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授课人:刘世科一、导入新课俗话说“人靠衣裳马靠鞍,三分长相七分打扮。
”可见,人的外部包装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想把写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得优美动人,又要靠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如何包装他眼中的景物的。
二、文本研讨(一)诵读、鉴赏第4段师: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来描写月下荷塘的?生: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师:找出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请的句子,并说说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1: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
师:这样的比喻手法有什么好处?生1: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师:作者又是如何描绘荷花的?生2: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用有什么好处?生2:“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
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师:荷花又是什么样的呢?生3: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这里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3:比喻师:既然是比喻,我们不妨用比喻的手法找找本句的本体、喻体。
生3:“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比喻都是有相似之处,那么这个“比喻”有形似之处吗?生:没有。
师:那么这还是比喻吗?生:是或不是师:其实不是这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个新的修辞手法--通感,其实这个修辞手法也不陌生,我们在学《应和》时就给大家讲过了。
那什么是通感呢?)通感: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或几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描写这种心理现象的方法叫通感修辞。
师:那咱们再看这句话,“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是把哪两种感觉给连通起来了?生:嗅觉和视觉师:很好,也就是把清香这种感觉转化为了歌声。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上课)同学们,我虽然和大家认识不久,但从大家的第一篇作文中,看到许多同学有着深厚的语言功底。
今天,我想让大家与朱自清先生比试比试运用语言的能力。
朱自清虽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但这并不代表着他所用的每一个词,都是最为精确、形象的。
更何况我们有五十几位同学,人多力量大,只要大家积极思考,齐心协力,一定会写出精彩的片断来。
大家有没有信心?(同学:有!)师:现在请看幻灯,思考在空格处填什么词语最好。
1、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 1 )着些白花,有( 2 )地开着,有( 3 )地打着朵儿;正如( 4 ),又如( 5 ),又如 ( 6 )。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 7 )。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8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 9 )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10 )过,又像 ( 11 )着轻纱的梦。
(五分钟后,陆续有人发言)生一:我觉得第1处空格可填散落。
2处可填奔放,奔放地开着,较能体现花的朝气。
其它几处还没想好。
生二:零星地跳跃着些白花,有自信地开着些白花,有害羞地打着朵儿,正如洁白无暇的绸缎,又如刚睡醒的西施,又如,这里一下子还没想到恰当地词语。
最后可填仿佛一双手在牵引着你。
(几个同学鼓掌,很多同学跃跃欲试)生三:零星地绣刻着些白花,有大方地开着,有悄悄地打着朵儿,如绸缎,如白帆,如白天鹅。
仿佛缥缈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生四:第二段语段的,8、8、10、11处分别可填凝泛沐浴蒙。
即静静地凝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泛起在荷塘里在牛乳中沐浴过一样蒙着轻纱的梦。
生五:9处可用萦绕在荷塘里,10处可用在牛奶中润过。
师:现在我把同学们所填的词语都列在黑板上。
这些词语都是矿藏。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位淘金者,从这些词语中淘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言语宝藏。
并说明理由。
(黑板上列出同学们填写的词语)1处有:散落;散;跳跃;绣刻;躲;分布;摇曳。
2处有:奔放;大方;花枝招展;潇洒;自信;力争上游。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精选16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篇1教学目标:1.品尝语言,学习运用语言的技巧2.体会简单的思想感情教学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下简称师):同学们好,今日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板书篇目、)朱自清先生曾经很自信地说,他有一种奇妙的本事,能从最寻常的事物中发觉和制造令人“惊异”的美。
荷塘,平凡吧;月色,一般吧。
要从其中制造令人惊异的美,真让人难以置信。
我们就渐渐观赏吧。
二、诵读感知师:首先,我朗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在听准字音的基础上,感受文本内容,体会其中的情感。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全文)(掌声)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生:主要写了观赏月下荷塘美景的过程以及之后的一些感受。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还抒发了他的情感。
师:非常好,不仅有眼前之景,还有胸中之情。
师: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些段落集中写了“荷塘月色”。
生:四、五、六自然段。
师:你觉得哪些段落写了荷塘?哪些段落写了月色呢?生:第四段、六段写荷塘,第五段写月色。
师:有不同意见吗?生:都是写的荷塘,没有写月色。
师:题目为什么叫“荷塘月色”呢?生:月色无形无声,很难把握。
所以借助荷塘来写。
师:侧面描写,这才是高超的地方。
第四段只写了荷塘,第五段只写了月色吗?生:(恍然)都是既有荷塘,又有月色。
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美才更加丰富。
三、品尝语言(主要是四、五两段,诵读贯穿整个环节)第一部分:鉴赏四、五段,让同学自由发觉鉴赏点,老师适当引导。
师:下面我们一起查找“惊异”之美。
先鉴赏第四段。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留意读准字音、停顿,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情放进去。
生:(有感情地读)师:同学们说这位同学读的怎么样?众生:挺好。
师:不错,这位同学开了个好头。
下面同学们认真阅读文本勾画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
预备好了请举手。
(给同学二三分钟思索时间)生:我觉得“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非常好。
初中语文教研课堂实录(3篇)
第1篇一、课堂背景本节课为初中语文教研活动,由我校资深语文教师张老师主讲。
参与教研活动的有我校语文组全体教师,旨在通过课堂观摩和研讨,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效果。
二、课堂内容1. 课题:《荷塘月色》2.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2)掌握散文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3)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人生。
三、课堂实录1. 导入新课张老师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让学生对作者有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张老师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2. 自主学习张老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景物描写、抒情等;(3)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阅读课文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3. 小组讨论(1)讨论内容: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句。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张老师逐一进行点评和总结。
(2)讨论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散文的写作特点,如景物描写、抒情等。
(3)讨论内容: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
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张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补充了自己的见解。
4. 教师讲解张老师针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讲解内容:景物描写。
张老师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荷塘美景的喜爱之情。
(2)讲解内容:抒情。
张老师讲解散文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抒情手法。
(3)讲解内容:主题思想。
张老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如赞美大自然、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等。
5. 课堂小结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张老师布置了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以“荷塘月色”为题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三个课时)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导入】师:上课!生:(起立)老师好!师:同学们好!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首诗是江总书记在1998年11月11日为纪念某位作家诞辰100周年而亲笔题写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生:“晨鸣共北门,谈校少时情。
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
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
清淡传香远,百代名。
”师:同学们读得很不错!那大家猜得出,江总书记是为纪念谁而题的诗吗?生:朱自清。
师:完全正确!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吗?生:有《背影》,有《荷塘月色》。
师:很好,大家非常聪明。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我们在初中就学过了。
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没有?生:《春》、《匆匆》……师: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啊。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更加有名的——《荷塘月色》。
(板书:题目及作者)【作者简介】师:谁来说说,关于朱自清,你有怎样的了解和认识?生:(回答)师:刚才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向我们介绍了朱自清的生平事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朱先生的简介。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师:刚才有同学也表达了他对朱自清先生的敬佩之情。
老师跟大家一样,同样非常佩服这位也曾当过中学语文老师的大作家。
毛泽东曾经写过一篇政论文《别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是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里面就有这样的话,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江总书记题的这首诗就是希望青年学子学习和继承朱自清先生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和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
毛泽东: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实录(附反思)
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实录(附反思)朱自清《荷塘月色》教学实录(附反思)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经典散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是值得我们反复阅读、鉴赏的佳作上一节课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文章结构做了一个简单介绍和梳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鉴赏一下作者笔下的美景--荷塘月色请同学们告诉老师,本文真正描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段文字?好!那我们今天就先来研读本文的第4、5、6自然段现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三段朗读一遍,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三段分别写的是什么景色?大部分同学都读完了,我请同学回答我刚才提出的问题:嗯,归纳得很好,简洁,准确:第4段写的是“月色下的荷塘”第5段写的是“荷塘上的月色”第6段写的是“荷塘四面的景物”板书: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下面我请一位朗读水平比较好的同学为大家把第4、5、6自然段朗读一遍读的时候请注意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尽可能地读出的情感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从大家的掌声中可以知道大家的赞许之情,这位同学朗读得的确很好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这位同学朗读的节奏、重音和语气语调,把这三段一起来朗读一遍大家读得也很好!这三段文字的确让人非常愿意去美美地朗读一番那么,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如此之美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研究的重点现在我请大家来好好讨论研究这样三个问题:① 这三段文字分别是抓住哪些景物来写的?② 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③ 这些手法的运用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好,我们请同学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你来(分别板书每段所写的景物)生:第4段主要是抓住:叶、花、香和流水第5段主要是抓住月光、雾、云和影第6段主要写的是树、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师: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第二个讨论题谁来回答?对,这三段主要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板书:比喻拟人还有呢?还运用了映衬的手法师:嗯,还运用了映衬,也就是对比的手法,请你举例说明哦?你说“所有景物的互相映衬,才构成了一幅荷塘月色图”这样解释“映衬”的手法可以吗?不错,作者在这里面的确运用了“映衬”的手法(板书:映衬),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譬如: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荷塘与月色是交相辉映、融为一体的;再譬如:荷塘四面的景物对“荷塘月色”也有映衬作用,使得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除此之外,谁还找到了其他手法呢?请举手回答! 没有了吗?那么我提个问题:如果将荷香在一副图画中画出来,你会怎么画呢?哦,有的同学说画几只蜜蜂或蝴蝶就可以了,不错,是个主意那“蝉声”和“蛙声”恐怕画不出来吧!更何况文中还有那“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还有那“笼着轻纱的梦”等等,这些都是画不出来的那我们看作者是怎么用文字“画”出荷香的呢?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同学们请注意,这里面作者运用了一种手法叫“通感”,也叫“移觉”,就是把一种感觉转化、迁移为另一种感觉,例如把嗅觉转化为听觉,或者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等等文中还有一个句子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请把它找出来(板书:通感)是哪一句呢?第五段中“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好!如此看来,第4、5、6自然段之所以写得十分美妙动人,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映衬和通感等艺术手法在这些艺术手法中,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比喻和拟人比喻主要是借助不同类事物的相似点,来把描写对象某种特征更加生动地更加形象化地展示在读者的面前;拟人主要是赋予描写对象以人的某种特征或情感,从而把描写对象写得活灵活现,摇曳多姿,妙趣横生映衬的作用我在前面提起过,还记得吗?那就是为了使不同的描写对象彼此辉映,融为一体,使描写的内容更加丰满,更具深远的意蕴那么,“通感”又有什么表达作用呢?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哦?这位同学说的非常专业,他刚刚提到了一个词“意象叠加”,他说是作者是要把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意象叠加到描写对象上来,来表达一种似乎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在此,我八卦一下,请问:如此专业的分析,你是自己感悟琢磨出来的,还是参看了相关的材料呢?两者都有啊,说得好,我们就是既要去多看一些学习资料,也要多去独立思考琢磨请大家为他“既看了,也琢磨了”而鼓掌!这是通感的一个作用,还有其他的作用吗,谁还能说一下?嗯,你说能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更好地领会语句的美好意境,那我们一起具体的来鉴赏一下这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第一个句子是把嗅觉转化成了听觉“缕缕清香”在微风的吹拂下,时断时续,若有似无,就如同“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给人以无限的飘渺和神秘的遐想第二个句子是把视觉转化成了听觉月光和树影无比巧妙的搭配,仿佛变成了旋律和谐的“名曲”,在那静谧朦胧的夜里,不禁使人联想起那些美妙的小夜曲,给人以无限的温馨和幽雅的美感我们常说“学以致用”,那么通过对通感含义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学习,你们可以试着说出几个运用通感的句子吗?生:坐着小皮艇在激流里漂流,仿佛在激越的爵士乐中飞翔生: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生:她咯咯笑起来,笑声很甜师:好,三位同学写得都还不错,时间关系,同学们课后再去互相交流师:同学们请注意,我们要想真正把景物写活,写生动,写得更有感染力,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很好地学习和借鉴本文第4、5、6自然段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景色景物手法作用4:月光下的荷塘:…… 比喻、拟人……5:荷塘上的月色:映衬、通感6:荷塘四面的景物:附教学反思:一、依据新课程“三维目标”理念设计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理念是《课标》和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本教学实录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基本理念《荷塘月色》的第4、5、6自然段是文章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学的重点所在,而文章到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则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难点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宏观设计上,本教学实录首先是用重锤敲打教学的重难点,用了全部教学时间的近八分之七,以强化“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本着“必修课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的原则,通过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通过对描写对象、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反复鉴赏玩味,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努力使他们“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在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上,通过各种循循善诱的手段,积极组织引导学生逐步地从文章局部内容情感的表达,到全文情感流露的表象直至使学生准确地探明作者“深刻而良苦的用心”,始终在努力实践着一个理念:“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二、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三、努力营造“主导”和“主体”和谐统一的教学情境。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
在这个繁忙的城市中,总是让人感到喧嚣和焦虑,而荷塘月色课堂则是一个让人心灵得到放松的地方。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荷塘月色课堂的课程,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记录下这次课堂的实录,并给予一些评价。
这次课堂是在一个温馨的小屋里举行的,屋外是一片开满荷花的池塘,微风拂过,荷叶轻轻摇曳,月光洒在水面上,犹如一幅宁静的画卷。
课堂开始时,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课程内容,主题是如何通过冥想和放松的方式来调节身心,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
老师让我们闭上双眼,深呼吸,慢慢放松身体,感受自己的心跳和呼吸。
在这个安静的环境中,我渐渐感到自己的身心得到了释放,所有的烦恼和压力都仿佛随风而去。
接着,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场冥想,让我们放松自己的思绪,聚焦当下,感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在冥想的过程中,我逐渐感到自己的身心得到了净化,心灵也变得更加清澈和透明。
课堂结束时,老师邀请我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很多同学都表示在这个课堂上找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静,感到身心得到了放松和舒缓。
有的同学甚至表示以后会经常来这里参加课程,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有意义。
总的来说,荷塘月色课堂是一个让人身心得到放松和净化的地方,课程内容丰富多样,老师引导得当,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
参加这样的课程,不仅可以让自己得到身心的放松,还可以让自己更加平和和淡定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我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充实。
《荷塘月色》整理版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执教:魏兰(屏显:荷塘月色朱自清)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每位同学都仔细品读了课文第4、5、6自然段,我也认真阅读了每位同学的赏析文字。
集体的智慧果然强大,同学们读出了很多我没有的感受,也用了许多我没有想到的词语来形容荷塘的美。
我也深受你们的鼓舞,我把你们用来描绘荷塘的词语串联在一起,写了一首诗。
现在我想请三位同学(一共三页PPT)来把我们共同的成果读出来——生读(屏显:咏荷塘哦,荷塘你是那圆月照耀下的荷塘吗你是那清华园里少有人欣赏的荷塘吗你静谧如淡淡的月光你洁净如出水的叶子你清新如刚出浴的美人你柔美如羞涩的荷花你灵动如花的颤动,你灵动如凝碧的波痕你朦胧如薄薄的青雾,你朦胧如淡淡的云你神秘如笼着轻纱的梦,你神秘如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你深情如脉脉的流水,你深情如肩并肩挨着的荷叶哦,荷塘你美得如此和谐你的花点缀了你的叶,你的叶也衬托了你的花你的云遮挡了你的月,你的月却美化了你的云你的光与影本是不相容的,却跳跃成了黑白琴键上最美的音符哦,荷塘你美得如此含蓄荷花只有零星颤动只需一丝波痕只要一道清香只是缕缕倩影只消稀疏空隙只许几段路灯光只用一两点哦,荷塘你是自然之子吗你是人间之物吗你是清冷的流水你是幽寂的灌木你是隐隐约约的缥缈的远山你是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空灵的歌声你是从牛乳中洗过而散发出来的圣洁的光华你是优雅的舞女你是高雅的名曲你是淡雅的水墨画你是典雅的诗哦,荷塘你是朱自清的荷塘你是那晚的朱自清的荷塘)师:最后一段,我们一起再来一遍:哦,荷塘你是朱自清的荷塘你是那晚的朱自清的荷塘师:诗中加红的字都来源于你们的概括,我们一起再把这些红色的词语读一读,每个词语读两遍。
师:朱自清描写的荷塘很美,你们的赏析也很美,我觉得我这首小诗写得也不错,你们觉得呢?师:但是同学们,散文的本质是贵在有“我”,抒发真情,这个“我”指作者。
无论刘和珍多么伟大,我们都还要读鲁迅;无论梁任公的演讲多么精彩,我们都还要读梁实秋;无论“荷塘月色”多么精彩,我们都还要读朱自清。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两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匆匆》)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主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
“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
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
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
不过,在刚才的阅读过程中,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在这些“见”和“想”的内容里,更是流露出了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第一篇:李镇西《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荷塘月色》教学实录这是我给新生讲的第一篇课文。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合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么问题没有?” 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引言】在我国,荷塘月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歌,其独特的意境和优美的词句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场以荷塘月色为主题的课堂实录及评价,希望能为类似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概述】1.课堂主题与目标本次课堂的主题是“荷塘月色诗歌鉴赏”,目标是通过分析荷塘月色的词句和意境,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上,教师采用了讲解、讨论、分享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荷塘月色的图片和音频,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诗歌的美。
3.学生参与程度与反馈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主动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对荷塘月色的意境和美感给予了高度评价。
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
【荷塘月色课堂评价】1.教学内容与效果评价本次课堂的教学内容充实,涵盖了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词句解析、意境赏析等方面。
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还对荷塘月色的美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2.教学方法与过程评价教师采用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课堂互动性强。
3.学生学习成果评价通过本次课堂的学习,学生们对荷塘月色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得到了提高,部分学生还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发表独特见解。
可以看出,本次课堂教学成果显著。
【总结与建议】本次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表明,以诗歌鉴赏为主题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注重互动性和实践性。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1.教师应充分准备教学内容,确保课堂知识的丰富性和系统性。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4.结合实际生活,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提升文学素养。
总之,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
荷塘月色的教学实录
荷塘月色的教学实录荷塘月色的教学实录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素为读者所喜爱,尤其是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以后,更为人所瞩目。
以下是的荷塘月色的教学实录,欢迎阅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师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师: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用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篇章,在名家们的笔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灵性,光写荷花的就有许多优美诗句,如描写荷花色彩和形状的有“接天莲叶无穷碧”,下一句——生1: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还有描写荷花动态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下面一句是什么?学生答复: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还有一句描写荷花品格的?学生答复: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师: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的配音朗读一起走人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意境中。
(老师配音朗读,所配音乐为《出水莲》和《平湖秋月》两首乐曲的组合。
)师:好!欣赏完了,我们先来答复老师一个问题,课文哪两个自然小节是直接写荷塘月色的?找一找。
(学生们找)师:我们一起读一下,看看英雄所见是否相同。
(学生一起朗读4、5两个自然段)(师板书:处、曲、脉)注音:独处、曲折、脉脉的流水师:这几个字有没有别的读音?学生答复:有。
师:好,哪个同学答复?生2:还可以读:处处、歌曲、脉搏师:接下来我们品读这两段直接写景的段落,看看朱自清是用什么方法把我们带入这意境中去的。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的散文,分析的时候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写了什么,第二个是怎么写,第三个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师板书:什么、怎么、怎样)师:好,我们先一起来学第四小节,这一小节中同学们找一下写了什么样的景物?学生齐声答复: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师板书: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师:那么这些荷塘的景物在作者笔下的形态是如何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及评价(原创版)目录1.荷塘月色课堂实录2.荷塘月色课堂评价正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是一幅非常优美的画卷,它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
在这个课堂中,我们通过学习荷塘月色的实录,来了解这幅画作背后的故事和它的艺术价值。
首先,我们了解了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
这幅画作是著名画家张大千于 1959 年创作的,当时他正在香港居住,因为对荷花的喜爱,所以决定画一幅以荷花为主题的画作。
在创作过程中,张大千采用了传统的中国画技法,运用了浓淡相间的墨色和精细的线描,将荷花的美态和荷塘的静谧完美地呈现出来。
接着,我们详细分析了荷塘月色的艺术特点。
这幅画作采用了横向构图,画面中充满了宁静的气息。
张大千巧妙地运用了光影和色彩的变化,使得画面中的荷花和荷叶显得更加立体和生动。
此外,他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荷花和荷叶的细节描绘得非常逼真。
最后,我们学习了如何欣赏荷塘月色这幅画作。
在欣赏时,我们要注意画面的整体布局和构图,同时要仔细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和色彩变化,从而更好地领略到这幅画作的艺术魅力。
【荷塘月色课堂评价】总的来说,这次荷塘月色课堂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荷塘月色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欣赏一幅画作。
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这次课堂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
张大千作为一位杰出的中国画家,他的作品不仅代表了中国画的高水平,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学习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
《荷塘月色》名师获奖课例课堂实录(两篇)《荷塘月色》课堂实录(两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情景交融意境的鉴赏能力。
2.研究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
2.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投影。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通知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目前又到了那里呢?……(《匆匆》)渴望着,渴望着,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我们常常会于文章所流露出的款款深情之中感受到一种朴素、典雅、富有诗意的美。
今天,我们就同作者一起在月色的陪伴下,到清华园西院镜春园里的荷花池,朱自清先生当年曾“日日走过的”那片荷塘去感受一下这种美。
[推进新课]师: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同时了解一下,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说说,这篇散文写了什么内容呢?生:首要写了作者在一个月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想。
师:说得好。
“所见所想”这个词用得较准。
那么,你能说说这个“见”和“想”大致都有什么内容吗?生:所见有月、树,想到一些诗歌。
师:请坐。
对,如果说仅从“所见所想”的角度来看,文章的内容的确是没有超出这位同学的概括。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案例案例主题与背景教学时间: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准备了朱自清的背景材料,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主题:质疑探究,揣摩品味。
教学方式: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教学过程师:上堂课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感情线索,这堂课我们来研究揣摩品味这篇美文。
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发现了什么问题?读读你喜欢的句子,赏析一下,品味一下。
下面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问题。
(生:翻书,静思三分钟。
)师:怎么样考虑好了,可提问了?生:老师,这句“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与前后语境很不和谐,怎么理解?师:是啊,这个问题有挑战性,这么美丽的荷塘,怎么突然出现这么阴森怕人的情景?谁来说说看?生:灌木长的就是七扭八挣的,在月光下的投影就像炸毛鬼。
同学笑,表示认同。
师:看来同学还挺有生活,这么说是写实了。
这个实际情况不美为什么还要写哪?读读后几句。
生读。
师:作者说荷塘中的光与影“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乐曲有什么特点?生:有旋律有节奏。
师:节奏有强弱之分,和光影的深浅不一相似,这样写就增加了文章的节奏感。
生恍然大悟。
师:这在写文章上叫“文似看山”生:(一齐)不喜平。
师:对了。
谁还有问题?生:我看网上说真正的清华荷塘并不是这么美,作者为什么写的那么美哪?师:这有个用高科技手段知道荷塘秘密的人。
的确如此,真正的荷塘并没有这么美,讨论一下为什么作者要虚构美丽的荷塘?按平时的六人组讨论。
(生讨论热烈3分钟)生:(举手)(师示意回答)这是虚写,主要是为了抒情,不是说“景语即情语”吗?师:抒发了什么情?生:喜悦,淡淡的喜悦之情,在这儿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自由自在。
师:除了抒情,还有别的用意吗?生:我们组认为,这是作者精神的避难所。
像陶渊明的桃花源一样,是作者心灵的家园。
师:他在回避什么?生:我们发的材料上说:“1927年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发动4.12反革命政变,作者对国民党失望之极,可对共产党又缺少了解和信任,内心苦闷彷徨。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荷塘月色第一课时一、导入先放凤凰传奇的歌《荷塘月色》。
听完后,说:在歌曲方面,没有听说过凤凰传奇,没有听过他们的《荷塘月色》,引用当前比较流行的话就是“You out 了”,在文学方面,没有听说过一个作家,没有听说过这个作家的某篇文章,那就不仅仅是“Youout了”,也许还会有人说你孤陋寡闻,说你浅薄无知,但我说,错了,那哪能是孤陋寡闻,哪能是浅薄无知呢?那简直是孤陋寡闻的孤陋寡闻次方,浅薄无知的浅薄无知次方。
那么这个作家就是XXX,他的那篇文章就是《荷塘月色》。
也许你会说:哦,原来和凤凰传奇的那首歌的名字一样啊!我说,你又错了,应该是凤凰传奇的那首歌和XXX的文章名字是一样的。
因为你只能说你长的像你爷爷,而决不能说你爷爷长的像你。
很明显的,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是孙子辈的,而XXX的《荷塘月色》则当之无愧的是爷爷辈的。
因为这篇文章语言之优美,语气之清新,感情之婉约,构思之巧妙,是你闻所未闻的。
我相信,百年之后,这篇文章会和XXX的《滕王阁序》,XXX的《醉翁亭记》,XXX的《赤壁赋》,XXX的《岳阳楼记》齐名,甚至会更胜一筹。
那么,今天,我们有幸带着崇仰的心情,共同来分享一下这篇文章吧!二、配乐朗诵1、配古筝名曲《出水莲》,请一位音质较好的同学朗诵。
2、其他同学在听读的进程中,注意两个题目:(1)找出景物描写集中的段落。
(2)画出能够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
三、理清思路文章已经听完了,大家有一个甚么样的觉得?同学回答:美!那么它美在何处?同学们也许不知道该从何处作答。
假如我问你班里的某位同学怎样样,你大概会说:他勤奋、刻苦、乐于助人、性格开朗等等。
因为这是你对他的团体印象。
所以,把握一篇文章,也需要先从团体上来把握,然后再从细节方面分析。
那么目前,咱们就先理清文章的思绪。
板书:理清思绪提问:这篇文章作文一篇写景散文,景物描写集中在哪几段?同学回答:2、4、5、6段。
那么这些景物描写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组织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补充一些景物描写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荷塘月色》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荷塘月色》
上课开始,我叫学生把书都关上:“我得考你们两个问题。
”
看着学生紧张的表情,我说:“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就是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
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是把好多学生给难住了。
举手发言的几个学生都只知道头两篇课文《荷塘月色》和《拿来主义》。
最后才有一个学生补充道:“还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杜鹃枝上杜鹃啼》。
”
我说:“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
”
说到这里,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啊?”
教室里一片沉默,看来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我正要回答这个问题,突然,后排的贾志杰同学举手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
“非常正确!”我忍不住表扬道,随即又问他:“你怎么知道的?”
他回答:“在教材第5页上,编辑是有单元学习重点说明的。
”
“好!”我对全班学生说,“都用的是同一本语文书,可贾志杰就比大家会读。
他知道不但要读单篇的课文,而且还要读单元前面的学习重点。
――好,请同学们打开书第5页。
”
学生翻开书后,看到单元提示上果然赫然写着:“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揣摩语言,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如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对语言的深层次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辨析、品味。
”
我又问:“大家对这几句话有没有什么疑问,或者说从中看出什
么问题没有?”
仍然是沉默。
我只好说:“我就有问题,现在问大家――既然‘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那么,接下来就应该先解释什么叫‘整体感知’再解释‘揣摩语言’,但为什么书上却根本不讲什么叫‘整体感知’,而直接就解释什么叫‘揣摩语言’呢?”
学生们不约而同一下抬起了头,用惊讶的眼睛看着我,那一双双眼睛仿佛在说:咦?我为什么没发现这个问题呢?
“注意:从无疑处发现问题,这是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之一。
”我强调道,“好,大家现在就来思考这个问题吧?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这是为什么?”
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
两分钟过后,我请几个学生站起来交流他们的看法。
有的说:“‘整体感知’谁都懂是什么意思,所以不用解释;而‘揣摩语言’则不太好懂,所以要解释。
”有的说“‘整体感知’是要达到的目的,而‘语言揣摩’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有的说:“其实,看起来没解释‘整体感知’,但实际上解释‘揣摩语言’中就解释了‘整体感知’,比如书上不是写了吗?‘联系中心意思’,‘联系上下文’,这就是‘整体感知’了。
”
我说:“都有道理。
重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善于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
我说道:“不过,我这儿要对‘揣摩语言’作些补充性解释。
揣摩语言一定要联系语境。
所谓’语境’,包括外部语境与内部语境。
外部语境指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人际关系等等。
比如,外国人看宋丹丹和黄宏的小品就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笑;又如,我们今天读鲁迅的文章,对有些语言也觉得不理解。
就是对外部语境不熟悉。
而内部语境,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上下文的照应等等。
这是同学们很容易理解的`。
同学们注意,所谓阅读,主要就是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
”
本来按教学计划,我在简单介绍了单元重点并提醒学生要重视揣摩语言后,就应正式进入《荷塘月色》的学习。
而学习的第一步应该是介绍朱自清的生平。
但此刻,我的话题已经说到通过揣摩语言而进
入作者心灵,于是,我临时决定先不介绍朱自清,而从这里切入课文:“比如,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
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
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
学生开始各自朗读了。
我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上了理解的烙印,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