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教案 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机制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第一章:古代汉语语法概述1.1 古代汉语的特点介绍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和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强调古代汉语在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特点1.2 古代汉语语法的研究方法介绍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强调对比分析、历史比较和文献研究等方法的重要性第二章:古代汉语的词类2.1 名词和动词分析古代汉语中名词和动词的用法和特点举例说明名词和动词在句子中的功能和变化2.2 形容词和副词介绍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和特点分析形容词和副词在句子中的修饰作用和变化第三章:古代汉语的句式3.1 判断句和疑问句探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和疑问句的构成和用法举例分析判断句和疑问句在句子中的表达方式3.2 被动句和倒装句介绍古代汉语中被动句和倒装句的特点和用法分析被动句和倒装句在句子中的功能和变化第四章:古代汉语的语法变化4.1 词类活用探讨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活用现象举例说明词类活用在句子中的用法和变化4.2 句法结构变化分析古代汉语中句法结构的变化,如省略、倒装等探讨句法结构变化对句子意思的影响和表达效果第五章:古代汉语语法实例分析5.1 古代文献选读选取典型的古代文献片段,进行语法分析和解读强调对文献语境的理解和语法知识的应用5.2 语法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古代汉语语法案例,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培养学生的语法分析和解读能力第六章: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6.1 词义引申与扩展介绍古代汉语中词义引申和扩展的现象分析词义变化对古代文献理解的影响6.2 词义转移与假借探讨古代汉语中词义转移和假借的用法举例说明词义转移和假借在古代文献中的体现第七章: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7.1 比喻和比拟分析古代汉语中比喻和比拟的用法和效果举例说明比喻和比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应用7.2 对偶和排比介绍古代汉语中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探讨对偶和排比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效果第八章:古代汉语的语法演变8.1 语法演变的原因探讨古代汉语语法演变的原因,如社会变化、语言接触等分析语法演变对古代文献理解的挑战8.2 语法演变的特征分析古代汉语语法演变的特征和趋势举例说明语法演变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体现第九章: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9.1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回顾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和发展介绍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学者和成果9.2 当代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现状探讨当代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趋势分析当代研究的方法和热点问题第十章:古代汉语语法教学实践10.1 教学方法与策略探讨古代汉语语法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分享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挑战10.2 教学资源与评价介绍古代汉语语法教学的资源和工具讨论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古代汉语语法概述古代汉语的特点:学生需要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以及古代汉语在语法、词汇、语音等方面的特点。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四单元 通论 补充

古代汉语 王力 第一册 四单元 通论 补充

通论(十一)——词类活用古代汉语词类活用概述词类活用即词类的灵活运用,是词类在句子中的临时“职务”。

词类灵活用法是跟词类的基本用法(下文我们简称为“本用”)相对而言的,词类的本用即词类在句子中的比较固定的“职务”。

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的词类在句子中有着比较固定的职务的。

如名词经常用做主语、宾语、定语;动词主要作谓语,带宾语时动词和后面宾语的关系主要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

名词、动词和形容虽然都可以作谓语,但名词是用在判断句中,动词是用在叙述句中,形容词是用在描写句中。

总之,与现代汉语一样,古代汉语不同的词类是有着不同分工的,都有看各自的基本用法,有着比较固定的职务。

但是,语言的使用有时可以是破常规的,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有时在句子可以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

这种情况,古今汉语都有,请看现代汉语的例句。

(1)我的模样很中国。

台湾艺人(2)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

《牵手》歌词(3)我看见他顺着电缆从河这边慢慢地小过去了。

例(1)的“中国”原来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为形容词,例(2)的“悲伤”“幸福”原来是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临时用为动词,例(3)的“小”原来也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用为动词(指“变小”)。

像上面这种在句子临时改变词性和基本语法功能的情况,古代汉语里更多。

这种情况,我们把它称为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发生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词上,活用情况又可以分为一般活用和特殊活用两种,特殊活用包括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另外,还有一种名词作状语有点接近词类活用的性质(现代汉语中除方位名词外,其他名词一般不能作状语),所以也把它附在这里一起讲(有人把这种情况叫做“副词作状语”)。

这样,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主要情况如下:名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一般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动词使动使动形容词使动特殊活用名词使动意动形容词意动名词意动(附——名词、动词作状语)下面我们逐一讲解。

动补结构综述

动补结构综述

动补结构综述内容摘要:动补结构是汉语中比较特殊而且非常重要的结构。

通过对不同教材有关动补结构的论述的认真分析与比较,整理关于动补结构的一些定位,初步发现其中的某些不同并进行了浅层的探讨。

本文主要就动补结构的界定、动补结构的形式特征、汉语动补结构的起源时间、动补与动宾结构的区别及其分类情况等方面做以综述。

关键词:动补结构综述形式特征区别语义分类正文:关于动补结构,很多教材都有相关论述,但因其论述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异。

本篇综述基于以下教材: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1979年);朱德熙《语法讲义》(1982年);刑公畹《现代汉语教程》(1992)年;范晓《汉语的句子类型》(1995年);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2000年);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2001年);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册》(2002年)。

同时参考引用了杨晶《〈金匮要略〉的动补结构》(2008年)一文的相关内容。

以上教材中,赵元任本在讲述复合词和句法类型两部分时分别提到动补结构;朱德熙本,刑公畹本,邵敬敏本是在短语类型或词组部分论述;而范晓本,陈昌来本及黄廖本均是在句式或句法成分部分讲到动补结构以及补语。

虽然以上教材是从词,词组,句子三个不同层面对动补结构做了不同的研究,但基于词,词组,句子三者构造原则的基本一致性,故此其对动补结构的分析,其内部应该是一致的。

下面,将各本的观点做以下综述,意在找出其共同之处,对比其不同之处,并对相关内容做以简要分析:一.动补结构的界定:现代汉语多从意义上对动补结构进行界定。

例如: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认为:动补短语:由中心动词和补语两个成分组成,补语附加在中心语的后头,期间是补充关系。

有的补语之前有“得”。

胡裕树《现代汉语》中认为,后补词组由两个部分组成,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

二.动补结构的形式特征:赵元任本在对动补复合词进行形式特征的分析时,主要涉及到其语音特征,可扩展性,补语后带“了”等方面的论述。

近代汉语动补结构

近代汉语动补结构

一、动结式双音词
动补结构的普遍使用在唐代以后,关于这类结构 的产生年代,学者们有不同意见:
一)先秦时期: 1、譬若观火,不于荧荧之时而扑灭之,遂至延 蔓而不可救。(商书·盘庚上) 2、扰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左传·成公十 三年) 3、项王东击破之,走彭城。(史记·项羽本记)
二)汉代
《汉语史稿》认为“使成式(即动结式)产生 于汉代,逐渐扩展于南北朝,普遍应用于唐 代。”
易《答谢家最小偏怜女》)
2、病来才十日,养得已三年。(白居易《病中 哭金銮子》)
3、紫冠采采褐羽斑,衔得蜻蜓飞过屋。(王建 《戴胜词》)
4、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郑谷 《雪中偶题》)
三)“动+得+补语”,“得”作补语的标志
1、驱禽养得熟,和叶摘来新。(白居易《与沈 杨二舍人阁老同食》)
动补结构
朱德熙《语法讲义》将补语分为四类: 1、结果补语,看见,长大; 2、趋向补语,进来,出去; 3、状态补语,写得好,写得不好; 4、可能补语:写得好,写不好。
杨伯峻、何乐士《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按补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将其分为结果 补语、趋向补语、程度补语、状态补语、 处所补语、时间补语、数量补语、人事 补语、原因补语共九类。
以上各句中的“得”都是动词,动词后面的 “得”作前一动词的补语。
唐代:动+得+宾的结构大量出现: 一) “得”仍是动词的补语
1、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白居 易《母别子》)
2、郑适曰:“某适思得诗一首以赠。”(《太 平广记》卷四○二)
二)“得”在下面例句中,相当“了”或“着” 1、稼得梁鸿六七年,耽书爱酒日高眠。(白居
(卷二)
3、大碗盛得多,小碗盛得少。(卷九十八) 4、若是看得有精神,自是活动有意思。(卷一一

古汉语语法教案 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机制

古汉语语法教案 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机制

2.4唐代說
最早提出唐代才產生動補結構的學者是太田辰夫, 他在《中國語歷史文法》中說:“確定使成複合 動詞的產生時期雖有這樣一些困難,但無論如何, 這種形式多數是在唐代產生的,在那時,可以認 爲兩用動詞(餘按:指他動動詞(Vt)和自動動 詞(Vi))已經逐步固定爲自動動詞,因此,可 以認爲使成複合動詞至遲是在唐代產生的。”
合用式例如: 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 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尚書· 甘 誓) 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尚 書· 盤庚上) 分用式例如: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殺之。(左宣13) 督戎逾入,豹自後擊而殺之。(左襄23) 扶伏而擊之,折軫。又射之死。(左昭21)
三、動補結構的判定標準
3.1標準確立的原則
很多學者都曾提出過動補結構的判定標準,在此 做簡單的介紹: 太田辰夫(1958)認爲上古有些結構(如《尚書· 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 滅。”)用現代漢語的預感看來很像是動補結構, 因爲現代漢語中“滅”的自動詞傾向很強。但在 古代漢語中,“滅”可以是他動詞,而如果“滅” 是他動詞,則“撲滅”就是動詞的並列連用,而 不是動補結構。
3.2形式標誌
基本原則已經確立了,那就是V2必須自動詞化或 虛化,並且與後面的賓語不構成述賓關係,問題 是,如何判斷V2是否已經自動詞化呢? 圍繞這個問題,學者們也進行了一些列有益的探 討: 太田注意到,古漢語中,“殺”和“死”的意義 相似,而“殺”自古至今都是他動詞,“死”自 古至今都是自動詞,在隋朝以前,只有“V殺O”, 而無“V死O”,如:
余健萍《使成式的起源和發展》(1957)認爲 《尚書》中的“撲滅、剿絕”已經是使成式,但 這兩例分別出自《尚書》中的《商書》和《夏 書》,他認爲這兩部分可能是周代人寫成的,至 少也經過了周代史官的藝術加工,所以使成式只 能是在周代萌芽的,歷經秦漢之後,逐漸繁榮滋 長起來。

古汉语语法教案 古汉语的词序及其发展PPT课件

古汉语语法教案 古汉语的词序及其发展PPT课件
▪ 其誰能賭是而不樂也哉?(荀子·王霸)
1.2 完全保存著舊形式
▪ 這種機構所依據的條件有兩個: ▪ 第一:賓語是一個疑問代詞,如: ▪ 吾誰欺?欺天乎?(論語·子罕) ▪ 管伯曰:“公誰欲與?”公曰:“鮑叔牙”
(莊子·徐無鬼) ▪ 吾誰使正之?(莊子·齊物論) ▪ 客何好?……客何能?(戰國策·齊策) ▪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孟子·離婁上) ▪ 奚取於三家之堂?(論語·八佾)
▪ 今仍有唯利是圖、惟你是問之類的說法。
▪ 代詞賓語本身也可以用另一個代詞復指,如:
▪ 古者民有三疾,今者或是之亡(無)也。 (論語·陽貨)
▪ 宣子曰:“嗚呼!‘我之懷矣,自貽伊戚。’ 其我之謂矣。”(左宣2)
▪ 若然者,雖直不病。是之謂與古爲徒。(莊 子·人間世)
▪ 農夫朴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 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是之謂政令行, 風俗美。(荀子·王霸)
▪ 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 詣,文王誅潘止。(荀子·宥坐)
▪ 指示代詞“是”還可以構成凝固形式“是謂” 的形式,如:
▪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 (莊子·馬蹄)
▪ 獨往獨來,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莊子·在宥)
▪ 此三材者而無失其次,是謂人主之道也。 (荀子·君道)
▪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 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僖4)
▪ 詞組“是以”的正常語序應該是“以是”, 意爲因此。“以”字放在“是”的前面。因 爲“以”本是動詞,而“是”是指示代詞, 所以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如:
▪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 語·里仁)
▪ 當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 累萬,是以天下之男多寡無妻,女多拘無夫。 (墨子·辭過)

《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课件

《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课件
南北朝,动趋式产生。
欲求芝草,入名山,必以三月九月,此山开出神药之月也。 (《抱朴子》)
顾所将两骑,令下马扶上之。(《魏略》)
唐五代,作补语的单音趋向动词有所增加。 动趋式的发展趋于成熟。
醒来还爱浮萍草。(刘商《醉后》) 罗山于师身上脱下纳衣。(《祖堂集》) 僧曰:“何必?”师便打出去。 (《祖堂集》) 祖师一跳下来,抚背曰:“善哉,善哉!” (《祖堂集》)
➢ 4、学界关于动结式产生的时代讨论:
➢ (1)汉代说。王力(1958)认为,汉代使成式已经 产生。
➢ (2)六朝说。志村良治(1984)、梅祖麟(1991)、 蒋绍愚(1999)认为魏晋六朝时期产生动补结构。
➢ (3)唐代说。太田辰夫(1958)认为使成复合动词 是在唐代产生的。
二、关于判断动结式产生的标准
南北朝时期,动结式产生。动补后可以带宾语,也可 不带。
促使动结式在南北朝产生的因素: A、使动用法衰微。 B、有的动词有及物变成不及物。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梁元帝《折杨柳》) C、出现动词后接“得、却、取”等补语的形式。
家住金陵县前,嫁得长安少年。(庾信《怨歌行》) 若唾地者,诸人蹋却。(《百喻经》)
2、隔开型动结式。所谓“隔开型动结式”, 指的是名词性成分插在动补结构之间,形 成的“动词+名词(短语)+结果补语”句 式。隔开型动结式产生于六朝。
道真食豚尽,了不谢。(《世说新语》)
鬼语云:“勿为骂我!当打汝口破。”(《幽明录》)
唐代,隔开型动结式仍较活跃。宋代以后, 逐渐少见,乃至衰亡。
③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三国志通俗演 義》)
第三種補語表示“能够”,即能愿补语。 大約在宋代出现。
①纵使青春留得住,虚語,無情花對有情 人。(欧阳修 《定风波》)

古代汉语语法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教案

第一章词类活用一概说(一)词的语法分类:词类,就是从语法的角度给语言中的词划分类别。

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的地位和作用、词与词的结合关系。

组合、聚合关系),同时可以结合意义和形态.根据传统语言学理论,词首先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是可以独立担当句法成分的词,一般意义较具体实在,能单独回答问题(朱:自由与粘着;定位与不定位;开放与封闭)。

反之则是虚词。

虚、实两大部类之下分别包含了若干类词,但具体类别和所属则有出入。

《现代汉语》(寥黄本):实词——名、动、形(区别词近年独立出来)、数、量、代、副、叹、拟声;虚词-—助、介、连、语气。

胡裕树本把叹词、拟声词放在虚词类.朱德熙《语法讲义》归副词为虚词(向熹《古汉语知识辞典》同),又把叹词和拟声词独立与虚词、实词并列的第三大类。

每一类词都有它们意义和用法上的共性,我们之所以给词进行语法分类,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说明词义和用法。

(二)“词类活用”理论的由来:大家知道,汉语和西方印欧语有很大的不同.词的多义性与多功能性在汉语中非常普遍(古汉语尤为突出),因而对词进行语法归类就显得不那么容易。

第一次建立了汉语语法理论体系的《马氏文通》(1898)就此提出了“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的观点(此后持此观点者有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1924),陈承泽《国文法草创》(1922)反对马建忠(1845~1900)的“字无定类”说,主张根据词的本用定类,不能以修辞上的特例作为语法上的通例,不能以例外否定规律,又创动词的“致动"、“意动”两个术语,成为“词类活用"说的首倡者.王力《古代汉语》(1962):“在古代汉语里,某词属于某一词类还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

……由于仿古的习惯,在后世古文家的作品里,还常常可以见到这类活用的情况.”此后,在古汉语教学中,“词类活用”的理论被普遍采用。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总结词
对偶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字数相等、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表达相近或相反的含义。
详细描述
对偶通常由两个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它们在字数、结构和 意义上相呼应,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修辞手法能够增强语 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使表达更加鲜明有力。
排比
总结词
排比是一种通过连续使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 似的句子来加强语气的修辞手法。
句子结构复杂
古代汉语中长句较多,句 子结构相对复杂,需要仔 细分析才能理解。
古代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语法的区别
词汇差异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上存在较 大差异,一些词的意义和用法已经发 生了变化。
句法结构
时态和语态
古代汉语与时态和语态的表达方式与 现代汉语存在差异,如古汉语中常用 “已”、“矣”等词语表示时态和语 态。
详细描述
排比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使 表达更加有力。通过连续使用多个结构相似 的句子,排比修辞能够突出强调某个观点或 情感,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语言的震撼 力。
借代
总结词
借代是一种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原事物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借代修辞通常利用事物的特征、属性或关系来代替该事物本身,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生动、形象。 通过借用与原事物相关的事物,借代修辞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 力。
判断句
总结词
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描述。
详细描述
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用来描述某人或某事物的性质或状态,通常使用“是”、“ 为”、“乃”等词语来标识判断关系。例如,“刘备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开国皇帝 ”表示刘备的性质。

古代汉语语法结构

古代汉语语法结构

古代汉语语法结构第九单元基本的句法结构古代汉语基本句法结构的类型同现代汉语大体上相似,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即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

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古代汉语的结构关系有两个基本类型,一类是平列关系,等立、一般性转折、选择、承接、进层都包含在平列关系之中,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是互不陈述、支配、修饰、补充的,整个结构不存在一个结构的核心,因此这种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非核心结构关系;另一类是非平列关系,定中、状中(含条件、因果、让步转折)、补充、支配、陈述都属于非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结合紧密,每个结构都具有一个结构核心,偏正结构之"正"为核心,述补、述宾结构之"述"为核心,主谓结构之"谓"为核心,因此这类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为核心结构关系。

对古代汉语来说,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的分析更为重要,同一个"动词+动词"组合,却可能是多种句法结构,即可能是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或连谓结构,同一词序排列却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其本质性的原因就在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

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则有三种类型:名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谓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当谓词性结构出现在某些语法位置(例如主语和宾语)上的时候,谓词性就减弱或消失了,名词性增强或完全转变为名词性的,总之,从陈述转变为指称,这样的句法结构可以称之为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

一、联合结构古代汉语的联合结构同现代汉语的联合结构相同,直接成分之间的关系是等立的,互不说明、修饰或补充。

联合结构有名词性的,也有谓词性的。

1、名词性联合结构,直接成分都是名词或名词性成分。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法结构
参见第十四章叙述句被动句式部分P327。
五、名词性成分作谓语:古代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之一,见名词节(P221)和判断句节(P319)。
第四节述补结构P298
要点:1、介宾结构、名词性成分以及谓词性成分作补语;2、名词性成分作补语的述补结构与述宾结构的差异。
述补结构直接成分间是补充关系。补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与事对象、工具、时间、处所、原因、比较对象、施事者。(参见介词节P270)
2、充任宾语的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例: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否定之否定时,代词宾语不前置。
三、用代词“之、是、焉、斯、于”等作标记的宾语要前置。
例:1、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2、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3、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固定格式“惟+宾语+是/之+述语”:惟余马首是瞻。
*“其+动词/形容词+者”的分析:应分析为“其+(动词/形容词+者)”。
“其”修饰“者”字结构,“其”是指示代词作定语,不是助词。
*“所+动词+者”的分析:应分析为“(所+动词)+者”。
“者”是指示代词作偏正结构的中心语,不是助词。
助词结构练习
※考前辅导
简答题
1.如何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
答: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即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古代汉语的结构关系有两个基本类型,一类是平列关系,等立、一般性转折、选择、承接、进层都包含在平列关系之中,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是互不陈述、支配、修饰、补充的,整个结构不存在一个结构的核心,因此这种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之为非核心结构关系;另一类是非平列关系,定中、状中(条件、因果、让步转折)、补充、支配、陈述都属于非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结构的直接成分结合紧密,每个结构都具有一个结构核心,偏正结构之“正”为核心,述补、述宾结构之“述”为核心,主谓结构之“谓”为核心,因此这类结构关系也可以称为核心结构关系。对古代汉语来说,直接成分间结构关系的分析更为重要,同一个“动词+动词”组合,却可能是多种句法结构,即可能是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或连谓结构,同一词序排列却可以实现为多种不同的句法结构,其本质性的原因就在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不同。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则有三种类型:名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名词;谓词性结构,语法性质相当于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当谓词性结构出现在某些语法位置(例如主语和宾语)上的时候,谓词性就减弱或消失了,名词性增强或完全转变为名词性的,总之,从陈述转变为指称,这样的句法结构可以称之为指称化的谓词性结构。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词的构成第四课古代汉语词的构成词的构成可以从词的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认识。

词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语义。

从音节的角度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从语义角度分为:单纯词和复合词。

单纯词主要是单音节的,也有少数双音节的(联绵词)。

复合词主要是双音节的。

一、单音词(一)单音词与汉语的字、词关系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在古代汉语书面语中,一个字基本上记录一个单音词。

实际上字和词并不是等同的。

在古汉语中,字与词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

第一,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第二,字和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尽管在造字之初是一词一字,后来由于词的分化派生,字的孳乳借用,异词同字和异字同词现象渐渐多起来。

异词同字:一个字记录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

例如:①A.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B.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③A.形貌昳丽。

B.丽土之毛③A.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B.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以上三例,①A的“观”指的是宗庙或宫廷大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

而①B的“观”则当“观看”“观赏”讲。

两义同写“观”字,显然并非一词。

②A的“丽”义为“华美”,②B的“丽”为“附着”,也是两个词。

至于③A的“女”其实是第二人称代词“汝”,与③B的“女”更是没有什么关系了。

产生原因有二:1.词义的引申:观:本义是观看(动词),引申出“用来进行观看活动的建筑物”之义,名词,读去声。

2.假借:如:女:名词,借用作代词。

异字同词:即一个词有不祗一个记录符号。

①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B.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②A.将军身被坚执锐。

B.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

C.遂开门纳众。

③A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B.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以上三例,①A的“暮”与①B的“莫”是同一个词。

“莫”的字形是日在草中之状,《说文》:“莫,日且冥也。

”就是“日暮”的“暮”的本字,后来“莫”字用作了否定词,而标志时间的字都加“日”字,就把这个本来已有“日”的字重加了一个“日”变成“暮”,所以“莫”与“暮”虽写两形,却记录同词,是分化字关系。

语法的演变

语法的演变

各家对于汉语史的不同分期



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提出的分期: 上古期: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入华以前) 过渡期:三----四世纪 中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期) 过渡期:十二、十三世纪 近代: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 过渡期: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现代:五四运动以后
以往关于语法演变机制的研究

最早明确讨论语法演变机制的学者似是法国语 言学家梅耶。在《语法的形式的演化》一文中, 梅耶指出,语法形式的建立主要有两个过程: 一是“类推”,即一个形式因类似于另一个形 式而产生;二是“语法化”,即一个本来独立 的词转化为表达语法功能的成分的过程。需要 指出的是,梅耶这里所说的“语法化”跟现在 的含义不尽相同,其实是指“重新分析”。可 见,在梅耶看来,语法演变机制有两种:一是 类推;二是语法化

1976年5月,著名华裔语言学家李讷教授在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主持召开了 “句法演变的机制”的学术研讨会,其成 果是1997年德克萨斯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著 名论文集《句法演变的机制》。这个论文 集中,有两篇重要的文章专题讨论语法演 变的机制,一是加州大学圣迭戈校区兰盖 克教授的《句法的重新分析》,另一篇是 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汀布莱克教授的《句 法演变中的重新分析和实现。》
一、上古语法的特点


上古:从殷商至西周是上古前期,从春秋 战国到秦是中期,西汉是上 古后期,东汉 是过渡期。 首先,词类还没有相互区别开来的语法标 志。一个词往往兼有名词、动词、形容词 的词性。在上古汉语里,词序重于词性, 词性有很大的灵活性。

同时,在上古前期的卜辞里,已经有形容 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也有动词用作使 动的例子如“王吉兹卜。”“吉”是形容 词,这里却作意动用法,即王认为此卜吉 利。这些历史特点说明,上古汉语已不是 结构简单而是相当发展的语言。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

古代汉语语法部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

2. 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分析古代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汉语的语音和词汇。

2.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

3. 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

4.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5. 古代汉语语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汉语语法的基本概念和规则。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法实例。

3. 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性和学习意义。

2. 讲解:讲解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规则。

3. 分析: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语法实例。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

3.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 期中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古代汉语语法的整体掌握水平。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古代汉语语法教材。

2. 古代文学作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教学案例。

3. 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2. 难点:古代汉语语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八、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本部分教学计划共30课时。

2. 课程安排:每节课时45分钟,每周3课时。

3. 进度安排:按照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章节安排2-3课时。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古代汉语语法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开展古代文学作品朗诵会,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

3.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讲解古代汉语语法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从古代汉语动补结构的衍化看离合词的成因

从古代汉语动补结构的衍化看离合词的成因
值。
动补结构与离合词的关联
第四章
动补结构对离合词形成的影响
离合词的形成与动补结构的演变密切相关。 动补结构的发展为离合词的形成提供了语言基础。 动补结构的出现使得词语的组合更加灵活多变,促进了离合词的形成。 动补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对于离合词形成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离合词在动补结构衍化中的作用
离合词的形成与动补结构的 演变密切相关
离合词的分类:根据离和合的不同 情况,可以分为可离型离合词和可 合型离合词。
离合词的成因与动补结构的关系
离合词的形成与动补结构的演变密切相关,动补结构的发展为离合词的形 成提供了基础。
动补结构中的动词和补语成分在语义上逐渐融合,形成了既具有动词性质 又具有名词性质的离合词。
离合词的成因还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有关,即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倾向于用 更简洁的表达方式。
从古代汉语动补结构 的衍化看离合词的成 因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古代汉语动补结构概述 03 离合词的成因分析 04 动补结构与离合词的关联 05 动补结构与离合词的实例分析
06 结论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添加标题
离合词:可以拆分成 两个词,如“打赢” 可以拆分为“打”和
“赢”。
添加标题
相互转换:动补结构 可以转化为离合词, 如“打赢”可以转化 为“打败了敌人”; 离合词也可以转化为 动补结构,如“唱了 一首歌”可以转化为
“唱好一首歌”。
添加标题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 分析动补结构与离合 词的相互转换关系, 如“打赢”、“打败 敌人”、“唱了一首 歌”、“唱好一首歌”

上古汉语动补结构判别标准的讨论

上古汉语动补结构判别标准的讨论

第38卷第5期2008年9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Zhejiang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Vol.38,No.5Sep.2008[收稿日期]20070119[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06J08)[作者简介]肖贤彬,男,中山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DOI:10.3785/j.issn.1008‐942X.2008.05.022上古汉语动补结构判别标准的讨论肖贤彬(中山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 要]王力先生提出了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来判断动补结构的标准,但是,形式和意义两个标准必须有机地统一。

在意义方面,应该从上下字的关系上考察,而不是着眼于上字或下字的词汇意义是否虚化,语法上是否及物。

通过考察动补结构上下字的关系可以发现,动补结构上下字之间存在“语义差”:上字的行为动作性质强于下字,下字的状态结果性质强于上字,上字的行为动作产生了下字的状态结果。

这种上下字之间的“语义差”可以作为判别古汉语动补结构的一个主要标准。

[关键词]动补结构;判别标准;语义差OntheDifferentiationCriterionoftheVerb‐ComplementStructureinEarlyAncientChineseXiaoXianbin(SchoolforOverseasEducationalExchange,SunYat‐senUniversity,Guangzhou510275,China)Abstract:Mr.WangLiproposedthecriteriaforjudgingtheverb‐complementstructurebyitsformanditsmeaning,twocriteriathatshouldbewellintegrated.Intermsofmeaning,weshouldstudytherelationshipofthecharactersinthelinguisticcontextinsteadofthegrammaticalizationofvocabularymeaning,ortransitivityorintransitivityofoneofthecharacters.Instudyingtherelationshipofcharactersintheverb‐complementstructure,wefindthesemanticdifferencebetweenthecontextualcharacters.Inotherwords,thenatureofactionoftheprecedingcharacterisstrongerthanthatofthesubsequentone,whilethenatureofresultofthesubsequentcharacterisstrongerthantheprecedingone.Keywords:verb‐complementstructure;differentiationcriterion;semanticdifference动补结构是一个大家族,上古汉语“动补结构”一般仅指补语表示结果的“动结式”。

古汉语语法规律课件.ppt

古汉语语法规律课件.ppt
所字结构) • (5)副词+名词:恐托付不效。(副词只修饰动词和形容
词,不修饰名词) • (6)名词+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动词+者才能构成者字结构)
vv
• (7)名词做句中的谓语:或师焉。(句中没有 动词时,唯一的名词做谓语。)
• (8)名词+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限制)
乐)
• 蒙下文:杨子之邻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 之竪追之。
• 3、省略宾语 • (1)省略动词宾语: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 (2)省略介词宾语: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
敢与(之)较。
• 4、省略兼语: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vv
• (四)倒装句
• 1、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 2、宾语前置
• (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A、忌不自信。 B、 不吾知也
•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 大王来何操?
• (3)“之”字“是”字提前宾语
• 何陋之有 ? / 句读之不知,/ 唯利是图
• (4)介词宾语前置:何以知之?/吾谁与归! vv
vv
• (二)形容词的活用
• 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做主语或宾语
• (1)尊贤而重士(有才能的人)
• (2)将军身披坚执锐(坚固的 铠甲,锐利的武 器)
• (3)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 2、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 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 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 (1)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 (9)名词+名词: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两个名词连用,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古代汉语教案讲义word版

古代汉语教案讲义word版

古代汉语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一)汉语发展的分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文言-----------文言文古代汉语:——→古白话-----------古白话文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二、本门课程指定教材的介绍(一)指定教材——《古代汉语》(二)文选、常识、常用词三结合的体例特点《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以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这是目前古代汉语教材普遍采用的格局。

这三者是有机结合的关系。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常识——学习古代汉语要求掌握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常用词——学习古代汉语必须积累的古代词义材料古代汉语常识第一章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现代——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按一百零六韵排列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四角号码法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难于掌握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祖麟的形式標準也是“V死O”,但結論與太田不 同,而認為是六朝產生的。 梅祖麟從純理論的角度出發,認為“V殺”和“V死” 可以出現在以下四種句型中: 甲、施事者+V殺+受事者 乙、受事者+V死 丙、施事者+V死+受事者 丁、受事者+V殺
實際上,先秦兩漢只有甲、乙兩型,丙型不出現。 如: 壓殺:岸崩,盡壓殺臥者。(史記〃外戚世家) 壓死:百餘人炭崩盡壓死。(論衡〃吉驗) 餓殺:歲敗穀盡,不能兩活,餓殺其子,活兄之子。 (論衡〃齊世) 餓死: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kòu) 而食之,三餘月而餓死沙丘宮。(史記〃趙世家)
志村良治和梅祖麟也持類似的觀點,都認為只有 當V1+V2結構中的V2是純粹的自動詞時,這個結 構才是動結式。
梁銀峰《漢語動補結構的產生於演變》(2006)認 為大家平時所說的動補結構其實是動補式複合詞, 因此要判定動補結構的產生,至少需要考慮到以下 幾個因素: 1.使動用法的衰落(包括清濁別義和四聲別義的衰 落)。使成式Vt+Vi是使動用法演化的結果,它來 源於上古漢語的連動結果或並列結構Vt+Vi-t(餘按: 具有使動用法的自動詞)的格式,可以通過考察Vit失去使動用法而變為Vi來判定使成式產生的時代。
1.3動補結構的分類
朱德熙《語法講義》認為現代漢語的動補結構從 構成形式上可以分為兩類:粘合式動補結構和組 合式動補結構,前者指補語直接粘附在述語後頭, 如“抓緊、寫完”等,後者指帶“得”的述補結 構,如“走得快、抓得緊”等。 從意義的角度,朱先生將補語分為五類:1.結果 補語,補語既可以是形容詞(長大、擰緊),也 可以是動詞(看見、聽懂);2.趨向補語(走進、 跳出);3.可能補語(看得見/看不見);4.狀態 補語(寫得好/寫得不好);5.程度補語(好極了、 悶得慌)。

1.見巨魚,射殺一魚。(史記〃秦本紀) 2.拔刀刺殺解姊子。(同上,遊俠列傳) 3.岸崩,盡壓殺臥者。(同上,外戚世家) 4.打殺長鳴雞。(讀曲歌,樂府詩集) 5.此是毒螫物,不可長,我當踏殺之。(齊諧記) 上述例句只用“殺”,不用“死”。唐代以後, 這些地方可以用“死”了: 6.被蠍螫死。(朝野僉載,卷4) 7.獨坐堂中,夜被刺死。(同上,卷3) 8.為某村王存射死。(聞奇錄,太平廣記,卷311)
2.3六朝說
最早提出六朝產生動補結構的是志村良治《中國 中世語法史研究》,認為“使成複合動詞出現於 中古初期,一部分在中古初期使成複合動詞化, 大多數從唐代開始成為普遍現象。” 志村將使成複合動詞的形成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①動詞的連續用法(左宣10:射而殺之);②動 詞的複合用法,中古初期動詞的並列性連用是使 成複合動詞成立的重要環境;③使成複合動詞化。
三、動補結構的判定標準
3.1標準確立的原則
很多學者都曾提出過動補結構的判定標準,在此 做簡單的介紹: 太田辰夫(1958)認為上古有些結構(如《尚書· 盤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 滅。”)用現代漢語的預感看來很像是動補結構, 因為現代漢語中“滅”的自動詞傾向很強。但在 古代漢語中,“滅”可以是他動詞,而如果“滅” 是他動詞,則“撲滅”就是動詞的並列連用,而 不是動補結構。
梅先生一共列舉了10組甲、乙對現的例子,“V 殺”和“V死”出現的場合互補,“V殺”只出現 於施事者之後,“V死”只出現於受事者之後, 丙型在先秦兩漢不出現。如果V殺”和“V死”都 是動結式的話,它們的出現環境不會有這樣的對 立,這正是因為“殺”不是補語,而是他動詞充 當述語,所以其後要有賓語;“死”也不是補語, 而是不及物動詞充當的謂語,所以後面不能有賓 語。總之,先秦兩漢的甲、乙兩型都不可能是動 補結構,而只能是並列或連動結構。只有當丙型 出現時,才可以認定是動補結構產生了。
現在學術界研究得比較充分同時爭論也最多的是 第1類動補結構。第1類屬於粘合式,補語的作用 在於說明動作的結果,因此學術界又稱為“動結 式” 。 當前學術界所研究的動補結構也大多都是指動結 式,本講就以動結式為例來介紹漢語動補結構的 產生機制。
二、動補結構的產生時代之爭
蔣紹愚先生在《近代漢語研究概要》(2005)中 說:“述補結構的產生與發展,是漢語語法史上 的一件大事,它使漢語的表達更加精密了。” 那麼,動補結構(動結式)究竟產生於什麼時代, 當前學術界主要存在著4種看法,概括為:先秦 說、漢代說、六朝說、唐代說。
2.5小結
從上面介紹的幾種觀點可以看出,學者們對於漢 語動補結構(動結式)產生時代的看法具有比較 大的爭議。為什麼會有這些爭議,原因主要有以 下幾點: 一是對動結式的判定標準看法不同; 二是所依據的材料不同; 三是對具體材料的分析不同。 要想真正確定動結式的產生時代,首先必須明確 其判定標準。
最早直接提出“動補結構”這一概念的是丁聲樹 和呂叔湘等先生,他們在《現代漢語語法講話》 (1961)中把動詞帶補語的結構叫做動補結構, 形容詞帶補語的結構叫做形補結構,二者合稱為 補充結構。此後,動補結構這個名稱就廣泛使用 起來。
1.2動補結構的性質
關於動補結構的性質——究竟是複合詞還是短語, 現在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 王力先生的《中國現代語法》和《中國語法理論》 把使成式看作短語,而在《漢語史稿》中又說: “在現代漢語裏,有些使成式逐漸單詞化了。例 如‘推翻、擴大、改善、革新’等。” 朱德熙《語法講義》(1982)認為現代漢語中既 有述補式複合詞,如“革新、改良”等,也有短 語性質的述補結構,如“長大、變小”等。 梁銀峰《漢語動補結構的產生於演變》(2006) 認為大家平常所說的動補結構其實是動補式複合 詞。這也是最普遍的看法。
王力先生認為漢代的使成式例如: 楚騎追漢王,漢王急,推墮孝惠、魯元車下,滕 公常下收載之。(史記〃項羽本紀) 蘇秦恐秦兵之至趙也,乃激怒張儀,入之于秦。 (史記〃蘇秦列傳) 射傷郤克,流血至履。(史記〃齊太公世家)
持此觀點的還有: 祝敏徹《先秦兩漢時期的動詞補語》、《使成 式的起源和發展》、程湘清《<論衡>複音詞研 究》、柳士鎮《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宋紹年 《漢語結果補語式的起源再探討》、吳福祥《試 論現代漢語動補結構的來源》等。
認為動補結構產生於六朝的還有: 李平《<世說新語>和<百喻經>中的動補 結構》、梅祖麟《從漢代的“動、殺”、 “動、死”來看動補結構的發展——兼論 中古時期起詞的施受關係的中立化》、蔣 紹愚《漢語動結式產生的時代》、劉承慧 《試論使成式的來源及其成因》、魏培泉 《說中古漢語的使成結構》、趙長才《漢 語述補結構的歷時研究》、宋亞雲《再論 動結式的產生時代和判斷標準》等。
2.2漢代說
最早提出此觀點的是王力先生,他在《漢語史稿》 中說:“使成式產生於漢代,逐漸擴展於南北朝, 普遍應用于唐代。” 王力先生認為先秦有些似是而非的結構其實不是 使成式,如: 擾亂我同盟(左成13)中的“擾亂”是用同義 詞素構成的雙音詞,不是使成式;
又如: 《孟子· 公孫醜上》:‚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 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 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 助苗長矣!’‛ 其中只有一個“助長”,其餘的都是“助苗長”、 “助之長”之類的,可見“助長”是省略兼位名 詞的遞系式,不是使成式。
余健萍《使成式的起源和發展》(1957)認為 《尚書》中的“撲滅、剿絕”已經是使成式,但 這兩例分別出自《尚書》中的《商書》和《夏 書》,他認為這兩部分可能是周代人寫成的,至 少也經過了周代史官的藝術加工,所以使成式只 能是在周代萌芽的,歷經秦漢之後,逐漸繁榮滋 長起來。
持先秦已產生動補結構(動結式)觀點的還有: 楊建國《補語式發展試探》、潘允中《漢語動 補結構的發展》、王瑛《雲夢秦墓竹簡所見某些 語法現象》、何樂士《史記語法特點研究》、張 顯成《從簡帛文獻看使成式的形成》等。
2.漢語雙音詞佔優勢的時代。動補結構既然主要 是雙音詞,那麼我們可以通過確定漢語雙音詞佔 優勢的時代,以此作為使成式產生的大背景。 3.動補結構的形式標誌。如:“Vt+純粹的Vi+O” 格式(純粹的Vi如“死、覺”等)、 “Vt1C+N+Vi2”格式(如“打傷頭破”)、 “Wt+Vw+O”格式(餘按:Vw指完結義動詞, 如“吃畢飯”)等,這些結構的出現可以限定動 補結構出現的下限。
3.2形式標誌
基本原則已經確立了,那就是V2必須自動詞化或 虛化,並且與後面的賓語不構成述賓關係,問題 是,如何判斷V2是否已經自動詞化呢? 圍繞這個問題,學者們也進行了一些列有益的探 討: 太田注意到,古漢語中,“殺”和“死”的意義 相似,而“殺”自古至今都是他動詞,“死”自 古至今都是自動詞,在隋朝以前,只有“V殺O”, 而無“V死O”,如:
漢語動補結構的產機制
要點
一、動補結構的定義及分類 二、動補結構的產生時代之爭 三、動補結構的判定標準 四、動補結構的產生機制與動因 五、結論 六、主要參考文獻
一、動補結構的定義及分類
1.1動補結構的定義
所謂動補結構(也可以叫做述補結構),簡單地 說,就是指動詞加上補語所組成的語法結構,如 “修好、弄壞、打死、救活”等。 在我國傳統的語法體系中,結構是沒有地位的, 所以,最初並沒有動補結構或述補結構之類的概 念。最早論及述補結構的是王力先生。王力先生 在《中國現代語法》(1943)和《中國語法理論》 (1944)中提出“使成式”的概念,1958年又 在《漢語史稿》中從形式和意義兩方面對使成式 作出界定。
2.1先秦說
此觀點最有代表性的是周遲明先生,他在《漢語 的使成性複式動詞》(1958)中提出:“使動性 複式動詞不知道究竟起於什麼時代,但是它在很 早的書面語言中(如尚書中的甘誓、盤庚等篇) 就已經存在,則是顛撲不破的事實。據我推想, 它的發生至少已有三千年。”他還進一步指出: “使動性複式動詞在古代漢語中有可分可合的現 象。但在事實上是先有合用式(餘按:VC),後 來才有分用式(余按:V與C之間有其他成分)。 合用式是由詞法上的關係發展來的,大概起于殷 代;分用式是由句法上的關係發展而成的,大概 起於先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