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教学改革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之路
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之路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小学英语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之路。
一、教学理念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
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与创新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首先,我们要注重教材的选用,选择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可以融入美术、音乐、科学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转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任务驱动、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英语。
例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问题,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主题,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写作,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于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023年英语新课标改革
2023年英语新课标改革2023年英语新课标改革是中国教育部门针对英语教学进行的一次重要调整,旨在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以下是改革的几个关键点:1. 课程目标的调整:新课标更加强调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视野。
2. 内容结构的优化:新课标对英语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增加了对语言实际应用场景的覆盖,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以适应学生未来可能面临的多样化语言环境。
3. 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教师采用任务型教学、情景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语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4. 评价体系的改革:新课标提倡多元化评价,除了传统的笔试之外,还包括口语测试、项目作业、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以全面评估学生的英语能力。
5. 信息技术的融合:鼓励学校和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6. 课程资源的开发:新课标鼓励开发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包括国内外优秀的教材、影视作品、网络资源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7. 教师专业发展:新课标强调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倡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8. 学生个性化学习:新课标提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
9. 跨学科学习:鼓励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如将英语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0. 家校合作:新课标提倡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参与孩子的英语学习过程,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次英语新课标改革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需求。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和教育改革。
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英语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变革,分析其发展过程,探讨教育政策变化对英语课程的影响,以及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二、改革开放初期英语课程的改革(1978~1990)1978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为了适应国际交流和经济合作的需要,中国开始着手改革英语教育。
首先是修订了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引入了更加实用的内容和交际能力教学。
英语课程也从以文法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向了注重学生口语交流能力的教育模式。
在此期间,教育部还推出了一系列英语教师培训计划,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同时,国内外合作办学也开始兴起,引进了外籍教师和国外教材。
这些改革措施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英语能力,为后续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三、英语课程改革的深化(1990~2000)1990年代,中国进一步深化了英语课程改革。
教育部提出了“终身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课程内容逐渐多样化,注重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
国外教材的使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发展学生听说能力方面。
教育部大力推行双语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英语环境,提高他们的英语沟通能力。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教育资源开始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应用,为学生创造了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
四、教育政策变化对英语课程的影响(2000~2008)进入21世纪,中国教育政策逐渐走向国际化,英语教育也面临新的变革。
2001年,教育部提出了“素质教育”理念,强调英语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而不仅仅是语言水平的提高。
英语课程从语言技能训练向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延伸,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文学、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①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①【摘要】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自起源到现在的蓬勃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曲折中不断探索,教育目的趋于科学化,由单纯的语言知识的学习逐步发展到以培养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从增加思维情感教育,再到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增加国际理解和世界意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形成健全的人生观。
师资力量合理化,培训师资,增加师资数量,提高师资质量。
注重学生主体化,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活动。
学习方式多样化,多样化手段导入教学内容。
【关键词】英语课程改革;教育目的;师资力量;学生主体;学习方式一、引言我国外语教学曲折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
本文简单回顾了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历史,从教育目的,师资力量、学生的主体化、以及学习方式多样化四个方面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变化进行了分析。
二、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历史回顾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自元代的“回回国子学”到建国前的外语教学,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并受到重视。
建国后,俄语学习从无到有,迅速发展。
英语在困境中艰难生存,发展缓慢。
1957年到1965年,外语教育受到大跃进、反右倾等的政治运动的影响,突击英语教学,制定了不符实实际的一系列课程标准,但与此同时,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仍取得了很大成就,培养了国家所急需的外语人才。
文化大革命期间,外语教学完全停滞,英语发展遭到严重破坏。
改革开放以后,英语迅速恢复并蓬勃发展,改革全面展开,在外语人才培养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测试评估等取了重大发展。
三、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变化(1)教育目的科学化纵观我国英语教学的历史,教育目标逐步趋向于科学化。
由20世纪以前以语法翻译法为依托来培养外语实用人才,到现在我国的课程教育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额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演变,也是我国外语教学的发展的进步。
“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教学改革 的重点 在 于如何 “以学生 为 中心 ” .全方 位
( 一 )课前 自主学 习 在传统教学模式 中 .往 往 会要 求 学 生进 行课 前 预 习 . 对课文 内容进行一般 了解 。然 而 ,仅 仅停 留在 了解课 文 内 容 的程度是远远不够 的 ,教师应该 突 出课 前 自主学 习在课
织 者 、教 学 活 动 的设 计 者 、教 学 进 程 的 监 控 者 、教 学 效 果
的反馈者 。笔者积极 响应号 召 .以基础英 语课 程 为教 学改 革对 象 ,进行 了 “ 以学生为 中心 ” 的课 程教学 改革 ,将课 前 自主学 习 、课堂 多元互动 、课 后 ? 肖 化巩 固 、单元创 新活
终 目标 。
( 3 )由实验前 期问卷调查的反馈 结果可 知 ,1 5 0 3班有 9 2 %的同学对于这次 实验 性 的教学 改 革持 “ 赞成 ” 态 度 , 在众多受调查 的班级 中 比例最 高。普遍接受 的态 度也 是笔 者选择其作为实验对象 的重要原 因。
( 二 ) 教 学 改 革 重 点 及 难 点
为主阵地 ,以构建 高效课堂教 学模式为 目标 ,以改进教 师的教 学方式和 学生的 学习方式 为重点 ,开展 了 “ 以 学 生为 中心”课 程教学改革推 动计划。本文从教 学改革 背景 、教 学改革课程 设置 、教 学改革 实践成果 ,以及教 学
改 革 创 新 点 四方 面对 基 础 英 语 课 程 教 学 改革 予 以 总结
( 2 )学生 的口语表达能力 有所提 高 ,能在学 习过程 中
养成用英语交流的 习惯 .能 就所熟悉 的话题 经准 备后作 即 兴发言 :
( 3 ) 阅读理解能力 明显 改善 ,能基 本读懂一 般题材 的
基础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教学改革实验报告——对大庆地区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定量考察
C n ro A s s et t i ( et r s s n S d s评价研究中心) 在一贯重视 逐渐向高校专业英语渗透的今天 , ef e m u e ; 形成性评价对平时的教 标准化语言测试 的美国也已经高度重视形成性评价研究 ,
学实践具有重要 的战略指导意义。它虽然不像终结性评
教 学评 价是教 学活 动 中不 可或 缺的一 个组 成部 分 , 而 对 学生 的学 习评价则 是教 学评价 的重 点 , 对高 校英 语 专业 学 生学 习的评价 实 质 上 是对 学 生 学 习 的有 效结E S已经 在 积极 研究 与 开发 运用 “T
于基 础教 育阶段 的形成性 评价项 目。 【 ”2 在我 国 , 教学 实践 来 看 , 成 性 评 价在 总体 趋 势 上 从 形
潜能所进行的整体价值判断。高校英语专业特别是师范 对于 我们来 说还是 一个没 有深 入研 究 , 没有广 泛 应 用 的 更 类学校亟待建立一种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和 自主学习能 领域 , 许多学者对形成性评价虽有许多论述 , 但在我 国具 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 体的英语教学实践中, 并没有给予切实 的关注 , 特别是对
要将形成性评价从学生初高中的基础教育阶段延续到高校英语教育的基础阶段如何充分发挥形成性评价对其他两种评价方式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指导性作用更全面更完善地评价个体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学习动机自我认同变化有利于建立各种因素在何种程度上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影响学习评价的整体模式把握学生学习的宏观规律有利于学生从被动学习功利性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兴趣学习思维学习
s yo n h s r 立 了 T eC ne o oma v ss— i fMac et 设 t e h e t frF r t eAs s r i e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变革研究(1978~2008)一、引言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发生变革的起点。
自1978年开始,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革,本文将对这三个阶段的变革进行探究和研究。
二、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0年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变革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上。
以前的英语课程主要强调词汇和语法的学习,而在这个阶段,课程目标转向注重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这也是对外开放的需要,因为中国开始与外国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学方法也得到改进。
传统的机械重复式教学被革新为以交际活动为主的教学方式。
学生需要进行更多的听说练习,培养他们的听力和口语技能。
三、第二阶段:从1990年到2000年进入1990年代,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变革进一步深化。
这个阶段的变革更加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更新。
以前的英语教材内容主要侧重西方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而在这个阶段,课程内容开始向更广泛的国际视野扩展,包括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
此外,课程教材也经历了一次次的改版,以适应学生的需要。
教材由简单的对话和语法练习向更加复杂和实用的内容转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四、第三阶段:从2000年到2008年进入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变革重点是引进国际教育理念和新技术应用。
中国教育体制逐渐意识到,仅仅传授语言知识已远远不够。
因此,课程目标进一步拓展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新技术的引入也为英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语言实践环境的创造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学习更丰富的英语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外国学生进行交流。
五、结论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变革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和动力。
刘道义谈改革开放40年来基础英语教材的变革与发展
刘道义:谈改革开放40年来基础英语教材的变革与发展■编者按: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经40年了,其间我国基础外语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了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英语教材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变革和发展。
本期《英语学习》专访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道义,回顾40年来英语教材的发展历程,总结在教材编写队伍建设方面的相关经验,探讨教材与核心素养落地以及测试评价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将此次访谈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刘道义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发展历程《英语学习》:刘老师,您好!改革开放40年间,中小学英语教材在编写思想和内容设计上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取得了哪些进步?这些变革和进步的背后又反映了英语教学理念怎样的转变和革新?刘道义:英语教材和教学理念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77年国家组织集中编写通用教材,1978年把“文革”期间各地编写的教材全部替换完毕。
这一阶段英语教材是依据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等为理论基础的结构法或句型法进行编写,初中教材重视语音、语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调句型教学,书中句型操练占了相当大的部分。
虽然每课的最后设置了“Everyday English”的板块,但因为缺少语境,并不能真正训练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高中教材则以语法为核心,每一篇课文配有词汇与语法的练习。
教材还根据中国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特点,适当加入了英语和汉语相比较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这一时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使用的直观教具,主要是教学挂图、卡片、投影片,还有录音带。
《英语学习》:我国居然在这一时期就有录音带了!刘道义:对。
20世纪80年代是录音带发展最快的阶段,在教学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当时,“看”的资源稀少,幻灯片、录像还没有普及。
通用教材改变了原来突出政治、不尊重语言学习规律致使教学质量低下的局面,为英语教学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开始越来越重视外语教育,学生由不爱学英语到对英语开始产生兴趣,英语教学质量确实有所提高。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
浅谈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和变化当今世纪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英语已成为国际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经历了曲折的改革历程,最终确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育体系。
这为我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英语教学目的的变化历程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英语教学目的的变化。
自元代起我国就出现了英语教学的影子,但是英语教学的系统化、体系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实现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颁布了12个教学大纲和2个课程标准,历次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对英语教学目的都有不同的要求。
在50年代的教学大纲中,外语教学目的是单纯的培养阅读能力;60年代大纲的一大进步是提出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70年代的大纲在强调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80年代的大纲删除了翻译能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书面运用能力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90年代首次提出了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90年代末随着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大纲上都明确提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2000年的两个大纲提到了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把外语教学和学生的终生发展联系起来,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这样的英语课程总目标,既体现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也体现了其人文性。
二、改革开放以来英语课程的变化1.课程教学更加灵活自由课程教学灵活性与自由性的问题是指结合具体情况对语言教学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的问题,包括教学方法、教材的选取与安排和教学媒介等。
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自由性实则是鼓励学校和老师根据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学校类型和不同的学生对象适当的调整教学方法,选取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案例初中英语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案例初中英语Middle School English":The need for curriculum reform in basic educ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in recent years. As the world continues to evolve rapidly,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ten fail to adequately prepare students for the challenges they will face in the 21st century.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at the middle school level where outdated methodologies and a lack of relevance to students' lives can hinder their development of crucial communication skills.One school district that has taken proactive step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is Oakwood School District. Located in a mid-sized suburban community, Oakwood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for its strong academic performance.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district leaders recognized that the English curriculum was not aligning with the needs of their students. Feedback from teachers, parents, and students indicated that the curriculum was overly focused on rote memorization of grammar rules and vocabulary with little emphasis on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language. Additionally, students were reporting low levels of engagement and motivation in their Englishclasses.In response to these concerns, the district assembled a curriculum review committee comprised of teachers, administrators, and community stakeholders. The committee's goal was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existing English curriculum and develop a plan for meaningful reform. After months of research, classroom observations, and stakeholder engagement, the committee put forth a bold new vision f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education in Oakwood.At the core of the reform plan was a shift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teacher-centered model of instruction toward a more student-centered, experiential approach. Rather than focusing primarily on grammar and vocabulary, the new curriculum would place a greater emphasis on developing students'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rough authentic language use. This would involve engaging students in project-based learning activities, collaborative discussions, and real-world simulations that allowed them to apply their English skills in meaningful contexts.To facilitate this transition, the district invested heavily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English teachers. Over the course of an intensive summer training program, teachers were exposed to the latest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effective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communicative fluency. They also had the opportunity to collaborate with one another to design innovative lesson plans and unit frameworks aligned with the new curricular objectives.One of the key innovations introduced through the reform was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to enhance language learning. Rather than relying solely on textbooks and worksheets, teachers were encouraged to leverage 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 to create more dynamic, engaging learning experiences. This included the 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apps, virtual field trips, and multimedia presentations that brought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life for students.Additionally, the new curriculum placed a greater emphasis on developing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recognition of the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world, the English program incorporated lessons and activities that explored diverse cultures, customs, and perspectives. Students were encouraged to engage in cross-cultural exchanges, either virtually or through community partnerships, to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appreciation of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versity.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English curriculum at Oakwood Middle School was not without its challenges. Some teachers were initially resistant to the dramatic shift in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preferring the familiarity of the traditional model. Additionally, the district faced budgetary constraints that limited its ability to provide all the necessary resources and support for the reform effort.However, through sustain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going collaboration, and a commitment to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e English department was able to overcome these obstacles. Within the first year of implementation, teachers reported increased levelsof student engagement and motivation in their classrooms. Students were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group discussions, demonstrating greater fluency in their language use, and expressing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relevance of English in their lives.The positive impact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was also reflected in standardized test scores. While the district had not initially set numerical targets for improvement, the data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English language proficiency among Oakwoo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mpared to previous years. This was particularly evident among traditionally underserved populations, suggesting that the new approach was helping to narrow achievement gaps.Perhaps most importantly, the curriculum reform at Oakwood has had a transformative effect on the school community. Parents have expressed overwhelming support for the changes, citing therelevance and real-world applicability of the English program. Teachers, too, have embraced the new approach, reporting higher levels of job satisfaction and a renewed sense of purpose in their work.The success of the Oakwood Middle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reform has not gone unnoticed. The district has received numerous accolades and inquiries from neighboring school systems interested in replicating the model. While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may need to be tailored to the unique context of each community, the underlying principles of the reform – a focus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 – have the potential to serve as a blueprint for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reform across the country.As the world continues to evolve, the need for effective, forward-thinking curriculum reform in basic education will only become more pressing. The case of Oakwood Middle School demonstrates that with a clear vision, strategic planning, and a commitment to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t is possible to create English language programs that truly prepare students for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the 21st century.。
“基础英语+行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3 课 程 设 置 和教 学模 式
高职 教育 以职 业 能力 培 养 为 主要 目标 , 么 那
高 职英 语教 学 要 求分 为 两 个 层 次 , 一般 要 即
求 和较 高要 求 。一般 要求是 每个 毕业 生应 达到 的 目标 , 高要 求是 人 学 时英 语 基础 较 好 的学 生应 较 达 到 的 目标 。根 据教 育部 高等学 校高 职高 专英语 类 专业 教学 指导 委员会 于 2 1 0 0年 6月制定 的《 高 等 职业 教育 英语课 程 教学要 求 》 两个 层次 的具 体 ,
续 发展 打下 良好 的基 础 。
() 4 口头表达 : 就 日常话题 和 与未来 职业 相 能
2 高职 英语 教 学要 求分 析
高职英 语课 程在 加强英 语语 言基 础 知识 和基 本 技 能训 练的 同时 , 重 视 培 养 学 生 实 际应 用 英 应
收 稿 日期 :0 1 O — 2 21一 4 6 作者简介 : 黄 娟, , 师, 女 讲 主要 从 事英 语 教 学 与 研 究 工 作 。
技能 , 特别 是用 英语 处 理 与 未 来 职业 相 关 业 务 的
能力 。
() 汇 : 1词 掌握 2 0 8 0个 英语 单词 ( 含在 中学 阶 段 已经 掌握 的词 汇 ) 以及 由这 些词 构 成 的常 用 词 组, 对其 中 1 0 个 积 极词 汇能在 口头 和 书面表 达 50 时加 以运用 。另 需掌 握 3 0个 与行业 相关 的英 语 0
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指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方式。
在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教学的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
而改革和创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例如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以及实地考察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2. 引入多媒体和信息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资源进行教学,通过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形式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个性化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英语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任务开放和自主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4. 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交往的深入,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当代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
改革和创新的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开展国际交流活动、跨文化沟通训练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需求。
5. 注重评价与反馈:改革和创新的英语教学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强调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和反馈,例如口头反馈、书面反馈、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进步,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有效。
总而言之,英语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信息时代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英语基础教学改革优势分析
t o w n s h i p s e a t e l e me n t a r y s c h o o l g r a d u a l l y o p e n e d En g l i s h c o u r s e s a n d t h e i n i t i a l y e a r o f p r i ma y r s c h o o l En g l i s h c l a s s e s a s t h e t h i r d g r a d e .
F o r t h i s a g e , t h e i mi t a t e f o r c e a n d p l a s t i c i t y o f c h i l d r e n i s v e r y s t r o n g . Bu t a t p r e s e n t ,t h e ur r a l p i r ma r y s c h o o l E n g l i s h t e a c h i n g b a s i c a l l y
s t i l l u s e s a me c h a n i c a l me mo r y . Te a c h e  ̄ u s e mo r e l i s t e n i n g a n d r e a d i n g b a c k t h r e e p o i n t s i n t h e r e p e a t e d t r a i n i n g me t l l o d s , t l l e l a c k o f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
76872 教育理论论文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回顾我国外语教学发展历史,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发展历程,对我国英语教育持续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各时期外语教学发展及英语课程教学特点1.1 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前的外语教学主要分为清末明初和国民党统治期这两个时期。
1.1.1清末明初的外语教学1902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规定了外语占全部课程的四分之一;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又于第二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学制为四年,外语为中学必修课程。
此后,教育界人士在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对中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这一时期,我国外语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仍然重视语言知识,但比以前有所扩展;教学方法以翻译法为主。
但后期语法翻译法与直接法并重。
教学中阅读、翻译、会话等全面进行,增加了语音、会话、作文,甚至文学要略,注意到了语音的学习、会话和作文。
1.1.2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外语教学1922年,南京政府实行“新学制”,中学从学制、学科、教材到教法,由仿效日本为主改为效法英美为主,学制实行三三制。
外语作为必修课,由初中起开始设置。
1923年南京政府颁布《新学制课程纲要初、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外国语课程纲要》,结束了辛亥革命以后外语教育的混乱局面。
从这一时期到解放前夕的二十多年,国民教育部又对英语课程不断的进行改革,但每一次改革外语课程的目标并没有重大改变。
1.2 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我国建国后的外语教学又可分为四个阶段:1.2.1迅速发展俄语教学阶段这一时期正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向苏联学习,各行各业都急需俄语人才。
当时中学的英语课几乎全部由俄语课代替,导致大批英语教师改行。
由于俄语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1954年秋季起,教育部又决定初中外语课停开,致使中学外语教学受到严重损失。
这是一个极大的失误,也是一个极为深刻的教训。
从双语教学角度谈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学 术・ 理 论 现代衾 等
从 双 语 教 学 角度 谈基 础 英 语教 学 改革 的 方 向
王金柱 ( 河北 金 融 学 院 外 语 部
摘
河北
保定
O 7 学处于困境 的真 正原 因是保证基础英语教 学改革 方向正确 的前提 。加 深基础英语教 学难度 ,拓宽英语 文化知识,重视 基础 英语教 学 交流归根到底是他们英语思维能力低下 造成的。学生在用英语 交流专 业知识时 ,脑海里首先浮现 的是汉语 ,然 后在把汉语翻译成英 语说 出 来或写出来 ,外在 的表现就是反应 慢 ,英 语应用能力差 ,不断 出现 中 式英语。如果学生 的英语 思维 养成 了 ,会 自然而 然地 去阅读 原版 教 材 ,去听原 版录音 ,去写英语书信 。 2 .基础英语教学应提高难度 ,重视英语文化灌输 ,增 强学生跨文 化交际意识。基础英语教学须在词 汇的量 、质和词义扩 展上区别于 中 学英语教学 ,学生应 在一 、二年 级学会 至少 6 0 0 0个单 词基本 义和引 申义 ,能灵活使 用这些 词 汇写 作和 交流 。文化包 括社 会 、历 史 、政 治 、经济 、文学等内容 ,教材选 编时不 妨考虑英语 国家 的历史书 、媒 体时事 、诗歌戏剧 、经济论著 ,甚 至美剧 ,从 中选 出代 表作。教师讲
免 要 与 英 语 文 化 国家 打 交 道 ,此 时 学 生 必 须 了 解 并 尊 重 异 域 文 化 。语
言是 文化 的载体 ,双语教学 讲授 的专业课 程会 涉及英语 国家 的文 化 ,
成功另一个得力措施 。专业英语教学为双语教 学扫清专业词汇不 足和 专业英语语法薄弱 的障碍 。一年级可 以并存 两种英语教学 :基础英 语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
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变化【摘要】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步启动至今已经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化。
改革的初期阶段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逐步深化后,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
这些改革对教学实践带来了积极影响,促使学校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并加强了教师培训与发展。
改革的成效逐渐显现,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更多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资源的优化。
重点关注的领域包括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设计、注重实践技能的教学方法、以及更加灵活多样的评价体系等。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在持续探索中取得一定成效,未来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历史背景、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培训、成效、未来发展方向、重点关注领域。
1. 引言1.1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重要性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英语是全球通用的语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学习英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学习英语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帮助。
英语课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促进文化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学科本身的重要性,更体现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国家发展的需求上。
加强英语教育,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1.2 历史背景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加,英语教育的重要性也逐渐凸显出来。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主要是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使英语教育更加符合国际标准和时代要求。
改革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的潮流。
新课标理念下的师范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改革探究
() 1 不同的教学 阶段设定 了不 同的教学 目标 . 全而提升 了学
学方法 。 偏重“ ”轻视 “ ” 忽视 了对学生学习兴趣 。 讲 . 练 。 自主探究
学 习方 式 的 培 养 。 ( ) 生 采 用 “ 动 ” 学 习 方式 2学 被 的
生的语言基本功。 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合作 、 把 自主探索的学习 方式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 。 基础阶段 , 首先 帮助学生作好 中学和
本 文 分 析 了新课 标 理 念 下师 范英 语 专 业 教 学 中的 不 足 并 提 出 了行 之 有 效 的 改 革措 施 。
李 业 基 础 英 语 教 学 技 能 关
基金 项 目: 西 省教 育科 学 “ 一 五 ” 划科 研 项 目( G 9 2 0 ) 陕 十 规 S H0 0 2 9
作 为每课 的口语训练 内容 ; 指导学生 大量 阅读英 文原 版资料 , 英
名合格 的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拥 有丰富的专业知识 ,具备
文报纸, 充分利用图书资料和网上资源获取知识, 作为对教学内
’
进行教学所 应有的与学生沟通 的交际能力 ,同时具备 良好 的教 学技能 。基础英语教学应以“ 培养学生 的语言能力 、 语言运用能 力、 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与教学技能为 目标” 对其进行改革 。
() 4 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 如早读活动 、 角 、 英语 戏剧表演等 , 这不但提高 了他们 的英语水平 , 而且培养 了他们 的
语 言 表 达 能 力 和 公 众 现 场 反 应 能力 。
结 语
阅资料活动” 1 r y w r ) (ba ok 的教学方法 i r
计 了灵活 多样 的语 言场 景和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 学习需要 。 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形式, 不断调整 自己的学 习过程, 学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研究–以《基础英语》第四册为例
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研究–以《基础英语》第四册为例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制度也在发生着改变,社会对大学有较高的要求。
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大学英语教学课程的改革,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教育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程,教学时,一方面需要注意到学生基础知识能力的提升,另外一方面需要结合当前的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培养,从而促使学生满足社会的需求。
本文主要分析新时代下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如何在思政理念下进行。
首先分析了课程思政的内涵,其次介绍了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以及意义,最后结合一些案例给教师提供一些教学课程改革的方式,希望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念;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探究引言: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也加强了相应的教学制度改革,大学是我国优秀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对学生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结合当前的教学模式和社会的需要,对教学方案进行创新和研究,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可以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
近些年教育部也出行了相应的政策,明确了教育必须为当前的社会发展和建设服务。
在教学的过程中,高校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展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教学。
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及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之前的教学政策改革中,相关负责人也明确提出了思政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对高校的相关人员介绍了思政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高校需要认识到思政建设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重要任务的举措,并且要加强内部教学方案的改革。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可以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思维意识进行综合教学,将思政建设和教材内容结合在一起讲解,形成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之间的统一。
因此,大学英语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内容,加强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在高校内可以做到身心健康发展。
关于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
b n f ilt mp o e t e su e t i r lq a i , h i a i t fa a e c r s m' n ie l n t d .Ge e b s d ta h n p r a h i e p d t e e i a o i r v h t d n s’l c be a u lt t e r b l y o c d mi e e c a d l — o g s u y y i h f m'- a e e c i g a p o c s h l f o i
【 要】 摘 高校英语 专业“ 基础英语” 课程教 学模式急需改革 研 究型教学有助 于提 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养其 学术研究能力和终身学习能 培 力 体裁教学法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体裁意识 . 增强学生对体栽进行分析 的能力;本文着眼于 目前英语 专业“ 基础英语” 课程教 学的现状 , 出运 提 用研究型教学方法与体裁教学法来进 行教 学 . 为高校英语专业的“ 基础英语” 课程 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 一些可行 的建议 【 关键词 】 英语专业;基础英语” 教学模 式改革 “ ; T ahn po c e r o l nayEn lhCo refrEn s ao s e cigAp ra hR f m f e tr gi u s i M jr o E me s o h 【 bt c] ees y o e r et ci p ah o E g s m j s Eev t yE g s or , ecl — a dt c i poc i A s atIi ncs r I r ol t ah g p r c f n lh a r’ l e a n lhC a e R sa h bs ah g p r h s r ts a f n h e n a o r i o nnr i s c e e n a a
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英语改革内容
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英语改革内容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教育部在2023年宣布了英语改革内容,以期提高全民的英语水平,培养更多具备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
下面将对教育部发布的英语改革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课程设置的调整1.增加英语课程的数量和比重教育部将英语课程的数量和比重进行了调整,从小学到高中都将增加相应的英语学习课时,以确保学生接受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英语教育。
2.优化英语教材英语教材的优化是英语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育部将推出更为符合时代潮流和学生学习需求的英语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力求使学生在学习中更轻松、更高效。
3.强化口语和听力教学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口语和听力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教育部将在英语教学中增加口语和听力训练的比重,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二、考试方式的变革1.取消传统的英语考试形式为了推动英语教育的改革,教育部将取消传统的应试形式,推行全面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
学生将通过多种考核形式来衡量他们的英语水平,包括口语表达、听力理解、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
2.引入国际化考试教育部将引入国际化的英语考试标准和模式,鼓励学生参加国际通用的英语考试,如托福、雅思等,以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交流能力。
三、教师队伍的培训与提升1.加强教师培训为了保障英语教育的质量,教育部将加强英语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2.鼓励教师国际交流教育部鼓励英语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研修,引进国际先进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学校教学环境的改善1.建设现代化的英语教学设施教育部将督促学校改善英语教学设施,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语音实验室等,以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英语教学改革上个世纪末和本世纪初,我国基础外语教学经历了两轮课程改革,其核心问题都是教与学,即怎么样教和怎么样学;与之相密切联系的是教材,涉及到用什么来教与学。
与上一轮课改相比,这一轮课程改革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教育部2001年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程应“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这点明了新课改的主要特征,也说明了为什么现在比20年前不一样,过去谈得多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当前对学生如何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这里所说的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不仅仅是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指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时采取的一贯方式。
传统的模式是: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课堂所讲授的、书本所灌输的知识,理解、记忆知识并回答考试题,经历无数次的考试达到升学的目的。
尽管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使部分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所付出的代价太高!学生被视为“应试的机器”或是“可填塞知识的容器”,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空间”,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就难怪我国不少留学生发现到了研究的阶段缺少后劲。
世界上的发明创造、专利、出自中国的特别少,诺贝尔奖至今没有。
这反映了我们民族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创新精神是比较弱的,这跟我们的教育是有关系的。
基础教育要改革,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学习策略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接受和发现两种。
接受学习是以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为目的,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发现学习也以系统的学科知识的获得为目的,但强调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发现、分析、理解并掌握基本结构,学习内容常以问题形式呈现,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接受和发现两种学习方式应互为补充。
然而,我国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学习,背记知识;西方的孩子则从小就受到鼓励通过体验发现知识。
我在一家英国人家里曾亲眼看到房东的一周岁的婴儿在花园里用手指抠土往嘴里放,我着急要去阻止,可房东太太却很平静地说:“她尝了知道难吃,下次就不会再抠土吃了。
”在英国小学校里,我曾观察过小学生解剖鱼来认识鱼的身体结构。
这种通过感知、体验、发现知识的方式曾经赋予多少个像牛顿、瓦特等科学发明家以灵感,促使他们走向创造发明之路,取得伟大的成就啊!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上一轮课改中已很明确。
而新课标强调学生以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要求凸显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并且要认识以下五个特征。
(1)主动性,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视学习为乐事,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
他们便会主动地说出:“我要学”,而不是被动地“要我学”。
他们乐于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究。
(2)独立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待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立学习要有一种动态发展的观点。
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使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从“依赖课堂、书本、教师”到“超越课堂、书本、教师”,学会自我调控,运用学习策略,最终实现“我能学”。
(3)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即个性差异。
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和能力不一样,学习的结果也就不同。
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差异更为突出,因此传统教学的“一刀切”、“齐步走”往往行不通。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发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获有成功感。
(4)体验性,外语学习强调实践,有身体活动,口、手、耳、眼、脑并用;有心灵感悟。
模仿和记忆语言知识是需要的,但语言技能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光靠模仿和记忆是培养不成的。
这就要求学生自觉地参与各种交际性及任务型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体验和获得直接经验,并加以改造和发展。
(5)问题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自主性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发问。
学习中没有问题是缺乏求知欲和懒于思考的表现。
要发展思维、想象和创造力就要生成问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
为了加强问题意识,有必要在教学中,在教科书中提供情景,挑起矛盾、设置对立的观点、制造悬而未决的难题,引起讨论甚至辩论的兴趣。
2. 探究学习(Inquiring learning)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就是为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探究学习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学习性、研究性和经验性的特征。
与接受学习不同的是,这是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中的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光要学习有关课题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习一些基本的研究程序和方法。
依据新课程编写的教材中常有的“项目”(Project)就是具有这样特征的活动。
进行这类活动时特别注重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实践和体验。
探究学习的过程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学生一般可获得六方面的成果:(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学生自主参与发现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为解决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收集资料,采访调查,分析和归纳,表述和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学会分享与合作。
因为一般来说,探究性学习活动以小组形式进行,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外语学习涉及大量科学技术领域的知识,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养成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成果的正确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等。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用外语研究和讨论当代社会问题,可使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人文素养。
(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加以综合运用。
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中不断加以激活,使他们主动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扩充知识,丰富经验,综合运用,使储存的知识不被遗忘,而且能长久地发挥作用,产生价值。
3.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
合作学习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
比起以往的互助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互动不是师向生的单向型互动,而是师生间双向型和师生与生生间的多边互动。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师生共同活动,平等地互动交流。
合作学习可以营造友好的氛围,缓解个人间的竞争。
团队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支持,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外语教学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就是班级人多,个体实践量小,差异大,甚至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
小组合作学习是解决此难题的一个好办法。
而且,合作学习的轻松环境可以降低焦虑,增强信心,促进人际交往。
这对于学生的积极学习有很大好处,学生在小组中顾虑较少,会大胆开口,不怕犯错,随时提问,比起严肃的课堂教学,学生更容易产生愉快感。
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不致使其流于形式呢?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要讲究策略。
(1)积极的互赖策略是合作学习的重要保证。
要淡化优生和差生的概念,每个学生以平等的身分出现在小组中,改变了学生之间个体竞争的机制。
小组的成绩取决于全体组员的共同努力,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做贡献,因此,小组成员之间需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努力提高学习效果。
(2)编组要有策略。
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还是由教师指定,是同质(性别、成绩、能力相同)还是异质,是按问题和兴趣还是按座位编组,都要慎重考虑。
人数宜为2-6人,小组不宜过大。
(3)责任制策略要求分工负责,确定每个人的角色,这很要紧,一方面可以防止成员互相依赖造成的惰性,另一方面减少为角色争执浪费时间。
三人以上的小组最好有一位主持人或组织者,一位秘书或记录员,一位发言人。
而各组的组织者又可成为老师的“助教”,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这样还可以培养出一批小领袖,而他们的角色可以定期轮换。
(4)社交技能策略通过小组开展外语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在相互的交往中练习有关社交的功能项目是十分真实而自然的事情,例如请求、感谢、道歉、赞同或反对、肯定或否定、说明、解释等。
随着社交技能的逐步内化,学生能够有效地与人共事,掌握这一终身受用的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
(5)调整焦虑策略在合作学习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克服学生在用外语表达时产生的恐惧或不安的心理。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个体面对教师或集体,怕出错怕丢脸,紧张害怕,但小组活动气氛轻松,经过互相帮助集体准备好后向全班汇报时,信心倍增,个人代表的是集体,有了后盾胆子自然会变大。
愉快而成功的合作学习必然会进一步激发兴趣和动机,促进学习,于是就会出现生动活泼的场面—滔滔不绝的讲述、淋漓尽致的表演,往往在这种情景中人们会惊喜地发现从这些孩子稚嫩的心田中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
在评价合作学习是否有效或是否成功时,我们需要摆脱传统的以分数来衡量一切的评价体系。
合作学习的评价“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个个进步”。
为了争取最佳效果,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主体参与和小组合作结合,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结合,教师指导和小组活动结合,课堂纪律和民主、开放结合。
处理好这一对对的矛盾便可保证合作学习有效、成功。
4. 学习策略学会学习是人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素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初就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而掌握学习策略成了衡量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
当代科研成果有这样的统计:学习效果=50%学习策略+40%努力程度+10%智商。
这说明,掌握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习的效果:减轻负担、减少困难、促进学习潜能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策略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学生为了有效学习和发展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
认知策略是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它涉及到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注意、迁移、类比、联想等)。
调控策略就是能够制定计划,实施并进行反思,评价和调整计划。
这是学习外语要采取的管理步骤。
交际策略指争取交际机会,维持交际,提高交际效果所采用的各种策略。
合作学习,自我独白,广交笔友,非言语交际等都属于交际策略。
资源策略就是学生要有获得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