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第12课 荷塘月色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苏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荷塘月色
第12课荷塘月色(节选)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
1916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1922年,他同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
1923年,发表第一首长诗《毁灭》。
1926年10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背影》。
1931年到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
1932年回国主持清华大学文学系。
1947年,他因北平当局任意捕人而发表抗议书,又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宣言上签名。
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
同年,因病在北京去世。
作品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
杂记》等,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评价
中国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
毛泽东评价他为:“表现了我们民
族的英雄气概。
”
(二)人物轶事
朱自清改名自策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秋实。
为了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
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
字,改名朱自清。
至于改字“佩弦”,
则是借用了《韩非子·观行》中“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缓己;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的典故来警策自己。
晚年的朱自清先生也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闻一多被刺,他义愤填膺,冒险参加追悼会,做演说,写挽诗;又签字于抗议北平当局任意逮捕人民的宣言,签名呼吁和平宣言;与学生一起扭秧歌,否定“中间路线”;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一直保持了改名的初衷。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在清华
园西院。
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事件,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
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
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煤屑.(xiè) (2)幽僻.
(pì) (3)蓊.蓊郁郁(wěng) (4)踱.
着(duó) (5)弥.望(mí) (6)羞涩.
(sè) (7)霎.时(shà) (8)宛.
然(wǎn) (9)酣.眠(h ān) (10)敛裾.
(jū)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曲曲调(q ǔ曲曲折折(q ū (2)娜娜拉(n à袅娜(nu ó
(3)颤颤栗(zh àn 颤动(ch àn (4)挨挨打(ái 挨着(āi
(5)脉血脉(m ài 脉脉(m ò (6)浅流水浅浅(ji ān 浅笑(qi ǎn
2.语境辨析法
(7)他悄.(qiǎo)然来到我身边,跟我悄.
(qiāo)悄地说了几句话。
(8)他身子单薄.(bó),衣服上有一股薄.
(bò)荷味。
(二)写准字形
(1)chu ò(啜chu ò(辍 (2)缥mi ǎo(缈mi ǎo(渺
(3)z ì(恣丰z ī(姿 (4)sh āo(稍树sh āo(梢
(5)喝c ǎi(彩没精打c ǎi(采 (6)hu ǎn(缓yu àn(媛
(7)x ī(嘻x ī(嬉 (8)di ān(掂di àn(惦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袅娜:柔美的样子。
(2)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3)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4)妖童媛女:艳丽的少年和美貌的少女。
(5)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的样子。
语境运用(辨析正误)
他宛然变了一个人似的,整天没精打采....的,精神蓊蓊郁郁....
,可能是因事业上不顺利而受了刺激吧。
辨析:“蓊蓊郁郁”是指树木茂盛,不是“精神忧郁”的意思。
“没精打采”运用正确。
Ⅱ.易混辨析
1.宁静vs安静
1.夜深人静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明确:家→小路→荷塘→家。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1.研读文章重点段落,学习其运用语言的技巧。
2.仔细揣摩关键语句的含意,从而理解文章内在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课文第4~6段,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在第4段文字中依次写出了哪些景物?写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答:
明确:
2.第
茫的歌声似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明确:通感。
借助感觉的转移(嗅觉到听觉),贴切地写出了荷香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的特点。
3.第5段中写光与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
明确: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将视觉形象化为听觉感受,光与影的黑白块儿仿佛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动态化了。
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和谐动听,两相烘托,给原有的意境增添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4.在第5段,作者选用了精妙的动词来描写月光,有什么好处?
答:
明确:“酣眠”指月光朗照,“小睡”指淡云遮月。
对景物的喜好折射出作者的心态,他要寻找安宁平和的生活。
6.第6段中作者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为什么会如此伤感?
答:
明确:作者本想寻一宁静的环境使自己的心绪平静下来,却未能如愿。
这寂夜里的蝉声和蛙声更反衬出作者心中的孤独与寂寞。
作者内心的哀愁与苦闷无法排解,当然伤感。
二、纵览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7.怎样理解文章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
答:
明确:这一直接抒怀的句子是全文的“文眼”,表现出作者内心难以释怀的某种“不宁静”的情感,交代了独游荷塘的原因,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如何借景抒情
[写法领悟]
本文的动人之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作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或借景抒情,做到了情景交融。
最经典的要数第4、5、6三段了。
作者时而以荷塘为主景,月色为背景;时而又以月色为主景,荷塘为背景;或摹写花叶,或描绘岸柳,或淡勾云月,或轻描树影,细腻地展现了荷塘之美、月色之幽,创造了使人沉醉的意境,也寄托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运用借景抒情法描写景物时,作者倾注了强烈的情感,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依附于所描写的景物上。
要想较好地运用借景抒情方法,需做到以下几点:
(1)所写景物一般要与自身情感一致。
写景时要选择能够表达自己心情或情感的景物去写。
如心情感伤时,选莺歌燕舞、百花盛开就不恰当;心情激动时,选杨柳依依、晓风残月更不合适。
当然,在特定的场景下,有时景与情相悖,如以乐景写哀情,就是运用了反衬手法。
(2)写景要抓住所写景物的特点。
写景是抒情的基础,抓住所
要描写的景物的独特之处,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去精心描绘,使所写景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3)抒情要真挚自然,切不可矫揉造作。
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还是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挚。
不能牵强附会,给景物强加上一些生硬的情感,或没有写景基础的空洞抒情。
给下面一段文字增加语句,按要求扩展成两段文字。
天色已晚,太阳落在大山背后,小鸟唱着,夜幕降临,大地又沉浸在一片寂静中。
(1)表现兴致高昂的意境:
(2)表现低沉凄凉的意境:
参考答案:(1)天色已晚,忙碌了一天的太阳,慢慢地遮掩住笑脸落在了大山的背后。
随风轻摇的树上,不知疲倦的小鸟正唱着欢送太阳落山的歌曲,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夜幕开始降临,喧嚣的大地又沉浸在一片静寂中。
(2)天色已晚,疲惫的太阳散发出凄凉而微弱的光芒,然后悄悄地落在了大山的背后。
干枯的树上,小鸟无奈地唱着悲惨低沉的歌,夜幕开始降临,荒凉的大地又沉浸在一片静寂之中。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
1.从教材中积累
生活中总有不顺心、不如意甚至悲观失望的时候,这时该怎么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排解方法。
朱自清选择了荷塘,选择了到自然中去看美景。
他用优美的文笔将荷与月融合起来,为我们创造了一片和谐、自在的艺术天地,同时也给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营造了一个暂时的栖息场所。
《荷塘月色》是一首别致的月光曲,是纤巧的心灵之手在自然美景的琴弦上弹出的天籁之音。
透过它,我们感受到了朱自清那颗敏感的心,触及了那个多愁善感的人对生命的不懈追求。
2.从自然中积累
当雏鹰观望蓝天白云之时,它便发觉自己在振翅飞翔时要抛下那些累赘,才能振翅九霄,与蓝天搏击,与白云共舞。
当骏马休憩于马厩中昂首长嘶之时,它也发觉在使命来临之时,它得对身体进行细致的锻炼,抛弃繁重的身体负担,才能驰骋天下,奋蹄原野。
于是我们发现,每次出发,我们卸下我们内心深处的累赘,将全部工夫和精力压载在即将远航的生命之帆上,生命才能呈现出它那色彩斑斓的缤纷。
3.从现实中积累
司马迁不被“宫刑之耻”胁迫,放飞心灵,书写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霍金不被“残疾之身”胁迫,放飞心灵,创建了“黑洞理论学说”;史玉柱不被“挫折遭遇”胁迫,放飞心灵,再次创业成为身家数百亿的企业家……无数成功的仁人志士都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阐明了一个道理:唯有放飞心灵,才能打
造精彩的人生!
4.从名言中积累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2)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巴金
(3)有时间增加自己精神财富的人才是真正享受到安逸的人。
——梭罗
(二)这样运用素材
疲惫的时候,就离开你的书桌,放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到屋外去看看春梅绽雪,秋菊披霜。
留心一下你周围的点点美丽,毕竟花瓣留不住露珠,朝霞锁不住清霜。
不要总是为物质的享受而不停地奔波,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也需要觅得一处宁静。
所以,当我们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应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的广场,去感受月下独步,去领略心灵的轻松。
就像这样: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花间游荡,是一种情趣;郁达夫租一椽破屋,在院中细数一丝丝的阳光,是一种闲情;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对生命的一种爱恋;梭罗栖息瓦尔登湖,是一种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自由天地,给心灵一片
空间,你会收获许多美丽。
霞映澄塘,你会想到云外仙池之美;松生空谷,你会感悟到生命姿态之美。
[领悟] 作文片断论述的中心是“给心灵一片空间,你会收获许多美丽”。
围绕主题选材是关键,由此作者想到朱自清在月夜漫步荷塘时在自然美景中暂得一个精神自由的世界,作者正是找准主题和材料的这一结合点,才巧妙地把课文素材运用到作文中。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
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
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
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
我们住在山脚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
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
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
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
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
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他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
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
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佳作赏析
这篇散文语言的朴实无华、亲切委婉,感情的真实动人与《背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对生活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生动传神,布局谋篇的严谨又与《荷塘月色》等写景抒情散文的技巧一脉相承。
写作借鉴
1.学结构
文章由三个过往生活的画面组成:一是父子同食豆腐图,二是与朋泛舟西湖图,三是和妻相守台州图。
作者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意境和氛围,展示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
2.学写景
第一个画面作者以极为素朴凝炼又极有表现力的文字绘景传情。
写吃白煮豆腐的情景时,父亲的“仰着”“觑着”的神态,“伸进”“夹起”“放在”的动作,以及孩子们的“巴巴望着”“等着”的表情,无不栩栩动人地揭示了父子的心理状况,再现了当时其乐融融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父子骨肉至情。
3.学烘托
第三个画面,作者强调的是“寂”,白天“路上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那山上送来的“风声”,天上飞过的“鸟影”,以及难得从窗外传进的“话声”,
更显出山城始终像冬天那样空寥和寂寞,可是“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这真可谓冬天里的春天了。
作者是通过对山城冷寂气氛的极力点染,烘托出自己对家室的其暖如春的深刻感受。
4.学结尾
结尾部分的“温暖”二字是作品的文眼,父之怜、友之谊、妻之爱都归结在这二字上。
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注]。
——《孟子·离娄下》注释:廉:廉洁,清廉。
[翻译] 可以拿,也可以不拿,这个情况下拿了就会损害自己的廉洁。
[明理知义] 面对金银财宝谁都会动心,如果可以拿的话谁都会拿,拿了可以使自己陡然而富,但是自己却可能再也不会是从前那个甘于清贫的自己了。
孟子人格的高尚,就在于保持精神的高度纯洁,正所谓“富贵不能淫”,志坚意洁、外物难摇其心旌。
狐假虎威
成语释义: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
后比喻仰仗或依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
成语原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请将成语原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
狐狸说:“您不该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
你认为我的(话)不诚
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
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
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李煜出身于帝王之家,生来便“神骨奇秀,目有重瞳”,在推崇神秘主义的南唐李氏家族中被认为是难得的帝王之相。
因而,李煜的哥哥,也就是当时的太子李弘冀对此耿耿于怀。
再加上李煜风度优雅、才华出众,深得父亲欣赏,李弘冀便更加忌惮这个弟弟了。
一向敏感的李煜当然早早就感受到了来自兄长的异样目光,他本厌恶政事,无意帝位,更喜欢文艺自由的隐士生活,于是便隐于宫墙,覃思经籍。
他还取了一堆别号,如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等,以向世人宣告自己做隐士的决心。
在这段时间里,他潜心文学创作,成为花间词派的代表。
若不是兄长早夭,帝位空悬,他可能真的如所作词中所言“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成为一个“皇家隐士”。
[人生教益] 李煜无意帝位,只爱文艺创作。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怎样的生活和未来,因而毫不犹豫地积极争取。
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人应该以自己的心意为选择依据,大胆地走向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