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怒汉观后感1500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怒汉观后感1500字

《十二怒汉》最大特色是,所有场景仅一个封闭的房间,但影片一点不沉闷,而是相当引人入胜,未看影片介绍前我们都能猜到男主角反败为胜,但在最初11:1的情况下如何翻转,本身就是影片的魅力所在。下面是1500字的《十二怒汉》观后感,欢迎阅读。

十二怒汉观后感1500字看了话剧《12个人》,回来又温习了下美国57年的老电影《十二怒汉》。

剧情很简单,一个小孩,电影里是有色人种,话剧里就没出现,被指控谋杀了亲生父亲。这一家子住在贫民窟,在一些人眼里世代都是混蛋加恶棍,是天然的犯罪分子。并且,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孩子是凶手。法院抽签找来了12个陪审员,各色人员什么职业都有,11个人都认为孩子有罪,只有亨利方达扮演的建筑师认为有疑问,虽然他也不是很确定。结果是越来越多的陪审员看出了这案子的疑点,并表决通过无罪。

结果并不重要,辩论的过程可以一窥民主制度之本质:捍卫每个人的话语自由权(注意:是每个人应有的与生俱来的权利,而不是别人恩赐的权力),无论这个人是年轻还是年老,是穷人还是富人,是鸿儒还是白丁。民主就是让每个人都有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自由,这个自由是天赋人权。当然,从这个故事里也可以看到,浑浑噩噩的小民、道德正义

感超强的卫道士或者不明就里的普通百姓都可能被表象所蒙混,也可能在民主体制下被人操控。所以,我同意,在社会民众整体素质不高的情况下,实行全体的民主是很可能失败的,因为许多人的选票抵不上几个馒头,或者许多人不知道选举是什么,那么苏联解体后公有制转私有制时出现的大量个人股份被资本家收购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别有用心的权谋家身上。

中国解放后有过基层民主的实验,那是刘少奇推的,但由于毛的阻力,没有推下去。现在基层社区的普选,有很多人说那是走形式,但从积极的意义上来看,这未尝不是一场民主的普及教育,至少让大家知道选举是怎么个过程。若干年后你的社区里出现一辆拉票车,架着大喇叭做宣传的场景,是非常有可能的。这时,民主才真正地融入普通人的生活中,即民主生活化了。我碰到过好几个台湾人,无一例外的是,和他们聊台湾民主制度、民选,他们都不感兴趣,据说台湾的年轻人没几个对政治感兴趣;而在大陆,在还未实现普选的前提下,政治似乎经常是大家茶余饭后拿来做谈资的一个话题。这不是因为大陆人就天然地比台湾人对政治感兴趣,这就好比把你放到青藏高原上,你觉得氧气太少,得找氧气,但在平原这里,你连空气是什么都不会关心。这在经济学上叫稀缺资源。当民主生活化了以后,就成为大家司空见惯、稀松平常的生活一部分,那么大家的兴趣自然也就低了,还

不如谈谈明星的私生活来得刺激了。

看一下话剧和电影的处理手法,剧情包括台词都如出一辙,但在场景的氛围营造上,就体现出了两种社会制度下对民主的不同认识。话剧用的是全黑背景,宽敞而严肃庄重,表达出一种民主的神圣和对其的膜拜,从一位陪审员口中说出的对民主的理解,具有明显的宗教意涵。电影里的场景是一个狭仄的小房间,是一个闷热烦躁的夏日午后,十二个男人挤在一个狭小空间内,讨论一个大多数人都认为已成定论的问题,自然是不讨人喜欢的。而这十二个人中的球迷、汽修厂老板、广告制作人这些职业身份都顺理成章地有了一个生活化的背景。他们的说话语气也比较柔和随意,虽然有争论、有对峙,但给人的感觉这是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他们的争论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话剧舞台上的陪审团显然是一个理想化空间,让观众一开始就想到,在这样一个庄严肃穆的地方,讨论的自然是沉重的话题,12个人担负的也是神圣而艰巨的责任。这是一个宗教化了的场景。我不否认12位陪审员的责任是神圣而艰巨,不过在民主社会里,这份责任已经化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需要用特别的仪式来进行顶礼膜拜。

我想我把民主生活化的问题,应该讲得比较清楚了,下次再讨论生活民主化问题。

十二怒汉观后感1500字不知从何时开始,当心情烦乱

或抑郁时,我习惯找老电影来看,尤其黑白片,从其中获得的宁静与优雅对我至关重要。那时的电影才是电影,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天衣无缝。

倘若不是儿时夏夜,对着12寸电视机看《东方快车谋杀案》,恐怕我不会从事现在的职业,所以西德尼吕美特对我的电影观念形成可以谓为启蒙者。不仅是职业,吕美特也是我人生观的启蒙者,比起所谓鬼神的邪力,我更恐惧人的复杂。至今,我不敢读《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原著,即使阿加莎的作品我早已读过大半,生怕文字会破坏我心中对电影版的那份情怀。

《十二怒汉》是一种勇气的提现,亨利方达对抗十一位同伴的勇气,个人主观经验与态度对抗事实真相的勇气,公平与正义自我对抗的勇气,美国司法制度与社会“和谐”的对抗,当然还有吕美特将之呈现的勇气。

倘若我在十二人中,我会何思何语,我恐怕也会怀着宁枉勿纵的偏执,或者只因为男孩的不良会影响社会与他人,于是鼓吹将他借此落案。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狭隘,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所谓“好人”的狭隘。

吕美特擅长单一空间,擅长对事件的深入挖掘和戏的提炼与表现。《十二怒汉》、《夏日午后》、《东方快车谋杀案》全是单一主空间,场景单一,且多为封闭内景,影像上的丰富可能已经被最大化的限制,但这些电影毋庸置疑地好看。

希区柯克被奉为大师,吕美特却常常被忽略,产量上的比较,风格上的固定,大概是吕美特的局限,但我仍为吕美特鸣不平。身在美国时买了一本吕美特关于电影创作的著作,可惜是英文,懒惰的我至今还只是将之摆放在书架上。

我爱那些不过分炫耀镜头的导演,即使我教视听,但却不认为视听应凌驾于电影创作之上,电影打动我的依然是那些人物与故事。所以我爱比利怀尔德,我爱西德尼吕美特。吕美特的封闭空间多数是studio的棚景,但他总偏爱使用短焦距甚至广角镜头,尤其《东方快车》中,倘若不是考虑灯位、三脚架的位置,何况空间纵深背景的提示,真是会使人恍惚以为实景。《十二怒汉》中也是如此,活景片的使用很出色,但吕美特非常懂得克制,不过分使用“不可能镜头”,仅仅结尾十二位陪审员得到共识,一一拿起挂在衣柜中的外套缓步外出,这个镜头带着衣柜中几件西服的前景,陪审员们依次离开,最后留下亨利方达拿起仍然趴在桌上似在哽咽的最后一个执拗者的西服,帮他穿上,这是男人间的理解与支持。

吕美特是克制的,即使开场第二个镜头是典型的经过设计的长镜头交代法院的空间与气氛,直到带出还在审理的影片核心的案件的法庭。但作为开场其实非常合适,那个时代哪个有对于情怀的导演没有对于长镜的迷恋,比起奥逊威尔斯的《历劫佳人》,这个镜头其实已经相当克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