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药不良反应
分析中药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
![分析中药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db393442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f.png)
分析中药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中药在临床应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和广泛。
然而,中药作为药品,其使用也会有不良反应发生,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害。
因此,分析中药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对于促进临床质量和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不良反应概述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接受中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和治疗无关的不良症状、情况或疾病,其中包括药物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药物误用、药物滥用、药物中毒等各种类型。
不良反应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中药品质、用药方式、剂量、患者个体差异、环境等。
二、不良反应类型(一)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患者对某种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等。
过敏反应的发生和患者个体差异有关,可能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
(二)药物副作用药物副作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于药品成分的作用,引起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一些症状或反应。
比如麻黄素可能会导致心悸、头晕、手足发凉等不适症状;人参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心悸等不适症状。
一般说来,剂量过大或者用药方式错误都会导致副作用的发生。
(三)药物误用药物误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用药方法或者用药剂量出现误解导致的不良反应。
比如某些患者可能误认为某种药物无害,大量使用后却引起了严重的副作用,或者是误认为某种药物需要长时间连续应用,导致药物过度分解超出理想的剂量范围。
(四)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某种药物使用的失控或者过度使用。
比如在中药市场上,某些商家为了追求品牌效应或者是贪图利润,会为增强药品功效添加一些禁止使用、甚至是毒性的药物添加剂,可能会引发严重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反应。
(五)药物中毒药物中毒是指在中药治疗过程中,由于没有很好的控制剂量、药物自己的有毒成分过高等原因,导致患者中药中毒的现象。
在中药选材和制备过程中须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并遵循科学标准化的环境和流程进行药材加工和配伍。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d69429ad02768e9950e73872.png)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专科毕业论文题目:中药的不良反应年级: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截稿日期:年月日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
1.2.1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
意识不清、嗜睡等。
代表中药有苦参、细辛、川乌、毛冬青等。
1.2.2循环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胸闷、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严重者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
代表中药为含蟾酥中成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等。
1.2.3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的频率和节律的改变。
代表中药有:白果大黄、桃仁、商陆等。
1.2.4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口干、上腹部烧灼感,长期或大最服用,导致肝细胞损害、黄胆、肝功能异常、肝肿大、肝硬化、肝衰竭而死亡。
代表中药有:雷公藤、黄药子、壮骨关节丸等。
1.2.5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再障、紫癜、出血、死亡。
代表中药有洋金花、狼毒等。
1.2.6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尿频、尿毒症、肾功能的衰竭。
代表中药为含有马兜铃酸及结构类似成分的马兜铃属中药。
1.2.7过敏反应由于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可致机体过敏物质很多,如动植物蛋白,多肽等大分子属于完全抗原,能直接使人过敏,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斑疹,皮炎等[1]。
2.造成中药的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2.1医生方面的原因2.1.1辨证施治中医是在辩证的基础上论治的,药证要做到相符,医生要有相当的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基础,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药证不符,会导致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如热证误用大热之附子配合麻黄能加大附子的毒性[2]。
如用黄连、黄芩、黄柏和大黄组成的复方治疗实热型细菌感染疗效佳,若用于治疗虚寒证的细菌感染则疗效不佳,还会出现中毒症状[3]。
2.1.2配伍不当中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严格的按照药物“七情”的配伍原则,要遵循“十八反”“十九畏”注意中药的有效成分的相互作用,一般把“相反”定义为:两药合用能产生毒副反应金元时期的医家将反药概括为18种,故称“十八反”。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85bddd10c1c708a1294a44a7.png)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中药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瑰宝之一。
西药由于说明比较清楚,大家对于其不良反应也会有预知和防护。
中药的一些不良反应往往被忽视或者掩盖。
更是有些人认为中药没有副作用而滥用。
本文讲述中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预防。
一中药不良反应主要类型1 变态反应变态反应在中药不良反应中所占比例较大,涉及品种较多,主要表现为药疹、皮疹、哮喘、胸闷、心慌、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在一份药物不良反应的总结报告中,260例中药不良反应中,变态反应占52.7%,过敏性休克占9.6%,在68篇清开灵不良反应个案报道中,过敏反应有44篇,共71例,其中,过敏性休克14篇16例,过敏性休克死亡的4篇5例; 穿琥宁为纯中药制剂,由它引起的过敏反应个案报道也不少见。
复方丹参注射液引起过敏的物质是由于多羟基芳香酸组成的进入人体后作为半抗原与血浆蛋白的氨基酸缔合呈更大分子的复合物以期的过敏反应。
中药过敏,注射剂占剂型的72.5%,注射剂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中药材提取不能完全排除的植物蛋白或有机质在体内形成的半抗原引起的。
2 毒性反应,主要有肾脏毒性,心脏毒性和肝脏毒(1)肾毒性占中药毒性反应比例较大,主要表现为腰痛、水肿、蛋白尿等,严重者可致肾功衰竭而死亡。
所涉及药物有雷公藤、七叶素、芦荟、紫杉等(2)心血管系统毒性:毒性反应常见药物包括乌头属植物根茎、秋水仙、雷公藤、甘草属植物的根、麻黄及某些含有蟾酥的成药。
6例外伤性颅脑损伤的青壮年病人在应用β-七叶皂苷钠后出现心动过缓。
一例72岁男患者,因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应用云南灯盏花注射液致快速房颤。
某些含蟾酥的成药如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等,可引起洋地黄样心律失常。
(3)肝脏毒性:随着中成药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成药引发的肝损害病例渐增多。
对116例药源性肝损害的分析显示,中成药引发肝损害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共23种86例占74.14%,其中治疗骨关节疾患的药物“壮骨关节丸”,引发肝损害42例,约占中药中毒总例数的50%,其次是治疗皮肤病(如银屑病、白癜风、硬皮病、慢性湿疹等)的各种中成药共8种引发肝损害14例,其中死亡1例。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ef8743f3700abb68a982fb90.png)
专科毕业论文题目:中药的不良反应年级: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截稿日期:年月日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摘要:目的为了使人们充分认识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提高用药安全合理规范使用中药,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方法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不良反应的原因。
及其类型结论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的。
只要人们能正确认识,合理严格按照规范使用,其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对策预防措施中医有着千年的历史,是先人们不断探索与实践经过重重的考验积累下来的宝贵遗产。
中药也一直活跃在我们的身边,随着其有别于西药制剂的效用,以及其对于特殊病症的特别疗效,发展形势愈来愈好。
然而,随着中药使用的范围和频率不断发展,诸如中药本身存在着一些的缺陷,相关的制度不完善,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的中药的不良反应现象也在不断地增多之中。
本文将归纳不良反应的类型、总结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通过解析和探讨减少中药的不良反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中药的发展现状及其不良反应的概述1.1 中药的发展现状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健康的意识逐步的增强,对医疗保健和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近年来全球兴起的“回归热”使得中药的应用更为广泛。
然而随着中药使用范围的变广和使用频率的增多,中药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和突显出来。
1.2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和表现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
1.2.1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
意识不清、嗜睡等。
代表中药有苦参、细辛、川乌、毛冬青等。
1.2.2循环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胸闷、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严重者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
代表中药为含蟾酥中成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等。
1.2.3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的频率和节律的改变。
代表中药有:白果大黄、桃仁、商陆等。
1.2.4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口干、上腹部烧灼感,长期或大最服用,导致肝细胞损害、黄胆、肝功能异常、肝肿大、肝硬化、肝衰竭而死亡。
谈谈中药的副作用
![谈谈中药的副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9e80333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8.png)
谈谈中药的副作用话说是药三分毒,门诊使用中药的频率非常高,大部分病人或多或少均有疗效,但也碰到极少数病人服用中药后出现胃部不适,甚至有出现心悸心慌,口唇发麻,停药后自行缓解,其内在的原因很多,有些中药的成分对于特殊体质的人群比较敏感,或者是某些成分对于特定的人群会导致过敏等情况发生,所以保持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还是非常有必要,通知整理一下相关的资料,对于特殊的人群予以警示:一、谨慎选用含有毒性成分的中药或中成药。
患者经诊断确需要使用毒性中药时,应选用经过严格炮制的饮片,切不可随意选用未经加工炮制的药材入药,并且不得随意加大剂量或延长使用时间。
最好在中医师或中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含毒性较大的常见中药有:草乌、川乌、马钱子、附子、关木通等。
二、选用中药或中成药时必须辨证用药,切不可擅自滥用药物,即使滋补类中药也应在中医师或中药师指导下正确使用。
三、使用中药时切忌随意加大剂量,应严格按照医师处方制定的剂量和疗程正确用药。
药物若服用过长时间可造成体内蓄积性中毒,如长期服用人参也可导致头晕、胸闷、气喘、失眠等人参滥用综合征。
四、中药汤剂应根据药物属性、质地、处方要求,并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正确煎煮,如先煎、后下、包煎等。
五、使用中成药时尽量先使用口服或外用制剂,确需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由医生处方使用,如在用药期间出现任何不适,一定要及时报告医生并暂停用药。
老年人、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女性、体质虚弱者及过敏体质者等特殊人群应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注射剂。
六、使用中药期间应谨慎配合使用西药(化学药品)。
有些中药与西药配合使用时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如含有枳实的中药与西药呋喃唑酮配合使用可出现中毒反应,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中药与磺胺类药物同时使用会引起血尿等。
小贴士:服用中药后出现不适建议立即停药,并跟医生联系,告知相关症状,排查原因,若没有特殊情况,暂缓服用中药,待排查出原因后继续使用,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排除药物性肝肾功能损害。
中药副作用
![中药副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480aed5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53.png)
中药副作用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草药的药性来治疗疾病。
与西药相比,中药的副作用较小,但仍然存在一些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药的副作用。
首先,中药的副作用来源于草药本身的药性。
中药中的很多成分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它们可以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例如,一些中药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毒性,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此外,一些草药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如出现皮疹、瘙痒、红肿等症状。
其次,中药的副作用还与个体差异相关。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草药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人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过敏,而另一些人则可以很好地耐受。
因此,在使用中药之前,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个人情况,包括过敏史、现有疾病等,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三,中药的副作用还可能与不合理的用药方式和剂量有关。
中药的应用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如果用药方式错误或剂量过大,可能会导致中药的药效过强,进而引发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或随意更换草药。
最后,中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也会产生副作用。
有些中药成分与某些药物存在交互作用,可能会改变其他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或药效学。
例如,中药与抗生素、抗凝药物、降血压药等的联合使用可能会导致药物代谢失调或加剧其他药物的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可以预先评估潜在的相互作用。
总之,虽然中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但仍需要谨慎使用。
了解中药的副作用,遵医嘱用药,注意用药方式和剂量,并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都是降低副作用发生风险的关键。
同时,中药的副作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监测,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中药学中药的副作用与禁忌
![中药学中药的副作用与禁忌](https://img.taocdn.com/s3/m/867fd74f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58.png)
中药学中药的副作用与禁忌中药作为传统的医学疗法,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使用中药治疗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其中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和禁忌。
本文将就中药的副作用和禁忌进行探讨。
一、中药的副作用1. 药物过敏反应:有些人可能对特定中药存在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红肿、瘙痒、腹泻、呼吸困难等。
因此,在使用中药前,应该先进行敏感性测试,尤其是对于首次使用的中药。
2. 药物依赖:长期使用某些中药可能导致人体对药物的依赖性增强,使得对药物的疗效产生递减或无效。
这种情况下,需要专业医师进行评估和调整,避免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3. 药物毒性:部分中药可能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
特别是对于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来说,更需要谨慎使用,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4. 药物相互作用:部分中药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副作用的风险。
因此,使用中药时,应该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决策。
二、中药的禁忌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由于中药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一般应禁止使用大部分中药。
特殊情况下,如紧急情况或经医生评估认为使用中药无风险,则可以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2. 儿童:儿童的机体尚未发育完全,对中药的耐受性较弱,因此需要谨慎使用。
一般情况下,儿童使用中药前需要进行医生评估,并依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
3. 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影响,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不适症状。
因此,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调整。
4. 肝肾功能不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由于中药中的成分需要在肝脏和肾脏中代谢和排泄,因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使用中药时需要特别注意。
同样,在存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情况下,一些刺激性较强的中药也需谨慎使用。
5.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代谢能力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会有差异。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46c9d09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73.png)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中药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方式,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中药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尤其是在一些使用不当或者配伍不当情况下。
对中药的不良反应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认识,对于中药的正确使用和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中药的不良反应类型、原因和避免方法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药的不良反应和安全使用。
一、不良反应类型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另一类是药物的质量问题。
1. 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药物本身的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化学成分所引起的,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过敏反应、毒副作用、依赖和滥用等。
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一种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红肿、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毒副作用则是药物直接对人体产生损害,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而依赖和滥用则是长期、大量使用某些中药导致患者对药物产生依赖性,甚至成瘾。
2. 药物质量问题药物质量问题是指药物在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药物不纯、掺假、霉变等。
这些问题往往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下降,或者产生毒副作用,严重时还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不良反应的原因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所致: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患者自身的生理和病理特点,包括年龄、性别、体质、免疫状况等。
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中药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与个体的差异有关。
药物因素主要是指药物的性质、剂量、给药途径等因素。
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因此对人体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
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的选择也会影响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3. 配伍因素中药的配伍是中药治疗中一个复杂的问题,而不当的中药配伍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有些中药在一起使用时,会产生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4. 贮藏、加工和用药方法贮藏、加工和用药方法是影响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
如果中药在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受到污染或者变质,就会导致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1ed5432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bd.png)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药材资源和独特的治疗理论。
中药作为药物,其使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良反应。
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使用中药后出现的不良症状或生理和生化变化,可能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中药的成分、剂型、质量控制等方面分析其中药的不良反应,并提供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1. 毒性药材某些中药如乌头、雄黄、蝉蜕等,具有明显毒性。
其中所含有毒物质如生物碱、甲酸、氰化物等,会对人体产生直接的损害作用。
长期或大量使用这类中药,有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反应,如头晕、恶心、呕吐、全身发红、癫痫等。
预防措施:对于毒性较大的中药,应谨慎使用,并了解其毒性成分及用量。
在使用过程中,必须遵循医师的建议,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如果有任何不适症状出现,应及时停药并就医治疗。
2. 过敏原某些中药如黄芩、黄连、苦参等,含有一些易致过敏反应的有机物质或异物,对某些体质敏感或患有过敏症的人格外危险。
这些过敏原物质会引起皮肤瘙痒、荨麻疹、哮喘、血管急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预防措施:对于敏感体质或有过敏症状的人,应随时关注使用中药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药前,应先做好相关的过敏测试,判断身体是否适宜用药。
使用中药过程中,不要过量使用,并及时就医治疗。
3. 含有有害物质中药材在采集、加工和储存过程中,有可能遭受重金属、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污染。
这些有害物质会对中药的成分和品质产生影响,并且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
例如,红花中含有亚硝酸盐,适量使用可以助益,过量则会引起中毒反应。
预防措施:对于中药材的储存、加工和评价都应进行规范化治理,特别是在环保和生态保护方面需要加强管理,保障高品质的中药材。
在使用中药时,应选择市场上品质有保证的中药材或制剂,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严格按照剂量规定进行用药。
1. 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和制造技术较为复杂,其中包含一些添加剂和助剂,这些需要直接注射进入人体内,并且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交互作用,加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230297e6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2.png)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效果。
但是由于中药的药材来源复杂,制剂、质量标准、用法、用量的不同,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并且中药与化学药品有着不同的作用机制和毒副作用的特点。
因此,合理使用中药是保证其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前提之一。
1. 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由于机体对药物成分产生的变态反应所引起的症状,常见于花粉、食物、药品等敏感体质的人。
中药中的过敏反应主要是由药材本身引起的,如芦根、荆芥、羌活等药材中含有的挥发油、酸类和生物碱等成分可引起皮疹、瘙痒、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2. 药物中毒反应:药物中毒反应是由于药物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中药中毒反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药材中含有有毒成分、不良配伍等原因导致药物产生毒性。
如用草乌与金钱草同时使用容易引发中毒反应。
3. 药物副作用:药物副作用是指药物在治疗过程中除了治愈疾病之外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中药中的副作用主要是由药物成分所致,如肉桂、附子等药材中含有的毒性成分易导致心动过速、高血压等不良反应。
4.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使用过程中相互影响,改变其药理和毒副作用。
中药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效增强、毒性增加、副作用增加等不良反应,如桂皮与大黄可相互影响产生毒性反应。
5. 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指超过规定用药剂量、时间、频率使用药物,导致机体出现不良反应。
中药的药材质量、配伍方法、用药剂量等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调配,过度使用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为了避免中药的不良反应出现,应做好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中药,必须根据病情、体质和药材成分选择合适的中药,而且必须选择正规的中药材和中药配方。
2. 控制用药剂量,中药使用必须控制用药剂量,并且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调配,注意不要超过规定剂量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 合理用药,对于不同病情、体质或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要选用不同的中药配伍方案。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7ab729051e79b89680226e2.png)
CH NA 5 NATUR P O ATHY
浅 谈 中药 不 良反应 发 生 的原 因及 对 策
王 毓 如
( 山西 省 大 同市 中心 血 站 , 3 0 8 0 70 )
药 品不 良反应 ( R) AD 主要 是 指质 量检 验 合格 的 药 品 , 正常用量情 况下 , 在 出现 的与 用药 目的 无关 的有 害
不 少 中 药 的 基 源 品 种 往 往 有 数 种 之 多 。 基 源 品 种 不 其 同 , 所 含 化 学 成 分 、 物 活 性 及 毒 性 也 有 所 差 异 。 同 则 生 时 , 药还存在地 区性 的习惯用 药不 同 、 名异 物 、 中 同 同物 异 名 等 问 题 。此 外 , 药 因 产 地 不 同 , 生 长 环 境 、 中 其 自然 条 件 也 会 影 响 药 材 的质 量 。 即 使 同一 地 区 所 产 的 药 材 , 因 生 长 年 限 及 采 集 的 时 间 与 季 节 不 同 , 活 性 物 质 的含 其
多则 几十 味 , 其影 响质量 的因 素很 难控 制 , 难保 证 不 很
同 厂 家 的 同 一 药 品 的 质 量 相 同 。即 使 同 一 厂 家 、 同 批 不
变 而 引起 不 良 反 应 。
当、 合理应用 。 不
1 药 物方面 的原因 : 中药 品种 混乱 或 以假 乱 真 : . ① 中药 的 不 良反 应 追 究 其 原 因 一 般 多 与 其 所 含 成 分 密 切
相关 。 由于历 史原 因 , 中药 品种 的混 乱 现象 较 为 普遍 ,
反 应 。本 文 就 中药 不 良 反 应 发 生 的 原 因 及 对 策 做 如 下 浅述 . 供同道参考 。 仅 中药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的 原 因 引起 中 药 不 良反 应 的 原 因 主 要 有 三 方 面 : 是 药 物 一 方 面 ; 是 机 体 方 面 ; 是 给 药 行 为 。但 是 与 西 药 比较 , 二 三 中 药 因有 其 自 身 特 点 , 生 不 良 反 应积性 中毒 、 生理 依 赖 性 等 不 良反应 。③ 辨证 失 当,
中药副作用揭秘
![中药副作用揭秘](https://img.taocdn.com/s3/m/2dfe03bc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1.png)
中药副作用揭秘中药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瑰宝,在治疗疾病、调理身体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对中药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中药并非完全无害。
事实上,中药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副作用,以及如何科学使用中药,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1. 常见中药的副作用1.1 甘草甘草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具有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的功效。
然而,长期大量服用甘草可能引起水肿、高血压、低钾血症等副作用。
甘草中的甘草酸具有类似于皮质激素的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体内钾离子丢失,出现低钾血症,引发肌肉无力、心律不齐等症状。
1.2 何首乌何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肝肾不足、头发早白等症。
然而,何首乌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过量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甚至引发肝衰竭。
此外,何首乌还可能引起胃肠不适、腹泻等症状。
1.3 黄连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内蕴、火毒炽盛等症。
然而,黄连性寒,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此外,黄连还可能引起口干舌燥、便秘等副作用。
1.4 附子附子具有温阳补火、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阳虚寒盛、寒湿痹痛等症。
然而,附子含有乌头碱等有毒成分,使用不当可能引起中毒,表现为口唇麻木、头晕、心悸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2. 如何科学使用中药2.1 遵医嘱使用中药的使用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用药。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搭配药物,控制剂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2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与西药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中药的同时,应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2.3 控制用药时间中药的使用时间应根据病情和药物特性合理安排。
一般来说,急性病症应短期用药,慢性病症可长期调理,但需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避免长期大量用药导致副作用。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9325d3a5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c9.png)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药物,它们可以在治疗各种病症时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是,还有一些不良反应与中药有关。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当人们使用中药时,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药物中毒、肝肾功能损害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人体对于某些物质产生的异常反应。
在使用中药时,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可能会出现皮疹、红肿、呼吸困难等不适症状。
例如有些人会对草药或植物中的花粉产生过敏反应,导致对药物敏感。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注意对过敏反应的预防。
2. 药物中毒
药物中毒是指当人们使用某些药物时,因为使用过量或剂量不当,导致身体产生严重的反应。
在中药中,一些荒草、野生动物的干燥制品、高毒性植物等都容易引起中草药中毒。
例如,皂角和金锁等植物的可以引起病人中毒,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死亡。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注意选用有保障的产品。
3. 肝肾功能损害
在使用中药时,如果药物长期服用或过量使用,可能会对人体内脏产生影响,导致肝肾功能损害。
尤其是中药制剂为原材料的中药品种,长时间使用时可能会对肝肾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注意药品的剂量,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综上所述,中药的不良反应不可忽视。
使用中药治疗疾病时,应该理性用药、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及使用、注意对药品的不良反应作出快速的反应和预防。
只有正确使用中药,才能保证中药的安全有效服务于人民的健康。
中医草药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中医草药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f92a113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5.png)
中医草药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中医草药作为一种传统医学治疗方式,在许多人的眼中拥有独特的魅力和疗效。
然而,正如任何其他医学疗法一样,中医草药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本文将探讨中医草药的副作用,并提供一些使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中医草药的副作用1. 药物过敏反应:个别人可能对某些中药成分过敏,导致药物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因此,在使用中医草药时,应先进行皮肤敏感性测试,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2. 肝损伤:某些中医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可能对肝脏造成一定的损伤。
长期或过量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甚至引发药物性肝炎等严重疾病。
使用中医草药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控制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避免对肝脏造成损害。
3. 胃肠道不良反应:某些中药可能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主要是由于药物的刺激性导致的。
在使用中医草药时,应遵循医嘱准确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4. 药物相互作用:中医草药中的某些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
因此,在同时使用中医草药和其他药物时,应告知医生已使用的药物,并按医嘱进行合理的搭配。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对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二、中医草药的注意事项1. 选择正规渠道和医生:在使用中医草药时,应尽量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经验丰富的中医医生。
避免相信传闻或寻求非专业人士的建议,以免因错误的用药导致问题。
2. 个体差异与个体化用药:每个人对中医草药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使用中医草药时,应根据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用药。
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3.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中医草药的有效成分含量不稳定,使用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副作用的发生。
在使用中医草药时,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间。
4. 注意草药质量和来源:中医草药的质量和来源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应选择正规的中药材供应商,避免使用劣质的草药材料。
中药的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的中药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e366eb5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7.png)
中药的中药不良反应中药作为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备受人们青睐。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对中药不良反应的关注也逐渐增加。
中医学认为,药物有其双重性,既可治病,又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因此,正确使用中药、避免中药不良反应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药不良反应的定义及特点中药不良反应又称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下,药物引起的对患者不利的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与西药不良反应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发性:由于中药复方的成分复杂、药效温和,很容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2. 隐匿性:部分中药不良反应表现为隐匿性,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或误诊。
3. 多样性:中药不良反应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过敏反应、肝肾损伤、心血管系统损害等。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及临床表现根据中药不良反应的症状表现及病理生理机制,可将中药不良反应分为以下几类:1. 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疹子、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2. 肝肾损伤: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黄疸、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等。
3. 心血管系统损害:可能引起心悸、头晕、血压升高等症状。
4. 消化系统损伤: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
5.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能导致头痛、眩晕、神志不清等表现。
三、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差异:不同人群对中药的耐受性存在差异,易引发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2. 用药不当:中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使用方法不当等都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3. 药物配伍不当:中药复方中的药物配伍需要谨慎,否则可能引发不良反应。
为了预防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合理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中药,不擅自更改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法。
2. 谨慎选择:对于有过敏史或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慎重选择中药。
3. 观察反应:使用中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类型、原因及对策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类型、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65d6c3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d.png)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使用中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利影响。
不良反应类型主要包括身体反应和心理反应两类。
1.身体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消化道反应、肝脏毒性、肾脏毒性等。
2.心理反应:包括焦虑、抑郁、失眠等。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药物成分不纯:药材中含有有害物质或杂质,导致不良反应。
2.用药不当:用药量过大或用药频率过高,导致不良反应。
3.个体差异:不同人对药物的反应不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4.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之间可能会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5.疾病状态不同:患者疾病状态不同,对药物的反应也不同,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6.其他因素,如药物剂型、药物制剂方式等,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对于中药不良反应,应采取以下对策:
1.严格按照处方用药,避免用药量过大或用药频率过高。
2.选择正规药店购买中药,保证药物成分纯正。
3.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4.在用药前要告诉医生所有正在服用的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5.建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不良反应问题。
中药的中药不良反应
![中药的中药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24e57cfc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74.png)
中药的中药不良反应近年来,中药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
中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疗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然而,正因为其活性成分众多,中药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本文将就中药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中药的不良反应概述中药的不良反应是指在中药治疗过程中,由于药物的成分、剂量等因素,导致患者出现不良的生理或心理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中药的质量、配伍、使用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中药的不良反应主要分为药理不良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两类。
药理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合理或经过合理使用后,由于其本身的特性,引发的不良反应。
例如,某些中药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肝功能损伤、肾功能异常等。
药物过敏反应则是指患者由于对某些中药成分产生过敏反应,最常见的表现是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中药的不良反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药材质量:药材的来源、保存和加工等环节均会影响中药的质量,质量不合格的药材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2. 药物配伍:中药常常采用复方制剂,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不正确的配伍可能导致药效增强或副作用加重。
3.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药效和不良反应也会有所不同。
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而另一些人则无不良反应。
4. 年龄和性别: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可能会对中药的不良反应有所影响。
三、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种类繁多,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不良反应:1.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中药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尤其是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 肝损伤:一些中药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可能会对肝功能造成损伤,患者在使用中药时需密切关注肝功能指标。
3. 肾功能损伤:某些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可能对肾脏产生有害作用,长期使用或超量使用可能导致肾功能异常。
4. 皮肤过敏反应:有些人对某些中药成分具有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水肿等。
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与安全性
![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与安全性](https://img.taocdn.com/s3/m/d2f1086358fafab069dc02f9.png)
中药在我 国应 用历史 悠久 ,在传统 医疗 实践 中发挥 了
2 . 3 中药不 良反应发 生部位及临床表现 表 3结果表 明 :中药不 良反 应主要发 生在皮肤 及附件 , 表现为皮疹 、瘙痒 等 ,共 4 1例 , 占 5 1 . 2 5 % ,其 次 是消 化 和呼吸系统 。
药品质量 ,提高用药的合理性与安全性 ,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用 药安全有效 。
【 关键词 】 中药;不 良反应 ;安全性
【 中图分类号 】R 2 8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8 5 1 7( 2 0 1 4 )0 6 — 0 0 8 9— 0 2
中药是 以传 统 中医药 理论为 指导 ,经过 I 临床反 复实 践 并流传 下来 的药物 。它 为人类 的健康做 出了重大 贡献 。如 今 ,随着人们 对医疗质 量意识 的不断提 高 ,中药 的合理 应 用 和安全性也 日益受 到广泛关 注。其 中尤其 是 中药制剂 的 使用 。近几年 来 ,随着 中药制剂 的广泛 应用 及对 药品不 良 反应 监测工作 的不 断深入 ,中药引发 的不 良反应 与安全 性 问题成为 临床 工 作 者关 注 的 重点 问题 … 。现将 我 院 2 0 1 1 年 1月至 2 0 1 3年 6月 门诊发生 的 8 0例 中药不 良反 应患 者 的临床资 料 分 析 如下 ,为 进 一 步保 证 临 床 安全 用 药 提 供
详细询问患者 的用药 史 、过 敏史 ,尤其 是对 于 中药 注射 剂
的应用 ,要 注意 药物 的 配置 方法 、输液 浓 度 和输 液速 度 , 对怀疑 因药 品质量 问题 造成 的不 良反应 要及 时 作 出处 理 , 严格保证药 品质量 ,提高 中药 临床用药 的安全性 J 。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ecb008f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4.png)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药的不良反应种类多样,常见的有药物过敏、毒性反应、药物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其中,药物过敏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反应。
药物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呼吸困难、皮疹、荨麻疹、水肿等症状,严重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导致药物过敏反应的原因有
遗传因素、年龄、性别和肝肾功能等。
毒性反应是中药不良反应中较为严重的一种,药物毒性反应的发生率比较低,但一旦
发生,往往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常见的毒性反应包括肝肾损害、心脏毒性、神经系
统损害、血液系统损害等。
导致毒性反应的原因一般是由于用药不当、药物配伍不当、剂
量错误等因素引起。
药物反应是中药常见的不良反应,药物反应的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化,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眩晕等症状。
通常情况下,药物反应是短暂的,过去后不会留下后遗症,只
要减小药物剂量或停药即可缓解症状。
药物相互作用是中药不良反应的另一种形式,经常出现于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的情况下。
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途径的改变,加重药物的毒性反应,甚至使某些药物失效。
对于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一定要在医师指导下进行合理用药,避免药物相互作
用所引起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种类多样,而药物过敏、毒性反应、药物反
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使用中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药
物的剂量、使用方法以及药物的配伍,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在出现不良反应时一
定要立即停药,并请医生进行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药不良反应专科毕业论文题目:中药的不良反应年级:专业: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截稿日期:年月日浅谈中药的不良反应摘要:目的为了使人们充分认识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提高用药安全合理规范使用中药,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方法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不良反应的原因。
及其类型结论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客观存在的。
只要人们能正确认识,合理严格按照规范使用,其是可以避免和减少的。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对策预防措施中医有着千年的历史,是先人们不断探索与实践经过重重的考验积累下来的宝贵遗产。
中药也一直活跃在我们的身边,随着其有别于西药制剂的效用,以及其对于特殊病症的特别疗效,发展形势愈来愈好。
然而,随着中药使用的范围和频率不断发展,诸如中药本身存在着一些的缺陷,相关的制度不完善,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的中药的不良反应现象也在不断地增多之中。
本文将归纳不良反应的类型、总结造成不良反应的原因、通过解析和探讨减少中药的不良反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中药的发展现状及其不良反应的概述1.1 中药的发展现状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健康的意识逐步的增强,对医疗保健和生命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近年来全球兴起的“回归热”使得中药的应用更为广泛。
然而随着中药使用范围的变广和使用频率的增多,中药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和突显出来。
1.2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和表现中药不良反应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药物或代谢产物作用于机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发生的非治疗反应。
1.2.1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
意识不清、嗜睡等。
代表中药有苦参、细辛、川乌、毛冬青等。
1.2.2循环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循环衰竭、胸闷、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严重者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心脏骤停而死亡。
代表中药为含蟾酥中成药六神丸、梅花点舌丹等。
1.2.3 呼吸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呼吸的频率和节律的改变。
代表中药有:白果大黄、桃仁、商陆等。
1.2.4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口干、上腹部烧灼感,长期或大最服用,导致肝细胞损害、黄胆、肝功能异常、肝肿大、肝硬化、肝衰竭而死亡。
代表中药有:雷公藤、黄药子、壮骨关节丸等。
1.2.5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再障、紫癜、出血、死亡。
代表中药有洋金花、狼毒等。
1.2.6泌尿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尿频、尿毒症、肾功能的衰竭。
代表中药为含有马兜铃酸及结构类似成分的马兜铃属中药。
1.2.7过敏反应由于中药中的有效成分比较复杂,可致机体过敏物质很多,如动植物蛋白,多肽等大分子属于完全抗原,能直接使人过敏,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斑疹,皮炎等[1]。
2.造成中药的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2.1医生方面的原因2.1.1辨证施治中医是在辩证的基础上论治的,药证要做到相符,医生要有相当的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基础,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药证不符,会导致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如热证误用大热之附子配合麻黄能加大附子的毒性[2]。
如用黄连、黄芩、黄柏和大黄组成的复方治疗实热型细菌感染疗效佳,若用于治疗虚寒证的细菌感染则疗效不佳,还会出现中毒症状[3]。
2.1.2配伍不当中药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严格的按照药物“七情”的配伍原则,要遵循“十八反”“十九畏”注意中药的有效成分的相互作用,一般把“相反”定义为:两药合用能产生毒副反应金元时期的医家将反药概括为18种,故称“十八反”。
而相恶则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七情”配伍中相恶,相反属于配伍禁忌。
<本草经>指出“⋯⋯凡此七情,合和时视之,相须相使者良,四用相恶者相反”。
有关药物之间的关系属相反相恶者,历代古籍中说法并不完全一致。
同时现在中西药的合用出现一个明显上升的趋势,中药注射液的出现,更是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式,为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中药和西药是完全不同的医药学,有着各自的理论体系,而目前在中西药配伍这方面的搭配基础或和禁忌还是处于空白的处在无章可循的状态,在中西药的联合用药中,配伍不当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情况常有,如山楂、五味子、乌梅等与黄胺药同时服用会引起血尿;含有牛黄成份的中成药与部分西药配伍时,会降低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如牛黄解毒丸、牛黄至宝丹、牛黄清心丸等均含有牛黄,对中枢有抑制作用,与西药吗啡、鲁米那等中枢抑制药并用,会增加中枢抑制药的毒性,引起呼吸困难、昏睡、体位性低血压、昏厥等不良反应[4]在临床上中西药配伍治疗的情况也日益增多,所以对于中药的配伍、中西药的合用,医生要慎重。
特别是注射用药时,更需要谨慎、小心。
2.1.3剂量过大人们现在普遍的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中药的安全的,而在这个错误的认识下,对于用药的剂量方面要求不严,再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质变好加上耐药的形成,加剂量使用普遍存在。
但老人、儿童这一类患者因对药物代谢能力不全机体耐受性差,容易发生药物积蓄,引起毒物的反应,从而对机体产生损害甚至是死亡。
例如:肾脏的不良反应多与超剂量、超疗程用药有关,占中药不良反应的16.41%。
肾脏是药物的排泄器官,中药一起肾损害的报道越来越多,如木通类[5]。
2.2病人自身的原因2.2.1个体差异人体对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反应的发生常因个体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
种族、性别、年龄、体重、遗传及生理病理条件不同的病人对同一种药物因体质差异可引起不同的反应。
其中妇女三期对许多药物敏感,会引起月经增多、流产、泌乳减少等。
而有肝、肾疾病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也易出现不良反应。
儿童,因其发育未完全,对药物的敏感性高,婴儿对药物的耐受性更是小,甚为敏感。
老年人,身体上的各个系统、生理功能活动都已经衰退,体质较弱,且多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疾病,对于药物的反应及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不同于青年人,在使用中药的时候极易致不良反应。
例如:在鱼腥草不良反应的病例中可以看出,大多是一般过敏反应,这与患者个体差异或机体免疫有很大关系[6]。
2.3中药自身、来源和炮制等因素2.3.1中药品种混乱来源选择不同中药的来源很广泛,品种繁多。
常有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而发生一些中毒反应事件。
一种药物的产地的不同,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及药效都有差异,药物的毒性大小强弱都有很大的差异。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地道药材所含活性成分是非地道药材所不能及的[7]。
而目前中药市场缺乏规范,中药材品种混乱。
如木通,国内一些学者指出木通等中药材含有马兜铃酸,有导致急性肾衰并发展为终末期肾衰的危险,提出注意该药的肾毒性。
实际上,这是木通的科属不同造成的,关木通为马兜科植物,其主要成分是东北马兜铃酸亦称木通甲素,实验证明,人体静脉给药量>l mg/kg可导致肾损害,长时间低剂量给药可在体内蓄积;而川木通为毛莨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主要成分为绣球皂苷和糖苷等;木通来源于木通科植物木通或其同属植物的干燥藤茎,主含木通皂苷,无肾毒性,有利尿作用[8]。
2.3.2中药自身的毒性古语:“是药三分毒”。
中医药学认为,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定的、有别于其他药物的偏性。
古人常将这种偏性称之为“毒”、“有毒”。
每种药物都具有各自的偏性,或散或收,或升或降,或寒或热,或补或泄,或润或燥等,统称为“毒”或“有毒”[9] 。
2.3.3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也是一重要的关卡,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炮制来清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尤其是一些药性较峻烈的中药,更是需要经过炮制以达到制毒、去毒改变和缓和它的药性。
可是,由于我国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中药制药理论体系及民族用药习惯,加之地理环境的差异对药材的药理、药性、成分含量的影响也较大,使得不同省份在炮制方法上也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炮制规范[10]。
使得药材在流动中质量参差不齐,而现如今因炮制方法不当而导致不良反应的案例甚多。
3.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对策3.1大力宣传[11]常言道:“是药三分毒”。
凡事都有两面性,中药当然也不例外,有它疗效的一面也有副副作用、不良反应的一面。
医生或药剂人员甚至患者,必须懂得这个道理。
患者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各媒体也应大力普及药物知识,逐渐改变民间和有关媒体对中药安全及其毒性作用所存在的片面理解和错误认识。
3.2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制度:目前中药的应用日益广泛,建立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和监测工作刻不容缓。
在国际上药品的不良反应发展很是迅速,特别是西方国家,而我们国家对于这方面是相对比较落后。
对这方面我们应该去多借鉴多学习多方面的去了解相关资料,结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探索,进一步做好监测工作。
3.3重视规范中药的炮制毒剧药的炮制历来是医家非常关注的重点,毒剧中药若不经过炮制或炮制不当,不但达不到临床治疗的目的,而且还可能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12]。
而目前中药的炮制规范存在一些差异,不同地区同一种药物炮制的规范就有差异。
现在我们应该以道地药材的炮制方法为主,统一修订逐步完善中药的炮制规范。
3.4合理配伍药物间通过配伍,可使药物的整体毒性减低或消除。
如生乌头毒性大,配伍蜂蜜可降低或消除其毒性。
配伍的不合理也是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要因素,临床上确是需要配伍用要或中西药合用,就必须先了解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或多方考虑借鉴相关的案例、材料,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中药是不良反应是确实存在的,对于这不良反应我们应该客观的去看待它,正确合理的去使用,相信只要真正的认识到了,一定可以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让中药事业得到健康的发展,更安全有效的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1]李神革,中药不良反应及防治[J].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7);1349[2] 周陶然;张虹正视中药“不良反应”[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7:63[3] 高建,张平.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医药研究,2002,16(5):61-62.[4] 张晓晔浅谈引起中药毒副作用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2):139-140[5] 扎西翁姆浅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J].内肛科技,2009,5:43[6]张周鱼腥草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135-136[7] 王训乐临证医疗中饮片质量问题及其对策[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1);69-70 .83[8] 陈亚兰浅谈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6):207[9] 景秀荣论中药的有毒与无毒[J] 山西医药杂志2009: 38(10):941[10] 冯陆冰.孙立靖论中药不良反应[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5):585-586[11] 孙晓明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9):178-179[12] 方前波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 l6(3): 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