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与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研究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以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为例
陈 万 龙 ,谢 瑞 峰
( 京 信 息 科 技 大 学 经 济 管 理 学 院 ,北 京 10 9 ) 北 0 12
摘 要 :在 我 国 目前房 价整 体居 高的 情况 下 ,公 允价值 在 房地 产准 则 中的 引入 引发 了人 们 对管理 者 进行 盈余 管理 的担 忧 。通 过 对上 市房地 产企 业投 资性房 地产计 量模 式 变更前后 财务 数据 的分析 发 现 ,管理 层确 实存 在利 用公 允价值 进行 盈余 管理 的嫌疑 ,并针 对 这一 问题提 出相 应的建议 。 关 键词 :投 资性 房地 产 ;公 允价 值 ;盈余 管理
第3 4卷
第 6期
石家庄 经济 学 院学报
J un lo hj z u n ie s yo o o c o r a fS ia h a gUnv ri f i t Ec n mis
Vo. 4 NO 6 13 .
21 年 1 01 2月
De . 2 l c 01
公 允价 值 计 量 模 式 下 的 上 市公 司盈 余 管理 研 究
允 价值 模式 的 ,应 当 同 时满 足 下 列 条 件 : ( ) 投 1 资性房 地产 所在 地有 活跃 的房 地产 交 易 市场 ; ( ) 2 企 业 能够从 房地 产交 易市 场上 取得 同类或 类似 房地
产 的 市场 价格及 其他 相关 信息 ,从 而对投 资性 房地
产 的公 允价 值作 出合 理 的估 计 。采用 公允 价值计 量 不再对 投 资性房 地产 计提 折 旧或进行 摊销 ,应 当 以 资产 负债表 日投 资性 房地 产 的公 允价 值为 基础 调整 其 账 面价 值 与 原 账 面 价 值 之 间 的差 额计 人 当期 损
我国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我国房地产行业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作者:赵琪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19期摘要: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其盈余信息更受到许多投资者的关注。
本文在分析了盈余管理状况的基础上,对房地产上市盈余管理常用的手段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机构进行监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从而保证整个行业健康发展,保护好投资者及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关键词:房地产;盈余管理;手段;建议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环境正在日趋复杂化,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开始出现,并且逐渐成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
盈余管理从世纪的创造性会计演变而来,从最初的进行利润平滑,到后来的从事秘密准备,并逐步向现在的盈余管理发展,被称为是“市场参与者的游戏”,日益受到我国会计学界的关注。
近年来房价高居不下,房地产行业的持续升温,更加剧了人们对于房地产企业盈余信息的广泛关注。
房地产上市公司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代表,其总市值在我国整个上市公司中占有很大比重,对于资本市场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鉴于此,本文认为研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状况对于保证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盈余管理概述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信息的加工处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却损害投资者、股东、债权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客体是财务报告,是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以及会计准则本身存在的漏洞而实现的,使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盈利有所变化,但并不会改变企业整个生命周期的实际盈利水平,最终目的是企业经营者获取自身利益,而直接后果是造成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误解,最终导致判断或决策失误。
企业经营者进行盈余管理就是希望通过较低的盈余管理成本获得与之相比更大的收益时,这就是盈余管理动机即诱发盈余管理行为的力量源泉,具体而言有融资动机、报酬动机、避税动机、资本市场动机等。
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与债务重组盈余管理
Study And Explore 研究与探索2·大影响,为盈余管理预留空间。
另一方面,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会造成收入和费用的不配比原则,也不符合资本保全的原则,巨额债务重组利得可一次计入当期损益无疑成为美化报表的捷径。
因此原本期望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恢复到正常状态,不能期望其在短期内见效,而应将收益分在一个或者几个会计期间进行。
例如2007年的沧州化工(600722)便从债务重组中获得了巨额利润。
债务重组收益高达19.86亿元,是报告利润总额的2倍、营业收入的8倍:当年基本每股收益竟达2.68元,若剔除巨额债务重组利得,沧州化工2007年实际净亏损7.10亿元。
同时,沧州化工控股子公司沧井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年产23万吨PVC装置2007年一直处于停产状态;2007年5月老厂区年产6万吨PVC生产线也被迫停产,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大幅下降。
可见,通过盈余管理,公司大大改观了当时的报表,但这些漂亮的数字并没有任何经营上的实际意义。
(四)利用债务重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在新准则下,一方面,非现金资产清偿某债务时,规定以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和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债务重组利得,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作为转让资产损益。
另一方面,当债务转为资本时,规定以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这些会计处理中引入的公允价值,如同在上述投资性房地产中讨论过一样,我国多数非现金资产在没有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企业便会通过资产评估机构来估值,这无疑给了企业人为提高公允价值的机会,进而提高每股收益,改变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
四、结论与建议(一)结论本文详细探讨了投资性房地产和债务重组中的盈余管理手段及防范措施,从每类资产或交易的定义应明确界定到会计处理中可待改善的部分,都可看出会计准则应严谨求真的重要性。
公允价值计量下盈余管理论文
公允价值计量下的盈余管理研究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6-000-01摘要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这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文指出,公允价值计量下盈余管理包括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关联交易等管理手段。
为防范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应采取强化信息披露和对相关交易实质的审查,加强公允价值计量内外部监控以及提高信息使用者的识别能力等措施。
关键词公允价值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一、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一)公允价值的定义我国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
”公允价值实际上是在市场经济中可以观察到的、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此价格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关键一点是不能脱离市场,离开了市场,公允价值将无法确定。
(二)盈余管理本文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增强了企业的盈余弹性,给予公司更大的自主权。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为半强式有效市场,公允价值的应用也为企业盈余管理创造了空间。
二、公允价值应用下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利用投资性房地产的盈余管理手段《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号允许投资性房地产允许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但是准则中并未给出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具体标准。
由于房地产业的行业特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用途、甚至是相同用途但是不同楼层的房地产,其交易价格也相差甚远。
如果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计量,自用房地产或存货与投资性房地产之间的转换,为企业的盈余管理制造了一定的空间。
(二)利用债务重组的盈余管理手段新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摘要】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一个问题。
为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公司业绩,企业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正当的盈余管理是合乎情理的行为。
本文从其定义入手,分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并重点就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提出几点治理对策。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层为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是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达到的预期利润的压力,在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允许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的一种行为,其本质是影响财务报表,从而影响相关的战略和目标。
当前,盈余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大公司财务经理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一)信息不对称的结果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的真正控制者,而作为企业实际所有者的股东,反而处于信息上的劣势。
企业管理层就可能利用其掌握的信息获取利益的最大化,通过盈余管理从而使盈余信息朝着对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
经营者利用信息优势,向股东、债权人、投资者等提供虚假信息,掩盖企业真实财务状况,从而达到侵吞公司财物,粉饰经营业绩等目的。
(二)高层经营管理人员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不论薪酬是与业绩挂钩,还是由控股股东发薪,用来反映经营者经营业绩的会计盈余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薪酬制度与人事制度缠绕在一起,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很大程度上会产生利润操纵的动机。
(三)内部交易方面的考虑由于股票期权等是管理者薪酬重要组成部分,股票价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管理者的利益,基于股权激励的内部交易也成为管理者盈余管理的重要动机。
(四)资本市场的动因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机以会计盈余与股票价格之间内在关系为逻辑基础,认为管理者可能会选择盈余来影响股价,从而获得自身收益。
另外,通过降低并购前目标企业盈余而获利是企业并购中盈余管理的重要目的。
企业并购中的盈余管理包括管理层收购、换股并购以及反向收购。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资、 委托贷款等的减值准备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仍然 可
以转 回。上 市公司可能会利用存货跌价准备 、 个别特殊 坏账准备 的计提和转 回来调节年度利润 , 以往相 比虽 与 然影 响力有所减小 , 但实施手段更 加隐蔽 。 4利用借款 费用资本化的新规定进行盈余管理 . 新准则下可 以资本化的资产不仅包括 固定资产 , 还
一
旧来调节利润。如今 , 新准则关于调整 固定资产 的折旧 年限等规定 ,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打开了方便之门。 上市公司只要有证据证 明其 固定 资产使用 寿命 预计数 与原先估计数有差异或者 与固定 资产有 关的经济利益 预期实现方式有重大改变时就可 以进行会计估计 变更 ,
对利润进行调整 , 而达到盈余管理的 目的。 从 3 . 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 首先 , 资产发生减值 的情况 千差 万别 , 准则 不可能 列 出判断资产减值 的所有迹象 , 以对于准则所列举出 所
企业合并 、 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引入了公允 价值计量属性 。 公允价值 的实质是基于主观判断的定性
的若干迹象来要求上市公 司根据 这些迹 象综合 考虑各 方面因素 , 做出职业判断 , 这就要 求会计人员应 具备很 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从这些迹象的本身看 , 有的过于笼 统, 这为上市公 司利用 “ 职业判断” 进行盈余管理提供 了 机会 ; 其次 , 条件只是列举 出可能发生减值 的若干 确认 迹象 , 最终判断资产是否减值要根据其可收 回金额是否 低于账 面价值 , 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 减值准备 。 新准则规定可收 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 的公允
空 间; 第三 , 新准则规定 资产减值损失不得转 回的范 围 仅 限于 固定资产 、 无形 资产 和对子公 司 、 联营公司和合 营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 , 而对于存货 、 消耗性生物资产 、 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归人金融资产 的应收账款 、 短期投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研究背景: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和规模逐渐增加,企业盈余管理也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经济主体,其盈余管理行为对于企业经营绩效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些企业可能为了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需求,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来对企业盈余进行管理,从而掩盖真实状况或虚假宣布盈余,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引起了广泛关注。
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探讨影响盈余管理的因素、盈余管理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以及盈余管理的监管情况,对于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展开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和特点,也有助于为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本市场的稳定。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深入了解盈余管理的实际情况和影响因素,揭示其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机制,为监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加强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和规范,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投资者利益。
通过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理性的投资决策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评估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可以为公司经营管理提供参考意见,帮助公司更好地制定财务政策和经营策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盈余管理作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公司的经营决策、投资者的决策和市场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情况,为投资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增强市场透明度,保护投资者利益。
论投资性房地产业务中的盈余管理及审计规范
论投资性房地产业务中的盈余管理及审计规范郭庆华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持有的房地产除了满足自身使用外,也用于赚取租金等获取增值收益活动。
为了规范和管理好此类业务,会计准则将投资性房地产从固定资产中分离出来,而投资性房地产的盈余管理更值得我们研究。
本文首先对投资性房地产的盈余管理空间进行阐述,说明企业实施盈余管理需注意的问题,最后解读内部审计对投资性房地产业务的盈余管理。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审计一、投资性房地产的盈余管理空间1.利用政策的可选择性进行盈余管理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既可选择公允价值也可选择历史成本进行后续计量。
虽然我国的房价在近期有所回落,但仍然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公允价值远大于历史成本,如果企业选择公允价值来对以前取得的房产进行计量,企业的资产便会增加同时资产负债率降低。
公允价值实际上并不能改变企业的真实价值,它只是将企业的隐性价值显现出来,这种方式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财务风险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此外,这种模式无需计提折旧或摊销,直接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差额计入损益。
在公允价值大于原账面价值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企业的报表利润。
2.将投资性房地产和固定资产相互转换进行盈余管理会计准则规定,闲置建筑物只能当做固定资产,采用成本计量模式核算,而不能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来做核算处理。
固定资产较多的企业会因过高的折旧和摊销削减利润,企业可能会出现在地产市场价格上涨时与关联方签订租赁合同,将建筑物的状态由闲置转为租赁的现象,这样便可将其转换成投资性房地产并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达到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利润的目的。
3.规避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的规定进项盈余管理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计提在以后期间不可转回,这个规定使企业不能利用资产减值调节(四)建立完善审计成果运用机制,保障审计成果的运用落到实处。
1.建立成果运用工作机制,制定审计成果落实制度。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一、引言盈余管理是指公司通过调整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计核算方法等手段来影响盈余水平,以达到管理者或股东自身利益的一种行为。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治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影員工技湾剣通公司管理人员常常会利用盈余管理来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认知,提升公司的股价,或者获得更多的股东收益。
盈余管理的滥用会对公司的财务健康和经营稳定性造成不良影响,如何有效防范和规范盈余管理行为,成为上市公司治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当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以期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保障投资者的利益。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1. 盈余管理手段多样化上市公司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常常会利用多种手段来调节盈余水平。
比如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来调节其利润水平,增加或减少减值准备、资产减值损失等项的计提水平,以及通过业务的收入和费用确认时点的选择等手段来实现盈余管理的目的。
盈余管理还可能利用资产减值测试、收入确认、费用确认等方面的会计估计来将盈余调控到预期水平。
2. 盈余管理的不当行为频发在具体的实践中,一些上市公司滥用盈余管理手段来虚增或者压低盈余水平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不当行为既可能是出于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以牺牲公司整体利益为代价,在特定时间点上获得暂时的盈余增长,从而提升公司的股价或者获得其他利益;也可能是出于迎合投资者预期,避免股价下跌,稳定投资者信心;还可能是出于规避税负,避免因公司盈余增加所带来的更高的纳税负担。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可能影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3. 盈余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方面,当前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一方面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公司内部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机制不够严格,很多时候盈余管理行为都是由公司管理层决策,缺乏独立、客观的监管和制衡;另一方面是由于监管机构对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不力,很多时候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一直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对我 国大部分 上市 公 司仍对 投资 性房 地产运用成 本模式计 量的原 因 , 成本计 量模 式对 盈余 管理 的影 响进行 分 析 的 基础 上 , 通过 实证 研究 法 . 研究 了上市 公 司投资 性房 地产 运用 公允价 值计 量
选择成本 计量模式 的原因 . 主要有 以下
几点 :
( 二) 大 部 分 上 市 公 司 运 用 成 本 计 量 模 式 的 原 因分 析
约束 。 一方 面 , 我 国投 资性房 地产 会计 准则 对公 允价 值计 量模 式 的运用 条件 及前 提做 出 了明确 、合 理 、严 格 的规
定 ;另一 方面 ,由于我 国会计 准 则规
在公允 价值 计量模式 下 。 投 资性 房地产
不计 提折 旧与 摊销 .冲抵 了企 业 的 费 用, 增加 了企业 的利润 。由于我 国对投 资性 房地 产公 允价 值计 量模 式与盈 余 管理这一 问题 的实证 研究较少 , 本文在
定 :对投 资性 房地 产后 续计量 一 旦采
取公 允价 值计 量模 式 ,就不 能再 变更
分析 近年来 我 国大 部分 上市 公 司
6 9 0 6 7 0 9 7 . 1 O %
7 2 7 7 0 0 9 6 . 2 9 %
8 3 3 8 0 5 9 6 . 6 4 %
9 0 5 8 7 8 9 7 . 0 2 %
公允 价值 计量 模式 的企 业大 幅提 升 了 投资性 房地产 的账 面价值 , 净利 润不断
确认其 变动损益 , 运用过程相对 简单 。 2 . 成 本计 量 模式 符 合会 计 信 息 的 可靠 性 、 真实 性要 求 。 虽 然 随着 资本市
场 的不 断发展 ,股权 分 散度 的不 断提 高 ,会计 信息 的相 关性 越来越 受 到重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专业:会计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一)背景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
为与国际接轨并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及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推出了39项会计准则.并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然后逐步在各类企业中推行。
新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规范了公司会计行为.并对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鉴于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盈余管理现象在我国并未完全得以消除意义。
由于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其在企业的日常业务中更多产生的是负面影响,而且,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违背财务报表公正、中立的原则,是可能损害股东、债券人等相关主体的利益的,因此人们常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混为一谈,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不正当行为。
在实际操作中,尽管盈余管理更多的是损害大部分投资者的利益,而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但我们不能否认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什么是盈余管理,什么诱使其发生,什么是其惯用的手段,又能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区分开来,并从治理层面上提出有效的盈余管理防范措施。
(二)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尽管盈余管理更多的是损害大部分投资者的利益,而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但我们不能否认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什么是盈余管理,什么诱使其发生,什么是其惯用的手段,又能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区分开来,并从治理层面上提出有效的盈余管理防范措施,从而充分发挥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有以下几点。
1、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人员总是拥有更多的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信息。
当公司管理人员认为公司未经整理的盈余信息难以准确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容易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时。
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研究
新 会 计 准 则 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市 公 司 的 盈 余 管 理 研 究
何 昌云
( 州大 学 。江 苏 扬 扬州 2 50 ) 2 09
【 摘 要 】盈余管理指在公认会计准 则规定的范围内,企业管理层有 目的的采用各种会计方法达到期望报告盈余的行为 。盈余管理是 目 前国内外财务会计研究 领域的热门课题。本文具体分析了新会计准则的各项新规定对上市公 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 出规范盈余管理的建议。 【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
会计 学界对盈余 管理 的概念存在 着诸多不 同意见 。美 国会 计学家 接 计 入 当 期 损 益 , 只 需 进 行 价 值 重 估 便 可 确 认 收 益 了 , 这 在 一 定 斯 考特 ( i i a . . c t ,1 9 ) 其 《 务会计 理论 》 ( i a c a 程 度 上 给 上 市 公 司 的 盈 余 管 理 辟 出 新 径 。 w 1im KS o t 9 7在 财 F nn i l A c u t n T e r ) 书 中 做 出解 释 : 盈 余 管 理 是 指 “ G A 允 许 的 co n ig ho y一 在 AP ( )无 形资 产 资本 化新 规 定给 盈余 管理 另开 一 片蓝 天 三 范 围 内,通过对 会计政 策的选择 使经营者 自身利 益或企业 市场价 值达 原 准 则将无 形 资产 研发 支 出全部 费用 化 ,而新 《 形 资产 》则 无 到 最 大 化 的 行 为 , 盈 余 管 理 是 会 计 政 策 的 选 择 具有 经 济 后 果 的 一 种 具 将 企 业 的研 发 划 分 成 两 个 阶 段 ,其 中 研 究 阶 段 支 出应 当 于 发 生 时 计 人 体表 现 ”。国 内学者陆 建桥 (0 2 认为 其是企业 管理人 员在会计 准则 当 期 损 益 , 数 据 进 入 利 润 表 : 开 发 阶 段 支 出符 合 一 定 条 件 时 计 入 无 形 20 ) 允许 的范 围之 内,为 了实现 自身 效用 的最 大化或 企业价值 的最大 化作 资产成本 ,数据进 入资产 负债表 。虽然新准 则对公司 的研究阶段和 发 出 的会计 选择 。当然 也有 些 专家 学者 对 “ 会计 准 则允 许 的范 围之 阶段 的定 义进行 了区分 ,但 在实 际操作 中明确 区分仍有 一定 的难度 。 在 内 ”的前 提不 以为然 ,但 是在我 国学术 界还是 比较 偏 向于认为盈 余管 公司管理 层完全可 以利用好 这个模 糊区间 隙,采取一 些方法 比如 提供 理 以遵循 会计准 则为前提 , 以私 人利益最 大化或组 织 目标 实现程度 最 虚 假证 明资料将其 调整为 自己满意 的结果 :当企业需提 高业绩时 ,提 大 化为主要 动机 。 高资本化 支 出,当需 降低业 绩时 ,就增加 费用 化支 出。另外 ,新准 则 财 政 部于 2 0 年2 1 日全 面推 出 了由一 项 基本 准 则和 3 项 具 对 无形资产 的摊销 方法和摊 销年 限都给予 了更 多的宽 限,因此 ,上 市 06 月 5 8 体 准 则 组 成 的新 的 企业 会计 准 则 体 系 ,这 对 上 市 公 司 的盈 余 管 理 公司有可 能通过 调节这两 者来进行 盈余管理 。同时新准 则明确规 定 了 产 生 了 重 大 影 响 不确 定使 用寿命 无 形资 产不 再采 用摊 销的 办法 ,而是 采用 减 值测 试 新 准 则 下 可 能 存 在 的 盈 余 管 理 空 间 的办 法 ,这 也可 能 改变 公 司的 资产 和损 益状 况 。 ( )公 允价 值 的 引入极 有 可 能成 为利 润调 节 的工 具 一 ( )利 用 资产评 估 的主 观判 断进 行 盈余 管理 四 我 国 旧准 则对 计量 属性 强 调历 史成 本为 基础 ,修 订 后 的新准 则 在 证券 市场 中 ,类似 非 货 币性 资产交 换 、资产 重组 、 以实物 资 则全面 引入了公 允价值计量 属性 并不 同程 度的应 用在存货 、长期 股权 产参与配 股和增 发等都涉及 一个对 相关资产作 价的 问题 ,新会计准 则 投 资 、投 资性房地 产 、固定资产 、生物 资产、无形 资产非 货 币资产 交 公允价值 的 引入 ,使得盈余 管理有进 一步 的发 展空 间。虽说资产评 估 换 、 资 产 减 值 、 股 份 支 付 、 债 务 重 组 、 收 入 、建 造 合 同 、 政 府 补 助 、 的业务是 由资产 评估机构 来完成 ,专业性强 ,但是资产 评估过程 中还 企业 合并 、金融 工具 的确 认和计量 、金融 资产转移 、套期 保值 1 个具 是会 受到 一些 如 管理 者 的动机 、 利益集 团的既 得利 益等 人为 的 因素 7 体 准 则 中 。会 计报 表 存在 的 目的是为 了反 映 真实 、准 确 的财 务状 况 的不 利影 响 。事 实上 ,在 公 司与 主管 部 门、证 券承 销商 、会 计师 事 和经 营成 果,用 公允价值计 量是最 准确 的,但是使 用公允 价值 的前提 务 所 、资产 评估机 构、律师 事务所 等利益集 团不断博弈 ,资产评估 结 是 要 有 活 跃 的 市 场 , 公 允 价 值 能 够 取 得 并 且 能 够 可 靠 地 计 量 。然 而 , 果 已经不 是纯粹 的公正 的评 估结果 ,而是 具有 明显利益 倾向 的数据 集 公 允 价 值 的 实 质 是 基 于 主 观 判 断 的 定 性 因 素 大 于 具 有 量 化 标 准 的 定 量 合 。 同时 资产评估 方法有 收益现值法 、重置成 本法 、市场法等 ,每 种 因素 ,公 允价值本 身是 否公允其 实很难证 明 ;我 国的市场 体系还 不够 方法都有 适用条件 和不可避 免 的缺 陷,方法 不同得 出的评估结果 也可 完善 , “ 悉市场情 况 的买卖双方 在公平 交易 的条 件下和 自愿 的情况 能 大 相 径 庭 。不 规 范 的 环 境 决 定 了评 估 方 法 选 取 上 的 随 意 性 ,这 时 评 熟 下 ”的条件 难 以形 成 ;我 国关联 方交易 的情况普遍 存在 ;在市场 执法 估 方 就 可 以 按 照 企 业 要 求 的 评 估 价 值 灵 活 选 取 评 估 方 法 , 且 可 以找 出 和管 理不严 环境 下资产评估 作假现 象严重 ;企业 的会 计人 员往往会 运 无 数 个 理 由 来 解 释 自 己所 选 用 方 法 的 合 理 性 。 用会 计职业 判断 ,在 没有条 件的情 况下创 造出符合 运用公 允价值模 式 ( )债 务重 组 为企 业盈 余管 理 提供 的新 空 间 五 的 条件 ,这 些都为 公允价值 的主观操 纵性 提供 了机 会 ,公司管理层 很 新 《 务 重组 》准 则 规 定 : 债务 人 以现 金清 偿债 务 的 ,债 务 债 可 能 把 公 允 价 值 变 成 为 利 润 调 节 的工 具 。 人 应 当将 债 务 重 组 的账 面 价 值 与 实 际支 付 现 金 之 间 的差 额 ,确 认 ( )投 资性 房地 产 准则 为上 市 公 司盈 余管 理辟 出新径 二 为债 务 重 组 利 得 , 计入 当期 损 益 。从某 种 程 度 上 讲 ,修 订 后 的新 新 《 资 性房 地 产 》准 则 规 定 ,在 有 确 凿 证 据 表 明 投 资 性房 准 则 决 定 将 债 权 人 让 步 而 导 致 债 务 人 被 豁 免 或 少 偿 还 的 负 债 计 入 投 地 产 的 公 允 价 值 能够 持 续 可 靠 取 得 的 情况 下 ,可 以对 投 资 性 房地 营 业 外 收 入 , 而 不 再 计 入 资 本 公 积 , 客 观 上 为 上 市 公 司 增 加 了 调 产 采 用 公 允 价值 模 式 进 行 后 续 计 量 。采 用 公允 价 值 模 式 计量 的 , 节 利 润 的 手 段 。 因 为 这 对 上 市 公 司 , 特 别 是 一 些 无 力 清 偿 债 务 的 不 对 投 资 性 房 地产 计 提 折 旧或 进 行摊 销 ,应 当 以资 产 负 债表 日投 公 司来 说 ,一 旦 获 得债 务 全 部 或 部 分豁 免 ,其 收 益将 直 接 反 映在 资 性 房 地 产 的 公允 价 值 为 基 础 调 整其 账 面 价 值 ,公 允 价 值 与 原账 当期 利润 表 中 ,可能 极大 地 提升 其每 股 收益 水平 。 面 价 值 之 间 的 差额 计 入 当期 损 益 。在 现在 物 价 房 价 上 涨 飞 快 的 时 可 见, 正是 新 的债 务重 组 准则 挽救 了该 上 市公 司 的命运 。 代 背 景 下 ,这 两者 的人 调 账 差 额 一般 会 计 入 “ 业 外 收 入 ” ,这 营 ( )借 款费 用 资本化 的新规 定有 利 于上 市公 司盈 余管 理 六 就 改 变 利 润表 的数 据 ,成 功 的 实 现盈 余 管理 的 目的 。在 我 国 目前 新 准 则 规 定 : “ 合 资 本 化 条 件 的 资 产 , 是 指 需 要 经 过 相 符 的 市 场 环 境 里 , 上 市公 司 投 资 性 房地 产物 业 往 往 都 以历 史 成 本计 当长 时 间 的 购 建 或 者生 产 活 动 才 能达 到预 定 可使 用或 者 可 销售 状 价 ,上 市 公 司有 可 能 出于 操 纵 利 润 等 目的而 将 成 本 计 量 模 式 随 意 态 的 固定 资 产 、 投 资性 房 地 产 和 存 货等 资 产 ” , 这从 范 围 上拓 展 变 更 为 公 允 价 值计 量 模 式 :另 一 方面 是投 资性 房 地 产 的 定 义 为为 了 盈 余 管 理 的 手 段 。 同 时 , 如 果 相 关 资 产 的 构 建 或 生 产 占 用 了 除 赚 取 租 金 或实 现 资本 增 值 ,或 两 者兼 有 而 持 有 的房 地 产 ,少 数 公 专 门借 款 的一 般借 款 , 累计 支 出 加�
论债务重组的盈余管理
从案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债务重组过程中,企业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市场环境、企业经营状况等,以制定合适的盈 余管理策略。
企业需要关注债务重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包括对利润、现金流等方面的影响,以便及时调整策 略。
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确保盈余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
企业需要关注债务重组后的企业价值,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提高经营效率等方式,实现企业价值 的最大化。
提高公司业绩: 通过调整盈余, 使公司业绩更好 看,提高投资者 信心
避免亏损:通过 调整盈余,避免 公司出现亏损, 影响公司形象和 股价
税收筹划:通过 调整盈余,实现 税收优化,降低 公司税负
满足监管要求: 通过调整盈余, 满足监管机构对 公司业绩的要求, 避免受到处罚
PART 4
债务重组与盈余管理的关联性
债务重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债务重组可以降低企业的财务费用,提高盈利能力 债务重组可以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偿债能力 债务重组可以减少企业的负债规模,提高资产利用率 债务重组可以优化企业的财务报表,提高投资者信心
盈余管理在债务重组中的应用
盈余管理可以改变债务重组 的会计处理方式
盈余管理可以影响债务重组 的财务效果
债务重组的目的是帮助债务人恢复财务健康,避免破产,同时保护 债权人的利益。
债务重组的目的
减轻债务负担:通过债务重组,企业可以降低债务总额,减轻还款压力。 改善财务状况:债务重组可以帮助企业改善财务状况,提高盈利能力。
优化资本结构:债务重组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降低负债率,提高资产负债比。
提高经营效率:债务重组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PART 3
盈余管理的概念和动机
盈余管理的概念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动机探究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及动机探究上海财经大学数量经济学专业08级张溪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有关会计法规的变化,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存在诸多的问题。
加强对盈余管理这一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会计理论的发展,而且还会对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改革,甚至对企业的会计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盈余管理是指在不违反法律,会计制度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管理当局利用因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不完善性而产生的漏洞缝隙和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出于一定的动机对企业的盈余进行调节的一种管理行为。
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手段1.利用会计政策的变更和会计估计按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可以在国家法律、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需要的会计政策。
所有的会计政策又是由企业管理当局来选择的。
这样,管理当局会基于自身的立场,选择满足于自身目标需要的会计政策。
新准则体系中,可以利用的手段有: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选择新准则要求公司对固定资产使用寿命、折旧方法及预计净残值的改变都作为会计估计变更处理,且至少每年复核一次,其中存在较多会计选择与职业判断,管理当局可利用会计估计变更按照自身的目的来改变使用寿命、折旧方式等。
再者,由于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错综复杂,而固定资产使用期限一般较长,在这一较长的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内,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客观情况总在发生变化,因而也就容易找到支持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理由,这使得企业管理当局通过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实施盈余管理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⑵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现行会计准则中,上市公司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个别认定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方法进行核算。
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存货发出成本的核算由加权平均法改用先进先出法有高估本期利润的效果。
⑶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更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当投资企业占被投资企业权益的20%以上并对被投资企业有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否则只能采用成本法核算。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研究
上市公司的盈 余管 理已经成了我 国上市公 司存 在的一个 十分普 遍的 问题 , 0 6 2 0 年2 月 1 日财政 部发布 的新会 计准 则, 建立与 我 5 在 国市场 经济 相适应、 与国际惯例相 趋同的会 计 准 则体系的同时, 极大 地影响 到上市公司的盈 余管 理活动。 一些 惯用的盈余管理手段将受 到 抑 制。 而新 的盈 余管理手段将随之催生 。 新 会计准 则 对上市 公司 盈余 管 理 的 抑制 新 会计 准则 充分 吸收了国际 会计 准则 的 做法, 并考虑 我 国特 殊 的经济 环境 和 会 计环 境 , 对旧会计 准则进行 修订的 同时, 在 又新增 了 一系列的 会计规范 , 形成一套较 为完善的准 则体 系。 新准 则减 少了 会计 估计和 会计政策 的 选择 项 目, 大压缩 了 大 企业 进行盈余管 理的空 间, 能更加 全面地规范 企 业的会计 行为。 但在 新 准则体系下, 盈余管 理可借用的空 间有消 有 长, 总体上消大于长 。 新 会计 准则在 以下几个方面 有效 地 压缩 了盈余管理 的空间: ( 长期 资产减 值不允许 转 回。 企业 一) 会计 准则第8 一 号一 资产减值 》 中规定 “ 计提的 资产减值损失一 经确认, 在以后会 计期 间不 得转 回” 按 照新的 会计 准则 , 。 长期 股权 投资 减值准备 、 固定 资产减值准 备、 建工 程减值 在 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计 提后不能冲回。 只能在处 置相关资产后再 进行 会计处理 。 ( 存货管理变 革。 二) 新会计 准则的存货 发 出计价 方 法取 消 了后 进 先 出法 、 动 平均 移 法, 相应缩 小了企 业选择 存货发出计价 方法的 范 围。 使企业 利用变更存货发出计价 方法来 调节当期 利润的惯 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 , 使 企业账面上 反映 的都是存货的实际成 本, 而没 有被人为调节。 ( 合并财 务报 表 准则的颁 布, 三) 扩大 了 合并报表 范围, 要求同一控制 下的企 业合并 并 以账 面价值 为 基础进 行会 计处 理 。 过 降低 通 经营状况不好 的子公司的投资 比例 , 将其从合 并 范围中剔除 , 或提高盈利状 况好的被 投资单 位 的投资比例。 其纳入合并范 围可以提 高企 将 业 上市公司整 体业绩 。 ( 完善 了 计披 露 的要求 , 强了企 四) 会 增 业 经 常性 和 非 经常性 损 益 信息 的透 明度 。 新 准 则对损益 披露 的要 求随处 可见, “ 务报 除 财 告 列报” 准则外 , 其他 各具 体准 则几乎都 有要 求。 这些财 务报 表列报要求 不仅可 以使 财务报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doc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及治理建议论文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研究中,盈余管理问题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
盈余管理通常来说是公司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选择性的采用有利于自身规划的财务及非财务手段,改变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已经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趋势。
随着近年来我国监管机构对市公司信息披露工标准性不断增强,以及广阔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使用程度不断提高,使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根据上市公司所处的不同时期,盈余管理的动机也是不同的。
(一) IPO上市的动机在目前阶段下,公司融资活动偏好于股权性融资,为了满足自身开展所需资金的需要,大多数公司把IPO作为解决资金问题的第一选择。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方法》的相关规定,在主板上市的上市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
按照《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方法》的相关规定,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盈利标准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
中国证监会根据申请在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公司规模及行业性质不同,对盈利性及成长性分别提出了要求。
但无论是在主板还是在创业板上市,公司能否上市及募集资金规模的大小,获利能力均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企业进行IPO申报时,需要提供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根本财务资料。
因此,为了获得上市资格,特别是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的中小型企业,在盈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
经过粉饰的盈余不仅有助于公司获得股票发行上市的资格,还可以提升企业的股票定价水平,以最大限度从证券市场筹集到资金。
盈余管理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一、选题意义盈余管理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对其研究还不到十年的历史。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资本市场的日趋完善,涌现了许多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已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实证会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适度盈余管理是公司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它可以同时使得公司契约的相关方都获利,但是滥用盈余管理则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误导了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因此,应采取相应措施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尽量减少盈余管理的负面影响。
为了约束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20世纪90年代初财政部便提出了建立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总体目标,至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共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理念先进、体系完整,充分体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以及对盈余管理有意识的遏制。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会计准则客观上扩大了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
新会计准则下的盈余管理对促进盈余管理研究继续深入和取得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盈余管理是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与会计准则有着紧密联系。
本课题力图从不同视角并结合国内外不同学者的观点对基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给出自己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着重剖析了新会计准则对公司盈余管理的遏制和新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可能途径,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国外研究者都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以William R Scott为代表。
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由于经营者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会产生浓厚的兴趣,经营者在一系列的会计政策中选择时,会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这种观点认为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
第二种观点是看Katherine Shipper(1989)在信息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与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作者:王丹丹赵丽萍来源:《商业会计》2013年第24期摘要: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不同选择,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不同。
我国拥有投资性房地产的大部分上市公司主要应用成本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法,以2009-2011年对投资性房地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共24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投资性房地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营业毛利对利润的贡献相比,这些上市公司更趋于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盈余管理。
关键词: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计量公允价值计量盈余管理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运用成本计量模式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而不同的后续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大为不同,这一问题已引起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关注。
目前,我国相关学者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与盈余管理的研究主要采用了规范研究法,并且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近年来房价的上涨导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企业大幅提升了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价值,净利润不断上涨。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加剧了利润的波动;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投资性房地产不计提折旧与摊销,冲抵了企业的费用,增加了企业的利润。
由于我国对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盈余管理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较少,本文在对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仍对投资性房地产运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原因,成本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法,研究了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二、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在我国上市公司的选择及运用(一)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择的基本现状虽然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进行后续计量时,可以选择成本计量模式或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但我国绝大多数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上市公司依旧采用成本计量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研究--万科集团案例研究
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研究--万科集团案例研究摘要:少部分上市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把公司的账目处理得更加好看,以此发挥一些特定的经济效应。
但此举也会带来信任危机和投资者损失等负面影响。
在强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规范公司盈余管理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万科集团为例,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和治理机制,结合万科集团实际运作中的盈余管理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促进我国上市公司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机制、万科集团、对策建议Abstract:A small number of listed companies improve the company's finances by mean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certain economic effects. However, such measures also bring negative effects such as trust crises and investor losses.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standardizing the company’s earnings management have become urgent problems to be addressed while strengthening the company's governance structu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earnings management in China's listed companies with the case study of Vanke Group, analyzes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problemsin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Vanke Group,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 listed companies.Keywords: list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governance mechanism, Vanke Group, policy suggestions1. 引言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的代表,承担着社会责任,必须遵守各种规定和标准,合法合规经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市公司投资性房地产与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研究作者:彭卉熊梦云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35期一、引言盈余管理作为现代会计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理解的侧重点不同,目前仍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Katherine Schipper (1989)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管理人员为了获取私利而有目的的干预对外会计报告过程的一种“披露管理”行为。
Scott提出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的手段。
如果管理人员在一系列会计政策中自行选择,很自然会选择那些自身效用或者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
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章永奎,刘峰(2002)认为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为了特定目的面对盈利进行操纵的行为”,特别指明“盈余管理并非限制在会计原则或者会计方法内”。
企业基于不同动因会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本文通过分析企业在投资性房地产和债务重组两个方面的盈余管理来看如何遏制盈余操纵。
二、投资性房地产盈余管理手段分析(一)利用投资性房地产定义进行盈余管理在业务中,只有符合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条件下才可以定义为投资性房地产,但是在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中出现的核心词“资本增值”却无法落实到具体增值多少,企业可以根据主观称该资产是为了增值,将该资产定义为投资性房地产,为后续利用该资产进行盈余管理埋下伏笔。
(二)利用后续计量方法选择进行盈余管理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一投资性房地产》,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实行。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
首先,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需满足的条件来看,在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并能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
那么当无法从市场取得公允价值时,采用的估值技术将带来很大的主观性。
现行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一直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估值模型的选择和关键参数的设定缺乏必要指导和规定。
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评估机构或者评估价格作为公允价值。
若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相比,现在的投资性房地产市场已经是一个价位很高的市场,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这无疑体现出企业丰厚的净资产,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于上市公司则有利于企业进行融资,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实施并购重组。
同时在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条件下,投资性房地产每期公允价值的增加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能在当期确认为收益,这都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利润。
并且,由于税法不将资产重估增值的收益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不会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
其次,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无需计提折旧或者摊销,那么在历史成本计量下本需计入费用类的这部分金额便无需再计,同时意味着增加了利润。
例如海南航空在2009年通过董事会决议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将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改为公允价值模式。
根据准则进行追溯调整后,2008年合并报表层面投资性房地产增加447万元,减少营业成本442万元,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07万元,最终减少净亏损999万元。
2009年合并报表层面投资性房地产增加投资性房地产6. 8亿元,减少营业成本1902万元,增加公允价值变动损益5. 9亿元。
变更直接导致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由- 1. 14亿元变为3. 34亿元。
通过会计政策的变更,海南航空的累计亏损减少了4. 52亿元。
这一实例无疑体现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利润弹性。
(三)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转换进行盈余管理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因为无需进行折旧或者摊销,这一规定给企业增加了盈余管理的手段。
体现在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与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中。
首先,当从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时,一方面,无需计提折旧与摊销,减少费用,增加利润。
特别是对于闲置的建筑物来说,本只能作为固定资产,并且每期还需计折旧或者摊销,如若将其出租,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且减去折旧费用。
另一方面,由于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的期间则不得转回。
固定资产本不可以转回的资产减值准备,通过转换,改变了用途,转销资产减值准备,这无疑增加了净利润。
其次,当在适当的时候再次从投资性房地产转换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所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给企业带来了利润收益,并增加了资产的账面价值。
以达到美化报表的目的。
三、债务重组盈余管理分析(一)利用债务重组范围界定进行盈余管理新准则下,债务重组是指债务人在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
在定义中的几个关键词让定义变得模糊。
一方面对于何为“财务困难”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另一方面,“让步事项”若未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将会导致债务重组并未作出实质性的让步。
(二)利用关联方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由于上市公司的债权人多是大股东,那么利用这样的关联方来实现豁免债务或者少偿还负债使重组交易本身不具有公允性,无疑给企业带来了扭亏为盈,或者合法摘掉ST帽子的机会,这清晰体现了操纵利润的空间。
(三)利用债务重组损益进行盈余管理一方面,新债务重组准下重组产生的收益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即营业外收入。
特别的,在转让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时,不仅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同时确认转让资产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这无疑会为公司的当期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为盈余管理预留空间。
另一方面,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会造成收入和费用的不配比原则,也不符合资本保全的原则,巨额债务重组利得可一次计入当期损益无疑成为美化报表的捷径。
因此原本期望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恢复到正常状态,不能期望其在短期内见效,而应将收益分在一个或者几个会计期间进行。
例如2007年的沧州化工(600722)便从债务重组中获得了巨额利润。
债务重组收益高达19.86亿元,是报告利润总额的2倍、营业收入的8倍:当年基本每股收益竟达2.68元,若剔除巨额债务重组利得,沧州化工2007年实际净亏损7.10亿元。
同时,沧州化工控股子公司沧井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年产23万吨PVC装置2007年一直处于停产状态;2007年5月老厂区年产6万吨PVC生产线也被迫停产,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大幅下降。
可见,通过盈余管理,公司大大改观了当时的报表,但这些漂亮的数字并没有任何经营上的实际意义。
(四)利用债务重组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在新准则下,一方面,非现金资产清偿某债务时,规定以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和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债务重组利得,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差额作为转让资产损益。
另一方面,当债务转为资本时,规定以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与股本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总额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
这些会计处理中引入的公允价值,如同在上述投资性房地产中讨论过一样,我国多数非现金资产在没有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企业便会通过资产评估机构来估值,这无疑给了企业人为提高公允价值的机会,进而提高每股收益,改变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
四、结论与建议(一)结论本文详细探讨了投资性房地产和债务重组中的盈余管理手段及防范措施,从每类资产或交易的定义应明确界定到会计处理中可待改善的部分,都可看出会计准则应严谨求真的重要性。
同时企业也应该清晰认识到盈余管理只是实际盈余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分布,通过账面数字来提高盈利并不能使企业长期发展下去。
在不断完善会计准则的同时,如何去完善市场监管政策也应给予极大的关注。
如此双管齐下,不合理的盈余管理现象相信会得到抑制。
(二)建议一是规范投资性房地产的界定。
一方面,若将某资产作为出租的建筑物或者土地使用权而言,那么租赁协议各方面的资料应该充分地具备,不能有任何的缺漏,以经营租赁租入土地使用权转租后不能再划为投资性房地产。
另一方面,持有并准备增值后的土地使用权,定义中也归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但是由企业管理当局仅作书面决议而没有硬性条件来界定很容易产生主观的盈余管理,模糊的概念应从定义中删除,建议该类准备增值的土地使用权先划入无形资产,待出租时各类资料具备的情况下再转为投资性房地产。
二是限定投资性房地产与其他资产之间的双向转换。
在公允价值模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与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转换时,可以限定转换以后的本会计年度以及以后的两个不能再次转换,无法预料的特殊状况下除外,这些特殊状况将由相关权威部门作出界定。
这样不仅可以一定程度限制企业随意转换,也可以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是明确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选定条件。
在后续计量模式选择中,一方面对于不同的情况建议采用不同的模式。
相应对于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或者建筑,取得的租金收入是确定的,和市价不会有太大相关,这类资产建议使用成本模式。
若使用公允价值模式,公允价值的取得一定要严格进行。
否则不能进行模式转换。
取得的公允价值与该资产成本模式下的账面价值差额占账面价值的比例超过某个值,如10%,方可以转换。
这样既可以保证企业资产真实反应市场价格的变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随意进行模式转换。
另一方面,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不计提折旧或摊销,这一点也是企业在转换模式时想要利用的盈余管理手段之一。
建议仍然在此模式下进行折旧或摊销,并以每年期末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来计提下一年的折旧或者摊销额,不仅使得遵从收入费用配比原则,也降低此处的盈余管理空间。
四是通过行政手段严格规范公允价值取得方式。
如今市场上大部分企业都是从各种资产评估机构中获得估值,建议一方面,可以为某些类资产的市场指定一个专门对其估值的部门,如国土资源部对于投资性房地产可予以权威估值。
从此处公布出来的估值作为市场上的标准估值,企业不得引用其他处估值作为公允价值。
同时,该部门也应该将其评估的各类详细信息进行公布,如评估方法的选择、评估假设、评估模型的选择、评估参数的选择、评估的过程及结果等信息。
企业应该提供详细真实的资产详细状况,如物业的名称、所在位置、基本概况、产权情况、抵押或担保的状况、价值类型的定义。
若未形成稳定市场的资产类,财政部应对于其使用条件,应考虑的各种因素,确定公允价值的程序和方法等做出严格的规定,以制止因此而可能导致的盈余管理。
五是规范债务重组界定。
债务重组定义中的“财务困难”建议量化到与公司的盈利状况联系起来,对于上市公司。
若存在以下条件之一,则认定为财务困难。
条件一是最近一年连续亏损,条件二是因为三年连续亏损,股票被暂停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