胸中烦、心烦、心下悸、咳、渴、喜呕是上焦之机也。

小便不利,是下焦失决渎之任也”。

在太阴方面
表层借桂枝可解,里层转四逆而安,太阴枢层,是汗后腹胀满证,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和之。

是方也,为柴胡汤加减之方。

去柴胡易厚朴,实为太阴所设之枢剂。

后人不知此理,妄说为脾虚之证,不知枢机之地,虚实互见。

故设厚朴之君,直入太阴之处,加半夏生姜,以祛其实,入
人参甘草,以补其虚矣。

正如柯氏曰:“太阴为开,故太阴亦能中风。

则即有可汗症,若见四肢烦痛之表,而脉浮者,始可与桂枝汤发汗……下利清谷,是为中寒,当用四逆汤急救其里……汗而腹胀满,故更制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以解之”。

解之者,乃和解之义也。

太阴之为病,在上焦则腹满而吐,食不下。

在中焦,上下交乱,中州无主必胸中结硬。

在下焦,则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上、中、下三焦之疾,实为中焦失衡而成,故用理中丸加减而治之。

所以“太阴病,以吐利腹满为提纲,是遍及三焦矣。

然吐虽属上,而收腹满。

利虽属下,而由于腹满。

皆因中焦不治以致之也,……一理中而满、痛、吐、利诸症悉平矣”。

.
在少阴方面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是为少阴表层而设。

不过,前者是表层峻剂,后者是表层缓剂。

“少阴制麻附细辛方,犹太阳之麻黄汤,是急汗之峻剂。

制麻附甘草汤,犹太阳之桂枝汤,是缓汗之和剂”。

阳经之中少阳为阳枢。

阴经之中,少阴为阴枢。

调阳经有小柴胡汤,和阴经有四逆散。

二方乃枢中之枢剂。

诚如《退思集类方歌注》云:“小柴胡汤,少阳枢机之剂也;四逆散,少阴枢机之剂也。

……少阴为三阴之枢,犹少阳为三阳之枢也。

此四逆散与小柴胡制方之义略同,特以枢有阴阳之异。

故用药亦分气血之殊,而其辅正逐邪和解表里,则两方如一方也。

盖彼用黄芩泄肺热,恐土胜水也。

彼用人参补脾气,恐少阳之邪,传入于太阴也;此用芍药益肝阴,恐少阴之邪,传入于厥阴也。

而枢机之病,必以和解,故柴胡、甘草,在所不易矣”。

少阴里证,用附子汤为里加薪,是扶正以祛邪,“此大温大补之方,乃正治伤寒之药,为少阴固本御邪之剂也”。

设四逆汤逼寒外出,是祛邪以扶正,此是“阴邪猖獗,真阴不归”所致。

邪入少阴,有寒化、热化之别。

寒在上焦,“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寒入中焦,借理中丸以温之。

寒在下焦,旱陆为患设桃花,水道得疾动真武。

热在上焦,咽痛生疮者,有甘草、桔梗、苦酒汤。

热在中焦,心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热在下焦,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柯氏虽无明训,来苏隐旨以明。

在厥阴方面
当归四逆汤是厥阴表证之方。

因“手足厥冷,脉微欲绝,是厥阴伤寒之外证。

当归四逆,是厥阴伤寒之表药”。

而寒热胜复,则映出阴阳之盛衰,邪正之进退,这便是厥阴枢证。

“从阴则先厥后热,从阳则先热后厥,或阳进而热多厥少,或阳退而热少厥多,或阴阳合而厥与热相应也”。

治之者,当神而明之,调其阴阳而愈。

厥阴里疾,便是下利,视其脉证,或用乌梅丸之酸收,或用白头翁之清燥。

“厥阴之地,相火游行之区也,其本气则为少火。

若风寒燥湿之邪一入其境,悉化为热,即是壮火。

其少火为一身之生机,而壮火为心腹之大患。

且其地面通达三焦,邪犯上焦,则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消渴口烂,咽痛喉痹。

逼入中焦,即手足厥冷,脉微欲绝,饥不欲食,食即吐蛔。

移祸下焦,则热利下重,或便脓血,为害非浅,犹跋扈之师矣。

仲景制乌梅丸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通理气血,调和三焦,为平治厥阴之主方,犹总督内地之大帅也”。

六经纵横论系统是按着表、枢、里三层;上、中、下三部的三维思想来揭示出六经辨证论治的共性规律。

从纵横的角度出发,去探知邪在何经,疾在何层,病居何位,从而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使层次分明,部位准确。

它补充了六经辨证层次、部位的分辨不足,丰富了六经辨证的思想内容,发展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

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开创出一个六经辨证的崭新局面,并为实现新的(寒温统一)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知识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