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1 中国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瞿秋白(1899-1935)
“不漏不溢,必清必明” 《苦力的翻译》批评当时“顺译” “难道翻译不能够又顺又不错吗?” 翻译外国革命文学作品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必 须“非常忠实”,甚至“应当估量每一个字 眼”。 翻译应当帮助创造出“新的中国现代言语”。 (批评中国语言“手势语”“姿势语”的原始) 批评严复、赵景深、鲁迅的翻译理论,而主张 以“中国人口头上可以讲得出来”作为标准。
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21
杨
必
杨绛的妹妹,(1922—1968),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 会学校)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当了一年助教,然后回震旦教课。 后来又被分配在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教书。受到傅雷鼓励开始翻 译。她翻译的第一部小说是玛丽亚•埃杰窝斯的《剥削世家》。傅 雷认为她该翻译大作家的名著,于是她又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订下 合同,翻译萨克雷(W. M. Thackeray)的Vanity Fair(《名利 场》)。杨必翻译的《名利场》如期交卷,出版社评给她最高的 稿酬。她向来体弱失眠,工作紧张了失眠更厉害,等她赶完《名 利场》,身体就垮了。有一晚,她一觉睡去,没有再醒过来。杨 必翻译的以上两本书的原著均为钱锺书(杨绛的丈夫)所推荐。
中国著名翻译家与翻译 思想和理论
13英语本英语笔译1 吴叔尉
中国翻译史
第一阶段:佛经翻译阶段。 第二阶段: 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新学”时 期。 第三阶段:“五四”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 立 第四阶段: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文化大革 命结束。 第五阶段: 1976年至今
中国翻译史第一阶段的翻译名家
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10
笔记有《畏庐漫录》、《畏庐笔记》、《畏庐琐
记》、《技击余闻》等,传奇有《蜀鹃啼》、 《合浦珠》、《天妃庙》等。还有古文研究著作 《韩柳文研究法》、《春觉斋论文》以及《左孟 庄骚精华录》、《左传撷华》等。
由于他不懂外语,他与人合作以口述笔记的形式 翻译了160部文学作品其中《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Uncle Tom‘s Cabin)、和《王 子复仇记》(Hamlet)。他的译作文笔流畅,但删 减遗漏之处甚多。 要注重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第二阶段的翻译名家
徐光启 中国明末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政治 家、军事家,通天文、历算,习火器。 入天主教,与意大利人利玛窦研讨学问, 并一起翻译了《几何原本》。
严
复
(1854-1921) 字几道,晚号愈野老人,别 号尊疑,又署天演哲学家。中国近代资产阶级 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1877年作为首 批海军留学生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在英 国期间除学习海军专业外,还精心研读西方哲 学、社会政治学著作,并到英国法庭考察审判 过程,作中西异同比较。 甲午战败后严复感于时事弥艰,开始致力译著,并在天津《直报》 上连续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 等政论,斥责历代帝王是“大盗窃国者”,力主变法图强,以西 方科学取代八股文章。后翻译的第一部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 《天演论》。至1909年,先后又译出亚当斯密的《 原富》、斯 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西方名著,达160 多万字。他是近代中国系统翻译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第 一人。通过翻译《天演论》,将科学进化论带到中国,并使之超 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范畴而具有了世界观的意义。
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9
林纾
来自百度文库
林纾(1852~1924)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早年曾极读欧阳修文及 杜甫诗。后读同县李宗言家所藏书,不下三、四万卷,博学强记, 能诗,能文,能画,有狂生的称号。不懂外语,不能读原著,只 靠“玩索译本,默印心中”。与朋友王寿昌、魏易、王庆骥、王 庆通等人合作,翻译外国小说,曾笔述英、法、美、比、俄、挪 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 品。一生著译甚丰,翻译小说达二百余种,为中国近代译界所罕 见,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 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 他是古文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凭着自己的文学 素养,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林 纾除翻译小说外,文有《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诗 有《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自著小说有《京华碧血录》、 《巾帼阳秋》、《冤海灵光》、《金陵秋》等,
朱生豪
(1912—1944) 著名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家、 诗人。出生于浙江嘉兴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 1929年入杭州之江大学,主修中国文学,同时 攻读英语。毕业后于1933年在上海世界书局任 英文编辑。 朱生豪从24岁起,以宏大的气魄、坚韧的毅力,经数年呕心沥血, 翻译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含戏剧31种)。他英年早逝, 只度过了32个春秋。而他所译莎剧《全集》由世界书局出版后, 轰动文坛,被时人叹为“宏伟的工程”、“伟大的业绩”。 朱生豪的翻译态度严肃认真,以“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 原作之神韵”为其宗旨。译笔流畅,文词华丽。他所译的《莎士 比亚戏剧全集》是迄今我国莎士比亚作品的最完整的、质量较好 的译本。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外国作家全集——1978年版的《莎士 比亚全集》(中文本),戏剧部分采用了朱生豪的全部译文。
真谛
印度人,在南北朝时代,应梁武帝之聘, 来中国译了49 部经,其中最值称道的是 《摄大乘论》, 对我国佛教思想影响很 大。
玄奘
曾于唐太宗贞观2年(公元628年)去印度 求经,17年后带回57部佛经。并将75部 译为汉文。更重要的是他首次进行汉译 外的尝试,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为梵文。 成为汉以外的鼻祖。在理论上,他提倡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 对后世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深远。 玄奘、鸠摩罗什和真谛一直被视为我国 佛教学三大翻译家。
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13
鲁迅曾译过俄国和苏联的优秀作品《毁 灭》、《死魂灵》。提倡翻译要“兼顾两 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原作的 丰姿”。这与今天翻译界普遍认可的“忠 实、通顺”(faithfulness, smoothness)实 质上是一致的。鲁迅倾向于直译,特别是 针对当时“牛头不对马嘴”、“削鼻剜眼” 的胡译、乱译,以及“与其信而不顺,不 如顺而不信”的主张,他提出了“宁信而 不顺” 的原则。
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18
钱锺书
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 典文学研究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 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37年毕业于英 国牛津大学英文系,获副博士学位,后赴法 国巴黎大学研究院研究法国文学。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古典文学组研究员,中共中央宣 传部《毛泽东选集》英文编译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毛选英文编译定稿小组成员。长期致力于中国和西方文学的研究。 主张用比较文学、心理学、单位观念史学、风格学、哲理意义学 等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角度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著有散文集 《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 城》,选本《宋诗选注》。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及 《管锥篇》(五卷)等。
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16
郭沫若(1892-1978)
四川人,精通德语、日语、英语。认为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条件 是:(一)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二)对于原书要有理解;(三)对 于作者要有研究;(四)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的能力。翻译是 一种创作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 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创作要有生活 体验,翻译却要体验别人所体验的生活。翻译工作者要精通本国的 语文,而且要有很好的外文基础,所以它并不比创作容易。1921年, 郭沫若翻译出版卡尔。马克思著名的理论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 与钱君胥合译出版了德国小说《菌梦湖》;1922年,他成功将德国 著名学者歌德的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译为中文;1924年, 他翻译了日本论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1926年,英国著名诗 人雪莱的诗集《雪莱诗选》由他翻译介绍到中国;1928年,他翻译 了歌德的另一部巨著《浮士德》第一部;同年,创造社出版了他的 《沫若译诗集》,美国小说《石炭王》也在这一年由他翻译出版。
安世高(公元148年) 安息人(波斯人)共译经30余部。译风古 直生硬,诘屈费解,属 直译。
支娄迦谶
月氏国人,来中国译了十多部经。他和弟 子支亮及支亮的弟子支谦号称三支。在当 时佛教翻译界享有盛誉。
鸠摩罗什
天竺(印度人)批判地考证了以往的翻译, 一改过去的古直风格, 提倡意译并署名 经典。期间意译的经典有《金刚经》、 《法华经》、《维摩经》、《中观经》、 《十二门论》和《百论》等300余卷。奠 定了我国文学翻译的基础。
胡适(1891-1962)
又名胡适之,189l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1910年后,留学美国康 耐尔大学,先修农学,后弃农学文,从美国教育家杜威学习。 191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1917年学成归国,应蔡元培之 邀,入北京大学任教授。胡适认为翻译难于创作。他认为译者首 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且精通两种语言。要吃透原文,还必须做 大量的研究工作。译书第一要对原作者负责任,求不失原意;第 二要对读者负责任,求他们能懂;第三要对自己负责任,求不致 自欺欺人。胡适的翻译标准是“信”与“达”的统一。他认为明 白晓畅是翻译的基本原则。胡适认为直译与意译只是不同的手段, 并不互相排斥。只要符合“信’’与“达”的标准,可根据需要 而并用之。他说,“我译小说只希望能达意。直译能达,便用直 译,直译不易懂,使婉转曲折以求达意。”用文言和白话文翻译 (文学革命),1906年开始翻译,近40种。其中《最后一课》作 为中学教材。
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19
钱钟书对翻译问题的研究虽然失之零散却十分 严肃,而且是全方位的。他早在1934年就明确 使用过“翻译学”和“艺术化的翻 译 ”(translation as an art)两个术语;《林纾的 翻译》一文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钟书的翻译观; 另有大量见地独到的有关翻译的片断论述,散 见于《管锥编》、《谈艺录》等著述中。 Focus on the translator’s smooth and idiomatic Chinese version for the sake of the Chinese reader.
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17
1935年,俄国列夫·托尔斯泰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经郭沫若 之手翻译到中国;1947年,马克思的另一部理论著作《艺术的真 实》也由郭沫若翻译出版。除此以外,《查拉图斯屈拉钞》前半 部、《新时代》、《爱尔兰约翰沁孤戏曲集》、《屠场》、《美 术考古发现史》、《煤油》、《生命之科学》、《日本短篇小说 集》等一大批国外优秀作品都经郭沫若之手介绍到中国,为当时 中国文坛吹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在翻译外国优秀文化作品同时,郭沫若还将“苏活古代文献生命, 倡导古书今译”当作自己翻译的另一个方向。他将古籍整理与学 术研究紧密结合一起,念念不忘让古代文献通过自己的手再现风 采。《<屈原赋>今译》、《再生缘》前十七卷校订、《崖州志》 校勘等,从不同领域、不同侧面展示出郭沫若在古籍整理方面的 特色和成就。其中,以《管子集校》最有代表性。在版本搜集、 对勘下大功夫中,发现不同的版本系统,同时尽可能无遗漏地网 罗了以往校释《管子》的诸家著述。全书写有2000余条“沫若 案”,总字数不下20万字。以校为主,校注一体;校释与辨伪、 断代结合;运用甲骨文、金文、隶、草等新旧文字,并注入现代 经济学等学科思想,将《管子》一书的整理推向新的高度。
第三阶段的翻译名家
这一时期的题材开始涉及马列主义经典 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共产党宣 言》的译文也发表在这一时期。译语形 式上用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增强了译 文的可读性(readability),拓宽了译文的 接受范围。
鲁迅(1881-1936)和周作人(1885-1967) 兄弟二人1909年合译《域外小说集》,实际上是1907 年合作翻译《红星佚史》,到1924年因家事纠纷而割 断手足亲情。鲁迅主导,主要负责选材、校订、出版 发行,而周作人大多执笔翻译。翻译思想:直译、求 信和达旨。鲁迅于1903年开始翻译,约百种。而周作 人从1904年开始翻译,涉及英、法、日、希腊、德、 犹太、瑞士、丹麦、俄、美、西班牙、波兰、拉托维 亚、匈牙利等十多个国家的280种(希腊三十四,日本 一百七十六,其他各国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