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哲学与人生第七课_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1914年秋赴美留学。留学期间,他 确定了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他师从约翰· 杜威 ——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 威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本 质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但含有辩证唯心主义成 份。实用主义哲学又属于“行动的哲学”,重视 “行”。王阳明的哲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同 中有异。杜威论述了知与行的关系,提出了“从 做中学”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做学合一”, 也即“知行合一”;但“从做中学”强调“做” 是“学”的起点,即先“行”后“知”,与王阳 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同。1917年 陶行知回国之后,正式改名为“陶知行”。
8
第七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陶行知 陶行知行
陶文濬
陶知行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1912年,他另取“陶 知行”为名,次年将之用作笔名。1917年留美归国后, 他正式改名为“知行”。1927年,他又想改名为“行 知”。1934年7月16日,他发表《行知行》,终于公 开宣布将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改名 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么,陶行知先生为什么一改再 改自己的名字呢?
1931年11月陶行知先生在《思想的母亲》中写到: “我拿杜威先生的道理体验了十几年,觉得他所叙述的 过程好比是一个单极的电路,通不出电流。他没有提及 那思想的母亲,这位母亲便是行动。所以我要提出的修 正是在困难之前加一行动之步骤,于是整个科学的生活 之过程便成了: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 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 无穷。”陶行知的“行动——知识——再行动”这一教 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实 践观是完全一致的。
2012-4/22-28 37
——A、“检验认识”的含义;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就是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进行对照, 看二者是否符合。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相符合,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B、主观认识(人)和认识的对象(客观事物) 都不能充当标准 ——C、只有通过实践这唯一的途径,用其结果经 检验才能证明认识的正确性。因为实践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的活动,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 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 事物,联系着客观事物
35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 检验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2012-4/22-28
36
• 用专业知识来解答应是:物体速度的改变取 决于加速度,质量不同,大的物体受重力大 ,而下落时更大的力要给更大的质量产生 加速度,所以两物体的加速度相同,也就 是每时每刻的速度(瞬时速度)相同 当然,这是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情况.它们所 受的外力只有地心引力和空气阻力,而空 气阻力由物体的体积形状等决定,其实二 者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2012-4/22-28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实践出真知
17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 推动认识的发展 。
工业发展—环境污染-新型能源开发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 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这 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
2012-4/22-28
4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A、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B、吃一堑,长一智。 C、钓久知鱼性,焦多识树性。 D.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请你解释上述短语的含义,它们说明了 什么道理?
2012Fra Baidu bibliotek4/22-28
5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出自《后汉书· 班超传》 :“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比喻不 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 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吃一堑,长一智, 是说,失败一次就有了一次的经验,教训。: • “钓久知鱼性,樵多识树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在古人诗里也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处】刘 勰《文心雕龙· 知音》。 【大意】练习一千支乐曲 之后才能懂得音乐,观察过一千柄剑之后才知道 如何识别剑器。
2012-4/22-28 40
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2012-4/22-28
41
一、人的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
• • 请同学们读如下事例,思考问题: 《史记》记载: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 括,从小熟读兵书,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他因 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 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廉颇为统帅,秦军难 以取胜。于是秦王施行了反间计,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 替代了廉颇。赵括却死搬兵书上的条文,结果40多万赵军 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他为什么失败?
2012-4/22-28 6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问题:
• 有人说,通过看书和接触其他媒体(广播、 电视、互联网等)也可以获得认识,因此, 实践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你的看法怎样?
2012-4/22-28
7
•
通过亲身实践直接经验获得的认识知识的 途径通过他人或其他间接经验径媒体 获得的 ...
2012-4/22-28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 道理的?
2012-4/22-28 39
参考答案:
(1)第一次输羊血,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治病人,说明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人血直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人血的再次成 功及又一次输血医疗带来惊人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 系统而使输血问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 的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原因,直到发现 人的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 识的根本目的。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
获得 知识 的途 径
直接经验
通过亲身实践 获得的认识
间接经验
通过他人或其他 媒体获得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无论是直接经验 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2012-4/22-28
16
我们的知识大多来自书本,所以说认 识既来自实践,也来自书本 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不同。认识 只能来源于实践,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条 : 亲自实践和看书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 经验) 因为间接经验的书本知识对我是 间接的,但对 他人、古人则是直接经验 正确的认识来自实践,错误的认识来自哪里? 正确的认识来自实践,错误的认识同样来自 实践。正如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 客观事物的反映一样,错误的认识是人们在实践 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歪曲反映.
望远镜-射击望远镜-雷达-人造卫星-电脑
C、实践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人类的认识能力。
2012-4/22-28 18
天气预报的产生 1854年11月14日里海上空突然出现一场风暴, 使英法舰队受到严重损失。巴黎天文台台长受命 对这场风暴进行调查。他发现这场风暴也曾出现 在地中海上空。因此他认为只要建立一定数量的 气象站,利用电报传递情况,风暴即就可以预报 了。他的意见得到法国政府的支持,不久,第一 次用电报传递情报的天气图在法国诞生了
2012-4/22-28
31
培根:蚂蚁、蜘蛛、 蜜蜂的比喻。
感觉和理性的结合只能在实验中 才能实现。 培根说: 只相信经验的人像蚂蚁,他们只 会搜集材料,不知道如何加工、 处理这些材料; 只知道思辨的人像蜘蛛,他们只 凭借自己的材料编织体系; 真正的实验科学家像蜜蜂,他们 既采集材料,又通过自身消化处 理这些材料。 2012-4/22-28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实践的特点
3、认识的辩证过程
二、在知行统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
(着重把握能力的含义和三大能力)
三、成功与失败伴随着人生的发展
(要求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四、在知行统一中体验成功(把握要点)
实践出真知.Flv
书面作业:收集一个你感兴趣的成功人士 的先进事例,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2012-4/22-28
29
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第一,相互依存。 一方面,理性认识 依赖于感性认识。
2012-4/22-28
另一方面,感性认 识有待于深化、发 30 展到理性认识。
第二,相互渗透: 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总是交织在一 起的,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 纯粹的理性认识。
1910年他就读金陵大学时,开始研究并信 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反对朱熹的“先知 后行”的观点,认为“知行合一”。王阳明说: “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 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 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还主张“知轻行 重”,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谓真 知。”当时的陶行知,正是求知欲特别旺盛的青 年。他发愤求知,目的就是为了日后去笃行,去 实现他的人生抱负:救国救民。当时的陶行知接 受了“知行合一”说。正因为如此,1912年陶行 知先生又取名“陶知行”。
《哲学与人生》教学课件
第三单元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第7课 知行统一与体验成功
2012-4/22-28
2
鲁迅说:“本草家提起笔来,写:砒霜, 大毒。字不过四个,但他却确切知道了这东 西曾毒死过若干性命的了。”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2012-4/22-28
3
认识来源实践,实践对认识有重要用
1.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 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 简单的反映形式。
2.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 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3.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 形成的感性形象。
2012-4/22-28 23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
具体性
2012-4/22-28
24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 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 反映,没有反映事物的 本质,因而又有局限性。
2012-4/22-28 38
简答题(2000年京皖春季高考题)
据医学史记载,十七世纪二十年代英国有个医生 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 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导致大量受血者 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十九世纪八十年 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频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 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带来惊人的 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 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2012-4/22-28 19
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 我们的不同的感官可以给我们提供在质 上绝对不同的印象。因此,我们靠视觉 、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体验到的 属性会是绝对不同的。
人的认识过程始于在实践中产生的感
性认识,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 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012-4/22-28 2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含义
通过感官反映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
属于感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通过思维 加工反映
属于理性认识
2012-4/22-28
21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 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 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 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2012-4/22-28
22
感觉、
知觉 、 表象
1934年7月16日,陶行知先生发表《行知行》一文, 继否定“知行”观之后,又否定“行知”观;将“行知” 观发展为“行知行”观。他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 “知行”改为“行知” 。
对 生 命 垂 危 者
17世纪20年代
输入羊血
19世纪80年代 20世纪初
输入人血 输入血型人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把握要点)
2012-4/22-28
25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 抽象思维得到的对事 物本质、内在联系和 规律性的认识。
2012-4/22-28
26
理性认识包括 概念、判断、推理 三种形式。
2012-4/22-28
27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 抽象性 例:苹果是水果
2012-4/22-28
28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 不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是深 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人们凭着 感觉器官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 质。
32
3、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对日食月食的认识
2012-4/22-28
33
三、在实践中认识和检验真理
• “刻舟求剑”告诉我们什么?
2012-4/22-28
34
• 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
2012-4/22-28