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认识

对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认识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是一部传统中学与西学、新学与旧学斗争的历史。
从总的看,民主与专制反复较量,为了救亡和启蒙而从西方学来的民主思想最终战胜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没落思想。
这个历程是以血与火铺就的。
是一个个鲜活的思想政治先驱者的勇敢实践,也是他们爱国之心的拳拳体现。
是他们给了后来人改进向前终至成功的机会,所以不要怀疑这些人是否聪明,是否睿智,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我们一样有。
他们在他们的时代创造的已经突破了能突破的局限,看了更远。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清朝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的思想影响开始渗透到中国,引发了新的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这些思想流派的共同特点是强调理性思维,并且在实践中探索改革的可能性。
此外,一些新的思想也随之出现,如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等。
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清末民初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西学东渐的思想,即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结合。
这一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徐光启、袁世凯等。
黄宗羲提倡“以西学为本,以中国文化为本”,他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可以帮助中国摆脱落后的状况,并且认为中国文化也是重要的。
徐光启认为要实现中国的进步,必须采用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他提倡“以科学技术为本,以中国文化为本”。
袁世凯认为中国要发展,必须实行“洋务运动”,他的思想是“以洋务为本,以中国文化为本”。
民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受到了前朝的政治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民族解放思想,主张民族解放、民族团结、民族自决,强调民族自主;二是民主思想,主张实行民主政治,反对封建专制;三是社会主义思想,主张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反对资本主义;四是法治思想,主张实行法治,反对暴政;五是国家统一思想,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分裂。
抗日战争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毛泽东思想为主要代表。
毛泽东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把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放在一个共产主义的框架下,把抗日战争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
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概念,把民主主义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基础,把抗日战争作为实现民主主义的过程。
毛泽东提出了“共产党的领导”的概念,把共产党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把抗日战争作为实现共产党的领导的过程。
毛泽东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实践”的概念,把社会主义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最终目标,把抗日战争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过程。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修改)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一、填空1、科举制分为(童子试、乡试、会试和殿举)。
2、黄宗羲写的(《明夷待访录》)一书,抨击封建专制政治,描述了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理想国”。
他写的(《明儒学案》)一书,开创了学术史先河。
3、常州学派的思想特点:尊奉《春秋》、独崇《公羊》,以“微言大义”说经,而归于经世致用。
4、清朝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四级。
5、清朝嘉、道之际,学术思想界有三大力量:宋学、汉学、今文经学。
(仅供参考)6、洪秀全写的充满革命内容的著作《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为太平天国革命创立了革命思想基础。
7、“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基本理论纲领。
张之洞写的《劝学篇》对这个理论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发挥。
8、康有为写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是其“托古改制”思想体现。
9、《大同书》初稿称为《人类公理》。
10、1905年8月成立的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11、陈天华反帝爱国民族民主思想的代表作是《猛回头》、《警世钟》、《狮子吼》12、今文经学“三世说”之“三世”是指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
13、清代关系国计民生的所谓“四大政”是河工与漕运、盐法、兵饷。
14、“奉天诛妖”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最重要政治思想意向。
15、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是举办洋务事业最多、成绩最为显著的人物。
16、谭嗣同最重要的著作是《仁学》。
17、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建兴中会,斗争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
18、在严复翻译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
19、近代今文经学集大成者是康有为。
二、名词解释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中央政权机关沿袭明旧制,设内阁,置六部。
但仍保留了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凌驾于内阁和六部。
所有的军国大事必须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
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交由各部和地方官员去办理。
历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概述

历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概述近现代中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思想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经历了大量重要的历史事件,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对历史中国近现代思想进行概述,从中国封建社会的崩溃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我们将探讨一系列重要的思想流派和思想家。
一、近现代中国思想的特点近现代中国思想的特点是多元化和革命性。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由封建社会逐渐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这个过渡时期的思想呈现出多样性,并且伴随着等级制度的崩溃和社会结构的重建。
思想家们积极思考着如何使中国摆脱倒退和落后,并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理论。
二、洋务运动与维新思潮在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外国侵略,这迫使中国面对现实情况作出反应。
维新思潮的兴起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大突破,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洋务运动提出了中国必须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观点,以迎头赶上外国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这股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束缚,积极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三、维新派与康有为康有为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康有为提出了一系列的西化主张,尤其是他关于民主与科学的观点,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主张变法维新,推广科学文化,提倡宪政民主,力图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四、中国共产主义思想兴起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进入了中国,成为了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的革命提供了思想和行动的指导。
共产主义思想的兴起使得近代中国思想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家们开始探讨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想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五、鲁迅与新文化运动鲁迅是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中国的现代思想影响深远。
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其独立思考和犀利的批判精神,为中国思想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利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道德、文化发展和民主制度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2、华夷秩序:华夷思想是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
华夏,是汉族先民或中国的古称,率先进入农业文明的华夏族,在与周边处于游牧乃至狩猎文明的其他族群交往中,由于文明发达程度高于其他族群而产生了一种优越感,从而萌发了“华夷”分野的观念,认为自己生息繁衍的地区是世界的中心,自称为“中国”,而视周边流播迁徙,居处不定的其他族群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所谓的华夷之别,其实并不仅仅是民族和地域的区别,更是一种文化上的高低之分。
古代人常以“夏”与“蛮夷”,或“华”与“夷”的对称,即以文化和种族来作为区分尊卑贵贱的标准,从而形成华夏优于夷狄的观点。
3、山中之民:在野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改革派的知识分子。
4、师夷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来打败外国侵略者。
“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师夷的途径和内容:途径:设立译馆,专译西书;(“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聘请西方技师。
内容:军事技术;(“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生产技术。
(“佐行贾以行兵,兵贾相资,遂雄岛夷。
”)5、洋务思潮:是在朝洋务派官僚和在野的爱国改革派共同参与、上下呼应、左右逢源的一种学习西方、谋求富国强兵之道的社会思潮。
洋务思潮包括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派的两派的思想。
❖19世纪60年代,这两种“变”的力量处于组合阶段,其共同任务是为开办洋务事业而奔走呼号;❖此后,随着洋务事业的发展,洋务思潮中形成了比较激进的早期维新派为左翼,和比较稳健的洋务派为右翼的格局。
洋务思潮的内容:(一)“古今之变局”论(二)“借法自强”论(三)“工商立国”论(四)“中体西用”论6、所谓“通三统”,是说夏、商、周三代,每代的出现都是各自受命于天,自成为一统,各自之间没有继承关系,三代不同,当因时变革,决非沿袭旧制,一成不变。
中国近代思想史

0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与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
01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主要通过留学生和外
国传教士等渠道传入。
马克思主义的早期译介
02
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翻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著
作,推动了中国思想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和认识。
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
国特色的近代思想体系。
思想交锋与融合
在西方思想传入的过程中,中国 思想界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和交锋。
不同的思想流派在如何对待西方 思想、如何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等
问题上存在分歧。
在争论和交锋中,中国思想界逐 渐认识到传统思想的局限性和西 方思想的先进性,开始尝试将两 者融合,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02
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危机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面临 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民族生 存和尊严受到威胁,引发了民族
意识的觉醒。
传统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人们开 始认识到中国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地位和价值。
国家认同感的形成
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国家前 途和命运,逐渐形成了对中华民族 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族主义在实践中的体现
反帝反封建运动
民族主义者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运动, 反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 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
文化保守主义
国家建设与发展
民族主义者关注国家建设与发展,主 张通过发展经济、军事、教育等途径 提升国家实力,以实现民族复兴的梦 想。
一些民族主义者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 价值,试图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振兴 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尊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部分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部分一、高考命题特点及分值分布: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内容为高考命题频率较高的考点,其中主要考查内容包括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二十世纪三大思想理论及现代科技、文学艺术、教育的发展等方面,其中新文化运动和二十世纪思想理论为命题重点。
高考命题题型多为选择题,材料题中偶有涉猎,命题分值4——8分,复习中需要分清主次,把握重难点。
二、知识导图:三、主要知识点:考点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睁眼看世界(新思想的萌发:师夷长技)(地主阶级抵抗派)1、林则徐:(1)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代表作品《四洲志》、《华事夷言》;(3)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领导禁烟运动,是中华民族英雄2、魏源:林则徐好友,新思想的核心代表(1)代表作品《海国图志》(2)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学习;夷:外国;长技: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夷:抵制外国的侵略,即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来抵制外来侵略)3、洋务运动:指导思想:师夷长技以自强表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主体,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为应用)是对新思想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工业、海防、教育近代化),但因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变革政治制度而最终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最后失败)二、维新变法(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2、核心思想: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钢厂伦理,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走资本主义道路。
3、康有为:又称康南海,代表作品《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打着孔教名义宣传变法主张,减少变法阻力,类似于文艺复兴其间,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旗号,实质为宣传资本主义思想)4、梁启超:代表作品《变法通议》,宣传民权,提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5、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为变法牺牲者之一,代表作品《仁学》,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6、严复:翻译《天演论》,利用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物竞天择”原则宣传变法主张。
10近现代中国思想史

争分夺秒15天 10近现代中国思想史一主流思想近代化此后儒家思想继续保持其主流地位两个世纪,儒家文化的这种稳定性,源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的稳定性。
在鸦片战争以前,这种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没有受到过有力的冲击,而鸦片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
爆发于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不同于以往发生过的任何一次战争。
当时的英国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已经在世界上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主义体系,鸦片战争就是英国为了向亚洲扩张而发动的一次殖民主义战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封建经济逐渐遭到破坏,建立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专制制度也随之发生动摇。
而作为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并反转过来为之服务的传统文化,已不能有效地回答和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革新,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新的经济成分即资本主义经济成分逐渐发展和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不断成长的新形势,这样,传统文化就向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方向转化了。
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入,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
西方文化即资本主义文化,它在中国人面前表现出即野蛮又先进的双重性格。
当这种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碰撞时,就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弱点和弊端,这就迫使传统文化不能不向西方文化学习,因为按照文化交流的一般规律,总是落后文化向先进文化学习。
于是,中国文化就开始摆脱以往的隔绝状态而走向世界了。
以材则徐,魏源为先导,“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
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它表明19世纪40年代先进的中国人从中西文化的最初撞击中,破天荒地发现了在至高至善至美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不足,而一向被认为粗鄙的“夷人”却有某些“长技”,传统文化的不足正需要用“夷技”来弥补和纠正。
这是一种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它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会,开始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历程。
但直到60年代才形成颇有规模的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第一章晚清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第一节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一、清王朝的没落与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它政治上,吏治腐败,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之风与日俱增,嘉庆年间,江浙一带的良田,十之七八为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所有。
道光当政之后,此风有增无减。
军事上,武备废弛,军队腐朽。
在思想文化方面,嘉庆、道光年间,继续厉行康乾时代就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在对外关系上,顽固坚持闭关自守的政策,其要害是害怕人民与外国的接触会危及其统治。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国内的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秘密结社遍及各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迅速发展。
英国是当时世界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它的巨大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对外输出的欲望,驱使资产阶级不断地去寻求与扩大新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市场。
同时,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势必使其陷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势必加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和冲突。
资产阶级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危机,加紧对外扩张、侵略。
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首先以罪恶的鸦片输出作为工具。
由于鸦片烟毒的泛滥,走私盛行,使得本来就已经腐败的清王朝统治机器更加败坏。
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造成的另一个直接恶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银价飞涨。
清王朝迫于其统治的存亡所系,在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的压力下,被迫实行禁烟。
英国政府于1840年6月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
战后签定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二、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在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的刺激下,开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寻求挽救封建末世厄运和御侮强国的途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主张务实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经世致用”之学逐渐兴起。
清王朝利用历代汉族统治阶级思想家的遗产实行专制主义统治清王朝大力尊崇儒学,倡导尊孔读经,把程朱理学定为统治思想。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AL—2)导言一、政治思想释义1、政治的三层含义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B、政治的基本内容是处理各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的表现形式C、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2、思想,指观念、主张和理论形态3、政治思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政治斗争,它是历史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一定阶级或集团对国家政权的态度二、近现代政治思想研究的内容与对象1、内容围绕一个中心——中国往何处去,提出不同的求国、治国方案2、1840年到1949年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各个阶级的国家理论、治国方案、政治观点与主张、各种社会思潮与影响,从而揭示中国近现代思想的特点与规律3、近现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A、内容上的复杂多元性B、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性C、思想体系兼容性D、思想方法的应用性三、近现代思想史的主要特点1、内容上的复杂多元性2、思想发展的快速多变性3、思想体系兼容性4、思想方法的应用性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思想界一、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1、儒家思想认为,在基本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个人道德修养是建筑理想生活与政治的基础,个人道德是为构建理想社会而奋斗,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合乎伦理原则的社会秩序2、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即将天人格化,并提出性三品说,初步完成了儒学适应君权与封建等级制的理论体系3、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受到挑战,玄学兴起,佛学传入4、唐朝儒释道开始合流5、在两宋时期,在二程、周敦颐、朱熹的努力下,三脚三成合流,提出了天理君权论,即认为世界存在一个客观存在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形而上的理,世间的一切都是这个理的投影;认为理有对立性,即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但对立并不并立,因此要求人存天理去人欲;强调修身养性二、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1、经的本义是指永恒不变的道理,后来成为古代典籍的代称,对经的研究称为经学,后因孔子对经学的贡献很大,因此又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典籍的统称2、不同时期经的内容A、西汉的五经——诗、书、礼、易、春秋B、东汉的七经——诗、书、礼、易、春秋、孝经、论语C、唐朝的九经——诗、书、易、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D、宋朝的十三经——诗、书、易、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尔雅、论语、孟子3、中国学术发展的七个阶段A、先秦诸子百家B、两汉的儒学C、魏晋的玄学D、南北朝隋唐的佛学E、宋明的理学F、清朝的汉学G、现在的新学4、清朝学术转向的标志——提出批评弊政,改革现状,反对妥协,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思想一、改革派的形成1、阶级斗争的加深是促使改革派形成的客观条件2、清王朝日益腐朽的统治是其形成的直接原因3、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进一步壮大了改革派的队伍二、改革派的政治主张1、批评封建弊政,要求进行改革,其代表人物是龚自珍,他主张重人才,变科考,重臣威2、抵御外来侵略,反对妥协投降,其代表人物是林则徐,他主张严禁鸦片,团结御侮,抗俄守边3、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魏源三、改革派的评价以及历史地位1、与顽固派的比较A、对西方的认识上,二者都比较模糊,但改革派头脑清醒,开眼看世界,虚心向西方学习B、在禁烟与抗战上,改革派态度坚决,措施得当C、在对待人民的立场上,虽然二者都是统治集团,但改革派却认为民为国之根本,民心可用,可利用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D、在国内政治主张上,抨击弊政,揭露危机,要求改革2、评价A、首开风气,打破了万马齐喑的政治局面B、思想启蒙,唤起觉醒,放眼看世界C、掀开近现代民族革命的序幕,部分反映了近代历史的主题3、历史地位A、爱国主义的思想家B、地主阶级的补天派C、学习西方的首创者D、近代史上第一批民族英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一、洪秀全对基督教的利用与改造1、利用一神教打击中国的多神理论,同时树立自己的形象2、一切人类都是平等的3、天堂改为地上天国的思想4、洪秀全对此的作用A、利用宗教的形式掩护自己,蒙蔽敌人B、利用宗教教义发动组织群众C、利用宗教的戒律仪式以严格纪律,增强内部的凝聚力D、对现实的抗议二、拜上帝教的局限1、一神论的教义的排他性违背了中国民众传统文化的心理习惯,不利于内部统一,也不利于团结更广泛的阶层加入反清行列2、宣传上帝的至高无上、全知全能的主宰性,抹杀人的作用,这既束缚了人积极性,又使其领导人思想僵化,无所作为3、神学具有虚伪性,它成为领导集团争权的合法外衣4、神学具有虚伪性,它只许诺美好的未来,但却无法解决人世间现实的矛盾三、《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1、《天朝田亩制度》A、1853年颁布,其核心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a、土地国有,平分土地b、建立圣库制c、实行乡官制d、提出男女平等B、革命性a、是历代农民运动发展的历史产物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c、向农民展示了美好的未来,鼓舞了农民的斗志,具有极大的号召力C、落后性a、主观空想性b、生产与分配的脱节c、理论与实际的脱节d、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2、《资政新篇》A、无土地问题的主张,不适合农民的口味B、因天平天国后期内部离心倾向严重,因而在实践中难以贯彻C、太平天国后期战事频繁,无暇顾及D、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四、思想评价——发生于中国社会的转型期,既有以往农民的共性,又有鲜明的时代性洋务派的政治思想一、洋务派的形成1、洋务,亦称夷务,初指禁烟、海防等,后指对外事物以及从外洋来的事物,由夷转洋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2、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其性质属于地主阶级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3、洋务派的简况A、新兴地主阶级当权派的一部分——辛酉政变,湘淮两系a、湘淮讲经世致用b、大多出身中小地主家庭,有抱负,了解民间疾苦c、来自阶级斗争比较激烈地区,非常精明能干d、敏感性,对政治嗅觉将e、大多靠办团练起家B、镇压农民革命的产物C、也是西方列强政策变化的产物,清政府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农民军,中外“和好而形成的二、洋务派的主张与评价1、自强、求富主张。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各种思潮往往会应运而生,思潮既比较集中地反映一定时期的思想观念,同时又对社会文化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思潮的研究对于深入地把握一定时期社会的特征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特点,理解思想的变动和社会的变动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从宏观上把握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变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近现代中国的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形成和发展的最重要背景;同时,哲学思潮和社会思潮作为这个过程的观念折射和自我理解,对于全面深入地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新陈代谢过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方向在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这两个层面上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进行研究。
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哲学思潮通过社会思潮的中介而同中国社会发生联系,社会思潮一方面给哲学思潮提供材料和基础,另一方面又从哲学思潮那里得到观念支持和理论表达。
研究这两个层面的思潮之间的关系、在两者的相互关系中研究两者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是本专业研究方向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最重要特点之一。
除此之外,本专业研究方向还有以下特点:注重于将人物研究和思潮研究结合起来,以人物的个案研究为支点,以思潮的考察梳理为主线,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上,把握思想的脉络;以中西哲学与文化的遭遇、冲突和融合为背景,揭示近代思想变迁的特点;区别于学术史对各门学科、各个学术分支及其各种研究范式和学术建制的形成过程的关注,也区别于文化史对器物、制度和文化观念的关注,思潮的
研究更多地注重揭示思想演变的核心理念以及思想演变的逻辑脉络。
近代史思修马原毛概全称

近代史思修马原毛概全称引言近代史思修马原毛概全称是指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上的四位重要思想家,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
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四位思想家的思想和主要观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近代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人,他们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他们强调资本主义社会存在阶级矛盾,并提出无产阶级革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
他们在著作中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机制,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与实践方法。
他们的思想和理论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思想基础,对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列宁列宁是俄国革命的杰出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他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列宁强调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帝国主义战争。
他认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应该与反帝国主义的斗争相结合,实现社会主义的国际化。
列宁的主要著作有《帝国主义论》、《国家与革命》等。
他在著作中提出了党的领导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观点,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重要思想指南。
列宁的思想为中国的革命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革命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毛泽东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杰出领导人和理论家,他在列宁主义基础上进行了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思想。
毛泽东强调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斗争为基本方针的农村革命道路。
毛泽东的主要著作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实践论》等。
他在著作中提出了群众路线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强调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性。
毛泽东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

论述题1、试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特定主题和特征答: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主题是救亡图存,即爱国主义。
在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要内涵是发展资本主义,实现现代化。
没有民族的独立,就不能实现近代化;没有近代化,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就不能出现真正的独立。
实现民族独立,从根本上说是变革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近代化,从根本来讲是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先解决近代化问题,后解决民族独立问题,实践证明行不通。
当时中国已经失去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和可能。
只有先实现民族独立,才能为近代化开辟道路。
其特征表现为,第一、思潮纷繁、反复多变,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改造中国,走近代化道路是主题,是时代的最强者;第二、发展曲折、基础脆弱,各种思潮的泉涌风起,形成中外历史上罕见的奇观,并带有紧迫性和某些超前现象;第三、尖锐激励,始终与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交织在一起;第四、科学社会主义在各种思潮钟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2、请简要评价一下洋务运动答:洋务运动进行30多年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近代化开辟了道路,但是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担负起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没有使中国富强。
对外国侵略者有一定的抵制作用,但是又与外国势力有勾结,妥协。
没有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引进了先进的企业组织方式,但是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方式。
冲击了传统的思想观念,但没有破坏封建体制束缚。
3、试论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大论战的内容和争论重点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是指大约从1915年到1925年的十年间,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为代表的西化论者为代表的新旧复古守旧的封建思想文人之间关于东西文明比较的一场争论。
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中国封建旧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的斗争,也可以说是清末以来中学、西学之争的继续。
近现代中国思想史表格

伟大转折的宣言书
“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说明“左”的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邓小平大力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宣言书:1978年,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促进西学传播,对中国教育制度改革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彻底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最终失败。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谈不上付诸行动。
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西学东渐与维新变法思想
派别
地主阶级抵抗派
地主阶级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
王韬、薛福成、郑观应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思想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
变革政治制度,设立议会;推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工商业。
康有为:“三世说”。梁启超: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复: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1992年,中国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演变与特点

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演变与特点中国近代思想史源远流长,自古有“学以致用”的各种思想流派。
在中国近代的诸多的变革中,思想的变革也必然是其中一个历史进程的重要部分。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大幅度地被激发,种种思想的异变、衰褪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成长提供了原动力。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思想史的演变和特点,揭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经典性。
一、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背景思想史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与国内外的思想潮流浪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中国近代,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国际环境,都对思想流派的构建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清朝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思想传统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尽管近代以来有了许多变化,但文人学者的思想观念仍然被重视。
同时,中国开始走向现代化,内外交往不断增多,各种思想潮流也不断冲击中国传统。
国际上,资本主义渗透到中国,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蔓延开来,甚至不少人还开始倡导社会主义思潮。
各种思潮的交织、融合与对抗,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其中一部分。
二、思想史的演变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演变,始于清朝末年,以五四运动为一个历史节点。
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主导性的思想流派,这些思想流派的兴起、发展和衰亡,构成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的重要内容。
1、伪科学思潮20世纪初期,西化风潮、知识革命和资产阶级发展的全盛期,促使中国出现了伪科学思潮。
这种思潮流传至今仍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张之洞和梁启超的“洋务派”。
这些人在以西方的先进科技为基础的思潮下,希望用科学技术发展中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然而,伪科学思潮不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受到传统思想及中国的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影响力。
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最为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思潮之一。
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经历了太多意义重大的变革,诸如“五四运动”、“戊戌变法”等,其基本思想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思想尝试和聚合,是一股全新的思想力量。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核
空想性
农民小生产者的思想结晶 一次旧式农民战争
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概念解释
洪仁玕简介 《资政新篇》
用意;原则
《资政新篇》的基本内容
用人察失类;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
新天新地新世界
革新政治
民主政治 以法治国 友好外交 发展经济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思想总纲
基本内容
土地制度: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分配制度:严格的平均主义 社会组织:工农兵政教合一村社结
构 官吏制度:保举和委任 文化教育:教堂 两性平等:冲击封建宗法制度
评价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革命性
历代农民运动思想和经验的升华
评价:
主张抵抗外来侵略的杰出代表
代表了思想界反抗外侮的爱国主义方向
睁眼看世界的集大成者
最杰出贡献:
师夷长技以制夷——最切实可行的方案 启示人们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新的思想方向 继往开来的人物
经世思潮的爱国性与进步性
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力图维护疆域的统一与
完整。 了解外情,筹备海防,反对侵略,期以制夷。 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积弊,抨击时政,宣传 变易与进化思想。 敢于面向世界,寻求新知。
政治思想史的学科性质及地位
横跨历史学、政治学两个领域,涉及社会学、
心理学、文化学多门学科。
在思想史领域最具权威性,制约、影响甚至
决定其它思想史的研究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
君主专制
君权神授 民本思想 大同理想 夷夏之辩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
20_中国近现代思想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01)

导下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
放弃革命武装领导权 放弃 1924年-1927年的革命战争 ⋯⋯ 由于革命队伍中机会主义的主动地放弃革 二次革命论:第一段是大的和小的资产阶级对于封建军阀之民主主义的争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 决定革命的前途“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② 共产国际忽视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革命的无产阶级领导权,在 共产国际:不希望同蒋介石发生争斗;必须使蒋介石在前线安心。 命领导权,这次革命战争就失败了。 ——毛泽东 斗, 第二段是新起的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之社会主义的争斗。 ⋯ 某种程度上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关系看成是 17、18世纪旧民主主义革命中 产业还未发达,工人阶级不但在数量上是很幼稚,而且在质量上也很幼稚。 陈独秀:如果右派军队来缴械,我们就要与之决斗。 的关系,把无产阶级降低到了资产阶级追随者的地位。 ——王文杰 ——陈独秀
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基础
社会主 义革命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领导 反对资本主义 民主革命 的反封建革命
毛泽东思想
■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 唐宝林:国民大革命是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其 738个决 尽管中共是按照莫斯科指示办的,但如果让共产国际承担责任,无疑将极 中国共产党领导集团违背共产国际的指示 陈独秀, 军官大部分出身于中小土地所有者阶级,从而对土地改革怀有反感。但是 1923: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 在他(陈独秀)的革命势力的计算中始终没 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提出了“有土皆豪,无绅不劣”的口号,“为竟 农民居处散漫,势力不易集中,文化低,生活欲望简单,易于趋向保守, 农民居处散漫,势力不易集中,……这三种环境是造成农民难以加入革命 瞿秋白:独秀、述之怕这篇文章拿出去,进一步激起农民的“越轨”行动, 而陷入右倾,导致中国工农运动失败。 共产国 共产国际必须真正和事实上是一个全世界的统一的共产党,……对所有参 斯大林, 1925 :否认共产国际的领导权力,因而也 定绝大部分是由莫斯科派驻中国的代表、顾问直接在中国执行。 大影响莫斯科的威信,于是(鲍罗廷和瞿秋白)选择了本来就有重大过失、又 作为军人口实的,还不是没收土地 有农民,……农民难以加入革命。 , 而是农民运动的“过火”行为。 在乡村造成恐怖现象”。……“群众要怎么干就怎么干”的“群众运动天然合 中国土地广大易于迁徙被难苟安,这三种环境是造成农民难以加入革命运动的 运动的原因。…… 有损与国民党的合作。(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民的眼睛全然 外货入侵、兵匪扰乱、天灾流行、官绅鱼肉,这四种环境却 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必须全力支持国民 际和联共(布)中央的策略路线是唯一正确的 杨奎松:陈独秀是中共党内强硬派的代表。(维经斯基反对陈独秀“党内 不采取积极态度的陈独秀作为替罪羊。 ——张国焘 违反共产国际对中 加共产国际的党和组织都具有约束力。 否认他的干预权力,那就是为共产主义的敌人效劳。 ——《共产国际章程》 理论”。 原因。 有驱农民加入革命之可能 没有错,农民的举动,全然是对的。 。 ——郭绪印《重评陈独秀对农民运动的态度》 ) ——陈独秀, ——陈独秀, 1923 1923 路线。 ——据[苏]布哈林等 ——陈独秀致共产国际电, 共产国际:在占领上海之前,暂时不应加强土地运动 党,……不要企图以共产党员代替他们做领导工作 ——蔡和森, 1927 国革命的正确指导 合作改为党外联盟”的主张) 轻视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维新派文化民族主义的影响
19世纪末新知识分子关注的重点在于西方基督教对中国儒教的冲击,而对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其他方面的不利影响未引起足够的注意。
维新派知识分子一方面大力提倡学习与引进西学,另一方面如康梁等又主张“创教”、“保教”,而夏曾佑、宋恕、陈虬等也提出“改教”、“复教”或“尊教”的主张。
虽然具体主张有差异,但他们均要求内充儒学之力,外与基督教相抗争。
维新派的这种文化民族主义表现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第一,“创教”“保教”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呼声。
尽管维新派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上认识有误,但他们毕竟看到了民族危机与文化危机的一致性,强调文化救亡与政治救亡的不可分离,这一点相当可贵。
他们试图通过传统儒学的改造,重新构建国人的文化认同,以回应西方的宗教侵略。
应该说,这种文化民族主义的儒学革新运动,与当时中国救亡图存的欲求是一致的。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保教”主张在维新派内部还是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如皮锡瑞就说,“保教在讲明孔子义理,使中国之人皆知孔子之大,并切实有用,自然尊信我教,不至遁人彼教”,“使外国人亦知孔子之大,并切实有用,自然不至藐视我教,不敢以彼教夺我教”①。
宋恕说:“白种横行,草芥我族,于是保种之说兴;基督末流,妄攻儒教,于是保教之说兴。
”②
第二,维新派借“保教”以宣扬西学,开通民智,有积极意义。
经过康梁打扮的孔教、孔学、孔子,已经与传统面目有了本质的不同。
梁启超在评论乃师对孔教的贡献时说:“先生者,孔教之马丁路得也。
其所以发明孔子之道者,不一而足,约其大纲,则有六义:一、孔教者,进步主义,非保守主义;二、孔教者,兼爱主义,非独善主义;三、孔教者,世界主义,非国家主义;四、孔教者,平等主义,非督制主义;五、孔教者,强立主义,非粪懦主义;六、孔教者,重魂主义,非爱身主义。
”
③康有为大量借用儒家学说中的“民本”、“大同”等思想,用孔学的旧瓶装人资产阶级的新酒。
如他在《孔子改制考》中说:“孔子之道,务民义为先。
'川尧舜为民主、为太平也,为人道之至。
”认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与儒家“民贵君轻”的观点相一致,可以说中国古已有之。
康有为对孔学的如此加工改造,清楚地表明“保教”的目的不在守旧而在开新,即利用“西学中源”式的解释使西学获得等同于孔学的地位,藉以消除人们的疑虑,促使国人勇于吸纳西方新学说。
关于这一点,梁启超后来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一文中也有所披露。
他说,康有为硬“取近世之新学理以缘附”孔学,其良苦用心是使人们因崇信孔子而接受西学④。
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保教”说体现了其开通民智的进步性。
第三,“保教”也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性质,特别是康梁等人主张的“创教”与采.用孔子纪年两项,对国人的思想启蒙发挥出积极作用。
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破坏儒教的王统与道统,夷孔子与先秦诸子并列,使史学继文字学之后逐渐脱离经学的羁绊而独立”①,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疑古”思潮的先声,后来顾领刚、钱玄同等“古史辨”派对此屡有肯定;而“孔子纪年说”以孔子的教统替代封建君统,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也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在此影响下,20世纪初,围绕中国应采行何种纪年的问题,国人曾经展开讨论。
刘师培主张用“黄帝纪年法”,认为“康梁以保教为宗旨,故用孔子降生为纪年。
吾辈以保种为宗旨,故用黄帝降生为纪年',②。
梁启超在当时则连续撰写了《中国史叙论》、《新史学》等多篇文章,讨论纪年问题,强调要考虑到中国民族“固守国粹之性质”,应以孔子诞辰为纪年。
此外尚有尧纪年法、夏禹纪年法、秦统一纪年法等。
不管怎样,人们已普遍认识到纪年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它不仅仅体现着中国从专制时代跃人民主时代,而且是“唤起国民同胞之思想,增长团结力”的重要手段③。
这一认识的提高,自然主要得益于20世纪初爱国主义思潮的激荡,但也不能说与19世纪末康梁大力倡导孔子纪年说毫无关系。
第四,维新派的“创教'川保教”,既不同于封建顽固派的“卫教”、“翼教”,也与张之洞之流的“保教”不可同日而语。
19世纪末,面对儒学的危机,维新派、顽固派、洋务派都先后打出“保教”旗号。
但仔细审视,三派所保之“教”是有很大差异的:维新派之“孔教”,是与资
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相联系的、资本主义化了的孔教;封建顽固派之“孔教”,完全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为封建专制服务的孔教;而张之洞之流的“孔教”,虽具有一定的开新精神,但其实质与顽固派倡导的封建礼教,并无二致。
张之洞也大讲“保种必先保教,保教必先保国”,但他把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与三纲五常学说放在首位,认为“今日时局惟以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尊朝廷卫社樱为第一义”,强调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圣教“行于中土数千年而无改”,是“古今之常经,中西之通义”,“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④。
惟其如此,张之洞才炮制出著名的《劝学篇》,与维新派划清界限;顽固派们更是攻击维新派“保中国不保大清”、“以孔子纪年黝大清之统”。
封建顽固派的强烈攻击,张之洞的急于划清界限,从反面证明了“创教”“保教”说的积极意义。
当然,19世纪末康梁等人的“创教”“保教”说,也存在不少失误。
除了以往论者所提到的“创教”“保教”与孔学本身所具有的非宗教性质相悖离这一点外,笔者以为,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对中西文化及其相互关系问题认识的肤浅。
康梁等人屡屡强调“西学”是通行于世界各国而无碍的富民强国之学,而视“西教”为有害无益。
为救亡图存,中国必须引进、吸受“西学”,但同时又要保“中教”。
这一两难心理,正鲜明地表现出他们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层阶段。
在戊戌时期,国人尚未提出明确的“文化”概念,人们多将“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等同于西方近代文化,将“中学”(主要是儒学)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实质上这一理解很不准确。
就近代西方文化来讲,除“西政”“西艺”即通常所说的民主与科学以外,基督教新教传统也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以降,以追求科学、民主、理性为主旨的启蒙思潮在西欧兴起,同时,西方基督教也发生蜕变,从排斥异端、敌视科学的中世纪基督教向以人道主义为特征的近代新教转变。
基督教新教较多地倡导科学与理性,注重维护人的自由和尊严,主张尊教宽容和信教自由。
它以对人提供终极关怀的形式,已有效地融人西方近代文化体系之内。
16世纪以来的二三百年间,基督教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并行不悖,证明它是属于西方近代文化系统之内的。
康梁等人将基督教排斥在西方文化之外,显然是不准确的,这是其失误之一;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讲,也是一个极其宏富的系统。
这其中既有儒家学派,也有许多非儒学派,既有伦理道德的学说,也有其它文学艺术、哲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诸方面的思想与成就。
孔学、孔教自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远非中国文化的全部。
康有为等人从今文经学的思维方式出发,将孔子、孔学与中国文化等同起来,其认识明显又是狭隘的,这是其失误之二。
由于存在以上两个方面的缺陷,所以他们对中国文化危机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片面性,有以“孔教”危机替代民族文化整体危机的趋向。
他们的“保教”也就仅仅局限于发扬孔学、抬高孔子,这与中国文化整体的复兴与发展距离甚大。
而且,正如严复当时所指出的,“教”崇则“学”卑,“教”幽则“学”显①,孔教的繁荣昌盛,绝非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福音。
“定孔教于一尊”,对孔子、孔学这一儒家学派的过分拔高,与之伴随的,必然是对许多非儒学派与非“正统”思想的漠视或贬抑,这又是大大有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康梁等人的“保教”说,与其维护与发扬中国文化的初衷又是相互矛盾的。
康梁等人的上述困境,较鲜明地体现了近代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初兴之时所具有的不成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