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

合集下载

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走向考察

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走向考察

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走向考察【摘要】本文将对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走向进行考察。

在将概述该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在将分析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主要流派,特点,以及对经典作品的分析。

同时也将探讨文学理论批评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趋势。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走向、背景、主要流派、特点、经典作品分析、发展趋势、结论1. 引言1.1 引言概述在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变和发展。

这个时期,文学界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理论流派和观点,对传统文学理论提出了挑战,也为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这个背景下,90年代的文学理论批评走向备受关注,备受争议。

2. 正文2.1 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包括多方面因素。

90年代是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领域蓬勃发展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学乃至整个社会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带动了文学理论批评的探讨和发展。

国内外文学理论的交流与融合也为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还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经济建设和思想解放的大潮席卷全国,人们对文学的审美需求和批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文学批评不再仅仅停留在文学本身的内部论述,而是开始关注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批评的理论探讨。

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还包括文学体裁和风格的多元化。

在这一时期,随着文学市场化和多元化的发展,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作品纷纷涌现,文学批评也随之多元化和专业化。

从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到现代的文化批评和后现代批评,文学理论的思潮日益丰富多彩,不同学者和评论家在文学批评的道路上各有所长。

90年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挑战的时代,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在吸收借鉴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国文学理论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80年代文学

80年代文学

80年代文学一、过程:80年代前期1976年底“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在较大的范围里实现从“文革文学”的转变。

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文革文学”的沿袭。

出现对于“文革”模式的明显脱离,是从1979年开始。

因此,不少批评家在谈到“新时期”文学的开端时,并不以“文革”结束作为界限。

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和作家对于“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

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

80年代前期,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

刚刚过去的“文革”,在当时被广泛看作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肆虐”。

因此,挣脱“文化专制”的枷锁,更新全民族观念的“文化启蒙”(“新启蒙”),是思想文化的“主潮”。

与此相关,文学是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呼唤。

在这几年间,文学主题可以说都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是亲历者对“历史灾难”所提供的“证言”,以及对于“历史责任”(“谁之罪”)所作的思考和探究。

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

已经在酝酿着艺术观念和方法上的更为深入的变革,但还未成为显在的、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

从总体而言,这几年文学的取材和主题,是指向社会一政治层面的,也大多具有社会—政治的“干预”性质。

涉及的问题,表达的情绪,与社会各阶层的思考与情绪同步。

文学创作与社会政治、与公众的生活和情感的密切关系,是后来不再重视、并为一些人怀恋的“昔日的光荣”。

由于“文革”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艺史的“最黑暗的一页”,文艺的“园地”受到严重摧残而“百花凋零”,因此,“新时期文学”被看作是“文学复兴”,“复兴”的提出,又通常与“五四”文学相联系,看成是对“五四”的“复归”。

在80年代初,人们最为向往的,是他们心目中“五四”文学的那种自由的、“多元共生”局面。

但从80年代前期的中心问题看,所要“复活”的,主要是“五四”提倡“科学、民主”的启蒙精神,和以“五四”为旗帜的、在50至70年代被当作“异端”批判的文学思潮。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一)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一)

当代文学中的冯雪峰——以《文艺报》为中心(一)内容提要:在现代文学史中,冯雪峰是不可回避的研究对象,但“当代文学”语境中的冯雪峰,关注者不多。

本文试图以冯雪峰与《文艺报》的关系为线索,通过他在建国后的办刊理念与文化实践,通过分析左翼文学的内部差异,试图清理和总结左翼思想中的社会主义经验。

一杂文变迁与栏目兴衰1951年11月,中国文联派冯雪峰率领《文艺报》编辑陈企霞等人访问苏联,此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学习“先进的苏联文学经验”,回国后,冯雪峰便从上海调到了北京,担任《文艺报》主编,此前在上海,文化界的领导人是当年被鲁迅称为“四条汉子”中的夏衍,他和彼此思想和理论有点接近的胡风一样,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整理和注释《鲁迅全集》,此外就是和唐在上海筹备一个新杂志——《文艺新地》。

其实,对于建国后冯雪峰的职务安排,中央也颇费脑筋。

他的身份本身就复杂,作为党和鲁迅的联系人,雪峰做过重大贡献;参加过长征;也蹲过集中营;但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却摆脱不掉一个“湖畔诗人”的冲动和率直,1937年与中央领导(博古)因思想分歧发生争吵,一气之下“回乡写作”。

由于他在党内的资历,解放后不久,周总理指示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让冯雪峰担任一个出版社社长,但“级别要比其他出版社高点,工资要高一点,要给他一辆私人用小汽车”。

对于调他来北京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并不情愿,一是和周扬有旧怨,如今周扬已是国家的文化领导人,其次,冯雪峰对行政工作也没有兴趣,如他自己所说,只想干一点“具体的文化工作”,“走单单做一个作家的道路”1]。

因为在他看来,“文艺上的地位不被承认,党内就不会有地位”2]。

此时正值1951年全国整风运动,由于思想不足,丁玲主编的《文艺报》引起了主管部门的不满。

冯雪峰成了合适的主编人选,可是对于《文艺报》的“行政工作”,冯雪峰没有丝毫的抵触,正如丁玲在检讨《文艺报》错误时交代,“我们都喜欢办刊物”3],并一再推荐说,“我觉得我编《文艺报》不合适,我不是搞理论的”,“冯雪峰编《文艺报》比我好”4]。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概述(基础知识框架梳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概述(基础知识框架梳理)

第一章现代文学批评的先导一、“新文体”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端主要批评论著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1902)《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美术与生活》(1923)《屈原研究》(1922)《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1922)《情圣杜甫》(1922)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

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

其基本特征为:平易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

梁启超的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

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

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效仿者众,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梁启超文学批评的文体特征1、政论特征《陶渊明》2、引进外国名词与语言新变天演、风格、政治小说、心理学、情节、叙述等《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3、笔锋常带感情二、王国维与现代学术话语的产生王国维建立现代文学批评体系第一,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文学本体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批评论第二,尝试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新方法文学批评理论1、悲剧观:《<红楼梦>评论》(1904)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思考(革新文学批评方法)王国维悲剧观产生的文化机制(心理动因)人生体验:叔本华、尼采、老庄的影响2、审美独立第二形式之美说(古雅说)的原创性探索审美批评理论3、境界说:《人间词话》(1908)4、文学进化论:《宋元戏曲考》(1912)王国维对现代文学批评体系建构的贡献首先,他的文学研究主要以非正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戏曲、词等非正统文学给予了更多关注其次,从理论上建立了新的文学批评标准,以美学理论取代传统文论中的经学意识和政教功利主义第三,他以客观的、理论的批评改造乃至取代了主观的、印象的批评第四,他自觉借鉴并运用了西方文论和西方哲学的话语体系,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解构和挑战,从而使中国文学批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与西方文学批评的接轨与对话,实现了传统文学批评的现代性转化第二章《新青年》批评家第一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建构古典——现代;典雅——世俗;贵族——社会一、胡适与现代文学批评语言的重建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

西南大学中文考研 853中外文学史历年真题 分类整理 2005-2013年现当代文学

西南大学中文考研  853中外文学史历年真题 分类整理 2005-2013年现当代文学

2005-2013年现当代文学一、填空题1.《阿Q正传》最初连载于——2.1985年,刘索拉的作品——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中国“现代派”小说的开端1.民初徐枕亚——的发表,标志着鸳鸯蝴蝶派的成型,也是鸳鸯蝴蝶派文言小说的奠基之作2.早期创造社为的主要刊物有——3.针对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初期物欲高扬,人心浮躁,精神物化的现实,当时文学批评界掀起了关于——的大讨论4.《摩罗诗力说》的作者是鲁迅。

5.《人的文学》的作者是周作人。

6.“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苦一晚”出自诗人舒婷的名作《神女峰》7.《九月寓言》的作者是。

8.1936年前后发生了“两个口号”之争,主要是“国防文学”和的论争。

4.建国后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的成长史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5.小说《棋王》的作者是阿城;小说集《故事新编》的作者是鲁迅;散文《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散文集《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诗集《汉园集》的作者是卞之琳、李广田和。

6.巴金的小说“爱情三部曲”是指雾、雨、电。

4.在晚清最早提出“言文合一”主张的是,五四时期提出“人的文学”主张的是周作人。

5.小说《倪焕之》的作者是;小说集《超人》的作者是冰心;戏剧《原野》的作者是曹禺;散文《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诗集《孩儿塔》的作者是。

6.被鲁迅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是。

7.《文化批评》是现代文学社团的文学刊物;《中国新诗》是现代文学社团的文学刊物。

8.小说《人生》的主人公是和。

5.民初言情小说代表作《玉梨魂〉的作者是――,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主张的是——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的幽默讽刺特色的小说家有鲁迅,――,――,――,――,――7.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向文艺界、科学界人士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系统地阐述了双百方针8.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1、老舍小说《四世同堂》分为三部,它们分别是《惶惑》,《偷生》,《饥荒》2、沙汀被称为“三记”的长篇小说,分别是——,——,——3、小说《烟壶》的作者是——4、80年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是舒婷,顾城,北岛1、《摩罗诗力说》作者鲁迅2、《崛起的诗群》作者3、1936年前后发生了“两个口号”之争,主要是“国防文学”和的论争。

频繁的批判运动

频繁的批判运动

• 这些理论的探索者主要有秦兆阳、 陈涌、周勃、刘绍堂、钱谷融、巴 人、钟惦棐、黄秋耘等……

这次努力的结果:也已失败告 终,在反右派运动,许多作家、理 论批评家、文学翻译家成为“右派 分子”……
Thank You !
谢谢观赏
WPS Office
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 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中,对周扬 等的鲁艺办学方针的批评,和对王 实味、丁玲、艾青、罗烽的杂文、 小说的批评。 • 40年代中后期,在重庆、香港,围 绕“主观”等问题对胡风及其追随 者的批评。
• 周扬、冯雪峰、丁玲、胡风等,是 中国左翼文学的“资深”人物。 • 1949你那新的政权建立前后,胡 风及其追随者已处于受冷落、排挤 的地位。
关于周扬的《文艺战线上的一场大 辩论》 • 这是文艺界反右派运动告一段落后 的总结性文章,结论是: • 丁玲、冯雪峰、胡风等,都是“混 进”革命文艺队伍中的“资产阶级 分子”;而过去的“两个口号”、 “民族形式”论争,并非学术观点 的分歧而是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 斗争。
(二)对规范的质疑
在50年代,围绕文学的方针、路 线,围绕具体的文学写作、批评问 题,曾有两次较大规模的争论: 一是胡风等人在1954年前后的活 动和胡风《意见书》的发表,另一 1956-1957年文学“百花时代”对 文学革新的推动。
• 国内关切中国文学前景,不满50年 代以来的文学现状的作家开始寻求 变革,对于“文坛充斥不少平庸的 灰色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 ,认为是由于严重的教条主义和宗 派主义的束缚导致的。
• 提出“写真实”和“干预生活”的 创作口号,提出大胆揭露生活中的 矛盾、冲突;还对以行政的、粗暴 干预的方式“领导文艺工作”提出 批评,而希望作家能拥有必须的自 主性和艺术创造的自由环境。

九十年代文学批评主体的平民化倾向-2019年文档

九十年代文学批评主体的平民化倾向-2019年文档

九十年代文学批评主体的平民化倾向文学批评主体和客体是构成文学批评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的客体是指行为施与的对象,在文学批评中是指被批评的各种文学现象;而文学批评的主体指的是批评活动的执行者、施动者。

文学批评的过程实质就由批评家整体所承担和完成的批评,沟通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两个环节。

由于受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长河中,文学大半的历史进程也是伴随着政治逶迤前行的,而相应的文学批评也同样如此,担负着“国家――民族――历史”这类宏大的叙事功能。

在这样的一种作为意识形态工具的文学批评中,文学批评主体面貌庄重严肃,以拯救天下、匡正世风为己任,以“大我”的角色义正词严地对作品作出判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转型,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整个文化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文学转向“自我――隐私”小型的叙事,文学成为了接近或同步于生活的平视文本;与之相应的是文学批评也由精英话语时代走向了平民话语时代,文学批评的主体表现出鲜明的平民化倾向。

文学批评主体的这种平民化倾向在酷评和传媒批评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酷评是各种批评文本中的一种具有刻薄风格的文本,是九十年代文坛的一道独特的文化现象。

酷评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十作家批判书》,该书批判了钱钟书、余秋雨、王蒙等十位在文学界一直享有盛名的作家,声称是“对当下中国文学的一次暴动和颠覆,把获取了不当声名的‘经典作家’拉下神坛。

”其中朱大可的《抹着文化口红游荡文坛――余秋雨批判》一文,认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一系列散文是“文化口红”和“文化避孕套”,是“抹着文化口红游荡文坛”的文化消费品。

而《文化苦旅》之所以流行,原因是“媚俗”,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市场化的需求和大众化的口味。

朱大可的批评基本采用的是漫画式和丑化的杂文,缺乏理性的具体分析,态度随意。

酷评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现象是对于鲁迅的批判与颠覆。

冯雪峰与王瑶对新文学_性质_的界定

冯雪峰与王瑶对新文学_性质_的界定

文学史研究冯雪峰与王瑶对新文学“性质”的界定柳传堆内容提要: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对新文学运动性质的界定影响巨大,带“元理论”性质;冯雪峰的《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和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对毛泽东的界定既有遵循,又有偏离,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文学史家的学术追求。

小引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以“五四”为界,将民主革命区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将旧民主主义的革命领导权划归为资产阶级,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划归为无产阶级,这是近现代社会西方政党政治入主中国社会革命的产物。

争夺革命“领导权”和文化的“领导权”又成了树立政党存在合法性的有效技术手段之一。

它的发表,为中国新文学作“性质”判断提供了“元理论”资源。

冯雪峰的《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下文一律简称《文艺运动》)是一篇有关中国“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的纲要式、史论式的文章;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下文一律简称《史稿》)则是一部体系完备的文学史。

《文艺运动》既总结过去,又指向未来,颇有“史家气象”。

二者在对中国新文学的性质判断与技术处理方面均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自觉地服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自觉“遵从”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文化“性质”的理论表述,但又都不肯机械地照搬照套,彻底遵从,而是融合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作出一定的“偏离”性阐释。

《文艺运动》与《史稿》两“个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认真解剖它们,将有助于探明新文学史“性质”的某些奥秘。

《文艺运动》与《史稿》的背景分析1944年3月,延安方面派遣何其芳、刘白羽到重庆。

由周恩来组织进步文艺界以“过去和现在的检查及今后的工作”为题召开了几次小型“座谈会”,冯雪峰此时的公开身份不是党的文艺领导①,但作为一位资深的左翼批评家,也应邀参加讨论,并作了一次长篇发言。

这位长于理论分析的迂执“书生”,误解了座谈会的真实意图,完全按照座谈会规定好的字面“主题”大做理论文章,所以他的发言并没有达到延安方面的预设目的。

试论冯雪峰的文学批评

试论冯雪峰的文学批评

试论冯雪峰的文学批评冯雪峰的文学批评,可以粗略的划为抗战前后两个阶段。

左联成立前后,他的文艺批评思想还处于形成期,对文艺自身的规律重视不够,带有一定的机械论倾向。

抗战以后,他的文学批评已臻于成熟,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更为深入,更加注重艺术的内部规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成熟的批评体系。

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分析、揭示冯雪峰文学批评的发展过程及其批评体系中各基本范畴的内涵和逻辑联系,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和艺术状况,作些尝试性的评价。

文学批评的标准冯雪峰文学批评的标准:政治价值和艺术价值。

政治性和艺术性。

这两个标准的关系,实质上是政治和文学的关系在作品上的体现。

?年代初,他在《讽刺文学与社会改革》一文中,第一次直接涉及了“艺术的价值”这一问题,他把讽刺文学看作“政治的文学”、“最尖利的阶级斗争文学之一”,认为其价值“以政治的价值为主”。

这里,“为主”的“政治价值”是内含于“艺术的价值”的构成中确定自身品级的方面、因素。

显然是有道理的。

但是到他批评“第三种文学”的理论倾向,涉及到艺术价值和政治价值的关系时,在这一问题上就有所偏颇。

他否定了艺术价值的独立存在,认为艺术价值和政治价值不能并立,前者“归根结底,它是一个政治的价值”。

冯雪峰这种价值观,显然是与这一时期他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理解分不开的。

既然文艺自身尚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它的价值(当然是艺术价值)也就实质上被消融于“政治价值”中了。

尽管应当承认,但是这种价值观在促进文学内容的更新以及反对“非政治”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观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也必然看到,片面强调作品政治价值的价值观,不论主观意愿怎样,必将导致无视甚至抹煞艺术价值的倾向。

首先,从理论上突破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念的,是冯雪峰在抗战时期所写的《形式问题杂谈》一文。

在该文中他肯定了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实践上也就肯定了艺术价值的相对独立性。

当然,其重心自然倾斜在政治价值方面。

在他看来,“思想力越大,历史性越明确,则这艺术的价值越高”。

冯雪峰文艺批评简论

冯雪峰文艺批评简论

冯雪峰文艺批评简论
吴隐林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7)004
【摘要】冯雪峰在建国后8年多的时间里,将主要精力投到文学批评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勇于面对和回答文坛中出现的各种新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注意对作家作品进行细致而客观的分析.在分析作品的思想价值时,也注重从艺术上去区别其优劣.他乐于发现新人、奖掖后进,也敢于批评错误、指出缺点.他对鲁迅生平及作品的评价中肯而有说服力.其文艺批评的思想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现实主义是他文艺批评的标尺.
【总页数】4页(P31-34)
【作者】吴隐林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中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06
【相关文献】
1.冯雪峰文艺批评中的政治元素 [J], 杨晖;窦娜娜
2.冯雪峰文艺批评的大众化语言和绘画式描写诉求 [J], 杨晖;窦娜娜
3.探索中的卓识与局限--冯雪峰三四十年代文艺批评理论概观 [J], 蔡朝辉
4.冯雪峰文艺批评的三个维度 [J], 杨晖;窦娜娜
5.论冯雪峰的文艺批评思想 [J], 朱丕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成仿吾和冯雪峰的批评观点看革命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差异

从成仿吾和冯雪峰的批评观点看革命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差异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从成仿吾和冯雪峰的批评观点看革命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的差异崔谦 西安欧亚学院摘 要:革命文学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是中国左翼文学中的重要流派。

由于二者在出现时间上存在先后关系,这容易让人们在分析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文学当作革命文学向后发展的产物。

实际上,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理论来源上到最终导向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关键词:革命文学;马克思主义文学;成仿吾;冯雪峰;区别作者简介:崔谦,山西太原人,西北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现就职于西安欧亚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0-023-02现代文学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和历史阶段。

革命文学于20年代末开始形成一种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支持这一观点的理论家、作家们开始积极地宣扬“无产阶级文艺”,认为文学的发展到了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转变的历史阶段。

到了三十年代初,左翼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其中最为重要的成绩就是“左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成立,从30年代开始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的译介和研究工作,马克思主义文学以及文艺批评进而成为了最新进且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并在40年代出现了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重要理论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革命文学与马克思主义文学两种文学思潮都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并发展的,但并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解为革命文学蓬勃发展之后的产物,二者之间实际上存在有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这两种文学思潮的代表成仿吾和冯雪峰的主要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分析,可以看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首先,两种文学思潮的理论来源不同。

作为创造社最负盛名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成仿吾的文学观念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被看作是创造社文艺观念发展演变的一个缩影。

在成仿吾的批评文章中,《诗之防御战》可谓是最负盛名的一篇。

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三大批判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三大批判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

简述中国当代文学三大批判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1950年到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这是建国后第一次重大的文艺思想争论和文艺批判运动;1954年到1955年,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思想的批判,这是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一、文坛三公案(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1、武训其人:武训生于1838年,山东堂邑人。

原名武七,七岁丧父,随母乞讨为生。

因受人欺负,认识到不识字的不幸,从21岁开始以文盲加乞丐的身份行乞集资办学。

至49岁时,已经积聚了230亩田,3000多吊钱,于1888年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

之后又相继兴办两所义学。

山东巡抚为其事迹感动,赐名武训。

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从此武训声名大振。

1896年4月23日,武训病逝于御史巷义塾。

《清史稿》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武训在众学童朗朗读书声中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五十九岁。

2、陶行知的评价:陶行知写有短诗《武训颂》:“朝朝暮暮,快快乐乐。

一生到老,四处奔波。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

与人有益,牛马也做。

公无靠背,朋友无多。

未受教育,状元盖过。

当众跪求,顽石转舵。

不置家产,不娶老婆。

为著一件大事来,兴学,兴学,兴学。

”3、梁启超的评价:梁启超为武训撰写了《兴学节略》,说武训的义塾“行之数十年,弟子卒业而去者,不可胜数”,而武训始终“日以两钱粗馒终其身”。

文中最后总结:“铢积寸累,惟以兴学为事。

殆所谓奇节瑰行,得天独厚者欤!”4、武训在民国时期的影响:辛亥革命以后,武训被誉为普及教育之先导,私人兴学之表率,中国教育事业的楷模。

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张伯苓创办南开学校都与武训精神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学者们认为当时的中国是个有着四万万人口的大国,而且是一个穷国,文盲比例非常高。

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综述

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综述

义 文学 观 , 影响深远 。因此 , 他对现实主义 的叙说 和建构必然
引起众 多研究者 的探 寻。学者对现实主义文艺观点 的研究 多
冯雪 峰的文学理论批 评活动与整个 中国现代革命 和中国
现代 文学史 紧密相连 ,无论 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均有很 大的影
是在 比较视野关 照下 进行 的 ,普遍认为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是 比较清醒稳健但仍难摆脱 “ 左” 的牵制 。 马驰 的《 卢 卡奇 、 胡风 、
众 多研究者所青 睐, 其 中以李丕显 的《 简论冯雪峰 的主体性实
践论 文学观 》 和《 主体性文学论 的先声 : 冯雪 峰的典型 创作论
为代表 , 前 一篇 以蕴含着新 的主体性实践论 的 冯雪峰文艺批评 研究也带有文化批评 的印迹 ,众学者 多从 冯 及 其深层底 蕴》 雪峰文艺批 评的文本 理论 观点 、文艺批评实践及文艺 理论 思 文 学观从文学 和政治 的外部 关系 阐释创 作 中的主客观 因素 ,
静、 清醒, 一 方面否定创作 中主体精神 的客观作 用 , 另一方 面 又是对胡风 “ 主观战斗精神” 说 的补充 。 盛夏 的《 革命现 实主义
周扬 胡风冯雪 峰论 》 以三人 的生平经历 、 个 多褒少 , 但也有一些创获。9 0 年代 以来 , 关于冯雪峰文学理论 理 论的三驾 马车 : 的研究 出现 了新 角度 、 新 方法 、 新观点 。 因此 , 对这些新 的研究 性气质来论述他们 的革命 现实主义文艺观 ,认为冯雪峰包含
长, 冯 雪峰作为 2 0世纪 中国现实 主义 的重要 阐释者 , 先后 写
了 《 中国文学从古典 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的发展 轮 廓》 、 《目前 中国文学上 的现实 主义 》 、 《 关 于社 会 主义 现实 主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

浅析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论文摘要:作为20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对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历史发展到今天,重估冯雪峰的文艺思想是必要的.但对其文艺与政治观的剖析尤其显得必要,它是冯雪峰文艺理论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

冯雪峰虽然侧重于文艺为政治这一方面,但是始终坚持文艺与政治辩证统一;文艺、政治、生活三者本质同一,他的一系列的批评实践鲜明地表达他的这种文艺政治观。

论文关键词:冯雪峰;文艺、政治和生活;本质同一冯雪峰(1903~197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者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家,同时又是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和党的文艺领导人。

作为一名成长于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艺家,紧张激烈的革命环境是其理论的基本生存状态,救亡图存的时代使命构成其文艺理论的主线,而其中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和阐述直接决定了他文艺理论批评的品质和指向。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可以说是文艺理论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创作界和文艺理论界长期争论的话题,更是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的关键性范畴,它是冯雪峰文艺理论批评的深层结构与核心内容,因此,只有对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做出深入的分析和恰当的评估之后,我们才能全面清晰地把握冯雪峰的文艺思想。

冯雪峰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主要呈现出两个特点:有一个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虽然侧重于文艺为政治这一方面,但是始终坚持文艺与政治辩证统一;文艺、政治、生活三者本质同一,他的一系列的批评实践鲜明地表达他的这种文艺政治观。

一、文艺与政治关系认识的嬗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文学发展是依赖于时代发展,并受其制约的。

在冯雪峰的时代,救亡图存是最大的主题,其最大的政治就是争取民族革命的胜利和将人民的民主解放斗争进行到底。

这种大的时代氛围制约着那些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文学批评家们的思考角度和理论走向,文艺为革命服务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文学”的研究阶段。

“新文学”在若干高校课程设置中的出现、《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众多批评家的涌现,都使得这个学科初具雏形。

第二阶段是“现代文学”的研究时期。

文学研究受到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束缚较大,但现代文学史的编写和鲁迅研究队伍的建立都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发展。

第三阶段是“20世纪文学”的研究阶段。

“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现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这为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直接促成了“重写文学史”的发生。

新世纪的文学发展已经有了15年的时间,但无论是问题意识的发现,还是当下文学创作的立场,都还没有摆脱20世纪文学研究的阶段。

“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仍未过时。

关键词:“新文学”;“现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09606在中国高校教育体制内,中国现代文学①是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②,规定开设各种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学位课程。

因此,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具有较长的学科史和较为丰富的学科内涵。

如果我们追溯它的学术研究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学”的研究阶段(1917―1949年);第二阶段,“现代文学”的研究阶段(1950―1985年);第三阶段,“20世纪文学”的研究阶段(1985年以后)。

一上文所取的“新文学”“现代文学”和“20世纪文学”都是一个代名词,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对这门学科的不同认识。

“新文学”是“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提倡的以白话为主要语言,以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各类文学样式(现代短篇小说、长篇小说、随笔、新诗、话剧等)为主要文学样式,旨在批判中国传统社会及其文化的落后现象,提倡人的自由和人性高扬的文学运动的代名词。

“新文学”的对立面,一是表现传统士大夫阶级没落情绪的贵族文学(如旧体诗、骈文小说、桐城派古文等);二是新兴于文化市场的市民文学(各类通俗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综述摘要:90年代以来的冯雪峰文艺批评研究多从冯雪峰文艺批评的文本理论观点、文艺批评实践及文艺理论思想、批评方法等方面进行阐释,采用了多种研究视角和方法,纠正在以往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偏差,在水平上实现了拓宽和深化,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还隐藏着关注度不够、研究范围狭窄、对其理论的矛盾性及局限性原因的分析出现概念化、雷同化的弊病等诸多问题。

关键词: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007-02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冯雪峰是左翼文坛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新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介者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和党的文艺领导人,长期从事党的文化战线和宣传工作,致力于中国无产阶级文艺的建设,成为有胆有识独具特色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创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冯雪峰的文学理论批评活动与整个中国现代革命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紧密相连,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均有很大的影响力,对冯雪峰文学批评的研究也一直未中断过。

30年代到50年代中期,他的文学批评是在与各方的论战中体现的,也是冯雪峰理论创作的黄金时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在党的极左政治的高压下和文艺反右的推动下,冯雪峰研究是在众矢之的中进行批判的;新时期到80年代末,刚经历文革的创伤,文艺界在开掘伤口,反思伤痛之时,对阶级论、工具论文艺思潮普遍持一种贬低观点,因此对他的文艺理论是贬多褒少,但也有一些创获。

90年代以来,关于冯雪峰文学理论的研究出现了新角度、新方法、新观点。

因此,对这些新的研究做出相应的概述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笔者将以研究角度为经,以时间为纬,勾勒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的运行轨迹,梳理研究成果,以期有所创获。

一、90年代以来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回顾90年代整个的文艺批评处于相对低潮期,对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也有此种趋向,主要是以文化批评来关照批评理论的。

这种批评所关注的与其说是文学的审美品性,不如说是文学中的非文学因素,譬如文学作品的文化性质,它如何被生产、被接受的过程,它如何体现了大众的消费欲望,如何进入市场化的进程,它代表了什么样的文化理念,等等。

90年代的冯雪峰文艺批评研究也带有文化批评的印迹,众学者多从冯雪峰文艺批评的文本理论观点、文艺批评实践及文艺理论思想、批评方法等各方面来对他的理论进行阐释。

(一)文本理论观点阐释对冯雪峰文学理论的文本理论观点的阐释主要集中在对现实主义理论以及和冯雪峰理论创作的阶段性成果等理论的总体述说来进行研究的。

1、关于现实主义观点的研究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在20中国世纪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冯雪峰作为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的重要阐释者,先后写了《中国文学从古典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轮廓》、《目前中国文学上的现实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系统论述了现实主义的历史脉络,形成了完整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影响深远。

因此,他对现实主义的叙说和建构必然引起众多研究者的探寻。

学者对现实主义文艺观点的研究多是在比较视野关照下进行的,普遍认为他的现实主义理论是比较清醒稳健但仍难摆脱“左”的牵制。

马驰的《卢卡奇、胡风、冯雪峰现实主义理论的比较研究》通过将卢卡奇与胡风和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分别进行比较,特别是冯雪峰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中与作家、艺术家主体意识有关的部分抽取出来与其他现实主义理论做了一番比较。

认为冯雪峰围绕现实主义与“主观论”问题讨论中所提出“人民力”“主观力”远比胡风冷静、清醒,一方面否定创作中主体精神的客观作用,另一方面又是对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说的补充。

盛夏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三驾马车:周扬胡风冯雪峰论》以三人的生平经历、个性气质来论述他们的革命现实主义文艺观,认为冯雪峰包含着艺术倾向的政治化的现实主义是很难有人企及的,但仍有时代的印迹。

董剑的《阳翰笙、冯雪峰比较论》及贾冀川、胡润森的《论四个左翼文学批评家》和盛夏的论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而蔡朝辉的《论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理论》主要从“真实论”、“典型观”来系统论述与评价了冯雪峰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对其中的合理成分予以赞扬但对他的政治偏激情结进行了指摘。

主体论文学观作为现实主义理论观点的一个分支,也为众多研究者所青睐,其中以李丕显的《简论冯雪峰的主体性实践论文学观》和《主体性文学论的先声:冯雪峰的典型创作论及其深层底蕴》为代表,前一篇以蕴含着新的主体性实践论的文学观从文学和政治的外部关系阐释创作中的主客观因素,探究文学的民族形式。

后一篇以“典型的个性”论,主张典型化和个性化同时进行,倡导多种多样的典型形象预示着新型的文学理念—主体性文学理论的先声。

这些都表明冯雪峰现实主义理论的实践性品格和时代特色的功利性色彩。

2、理论创作的阶段性成果的研究冯雪峰文学理论批评活动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以往许多研究者都很注重他左联时期的批评实绩,然而他的理论批评相对成熟应当说是在40年代。

代表冯雪峰理论建树的著作大多写于40年代还有小部分写于50年代初。

如《论典型的创造》(1940)、《关于形象》(1940)、《论艺术力及其他》(1945)、《论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1946)、《题外的话》(1946)以及《创作感想》(1951)、《中国文学从古典现实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的一个轮廓》(1952)。

9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批评理论分期以二三十年代和四五十年代为主,也有总体关照的,但并未出现系统的研究成果,只是在理论研究的方法及角度上稍有变化。

1990年王建中在《有胆有识独辟蹊径—冯雪峰二三十年代的理论批评》一文中从冯雪峰的文艺理论批评活动与整个30年代的阶级矛盾、社会需求及现代革命史和现代文学演进史探讨、评价冯雪峰二三十年代的理论成果。

认为冯雪峰1931年为“左联”执委会所起草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是为了结合中国实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当时革命形势的需要而作的具有实践性品格的理论的理论体系,“表现出一种科学性和务实精神”,符合了当时社会的消费需求。

蔡朝辉在《探索中的卓识与局限—冯雪峰三四十年代文艺批评理论概观》一文中分别从冯雪峰对文艺与政治关系认识的嬗变、对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理性言说的阶段性发展进行论述并总体评价了其理论的局限性,同时也分析了理论局限的原因是由于冯雪峰处于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幼稚和成长期,缺少理论借鉴的渊源,在很大程度上混淆了文艺创作方法与哲学思维的方法的区别,同时也与冯雪峰作为党的文艺领导人注意引导文坛为政治服务的这一因素息息相关。

吴隐林在《冯雪峰文艺批评简论》中从宏观上对他的整个文艺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总体关照,白崇义在《冯雪峰与文艺批评》中也采用了此种方式的言说。

(二)文艺批评实践研究冯雪峰作为文艺批评家,除创作批评理论的文章,同时也运用自己的理论观点来批评当时的一些作家的作品,研究者认为他的批评实践主要特点有:文艺批评偏重作品政治思想和作品与现实关系的分析。

蔡朝辉在《政治的偏执与艺术的探求—冯雪峰的文艺与政治观及其批评实践》一文中以冯雪峰评欧阳山的《高干大》、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马加的《江山村十日》来说明冯雪峰在批评实践中有的是本质、阶级、倾向、主题和政治意义的分析与评判而缺少对作品应有的艺术方面的赏析与评价,并认为在鲁迅、柳青等人的作品评价过程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以评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作为农村社会研究资料,有着大的社会意义,请读者们不要忽视此点”和马加的《江山村十日》“最能够纵横地写出农村的历史面貌和阶级关系,能够深入地写出农民的生活意识和性格”来说明冯雪峰文艺批评重视作品与现实的关系。

此类研究成果还有木子的《冯雪峰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从她的丁玲论谈起》、丁子钰的《浅谈鲁迅小说“取法”的广泛性和深刻性—从冯雪峰的一个观点说起》等等。

此时期比较有特色的关于冯雪峰文学批评实践研究的是刘绍武的《“革命”中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评冯雪峰论“知识分子”的两篇文章》以写于1928年的《革命与知识阶级》和写于1948年的《悼朱自清先生》为例来阐述冯雪峰对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革命”时期所应有的特殊性和一般性的深刻认识。

可谓触到了当时主流话语的敏感神经。

(三)文艺理论思想、批评方法的研究对文艺理论思想的研究丰富多彩,既有外来文艺思潮的借鉴、形成、特点等方面的研究,也有整体文艺思想的述评。

如柳传雄的《论冯雪峰与托洛斯基“同路人”文艺观之关联》系统阐释了冯雪峰对托洛斯基文艺观的借鉴;李江在《冯雪峰文艺思想的形成及特点》一文中从冯雪峰的生平经历及个人的社会理想解说其文艺思想的形成及具有的现实性品格和理性精神。

黄立平、丘山的《冯雪峰文艺思想述评》、庄锡华的《雪峰文艺思想论》和朱丕智的《论冯雪峰的文艺批评思想》,前两篇都以理论发展的线索来论述思想的发展状况的,而朱丕智则以文艺批评思想与文艺观来考察冯雪峰的文艺批评原则的。

批评方法多以马克思文艺理论中的批评方法或其中的一个小点来进行阐发。

如张清明从“艺术力”概念看冯雪峰文学思想的精神实质(《从“艺术力”概念看冯雪峰文学思想的精神实质—兼论胡风的影响》),蔡清富从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方法来论述冯雪峰的文艺批评,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去分析文学现象,探研艺术的特殊规律来指摘冯雪峰带有庸俗社会学的批评方法。

温儒敏站在马克思文艺批评的立场来评判冯雪峰在《历史选择中的卓识与困扰》比较客观的、有深度的评价了冯雪峰的文艺理论并指出冯雪峰在接受运用马克思主义批评过程中出现的理论方法上的局限。

二、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的不足及在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90年代以来,关于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一直在谋求出新与深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用了多种研究视角和方法,纠正在以往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偏差,在水平上实现了拓宽和深化但在这些成绩的背后还隐藏着诸多问题。

首先,对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的关注度不够,未形成系统性的研究著作。

周扬、胡风、冯雪峰并称现实主义理论的“三驾马车”,但在研究中却出现“三驾马车”未并驾齐驱的现象,对周扬和胡风的研究远远多于对冯雪峰的研究,而且少有专门的、系统性的论述冯雪峰文学批评的专著。

研究者应将关注焦点多投入到对冯雪峰文学批评的研究中来,形成系统的研究著作,以弥补这一不足。

其次,研究范围狭窄。

多将关注点放在冯雪峰比较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及其文学思想形成等方面的研究上。

如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论等。

对其“中国文学现代化”、《讲话》的承继关系及其他的其他理论观点未作大量深入的研究,只是略有提及。

所以此后在研究范围上应多注意细节问题,在主要理论之外,对一些小的文艺观点进行阐述,以补充对冯雪峰文艺批评研究资料。

再次,对其理论的矛盾性及局限性原因的分析出现概念化、雷同化的弊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