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26篇(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苏州历年中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
(截至2020年)
藻
[晋]祖台之
汉武帝与近臣宴会于未央殿,忽闻人语云:“老臣冒死自陈。
”乃见屋梁上有一老翁,长八九寸,拄杖偻步,笃老之极。
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忽然不见。
东方朔曰:“其名为‘藻’,春巢幽林,冬潜深河。
今造宫殿,斩伐其居,故来诉于帝。
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
俯指陛下脚者,足也。
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
”上为之息宫寝之役。
居少时,帝亲幸河都,闻水底有弦歌之声,又有善芥①。
须臾,前梁上老翁及年少数人,绛衣素带,缨佩乘藻,凌波而出。
帝问曰:“闻水底奏乐声,为君耶?”老翁曰:“老臣前昧死归诉,幸蒙陛下天地之施,即止息斧斤,得全其居宅,不胜嘉欢,故私相庆乐耳。
”献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
帝曰:“朕暗②,无以识君。
”“东方生知之耳。
”“君可思以吴___贻之。
”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
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
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选自《祖氏志怪》,有删改) 【注】①善芥:美丽的水草。
②暗:愚昧,不聪明。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拄杖偻步偻:弯腰
B.斩伐其居伐:攻打
C.绛衣素带素:白色
D.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顾:回头
9.因年代久远,文中“君可思以吴____贻之”的“____”处脱漏一字,根据上下文补出这个字。
(1分)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5分)
(1)春巢幽林,冬潜深河。
(2)帝甚玩焉,以五十万钱赐朔,取其珠。
11.老翁“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的用意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含标点不超过20字。
(2分)
12.分别概括文中汉武帝、藻、东方朔的形象特点。
(3分)
【参考答案】
8.B(2分)
9.宝(珍)(1分)
10.(1)(藻)春天居住在幽深的树林里,冬天潜入河水深处。
(2分)
(2)汉武帝很欣赏这颗宝珠,用五十万钱赐给东方朔,拿走了那宝珠。
(3分)
11.委婉地请求汉武帝不要再建宫殿。
(2分)
12.汉武帝:善于听取他人意见。
藻:勇敢智慧,知恩图报。
东方朔:聪明机智,见多识广。
(3分)
【8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解释。
A. 拄杖偻步:拄着一根拐杖,佝偻着身子前行。
偻,弯腰,理解正确;
B. 斩伐其居:砍伐到了他的居所。
伐,砍伐,理解错误;
C. 绛衣素带:穿着大红色的衣服,系着白色的腰带。
素,白色,理解正确;
D. 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老翁于是回头让人去取他洞穴中的宝物来。
顾,回头,理解正确;
故本题选B。
【9题解析】
本题考查上下文理解。
从“东方生知之耳”可知,因为东方朔对老翁的了解与理解,使得老翁保全了自己的居所,老翁要“贻之”来报答东方朔。
从下文“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
一人即受命下没泉底,倏忽还到,奉大珠径寸,明耀绝世”可知,他赠送东方朔的是一颗大珠,是宝物。
因此,此处可填的字可以是“宝”,也可以是“珍”,还可以是“珠”字。
【10题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1)注意把“巢(筑巢,名词活用作动词)”“潜(潜藏)”的意思解释正确。
此外,幽林、深河前省略的“于(在)”的意思也要补上。
(2)注意正确翻译以下词语:甚,很。
玩,把玩,欣赏。
以,用。
【11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文中东方朔的解读“仰视宫殿,殿名‘未央’,诉陛下方侵其居宅未央也。
俯指陛下脚者,足也。
愿陛下宫殿足于此,不愿更造也”可知,老翁是在委婉地提示汉武帝要懂得满足,适可而止,不要再建造宫殿了。
据此作答。
【12题解析】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
汉武帝建造宫殿,对老翁的行为不明所以,当听见东方朔的解释之后,“上为之息宫寝之役”,可知汉武帝是一个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虚心纳谏的皇帝。
从文中“老臣冒死自陈”可知,藻很勇敢;从“缘柱而下,放杖稽首,默而不言,因仰视殿屋,俯指帝脚,忽然不见”可知,他很懂得劝谏的艺术,很有智慧;从“献帝一紫螺壳,状如牛脂”“老翁乃顾命取洞穴之宝”可知,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知恩图报的人。
在汉武帝不明就里的情况下,“东方朔曰:‘其名为“藻”……不愿更造也。
”和“东方生知之耳”可知,东方朔是一个反应灵敏、聪明机智、见多识广的人。
【参考译文】
汉武帝与亲近的臣子们在未央宫设宴取乐。
突然听到有人告诉他说:“老臣冒死启奏……”却看到在房梁上坐着一个老翁,身高有八九寸, 拄着一根拐杖,佝偻着身子前行,看起来甚是苍老。
老翁沿着柱子滑下,放下拐杖,行稽首之礼,沉默着并不说话,就仰头看了一下殿宇,俯身指了一下汉武帝脚下,忽地不见了。
东方朔说:“那老翁的名字应该叫
‘藻’,春天在茂密的森林里筑巢居住,冬天就潜居在深深的河底。
最近建造宫殿,怕是砍伐到了他的居所,所以来向陛下诉苦。
他仰视殿宇,宫殿名叫‘未央’,是告诉陛下您正侵犯他的居所不到一半。
往下指了指陛下您的脚下,是足啊。
希望陛下满足于现在这些宫殿,不要再造更多了吧!”汉武帝为此停止修建宫殿的劳役。
过不多久,汉武帝亲自巡幸河都,听到水底传出阵阵奏乐之声,又有美丽的水草。
不一会儿,之前在宫殿屋梁上看到的那位老翁连同年轻的几人,全都穿着大红色的衣服,系着白色的腰带,腰带上还有璎珞配饰,驾着水藻,踏水而出。
汉武帝问道:“朕刚刚听到水下有人奏乐声,可正是你们?”老翁回答道:“老朽先前冒死启奏,幸得蒙受陛下天地之惠,即刻便下令停止砍伐,我的住所才得以保全,不胜欣喜,所以,这才私自在这里奏乐庆祝。
”献给汉武帝一枚紫螺壳,形状好像牛脂一样。
汉武帝说:“朕愚昧啊,不知道你。
”“东方先生知道我啊。
”“你可以考虑用吴地的珍宝来赠送给他。
”老翁于是回头让人去取他洞穴中的宝物来。
一个人就接受命令下到了水底,只一会儿就回转来了,捧着一颗直径达一寸的大珠,明亮耀眼,世上少有。
武帝很是欣赏这颗珠子,于是把五十万钱赐给东方朔,换取了那颗宝珠。
(2020江苏苏州)
后五年,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亲?”夫差对曰:“不敢忘。
”是夕,阖闾死。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天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
新君弱、乃共师北伐齐。
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注】①伯嚭(pī):人名,吴国大臣。
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
③吊死同疾:哀悼死去的。
慰问有病的。
8.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
A.败吴于.姑苏皆美于.徐公
B.阖庐病.创将死寡人反取病.焉
C.吴王将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
D.乃共师北伐.齐伐.竹取道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含义(4分)
⑴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亲?
⑵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
10.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分)
【参考答案】
8.C(2分)
9.(1)(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2分)(2)(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
(2分)
10.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3分)
又过了五年,吴军攻打越国。
越王勾践率兵迎战,在姑苏打败吴军,击伤了吴王阖庐的脚趾,吴军退却。
阖庐创伤发作,临死前对太子夫差说:“你能忘掉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夫差回答说:“不敢忘记。
”当天晚上,阖庐就死了。
夫差继位吴王以后,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练士兵。
二年后攻打越国,在夫湫打败越国的军队,越王勾践就带着残兵败将逃到会稽山上,他派大夫文种送厚礼给太宰嚭请求媾和,把国家政权托付给吴国,甘心做吴国的奴仆。
吴王将要答应越国的请求,伍子胥规劝说:“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如今,大王要不一举歼灭他,今后一定会后悔。
”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而采纳了太宰嚭的计策,和越国议和。
又过了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争权夺利,新立的国君软弱,就出动军队向北攻打齐国。
伍子胥规劝说:“勾践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
这个人不死,一定是吴国的祸患。
现在吴国有越国在身边,就像得了心腹疾病。
大王不先铲除越国却一心致力攻打齐国,不是很荒谬的吗?”吴王不听伍子胥的规劝,攻打齐国。
在艾陵把齐国军队打得大败,于是慑服了邹国和鲁国的国君而回国。
从此,就越来越少地听从伍子胥的计谋了。
(2019江苏苏州)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
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
自为诸生,已工诗歌。
与里人唐寅善,寅言之沈周、杨循吉①,由是知名。
举弘治十八年进士。
孝宗遣中使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深遂得馆选②,而祯卿以貌寝不与。
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贬国子博士。
祯卿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
其为读,喜白居易、刘禹锡。
既登笫,与李梦阳、何景明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然故习犹在,梦阳讥其守而未化。
祯卿体癯③神清,诗熔炼精警,为吴中诗人之冠,年虽不永,名满士林。
(节选自《明史》)【注】①沈周: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
杨循吉:与下文中的李梦阳、何景明、陆深同为明代文学家。
②馆选:被选任馆职,即入职翰林院。
③癯(qú):瘦。
5.下面哪两组
..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问祯卿与华亭陆深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B.与里人唐寅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C.而祯卿以.貌寝不与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D.与李梦阳、何景明游.以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
E.为吴中诗人之冠.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资颖特,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
②寅言之沈周、杨循吉,由是知名。
7.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徐祯卿成才的原因。
(3分)
【参考答案】
5.C D(4分)
6.①(徐祯卿)天资出众,家中未藏一本书,却没有不通晓的(知识)。
②唐寅把他介绍给了沈周、杨循吉,(徐祯卿)因此出名。
(4分)
7.天资聪颖,与名士交游,饱读诗书,博采众长(3分)
徐祯卿,字昌谷,吴县人。
天资特别聪敏,家未藏一书,但他却无所不通。
自入学成为生员之后,已工于诗歌,与同乡唐寅友善,寅向沈周、杨循吉介绍了祯卿的才学,祯卿由此知名于世。
弘治十八年(1505)中进士,授大理左寺副,因过失而被囚,贬为国子博士。
祯卿年少时与祝允明、唐寅、文征明齐名,号称“吴中四才子”。
其做诗,喜效法白居易、刘禹锡。
登进士后,与李梦阳、何景明交游,悔其少年时之作,改而学汉、魏、盛唐的风格,然旧习仍在,梦阳讥笑他“守而未化”。
徐祯卿,身体瘦弱,而思想明晰,其诗精练,为吴中诗人之冠,年寿虽不久,但名扬于知识界。
(2018江苏苏州)
浮图①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关沧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沦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
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
余曰:昔吴越②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南园于子城之西南。
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国于其偏。
迨淮海纳土③.此园不废。
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
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
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节选自归有光《沧浪亭记》)
【注】①浮图,僧人。
②吴越,五代时十国之一。
③迨,到,等到。
淮海纳土,指将国土贡献给宋王朝。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昔子关之记,记亭之胜也。
②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
1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2分)
【参考答案】
11.①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
(2)
②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
(2分)
12.记述沧浪亭的历史变迁过程。
(2分)
【参考译文】
文瑛和尚,住在大云庵,流水环绕,是苏子美沧浪亭的故址。
他多次求我写沧浪亭记,说:“以前苏子美所记的,是沧浪亭的胜景,于今请您记叙的,是我为什么要建这个亭子。
”
我说:“先前吴越立国的时候,广陵王镇守吴中,造了一座花园在内城的西南面,他的外戚孙承估,也造了一座花园在它的旁边。
直到淮南一带地方都归了宋朝时,这些花园也还没有荒废掉。
苏子美开始建筑的沧浪亭,到后来和尚居住了。
这样沧浪亭就改成了大云庵。
自有了大云庵以来又二百年了。
文瑛寻访古代遗迹旧事,在这荒茺残破的废墟上修复了苏子美时的建筑,这样又从大云庵改成沧浪亭。
(2017江苏苏州)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便舍船,从口入.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B.复行.数十步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C.屋舍.俨然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10.有人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没有写人,却处处见人。
请作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9.B(2分)
10.文章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表现出桃花源内井然有序、和睦安定的社会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之情。
(3分)
(2017江苏苏州)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
父期公,衡阳太守。
兄盛公,高尚不仕。
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州里重其德行。
州三礼辟西曹主簿,不就。
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
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选自《宋书·隐逸列传》,略有删改)
【注】仕:做官。
辟:征召。
主簿:官职名。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
②凝之悉散之亲属。
1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州里多次礼聘刘凝之做官的原因是什么?刘凝之为什么不接受?
【参考答案】
10.①在野外建造了房屋,不是自己劳动所得就不享用。
(2分》
②刘凝之把它们都分给了亲属。
(2分)
11. 重其德行。
(1分)不慕荣华;安于俭苦。
(2分)
【参考译文】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
父亲期公,任衡阳太守;哥哥盛公,性情高傲,没有做官。
凝之倾慕老莱子、严子陵的为人,把家里的财产全部赠送给弟弟和侄子,在荒郊野外盖房子,不是自己劳动得来的食物不吃,州里的人都很推重他的品德行为。
州里多次尊敬地推举他任西曹主簿,推荐他出任秀才,他都没有就任。
妻子是梁州刺史郭铨的女儿,陪嫁很丰厚,凝之把钱财全部分散给了亲友。
妻子也能不羡慕荣华富贵,与凝之一起安于勤俭贫苦的生活。
(2016江苏苏州)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
明年,贼又攻永①破邵②,不犯道州边鄙而退。
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
诸使③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作者:元结④)
[注] ①②永、邵:地名,指永州和邵州。
③诸使:指主持国家税政的人。
④元结:唐朝诗人,曾任道州刺史。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几尽而去。
②岂力能制敌与?
12.从本文看,作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的目的是什么?这与你学过的哪一篇文言文用意是相同的?(3分)
【参考答案】
11.①几乎抢光才离开。
②难道(道州)的力量能够战胜敌人吗?
12.希望官吏能减轻百姓赋税。
《捕蛇者说》
【参考译文】
唐代宗广德元年,西原的贼人攻入道州城,焚烧杀戮掠夺,几乎扫光全城才走。
第二年,贼人又攻打永州并占领邵州,却不侵犯道州边境而去。
难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敌吗?只是受到贼人哀怜而巳。
诸官吏为何如此残忍苦征赋敛?因此作诗一篇给官吏们看看。
(2015江苏苏州)
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9.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2分)
A、夫大国.,难测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B、齐师.败绩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C、战于.长勺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D.、.惧有伏.焉人皆伏.其精练(《梵天寺木塔》)
10.“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4分)
【参考答案】
9.C
10.与鲁庄公的贸然下令比,曹刿先下车察看车辙和登高瞭望敌情,从细节观察,然后作判断发命令,最终取胜,表现了他认真细致,冷静谨慎,懂战术有谋略的特点。
(2015江苏苏州)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
少颖敏绝伦。
十五为诸生。
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未几,居正举于乡。
璘解犀带以赠,且曰:“君异日当腰玉,犀不足涸①子。
”嘉靖二十六年,居正成进士,改庶吉士。
日讨求国家典故。
徐阶②辈皆器重之。
注释:①溷(hùn):猪圈,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②徐阶:人名,时任宰相。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少颖敏绝伦。
(2)巡抚顾璘奇其文,曰:“国器也。
”
【参考答案】
10.(1)(张居正)年少时就聪慧过人。
(2)巡抚顾璘对他的文章感到惊奇,说:“(这个人将来”是国家的栋梁啊。
”
【参考译文】
张居正,字叔大,江陵人.从小聪敏过人,十五岁成为诸生.湖广巡抚顾璘认为他的文章非同一般,说:“这是可以主持国家大事的人材.”不久,张居正参加乡试中举人,顾璘解自己的犀带送给他,并且说:“你日后当腰佩玉带,这犀带不配玷辱你.”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成为进士,改选庶吉士.每天采求国家的典章制度和各种掌故.徐阶等人都很器重他.(2014江苏苏州)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
臣之妻私臣,臣之委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于是入朝见.威土B.皆以.美于徐公
才美不外见.(《马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C.受.上赏D.闻.寡人之耳者
乡为身死而小受.(《鱼我所欲也》)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2分)
A.能谤讥于市朝B.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C.相与步于中庭(《记承灭寺夜游》)D.积于今六十岁矣(《捕蛇者说》)8.选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要写“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2分)
9.《邹忌讽齐土纳谏》一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它是由多个“三”组合而成的。
请举一例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2分)
【参考答案】
6.C
7.D
8.写燕、赵、韩、魏四国前来朝拜,从侧面衬托出齐王纳谏成果之大,引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结论经。
9.示例一:面对邹忌“与徐公孰美”的问题,妻、妾、客的“三答”,语意相同,句式、语气各不相同,生动地写出了妻、妾、客“私我”、“畏我”、“有求于我”的不同心理。
示例二:把进谏的进程分为“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写出了齐王纳谏的不同情况及效果,表现了齐王的从谏如流。
(如答“三问”、“三思”、“三赏”等,言之这成理即可)
(2014江苏苏州)
甲乙二人同游太行山。
甲曰:“本大行,何得称太行?”乙曰:“本太行,如何称大行?”共决于老者,老者可甲而否乙。
甲去,乙询曰:“奈何公亦颠倒若是?”答曰:“人有争气者,不可与辩。
今其人妄谓己是,不屑证明是非,有争气矣。
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奈何公亦颠倒若是?
②吾不与辩者,使其终身不知有太行山也。
【参考答案】
10.①为什么您也如此颠倒(是非)?
②我不和(他)辩论的原因,是让他终身不知道太行山啊。
【参考译文】
甲乙二人同去游太行山,见到山名碑。
甲道:“碑上明明是大行(形),怎么却叫太行(杭)。
”乙道:“本来是太行(杭),如何能叫大行(形)。
”二人争执不下,去问一位老人,老人说甲对。
甲走开以后,乙责怪老人不该。
老人道:“偏执负气的人,不必同他争辩。
这就是一个偏执负气的人,总以为自己绝对正确,同他争辩,他生起气来,更听不进真话了。
既然如此,我看就让他一世不晓得有座太行山好啦!”
(2013江苏苏州)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潭中鱼可百许.头B.全石以为
..底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自以为
..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C.皆若.空游无所依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7.下面哪一个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现象?(2分)
A.日光下.彻
B.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D.尉果笞.广(《陈涉世家》)
8.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
(2分)9.在节选的语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洌”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说明。
(2分)
【参考徐家】
6.D 7.C
8.①表明作者被悦耳水声吸引,产生一探究竟的愿望,突出其内心之“乐”;②表明小石潭无路可通、人迹罕至,侧面写出其环境幽僻的特点。
9.写小石潭“全石以为底”,说明水清澈见底;写鱼在水中的情景,如“皆若空游无所依”等让人感觉不到水的存在,说明了水的清澈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