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叙事(五)处理好过渡与照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叙事(五)处理好过渡与照应(2009-11-09 21:31:06)转载标签:技巧教育学生语文中学作文分类:一定之规(学科知识)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1、什么是过渡:

过渡,是指文章的层次或段落之间表示衔接、转换的方式。它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相邻的两层意思或段落上下连贯,自然衔接,让读者的思路很顺利地由前者转入后者,不感到中间有什么相隔。也可以这样来说,过渡是使上下文自然衔接的一种结构方法。文章缺少了过渡就会上下不顺,思路跳宕。

2、过渡一般用在哪些情境中:

过渡的形式灵活多样(承上、启下、承上启下),要视文章内容需要而定。过渡恰当、自然,常使文章结构更显紧密,浑然一体。过渡通常出现在哪些地方呢?

(1)文章由景生情,由情人景,情景之间常需要过渡。

(2)叙议结合的记叙文,通常在叙述和议论之间加一个过渡段。有时议论本身就是过渡。

魏巍《我的老师》中先写“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后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动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便是由议论转入叙述。海伦.凯勒《我的老师》中“我的脑子里充满了美妙的真理。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给别人的心,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便是由叙述转入议论。

(3)记叙文,特别是参观游览类记叙文常常会遇到视角转换。视角是作者对事件、人物、景物观察的角度。角度间的互相转换需要过渡。

(4)记叙文的叙事的顺序有顺序、倒叙、插叙,一篇记叙文中如果有几种叙事顺序,那么在两种不同的叙事顺序之间需要进行过渡。

(5) 用于由一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便是由对先生读书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忘我状态的描写转入对学生们开始做小动作的描写(“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

3.过渡的几种方法:

(1)用段落过渡。意思的转折、跳跃较大,用的段落,一般叫过渡段。在层次或段落之间,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

(2)用句子过渡。意思转折、跳跃不大,在层次或段落之间,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或在前一段末尾,或在后一段开头,一般叫过渡句。

(3)用关联词语或转折词语过渡。往往在段落的开头,用“因此”、“总之”、“那么”、“由此可见”、“综上所述”,或用“但是”、“然而”、“可是”、“相反地”等词语表示上下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一般叫过渡词语。

(4)小标题过渡:有些文章在总标题之下还安排了若干小标题,这些小标题概括了各个部分或段落的主要内容,同时还起过渡作用。

(5)要注意的是过渡的文字不宜过多。可以用一段的,不用两段;可以用一句的,就不用一段;可用一个词语的就不用一句。

4.什么是照应:

照应,是指文章内容前后的关照与呼应。“照应”也称“伏应”。前有“伏笔”,则后面必须有照应;后有“照应”,则前面必要有伏笔。否则,有呼无应,前后没有着落,会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所以,“照应”是使文章结构更加谨严的重要手段。如《挺进报》一文中多次运用伏笔和照应,暗示了故事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这伏笔,那么文章在结构上就不够严谨了。因此,行文中一定要注意到前后左右顾盼呼应。对文章前面提到的人、事、物、问题、原因等,后面一定要做必要的交待亦即照应。文章通过照应,能使所写的事物或问题互相补充,更加鲜明突出,便于读者了解文章的思路和层次间的内在联系。

5.常用的照应的的方法:

(1)首尾照应。文章开头提到的内容,结尾遥相呼应,可以给人以首尾圆

也就是首尾呼应,我们已经在上一次作文课中讲过了。

(2)前后照应。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围绕一件事或一个问题,随时自然合理地加以照应,使内容材料依归一条主线,脉络清晰,印象鲜明。文中,后面将要产生的问题,发生的事情,出现的结局,在前文有所交待预示、暗伏。

朱自清《背影》在第一段写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样就开门点题,紧扣中心,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第六段详细地写父亲的背影:“我看见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第七段再次提到背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道何时再能与他相见!”寄托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加深了读者对全文的印象,深化了主题。

(3)文题照应。标题意思鲜明,行文中多次点题,语不离宗,可使中心突出;标题意思较为含蓄,读者一下子不能了解透彻,这就需要在行文中作出交待,把题目含义点明,形成正文与标题的照应,便于理解文章的内容。

例如:朱自清《背影》的全文内容。特别是第六段详细地写看到父亲艰难地攀越月台买橘子的情景,都紧紧地照应着标题,在朴素清新的文字中,倾注了一股真质而深沉的感情,有力地拨`着读者的心弦。

(4)设置悬念法:作者在安排情节或描写人物时故意设下卡子,对矛盾不加以解决,让读者牵肠挂肚,然后用照应的方法释疑解难。

[课堂练习]

1、写出下面两段话的过渡部分。

月,静悄悄,我抬头望着她,她笑着望着我。明亮的月光把天空映成多情的深蓝色,仿佛我的头顶是一块嵌着一颗璀璨宝石的天鹅绒,在轻轻移动。

。爸爸带着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2、任选其中一个题目,写照应的形式写出开头和结尾。

A、我长大了

B、梦想

C、难忘的一节语文活动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