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 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性失衡。不同学科 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着不同处境,由于社会需 求变化加剧导致的预测困难、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 整缓慢和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使得有些学科专业的 毕业生供不应求,而有些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却供大 于求。所以,高校对某些专业的过度教育使这些专 业的教育水平超过了社会需要,从而导致这些专业 的学生很难就业。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年第 9 卷第 9 期
过度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王启万 王 峰
【摘 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问题。本文首先借鉴西方学者对过度教育的研究,阐 述了我国过度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运用市场分割理论、逆向选择理论、博弈论分析毕业生过度教育的形成机 理,然后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高校的具体措施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低能力
追加教育
不追加教育
度超过了市场需求,导致了过度教育。 四、政策建议 ( 一) 政府的调控。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
的调节者,应当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作用 来对人力资本投资和配置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和纠正, 以保证经济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要和合理利用。根 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准确预测市场对人才数量和结构 的需求状况,认真研究人口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 响,为办学规模合理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为了有 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应当在保证 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促进高等教育的适度发展。对一 些政府该做却力不从心的教育领域,可以采取委托授 权的方式给第三部门或民营机构来做。
·196·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0.9 卷第 9 期
给人数出现缺口时,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如 果不愿选择失业,就必须接受低于其所受教育水平 的工作,直接导致过度教育的产生。
( 二) 逆向选择理论分析。主要劳动力市场是竞 争力强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公司制度完 善,有健全 的 培 训 体 系,劳 动 者 收 入 高,升 迁 机 会 较 多。而次级劳动力市场多是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竞 争力较弱的小公司或行业,公司管理缺乏规范的行政 制度,工作条件差且不稳定,劳动者工资低,很少有升 迁机会。所以,劳动者都会努力追求主要劳动力市 场的职位。目前我国的教育收费采取的是公共部门 投资与个人收费相结合的方式。由于私人与公共部 门在投资收益上的不对称,导致个人出现对待受教育 机会的逆向选择,预期通过更高的教育水平获得未来 更大的收益。在逆向选择的作用下,即使高校毕业生 就业环境不理想,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并没有减 少。实际上,人们普遍认为接受更高的教育是增加就 业机会的有效手段,很多学生从入学起就已经准备接 受低于学历要求的工作岗位。
【关键词】过度教育; 大学生就业; 解决措施 【作者简介】王启万( 1974 ~ ) ,男,重庆人,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讲师,博士后; 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 王峰,徐州工程学院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 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问题。教育部官方网站 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滑趋 势,从 1999 年的 83% 下滑到 2009 年的 70% 。大学生 就业率下降的原因很多,如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制度缺 陷、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高校扩 招等[1][2]。但是,就高等教育体制本身而言,大学生 就业难存在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即“过度教育”问题。 过度教育使高等教育出现结构性失调,高校的人才培 养模式与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发展状况不匹配[3]。 本文拟借鉴国外有关教育过度问题的研究结论, 探讨高校过度教育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从不同角度 深入研究中国高校过度教育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过度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面: 一是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成为“毕业漂族”; 二 是大学生为了就业不得不“高知低就”; 三是大学生 选择非相关专业就业,导致了“学非所用”。这三种 现象形成了劳动力市场需求和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失 衡,其后果是高等教育的效率低下,社会的人力资源 浪费严重[4]。造成上述三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过 度教育,具体表现在: ( 一) 高等教育的超速发展。近年来中国高校 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长,高校毕业生 1998 年为 108 万人,2002 年为 145 万人,2005 年达 338 万人,而到 了 2008 年毕业生人数高达 559 万人,十年之内增长 了 517% 。然而,中国的 GDP 从 1998 年到 2008 年 的增幅仅为 308% ,这就导致社会对大学生的总需
( 三) 博弈分析。在大学生就业时,雇主根据雇员 的教育水平向雇员提供合同。而每个雇员的能力是有 差别的,高能力雇员与低能力雇员相比,接受教育的成 本更低。而由于这种差别,通过教育就可以把不同能 力的人区分出来,低能力的人的教育成本较高,这一点 使得分离均衡成为一种可能。低能力的人也可以和高 能力的人一样选择接受更多的教育,但是这会使他得 不偿失,他为接受同样的教育付出的成本远远高于他 从中得到的收益。对此,本文建立一个最简单的完全 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其利益矩阵如图 1 所示。
三、毕业生过度教育的形成机理分析 ( 一) 市场分割理论分析。市场分割理论认为 现实中统一的人力资本市场是不存在的,它是由许 多割裂开来的市场组成。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间 的壁垒,人 力 资 本 在 不 同 市 场 之 间 流 动 成 本 很 高。 传统经济学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 和次级劳动力市场。次级劳动力市场由于薪酬、管 理、培训、晋升等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对高校毕业生缺 乏吸引力,他们力求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合适 的工作; 而当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机会与劳动力供
求增长速度远远小于毕业生增长速度。高校的过度 教育造成社会总需求与毕业生总数量不匹配,这是 中国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 二) 高等教育的知识降格。原本受过中级教 育或上岗培训的雇员就能胜任的工作,一度要求雇 用大学毕业生,甚至在这种岗位被具有大学文凭的 雇员占据之后,又开始要求雇用具有更高学历的人, 最终造成了人才依次降格使用。如果高文凭高学历 者不肯接受低级工作,就会造成知识失业,即使接受 那种无需更高的教育就能完成的工作,也会感到事 业受挫,影响其工作积极性,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0 年第 9 卷第 9 期
过度教育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王启万 王 峰
【摘 要】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问题。本文首先借鉴西方学者对过度教育的研究,阐 述了我国过度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运用市场分割理论、逆向选择理论、博弈论分析毕业生过度教育的形成机 理,然后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高校的具体措施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低能力
追加教育
不追加教育
度超过了市场需求,导致了过度教育。 四、政策建议 ( 一) 政府的调控。政府作为整个社会经济活动
的调节者,应当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作用 来对人力资本投资和配置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和纠正, 以保证经济发展对人才资源的需要和合理利用。根 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准确预测市场对人才数量和结构 的需求状况,认真研究人口因素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影 响,为办学规模合理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为了有 效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应当在保证 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促进高等教育的适度发展。对一 些政府该做却力不从心的教育领域,可以采取委托授 权的方式给第三部门或民营机构来做。
·196·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0.9 卷第 9 期
给人数出现缺口时,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如 果不愿选择失业,就必须接受低于其所受教育水平 的工作,直接导致过度教育的产生。
( 二) 逆向选择理论分析。主要劳动力市场是竞 争力强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公司制度完 善,有健全 的 培 训 体 系,劳 动 者 收 入 高,升 迁 机 会 较 多。而次级劳动力市场多是生产劳动密集型产业,竞 争力较弱的小公司或行业,公司管理缺乏规范的行政 制度,工作条件差且不稳定,劳动者工资低,很少有升 迁机会。所以,劳动者都会努力追求主要劳动力市 场的职位。目前我国的教育收费采取的是公共部门 投资与个人收费相结合的方式。由于私人与公共部 门在投资收益上的不对称,导致个人出现对待受教育 机会的逆向选择,预期通过更高的教育水平获得未来 更大的收益。在逆向选择的作用下,即使高校毕业生 就业环境不理想,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并没有减 少。实际上,人们普遍认为接受更高的教育是增加就 业机会的有效手段,很多学生从入学起就已经准备接 受低于学历要求的工作岗位。
【关键词】过度教育; 大学生就业; 解决措施 【作者简介】王启万( 1974 ~ ) ,男,重庆人,徐州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讲师,博士后; 研究方向: 教育管理; 王峰,徐州工程学院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经成 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问题。教育部官方网站 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呈逐年下滑趋 势,从 1999 年的 83% 下滑到 2009 年的 70% 。大学生 就业率下降的原因很多,如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制度缺 陷、经济发展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高校扩 招等[1][2]。但是,就高等教育体制本身而言,大学生 就业难存在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即“过度教育”问题。 过度教育使高等教育出现结构性失调,高校的人才培 养模式与我国现阶段的产业发展状况不匹配[3]。 本文拟借鉴国外有关教育过度问题的研究结论, 探讨高校过度教育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从不同角度 深入研究中国高校过度教育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过度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 面: 一是大学生毕业后难就业,成为“毕业漂族”; 二 是大学生为了就业不得不“高知低就”; 三是大学生 选择非相关专业就业,导致了“学非所用”。这三种 现象形成了劳动力市场需求和高等教育的结构性失 衡,其后果是高等教育的效率低下,社会的人力资源 浪费严重[4]。造成上述三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过 度教育,具体表现在: ( 一) 高等教育的超速发展。近年来中国高校 毕业生的数量迅速增长,高校毕业生 1998 年为 108 万人,2002 年为 145 万人,2005 年达 338 万人,而到 了 2008 年毕业生人数高达 559 万人,十年之内增长 了 517% 。然而,中国的 GDP 从 1998 年到 2008 年 的增幅仅为 308% ,这就导致社会对大学生的总需
( 三) 博弈分析。在大学生就业时,雇主根据雇员 的教育水平向雇员提供合同。而每个雇员的能力是有 差别的,高能力雇员与低能力雇员相比,接受教育的成 本更低。而由于这种差别,通过教育就可以把不同能 力的人区分出来,低能力的人的教育成本较高,这一点 使得分离均衡成为一种可能。低能力的人也可以和高 能力的人一样选择接受更多的教育,但是这会使他得 不偿失,他为接受同样的教育付出的成本远远高于他 从中得到的收益。对此,本文建立一个最简单的完全 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其利益矩阵如图 1 所示。
三、毕业生过度教育的形成机理分析 ( 一) 市场分割理论分析。市场分割理论认为 现实中统一的人力资本市场是不存在的,它是由许 多割裂开来的市场组成。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市场间 的壁垒,人 力 资 本 在 不 同 市 场 之 间 流 动 成 本 很 高。 传统经济学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 和次级劳动力市场。次级劳动力市场由于薪酬、管 理、培训、晋升等相关制度的不健全对高校毕业生缺 乏吸引力,他们力求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合适 的工作; 而当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机会与劳动力供
求增长速度远远小于毕业生增长速度。高校的过度 教育造成社会总需求与毕业生总数量不匹配,这是 中国当前社会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 二) 高等教育的知识降格。原本受过中级教 育或上岗培训的雇员就能胜任的工作,一度要求雇 用大学毕业生,甚至在这种岗位被具有大学文凭的 雇员占据之后,又开始要求雇用具有更高学历的人, 最终造成了人才依次降格使用。如果高文凭高学历 者不肯接受低级工作,就会造成知识失业,即使接受 那种无需更高的教育就能完成的工作,也会感到事 业受挫,影响其工作积极性,造成教育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