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新闻事业50年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lepapillon1912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新中国新闻事业50年概述( 新中国新闻事业50年概述(1) 50年概述 时间:2002-7-26 15:07:58 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作者:孙正一 819 次 柳婷婷 阅读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从20年代创建初期,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 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 新闻事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50年的新闻事业大致可分 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夕(1949年—1965年)。建国 后,我们在党的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新闻事业基础上,又有步骤地接收、改造旧中 国遗留的报社、电台等新闻机构,逐步建立起初具规模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 人民日报原为中共晋冀鲁豫分局机关报,1948年6月15日与晋察冀分局 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合并改为华北局机关报。1949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将 人民日报转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从此,我国建立起了以人民日报为龙头的党报体系。 1949年召开的全国报纸经理会议提出,“必须把报纸真正作为生产事业来 经营,逐步实行经济核算制”。1950年政务院通过了“全国报纸交邮局统一发 行”的决议。1953年开始,改变了各报社自办发行、单独经营的方式,实行报 纸由邮政部门定期定额计划发行制度。至今,邮发仍然是报纸的主要发行渠道。 1950年全国公私营报纸共336家,其中私营的58家报纸在1952年 公私合营后成为国营报纸。1958年在“大跃进”政策影响下,中国报纸数量猛 增到1776种,还办了许多县报。此后随国家政策调整,报纸数量逐年下降,至 1965年,全国报纸总数为413种。
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首开新中国横排版式先河,中国大陆报纸逐渐 采用易于阅读的横排式版面和易于表现编辑意图的横竖穿插式版面,替代传统的竖 排式版面。
新华社的前身是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色中华通讯社。 新中国成立后, 新华社完成了组织上和工作上的集中统一,成为我国权威的“信息总汇”和代表国 家发布新闻的国家通讯社。1966年,新华社发展为拥有51个国外分社的东方 大型通讯社,并建成了以北京为中心连接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通讯网络,每天 用5种语言向81个国家和地区发送新闻。
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开始于1940年成立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至19 4
9年,全国共有49座人民广播电台,以后又接收了国民党办的各类广播电台, 完成了对30多座私营广播电台的改造,充实、新建了一批人民广播电台。195
5年,全国建起了2.8万多个收音站,1965年全国有87座广播电台和约1 000座有线广播站,初步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收听网,并逐步改善、提高了广播 质量。
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验性播出,是我国电视事业的起步。同年9 月2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播出,并开始了彩色电视研制工作。到1961年全国共有 20座电视台(含试验台、转播台)。1962年因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对广播 电视事业进行压缩和精简,仅保留了5座电视台,并停止了彩色电视研制工作。到 1965年,又发展到12座电视台。
1941年12月3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日 语广播节目开播,标志着党的对外宣传工作的起步。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 重视中国对外新闻宣传工作。在第一个发展广播事业的五年计划中制定了先对国外 广播、后对国内广播的建设方针。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广播与对内广 播分开,单独成立了国际广播编辑部,以“北京广播电台”的呼号,用7种外国语 言和4种汉语方言向世界各地广播,每天播音11小时。50年代后期,增加到2 7个语种,发射功率达到世界第三位。1952年中国新闻社成立,使用口语记录 新闻方式,为海外华人新闻机构提供介绍中国发展与建设状况的新闻专稿业务。
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基础比较薄弱。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有两所新闻专科学校, 只有4所大学设新闻系。1959年北京广播学院成立。1960年全国又有4所 院校创办新闻系或专业。中央党校及各新闻单位也开办了在职新闻干部培训班。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会在京组建,同工、青、妇等15 个全国性人民团体、民主党派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独立组团 参加了首届全国政协会议。1957年3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以下简称中 国记协)正式成立。 第二阶段, “文革”开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1966年—1978年) 。 “文化大革命”10年间,中国新闻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大多数报纸停办,最 少的时候,全国只剩下42种省级以上的报纸,直至1978年,全国仍只有18 6种报纸。我国对外新闻宣传事业萎缩。中国新闻社除了口语广播记录新闻合并到 新华社外,其他业务基本停止,国内分支机构全部撤销。新闻教育事
业也受到严重 摧残。 但中国电视事业仍取得了一定成绩。1970年恢复了彩色电视研制工作,并 于1973年开始试验播出。1978年6月25日中央电视台对第11届世界杯 足球赛阿根廷队对荷兰队决赛的直播,是我国第一次经国际通讯卫视直播节目。到 1978年,我国共建成32座电视台。 新闻媒体的广告业务在“文革”期间被视为“资本主义生意经”,除了“样板
戏”的演出广《红旗》杂志的出版广告外,其它广告在大众传播媒体上几乎消失。 “文革”开始后,中国记协及各省记协被迫停止活动。 第三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99年。
这一阶段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 一、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新闻工作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 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新闻界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 的优良传统,清除林彪、“四人帮”在“文革”期间推行的政治思想路线和错误新 闻观点,借鉴国外新闻传播实践和理论中有益的成分,发展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闻理论。 三、新闻法规建设加强。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等机构先 后就新闻宣传工作、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方面,制定、颁布了大量法律、法规和 条例,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新闻事业结构优化,新闻媒体数量增多,队伍壮大,功能拓展,竞争加剧。 新闻报道形式改进,报道领域拓宽。现代化的编采技术、传输手段、办公自动化, 使新闻传媒在信息容量、传输速度、生产效率等方面实现了新飞跃。 五、新闻信息产业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新闻媒体引进市场机制,改革内 部运作和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管理体制,发展集团经营,建立起以新闻信息传播为 主、多种经营的媒体经济,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1979年人民日报率先创办了市场报、讽刺与幽默等子报,并发展为以党报 为核心,拥有10报5刊、网络版、出版社及多家公司的多种媒体、多种企业集团 化经营的新闻产业。中国在1985年、1992年出现两次申办高潮,报纸数量 猛增到2200多种。经过两年多的治散治滥后,到1999年初,公开发行报纸 仍达2053种,其中专业报、晚报、都市报、生活服务类报大量增加,报业品种 多样化,以党委机关报为核心的党报体系占报业比重40%以上,报业结构更趋合 理。同时,为增加信息量和广告版面,一些报纸不断扩版增期,甚至期发几十个版 到上百个版。1
985年洛阳日报首先突破了35年来全国报刊统一邮发的模式, 到1998年年底,全国已有800多家报纸实行自办发行。目前我国报业采取的 邮局发行、自办发行和邮报结合等多种发行方式,扩大了报纸的读者范围和社会影 响力,降低了发行成本,增加了报社流动资金,带动了报业经济发展。
1998年新华社实现了向世界性通讯社发展的目标。80年代后期,新华社 在向新闻媒体供稿的同时,增加了向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内容,陆续开辟了广 播电视、晚报、专业报和特稿等供稿专线。1985年2月采用激光照排系统为新
华社新闻稿等排版,这是国内新闻界第一次使用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排版;年底建 成中文发稿计算机处理系统。1988年新华社开始建设国内新闻卫星直播网,改 造国际通信网络,建立51条国际专用线路,初步形成国内外信息发布网络。19 90年建成国内第一个新闻编辑通信处理系统和移动发稿系统。1994年正式开 通了总社到国内分社的双向卫星保密通信网。至1998年,新华社共建立了32 个国内分社、48个支社和记者站,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个总分社,1 01个分社,形成了遍布海内外的新闻采集和编辑网络。1999年新华社各类新 闻用户达5000家,电子信息用户3000家。新华社总社及分社主办的35种 报刊和新华出版社一起,形成以新闻出版为主体,兼顾图片音像、信息咨询、广告 公关的信息产业集团。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在20年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正在为本世纪末实现全 国10万个行政村“村村通广电”的规划而冲刺。1983年,经中共中央批准, 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电”方针,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事业 的发展。1999年初全国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216家,其中电台294座, 无线电视台343座,有线电视台217座,县级广播电视台1287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