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药的不良反应
标签:中药;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中药品种的增多,中药在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
由于药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检测手段的提高,对药物的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使其成为药学领域的一项专门研究课题。
但就我国特有的中药而言,其不良反应的研究报道较之西药少见。
由于中药大多来源于植物和动物以及矿物,其产地自然环境的差异不同,有些炮制方法不当,直接影响它的所含成分,并涉及药用疗效;另外中药历史悠久,民间应用比较广泛;再者现代制药技术进一步规范将其中药的主要成分用化学方法进行提取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所以对中药的不良反应更为重视。
常言道“药者,毒也”,就是指药有三分毒的道理,所以在应用药物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决不可忽视其对人体产生的一定毒性以及各种不良反应,过去以西药的不良反应报道甚多,而对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相对少些。
尤其是临床工作中,许多人都片面地认为中药源自天然,药性平和,无毒副作用。
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但近年有关中药毒副反应的问题突现,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呈大幅上升趋势,因此,中药安全无毒的旧观念必须改变。
现对中药不良反应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引起对中药不良反应的重视和客观评价,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
1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1.1超量使用人们普遍存在一种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小,中药用量多一点并无大碍。
有些医生随便加大方药的用量、剂量,让患者超量服用;有的患者则自行加量服药。
实际上,由于超剂量用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
1.2个体差异患者的体重、性别、体质各不相同,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往往因个体的差异而有极大的不同,其中女性药物不良反应比男性多,婴幼儿、老年人不良反应比青壮年多[1]。
1.3药物自身因素某些中药本身就含有毒性成分,不良反应出现较多,如附子、川乌、大黄、细辛等,过量服用即可中毒,导致人体内各系统的异常表现。
使用的中药被农药污染或变质,假冒伪劣品种的混杂也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1.4人为因素如果药不对证,用药就适得其反。
盲目用药,对其药性不详,或未了解其功效,或迷信偏方、秘方,或盲目长期应用某一味中药,或有些药材未经炮制或加工不当等,都是人为造成的不良反应,使机体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1.5剂型因素中药组成成分复杂,每味中药就含有多种成分,有些中药在其有效成分、药理、毒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轻易改变剂型,加之中药注射剂提纯程度不够或杂质过多常引起不良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
如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引起的不良反应应引起重视。
2提高中药安全应用的途径
2.1加强管理政府管理部门除了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药品质量,保障合理用药
外,还应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模式;严格规范药品说明书的管理,避免因商业利益回避不良反应、禁忌等警示性内容;大力宣传药品不良反应相关知识,提高全民的认识和意识。
2.2保证药品质量与药品质量相关的各个环节,都应严格地进行科学管理。
药品的来源、炮制加工、调配、制剂应有具体的操作规程,同时要有中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安全质量标准,以确保中药及其制剂的质量[2]。
2.3合理用药临床医师应熟悉中药的性能主治、用法用量,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患者应遵从医嘱,不要擅自增加剂量,延长疗程。
2.4加强监测工作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必须正视中药不良反应的存在,及时反馈中药不良反应信息,减少漏报率。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积极上报,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3讨论随着中药现代化以及与国际接轨,新的中药制剂不断开发,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中药不良反应呈现上升趋势,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掌握药物的禁忌、适用范围以及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对于剂型改革、化学成分提取、新品种的研发等,其安全性尤其应该得到重视。
临床医师应熟练掌握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科学地、客观地判定中药的不良反应,要积极预防,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最大可能减少或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张钟鸣.导致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及应对措施.中国医学创新,2008,5(31):121.
[2]程林江.重视并注意中药的副作用.中国医学创新,2009,6(1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