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教学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英语教学改革
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经历了两轮课程改革,其核心问题都是教与学,即怎么样教和怎么样学;与之相密切联系的是教材,涉及到用什么来教与学。与上一轮课改相比,这一轮课程改革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应“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点明了新课改的主要特征,也说明了为什么现在比20年前不一样,过去谈得多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当前对学生如何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这里所说的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不仅仅是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指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时采取的一贯方式。传统的模式是: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课堂所讲授的、书本所灌输的知识,理解、记忆知识并回答考试题,经历无数次的考试达到升学的目的。尽管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使部分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所付出的代价太高!学生被视为“应试的机器”或是“可填塞知识的容器”,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空间”,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难怪我国不少留学生发现到了研究的阶段缺少后劲。世界上的发明创造、专利、出自中国的特别少,诺贝尔奖至今没有。这反映了我们民族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创新精神是比较弱的,这跟我们的教育是有关系的。基础教育要改革,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策略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学习是以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发现学习也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获得为目的,但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发现、分析、理解并掌握基本结构,学习内容常以问题形式呈现,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接受和发现两种学习方式应互为补充。然而,我国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学习,背记知识;西方的孩子则从小就受到鼓励通过体验发现知识。我在一家英国人家里曾亲眼看到房东的一周岁的婴儿在花园里用手指抠土往嘴里放,我着急要去阻止,可房东太太却很平静地说:“她尝了知道难吃,下次就不会再抠土吃了。”在英国小学校里,我曾观察过小学生解剖鱼来认识鱼的身体结构。这种通过感知、体验、发现知识的方式曾经赋予多少个像牛顿、瓦特等科学发明家以灵感,促使他们走向创造发明之路,取得伟大的成就啊!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上一轮课改中已很明确。而新课标强调学生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要求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并且要认识以下五个特征。
(1)主动性,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视学习为乐事,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他们便会主动地说出:“我要学”,而不是被动地“要我学”。他们乐于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究。
(2)独立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使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从“依赖课堂、书本、教师”到“超越课堂、书本、教师”,学会自我调控,运用学习策略,最终实现“我能学”。
(3)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即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和能力不一样,学习的结果也就不同。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更为突出,因此传统教学的“一刀切”、“齐步走”往往行不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获有成功感。
(4)体验性,外语学习强调实践,有身体活动,口、手、耳、眼、脑并用;有心灵感悟。模仿和记忆语言知识是需要的,但语言技能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光靠模仿和记忆是培养不成的。这就要求学生自觉地参与各种交际性及任务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和获得直接经验,并加以改造和发展。
(5)问题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自主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发问。学习中没有问题是缺乏求知欲和懒于思考的表现。要发展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就要生成问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为了加强问题意识,有必要在教学中,在教科书中提供情景,挑起矛盾、设置对立的观点、制造悬而未决的难题,引起讨论甚至辩论的兴趣。
2. 探究学习(Inquiring learning)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就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探究学习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学习性、研究性和经验性的特征。与接受学习不同的是,这是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中的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光要学习有关课题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研究程序和方法。依据新课程编写的教材中常有的“项目”(Project)就是具有这样特征的活动。进行这类活动时特别注重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实践和体验。
探究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一般可获得六方面的成果:(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学生自主参与发现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为解决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采访调查,分析和归纳,表述和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学会分享与合作。因为一般来说,探究性学习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外语学习涉及大量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养成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成果的正确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用外语研究和讨论当代社会问题,可使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人文素养。
(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加以综合运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中不断加以激活,使他们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扩充知识,丰富经验,综合运用,使储存的知识不被遗忘,而且能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价值。
3.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比起以往的互助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互动不是师向生的单向型互动,而是师生间双向型和师生与生生间的多边互动。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师生共同活动,平等地互动交流。合作学习可以营造友好的氛围,缓解个人间的竞争。团队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支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发展。外语教学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是班级人多,个体实践量小,差异大,甚至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此难题的一个好办法。而且,合作学习的轻松环境可以降低焦虑,增强信心,促进人际交往。这对于学生的积极学习有很大好处,学生在小组中顾虑较少,会大胆开口,不怕犯错,随时提问,比起严肃的课堂教学,学生更容易产生愉快感。
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不致使其流于形式呢?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要讲究策略。
(1)积极的互赖策略是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要淡化优生和差生的概念,每个学生以平等的身分出现在小组中,改变了学生之间个体竞争的机制。小组的成绩取决于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做贡献,因此,小组成员之间需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2)编组要有策略。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还是由教师指定,是同质(性别、成绩、能力相同)还是异质,是按问题和兴趣还是按座位编组,都要慎重考虑。人数宜为2-6人,小组不宜过大。
(3)责任制策略要求分工负责,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很要紧,一方面可以防止成员互相依赖造成的惰性,另一方面减少为角色争执浪费时间。三人以上的小组最好有一位主持人或组织者,一位秘书或记录员,一位发言人。而各组的组织者又可成为老师的“助教”,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这样还可以培养出一批小领袖,而他们的角色可以定期轮换。
(4)社交技能策略通过小组开展外语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在相互的交往中练习有关社交的功能项目是十分真实而自然的事情,例如请求、感谢、道歉、赞同或反对、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