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唐诗五首 黄鹤楼》导学案7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参赛导学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3、掌握诗歌涉及的文学常识,搜集与作者、作品有关的资料,了解背景,提高文化素养。
学习重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难点: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2、诗歌以诵读为主,读中品,读中悟,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
2、理解诗歌内容,理解名句的含义,品味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二)背景材料:《野望》选自《王绩诗注》。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
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唐诗五首》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1.遵循部编新教材的编写理念,突出“双主”教学的根本宗旨。
“立德树人”的人文素养与阅读与鉴赏、表达、策略与方法等语文素养是这次部编语文新教材的基本编写理念。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培养爱国主义以情怀,这是教学本课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积累唐诗知识、律诗知识及王绩、崔颢等诗人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学会诗歌阅读鉴赏方法等是教学本课的语文素养。
2.紧扣体载特点,注意依体教学。
这五首诗歌,都是律诗,从律诗的格律体裁特点出发,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正确把握律诗在节奏、押韵、对仗、平仄等所体现出来的音韵和谐、节奏分明、回环往复、琅琅上口的格律之美、声韵之美和音乐之美,领略律诗的艺术魅力。
3.紧扣诗歌特点,领略不同诗歌风格的艺术之美。
这五首诗歌,作者不同,作者的生平际遇、思想情感、创作背影、个性风格、艺术追求、面对所处景物引发的情感不同,创作出的诗歌,其风格迥异,有着不同的特有的艺术魅力。
如王绩平静的写景中抒写自己的归隐之情,自然宁静,以动衬静,李白于豪迈奔放、神奇瑰丽的想象中抒写青春勃发之情、思念家乡之意。
4.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整体设计本课教学。
本课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整个单元的古代诗文,都是歌咏祖国山水的优美篇章。
因此,教学本课,要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诗中意境,沉浸于其景其情,发挥想象联想,感受山川风物的灵秀,体会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怀。
二、教学设计1.学情分析初二学生从幼儿开始已接触学习古代诗歌,现在他们已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诗句,学习和欣赏古代诗歌有浓厚兴趣。
但怎样真正走进诗歌意境,充分咀嚼其思想情感与艺术之美还缺乏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时要特别引起注意,这是依学定教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的学情起点。
7.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学习:《野望》《黄鹤楼》(1)课前预习,激发期待。
A.查找资料,熟悉有关唐诗的常识,了解王绩、崔颢的生平及主要文学成就。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之《黄鹤楼》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诗歌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唐代著名诗人崔颢及其创作的《黄鹤楼》。
2.诗歌朗读与欣赏:引导学生正确朗读《黄鹤楼》,感受其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修辞手法等,具体包括:
a.第一句:“昔人已乘黄鹤去”,表达诗人对古人离去的感慨。
b.第二句:“此地空余黄鹤楼”,描绘黄鹤楼空寂的景象。
c.第三句:“黄鹤一去不复返”,表现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哀叹。
d.第四句:“白云千载空悠悠”,展现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4.诗歌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黄鹤楼》中领悟人生的无常、历史的沧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课堂上,我尽量让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多种方式来感受诗歌的美。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一定的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其运用到写作中,还需要进一步指导。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但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设置不够合理,或者是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
-在挖掘诗歌主题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诗中的黄鹤楼为何空余?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黄鹤楼》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离别的情况?”比如,与朋友的分别、亲人的远行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黄鹤楼》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12.《唐诗五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
2.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赏析名句,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
二、知识方圆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性嗜酒,能饮五斗。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直率疏放,直追魏晋古风。
崔颢(?-754),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毅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此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渡荆门送别》为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年)所作。
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心怀四方的李白,从清溪,经三峡,下渝州(见《峨眉山月歌》),又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即此诗描绘的情形。
3.文体知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2022年部编版语文《唐诗五首黄鹤楼》导学案(公开课)
黄鹤楼【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在赏析根底上,体会诗中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背诵诗歌,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名胜的思感情。
课前预习助读资料本诗选自《全唐诗》,崔颢(hào)〔?—754年〕,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其《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有《崔颢集》。
诗人崔颢为求官来到湖北,登上黄鹤楼,看眼前鹤去楼空,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慨然于岁月不再、人世茫茫,写下了这首《黄鹤楼》。
3黄鹤楼相关知识〔1〕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名文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2〕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
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
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
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
有“国运昌那么楼运盛〞之说。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事后对崔颢的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风格。
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
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预习导学1.填空题。
《黄鹤楼》作者游历到湖北武昌,登临,泛览眼前景物,,诗兴大发,脱口而出这首之作。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3.诗句解释。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2〕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课堂探究2.诗人写了黄鹤楼前怎样的美景?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是什么勾起了诗人胸中的思乡之愁?4.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课后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比较与《黄鹤楼》的感情异同?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风去台空江自流。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3 唐诗五首 黄鹤楼 教案
教案:《黄鹤楼》初中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黄鹤楼》的背景和作者。
2. 理解并能够朗读《黄鹤楼》的内容。
3. 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5.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准备:1. 《黄鹤楼》的课文材料。
2. 教学PPT或黑板。
3. 学生个人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与学生们互动交流,询问学生们对黄鹤楼的了解。
2. 展示一些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二、课文导读(10分钟)1. 简要介绍《黄鹤楼》的背景和作者。
2.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意境。
三、课文理解(15分钟)1. 以小组形式讨论,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 诗人对黄鹤楼的描述有哪些?b. 诗人对黄鹤楼抱有什么情感?c. 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修辞手法?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
四、意境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包括山水之美和壮丽景色。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总结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五、写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写作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对黄鹤楼的描写。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提高写作水平。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检查答案,解答学生的疑惑。
七、教学评价(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表现、参与度等方面。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鹤楼》的背景和作者有一定了解。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朗读课文内容。
3.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4. 学生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并展示一定的写作水平。
5. 学生能够欣赏古诗词的美,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课堂练习题:1. 请简要介绍《黄鹤楼》的背景和作者。
2. 诗人对黄鹤楼的描述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总结。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结合律诗常识,联系诗人身世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文本。
教学难点: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高学生古典诗歌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创意:整体阅读教学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阅读诗歌,是对灵魂的一种反思与升华,可以让思想穿梭于历史的时空,在某一刻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今天,让我们阅读学习《唐诗五首》,在唐诗学习中升华自己。
二、诵读诗歌明韵律。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一)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东皋(ɡāo)徙(xǐ)倚驱犊(dú)萋萋(qī)燕(yān)然候骑(jì)仍怜(lián)没(mò)马蹄(二)读准节奏。
律诗的节奏划分一般是把声律节奏和意义结构两个方面综合起来考虑。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优质教案与反思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黄鹤楼》的背景、结构、意象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典诗歌欣赏和解读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欣赏和解读古典诗歌”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诗歌表达技巧:分析诗中对仗、夸张、用典等手法,如“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的夸张手法,以及“黄鹤楼”背后的历史典故,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这些技巧表达情感和意境。
2.教学难点
-诗歌深层情感的理解:学生往往难以体会诗人因登高望远而产生的怀古之情和离愁别绪。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义,深入挖掘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所蕴含的思乡之情。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黄鹤楼》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崔颢的兴趣相当浓厚。在导入新课的时候,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发了他们对古建筑的思考,这为后续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诗歌的结构、意象等概念,从学生的反应来看,他们能够跟上我的讲解节奏,这也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能够围绕主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感觉自己提问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们的思考更加深入,我需要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挖掘诗歌的内涵。
初二八年级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导学案含答案
参考答案预习案
预习·导学:
1、
qī yīng wǔ
2、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合作探究案
【合作展示】
1、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归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的大江令人发愁!
2、这两句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笔锋一转,转而写诗人眼前登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3、“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检测案
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4.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5.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6.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唐诗五首:黄鹤楼 (崔颢)》
《13.2 唐诗五首—黄鹤楼》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这首诗的气韵。
探寻作者从感怀传说到远眺风景最后抒发情怀的情感脉络,了解作者写什么样的景,抒什么样的情。
学习思路:“知——读——解——品——思——绘——评——拓——练”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唐才子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再如《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纵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有多深啊!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
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一)知作者。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
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二)知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时所作。
作者登临黄鹤楼,遥望汴州感到家乡越来越近,思乡之情也因之更切,所以提笔写成了这首满怀乡愁的诗作。
(三)黄鹤楼简介: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峰岭之上,始建于三国(公元223年)。
初二八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13 唐诗五首:黄鹤楼 (崔颢)》 导学案
八上语文《黄鹤楼》导学案班级学号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赏析艺术,品味语言,把握意境。
【重、难点】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
【预习检测】1.知背景: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2.识作者:崔颢(注音)(704~754),汴州(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有《崔颢集》。
3.默全诗。
【扣标合学】1.知诗意。
2. 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颈联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尾联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5.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验标促学】1.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2.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3.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4.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5.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课后作业】1.背诵《黄鹤楼》。
2.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练习。
3.诵读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思考两首诗情感和手法的异同。
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参考答案:【扣标合学】1.知诗意。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
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
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唐诗五⾸》选⼊五⾸唐朝律诗,有五⾔,有七⾔。
《野望》写⽥园风光,抒发诗⼈孤独、彷徨之情;《黄鹤楼》写登临之景,抒发诗⼈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使⾄塞上》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个⼈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渡荆门送别》摹写诗⼈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钱塘湖春⾏》点染西湖早春⽓象,表现诗⼈内⼼的喜悦之情。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课⽂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唯落晖。
牧⼈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相识,长歌怀采薇。
《黄鹤楼》 崔颢 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
《使⾄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
⼤漠孤烟直,长河落⽇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渡荆门送别》 李⽩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随平野尽,江⼊⼤荒流。
⽉下飞天镜,云⽣结海楼。
仍怜故乡⽔,万⾥送⾏⾈。
《钱塘湖春⾏》 ⽩居易 孤⼭寺北贾亭西,⽔⾯初平云脚低。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有没马蹄。
最爱湖东⾏不⾜,绿杨阴⾥⽩沙堤。
教案 教学⽬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诗。
2.结合律诗常识,联系诗⼈⾝世及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热爱祖国古代⽂化的思想感情,提⾼⽂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五⾸诗。
2.学习律诗相关常识,整体理解诗歌⽂本。
教学难点: 1.感受律诗的韵律之美,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2.提⾼学⽣古典诗歌⽂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创意: 整体阅读教学 教学流程: 第⼀课时 ⼀、导⼊ 中国⾃古以来就是⼀个诗的国度,从最古⽼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阅读诗歌,是对灵魂的⼀种反思与升华,可以让思想穿梭于历史的时空,在某⼀刻碰撞出智慧的⽕花。
第13课《黄鹤楼》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2课《唐诗五首-黄鹤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崔颢《黄鹤楼》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课《唐诗五首》中的一首诗。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古代诗文中歌咏山水的名篇。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反复诵读,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
《黄鹤楼》是一首吊古伤怀诗,描写了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所见到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苦闷、伤感和吊古怀乡之情。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掌握重点字词,理解古诗大意,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情感。
2.想象诗歌描绘的形象,揣摩含蓄的语言。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体会诗歌蕴含的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和思乡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诵读方法,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情感。
背诵并默写诗歌。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多媒体法、朗诵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谈话导入李白一生游览了无数名胜古迹,据说,一天,大诗人李白登上黄鹤楼观赏风光,正想题诗留念,忽然抬头看到崔颢这首诗,吟诵过后,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遂搁笔而去。
这个传说只是后人附会,学者对此已有过考证。
事实上,李白并未真的搁笔,反而写过有关黄鹤楼的诗歌,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不过,李白所作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二诗有明显的模仿崔诗的痕迹。
(找同学读一读)虽然是模仿,但也证明了李白对崔颢的诗是推崇的,欣赏的。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
(板书题目作者)(二)文体知识问题1:从文体来看,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关于律诗我们了解哪些?明确: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问题2:律诗的结构可以概括为4个字?明确:起承转合(首联点题,写景叙事,转折变换,议论抒情。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五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收录了五首经典唐诗,分别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和杜牧的《山行》。
这些诗篇代表了唐诗的不同风格和主题,既有写景咏物的,也有抒发怀古之情的。
通过学习这些诗篇,学生可以领略到唐诗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唐诗,对唐诗的基本风格和主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和欣赏诗歌美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唐诗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了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诗意、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古典文学,提高人文素养,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五首唐诗,理解诗意,感受唐诗的魅力。
2.难点: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欣赏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美。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3.朗读感悟法:鼓励学生大声朗读,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五首唐诗的课件,包括诗文、译文、诗人简介、图片等资料。
2.教学素材:准备与唐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动画等素材。
3.作业布置: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熟悉五首唐诗的诗句。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五首唐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然后简要介绍唐诗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五首唐诗的诗句,要求学生朗读。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唐诗五首》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第12课《唐诗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二、教学新课野望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1.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目标导学二:理解诗句,概括内容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目标导学三:品味分析,体味感情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板书设计:略黄鹤楼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谈谈你所了解的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
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目标导学二:朗读古诗,分析探究1.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黄鹤楼》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简单了解黄鹤楼,然后根据朗读停顿引导学生把握诗人的
情感。在梳理诗意后通过品析名句里的重点字词,进一步了解诗歌的 意境,理解诗人所传达出来的情感。
板块五、课堂总结 《黄鹤楼》写作者登上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念家乡的愁思。 全诗起笔高耸,情感奔腾旋转,顺势起伏,情与景水乳交融,以情写 景,以景写情,展示了刻骨铭心的情感轨迹。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 “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 (学生借助注释,默读并弄懂诗歌大意)
4.理解诗意 (1)重点词语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5.译文: 明确: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本课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 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 识,提高能力。本次教学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的,但仍有遗憾。
不足之处: 1、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 手的倾向。 2.在课堂实际,老师的提问有些零散,以至于显得有些乱。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 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 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二、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五言和七言的律诗,他们对诗歌格律 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了解;通过读诗基本能够准确断句,但是做到“声 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还有很大差距,需要在朗读中引导、训练。读 懂本诗的字面意思不难,读出诗人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无奈、失落、惆怅 的心境则需要借助典故和所描绘景物的深层含义细心揣摩。这个阶段的 学生虽然积累了一些鉴赏古诗词的经验。但受制于生活阅历不足等因素 ,极易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需要技巧指引方能走进诗歌意 境,充分咀嚼其内心情感与艺术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导学案
一、积累诗文:
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文有哪些?
二、检查预习:
1、正音:
隅.()费祎.()憩.()遂.()茏苁(
...)
巍峨
..()倚.()闼.()坐窥.()井邑.()荆.吴(
三、翻译课文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
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四、探究学习分析课文
1.文章写出了黄鹤楼的什么特征? 从原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2.开头交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引用神话传说有什么好处?
3.哪一句话写出了黄鹤楼的价值?
4、作者对黄鹤楼景物描写的顺序及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5、课文以哪个字贯穿全文?并说说理由。
6、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
五、当堂训练:
①解释下列加点字:
西南隅.()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遂以名
..楼()()《述异》之.志()耸构巍峨()
高标茏苁()()上倚.河汉()()重檐翼.馆()
四闼.霞敞()()亦.荆吴形胜之最.也()()()②翻译句子
(1)遂以名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⑴《黄鹤楼》节选自,作者,一作,朝人。
⑵湖北武汉的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江西南昌的齐名,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3)《黄鹤楼》一文中,哪几句突出了黄鹤楼的巍峨高大?(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于园》导学案
一、检查预习:
1、正音:
门钥绝壑槛葆、螺蛳
深邃啾唧颓然碧窈
2《于园》选自_____作者____,字__、___,号___,___(时期)文学家,著有__________等.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之一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实词1、富人于五所园也 2、非显者刺
3、奇在磊石
4、缘坡植牡丹、芍药
5、幽阴深邃
6、颓然碧窈
7、以幽阴深邃奇 8、俱以假山显
9、至于园可无憾矣:
虚词1主人处处款之2、以实奇
3、俱以假山显
4、坐其中
三翻译重点句子
1、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2、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3、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4、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5、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狮缠,以幽阴深邃奇
6、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于园只有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去,可以看出这座园子是不同寻常的,主人不肯轻易示人,那于园到底有什么样的特
点呢?
2、于园的奇特之处在于“磊石”,文中从哪几处描绘了磊石,它们又奇在何处?
3、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你喜欢吗?为什么?
4、画出表示作者参观地点的词语,说说文章的说明顺序。
5、本文的语言特色是雅语、俗语兼用,十分传神,极有表现力。
请你找出你认为比较好的语言加以揣摩品味。
6、作者在全文的结尾处写到了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
它们都和于园一样,是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