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第七讲两汉哲学略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灾异谴告说【天人感应是灾异谴告说的理论根据】 • 灾异以遣告世间得失:天地之物,其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
灾……灾者,天之遣也;异者,天之威也。遣之而不知,乃谓之以 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 害以遣告之。遣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 其殃咎乃至。(《必仁且智》)
4、伦理学说
• (1)三纲五常的提出及其形上依据(相比于 宋明的粗浅性)
• (2)动机与效果: • “正其义不明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 (3)利与义: • “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
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 安……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 大于利。”(《身之养莫重于义》)
(4)仁与义:
• 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爱人,以义正我。故仁之为言人也, 义之为言我也,言名以别矣。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 乃反以仁自裕,而以义设人……人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 法在正我,不在正人。(《仁义法》)
• 先秦孔子儒学“仁”作为“爱人”与“克己复礼”统一的进一步 深化,明确伦理学上的“群己关系”与一般道德法则的指向问题 =作为纽结的仁爱关联指向他者,而不是自我;而作为道德的约 束力量则指向自我,而非他者。因此,儒学伦理学作为自我约束 与成就他人的统一得到深入的体现。
• 【注意一点:对人地位的强调与天人相类结合,走向了“天地故生人”的目的 论。】
3、人性说
• (1)性未善论:性能为善,但还不是善 • 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
善也。米与善,人之继天而成于外也,非在天所为之内也。天所为有所 至而止,止之内谓之天;止之外谓之王教。王教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 故曰:性有善质,而未能为善也……以性为善,此皆圣人继天而进也, 非情性质朴质能至也。(《实性》) • (2)善来自王教施设=以性禁情 • 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训之索然也,非质朴之所能至也。 (《实性》) • 栣众恶于内,弗使得发于外者,心也。故心之为名,栣也……天有阴阳 禁,身有情欲禁,与天道一也。(《深察名号》) • (3)善过性,圣人过善:人兽之别与圣凡之别(君子小人之别)【董仲 舒性说,兼取孟子与荀子而不取善恶之分,对“善”的含义进行了界定】 • (4)性三品说:Baidu Nhomakorabea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莦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 性者,中民之性。(《实性》)(圣不待教,斗宵不能教,唯中民可教)
B、天人感应=同类相感
• 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 应而起者,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物故以类相召也……天 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阳应之而起;人之阴气 起,而天之阴气亦应之而起,其道一也。(《春秋繁露-同类相动》 )
• 【注意:董仲舒既认为感应是自然而然的,有认为中有“使之然者”: “物固有实使之,其使之者无形。”(同上)具有矛盾。】
*(3)人的尊严与高贵性地位
• 万物源于天,只有人才因其最类于天而为最贵者: • 莫精于气,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
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高物。物疢疾莫能为仁义,唯 人独能为仁义。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副 天数》)【另,人之形在万物中就是最高贵者:旁行与立走】 • 人参与构成以天为主宰的天地万物之整体世界,人具有在这个世 界中的本体性地位: •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也,天之数毕也(《天地 阴阳》);元者为万物之本,而人之元在焉。安在乎?乃在乎天 地之前(《玉英》);天地人,万物之本也(《立元神》)。 • 人经由自身而成就天地万物之世界整体: •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 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立元神》)
• 天是人存在的本体根据: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 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 )
• 天作为政治、伦理的根据: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基义》);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传)
• 一点讨论:天作为万物和人的主宰与存在根据的二重性(介于有 形与无形之间的天,有意志、有意识但无人格=神);将天地间 阳尊阴卑是人世间三纲的依据,一方面“天”是为现实政治伦理 进行辩护超现实主宰,另一方面“天”是哲学思考上的深化,为 现实制度寻找更深刻哲学依据(经由魏晋玄学到宋明理学完成为 天理)。
• 人行事之得失引起天的感应: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 其妖孽也先见……无非己先起之,而物以类应之而动者也(《同类相 动》);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 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也,此灾异所缘而起也。(《前汉书-董仲舒传》)
(2)天作为万物和人的本体
• 天是万物的主宰与根源: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顺 命》) ; 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郊祭》) ; 天执其道为万物主。(《天地之行》)
(优选)第七讲两汉哲学略讲
2、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 (1)、天人同类与天人相感【同类相感相应是战国时代阴阳家的 一个基本观念】
• A、人与自然宇宙的神秘比附=人副天数
•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 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 怒,神气之类也……人之绝于物而参天地。是故人之身,首坌而 员,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 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 胞实虚,象百物也……天地 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 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 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 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 乐,副阴阳也;心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于 其可数也,副数;于其不可数,副类。(《春秋繁露-人副天数》)
• (5)经与权(原则性与灵活性): • 回顾孔子与孟子 • 董仲舒的两个例子:郑国宰相为宋国所迫而废公子忽、立公子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