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天津奥租界的设立与收回
1860年天津开埠后英法美德日俄比意奥九国租界区域究竟是如何划分的?
1860年天津开埠后英法美德日俄比意奥九国租界区域究竟是如何划分的?天津曾是九国租界。
1914年出生于天津的美国人约翰·赫西,在回忆文章中描述过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他说:“我生长在一个多么奇怪的城市!用三四个铜板,我就能坐着黄包车从我在英格兰的家到意大利、德国、日本或者比利时。
我步行到法国上小提琴课,还经常过河去俄国,因为俄国人有一个美丽的树木繁茂的公园,公园里面还有一面湖水。
”一、英租界1860年12月17日天津英租界开辟,初期面积约460亩,位置在海河西岸,紫竹林村。
早期开发的速度有点儿慢,十年后,英租界才建成了第一条马路——从老海关大楼到利顺德饭店的维多利亚道(今解放北路营口道至开封道一段),这也是天津各国租界中修筑的第一条路。
1897年3月,天津英租界向西扩展到墙子河(今南京路),增加面积1630亩;1902年10月,面积仅为131亩的天津美租界并入英租界。
1903年1月14日,“英租界推广界”(今五大道)正式确立,天津英租界总面积达到六千余亩。
英租界内建成了成排的高楼大厦、密集的道路交通网。
道路上的汽车数量增加得太快了,以至于路口不得不设立交通巡捕。
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出于安全考虑,华界居民不断向英租界迁移,租界中的中国居民占了绝大多数。
不久,日本人成为天津实际的主人,英国驻军列队离开了兵营,再也没有回来。
(英租界维多利亚公园 - 五大道)二、法租界1861年,《天津紫竹林法国租地条款》正式签订,法租界之东、北两条边界均临海河,西至海大道(今大沽北路)以东巴黎路(今吉林路)附近,东南接英租界,面积约360亩。
19世纪后期,法租界当局通过越界筑路等方式,蚕食海大道东北尚未划入法租界的地段,又越过海大道继续向西南扩展。
法国驻津领事杜士兰又与日本驻津领事郑永昌私相授受,把今锦州道与沈阳道之间一段土地让与日本人。
这样,法租界地界改为:东北临海河、北部从马家口沿今锦州道向西至墙子河、南沿今营口道向西至墙子河,占地面积达2360余亩。
天津意大利租界欧式建筑
天津意大利租界欧式建筑1900年10月,意大利驻华公使萨尔瓦葛以“为了有效的保护意大利人在商界及航运方面的利益”为由,下令参加八国联军的意军,占领海河东北岸,俄军占领区以西,占地700余亩的地段。
这个地区临海河一带是一片露天储盐场地,其余地方多为沼泽和垃圾堆。
随后与清政府进行了关于开辟意大利租界的交涉。
在1902年6月7日,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新任意大利驻华公使嗄里纳签订了《天津意国租界章程合同》天津意租界内设有完善的服务设施,包括俱乐部、意国花园、菜市和警察局(兼管消防),但是由于面积狭小,水、电等公用事业是利用毗邻的他国租界。
1914年,意租界将大马路,也就是现在的建国道修筑成沥青柏油路,这是天津第一条现代化的柏油路。
随后又陆续将各条道路均建成柏油路面。
意大利对华贸易有限,来华商人不多。
但天津意租界位置优越,面临海河,东南侧紧靠京奉铁路天津站,是房地产开发的理想处所。
费洛梯上尉注意市政建设,移植了意大利城市建设思想,在区内建设了大量地中海风格住宅,意式建筑角亭高低错落,满眼圆拱和廊柱,广场、花园点缀其间,将其发展成一处高级住宅区。
在意式建筑中,既有公用风貌建筑,又有名人名楼。
其中回力球场、圣心堂、原意大利领事馆和兵营等是比较著名的公用风貌建筑。
回力球场是由意大利工程师保罗—鲍乃弟设计的,离马可-波罗广场不远,属意租界的中心位置。
回力球场建于1932年—1934年,建筑为意大利塔式,十分雄伟壮观,充分体现了意大利建筑的特色和南欧的摩登建筑风格。
回力球场和赛马场一样,也是一个借运动竞技为名,公开设赌抽头的场所,是天津最大的赌场。
新中国成立后,将原回力球场设施拆除,改建成第一工人文化宫。
圣心堂位于建国道,1922年由意大利天主教会兴建。
东、西、北三面外凸,堂内大厅上层呈八角形,有圆拱窗。
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典型教堂建筑。
原意大利租界领事馆位于建国道52号,是1930年意大利政府颁布《天津意大利租界章程》后,为驻津领事建造的。
天津的旧城新貌
天津的旧城新貌天津的旧城新貌: 鼓楼与旧城, 估衣街, 意大利租界“天津”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天子之渡口”的意思,是明朝皇帝朱棣想到自己夺取帝位成功,始发于渡过沽河,于永乐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西历1404年12月23日),传谕旨“筑城浚池,赐名天津”。
1. 天津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明朝1427年的道教宫观玉皇阁,在古文化街旁边,面对三岔河口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曾经有九个国家在天津沿海河两岸开辟租界。
它们是:天津英租界,1860年。
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占英租界。
天津美租界,1860年。
1902年并入天津英租界。
天津法租界,1861年。
天津德租界,1895年。
1917年收复。
天津日租界,1898年设立,1903年开发。
天津俄租界,1900年。
天津意租界,1902年。
天津奥租界,1902年。
1917年收复。
天津比租界,1902年。
20世纪初,各国进行吹泥垫地,疏浚了海河航道,又用泥沙填平租界中的沼泽,改善了天津的投资环境。
天津发展成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
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正式收复各国租界。
2. 百年前天津地图,图中央的天津老城以鼓楼为中心,以东马路,西马路,南马路,北马路为界,是一个长方形(ZT)各国租界在右下方以不同颜色标出。
河左侧由上到下是日租界,法租界(粉色),英租界(墨绿,美国人放弃了租界,被英国人并在一起),德租界(红)。
河左侧由上到下是奥匈帝国租界(浅蓝),意租界(绿),俄租界(赫,两块),比租界(蓝)。
法租界是商业上最繁华的地区,而英租界是金融中心。
本文后边将介绍保存完好的,意租界地区的老楼新貌。
另一个保存较好的地区是英租界,有很多漂亮的小洋楼和名人逸事,留待以后,等功力深厚的顾大侠有时间给大家介绍。
俄国人很贪心,一块地还嫌不够,又割去一大块土地。
在列强侵略中国的年代,强盗们强占的土地基本都收回来了,只有被沙皇俄国强占的外兴安岭直到太平洋那一大片肥沃土地,连同地下的石油矿产,地上的森林,共约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无法收回了。
穿梭在天津的老租界
穿梭在天津的老租界“五大道”是对成都道、重庆道、大理道、睦南道、马场道这五条路,以及周围共22条道路的总称,这片区域在清末时被英法列强占为租界,当时,各国纷纷驻兵建房,一座座不同风格的建筑就在这不大的区域里纷纷建立起来。
时间已过去了百年,但这些建筑却很好地保留了下来,因此,这片区域被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天津基本没有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街道,大部分都是斜街,马场道虽是五大道中最宽的,但也不例外。
这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路,也是各色西洋建筑最集中的区域。
19世纪末,英籍德国人德璀琳在这一带开设了一个赛马场,于是就以这里为起点,铺设了这条从英租界通向赛马场的道路,马场道的名字也就因此而得。
走在这条街上,两边都是不同风格的小洋楼,幽雅的外观,精致的细节,让人不时停下脚步,仔细观看。
而在这些小洋楼中,最引人注目的,恐怕要数现在的天津外语学院,这个高大气派的建筑,当年曾是法国工商学院,建筑群至尽保存完整,就连当年的小教堂,如今也还在。
顺着马场道旁边的小路,穿过居民区,就是另一番景象,睦南道虽和马场道仅一街之隔,却要清净很多。
因为僻静,当年很多名人就把自己的家安在了这里,眼前的一栋房子,是张学良二弟张学铭的住宅,而在相隔不远,还分别有孙殿英、李叔福、高树勋等曾经居住过的旧宅。
这条路上最显眼的,也是最具观赏价值的,是张作霖三姨太许氏旧宅,这房子是按英国乡间别墅的模样盖的,而距此不远的某军阀的宅子,与之比起来就显得土气很多。
五大道的每个历史建筑,不但保存完好,还会在门外有文字说明,什么风格、年代、曾经的主人都写得很清楚,让到这里来的游客即使没有导游也能了解得很清楚。
这些老房子如今多是办公机构,周末的时候大门紧闭,更加透出一丝神秘,很多故事,都曾在这里发生。
其中比较有名的,可能要算“箱尸案”。
大理道23号曾是某富商的宅邸,他伙同情人,德国混血女子施美丽杀了原配夫人董氏,将其肢解后装在箱子里偷偷运出,又假报失踪。
但终究被查出,从而成了当时天津轰动一时的大案。
天津法租界
天津法租界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中国,多个城市出现了外国租界,成为了不同国家势力范围的象征。
其中,天津法租界作为法国在中国设立的一个租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天津法租界的历史背景、建立情况、影响力以及最终的命运。
背景天津法租界创建于1860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混乱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压力,各大国争相在中国设立租界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法国作为列强之一,也参与了这场角逐。
天津作为一座重要的商港城市,自然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之一。
建立1860年,法国和清政府签署了《北京条约》,其中规定法国在天津设立了一个租界。
这一租界位于天津城的西南角,占地约3.78平方公里。
法国通过修筑法国式建筑、引进西方商业和文化,逐渐将这片土地改造成了一个具有法国风情的城市。
影响力天津法租界的建立,极大地推动了天津城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里,西方的文化、科技和商业得以融入中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法租界也成为了各国商人和外国侨民的聚集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命运然而,随着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的兴起,各个租界的存在也备受质疑。
在1943年,法租界终告结束,这一块曾经繁华的烟火地也变得冷清起来。
不过,它留下的建筑、历史和记忆,依然在今天的天津城中流传着,让人们回想起那段独特的历史时期。
综上所述,天津法租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符号,它承载了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
尽管已成为历史,但它的影响却依然存在于今天,成为了天津城市发展的一部分。
愿我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珍惜历史,珍惜和平,共同建设美好的未来。
海关老照片——天津租界一组
海关老照片——天津租界一组
营口道——繁华与市井混搭,留着老天津的味道…
原天津海关又称为津海新关,因为外国人主办,关长也皆为外国人,又被称为“洋关”。
营口道前身一经修好,第一任津海新关税务司便迫不及待地将海关迁到了这里。
(海河边的津海新关)
原先的津海新关只不过几间平房而已,但当有“大清第二外交部长”的德璀琳入驻这里时,津海新关已成为了海河边最醒目的建筑之一。
这德璀琳可不是个简单人物。
大清邮政、大龙邮票、开办天津第一所西医院、北洋大学前身博文书院……他的存在直接推动了天津近代的历史发展。
而他更是与清末著名大臣李鸿章交好。
1888年,应德璀琳之邀,李鸿章亲笔书写“津海新关”四字牌匾。
这四字每字约40厘米见方,笔法苍劲有力、方正饱满。
(津海新关牌匾现存中国海关博物馆·广州)
津海新关的大变样发生在日据时期。
1941年起,先后扩建了东西翼的办公楼和中央塔楼,建筑风格已经偏日式,原二层砖楼的模样已看不出来。
西翼办公楼侧后又加盖了三层宿舍楼。
我们今日所见津海关的模样才初具雏形。
1860年底清政府同意英国在天津设立租界,作为领事官署和商民住房及栈房之用。
至1945年,法、德、俄、美、日、意、比、奥等国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协议相继在天津老城东南部设立了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的租借地,称“9国租界”。
1945年侵华日军投降后,天津租界收回。
1943年天津法租界的“收回”
1943年天津法租界的“收回”作者:吕颖刘英奇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9年第11期摘要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配合“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提升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南京汪伪政府在日本的扶持下展开了“收回”租界的运动。
从天津法租界“收回”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来看,虽然维希政府被迫同意将租界移交给汪伪政府,但也以文化和教育等为名成功地保留了大量租界资产并仍享有治外法权。
汪伪政府此举并非是反殖民化和民族解放运动,而是为了配合日本排挤西方在华势力,实现独占中国的战略意图,因此没有获得中国民众的认同与支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欺骗中国民众,提高其傀儡政权的社会声望,日本当局直接授意和操纵汪伪政府展开了“收回”租界的运动。
由于法国维希政府与日本同属轴心国阵营,其通过与汪伪政府的谈判,成功地保留了法租界内的部分资产并继续享有治外法权。
尽管双方所达成的协议并不为国民政府和战后的法国政府所承认,但它所造成的既成事实给战后中法两国的谈判带来了不少的变数和挑战。
关于在华法租界的收回问题,学界的一些相关研究有所涉及。
①而本文以1943年天津法租界的移交详情为视角,结合法国外交部档案馆巴黎分馆、南特外交档案中心以及中国历史第二档案馆的档案,分析维希政府对华所采取的外交方针,并揭示出法租界“收回”的欺骗性本质。
1940年3月,日本扶植的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后,很快便配合日本方面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提出了“收回租界,撤废治外法权”的口号。
法国人对此举有着清晰的认识。
5月6日,法国驻上海领事鲍黛芝(Marcel Baudez)致法国外长保罗·雷诺(Paul Reynaud)的信中写道:“日本在华,特别是在上海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取缔租界。
这一行动符合其‘新秩序’政策,代表着黄种人的胜利,并会提高服务于日本的中央政府在中国人眼中的威望。
”②同一时期欧洲的国际局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940年7月,面对纳粹德国节节败退的法国政府宣布投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菲利普·贝当(Philippe Pétain)在维希成立了听命于德国的傀儡政府。
中国历届政府收回外国租界的时间表
中国历届政府收回外国租界的时间表
一、北洋政府:
1917年,中国收回奥匈帝国和德国在天津的租界,这是由于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战胜国,而德奥为战败国。
1924年,苏联宣布放弃原俄国在华租界。
1922年,中国收回已被日本侵占了八年之久的包括青岛在内的胶州湾原德国租借地。
二、民国政府:
1927年,收回汉口英国租界。
1927年,收回九江英国租界。
1929年,收回镇江英国租界。
1931年,收回天津比利时租界。
1943年,废除天津和广州的英租界及英、美、比三国在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
求近现代发生在天津的重大历史事件
求近现代发生在天津的重大历史事件
1860年被辟为通商口岸后,曾经有九个国家在天津沿海河两岸开辟租界。
20世纪初天津发展成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
1913年4月,撤销天津府,只保留了天津县。
1917年,中国与德奥宣战,收回德租界和奥租界。
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占领天津,南京国民 *** 设立“天津特别市”。
1930年6月,天津特别市改为南京国民 *** 行政院直辖的天津市。
11月,因河北省省会由北平迁至天津,天津直辖市改为省辖市。
1937年7月底,日军占领天津。
英法意三国租界成为孤岛。
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占英租界。
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 *** 同时正式收回各国在天津的租界
1949年1月15日,经过激烈战斗, *** 林彪部攻占天津。
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复为中央直辖市至今。
1984年,天津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2006年,天津被外界普遍认为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最富有潜力的城市,天津跃升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
天津租界文化
1.
2.
3.
4.
1860年12月17 日,清政府允 许了英国公使 卜鲁斯设立英 租界的要求, 列强在天津设 立的第一个租 界——天津英 租界开辟。
1860年至1945 年期间,最高 峰时有9个国家 在天津设立租 界
1945年,中华 近代各国租界中
民国政府在对 建设的具有各国
日战争胜利后, 风格样式的建筑
意 式 风
如今,意大利风情区已经成为中国国 家4A级旅游景区。
情
区
。
泰
安 道
2010年3月起,天津市开始在原天津英租界以解放 北路为核心,对泰安道及周边地区的历史街区进行
英
修缮并建设配套建筑,形成泰安道英式风情区
式
风
情
区
法 式 德 式
新的法式风情区将以中心公园为核心,东至营口道,西至赤 峰道,南至新华路,北至和平路,在四至范围内的丹东路、 承德道、辽宁路相互交叉,呈放射状向六面分布,未来的中 心广场就坐落在交叉点上。四周将开辟环行商业步行街,并 将改造欧式建筑外檐、商标品牌街区、主题街区夜景、雕塑 小品、街区路灯和街心咖啡亭,让市民逛街时感觉宛如身在 巴黎。
正式收回天津 在中国接收后得
的最后两个租 到了不同程度的
界,标志着天 保留,使得天津
津租界历史的 市中心城区依旧
结束。
保留着百年前的
道路结构和小洋
楼林立的建筑风格。源自 1天津海河意式风情区天津对租 界文化的 开发利用
2
泰安道英式风情区
3
法式风情区&德式风情区
1999年,天津市决定与意大利合作开发 天津意大利租界,建立中国·天津海河
视
多导演和电影的取景地。导演黄建新曾表示天津的 租界“建筑保存得很完整……非常有特色,甚至比
天津意式风情区考察报告
现 状
1902年6月7日,天津海关道 唐绍仪与意大利驻华大使签订了 天津意国租界章程合同》,划定 天津意租界的范围,介于奥租界 与俄租界之间,南临海河,北到 津山铁路,与法租界和日租界隔 河相望面积771亩。
成 因
广场周围别墅房顶多为意式角亭,有园亭、方亭之别,圆柱和方柱 之分,并分别用圆拱、平拱、尖拱、连拱、垂柱进行点缀。这些角 亭高低错落,构成优美的建筑空间,是亚洲仅存的一片原汁原味的 地中海建筑群。
班 姓 学
级: 名: 号:
指导老师:
天津意式风情区,前身为意大利在境外唯一的租
区 域 简 介
界,是天津市河北区的一处具有意大利风情的旅游 、 风景区,亦是亚洲唯一一处具有意大利风格的大型
建筑群,为国家级4A级旅游风景区。
1946年,天津意租界被中华民国政府收回,解放后,名人故居被作为 政府办公或分给国营企业和普通居民。02年当地政府企业对其进行保护 性开发并招商引资,08年开始对外接待游客,现已成为天津少有的特色 景点之一。
劣势:1.开发潜力不足,景 区作为一个一个历史名胜, 且位于市中心,发展潜力小, 无法扩大开发区域;2.基础 设施较欠缺,公厕、休息座 椅等较少;3.定位较单一, 貌似游客除了欣赏建筑和进 店消费再无其他;没有发展 为多元化的异域旅游景点; 4.规划欠缺方向感,天津作 为一个依海依河而建的城市, 使得初到者对方向很是迷茫。
意风区位置优越, 面临海河,东南侧 紧靠天津站,是房 地产开发的理想处 所,很多人都认定 这里的房地产会很 快升值,所以购地 建房者十分踊跃。
区内设有服饰街、皮具街、 旅馆街、娱乐街等工艺品商 店,还有为外商活动设立的 教堂及子女学校、金融机构 等。以现有的建筑、历史、 文化资源为基础,建成融旅 游观光、商业娱乐、工业加 工于一体的商贸旅游区。
【老照片】租界管理小史,从细节看殖民屈辱
【老照片】租界管理小史,从细节看殖民屈辱来到天津的游客,大多会到五大道和意风街转一转,欣赏这座城市中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租界建筑风格。
当年天津各租界之间的文化、制度、建筑风格甚至法律都不尽相同,往来穿梭于不同的租界的人,需要九国所批准的特殊证件。
那么,那里的人们怎样生活?租界在市政各项事业上与其他地方有着怎样的不同之处呢?“董事会主持事务范围很广,涉及租界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租界章程之议决、官吏之任免、公产之买卖、民地之监督、公有设备及公用事务之经营以及警察、财政、捐税,但凡关系租界生活之项目,莫不在董事会权限之内”英租界戈登堂夜景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通过与清朝当局签订条约,在天津设立的。
1860年,英国首先在天津设立租界,而天津租界在建设伊始多挑选在原天津市区(老城厢)周边及沿海河一带建设发展,大致在今日的和平、河西、河北、河东几个区。
据文史学者何德骞研究,以英法租界为典型代表,租界中的行政管理机构为工部局。
工部局最早出现在上海,之后在中国的各个租界地纷纷效仿,天津最早的英租界工部局成立于1862年。
何德骞说:“工部局中的最高权力机关为董事会,董事会的性质兼议决与执行两种功能,董事会由各国驻津领事主持,董事会的董事长由领事任命,而领事在董事会中还有一项职责,为监督董事会的日常工作。
”租界皆“司法独立”,董事会中除领事任命的董事之外,另一部分董事为租界居民通过各租界自行制定的选举法规公选产生。
据何德骞介绍,董事会以租界本国人为董事主体,他国人为辅助。
这些董事中有华人的身影,以英租界为例,英租界董事会由5人以上、9人以下之董事组成,其中至少5人属于英籍,1人属美籍,其余董事可以由华人担任。
董事会规定董事任期1年,任满后全体改选,遇有违反租界规章制度以及不尽职之董事,可以提议开会公决将其撤换。
“董事会主持事务范围很广,涉及租界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租界章程之议决、官吏之任免、公产之买卖、民地之监督、公有设备及公用事务之经营以及警察、财政、捐税,但凡关系租界生活之项目,莫不在董事会权限之内。
简述天津租界
简述天津租界租界是近代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列强武装侵略中国的产物,他们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强迫清王朝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在通商口岸强划居留地和贸易区,而不受中国政府管辖,形成“国中之国”。
天津租界始设于1860年,此后列强各国每发动一次大的侵华战争,天津的租界就增加和扩大一次。
至20世纪初,在天津城厢东南的海河两岸,先后设有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奥地利和比利时九国租界,成为全中国乃至世界上租界最多的城市。
天津英租界始设于1860年,是外国在天津设立最早的租界。
近代中国7个英租界之一,另外6个是上海英租界(不久并入上海公共租界)、汉口英租界、镇江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广州英租界和厦门英租界。
同时也是天津的9个租界之一。
天津英租界是天津的金融贸易区和最好的住宅区。
界址为:东临海河右岸(西岸),南至博目哩道(今彰德道),西至海大道(今大沽路),北至宝士徒道(今营口道)。
这就是所谓的“原订租界”。
1897年3月31日,天津英租界向西扩展到墙子河。
这个扩充界有1630亩。
1902年10月23日,面积131亩的天津美租界并入,成为天津英租界的南扩充界。
1903年1月14日,天津英租界再度向墙子河以西扩展了3928亩,称为推广界。
先后建成街道70多条此后,英租界又经过三次扩张:中日甲午战争后,英国擅自将租界自海大道扩张至墙子河(今南京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将原美租界并入英租界;不久,又继续将租界扩张至墙子河外。
至此,英租界东临海河,南沿马场道至佟楼,西至海光寺大道(今西康路),北沿宝士徒道与法租界毗邻,共占地6100亩,是各国租界中最大的一个。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天津英租界由中国政府正式收回。
天津法租界始设于1860年英租界设立之后。
界址为:东、北临海河右岸(南、西岸),西南至海大道(今大沽路),东南与英租界毗邻。
近代中国4个法租界之一(另外三个是上海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和广州法租界)。
到天津不得不去的地方天津租界(分布图8大租界详细历史)
到天津不得不去的地方天津租界(分布图8大租界详细历史)
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和比利时通过与满清当局签订条约在天津境内所占据的“国中之国”。
各租界区之间,文化、制度、建筑风格甚至法律都不尽相同,往来穿梭于不同的租界区需要九大宗主国所批准的特殊证件。
1860年,英国首先在天津设立租界,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在天津设立租界。
同时,天津也是中国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之一。
1945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对日战争胜利后,正式收回天津的最后两个租界。
天津租界是西洋文化和中国传统及地域文化承载体,是天津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北方最为繁华的“畿辅首邑”,见证了天津近代的繁荣和辉煌。
天津租界中具有各国风格样式的建筑在中国接收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留,使得天津老城区至今依旧保留着百年前的风格。
天津租界历史地图:
天津租界在建设伊始多挑选在原天津市区(老城厢)周边及沿海河一带建设发展,大致在今日的和平、河西、河北、河东几个区。
租界历史长达85年,宗主国留下了大量带有其文化符号的建筑,形成今日津门“万国建筑博览”之奇观;部分建筑在唐山地震中损毁和在城市发展中被拆除,但是多数大型单体租界建筑仍旧保留了下来,以堂皇、尊贵的傲颜俯视世人,仿似诉说着那个辉煌的老天津、仿似诉说着一段只属于天津的繁华。
【看天津】天津的租界
【看天津】天津的租界照。
图。
了)。
不准确的地方——毕竟有的道路已经没了。
另外,图中我标注了几个比较有历史有意义的地方。
解放桥:天津唯一一座可开启的桥,法国建的,都传说是埃菲尔设计的,但并不是,设计者仍是个谜
劝业场:1928年建成,匾额是华世奎写的,也是最早的综合商场武德殿:日式建筑,现为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图书馆
西开教堂:老西开事件发生地
五大道:外面再喧闹,来到这里都会变得宁静,而且有许多名人故居。
建议看看CCTV9的纪录片《五大道》。
俄租界:天津最大租借地前世今生(图)
俄租界:天津最大租借地前世今生(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租界俯拍图俄国领事馆旧址(十一经路88号)俄国外交官邸旧址(西锦路15号)俄租界巡捕房旧址(七纬路63号)俄国领事馆寓所旧址(七纬路77号8号楼1门)海河东岸,随着现代化建筑迅速崛起,那些散落在高楼大厦中间的俄式老房子也被挖掘出来,进入了城市规划者和历史建筑遗产研究人员的视线。
曾几何时,这些建筑串起的俄国租界地是天津九国租界地中最大的一个。
日前,在“聚焦海河东岸天津CBD发展高峰论坛”上,河东区提出了对俄租界未来规划及保护的设想。
据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研究所朱雪梅所长介绍,俄租界的街道路网布局将保持原样,尽力保护有保留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历史建筑,特别是俄国领事馆建筑,将被注入新功能,成为公共建筑,对市民开放,领事馆前还将修建广场。
俄租界仅存在17年十一经路88号。
这是一栋两层的俄式小楼,铁皮绿坡顶,大理石饰面,拱券门廊,带铁花栏杆的小阳台……熙熙攘攘的大光明桥畔,这座门口挂着天津市乡镇企业管理局牌子的小楼,典雅精致,带着明显的异国风格。
这栋小楼曾是俄租界最高权力机关——俄国领事馆,日本侵占天津后改为日本海关办公处。
新中国成立后,小楼又成为天津市人民政府直属招待所,如今被乡镇企业管理局使用。
史料记载了小楼最初的样子——“1903年,俄领事来觉福在海河渡口附近建造了一幢华丽的方形大楼作为领事馆。
该楼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784平方米,共计39间房屋。
建筑风格仿中世纪俄式办公楼,尖形铁顶。
内部装修考究,卫生和暖气设备齐全。
”曾经的俄租界是天津九国租界中最大的租界地。
八国联军退出中国时,俄国政府要在天津租借一方土地,为侨民建立一处永久居住社区。
于是在1900年12月,中俄两国签订了《天津租界条约》。
但俄租界的划定却引来很大争议,核心问题就是将老龙头火车站及附近铁路划入了俄租界的范围。
俄国人的理由是,八国联军攻打天津的军事行动遭到了清军和义和团的坚决抵制,俄军与清军为争夺老龙头火车站(今天津站)展开了激战。
236@365原天津俄國租界·天津衛的老房子之235
236@365原天津俄國租界·天津衛的老房子之235原天津俄國租界—天津衛的老房子之風貌建築(九十五)原天津俄租界老龍頭火車站舊照(照片來自互聯網)原天津俄國租界(簡稱天津俄租界)由東、西兩塊地區構成:俄租界西區位於海河北岸,西南毗鄰意租界(今河北區五經路),東至老龍頭火車站西側(今二經路),北至鐵路;東區從海河轉彎處向南,西臨海河與英國、法國、德國租界遙對,南迄大直沽(今十五經路),東至津山鐵路;東西兩區共占地5971畝(亦有5334畝、5474畝等幾種說法),面積超過當時的英租界,居天津各國租界之首。
1900年八國聯軍入入侵天津後,俄軍強行侵佔了老龍頭火車站迤西大片土地,同年十一月九日與清政府簽訂了《天津租界條款》,正式劃定俄租界。
中俄《天津租界條款》劃定的俄租界,除沙皇俄國已經侵佔的地界之外,還由老龍頭車站沿海河向南擴展到大直沽以南的田莊。
俄軍佔據老龍頭火車站的行徑,引起了英國的不滿,後來通過英、俄兩國在俄國首都彼得堡直接談判以及德、美兩國居間調停,俄國才將車站及通往車站的大道歸還中國。
由於天津俄租界河岸線長且緊靠火車站,因而發展成為天津的工業及倉儲區。
英商亞細亞、美商美孚、德士古三大油行在此建立大儲油罐。
1919年,英美煙草公司也在海河岸邊設立工廠。
當時,天津俄租界還是南方各省所產茶磚的集散地和被其他外國人用於建貨棧和儲油罐的地點。
租界內的主要建築物有位於今大光明橋河東一側的俄國領事館、位於今天津站前廣場俄國工部局、位於大光明橋河東一側的俄國花園(園內設有馬球場、游泳池和紀念堂)、位於天津站前廣場的奧林匹亞劇院(後為解放橋電影院)、位於河東七緯路的巡捕房、位於今河東區六緯路的俄國兵營等。
原天津俄租界工部局舊照(照片來自互聯網)1903年(清光緒二十九年),俄國政府在天津俄租界天津火車站附近的俄羅斯路(後為一經路,現為天津站前廣場)和波哥基洛夫路(後為二緯路,現為天津站前廣場)交口處建立了天津俄租界董事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忆:天津奥租界的设立与收回
原文载于《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25辑,天津市政协文史委编在普法战争(1870-1871)以后,胜利者德意志帝国为了确保自己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先是于一八七三年十月与奥匈帝国及沙皇俄国结成“三皇同盟”,后又于一八八二年五月与奥匈帝国及意大利王国结成“三国同盟”。
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德国以联军统帅身份,把当时与中国毫无外交冲突的奥匈帝国也拉了进来,成为交战国之一,使奥国得以参予“瓜分中国”的帝国主义阴谋活动。
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打进天津以后,德军进驻城外海河以东地区;后德军进攻北京,将这一区域移交奥军防守。
奥国军队人数很少,因防地与意大利军队的防地毗连,故主要依赖于意国军队的协助。
河东地区与天津旧城东门外隔着一条海河,河中有许多木船连接在一起搭成一座浮桥,以沟通东西两岸的交通,因而这带名为“东浮桥”。
这一地区在当时已是居民聚居区,特别是三岔口附近是老住户区,屋户鳞次,人烟稠密,商业也比较繁盛,主要街道有兴隆街、十字街、于厂大街、粮店前街、粮店后街等。
在东浮桥大马路的南面,当时是一个大水坑(即今建国道民主剧场附近)。
在海河东岸沿岸向南的狭长地带,是长芦盐集中堆放地,名日“盐坨”,设有收税机关盐关厅。
在盐坨后面有个贩卖鸽子的市场,名
日“鸽子集”。
这就是八国联军入侵时河东地区的大致情况。
奥军的司令部设在粮店后街的大佛寺,司令官名叫申大雷,他统率的虽然只有海军陆战队三十二名水兵,但却成为这一地区的统治者,在驻扎期间,横征暴敛,为所欲为。
据曾住在这一地区的老年人士回忆:每当夕阳西下,奥国水兵三五成群,到粮店前街朱姓烧锅永丰泰、永丰裕酒店索酒喝,经常酗酒打人,调戏妇女之事亦时有所闻。
一九〇〇年十一月,奥国公使向北京外交团发出告,要求在天律设立领事馆,并要求与其他国家享受同等的利,一九〇二年经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奥国驻津副领事贝瑙尔议定,划定奥租界,奥租界的地界为:东沿铁路线(今新货广大街),东南接意租界(今北安道),西临海河,北迄金钟河(今狮子林大街),再从十字街南折至铁路,占地一千一百八十六亩(一说一千零三十亩)。
天津租界分布图根据双方协定,划入租界的一切官地,“中国均行让给奥国专为永业,勿庸出价”,对私人房地,奥国有权购买,“由付给价值之日起限六个月腾空交出”,对不知业主之士地,在奥使馆“出示十二个月后仍无人投报,奥国领事可将该业充公”,划为奥租界的土地,每亩每年只需向清政府交纳钱粮制钱一千文。
奥租界划定后,工部局为行政管理机构,以原奥军司令部占用的大德寺为办公地点,工部局下设警务处,工程处,捐务处,还设一卫生巡捕捕长,
管理全区卫生事宜。
奥租界的行政大权,实际上在警务处控制之下,警务处建时,巡捕长是奥国人西拉,原系中国海关的验货员,经海关税务司德璀琳保荐出任捕长。
后西拉调走,北京奥国公使海军武官安利芬继任,副巡捕长由中国人担任,巡捕七,八十人,均用中国人充任,在警务处之下设侦探处,有便衣侦探十几人,侦探长杨庆明,是天津探访局总办杨以德保荐的,因而杨以德可以直接控制奥租界的警务活动,如辛亥革命间,革命党人王煕普(钟声)从上海游来天津进行革命活动,居住在奥租界友人家中,杨以德侦悉后,串通奥租界侦探处,将王熙普捕杀。
早在奥军占领期间,曾把河东地区划分为四个地段,即第一段由东浮桥大马路向南直至意租界(今北安道),第二段包括粮店前街、粮店后街、小口、大口一带;第三段包括西方庵、于厂大街、兴隆街一带;第四段包括十字街、牛家台、地藏庵、白衣庵一带。
工部局建立以后,仍保持原来的四个管理地段,每一段设一个派出所,由一副巡捕长带领两个头目,负责全地段的治安工作。
无论是奥籍巡捕长还是中国巡官、巡警,无不贪婪搜刮,商民不堪其扰。
奥租界划定后,奥工部局首先开辟道路。
前文已经提到,在东浮桥大马路以北地区,是人烟稠密的老住户区,街巷早已定局;新规划地带主要指东浮桥大马路以南。
当时这一地区有一个大水坑,地势低洼,住户廖寥无几。
奥工部局规划了四条马路,即今之建国道、民主道、进
步道、自由道;横向马路有平安街、寿安街、庆安街,还有一个大兴昌胡同,因该地有个大兴昌货栈而得名。
东浮桥大马路两侧的地势陂斜,北高南低,为了找平及填垫水坑,奥工部局竟强迫上千家住户搬迁,拆掉民房数千间,将高处挖去一米多,才改建成平行马路。
大约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奥工部局为了在租界建造房屋,组织了一个奧租界建造公司,大量吸收中国人投资。
为此,奥工部局还聘请了地方士绅为租界的议员,有曾任常关提调的何朝锦(桐堂),桐达钱庄东家李文熙(桐岗),永丰泰、永丰裕烧锅酒店东家朱家琦(亦韩),成发粮店东家冯斌(玉文)等,作为租界“民主自治”的装饰,其实一切大权均操之于奥国人之手。
全区的规划由奥工部局工务处工程师布吕纳绘制出设计总图,凡欲在新辟街道建房者须向工务处申请分图纸,到捐务处交纳房地捐,这个分图纸就成了地契(根据划定租界协定的规定,一切官地均已无代价地租给了奥国)。
至于所有租界内的老住宅,一律不许拆修重建,一且损坏坍塌,则勒令迁移,地皮作价征购:如发现有私自修缮房屋者,除处以罚款外,也勒令迁移,不择手段地侵吞民产。
奥租界的主要街道就是与东浮桥相接的大马路(今建国道),商店、戏院、茶园、菜市场、饭馆在这里鳞次栉比地建造起来,逐渐形成了一条繁华的大街。
一些军阀也开始在这里觅地建房,如冯国璋一九一三年任直隶督军时,工部局工程师布吕纳将其建
造的三所楼房,以还欠款的方式转与冯家,这是北洋军阀最早在奥租界置产的人。
其后,吉林督军鲍贵卿、湖北督军王占元、国务总理王士珍、国务总理龚心湛、总统曹锟等人,在卸职后都曾在奥租界建造安乐窝。
天津“八大家”之一隆顺海货店卞家,在奥租界也置有房产。
光绪三十年(1904年),比商世昌洋行经直隶总督袁世凯批准,在天津经办电车、电灯事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成了围城环行电车路线,其后又着手修建从东北角通向东车站之电车线,中途必须经过奥租界。
为此,由津海关、电车公司及奥、意租界合资,于光绪三十二年将东浮桥改建为铁桥,建成后命名为金汤桥。
不久,由东北角经金汤桥通向东车站之电车路线即告通车。
奥租界工部局虽然建立了建造公司,但主要是为了经地产牟利,对租界本身并未进行什么市政建设,就连工部行政机构的办公地点,也一直是占用民房。
由奥国人自己掏腰包盖的房屋,仅有一所奥国领事馆而已。
一九一四年七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中国政府宣布中立,奥租界未受到影响。
一九一七年八月十四日,中国政府在约国怂恿下对德、奥宣战,并宣布收回奥租界。
同年九月一日,中国政府与协约国达成协议,同意中国政府收回德、奥两国在华租界。
一九一八年十一月战争结束后,天津协约国领事团又节外生枝,提出德、奥租界应由英、法共管,激起了天津各阶层人民的愤慨,公推天津商会会长卞月庭(家住奥租界,天津“八
大家”卞家的族人)为首席代表,向政府进行交涉,并怂恿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立即接管奥租界的行政大权。
协约国驻津领事团为此通过其北京公使向中国政府提出抗议。
当时的总统徐世昌害怕引起国际纠纷,急忙将杨以德调离天津,改任总统府侍从武官。
徐世昌的屈膝媚外行动,更加激起天津人民的愤怒,为阻止英、法两国接管这两个租界,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天津协约国领事团见事不妙,不得不放弃其共管德、奥租界的妄想。
一九一九年初,以杨以德为首组织了管理敌国人民财产事务局及天津特别区市政管理局,负责办理接收德、奥租界事宜。
一九一九年九月十日协约国与奥国在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宫签订《圣日耳曼和约》,其中第一百一十六条明确规定奥租界归还中国。
奥租界从设立到收回历时十七年,是天津外国租界存在时间最短的。
奥租界收回后,改名为特别第二区,区公署主任刘风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