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工艺——第五章 吸附与离子交换

合集下载

吸附与离子交换

吸附与离子交换
溶剂用量少
只需要少量溶剂作为洗脱剂 避免了溶剂法中的乳化现象
可重复使用,降低成本
用水、稀酸、稀碱或低浓度乙醇等反复清洗即可再 生
缺点
树脂价格贵;品种有限,不能满足复杂要求;操作 繁琐
大网格吸附剂吸附条件选择
1 吸附剂的选择(相似互溶):
非极性吸附剂从极性溶剂中吸附非极性物质 高极性吸附剂从非极性溶剂中吸附极性物质 中等极性吸附剂对两种情况均有吸附能力 孔径与比表面(孔径6倍于分子直径)
影响吸附的因素
(一)吸附剂结构
1.比表面积
吸附剂的粒径越小,或是 微孔越发达,其比表面积 越大。吸附剂的比表面积 越大,则吸附能越强。
影响吸附的因素
(一)吸附剂结构
2.孔结构
吸附剂的孔结构如图7-6所示。吸 附剂内孔的大小和分布对吸附性能影响 很大。孔径太大,比表面积小,吸附能 力差;孔径太小,则不利于吸附质扩散, 并对直径较大的分子起屏蔽作用,
图21-1界面上分子和内部分子所受的力
吸附过程理论基础
吸附的类型
(1) 物理吸附: 放热小,可逆,单分子层或 多分子层,选择性差
(2) 化学吸附: 放热量大,单分子层,选择 性强
(3) 交换吸附: 吸附剂吸附后同时放出等量 的离子到溶液中
吸附过程理论基础
吸附过程理论基础
物理吸附力的本质
3. 被吸附分子并不影响其余吸附位点的 吸附效应
吸附等温线
兰格谬尔吸附等温线
吸附等温线
吸附等温线
BET吸附等温线(多层吸附)
几种常用的吸附剂
吸附剂必须满足下列要求:①吸附能力强;② 吸附选择性好;③吸附平衡浓度低;④容易再 生和再利用;⑤机械强度好;⑥化学性质稳定; ⑦来源广;⑧价廉。 一般工业吸附剂难于同时满足这八个方面的要 求,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场合选用。

吸附与离子交换

吸附与离子交换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Langmuir吸附等温式 平衡时: 平衡时:kaC(1-θ)=kdθ - = kdθ+ kaCθ= ka = k1 C kaC θ= = kd + kaC 1+ k1C
k1=ka/kd
若以q、qm分别表示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则θ=q/qm 分别表示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 若以 、 分别表示吸附量和饱和吸附量 =
影响离子交换选择性的因素 水合离子半径:半径越小,亲和力越大; 水合离子半径:半径越小,亲和力越大; 离子化合价:高价离子易于被吸附; 离子化合价:高价离子易于被吸附; 溶液pH 影响交换基团和交换离子的解离程度, 溶液pH:影响交换基团和交换离子的解离程度,但 pH: 不影响交换容量; 不影响交换容量; 离子强度:越低越好; 离子强度:越低越好; 有机溶剂:不利于吸附; 有机溶剂:不利于吸附; 交联度、膨胀度、分子筛:交联度大,膨胀度小, 交联度、膨胀度、分子筛:交联度大,膨胀度小, 筛分能力增大;交联度小,膨胀度大, 筛分能力增大;交联度小,膨胀度大,吸附量减少 树脂与粒子间的辅助力:除静电力以外,还有氢键 树脂与粒子间的辅助力:除静电力以外, 和范德华力等辅助力; 和范德华力等辅助力;
新型离子交换树脂
大孔离子交换树脂 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具有和大孔吸附剂相同 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具有和大孔吸附剂相同 的骨架结构,在大孔吸附剂合成后( 的骨架结构,在大孔吸附剂合成后(加入 致孔剂),再引入化学功能基团, ),再引入化学功能基团 致孔剂),再引入化学功能基团,便可得 到大孔离子交换树脂
三、影响离子交换的因素 离子交换机理
按活性基 团可分为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
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活性基团是-SO3H( 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活性基团是次甲基磺酸基); 磺酸基) 磺酸基)和-CH2SO3H(次甲基磺酸基); 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活性基团有-COOH, 弱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活性基团有-COOH, -OCH2COOH, C6H5OH等弱酸性基团; OH等弱酸性基团 等弱酸性基团;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活性基团为季铵基团 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如三甲胺基或二甲基- 羟基乙基胺基; ,如三甲胺基或二甲基-ß-羟基乙基胺基;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活性基团为伯胺或仲 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 碱性较弱; 胺,碱性较弱;

吸附与离子交换

吸附与离子交换
浓缩、精制
化学吸附
化合物
化学吸附
外来原子(超高真空条件下主要是气体)吸附于表 面,并以化学键合。
化合物
外来原子进入表面,并与表面原子键合形成化合物
常见的吸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交换吸附
吸附剂表面如为极性分子或离子所组成,则会吸引溶液中 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而形成双电层,在吸附剂与溶液间发生 离子交换,即吸附剂吸附离子后,同时要释放出等当量的 离子于溶液中。
什么是离子交换?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其主要的理化性质有哪些? 离子交换的机理是什么? 什么是离子交换的选择性?其选择性受哪些因素影响? 基本的离子交换操作是怎样的? 如何利用离子交换法分离蛋白质?
什么是吸附?
吸附
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的能力,是一种固体表面现象。 使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分,在固体吸附剂表面,在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的作用下,被 吸附在固体表面,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吸附过程
通常包括:待分离料液与吸附剂混合、吸附质被吸附到吸附剂表面、料液流 出、吸附质解吸回收等四个过程。
料液与吸 附剂混合
Step1
吸附质 被吸附
Step2
料液 流出
Step3
吸附质解 吸附
Step4
吸附的理论基础
吸附作用
物质从液体或气体浓缩到固体表面从而实现分离的过程。由于吸附是一种固体 表面现象,所以只有那些具有较大内表面的多孔性固体才具有吸附能力。吸附 过程是由流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构成一个体系,是非均相过程。
固体表面
指固气界面或固液界面。它实际上是由凝聚态物质靠近气体或真空的一个或几 个原子层(0.5——10NM)组成,是凝聚态对气体或真空的一种过滤 。
几种清洁表面结构和特点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吸附与离子交换PPT课件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 吸附与离子交换PPT课件

➢ 已交换离子由树脂表面向本体溶液扩散(膜扩散)。
.
39
离子交换速度
.
40
.
41
6.2.3 影响吸附的因素
考虑三种作用力: (1)固体-溶质 (2)固体-溶剂 (3)溶质-溶剂
吸附剂性质: 吸附容量(a 比表面,b 空隙度) 吸附速度(a 粒度,b 孔径分布) 机械强度(使用寿命)
.
42
吸附质性质: (1) 能使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易为表面所吸附
一般在低浓度范围内成立;
2) b -Langmuir 等温线 (单分子层)-朗格缪尔吸附
q* qmc 或q*qmKbc
Kd c
1Kbc
qm为饱和吸附容量,Kd为吸附平衡的解离常数,Kb为 结合常数
常数测定: 为一直线:截距1/qm; 斜率Kd/qm 此吸附方程适合酶等蛋白质的分离提取。
.
30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2) 化学吸附: 放热量大,单分子,选择 性强
(3) 交换吸附: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分离生物物质的方 法。吸附剂吸附后同时放出等当量的离子到溶液中
.
4
.
5
物理吸附 分子间力(范德华力)引起 没有选择性 放热较小,约42kJ/mol或更少 多分子层吸附 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细孔分布影响大
.
6
.
7
交换吸附
分类:
阳离子交换剂:即对阳离子具有交换能力,活性基 团为酸性,又分为强酸性和弱酸性。
阴离子交换剂:即对阴离子具有交换能力,活性基 团为碱性,又分为强碱性和弱碱性。
离子交换树脂命名
强酸性 (1-100) 弱酸性(101-200) 强碱性 (201-300) 弱碱性 (301-400) X 后面交联度

第五讲物化处理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析法

第五讲物化处理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析法
物化处理法: 反渗透法、离子交换法(水的软化) 湿真密度、湿视密度 P321概念:交换容量、交换度


1、主要内容: 吸附、离子交换、萃取、膜析 2 、重点与难点: * 吸附法、离子交换、萃取和膜析的基本概

念; * 处理原理和规律; * 主要设备及结构;
适用的范围。






强酸性 离子性基团为-SO3H
按活性基团电 离强弱程度
阴、阳离子 交换树脂
弱酸性 离子性基团为-COOH 强碱性 离子性基团为≡NOH
弱碱性 离子性基团为-NH3OH、 =NH2OH、—NHOH

目前,我国生产的离子交换树脂的品种很多, 价格差别很大,而废水的成份复杂,要求处 理的程度各异,因此,了解离子交换树脂的 性能(密度 、溶胀及含水率 、离子交换树 脂的有效pH值范围、交换容量 、交联度、 交换势)在生产和经济上都有重大意义。
朗格缪尔(Langrnuir)吸附等温式
衡量吸附过程 主要指标 吸附速度:决定污水与吸附剂接触时间
多孔性吸附剂 的吸附过程
颗粒外部扩散阶段 孔隙扩散阶段 吸附反应阶段 溶液浓度 a.前面的等温式 b.颗粒外部扩散速度与溶液浓度 成正比 因此颗粒越小,外部扩 吸附剂颗粒大小 散速度越快。 吸附速度一般取决于这 两点
2 凝胶型、大孔型、等孔型树脂性能比较
①凝胶型:在那些高交联部分易被有机物阻塞污 染的部分,交换时较大的离子或能扩散进入内部,

但再生时不能出来,形成“中毒”。

凝胶型树脂干燥时缩孔,在非水体系中不能使用。
②大孔树脂: 大孔树脂的大孔结构是树脂网络骨架中所固有的, 并非由于溶胀产生,无论干湿都存在,比凝胶树脂 更多更大的微孔,因而比表面积大,在交换过程中 离子容易扩散,交换速度快、效率高、稳定性高、 抗污染。

第5章 吸附与离子交换ppt课件

第5章  吸附与离子交换ppt课件

Na2Al2O4·xSiO2H2O = 2 Na+ + Al2O42-.xSiO2H2O
整理版课件
18
2.5 吸附树脂
组成结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的多孔网状结构
特点:选择性好;解吸容易;机械强度好;流体阻 力较小;价格高。
类型:
非极性吸附剂——芳香族(苯乙烯等)
中等极性吸附剂——脂肪族(甲基丙烯酸酯等)
9
高温炭化
活化,800~900℃
木材、煤、果壳
炭渣
活性炭
隔绝空气,600℃
活化剂:ZnCl2
活性炭种类 颗粒大小 表面积 吸附力 吸附量 洗脱
粉末活性炭 小




颗粒活性炭 较小
较大 较小 较小 难
锦纶活性炭 大




粉末活性炭

整理版课件
锦纶活性炭 10
活性炭对物质的吸附规律
活性炭是非极性吸附剂,因此在水中吸附能力大于有 机溶剂中的吸附能力。
bp
单组分吸附: q qm 1bp
K Lp(1K Lp) q/qm
多组分吸附:
qi
qmi bi pi 1 bj pj
j 1
整理版课件
26
2)Freundlick方程
q KC1/n 适于中等浓度吸附 式中:K、n——常数;
C——吸附质平衡浓度(g/L) q——吸附量 偏离理想吸附。实际吸附原因:表面不均 匀、吸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11
表1 木糖废水水质分析结果
CODcr/(mg·l-1) BOD5/(mg·l-1) pH 颜色 SS NH3-N
4628
1750
5.17 褐红色 267 21

生物分离工程第五章吸附分离及离子交换

生物分离工程第五章吸附分离及离子交换

生产特征
产物特性
悬浮聚合
组分:
单体、 引发剂(使单体变自由基具有反应活性)、 水、 分散剂(dispersant)。
分散剂类型:
1)水溶性有机高分子:吸附在液滴表面,形成保护膜。
主要有聚乙烯醇等合成高分子,及纤维素衍生物、明胶等天然高 分子及其衍生物。多采用质量稳定的合成高分子。
2)不溶于水的无机粉末:包围液滴,起机械隔离作用。主要有碳 酸镁、滑石粉、高岭土等。
(二)活性炭的吸附机理
(1)物理吸附说 活性炭晶体是由诸多晶面组成的,晶面上碳原 子呈六方形格子排列,每个碳原子以共价键与相邻 的三个碳原子相键合,晶格中形成空穴或空隙,处 于晶体边缘这些空穴或空隙将出现未饱和键,具有 吸附活性。空隙度愈高表面积愈大,其活性点就愈 多,吸附活性将愈大。活性炭的吸附是由于范德华 力引起的物理吸附。
N-阿弗加德罗常数,s-被吸附分子的横截面积,在196°C 氮气分子的s = 1.6210-15 cm2。
(2)孔径
吸附剂内孔的大小和分布对吸附性
能影响很大。孔径太大,比表面积 小,吸附能力差;孔径太小,则不 利于吸附质扩散,并对直径较大的 分子起屏蔽作用, 通常将孔半径大于0.1μm的称为大 孔,2×10-3~0.1μm的称为过渡孔, 而小于2×10-3的称为微孔。大部分 吸附表面积由微孔提供。 采用不同的原料和活化工艺制备的 吸附剂其孔径分布是不同的。再生 情况也影响孔的结构。
(一) 活性炭分类
活性炭种类 颗粒大小 表面积 吸附力 吸附量 洗脱
粉末活性炭 颗粒活性炭
锦纶活性炭
小 较小

大 较大

大 较小

大 较小

难 难

吸附与离子交换

吸附与离子交换

大孔吸附树脂
应用范围广
整个过程PH值不变,适于对PH值敏感的物质 能从存在大量无机盐的发酵液中分离提取抗菌素等
物质
理化性质稳定
稳定性高,机械强度好,耐用 避免溶剂法对环境的污染及离子交换法对设备的腐

分离性能优良
选择性好,分离效能高
大孔吸附树脂
使用方便
大孔树脂一般为小球状,流体阻力小于活性碳
距离
A
推斥力
B
推斥力
•当距离减至分子半径OA
时,达到最大值。
•当距离再减小时,推斥
力急剧增加。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比较
理化指标
吸附作用力 吸附热 选择性 吸附层 吸附速率 可逆性
物理吸附
范德华力 接近于液化热 低 单或多分子层 快,活化能小 可逆
化学吸附
化学键 接近于化学反应热 高 单分子层 慢,活化能大 不可逆
大孔吸附树脂
极性大孔吸附树脂 (硫氧基、酰胺、N-O基、磺酸基)
酰胺基团 硫氧基团 N-O基团
大孔吸附树脂
吸附性原理
树脂本身具有吸附性 吸附力是范德华力或氢键作用的结果
筛选性原理
树脂为多孔性结构,具有分子筛的作用
有机化合物根据吸附力的不同及分子量的 大小,在树脂的吸附机理和筛分原理作用 下实现分离。
吸附剂吸附后同时放出等量的离子到溶液中11吸附过程理论基础物理吸附力的本质定向力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静电力诱导力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色散力非极性分子之间的引力瞬间偶极氢键力介于库仑引力与范德华引力之间的特殊分子间定向作用力吸附质和吸附剂之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力13吸附过程理论基础15吸附过程理论基础氢键两种原子电负性越大半径越小h键就越能形成作用也就越大越有利于吸附

第五章吸附及离子交换

第五章吸附及离子交换
吸附及离子交换技术
第五章
第五章吸附及离子交换
吸附及离子交换技术
第一节 吸附 第二节 离子交换基本原理 第三节 离子交换树脂 第四节 离子交换工艺 第五节 离子交换技术的工业应用 第六节 离子交换技术的发展
第五章吸附及离子交换
第一节 吸附
一、吸附的基本原理
1.吸附的类型
根据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存在的吸附力性质的不同,可 将吸附分成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和交换吸附三种类型。
第五章吸附及离子交换
第一节 吸附
(3)交换吸附 吸附表面如为极性分子或离子所组成, 则它会吸引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而形成双电层,这种 吸附称为极性吸附。同时在吸附剂与溶液间发生离子交换, 即吸附剂吸附离子后,同时要向溶液中放出相应摩尔数的 离子。离子的电荷是交换吸附的决定性因素,离子所带电 荷越多,它在吸附表面的相反电荷点上的吸附能力就越强。
(2)吸附质的性质 吸附质的性质也是影响吸附的因 素之一。
① 一般能使表面张力降低的物质,易为表面所吸附。 ② 溶质从较易溶解的溶剂中被吸附时,吸附量较少。 ③ 极性吸附剂易吸附极性物质,非极性吸附剂易吸 附非极性物质,因而极性吸附剂适宜从非极性溶剂中吸附 极性物质,而非极性吸附剂适宜从极性溶剂中吸附非极性 物质。如活性炭是非极性的,在水溶液中是一些有机化合 物的良好吸附剂,硅胶是极性的,其在有机溶剂中吸附极 性物质较为适宜。
则吸附效果不理想。
上述的吸附等温线同样适用于离子交换吸附。
第五章吸附及离子交换
第一节 吸附
4.影响吸附的因素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比较复杂,影响因素也较多,主要
有吸附剂、吸附质、溶剂的性质以及吸附过程的具体操作条
件等。
(1)吸附剂的性质 吸附剂本身的性质将影响吸附量及吸

生化工艺——第五章吸附与离子交换

生化工艺——第五章吸附与离子交换

膨胀床中吸附剂粒子的混合程度低, 吸附效率高

膨胀床中液体流动接近平推流,吸
附效率高
5、流化床吸附操作


吸附操作是料液从床底以较高的流速循环输入已装有吸 附剂的床层,使固相吸附剂产生流化,同时料液中的溶 质在固相上发生吸附作用,经吸附后的料液由吸附塔顶 部排出,返回循环槽,经泵循环返回流化床,以提高吸 附效率。当吸附剂饱和后,对吸附剂进行解吸、再生、 洗涤,然后转入下一批次操作。 连续操作中吸附粒子从床上方输入,从床底排出,进入 脱附单元顶部。在脱附单元,用加热吸附剂或其它方法 使吸附质解吸,然后进行再生(如果解吸后即获得再生 可省去再生操作),再生后的吸附剂返回到吸附单元顶 部继续进行吸附操作。料液由床底进入,经吸附后由吸 附塔顶部排出,料液在出口仅少量排出,大部分通过循 环泵循环返回流化床,以提高吸附效率。同时补加一定 量新的料液,以维持流化床的流化速度。
吸附速度 吸附质从气相或液相主体吸附到吸附剂上 的速度取决于扩散与表面吸附速度。 外扩散速度主要取决于流体的湍动程度、 流体粘度及吸附质的浓度,湍动程度与吸附质 浓度越大,流体粘度越小,外扩散速度越大; 内扩散速度主要取决于微孔的大小、微孔的长 度及微孔的曲折程度,微孔越大,曲折程度越 小,微孔越短,内扩散速度越大;表面吸附速 度主要取决于吸附面积的大小、吸附力的大小 及反应速度的大小,吸附面积越大,吸附力越 大,反应速度越大,表面吸附速度越大。
吸附剂吸附了吸附质后,其吸附能力下降,当吸 附达到饱和后,吸附剂就失去了吸附能力。为了使吸 附剂恢复吸附能力,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回收吸附质, 需进行解吸操作。解析方式如下: (1)变温解吸分离 吸附剂在常温或低温下吸附物 质后,可通过提高温度使被吸附的物质从吸附剂上解 吸下来,吸附剂本身被再生,然后降温(用低温气体 吹扫吸附剂层)进行新一轮的吸附操作。 (2)变压解吸分离 在较高的压力下完成吸附操 作,在较低压力下进行解吸。 (3)洗脱分离 对于热敏性吸附质,常采用混合溶 剂对吸附剂进行洗涤,使吸附质从吸附剂上解吸下来 ,称为洗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吸附的基本原理 1、分类

物理吸附 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的作用力是分子间引力(范德华力)。 化学吸附
利用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电子转移,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属于库仑力 范围。它与通常的化学反应不同,吸附剂表面的反应原子保留了它或它们原 来的格子不变。


交换吸附
吸附表面如为极性分子或离子所组成,则它会吸引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而 形成双电层,这种吸附称为极性吸附。同时在吸附剂与溶液间发生离子交换, 即吸附剂吸附离子后,同时要向溶液中放出相应摩尔数的离子。
过程中pH变化很小,少用或不用有机溶剂,操作条 件温和,适用于热敏性物质分离,但处理能力较低, 吸附剂的吸附性能不太稳定,不能连续操作,劳动强 度大。
吸附法应用:一般常用于除臭、脱色、吸湿、防潮
、去热源以及从稀溶液中分离精制某些产品:如酶、 蛋白质、核苷酸、抗生素、氨基酸等。
知识链接
家用水处理机的原理及使用维护知识
第一节
吸附(adsorption )
吸附定义 利用吸附剂对液体或气体中某一(些)组分 具有选择性吸附的能力,使其富集在吸附剂表 面。实质是溶质从液相或气相转移到吸附剂表 面的过程。
吸附过程
料液与吸 附剂接触
Step1
吸附质 被吸附
Step2
料液 流出
Step3
吸附质解 吸附
Step4
吸附法的特点:操作简便、安全、设备简单,操作
知识链接
家用水处理机的原理及使用维护知识
再一种是在粗滤和活性炭之后,用反渗透膜、纳滤膜进行的 高压分离膜分离,能有效去除有机物及无机盐,口感好,但水体 中矿物元素含量较低,出水量很小(一般情况下为8L/h)。上述 所有的水处理过程都是一个滤材消耗的过程,滤材的有效周期( 寿命)不仅与本身的材质和使用时间有关,还与原水质量、日水 处理量等因素有关,它直接关系到使用成本和水质;另外由于去 除了余氯的净水很容易被细菌所污染,因此必须装有一套高效、 长寿、可靠的消毒系统,才能保证水处理效果。

膨胀床中吸附剂粒子的混合程度低, 吸附效率高

膨胀床中液体流动接近平推流,吸
附效率高
5、流化床吸附操作


吸附操作是料液从床底以较高的流速循环输入已装有吸 附剂的床层,使固相吸附剂产生流化,同时料液中的溶 质在固相上发生吸附作用,经吸附后的料液由吸附塔顶 部排出,返回循环槽,经泵循环返回流化床,以提高吸 附效率。当吸附剂饱和后,对吸附剂进行解吸、再生、 洗涤,然后转入下一批次操作。 连续操作中吸附粒子从床上方输入,从床底排出,进入 脱附单元顶部。在脱附单元,用加热吸附剂或其它方法 使吸附质解吸,然后进行再生(如果解吸后即获得再生 可省去再生操作),再生后的吸附剂返回到吸附单元顶 部继续进行吸附操作。料液由床底进入,经吸附后由吸 附塔顶部排出,料液在出口仅少量排出,大部分通过循 环泵循环返回流化床,以提高吸附效率。同时补加一定 量新的料液,以维持流化床的流化速度。
3)吸附性质:极性吸附剂;吸附活性与含水量有关 非极性介质中,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 磷酸钙凝胶 1)组成结构: Ca3(PO4)2 ,多孔网状结构凝胶 2)种类:磷酸钙— Ca3(PO4)2 ;磷酸氢钙 —CaHPO4 . 2H2O;;羟基磷酸钙—Ca5(PO4)3 .OH 3)吸附性质:Ca2+与蛋白质负电荷基团的静电吸附作用
吸附速度 吸附质从气相或液相主体吸附到吸附剂上 的速度取决于扩散与表面吸附速度。 外扩散速度主要取决于流体的湍动程度、 流体粘度及吸附质的浓度,湍动程度与吸附质 浓度越大,流体粘度越小,外扩散速度越大; 内扩散速度主要取决于微孔的大小、微孔的长 度及微孔的曲折程度,微孔越大,曲折程度越 小,微孔越短,内扩散速度越大;表面吸附速 度主要取决于吸附面积的大小、吸附力的大小 及反应速度的大小,吸附面积越大,吸附力越 大,反应速度越大,表面吸附速度越大。
4、膨胀床吸附操作

膨胀床吸附也称扩张床吸附,是将吸附 剂固定在一定容器中,含目标产物的液 体从容器底端进入,经容器下端速率分 布器分布,流经吸附剂层,从容器顶端 流出。整个吸附剂层吸附剂颗粒在通入 液体后彼此不在相互接触(但不流化) ,而按自身的物理性质相对地处在床层 中的一定层次上实现稳定分级,流体保 持以平推流的形式流过床层 。


2、连续搅拌釜吸附操作
适于大规模分离

恒定浓度的料液 罐内有纯溶剂及一定量的新鲜吸附剂 吸附剂吸附相应溶质,溶质的浓度随时间而变化 溶液不断地流出反应罐,其浓度也随时间而变化,由于罐 内搅拌均匀,因此整个过程处于稳态条件。 当吸附速度等于零时,离开罐时溶质浓度随时间而变化; 如果吸附速度无限的快,出口液中溶质的浓度将迅速达到 一个很低的值,然后缓慢增加,当吸附剂都为溶质饱和时,出口 中的溶质的浓度又与不发生吸附时相同的规律上升; 在大多数情况下,吸附过程介于两者之间,吸附速度为一有 限值
但价格昂贵,吸附效果
易受流速以及溶质浓度等 因素的影响。
大孔网状聚合物的应用
氨基糖甙样品脱盐: 将碱性水溶液的氨基糖甙,通过大
孔吸附树脂,氨基糖甙能形成集中的吸附带,而盐溶液则快 速通过树脂柱,去盐后可用(10 - 20) %的含水醇或丙酮洗脱 吸附物。
冬虫夏草有效成分的吸附分离 :H-103吸附树脂吸附
核苷类化合物和芳香性氨基酸而与糖类和非芳香性氨基酸分 离
5、无机类吸附剂
硅胶
1)组成结构:SiO2. nH2O ,多孔网状结构 O O │ │ Si—O—Si—OH │ │ O O │ │ 2)吸附性质:极性吸附剂 吸附活性与含水量有关 在非极性介质中,对极性物质具有较强的吸附
氧化铝 1)组成结构: Al2O3. nH2O ,多孔网状结构 2)种类:碱性、中性、酸性氧化铝
二、常用的吸附剂


吸附剂应具备的特征 吸附剂分类: 评价吸附性能的参数
比表面积、孔径
常用的吸附剂
1、活性炭
活性炭种类 粉末活性炭 颗粒活性炭 锦纶活性炭 颗粒大小 小 较小 大 表面积 大 较大 小 吸附力 吸附量 大 较小 小 大 较小 小 洗脱 难 难 易
粉末活性炭
锦纶活性炭
活性炭对物质的吸附规律
活性炭对物质进行吸附一般遵守下列规律 : 活性炭是非极性吸附剂,因此在水溶液中吸附力最强 ,在有机溶剂中吸附力较弱; 对极性基团(—COOH,—NH2,—OH等)多的化合 物的吸附力大于极性基团少的化合物,如活性炭对酸 性氨基酸和碱性氨基酸的吸附力大于中性氨基酸; 对芳香族化合物的吸附力大于脂肪族化合物; 对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化合物的吸附力大于相对分子质 量小的化合物,如对多糖的吸附力大于单糖; 活性炭吸附溶质的量在未达到平衡前一般随温度提高 而增加,但要考虑被吸附物的热稳定性; 发酵液的pH与活性炭的吸附率有关,一般碱性抗生素 在中性情况下吸附,酸性条件下解析;酸性抗生素在 中性条件下吸附,碱性条件下解析。
膨胀床吸附操作过程

膨胀床吸附首先要使床层稳定地张开,然后经过进料、洗涤、洗 脱、再生与清洗,最终转入下一个循环。
图5-2 膨胀床吸附的操作过程
膨胀床吸附操作优缺点
流化床综合固定床和流化床优点, 使吸附颗粒按自身的物理性质相对 稳定地处在床层中的一定层次上实 现稳定分级,而流体保持以平推流 的形式流过床层,同时吸附颗粒间 有较大的空隙,使料液中的固体颗 粒能顺利通过床层。
4、大孔网状聚合物吸附剂
大孔网状聚合物吸附剂是一种不含交换基团的, 具有大
孔结构的高分子吸附剂。 吸附机理:非离子型共聚物,范德华力,通常遵循以下 规律:

非极性吸附树脂


中等极性吸附树脂
极性吸附剂
大孔网状吸附剂
特点:脱色去臭效果理
想;对有机物具有良好的 选择性;物化性质稳定; 机械强度好;吸附速度快 ;解吸、再生容易。
吸附平衡
吸附等温线:当吸附剂与溶 液中的溶质达到平衡时,其吸附 量q与溶液中溶质浓度c和温度有 关。 当温度一定时,吸附量q只和 浓度有关, q = Kc 的吸附质量,kg(溶质)/kg(吸 附剂); K—吸附平衡常数,m3(溶 液)/kg(吸附剂); c—平衡时气体或液体中吸 附质浓度,kg(溶质)/ m3(气 体或液体)。
吸附剂吸附了吸附质后,其吸附能力下降,当吸 附达到饱和后,吸附剂就失去了吸附能力。为了使吸 附剂恢复吸附能力,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回收吸附质, 需进行解吸操作。解析方式如下: (1)变温解吸分离 吸附剂在常温或低温下吸附物 质后,可通过提高温度使被吸附的物质从吸附剂上解 吸下来,吸附剂本身被再生,然后降温(用低温气体 吹扫吸附剂层)进行新一轮的吸附操作。 (2)变压解吸分离 在较高的压力下完成吸附操 作,在较低压力下进行解吸。 (3)洗脱分离 对于热敏性吸附质,常采用混合溶 剂对吸附剂进行洗涤,使吸附质从吸附剂上解吸下来 ,称为洗脱。
家用水处理机又称净水器,可直接装在家用出水口,是一种 高效方便的饮用水深度净化装置。 一种为单一的过滤型,主要采用活性炭、PP(聚丙烯)过滤 棉、矿物质滤材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进行水处理,仅能除去部分 悬浮物、余氯和有机物,但效果不彻底,容量有限,可能产生二 次污染,只能用作饮用水的初级处理。 另一种为多种水处理方式的有机结合,主要是在上一种的基 础上,进行了多重处理,而且增加了超滤膜、紫外灯、臭氧等除 菌装置,在对悬浮物、余氯、有机物、重金属、细菌、病毒等都 有很好的去除功能,对于处理水体的适应性强,是目前家用水处 理机最常见的水处理方式。
连续搅拌釜吸附操作
1)单釜吸附 2)多级吸附 3)多级逆流吸附
3、固定床吸附操作
固定床吸附:是将吸附剂固定在一定的容器中,含 目标产物的液体从容器的一端进入,经容器上部液体分 布器分布,流经吸附剂后,从管子的另一端流出。 操作开始时,绝大部分溶质被吸附,故流出液中溶 质的浓度较低,随着吸附过程的继续进行,流出液中溶 质的浓度逐渐升高,开始缓慢,后来加速,在某一时刻 浓度突然急剧增大,此时称为吸附过程的“穿透”,应 立即停止操作。吸附质需先用不同pH的水或不同的溶 剂洗涤床层,然后洗脱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